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

小学健康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16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导学案
第一部分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成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但是怎样才能使这种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呢?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具备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本框题的特点(知识含量大,知识跨度大,注意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在设计教案时,我着重创设一些生活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体验、师生的对话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老师的洋洋洒洒、宏论滔滔,侧重于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似的课堂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自我思考中形成对商品、货币等经济现象的理性认识。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的发行规律和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情景激疑
请同学们欣赏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的含义(板书)
师生对话: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购买各种各样的物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我们把它们通称为商品。请同学们从《卖炭翁》这首诗中,找出可以称为商品的东西。
生:炭、衣裳、食物、红纱、绫。
师:好,除了这些物品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哪些物品?
生:还有牛、炭车。
师:为什么牛和炭车不是商品而炭和食物等却是商品呢?
(学生讨论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什么是商品)
设计思路:在师生对话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概括出商品的共同特征: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得出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货币(板书)
(1)货币的产生(板书)
现实生活中,购买任何商品都需要货币,与之相对应,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即出卖商品是可以得到货币的,看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果真如此吗,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当然不是,我们来看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
活动一:现代学生版“卖炭翁”表演
市场上的商品有:炭、衣服、粮食、贝壳、盐、黄金、白银等,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然后,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表演并解决问题。
情形一,卖炭翁家里的粮食很快就要吃完了,他想用炭换点粮食回去;恰好卖粮食的也想换点炭回家取暖。
学生表演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作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情形二,卖炭翁“身上衣正单”而天寒,急需能够驱寒保暖的衣服,然而,卖衣服的这位大娘一家老小肚子尚且吃不饱,要炭何用!她想要粮食,而卖粮食的这位已经有炭了,他现在想要点盐,给生活一点滋味。
老师总结: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扩大的物物交换。(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用公式表示依然是商品——商品),在这个过程里,交换行为变得比较复杂,商品交换者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需要克服一系列的困难。
情形三,卖炭翁家里有了粮食果腹,有了衣服避寒,他又烧出了一车炭,换点什么比较好呢?大家争相说服他用炭换自己的东西,卖炭翁左思右想,反复比较之后,拿一车炭换了一些贝壳和粮食。
老师总结: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贝壳、牲畜等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情形四,随着买卖次数的增多,卖炭翁发现,如果把一车炭换成黄金或白银,就可以随时再用它们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他以后就总是用炭去换了黄金和白银。
老师总结:金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候,货币就产生了。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可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本质(板书)
多媒体逐步展示: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职能(板书)
货币产生后,卖炭翁总是把炭换了黄金或白银,但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烦恼。
活动二:学生表演,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
卖炭翁在卖炭,不断有人来问价,有人问,木炭多少钱?另一个人问:竹炭多少钱?于是他不停地回答: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一会儿,他就口干舌燥了,旁边一个书生摸样的人给他出主意,拿张纸分别写上木炭和竹炭的价格放在炭车上,顾客自己看着标价牌就明白价格了。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炭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炭翁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木炭一两白银、竹炭二两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
结论2: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如木炭一两白银。即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职能(板书)
材料:河南省中牟县是我国大蒜的一个重要生产区,这里的大蒜产量高、质量好,多年来名扬海内外。2007年中牟25万亩大蒜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然而,短暂的喜悦过后,当地蒜农却陷入了丰收的苦恼中,今年的大蒜销售形势恶劣,市场上每斤大蒜报价4000元每吨,实际销售中,大蒜通常才卖到不足1元每斤,而且,伴随着新蒜的上市,大蒜的价格还在下跌,2008年春天,郑州市场的大蒜更是便宜到0、4元甚至0、3元,蒜农愁苦不堪。
阅读材料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2007到2008年上半年,蒜农卖不掉大蒜,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蒜农用大蒜换取货币,并不是最终目的而只是再换取自己生活必须品的一种手段,可见,货币在这里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结论2:与物物交换(商品——商品)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克服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使商品交换更加便利、通畅,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结论3: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卖和买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商品所有者首先将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取得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货币买回自己需要的其他商品。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中牟蒜农付出了许多辛劳,却在这个跳跃中摔了个大跟头。
结论4:蒜农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引导学生思考:从中牟蒜农的失利中,我们了解了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卖炭翁》里的老人也“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那么,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为中牟蒜农以及所有的商品生产者想想办法:怎样才能实现商品——货币这一惊险的跳跃?
学生思考后回答: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市场调查与分析,扩大销售渠道,做好售后服务等。
3、货币的一般职能(学生看书自学老师简单点评即可)(板书)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
回忆货币的产生过程,我们发现人们在面对困难时,总会想出办法来解决;我们再来看货币的发展史,再一次领略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智慧,感受“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魅力。
货币产生了,卖炭翁辛辛苦苦地烧了炭拉到市场上,小心翼翼地核查买家给他的黄金或者白银的成色、重量等,非常麻烦;于是就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额价值的铸币。我国秦朝时秦始皇就统一了度量衡,到了唐朝,铸币都已经用了许多年了,白居易诗中的卖炭翁说“卖炭得钱何所营”,这个钱就是我手中的这种钱(展示方孔铜钱给学生看),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铸币逐渐磨损,成为不足值的货币,却并不影响它同足值的铸币一样使用。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优点太多了,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而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多媒体展示货币的发展史:金银(需要人们核实重量,检查成色,很麻烦)——铸币(容易磨损且重量大,不方便携带)——纸币(优点多多)——电子货币即信用货币(太方便了)
2.纸币的发行(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讨论: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又使许多人无家可归,人民流离失所,国家遭受重创,经济损失达数百亿以上。为了弥补损失,尽快走出困境,国家要赶快大量发行纸币。
通过讨论,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即货币的发行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用公式表示:
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或小于这个限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3、反对假币,爱护人民币(板书)
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同学们,你遭遇过假币吗?当你和假币面对面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这是严重破坏金融秩序的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惩。可见,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金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但我们应该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决不能通过不法手段获得。同时,还要认识到,我们作为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人民币的流通,是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赖以维持和发展的血脉。爱护人民币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要做到不在人民币上乱写乱画,不揉搓、毁坏人民币,而且,我们还要尽量影响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名言共赏:
1.“你到一个国家所见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钞票,它就像一个国家的面子,马虎不得”。
2.商品社会里,纸币就是形象的“国家名片”。
效果体验
1.(2007年上海文综)二战期间,国家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只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只香烟等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执行了哪些功能?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并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答案:(1)香烟在交换中充当了货币的角色。执行了交换媒介好计价单位的功能。(2)直接的物物交换往往会使交换变得很不方便,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种商品能表现和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并被交易双方普遍接受。香烟具有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存放、易于计量等特点,使它在集中营中从普遍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2.(2007年广东)货币在爱商品流通中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对于货币的正确认识是()
A、货币只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货币
C、有商品交换就有货币
D、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解析:该提直观地考查学生对货币这一知识点的系统把握,重在考查对知识的再现能力。A错在货币还有其他职能,B错在混淆了金银与货币的概念,C错在对货币的产生问题理解不到位。
答案:D
学生质疑与教师答疑
学生质疑: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纸币是否也可以充当价值尺度呢?
教师答疑: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就正如尺子能够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而纸币只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本身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就不能充当价值尺度。我们一定要了解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第四部分课后跟踪
走进生活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向银行工作人员或者财务会计人员了解如何鉴别假币,调查我国在反假货币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自我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白居易的名诗《卖炭翁》导入,分析商品的含义以及基本属性,然后在货币的产生和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等的教学中,继续用《卖炭翁》来为同学们创设学习情景,使得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其求知的欲望。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更多的使用谈话法和情境体验法,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学会思考和认知,从而获得知识,并且实现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第五部分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设置恰当,教学过程流畅。老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大量生活情境,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在体验中提高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最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阅读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高一政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章神奇的货币
第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2、教学难点:外汇、汇率;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3、本节地位: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这一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技术
三、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价格、纸币、常用的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4)运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的知识,联系实际谈谈信用工具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2、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简要概括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使学生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4)通过演绎信用卡、支票等几种信用工具的使用,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学会正确使用信用工具的好处和便利,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学习内容分析
这一课以货币的产生和演变为主线,正文部分分析了货币的本质,归纳了货币的职能,并简介了信用工具和外汇。辅助文部分点击了商品的价值、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重要概念,链接了相关事例和资料。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示货币的神秘面纱;在演示信用卡、支票、汇票、外汇中,认识信用工具的用途。
五、学习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新课教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货币――――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六、学习评价分析
1、课堂检测
(略)
2、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3、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1.货币:①商朝以贝为货币,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发行有货币。②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发行圆形方孔钱,为后世所仿效。③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

2.内地商业:①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人善于经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土特产,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南方相对活跃。④唐朝城市设有“市”,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银行雏形),一些大城市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唐朝末年,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处在运河沿岸的扬州商业繁荣超过长安,享有“扬一益二”称号。坊、市界限被打破,农村集市发展成固定市、镇。⑤明清时期,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等地工商市镇蓬勃兴起。⑥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此,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⑦1950年,党和政府合理调整了工商业,理顺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市场逐渐恢复和丰富起来。⑧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变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贸易: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宋辽、宋夏和议后,双方贸易兴旺(榷场互市);明朝时与蒙古地区封贡互市(万全互市)。边地互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4.对外贸易:①两汉:与朝鲜贸易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丝稠之路”的开通是中外贸易的划时代事件。“丝稠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抵达大秦,以丝稠贸易著称,其它的物品贸易也非常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稠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②隋唐: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及沿海许多城市有“新罗坊”和“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大量波斯商人、大食商人来中国通商。大量丝稠、瓷器运往欧洲。③明清: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后,基本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只允许广州一地(十三行)对外通商,对工商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近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我国外贸出现严重逆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又攫取了关税协定、输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应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近代外贸是被动的,基本被西方操纵。⑤现代: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APCE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5.城市:①商都已成繁华城市;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都城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秦国咸阳、魏国大梁、燕国蓟等,都比较繁荣。②唐朝长安是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呈棋盘式格局,有坊、有市;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③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它的繁华。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④明清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贸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⑤近代时期,由于被迫对外开放,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带,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内地城市也发展较快,全国城市化到2006年9月已接近40%,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地球的运动》导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3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自学预习------导读单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和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地球运动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运动速度

自转

自向
北极上空: 
南极上空: 真正周期:叫1恒星日,
时分秒.
昼夜更替的周期叫1太阳日 时.

注:理解恒星日和太阳的的区别
线速度:由 
向 递减.
(60度约为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小时
注:南北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是0

公转
自向恒星年:日时
分秒
近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远日点(月初)
公转速度最
注:平均角速度约1°∕日,线速度约为30km∕s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氮的循环导学案


第3章第2节氮的循环(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N2、NO、NO2、HNO3的性质,能构建氮的家族知识体系。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会通过实验分析总结硝酸的性质。
3.激情投入,认识氮的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树立环保意识。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明确学习目标,仔细阅读教材73~76及80~82页,了解自然界中氮的循环,划出硝酸的物理性质,初步完成导学案。
2.结合“观察思考”、“交流研讨”栏目,明确硝酸性质的实验内容,大胆预测实验现象,初步得出实验结论。
3.C层规范完成预习案并掌握课本相关的基础知识,AB层在掌握预习案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探究案和针对训练。标有★的训练题目C层不做。
预 习 案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掌握NO和NO2的性质
名称NONO2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溶解性
应用
2.俗语说:“一场雷雨一场肥,雷雨发庄家”,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你对此“俗语”的认识。

3.分别举例说明你对“氮的固定”的认识。

【我的疑问】对课本预习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

【预习自测】
1.下列关于氮及化合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NO与O2反应生成NO2,不属于氮的固定
B.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属于氮的固定中的自然固氮
C.工业上用NO2与水反应制取硝酸时,水作还原剂
D.硝酸受热或见光易分解,为防止其见光分解,一般将它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
探 究 案
探究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育人立意:通过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化学与生活】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植物需要大量氮。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气,你知道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能被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吗?浓硝酸为什么要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实验室中为什么久置硝酸呈黄色?硝酸到底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来探究。
【方法导引】可从运用观察、分类、实验、比较的方法来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预测。
认真阅读课本80页“观察思考”,完成探究实验,仔细观察记录硝酸的一系列化学性质,并分析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和浓硝酸,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小块铁片,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和浓硝酸,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实验3: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块木炭,加入少量浓硝酸,加热,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
实验4:在一支试管中滴入少量浓硝酸,微热,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

【思考总结】硝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并用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