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毛泽东词二首导学案及答案

小学古诗及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1

毛泽东词二首导学案及答案。

课题:毛泽东词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两首词的寓意。
2.掌握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背诵这两首词。
2.体会文中精炼优美的语言。
【学法指导】
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蕴含的深刻性。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
yāo娆()qìn园春()惟余莽莽()
稍逊()风sāo()lànmàn()()
今朝()分外()原驰là象()
驿( )站 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 
一任群芳妒( ) 零落成泥碾作尘( )
2.你知道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吗?请把它写下来!
3.《沁园春雪》这首词中描写了北国的哪些壮丽景色?
4.请你从毛泽东和陆游的词中找出写梅花共同特征及相应的句子。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进行朗读,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
(2)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3)试概括词的上、下阕的意义,了解上、下阕的联系。
3.合作探究
(1)在词的上阕部分,作者是如何有层次地描绘北国雪景的?
(2)“望长城内外”中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有人认为其中“封”、“飘”字用的极好,请你谈谈理由。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原”都是静物,为什么写它们“舞”、“驰”呢?
(5)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以一个“惜”字直贯以下七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人心目中的“英雄”应该具备怎样的形象?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加点字注音。
蜡()象分()外妖娆()今朝()
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的朗读节奏应是()
A.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引/无数/英雄/竞折腰C.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词的上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4.本词承上启下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词表达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对有关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一个“望”字领起下七句,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景象,而且抒发了诗人豪迈的感情。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几句设想雪晴后的美景,由写实进入想像,开拓一层新的意境,表面写雪后天晴,实际上预示着革命成功后祖国河山一定会更加艳丽美好。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诗人用“惜”“输”“逊”等词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断然的否定,指出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本词主旨所在,指出真正的“风流人物”只能是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因为他们正在创造着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
(1)解释标题并介绍写作背景。
(2)自读课文,概括词的上下阕的主要内容。
3.合作探究(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1)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作者的心中春天离开时那么地短。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份看,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春归”、“春到”象征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发展。在词人看来,革命形势虽然有“风雨送春归”的曲折,但“飞雪迎春到”毕竟是主流。“飞雪”也就诗严冬之时,“飞雪迎春到”也体现了词人对形势发展的预测和对胜利充满信心。
(2)“已是悬崖百丈冰”这句话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提醒:衬托手法)像这样的手法在全词中还有没有?
(3)有人说“俏也不争春”中的“俏”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其表达效果。
(4)比较阅读
比较毛泽东、陆游两位伟大的词人《卜算子咏梅》的异同(其中不同点可以从“梅花的形象”、“感情基调”这两方面着手)。
4.释疑解难

5.教师小结

二、课堂巩固
1.“卜算子”是_________名,“咏梅”是词的_________。词的前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意思是说明
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答案
1.làfènráozhāo2.描写了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等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壮志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5.C
1.词牌题目小序
2.这首词是运用陆游词的原题而作,但立意却和陆游的原词相反。
3.B(不是“对比”,而是“陪衬”)

精选阅读

松鼠导学案及答案


课题:松鼠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诵读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3.激发保护野生动物的热情,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形象生动的说明,准确运用词语。
【学法指导】重点指导学生掌握作者是如何描写松鼠的,特别让学生学会如何形象、生动的说明。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驯()良矫()健帽缨()榛()子乖()
榉()实橡栗()蛰()伏苔藓()
2.解释:
驯良:
矫健:
蛰伏:
3.填空:
本文的作者是国著名学者。其主要作品有、
等。本文主要介绍了松鼠、和等特点。

4.摘录文中表现松鼠特点的精彩语句。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②作者为什么说“松鼠是“讨人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3.合作探究
①如果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那么你该如何向你的同伴介绍自己呢?

②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

4.师生质疑、解疑。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巩固练习
阅读语段并讨论问题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轻快,非常()捷,非常()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A(总老)是()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凉。它们B(常常通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1.根据课文,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2.A、B两处应选填:AB
3.松鼠的特点是、、,第二段抓住特征来写。
4.“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5.选文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从文中找出形象地说明松鼠特点的形容词。(5个)

7.课文第三段讲到“松鼠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禽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棒子、榉实和橡栗”同样是讲吃东西,为什么不把它放到第2段里一起说?

8.划线句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文中哪一句话具体说明松鼠最不像四足兽?找出来写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①谈谈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②从动作、行为上,搭窝特点上谈谈松鼠给你的感受。

3.合作探究
①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课文是怎样说明松鼠“讨人喜欢”的“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的。

②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比较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各自不同的作用。

4.师生质疑、解疑。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二、课堂巩固
①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________(蛰伏、潜伏)不动。它们是十分________(警觉、警惕)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在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________(轻盈、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它们的爪子是那样锐利,动作是那样敏捷,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②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________(错乱、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③松鼠通常一胎能生三四个。它们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自己的毛,弄得身上光溜溜的,干干净净的,没有什么坏气味。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1.给文中空缺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2.①②两段都说明了松鼠“乖巧”的特点,请分别指出这两段文字说明的角度。
第①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③段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松鼠的搭窝过程,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找出语言标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习题。
当然,挖洞不是针鼹的主要职责。它的食物来源是澳大利亚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澳大利亚每年许多民房被白蚁毁掉,农民们喜欢可爱的小针鼹自然亦有这一因素在内。
针鼹长着一支管状的长嘴。鼻孔就开在长嘴巴的喙尖,舌头也是针鼹的重要武器,可以伸出嘴外一尺多,舌尖上分泌一种很稠密的黏液,用来粘食蚁虫果腹,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它的口鼻可以发现、感受到十分细微的生物电子信号,敏捷地捕捉食物。晚上它睡在灌木丛中的土地里,空凹的原木中,石头缝里,甚至野兔和袋鼠的洞穴中,因为这些动物均奈何它不得。当然,它不去争夺别人的食物。冬季蛰伏,它十分迟钝。在高山地区蛰伏时间长达28周。其实,澳大利亚的冬季并不冷,更无冰天雪地,北部和中部一些地区的气温还有零上15摄氏度呢。在春天的开头几天出洞找食的针鼹动作较迟缓,出来次数较多。针鼹走动速度较慢,如滚动状,但奇怪的是,它能游泳,像刺毛球一般漂在水上.样子十分逗人。
8月至l0月,是针鼹袭击大型蚁穴的季节。蚁穴中有许多带翼的肥壮蚁后,这些蚁后准备了充足的脂肪养料,准备飞出窝,建立新的家。此时,针鼹用长鼻嘴猛袭蚁巢,伸出它充满黏液的舌头,粘住食物,卷入口腔。在粘住蚁后的同时,也会带入许多脏土屑,但这没有关系。针鼹每天吃许多脏土,脏土既帮助消化,又含有稀有元素。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和别的哺乳动物很不同。吃了这样丰盛的晚餐.小针鼹长得很快,春夏时一下子大了许多。
1.这段文中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针鼹的食物来源有哪些?
3.澳大利亚人为什么用针鼹做奥运会吉祥物?
4.语段中主要使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
5.体会下列标有红色字体词语的准确性。
(1)据估计它一天可吃上万只蚂蚁、白蚁。

(2)针鼹一般在白天活动,一天有18小时外出找食,用鼻子探测寻找蚁类和蚯蚓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参考答案】
 

(二)
1.蛰伏、警觉、轻快、错杂。
2.第①段:过水方法、警觉性强、跑跳敏捷、叫声特点。
第②段:窝址的选择、搭窝的方法、窝口的特点。
3.补充交待了松鼠的生理特征及经济价值。通过说明这些内容,指出它“也是一种很有用的小动物”,使文章对松鼠的说明更加完整。这样结尾,既照应文章开头“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松鼠的了解,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而生动的描写又一贯到底,显得全文风格统一。
4.时间顺序。解析:抓住关键词“先搬些……再用一些……然后……”即可。

 1.针鼹的寻食(觅食)
2.它的食物来源是草原、丘陵、沙漠、山地中的蚁类、蚯蚓等。包括澳大利亚人恨之入骨的白蚁。
3.针鼹能吃掉让他们恨之入骨的白蚁,保护他们居住的民房。
4.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5.
(1)“据估计”表明以下数据只是推测,没有精确测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一般”表示了只是通常情况,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诗二首》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二首》”,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诗二首》
鲁 迅
【自学指导】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语言精练的特点。
2.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3.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中的典故及其含义、作用。
2.难点:感受鲁迅的爱国情怀。
【正音正字】
矢shǐ磐pán荃quán轩辕xuānyuán孺rú
【词语积累】
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找出这两首诗歌的韵脚。
3.从这两首诗歌中找出比较工整的对偶句。
【课文简析】
《自题小像》是鲁迅年轻时,立志报国、向旧世界宣战的人生宣言。“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两句,用无法逃脱爱神的箭,形容自己和祖国不能不相爱,以此衬托爱国之情深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两句,用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决心,表达自己矢志救国的宏愿。其境界之高、立意之深,为后人敬佩。
《自嘲》回顾自己不平坦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题名与诗中的自嘲文字,显示了作者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字功力。
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自题小像》是直抒胸臆;《自嘲》则是曲笔言志。
【思维训练】
1.如何理解下列诗句?
①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我的心无法逃脱神箭,尽管故乡风雨交加晦暗我还是坚定如磐石。“神矢”指古罗马爱神射出的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无法摆脱对祖国深挚的爱,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当权者却不能理解,我将自己的鲜血献给祖国。“寒星”比喻民众;“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荃”指君,也可以指臣;有人说本诗也是指民众。“轩辕”指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这里指代中华民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对祖国强烈的爱。
③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运道不好还能有什么要求,没有翻身已经碰破了头。这两句诗写出自己背时倒运地奋斗着,无私地为祖国的富强而战斗。
④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这两句诗与“未敢翻身已碰头”都是“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
⑤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两句诗写出诗人对敌人决不妥协的战斗态度、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精神。
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受反动派的迫害到处躲避,只有小楼才是自己的天下,可以不管外面政治气候的变化、交替。这是自嘲,也是讽刺、攻击国民党反动派一味躲避、不管祖国危亡的消极行为。
2.《自题小像》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情怀和志向?
这首诗表现了鲁迅虽身在国外,仍心系祖国愿意为祖国富强流血牺牲的情怀和志向。
3.《自题小像》中哪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运用了什么典故?
《自题小像》中“故园、寒星、荃、轩辕”这些词语象征祖国人民。
“荃不察”引用《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斎怒。”
4,《自嘲》表现了诗人什么情怀和志向?
《自嘲》曲折地表达了诗人与敌人战斗到底、决不屈服的斗争决心和对人民甘愿奉献一切的无私情怀。
5.《自嘲》中“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运交华盖”的具体表现是:“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6,这两首诗歌前后跨越了30年时间,鲁迅的理想有什么变化?
鲁迅从一个充满报国热情的热血青年成长为一个在文坛第一线叱咤风云的斗士,面对严酷的现实,他变得既有坚定的、无所畏惧的爱国之心,又有成熟的、冷静犀利的批判意识。
7.为下列各字组一个四言短语,最好是成语。
①矢( 矢志不渝众矢之的有的放矢 )
②磐( 坚如磐石 )
③辕( 南辕北辙 )
④孺( 妇孺皆知 )
8.请以《自题小像》为题,写一首短诗。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完成“学习建议”。
3.预习《有的人》。
【教学后记】

诗四首教学案及答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诗四首教学案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简述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
候骑()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
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五)、研读《使至塞上》
1、导入情境。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浸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
(六)背诵这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归园田居》
1.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4.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2.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3.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4.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八年级语文(上)教案
30诗四首
教学目标
1、简述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荆门()2)仍怜故乡水()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江入大荒流:2)云生结海楼:
3)帘旌不动夕阳迟:4)徙倚湖山欲暮时:
3.填空。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__主义大诗人________所作,人称他为“________”。
2)《登岳阳楼》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五)、研读《登岳阳楼(其一)》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写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诗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指导学生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2)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指名1~2名学生朗读诗文,其他学生评价。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渡荆门送别李白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送别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_____景,颈联是写_____景。
3、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大荒”是指诗中的
(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颔联是(),回顾历史的诗句是()。交待登楼时间的诗句是()写出了亡国之臣的愤慨的诗句是()

八年级语文(上)学案
30诗四首
学习目标
1、简述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
候骑()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
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研读《使至塞上》
1、导入情境。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浸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诗意。
(1)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六)背诵这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归园田居》
1.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4.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2.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3.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4.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八年级语文(上)学案
30诗四首
学习目标
1、简述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1)荆门()2)仍怜故乡水()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1)江入大荒流:2)云生结海楼:
3)帘旌不动夕阳迟:4)徙倚湖山欲暮时:
3.填空。
1)《渡荆门送别》是唐代________主义大诗人________所作,人称他为“________”。
2)《登岳阳楼》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所作。
二、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作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检查预习情况
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整体感知
1、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
(四)、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五)、研读《登岳阳楼(其一)》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有《简斋集》《无住词》。
《岳阳楼(其一)》写于高宗建炎二年,“靖康之变”发生,诗人遭遇到了天崩地裂的大变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天涯沦落。诗人在他逃难三年之际,登上了名胜岳阳楼。
2、整体感知诗意。
(1)注意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2)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3、小组合作讨论,再读诗文,回答问题。
(1)首联与颔联是景物描写,对下面诗句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
(2)颈联明显是学杜甫《登高》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陈与义并不生吞活剥,诗中以“万里”对“三年”,表达出哪些信息?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渡荆门送别李白
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意境,其实作者是写送别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感情。
2、诗歌运用了___________的写景方法,其中颔联是写_____景,颈联是写_____景。
3、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大荒”是指诗中的
(二)陈与义的《登岳阳楼》的颔联是(),回顾历史的诗句是()。交待登楼时间的诗句是()写出了亡国之臣的愤慨的诗句是()

30《诗四首》第一课时(三)3(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
(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四)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五)2,2)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3)(1)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涵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三(一)1.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思想。
2.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3.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4.用语平淡自然,而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二)1.五言律
2.出使原因目的地
3.最精彩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4.对偶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第二课时(三)2明确:(1)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的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仍怜帮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浓浓的乡思。
(四)明确: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2)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五)3明确:(1)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而后再写举目所见,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
(2)“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三(一)1、故乡水;诗人自己;怀念故乡,热爱故乡。2、虚实结合;实;虚。3、荆门,楚国。(二)颔联,回顾历史是: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交待登楼时间是: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写出了亡国之臣的愤慨是: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