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教案一

高中第一节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3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教案一。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教案一”,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磁体有吸铁(镍、钴)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现象。

(二)教具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一小堆大头针,铁屑,铁片,铜片,玻璃片,镍币,铁棒,细线,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等。

(三)课前准备

以上实验器材可布置学生在家里准备,上课前检查准备情况,学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种磁铁、镍币等,教师加以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实验器材放好,供课堂实验用。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提问:平时摆弄磁铁时观察到磁铁能吸引什么物质?指南针有什么作用?

(吸引铁,指南针可以指南北,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进一步提问引入新课:

磁铁只能吸引铁吗?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北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些简单的磁现象。板书:第一节简单的磁现象

2.进行新课

(1)认识永磁体的磁现象

提问:磁铁具有哪些性质?它只能吸铁吗?请同学们自己通过实验进行探索。

学生实验:将课前准备的铁片、钢锯片、镍币、铜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摆好,用条形磁铁分别接近它们,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磁铁能吸引哪些物质?

(磁铁能吸引铁制物质,能微弱地吸引镍币)

教师指出:磁铁除了能吸引铁、镍外,还能吸引钴,钴是稀有金属,我们平时很少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一、磁铁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磁铁的这种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质叫做磁体。

提问:磁体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都一样吗?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下列实验。学生实验:把一些大头针平铺在一张白纸上,分别将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平放在大头针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提起,并轻轻抖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观察到磁铁两端能吸引较多的大头针,而中部没有吸引大头针,这表明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

教师归纳并板书:二、磁体各部分的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它的位置在磁体的两端。

提问: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出,磁体有两个磁极,怎样表示这两个磁极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先用线将条形磁体悬挂起来,使它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观察它的静止方位。

提问:条形磁体、小磁针静止时,两个磁极分别指向什么方向?

(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师指出:可以自由转动的磁体,静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为了区别这两个磁极,我们就把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或称S极;另一个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或称N极。板书:三、磁体上的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的挂图和幻灯片,说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针就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指南针,叫司南,它是根据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问: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学生实验:把一块条形磁体用线吊起来,用另一块条形磁体的N极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极,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极,观察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后,教师板书:

四、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磁体的许多磁现象,磁体可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通常我们看到和使用的磁体都是人造磁体,它们都能长期保持磁性,通称为永磁体。(2)研究磁化现象

提问:人造磁体是根据什么道理制作的?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按课本图11-5那样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提问:

铁棒原来有没有磁性?(没有)当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近铁棒时,观察到什么现象?(观察到铁棒能吸引下面的铁屑)这说明什么?(说明铁棒也获得了磁性)

教师指出:铁和钢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磁性,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磁化现象。板书:五、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铁和钢制的物体都能被磁化。

重做上面的实验:当铁棒吸引铁屑后,将上部的磁体拿掉。

提问:当磁体拿掉后,铁棒还能吸引下面的铁屑吗?这说明什么?(铁棒不能吸引铁屑,说明铁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教师指出:铁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体。钢被磁化后,磁性能够长期保持,称为硬磁体或永磁体,钢是制造永磁体的好材料。

提问:除了钢、铁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作磁性材料?它们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呢?向学生展示录音带、磁性卡等,介绍这些磁性材料的应用。

3.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4.练习

有一条形磁体的N、S极的标记模糊不清了,怎样用实验的方法将它的两极判别出来?

5.布置作业

课本上的本章习题第1题。

延伸阅读

第一节磁场 磁感线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节磁场 磁感线”,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节磁场磁感线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的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产生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

3.掌握安培定则,并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以及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
能力目标

1.通过磁场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对磁感线的引进,使得学生了解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材分析
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对磁场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又由于前面学习了电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在学习磁场知识时会比较容易的接受.但是在学习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以及相关的几个特殊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时会感到一定的困难,教材给了有关的插图,在“媒体资料”中,提供了相关的磁感线分布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参考使用,有助于学生对磁感线空间形象的准确把握.
教法建议
教师在讲解磁场的有关概念时,可以参考电场的相关内容进行类比,如:电场线描述电场──磁感线描述磁场.在以后几节的学习上,可以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分析电场与磁场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示例
第一节磁场磁感线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磁场的产生和磁现象.

2.理解磁场有方向性,知道用磁感线反映磁场的方向.

3.能用安培定则熟练地判定电流磁场的方向.

4.掌握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利用电场和磁场的类比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如指南针的发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鼓励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

2.通过引进虚拟的磁感线教学,对学生进行物理问题变抽象为形象的方法论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磁感线图像的对称美、形式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采用演示实验法引入,直观教学、利用电场对比教学.

2.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磁场的存在,类比电场理解磁场的性质及磁场的描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理解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和方向性.

(2)掌握安培定则及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2.难点

磁场的空间分布与磁感线的对应联系.

3.疑点

(1)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是客观存在的.

(2)描绘磁场的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4.解决办法

(1)通过演示实验,直观地反映磁场的存在,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疑点.

(2)利用与电场的对比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细铁屑;玻璃板.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先演示实验.直观引入磁场的存在,再通过实验演示,学生思考总结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通过类比电场、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磁感线的意义及分布规律.
2.课外组织学生阅读材料“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深化对磁场的认识.

利用课外时间,要求学生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实验.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略)
(二)整体感知
本节的教学分为两部分:1、理解磁场客观存在.电磁极间相互作用,推理磁场的客观存在,由演示实验进一步得出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极与磁极、磁极与电流、电流与电流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2、对磁场进行描述、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磁场是有方向性的,用磁感线可以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显示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的磁感线、电流的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来反映.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引入新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2.磁场的产生
在玻璃板上放两辆小车,小车上各放置一条形磁铁,通过演示实验(如图)观察到,磁体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且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力的作用,显然这一力是场力,但磁铁并不带电,不存在电场,它就是另一种场──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常见的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周围都存在着磁场、除磁体周围有磁场外,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首先发现电流周围也存在着磁场、观察演示实验(如图)看出,当通入电流时,小磁针转动,说明电流周围也有磁场、磁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磁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通过演示实验看出都会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作用都是通过磁场这种特殊物质发生作用的.

3.磁场的性质

在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放置一些小磁针,发现小磁针静止时,指向各不相同如图所示,这表明磁场中不同位置力的作用方向不同,因此磁场具有方向性.

与电场对比,在电场中,我们利用检验电荷的受力情况来反映电场的方向性,规定正电荷受的电场力方向为电场方向.

在磁场中,我们利用小磁针来规定磁场的方向,规定在磁场中的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受力的方向亦即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那一点的磁场方向.

4.磁感线

为了形象地反映电场的方向性,我们引进了电场线的概念.同理,在研究磁场时,我们引进磁感线来反映磁场的方向性,磁感线是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在这些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即为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利用磁感线,我们就可以比较直观地描述磁场的方向性.

不同的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是不一样的,常见的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情况如下:
(1)条形磁铁的磁场

取一块玻璃板,在其上面撤上碎铁屑,下面放条形磁铁,轻轻敲击玻璃板,碎铁屑等效于无数个小磁针,形象地显现出磁场的方向,即为磁感线的平面分布情况(如图),所以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如图.
(2)蹄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见图.

a.通电直导线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b.通电环形电流磁场(用右手螺旋定则判定).
(4)磁感线的特点

a.磁感线是不相交的封闭曲线.

b.磁感线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c.磁感线的疏密可以反映磁场的强弱.
(四)总结、扩展

1.磁体周围,电流周围都有磁场,磁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其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流和磁体有力的作用.

2.磁场是有方向性的,可用磁感线直观形象地反映常见磁场的方向,但须注意磁感线是虚拟的曲线.

3.通电螺旋管内部的磁感线是平行轴线分布的.其外部磁感线由N极出发至S极,其内部是由S极重新回到N极的封闭曲线,所以螺旋管内部磁感线最密、磁场最强.
八布置作业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磁场

一磁场的产生

1.磁场的客观存在.

2.磁场的产生.

(1)磁体周围.(2)电流周围.

3.磁场的基本性质──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

1.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为磁场方向.

三磁感线

1.磁感线的概念.

2.常见几种磁场的磁感线分布.

3.电流磁场的磁感线可用安培定则判定.

第一节家庭电路教案一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节家庭电路教案一,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家庭电路教案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电路的连接方法。知道什么是火线和零线。

2.理解保险丝的作用及其安装方法。

3.知道电能表、插座、家用电器接地的作用。

4.知道测电笔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二)教具

用实物制成的如课本图10-1的家庭电路示教板一块,收录机一只,螺丝口灯座、卡口灯座、闸刀开关、三孔插头插座各一个,测电笔二只,灯座挂图二幅,自制的如课本图10-3、图10-4、图10-5投影幻灯片三张,保险丝,铜丝,铁丝,火柴,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学生用器材:每张课桌发一只测电笔,学生自带的灯座,保险盒等。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引入新课

问:我们教室里各盏灯是怎样连接的?教师依次通断教室里各盏灯,使学生知道是并联。

问:那么我们家里的灯又是怎样连接的?家里的插座和台灯又是怎样连接的?我们家里的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

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家庭电路。

2.进行新课

(1)家庭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法

出示如课本图10-1的的示教板。让学生逐个观察每一部分,并引导学生说出每个器材的名称。当学生说到灯座时,教师出示卡口和螺丝口灯座实物和挂图。让学生拿出自带的灯座并旋开,对照两只灯座的挂图听教师讲解,了解灯座的结构,知道灯泡是怎样装到灯座上而连入电路的。

教师给示教板通电,并闭合、断开开关,让学生观察到灯和开关是串联,灯与灯之间是并联。同时将一收录机的插头插到插座上,打开收录机,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知道,插座和灯也是并联。

最后提出下列问题,请同学逐一回答:

①家庭电路由哪些部分组成?学生答:(按照接线顺序)火线、零线、电能表、闸刀开关、保险盒、插座、灯座、开关。

②开关与电灯是怎样连接的?(答略)

③插座是怎样接到家庭电路上的?插座和灯是怎样连接的?(答略)

(2)家庭电路的几个主要部分

①火线和零线

问:家庭电路的电源是什么?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是多少?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各叫什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二自然段和图10-2后回答:家庭电路由外面的低压供电线路供电,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伏,家庭电路的两根电线,一根叫零线,另一根叫火线。

②电能表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看书后回答:

电能表接在电路的什么地方?它有什么作用?如何读数?电能表上标着一个电压值和一个电流值是什么意思?电能表允许安装的家用电器的最大功率是多少?

讨论回答完上述问题,教师出示写有例题的小黑板和学生共同分析计算。例题:某电能表上标着“220V2.5A”字样,电路中接入40W的电灯5只,70W的彩电一台,100W的电冰箱一台,500W电热器一个,这些用电器若同时使用,电能表是否能安全工作?(不能)

③保险丝

问:电路中的电线和其它设备都是按照一定的工作电流设计的,若超过这个电流将发生什么?引导学生用Q=I2Rt来分析可能会发生的事故。

问: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事故的发生?学生答:在电路里安装保险装置——保险盒,里面有保险丝。

问:保险丝的作用是什么?

演示:给示教板通电,并闭合开关使灯亮,用一火线与零线相碰即已短路的插头插入插座中。

学生观察到:保险盒火花一闪,灯熄。再拔出保险盒盖给学生看,保险丝已熔断。(拔出短路的插头)

指出保险丝的作用是:当电路中电流增大而超过线路设计的允许值前,能自动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保险)的作用。

问:保险丝为什么能在电路中的电流过大时自动切断电路呢?选什么材料做保险丝呢?

指出:选做保险丝的材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A.电阻率大,这样电流通过保险丝时发热多。温度能迅速上升。B.熔点低。演示用点燃的火柴可烧断保险丝,而不能烧断铜丝、铁丝。

问:保险丝安装在什么地方?

指出:保险丝应串联在电路里,在插入式保险盒中保险丝装在盒盖上,有些闸刀开关的下方也装有保险丝。

教师教给学生怎样给保险盒、闸刀开关安装保险丝。把刚才保险盒盖上烧断的保险丝去掉,重新装上新的,插到示教板上,看到灯亮。可再请一同学上讲台给一保险盒盖安装保险丝,学生安装好后,把这个保险盒盖插到示教板上检查他是否接对,当学生看到灯亮了,自己接对了,一种获得成功后的喜悦溢于言表。

问:怎样选择保险丝?

指出:保险丝越粗,使它熔断的电流越大。使用保险丝时,必须用规格合适的保险丝,指出用较粗的,用铁丝、铜丝代替合格保险丝的危险性。

④插座接地

A.出示三孔插座、三脚插头,演示把三脚插头怎样插到插座上。

B.用幻灯打出课本图10-3、图10-4,讲解三孔插座和插头及作用。作用是:把三脚插头插在三孔插座里,在把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把外壳与大地连接起来。

C.用幻灯打出课本图10-5,讲解家用电器的金属外壳为什么要接地。

D.最后让学生记住三孔插座的三孔分别表示:l—接地,2—接火线,3—接零线。

⑤测电笔

指出:辨别火线和零线要用测电笔。

让学生拿起桌上的测电笔,打开,对照课本图10—6,弄清测电笔的构造。再请一同学起来说出它的构造。

教师讲解、示范如何使用测电笔:手一定要接触笔尾的金属体。请同学握住测电笔,教师检查,当众纠正错误的握法。再分别请两个同学用测电笔辨别教室墙上的插座,哪一个孔里是火线,哪一个孔里是零线。

3.讨论:

1.课本节后的练习1、2。

2.本章末习题5(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课后完成本章末“观察·实践·调查”中的1、2、3点。

(四)说明

1.课前布置学生尽可能多带一些灯座、插座、保险盒、闸刀,课堂上可边听讲解,边观察手边的实物,边练习安装。也可把几个班同学带来的收集到一起用。

2.该节课实验器材多,演示实验也多,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按照上课的顺序把器材、挂图、幻灯准备好。若缺乏实验器材,没有幻灯的学校,可引导学生多观察课本上的图。

第一节氯气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一节氯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氯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引导、比较、讲解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电脑、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含净化装置和试剂)、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NaOH溶液、水、红纸、两瓶氯气。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卤素

[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生]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请大学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黄绿色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两体积的Cl2),并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

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可供选择的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水、NaOH溶液、浓H2SO4、饱和食盐水。

仪器:烧瓶、带分液漏斗及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橡皮管、洗气瓶(两个)、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思考结果回答,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什么?并说出推断的依据。

[生]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板书]HCl、H2O(g)

[问]水蒸气应该选什么试剂除去?

[生]浓H2SO4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板书]饱和食盐水、浓H2SO4

[问]实验室收集Cl2应用什么方法?

[生]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向上排空气法

[问]那么,用什么试剂来吸收有毒的尾气呢?

[生]用NaOH溶液

[板书]NaOH液

[把信息中提供仪器在“电脑实验室”中呈现]

[师]好,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

[一学生用鼠标在“电脑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安装,另两名学生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际安装,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

[师]下面,我们就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

[过渡]我们刚刚制得的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把一块红纸分成两片,一片直接投入刚刚制得的氯气中,一片用水润湿后再投入]

[师]叙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生]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

[师]以上现象可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红纸褪色即具有漂白性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

[设问]那么,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讲解]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

[设问]起漂白作用的到底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红纸片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则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

[设问]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活动]

[板书](1)HClO的性质

[师]请大家叙述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光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讲解]次氯酸在光照的条件下,分解加速,它属于弱酸,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

[板书]HClOH++ClO-

[设问]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补充实验]在上面收集有Cl2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的颜色相比较,并把所得溶液颜色与纯水的颜色相比较(可在瓶后衬一张白纸,现象更明显)。

[讲解]注入水后,集气瓶中的黄绿色变浅,说明氯气溶于水。溶液为黄绿色,而Cl-、HClO及ClO-无色,所以说明氯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由此可知,氯气溶于水时,仅有少量的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问]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问]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生]因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而光照时分解加速,从而使次氯酸分子的数目大为减少,故氯水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过渡]刚才我们制氯气时,用于吸收尾气的是NaOH碱溶液,说明Cl2是可与碱反应的。

[板书]2.氯气与碱的反应

[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另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无色。

[讲解]Cl2可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和NaClO。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引导学生从Cl2与H2O的反应来理解该反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式,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讲解]上述反应就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的原理,是通过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成的。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学生看书,并回答]

[生]因为次氯酸不稳定,而次氯酸盐较稳定,故不用次氯酸直接漂白,而是把它转化为较稳定的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而漂白。

[师]回答得很正确。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的漂白原理,可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板书]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设问]上述反应说明了H2CO3与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何?Ca(ClO)2能与HCl反应吗?漂白粉应怎样保存才能不很快失效?

[生]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说明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因盐酸是强酸,故也能与次氯酸钙反应;因漂白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容易分解而使漂白粉失效,故漂白粉应密闭保存,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师]请同学们写出盐酸与次氯酸钙反应的方程式。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

[学生板书]Ca(ClO)2+2HCl====CaCl2+2HClO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水、碱的反应。

[投影]课后思考题:

1.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Ca(OH)2溶液来吸收尾气?

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2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答案]1.因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得溶液极稀,不能保证尾气被充分吸收。

2.Cl2与H2O发生反应,有盐酸和HClO生成,变红是因为生成酸的酸性,变白是缘于HClO的漂白性。

[布置作业]习题:一、2.二、3.5.七、1.

[参考练习]

1.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物质是()

A.石灰水B.氯水C.次氯酸钠D.食盐水

解析:能与空气中CO2、O2、H2O反应和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在空气中均不能稳定存在。石灰水中的Ca(OH)2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氯水中的HClO易分解;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O2+H2O+2NaClO====Na2CO3+2HClO而变质。

答案:D

2.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制的氯水中只含有Cl2和H2O分子

B.新制的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白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氯水放置数天后,pH会变小。

光解析:新制的氯水中含有H2O、Cl2、HClO、H+、Cl-、ClO-等粒子,光照氯水发生反应2HClO=====2HCl+O2↑,故A、C项叙述错误;氯水中的H+可使石蕊变红,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石蕊褪色,前者反应速率较快,后者反应速率较慢,故先变红后褪色;氯水久置,因弱酸(HClO)分解成强酸(盐酸)使溶液酸性增强、pH减小。

答案:BD

3.比较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与活性炭的褪色作用在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而使其褪色,是化学变化,漂白后的物质一般不恢复到原色;而活性炭的褪色作用是它的吸附作用引起,因吸附了有色物质而褪色,是物理变化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HCl、H2O(g)

3.除杂试剂:饱和食盐水、浓H2SO4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尾气吸收试剂:NaOH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1)HClO的性质

光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HClOH++ClO-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教学说明

把Cl2的实验室制法以信息题的形式提到前面讲,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是讲Cl2与水和碱的反应时,可一气呵成;三是对下节课Cl2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讲本节课以前,若能有时间讲一节有关实验设计的专题,效果会更理想。

第一节生殖的类型


第一节生殖的类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无性生殖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2.了解有性生殖的概念和意义;
3.理解卵式生殖的过程、概念和实例。
(二)能力训练点
1.从几种无性生殖的概念、特点和实例的比较,训练学生比较分类的能力。
2.以团藻为例阐明精子、卵细胞、受精卵以及卵式生殖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按照生殖方式进化顺序先讲无性生殖再讲有性生殖,让学生感知事物方向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归纳、比较、分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有性生殖。
[解决方法]用仔细阅读方法感知重点,用点拨方法讲清重点,用练习题的方法巩固重点。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卵式生殖。
[解决方法]用多媒体教学将图34团藻的卵式生殖过程的活动课件投放在银幕上,讲清卵细胞、精子、合子(或受精卵)、受精作用和卵式生殖。
3.教学疑点及解决方法
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优缺点。
[解决方法]用列表比较的方法讲清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优缺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目标导学法为主。
五、教具准备
动物世界的录像片段——不同动物在自然界生殖状况的录像带;图34团藻的卵式生殖过程的活动课件,以及多媒体教学器材。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教师导以目标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学并阅读理解,自主性的回答目标的知识教学点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练习:P·100-P·101中复习题。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创设情景]:用多媒体教学放映动物世界录像片段,通过不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殖场景,让学生感知后老师再提 问:
同学们已经看到了不同动物在自然界的生殖状况,请大家思考一下:一般说来,生物的种类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这是因为生物体具有生殖和发育的作用。
出示课题: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接着出示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生殖
2.[依标导学]:用多媒体将素质教育目标的知识教学点以表格的方式投放在银幕的左边(见投影一),同时,将学法指导放在银幕上的右边(见投影二),并讲清投影二:阅读思考的要求,根据学习情况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投影一:
投影二:
阅读思考:
①要求学生将书中有关内容用浏览的方法看一遍,再仔细阅读P·99中第二自然段至P·100中第二自然段为止。注意识图29、图30、图31、图32、图33和图34。
②根据投影一的表格知识点的问题,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并用不同的标记勾划出来,并眉批其疑问和自己独立思考的问题。
3.[反馈点拨]:
将投影一列表所提出的问题全面反馈,在反馈过程中要特别回答学生在阅读思考中的疑难问题,并点拨以下问题。
①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抽学生回答后老师强调:根本区别是前者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后者要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
②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用多媒体教学将下表投放在银幕上,抽学生回答,老师给予纠正。
③什么是卵式生殖?什么是精子和卵细胞?什么叫合子(受精卵)?要完全理解并回答这些问题,请大家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解。
老师用多媒体教学将图34团藻的卵式生殖课件逐步投放在银幕上,并根据银幕出现的活动投影图示顺序一一讲解:
团藻是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能够游动的藻类植物。团藻的直径只有1-2毫米。一个团藻由几百个到几万个细胞构成,这些细胞都排在团藻的表面,其中只有少数的细胞具有生殖的功能。
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有的细胞长得很大,失去鞭毛,不能游动,这种大的配子叫卵细胞;有的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小细胞,小细胞生有两根鞭毛,能够游动,这种小配子叫做精子。两者大小悬殊。
精子成熟时,游到卵细胞近旁,与卵细胞结合成合子(这种合子也叫做受精卵),合子外被厚壁,这种合子可以发育成新的个体——团藻。这种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卵式生殖。
接着,老师强调:卵细胞和精子的根本区别是:
卵细胞:细胞体形较大,呈球形,不能游动;含卵黄多,营养物质丰富,保证受精后发育成新个体。
精子:细胞体形较小,有鞭毛,能游动,其特点是保证受精作用的实现。
④用多媒体教学银幕投放一组题:
(1)在单细胞中普遍的生殖方式是____;
(2)生物界中普遍的生殖方式是____;
(3)高等植物和多数动物所普遍具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是____。
参考答案:(1)分裂生殖;(2)有性生殖;(3)卵式生殖。
待学生依次回答后,老师重点强调三个题的题目的区别:即“在单细胞中”,“生物界中”,“高等植物和多细胞动物”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区别,并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
(二)总结
让学生自结后,老师将下列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投放在银幕上并作强调:
①无性生殖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等四种。虽然生殖的特点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主要是配子生殖,它必须经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而配子生殖中最高级的生殖方式是——卵式生殖。
②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相比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从进化的观点看生物的生殖方式是由无性生殖向有性生殖的过渡。
(三)布置作业
P·100-P·101中复习题。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生殖

 
一、生殖种类
(一)无性生殖
1.概念
2.类型
(二)有性生殖
1.概念
2.特点
八、参考资料
团藻的生殖方式 团藻是绿藻植物中团藻目、团藻科、团藻属中各种团藻的总称。团藻大多生活在有机质比较丰富的淡水中。藻体的直径约为0.5毫米,肉眼就看得见。团藻呈球形,表面排列着一层细胞。这层细胞以内的大空腔,含有稀薄的胶质或水。每个细胞都包埋在很厚的胶质膜中,胶质膜与胶质膜贴得很紧,所以,从藻体表面上看,细胞呈多边形。相邻的细胞之间有胞间连丝相连。团藻体内的多数细胞是不能进行生殖的,而能进行生殖的细胞,它的直径比一般细胞可以大到10倍以上。团藻进行有性生殖的时候,生殖细胞分别产生出卵细胞和精子。卵细胞和精子可以在同一个团藻上产生,也可以分别在两个团藻上产生,高中《生物》(必修)课本中的图34所表示的就是团藻的同体有性生殖。当产生精子时,生殖细胞经过多次纵向分裂而形成一团精子,每个精子都是细长的,而且都具有两根鞭毛,能在水中活泼游动。每个卵细胞则是由一个生殖细胞不经过分裂而增大形成的。成熟的卵细胞为球形,无鞭毛,不能游动。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初步掌握通过辨认染色体形态数目而确定它们所处的分裂方式及时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
[解决办法]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
(2)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
[解决办法]
(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从教材P103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两条染色体了。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
五、教具准备
精子的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以及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有丝分裂中期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对比图,(详图见教案)
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或相应的静止图像),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06图37或整个过程的动画图像),受精过程(录像),生物的生活史图解(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的染色体数目变化图解,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表。
六、学生活动设计
1.回顾细胞分裂方式。
2.阅读减数分裂概念,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
3.推论联会,四分体时期染色体、DNA及染色单体的数量。
4.分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5.观察并发现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的特点,学会判断区别这两种分裂方式。
6.根据挂图,复述精子形成过程。
7.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8.总结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9.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比较表。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 言:有性生殖要通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有性生殖细胞的产生,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以前学过,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哪三种?(要求学生答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
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
1.减数分裂
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
讲 述: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2.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 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
(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或多媒体银幕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静止图像。)
在精巢中,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了精原细胞。根据有丝分裂的特征,可知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存在一个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答出:相同。)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要求学生答出:间期。)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不是图上画的这个样子。
复制完成后,细胞开始进行第一次分裂,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指图说明,使学生弄清楚图上谁和谁是同源染色体,还可以利用指头作比喻,如果一个手指表示一个染色体的话,两只手合在一起,则两个大拇指,两个食指等相应的手指都分别是同源染色体。)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教师指图问)图中四分体有几个?(学生应答出:两个。)强调: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共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一个四分体,因此,同源染色体的数量就是四分体的数量。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果蝇体细胞有4对8个染色体,减数分裂时,形成多少个四分体?(答:四个。)人呢?(答:23个。)把四分体时期和联会时比较,由于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就发生了,因此,它们所含的染色单体、DNA数目都是相同的,不同的主要是染色体的螺旋化程度不同,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染色体细,在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染色单体,因此,没有在图上表示出来。四分体时期,染色体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可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染色体有两个单体。(教师提问)此图中,四分体时期画了几对染色体(学生答:2对。),几条染色体?(答:4条。)几条染色单体?(答:8条。)几个DNA分子:(答:8个。)那么联会时呢?(学生答:仍是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8个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教师特别强调:不要片面看图,妄作结论,就认为是联会时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
随后,各个四分体排列在细胞中央,同源染色体好象手拉手似地排成两排,(教师指着相应的图说明)纺锤丝收缩,牵引染色体向两极移动,导致四分体平分为二,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分开,但此时着丝点并未分开,每一染色体上仍有两条染色单体。接着发生细胞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就只有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了,在图上,初级精母细胞有几条染色体?(答:4条。),而次级精母细胞呢?指图中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答:2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什么?(答:同源染色体分开,),在次级精母细胞中还有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没有。)
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是将来要学的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第二次分裂的基本过程与有丝分裂相似: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成为两个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有何变化?(学生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精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大体与有丝分裂相似,但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银幕显示两个细胞,请学生仔细观察染色体,找出两细胞的染色体特点。)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在此基础上,银幕显示一组细胞,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配图717JT006配图
配图717JT007配图
(答:B是有丝分裂,A、C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
(三)总结
现在,我们再重复看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多媒体银幕以动画形式再重复整个过程)。
强调以下三点:
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根据挂图,来讲述精子的形成过程。(请一位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其讲述情况,精彩处给予表扬,不足处给予补充,错误处给予纠正。)
(四)布置作业
教材P·107-P·108中一、1、2、3;二、
参考答案:一、1.有性生殖;特殊形式;2.两一;3.减少一半;二、1.C;2.B。
(五)板书设计
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七、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的规律性变化,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说出下列细胞分别属于减数分裂的哪一个时期?叫什么名称?
配图717JT008配图
(参考答案:A图表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时期,叫次级精母细胞。
B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联会时期,叫初级精母细胞。
C图表示减数分裂完成后形成的精子细胞。
D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叫次级精母细胞。)
示精子形成过程挂图,与上图对照,并复习精子的形成过程。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在卵巢中形成,其过程与精子形成过程基本相同,但也有区别(示卵细胞形成过程挂图或用多媒体教学银幕显示)。
讲 述: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见板书设计)请学生将此图与精子形成过程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处,在老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答出,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不同点: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一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讲 述:
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示减数分裂图解,即教材P·106中图37或多媒体银幕动画显示变化过程。)教师粗略介绍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4.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
(请学生看教材彩图七,或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受精的录像。)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结合在一起,因此,合子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体细胞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从同源染色体的角度看,精子和卵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都是成单存在,但精子带有其中的一条,卵细胞带有其中的另一条,受精后,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到了一个细胞中,它们就成对存在了,所以,关于同源染色体的概念说,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就是这个意思。(讲述时,结合挂图中的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情况,使学生更直观。)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图解(教师从成体开始边讲边板画或多媒体银幕逐步展示)。
配图717JT009配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由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总结、扩展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DNA、染色体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请学生分别说出在减数分裂各个时期DNA和染色体的数目,老师根据学生提供的数目情况绘成下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DNA和染色体数目变化
配图717JT010配图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其中,有丝分裂是体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则要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生殖细胞,那么,把这两种分裂方式相比,它们有什么异同呢?
(请学生总结,可前后左右邻近的学生互相讨论,在归纳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列成下表:)
(四)布置作业
1.20个卵原细胞与8个精原细胞如果完成减数分裂并受精,理论上可产生合子[ ]
A.20个
B.8个
C.32个
D.28个
2.果蝇体细胞有4对染色体,它的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的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
A.4、4、2、2
B.4、4、4、2
C.8、8、4、4
D.8、16、8、4
3.某生物的卵细胞中含染色体5条,那么,它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DNA数目和此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的DNA数目分别是[ ]
A.5、10
B.10、20
C.20、10
D.20、20
4.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由于有 [ ]
A.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
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D.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参考答案:1.A;2.C;3.D;4.C。)
(五)板书设计
3.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4.受精作用
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
八、参考资料
减数分裂的类型 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配子减数分裂:绝大多数动物和人及部分低等植物(如马尾藻,海松藻和各种硅藻等)在形成配子时减数分裂,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本教材中的减数分裂即为此种类型。
2.合子减数分裂:部分低等植物(如衣藻、团藻、轮藻、水绵等)在有性生殖时,合子刚一萌发就进行减数分裂,所以称合子减数分裂,分裂的结果,形成染色体数目比合子减半的游动孢子,再由孢子发育成单倍体的植物体。
3.居间减数分裂:全部高等植物及部分低等植物(如石莼等)的减数分裂,发生于植物体产生孢子时,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再经有丝分裂形成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