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14幼儿园科学教案:虫子的食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虫子食物秘密的兴趣;
2、通过观察、发现,初步了解虫子进食的方法。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虫子吃什么
2、虫子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虫子吗?你见过什么虫子?
知道这些虫子喜欢吃什么吗?
二、展开
1、课件演示
提问:小朋友们,认真观看图片中都有哪些虫子?想一想,它们喜欢吃什么?
2、讨论:虫子吃什么
(1)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它喜欢吃什么呢?
(吃土中腐烂的东西,也吃地面上腐烂的叶子。)
(2)螳螂长得什么样子?它吃的食物是什么?
(吃蚜虫、蚂蚁、苍蝇、飞蛾、蜻蜓等大大小小的虫子,它都吃。)
(3)你喜欢蜻蜓吗?蜻蜓吃什么?
(喜欢捕捉蜉蝣、蚊子、苍蝇等作食物。)
(4)我们都喜欢七星瓢虫,它是益虫还是害虫?它吃什么?
(吃蚜虫、辣蚧等虫子。)
(5)可爱的小蚂蚁吃什么呢?
(吃一些含糖分的食物。)
(6)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小蜗牛,知道蜗牛喜欢吃什么吗?
(蜗牛的舌特别发达,很喜欢舔嫩树叶吃。)
(7)知了知了叫的蝉吃什么呢?
(吃树干内的液汁。)
蝉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蝉主要吃树干内的液汁,所以蝉不拉屎,只有很少的尿。)
教师:小朋友们知道了吗,虫子也都有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3、虫子分类
比如,有些虫子吃蚊子、苍蝇、飞蛾等,我们把这些虫子称为肉食性虫子。
还有的虫子吃草、树叶之类的,我们把它们称为草食性虫子。
请小朋友们自己把这些虫子分分类,把吃同类食物的虫子放在一起。
4、趣味练习:正确的找出昆虫的名字
看一看昆虫的图片,并贴出它们正确的名字。
三、延伸
小朋友们,可以继续探索有关虫子食物的秘密,可以用绘画方式记录下来,及时与小朋友交流。
精选阅读
幼儿园科学教案
教学还没有开始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而且每个老师都需要为自己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详细的计划。教案的具体实施方式是能够体现出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88教案网的编辑为您精心准备的“幼儿园科学教案”文章可以给您一个全新的视角,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很大的帮助,请将其保存在您的收藏夹中!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
1.幼儿操作,初步感知弹性。
(1)幼儿玩气球、海绵、松紧带,拉一拉,捏一捏,压一压,看看它们会有什么变化?
(2)幼儿玩耍,教师巡视,观察幼儿操作中的发现。
(3)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
2.幼儿再次尝试,获取弹性的经验。
(1)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不对它们用力时,一松开又会有什么变化?
(2)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3.引导幼儿归纳弹性物体的特点。
(1)小朋友,刚才我们玩了这些东西,你们知道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秘密?
(2)幼儿思考,自主发表各自的观点。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真有趣,对它们用力时,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变形,一松开,又会变成原来的样子,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弹性。
4.幼儿用身体的各种动作表示弹性。
5.联想实际,引导幼儿说说有弹性物体的用处。
(1)刚才我们发现皮筋、海绵、气球它们都具有弹性,除了这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有
弹性的呢?
(2)这些有弹性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补充或丰富,如:沙发、席梦丝床垫里有弹簧和海绵,坐着躺着觉得很舒服;弹簧秤小小的,携带很方便……。
6.物体分类。
幼儿玩桌上的一些材料,找一找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哪些东西是没有弹性的,然后帮它们分分家,分别放在桌子的左边和右边。
7.游戏:奇妙的口袋。
幼儿到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放在老师手里不让大家看到,然后用动作告诉大家这个东西
是有弹性的还是没有弹性的。
8.小结活动:
小朋友,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找到了玩一玩,再来告诉大家。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2
1、去室外看阳光,引起探索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吗?说说你们看到的阳光的颜色。
2、了解探索阳光的材料。
教师:我们这里有很多的材料,都有什么材料呢?用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呢?让幼儿说说材料的名称及用法。
3、利用材料探索阳光的颜色。
教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亲自动手探索发现五彩的阳光。
(1)探索一:将许多水盆放在室外,给每个小朋友一面小镜子,让幼儿将小镜子斜放在水里,玩一玩,看一看,能发现什么?
(2)探索二:提供许多纸板,请小朋友对着纸板看玻璃瓶,看一看还能发现什么?回班后让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探索三:引导幼儿利用多棱镜观察阳光,看一看有什么新发现?
4、引导幼儿用彩笔涂色记录阳光的颜色。
教师:每个小朋友的桌上都有一张画有太阳的表格,请小朋友将看到的太阳光的颜色涂在表格里好吗?
幼儿进行涂色活动,活动完成后,让幼儿交流表格的颜色。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3
教师:我们都知道了线能唱歌,但是它们发出的声音有点低,必须离得很近才听得见,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你的线唱出的歌声大一些能让更多的人听到?
幼儿说:能,我有办法,可是没有线呀?
教师:我这里有许多线,咱们百宝箱中还有其他材料,大家都可以用。
孩子们各自选取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材料进行验证:有的孩子直接选用制作小喇叭;有的孩子干脆在一个纸碗上固定两根线,这时线唱出的歌声是双音的;有的选用高低不同薯片筒帮忙,线唱的歌声也有高低变化;还有的孩子用两个纸杯分别固定粗细不同的线,然后自信地问我:“想听我的线唱歌吗?”我点点头,她拉起我的手到座位前,熟练地操作着手中的“乐器”说:“先昕女高音吧!再听低音!”
“哎!效果还挺不错的。”我竖起了大拇指。显然,她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孩子们纷纷选取材料探索着……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4
1.导入:神奇的口袋(口袋里放着西瓜)
小朋友,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大口袋,里面藏着一个小朋友的好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现在老师就让小朋友上来摸一摸,猜猜它是谁。(让幼儿摸一摸,说说摸上去的感觉,猜猜里面是什么)
2.观察西瓜
现在老师就把它请出来。看,它是谁啊?它是什么形状的?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让幼儿般一般,试试沉不沉,最后老师以大西瓜的口气总结)
3.讲
现在老师给小朋友讲一“大西瓜和小老鼠”的故事。(出图片,讲故事)
(1)图片A:太阳高照,小老鼠在路上走。小朋友,谁走在路上?
(2)图片B:小老鼠在姥姥家大口大口吃西瓜。小老鼠在做什么?
(3)吃完西瓜,小老鼠说了什么呀?
小朋友想一想,小老鼠又热又渴的时候吃了西瓜有什么感觉?
4.切西瓜,观察西瓜里面的颜色。(幼儿先发言,再总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5
1、侦探柯南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原来我们的指纹有这么大的作用,还能帮警察叔叔破案,我们碰过的东西会留下我们的指纹,小朋友,想一想,刚刚我们在搬东西的时候有没有留下我们的指纹呢?我这里有一些工具(放大镜)你可以用这些工具你观察你刚刚搬过的东西,看看上面有没有指纹?
2、教师:
你们都很聪明,都发现了很多地方都有指纹,因为刚刚我们的手上都颜料和粉末,所以我们都能清楚看到拿过的东西有指纹,但是你手上如果是干净的,那能不能看到我们的指纹?
(引出小实验:一张白纸,在上面按个手印,再撒些黑粉,均匀抖动,就会出现指纹)现在请小朋友去看看,用什么办法能在手是不涂东西的情况下也能看到指纹。介绍材料(材料:橡皮泥、白纸、黑粉,透明胶)
3、介绍指纹:我们的指纹真的很神奇,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这些指纹和小朋友都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出示图片)
斗纹:为圆形,没有向外扩张的地方,一圈圈的圆圈。
箕纹(涡型纹)——特征:为圆形,有向外扩张的地方,它的中心像一个小旋涡(或是小蜗牛)。
弓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这是一种少见的类型。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6
一、讨论恐龙的灭绝原因。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查询资料时得到的相关信息,如果其他幼儿有不 同意见,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说出反对的理由。
2.提问:恐龙生活在什么年代?现在能看到恐龙吗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二、教师不必强求幼儿幼儿按照科学家推测的说法来交流。
三、整理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关于恐龙的灭绝原因目前有许多种说法,但没有定论。
2.让幼儿投票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自己投票赞成的理由,教师根据 幼儿的回答或作进也不地追问,或表示认同。
四、出示挂图,介绍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1.幼儿看图,听教师介绍。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气候变冷、病态恐龙蛋、恐龙食物没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必须传递给幼儿的一个信息是:这些恐龙灭绝的原因都 只是推测,一种可能,随着科学的发展,也许会出现新的结论。)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7
1、了解冬眠的动物。
(1)师:(出示青蛙)呱呱呱,谁来了?我们一起问问青蛙是怎样过冬的?
幼:青蛙,青蛙,你是怎样过冬的?
师:我在冬天里不吃也不喝,美美地睡上一觉,到了暖和的春天,再醒来找东西吃。我这种过冬方式叫“冬眠”。出示汉字“冬眠”,让幼儿认读:冬眠。
(2)还有哪些小动物和青蛙一样是冬眠过冬的?(蛇、熊)
师:青蛙和蛇是冬眠过冬,除了冬眠,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了解换毛过冬的动物。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教师出示鸡、鸭、鹅、小兔、羊)。
(2)幼:你们是怎样过冬的?师:(以动物的口气)我们是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来过冬的。像我们这样换上厚厚的皮毛的过冬方式叫“换毛”。学习词“换毛”,出示“换毛”汉字,让幼儿认读
(3)还有哪些小动物是换毛过冬的?猪、狗、猫、马、牛等
3、了解储存粮过冬的动物。
(1)师:(出示蚂蚁)这是谁呀?蚂蚁在干什么?(搬粮食)蚂蚁搬粮食干什么呀?我们听一听蚂蚁怎么说的?
(2)师:像我们这样躲在洞里吃秋天搬回的食物的过冬方式叫储存粮食,并学习词“储存粮”,出示汉字储存粮食。
(3)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蚂蚁一样是吃储存粮过冬的?蜜蜂、田鼠。
4、了解迁徙过冬的动物:
讨论:燕子又是怎样过冬的?
师:介绍迁徙过冬就是迁移住的地方。像燕子、大雁这样从寒冷的北方飞到温暖的南方,度过一个舒适的冬天,等到春天的时候,再飞回北方来的过冬,这样过冬的方式叫迁徙过冬。
5、复习巩固。师小结:刚才我们知道了一些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现在老师提问请个别幼儿回答:
①、老师说动物名字,幼儿回答过冬方式。
②、老师说过冬方式,幼儿回答动物名字。
有哪些动物是迁移过冬的?青蛙、蛇是怎样过冬的?狗猫鸡鸭是怎样过冬的?有哪些动物是储存粮过冬的?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8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趣的叶子幼儿园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小树叶探索的兴趣。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初步发展幼儿的对比观察能力。
3、认识树叶的基本特征,了解树叶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Ppt:树叶的作用
2、课件:树叶粘贴-昆虫
3、幼儿采集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讲述活动《我采集的树叶》
讨论:你采集的是什么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
1、观察感知树叶的多样性。
(1)提问:这些叶子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2)小结:叶子的颜色很丰富,有黄色、红色、绿色等;
形状也各种各样,有手掌形、扇形、针形、椭圆形等;
大小也不一样,但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叶柄。
2、引导幼儿按意愿给树叶分类。
(1)同时出示绿色针形树叶和黄色手掌形树叶,启发幼儿找出不同。
(发展幼儿对比观察力)
(2)幼儿自主给树叶分类,并介绍分类依据。
(如大小、颜色、形状;通过自主分类巩固对已有经验的掌握)
3、树叶的种类
心形:形如心脏,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如甘薯、牵牛、紫荆、麻的叶。
(如果是心形倒转,叫做倒心形,如酢浆草的小叶。)
掌形:叶片三裂或五裂,形成深缺刻,全形如手掌,如棉花、蓖麻、葡萄、槭树、梧桐的叶。
扇形:形如展开的折扇,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如银杏的叶。
菱形:叶片成等边的叙方形,如菱、乌桕的叶。
披针形:也叫枪锋形,叶基较宽,先端尖细,如桃、柳、竹的"叶,
(如果是披针形倒转,叫做倒披针形,如小蘖的叶。)
卵形:形如鸡卵,下部圆阔,上部稍狭,如桑、向日葵、的叶。
(如果是卵形倒转,叫做倒卵形,如玉兰、花生的小叶。)
圆形:形如圆盘,长宽接近相等,如,旱金莲的叶
针形:叶片细长如针,如油松,马尾松,白皮松,仙人掌的叶。
鳞形:形如鳞片,如侧柏的叶。
4、引导幼儿了解树叶的作用
课件演示:树叶的作用
蚕宝宝爱吃的桑叶
有助消化的山楂树叶子
保健身体的核桃树叶子
可以驱蚊的桉树叶子
还可以做肥料
5、欣赏树叶画
课件:树叶画—昆虫
三、延伸活动
了解特殊公用的树叶(如可以吃的树叶、有特殊本领的叶子等)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
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我就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注意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是幼儿变被动学习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
盐等物质的融化现象。
2、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懂得保护水。
(二)活动准备:
,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菊花精、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小勺子,白糖、盐、铁、塑料品、毛巾等人手一份。
每组一只塑料小篮、有洞小容器、一条毛巾。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若干
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雪花片。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导入课题
(1)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好朋友水。你们喜欢水宝宝吗?水宝宝它呀有很多的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吧。
二、探索活动
(一)1、闻一闻,尝一尝
教师出示一玻璃杯水,一玻璃杯牛奶,幼儿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感知水的特性(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牛奶是有颜色,有味道的)
(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一看就知道;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看不出。
教师从米里拿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不透明,看不见里面的。
教师:刚才我们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原来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现在我们再来玩一玩水,看看你还会发现什么?
(二)幼儿进行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的东西,有浇花用的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现在请你们用它们来盛水,看能不能把水盛起来,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结果,水是会流动的)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有洞的小容器、塑料袋、小篮、请你们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小容器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水没了。
幼C:塑料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盛不住。
小结:水会流动。
教师:那我们就来看看水到底会不会流动呢?(教师操作)分别用洒水壶、篮子、有洞的塑料袋盛水。
教师小结:原来水真的会流动。小朋友真棒,那么水还有没有秘密呢?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菊花精……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用小勺在杯子里搅一搅,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
建议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1)谁来告诉大家你放了哪些东西?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在老师请几位小朋友到前面来告诉大家你的杯子里还能看到几样东西?还有几样东西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说出有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菊花精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淡黄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菊花精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教师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些东西是不是会被水溶解了呢?(教师操作)分别把白糖、盐、铁、塑料品放进水杯里。
教师小结:白糖和盐真的被水溶解了。
小结:糖、盐菊花精放入水中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化肥,有的说感冒冲剂。
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很多秘密,它是无色无味、透明的,会流动的,有些东西还会被水溶解。
3、引导幼儿保护水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0
(一)、观察软尺和硬尺。初步了解它们的特点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种尺,在你们的小椅子下面,请你轻轻的拿出来看一看、说一说这两种尺有什么用?再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谁来说说它们有什么用?你在哪里看到过它?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我们知道尺是一种测量和绘图的工具,我们把这种身子软软的、可以弯曲的尺子叫做软尺,身体硬的不能弯曲的叫做硬尺。
(二)、通过猜测、实验,进一步了解软尺、硬尺各自的优点。
1、以游戏情景,引发幼儿探究软、硬尺不同优点的兴趣。
(1)有一天硬尺碰到了软尺,硬尺说:“瞧你的身体软绵绵的,能有什么用处啊?”软尺不服气的说:“我的用处呀,比你还要大呢!不信我们就比比吧!请小朋友来做裁判。”“那你们觉得它们谁的本领大?”“今天请它们来完成两个任务吧”
(2)教师出示记录表,师生一起进行猜测、实验并作记录。
第一个任务是,我想买一条裤子,可是不知道腰围,我应该请谁来帮忙比较合适呢?为什么?那谁来帮我量一量?用软尺的时候我们用数字多的这边测量,请一名小朋友上来操作,这样做对不对?教师小结:量腰围,用软尺,捏住头部转一圈,尺子需要拉拉紧。看一下我的腰围是××,这下我们知道量腰围时用软尺真的很合适,因为它可以弯曲,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第二个任务是在白纸上画一条10厘米的线段,你们觉得谁合适呢?为什么?我也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这样画对不对?教师小结:画线段,用硬尺,从0开始画到10,尺子一定要按住。硬尺硬硬的画起线段来真方便,谁来帮我记录一下。
(3)教师小结:两个任务都完成了,软尺可以量腰围,硬尺可以画线段,所以硬尺软尺你们不要再争了,其实你们都有自己的本领,可以完成不同的任务。
(三)、幼儿分组实验。
1、教师交代任务,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1)那接下来还有一些任务要请硬尺和软尺去完成,我们第一个任务是量一下皮球的周长,第二个任务是量一下书本的长边。在测量的时候两种尺都要试一试,你们觉得用哪种尺合适就在那种尺的下面做个标记,还要把测量的结果写在后面。除了测量这些,在我们的活动室里你还可以测量什么呢?请你把它画在下面的空格里,然后也去测量一下再记录下来,如果遇到一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可以怎么办?我们现在就去试试吧。
(2)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四)、交谈和讨论。
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讲评。
(五)、教师用情景性的语言小结软、硬尺的特点 。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软尺和硬尺的方法,那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它们有什么新本领,回去之后我们可以试一试。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1
2.观看实验视频【镜子分身术】,说说实验目标,实验顺序和备品。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利用镜子的特征,观察在镜子的折射下能看到多少个物体。
- 看一看实验顺序 。
1)把两面镜子的背面用胶带粘起来。
2)在镜子中间放一个球。
3)观察一下镜子折射出的球的数量。
【活动1: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远】
3. 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远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把两面镜子粘在一起,中间放一个彩球。
- 镜子折射出来的球有几个?
- 镜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的话,镜子里的球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活动2:把两面镜子的距离拉近】
4.观察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变近的话,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两面镜子之间距离拉近。
- 镜子里有几个球呢?
5. 说说镜子之间距离的变化,球的个数有什么变化。
- 镜子之间变远和变近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呢?
- 为什么球的数量会不同呢?
幼儿园科学教案 篇12
一、引题: 请幼儿听声音,猜猜看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
二、参观"时钟商店",认识钟面主要结构。
1、幼儿观察"钟表展"上各种各样的钟,发现它们的共同点。
提问:
(1)你们刚才看到的钟是什么样的?(颜色不一样,形状、指针的样子不一样。)
(2)它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启发幼儿发现钟面上都有数字和指针)
2、认识钟面结构,区分时针、分针提问:这两根指针长得一样吗?它们叫什么名字?
三、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方向、运转规律
1、通过观察动画,了解时针分针的运行特点。
引导幼儿发现指针是绕着圈跑,顺着数字1、2、3这个方向一直跑到12。
2、启发幼儿寻找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提问:
(1)它们俩谁跑的快?
(2)分针从数字1跑到数字12,跑了一圈,这个时候时针跑了多少呀?
(3)时针跑了一格,是多长时间呢?
四、讲解演示,认识整点
1、引导幼儿发现三个钟面的共同点:
分针都指在数字12,时针指向的位置不同。
2、了解用数字符号的方式记录整点时间。
(1)提问:这是8点整,它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出示"8:00")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卡:8点整用数字8表示,后面两个点、两个0。
(3)出示多张时间记录卡,请幼儿尝试找出9点整和3点整的记录卡
3、集体游戏《喜洋洋和灰太狼》,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
(1)介绍玩法和规则幼儿当喜羊羊,教师当灰太狼。喜羊羊问"灰太狼灰太狼几点钟"。灰太狼手拿出一面钟,等灰太狼说:"喜羊羊喜羊羊几点钟"的时候,喜羊羊就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如果看到12点的钟,喜羊羊要赶快跑回家。
(2)师幼共同游戏,在游戏中发现12:00钟面的特点。
(3)再次游戏,巩固幼儿对整点的认识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拨钟的情况,以修钟的形式及时纠错。
4、时钟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五、分组活动
1、连线:看看每个时间里小朋友该做什么事,把它连起来。
2、修时钟:观察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和记录是否一样,如果不符进行修改。
3、拨钟:根据时间记录卡拨钟,是时间相对应。
4、设计小学生的一天:记录下小学生每个时间段的具体安排。
幼儿园科学教案:手机
活动目标:
1、了解手机的外形特征,及简单的使用方法。
2、感知生活中手机给我们带来方便。
活动准备:
手机、手机号码几组、投影仪。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1、“奥运会”结束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们要回自己国家了,要赶快找到阳光三毛,欢送这些特奥运动员。但是阳光三毛不在家,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到他呢?
2、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各种方法。
3、观察包装好的手机,一位小朋友说:“我能找到阳光三毛。”
4、猜猜它是什么?用提问、猜、摸等方法得出结论:这是手机。
二、感知手机
1、出示6位数和11位数的两个电话号码,结合日常经验,谈论究竟哪一个是固定电话和手机的号码,了解手机号码有11位。
2、图数对应念出阳光三毛的手机号码。
3、打电话告诉阳光三毛关于运动会的事情:由幼儿操作,共同提示如何拨号,验证、分辨通话键和结束键的使用。
4、说说家中谁有手机,什么时候需要拨打手机。
三、操作尝试
1、每人选取一部玩具手机或报废的手机。
2、说说自己的手机是什么样。
3、为自己的手机编制一个号码,互相检查是否有11位。
4、轮换地由一位幼儿说出自己的手机号码,另一位幼儿试着按该号码拨打。
5、议论:为什么不能几人同时拨打?(打不通)打不通的时候怎么办?(等一会再打或发短信)为什么每部手机的号码不能相同?
活动延伸:
探索手机还有别的本领吗?
大班科学教案:了解虫子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虫子的家,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2、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3、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居住地与其生活习性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归类。
活动准备
1、记录纸、笔、
2、透明的小瓶子、塑料带、篓空塑料筐、纸袋等。
3、蔬菜叶、面包、飞虫、瓜皮等。
4、课件-动物保护色
活动一:寻找虫子
一、教师带幼儿到户外操场、种植园、小花园寻找小虫子。对虫子的生活环境进行记录。
二、引导幼儿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
(你在哪里发现的虫子?)
1、幼儿之间相互介绍自己发现和记录的虫子的家。
2、集体讨论虫子的家在哪里?
3、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总结:
蚯蚓生活在土壤里、蝴蝶生活在花丛中……
4、开阔幼儿思维
提问:除了今天发现的小虫子,你在哪里还见过虫子?
幼儿之间相互交流,个别幼儿讲给大家听。
三、给虫子安新家
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养虫子。
2、选择食物放入虫子的新家里。
3、鼓励幼儿进行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虫子的特殊本领
活动目标:
1、引发幼儿对虫子特殊本领的关注。
2、引导幼儿了解虫子的保护色、预测天气、再生的本领。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虫子特殊本领的资料,在饲养区中饲养断体的蚯蚓,观察蚯蚓的再生。
2、进行表演游戏的材料若干。
3、课件-动物保护色
活动过程
一、幼儿欣赏故事《蚯蚓再生》,了解虫子再生的本领。
1、故事结尾蚯蚓妈妈的话可先不讲,留下悬念,幼儿讨论、了解蚯蚓再生的特殊本领。
2、看蚯蚓再生的录象资料,进一步了解蚯蚓再生的过程和原因。
3、讨论其他虫子的再生:如壁虎等。
二、幼儿讨论并向同伴介绍虫子的其他特殊本领如预报天气等。
三、教师出示挂图,让幼儿寻找隐藏的虫子,发现虫子保护色的秘密。如:蝴蝶、蚱蜢等。
幼儿园科学教案:奇妙的透镜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1.教师:小朋友,教师为大家每人准备了两块奇妙的镜片,请你们用镜片放在眼睛前看看,
你们发现了什么?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
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 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
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两块小镜片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真有趣,那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呢?
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变大?请你们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它们的样子是不是一样?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
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1.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几面奇妙的镜子,你们看是什么?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
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
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
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
(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用的筛子
活动目标
1、尝试了解筛子的作用,发现筛孔的大小与被分离物的关系。
2、对探索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黄豆与芝麻混和物,小勺、镊子、筷子、中孔筛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有一盆混在一起的大豆和芝麻,
(出示混合物)
现在,我想把芝麻和黄豆分开,请小朋友想想用什么办法才能把大豆和芝麻分开呢?
2、认识工具
出示工具:勺子、镊子、筷子、筛子。
你们可以随便选用一种工具,把豆子和芝麻分开,分别放在两个碗里,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二、发现筛子的作用
1、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豆子和芝麻都分开了吗?
2、分别请幼儿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分的?
3、请用筛子的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大家都来尝试。
(通过尝试、比较,发现了筛子能分离混合物而且速度很快。)
三、探索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
1、提问:你知道筛子为什么能把东西分开吗?
(幼儿边操作边讨论)
2、提问:你觉得用筛子分东西有什么好处?
(讨论得出筛子能分开东西的原因:筛子上有许多筛孔,它能把比孔小的东西漏下去,
比孔大的东西留在上面,这样就把两样东西分开了。)
四、发现筛孔与被分离物大小的关系
1、出示:面粉、绿豆和玉米,蚕豆和赤豆混合物各1盆,筛孔大小不一的筛子3个。
2、教师:这些东西你们是不是用一种筛子能分的?
3、教师:米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其他的行吗?我们来试试。
教师演示用大孔的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漏了下去。
4、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让幼儿发现米和面粉都比筛孔小,所以都漏下去了。
5、教师:蚕豆和面粉你是用哪种筛子分的?用别的行吗?
教师演示用小孔筛子分,结果两样东西都留在上面。
为什么会这样?
使幼儿明白了分东西时要选择合适的筛子。
五、再请小朋友把这些东西用合适的筛子来分一遍,
比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准确。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实验纪录。
2、感知(大小不同的)蛋在水中能否浮起来与水中盐的多少有关。
活动准备 每组实验材料有:鹌鹑蛋、鸡蛋、鸭蛋各两个,装有水的水槽三个,盐若干,勺子一个,漏勺一个,搅棒一根,擦手布一块,纪录笔每人一支。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把鹌鹑蛋、鸡蛋、鸭蛋放在水中,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
二、预测猜想
小朋友猜一猜,把这些蛋(鹌鹑蛋、鸡蛋、鸭蛋)放入水中要用几勺盐才能浮起来呢?
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三、问题探讨:探讨在水中放几勺盐这些蛋才能浮起来。
1、分组实验与猜想比较
(1)出示实验结果表,幼儿观察。
(2)幼儿分工合作,逐次进行实验并纪录结果。
(一名幼儿观察纪录,一名幼儿放盐,一名幼儿搅拌并取放蛋,其中一组幼儿讨论结果。)
(3)小组内部个人将猜想纪录与小组实验纪录进行比较。
2、小组内将三中蛋的结果进行比较。
教师:你们看一下纪录表,你发现什么了?
(鹌鹑蛋有的盐最少,鸡蛋比鹌鹑蛋用的盐多一勺,鸭蛋比鹌鹑蛋多3勺,鸭蛋比鸡蛋多2勺。)
教师:为什么?
(鹌鹑蛋最小,鸡蛋有点大,鸭蛋最大。)
三、小组之间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1、小组推选一人讲述自己组的实验结果,教师在总表中进行纪录。
2、幼儿观察总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并讲述自己组的实验方法,证明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准确。
比较各组实验总表。
3、教师:为什么你们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呢?
4、比较各组实验材料,发现问题。
(通过比较,幼儿发现有的蛋是站着的,有的是躺着的。有的蛋露出来的多,有的露出来的少。)
5、实验纪录:幼儿在表格中进行实验纪录
6、集体总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发现小的蛋放的盐少,就会浮起来,大典的蛋放的盐多才可以浮起来。
发现有的蛋是躺着的,有的蛋是立着的,有的里面还有盐。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膨胀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膨胀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
2、观察膨胀现象,激发对物体膨胀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1、实物:木耳,银耳,海底,粉条,玉米等若干。
2、瘪的乒乓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膨胀的兴趣。
1、出示爆米花
教师:你们喜欢吃爆米花吗?知道爆米花是由什么变成的吗?
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膨胀的现象。
二、感知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
1、幼儿观察:木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引导幼儿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2、幼儿操作:银耳遇到水膨胀的现象。
请幼儿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木耳、银耳放进水里侵泡后,体积慢慢变大了,这种现象叫吸水膨胀。
小朋友想一想,你还看到哪些物体吸水后体积变大,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3、引导幼儿讲述生活中的吸水膨胀的现象。
三、幼儿操作,感知膨胀现象。
1.提供海带,粉条,紫菜,茶叶,干香菇等。
2.幼儿操作后介绍实验结果。
教师小结:海带、紫菜、粉条,茶叶等这些物体放到水里后,体积就慢慢大了,
它们都产生了吸水膨胀的现象。
四、感知物体遇热膨胀的现象。
1、出示玉米:
请幼儿观察玉米放进微波炉里遇热发生的变化。
观察结果,玉米遇热后变成了玉米花。
请幼儿品尝玉米花。
2、出示一个瘪的乒乓球
(1)教师:哎哟,这个乒乓球瘪了,还能让它变成圆的吗?
请幼儿想出各种办法。
(2)教师操作:把乒乓球放入杯中,倒入开水。
幼儿观察并讲述观察结果。
小结:瘪的乒乓球,受热发生了膨胀。物体随着温度升高,体积慢慢变大了,
这种现象叫做遇热膨胀。
3、你们还知道哪些物品遇热膨胀?
五、活动结束
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生活中有许多吸水膨胀和遇热膨胀的现象,
请小朋友回家后把这些现象讲给爸爸妈妈听,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
生活中还有什么遇冷、遇热膨胀的现象。
幼儿园科学教案:风的力量
活动目标
1、了解风产生的原因、风的特征和风的种类。
2、动手"制造风",感受风的力量和等级。
活动准备
1、课件-可以产生风的物品
2、注射器、气球、电吹风、风扇、寻找不同的风等。
活动过程
一、动手实验,了解风产生的原因。
1、教师用注射器吹起一个气球,并用细绳扎好。
在吹气球的过程中,与幼儿互动。
教师:气球有什么变化?(变大了。)
为什么变大了?(因为有"气"进入气球。)
“气”从哪儿来?(从针筒中来。)
针筒中的“气”从哪儿来?(从空气中来。)
小结:我们周围都是空气(为下面认识风产生的原因打下基础)。
2、教师打开电风扇,让幼儿感受到"风"。
教师:现在将风扇关闭,你还能感觉到风吗(没有风了)。
小结:当打开电风扇时,由于空气流动,我们感觉到了风,当关闭电风扇时,空气不流动,
所以就没有风了。因此,风是由于空气流动产生的。
二、幼儿实验,加深对风产生原因的认识
1、小朋友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试一试如何让空气动起来产生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各组选出代表)。
2、教师将吹起的气球发给幼儿,请他们两人一组,将气球里的气放出,感受空气被压迫出来的动力,是否形成了风。
3、分组讨论: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能在什么时候发现风或制造风。
(骑车,汽车开动,快跑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分析风的种类。
1、根据活动准备,寻找生活中不同的风。
现在就请大家来说一说,你们都找到了哪些风。
(空调吹凉风;刮大风时很冷;打开冰箱有凉风;台风;妈妈洒完香水后有香风;电吹风里的风很热。)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风,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地方找到了这些风。
风是一个大家族,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型的风可以按等级分,按季节分,按风向分。
如一级炊烟随风偏,二级风来吹脸面,三级风吹叶动彩旗飘,四级风吹飞纸片……
夏季的风温暖潮湿,冬季的风寒冷干燥。
请幼儿根据儿歌判断现在室外风的等级。
2、实验风的干湿、风向。
用风扇将喷出的水雾吹向孩子,让大家感受风潮湿的感觉,并引导孩子回忆下雨时风的特点
(有点凉,吹在身上有湿的感觉)。
再用电吹风吹向幼儿的头,感觉风很热很干燥
点燃蜡烛,让孩子拿着站在窗口、门口和走廊上,观察火苗的方向,并说出风是从哪儿吹来的。
教师总结:小朋友了解了判断风的等级、风向和风的干湿的方法,这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
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科学教案:声音的秘密
活动目标
1、体验听诊器可以使声音放大的现象,产生操作兴趣。
2、产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听诊器1-3个。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活动过程
一、听听说说
1、引导幼儿把手放在胸膛上,感觉心脏的跳动。
2、指导幼儿趴在同伴的胸前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让幼儿戴上听诊器听一听同伴,老师心脏的跳动声。
教师:用听诊器听到心脏的跳动声和趴在前用耳朵听到的心脏跳动声有什么不同?
二、小实验
1、观察桌上的材料
塑料漏斗,像皮管,酸奶杯,线,回形针。
2、教师提问:
我们能运用桌上的材料来做一个传递声音的实验吗?”
3、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在俩个酸奶杯低各挖一个小洞,用线穿过,再用回形针卡住。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打电话
1、用自制电话通话。
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握住线。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3、教师小结:声音是通过线来传播的,如果把线握住,声音就传不过去了。
四、幼儿讨论:动听的声音和烦人的噪音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鸡蛋
儿童科学素质要求:
1、具有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2、参与学习,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养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具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认识欲望和初步的环保意
课题生成:
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不少孩子的生活依赖性较强。因此,我们在进行科学课题的探讨过程中,大胆加入了认识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通过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孩子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鸡蛋和自我服务的快乐。
2、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种方法。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掌握煎鸡蛋的技能。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个托盘,盘内有一个小筐(小筐内有四个混在一起的生、熟鸡蛋),一只小碗、一只小碟子、一条小毛巾。
2、活动室有:清水、盐水、软垫、滑板、手电筒、暗箱、四张桌子,每张桌子上有电火锅、各种调料、碗、筷等。
3、电脑软件一套。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导入课题(名称)。
幼儿随意坐在地毯上看电视(画面上一只鸡蛋在音乐的伴考下由左下角向右上角滚动着,最后定格为“有趣的鸡蛋”)。
2、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归纳鸡蛋的特征及用途。
(1)教师:你知道鸡蛋有哪些特征吗?
(2)幼儿看电视做游戏《会变的数字》,目的是通过游戏了解蛋的用途。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个数字后面都有一幅图案,每一幅图多都与鸡蛋有关,当小朋友所说的答案与数字后面的图案相符时,每幅图案就会从数字后面跳出来。
3、幼儿在自由操作活动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方法。
(1)幼儿看电视(画面上是一只胖乎乎的小熊,端着一小筐)蛋走过来,焦急地说:“今天我请客,可是一不小心,将生鸡蛋和熟鸡蛋混在一起了,怎么办呢?”)画面定格。
教师:你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呢?
(2)幼儿端着混在一起的一小筐生、熟鸡蛋,利用手电筒、板、软垫、清水、盐水等材料,自由探索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操作结果贴上相应的标记。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分别请一个在鸡蛋上贴有一种、两种、三种特征标记创儿讲明贴标记的原因,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归纳出分辨生、熟鸡蛋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用手电筒照(光亮)、摇晃(声响)和旋转(快,的方法可以辨出生、熟鸡蛋,也知道用清水、盐水、滚动等方法学习分辨出生、熟鸡蛋。
4、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简单的生活技能。
(1)幼儿看电视(小熊讲解煎鸡蛋的过程)。
(2)幼儿自由结合分组活动:一组学习剥熟鸡蛋,一组学习生鸡蛋。一组在活动角继续练习分辨生、熟鸡蛋。
(3)大家共同品尝煎好的鸡蛋。
活动在小熊请客的音乐中自然结束。
课题评价:
一、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以有趣的动画导人,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老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
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最后以生活技能的培养,煎鸡蛋结束,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技能,可谓一课多得”。
二、专家点评
这节课孩子们由看电视到做游戏,再到分析讨论,得出较蔓学的结论,最后到生活技能培养,整个环节设计流畅自然。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索生熟鸡蛋的不同特点。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讨论、辨别,幼儿由具体经验发展到扩展。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分别请一个在鸡蛋上贴有一种、两种、三种特征标记幼儿讲明贴标记的原因,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幼儿归纳出分辨生、熟鸡蛋的方法。
小结:我们知道用手电筒照(光亮)、摇晃(声响)和旋转(快,的方法可以辨出生、熟鸡蛋,也知道用清水、盐水、滚动等方法分辨出生、熟鸡蛋。)
2、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简单的生活技能。
(1)幼儿看电视(小熊讲解煎鸡蛋的过程)。
(2)幼儿自由结合分组活动:一组学习剥熟鸡蛋,一组学习生鸡蛋。一组在活动角继续练习分辨生、熟鸡蛋。
(3)大家共同品尝煎好的鸡蛋。
活动在小熊请客的音乐中自然结束。
幼儿园科学教案:水的溶解
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以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幼儿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然而水又有许多特性,比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冲击力、水的沉浮、水的溶解性等。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而又新奇的现象,提出了很多关于水的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我设计的这一科学活动,意在通过活动,增强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知道水具有溶解性,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2、通过幼儿同伴之间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3、幼儿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培养其他幼儿倾听的能力。
活动准备:
1、一组一份记录表、透明杯子若干、石头、油、方糖、果珍适量。小勺、筷子、小网各四个。
2、被污染的水的若干图片,其他可溶解于水的物质,如:咖啡、奶粉、感冒颗粒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验材料,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你们可以走到实验桌前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样的实验材料。(幼儿活动,教师指导)
师:请大家轻轻地回座位,谁愿意告诉我你都看到了什么材料?老师今天给你们准备了这四样实验材料,它们分别是:石头、果珍、冰糖和油。
(教师直接出示实验材料,充分抓住了幼儿的好奇心,继而引发了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激起了幼儿浓厚的活动兴趣。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多种感官来感知实验材料,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幼儿进行猜想并学会记录,初次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1、引导幼儿围绕“把这些实验材料放到水中会怎么样?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个问题进行猜想和记录。
师:老师准备这四样实验材料,是想让小朋友们用它们来做个实验。我们要把这四样实验材料分别放在这四个杯子中,然后搅拌,充分地搅拌,再看一看,谁还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这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小工具,请小朋友用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师发放表格)
师:好,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猜一猜吧。
2、对幼儿的猜想提出疑问,引导幼儿初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师:我发现每个小组猜想的都不一样,我怎么才能知道谁猜对了?谁猜错了?
幼:试一试。
师:好,那我们就要来进行这个有趣的实验了。在做实验之前,我想请你们把这些材料分别放进杯子中进行充分地搅拌之后,先观察观察,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然后,在你们的记录表后面,把这种有趣的现象画出来。(观察完后,请幼儿讲自己看到的现象。)
(本环节通过发放表格,请幼儿评选出一位小小记录员来进行记录,幼儿在实验的过程中知道了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得好,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幼儿观察万现象之后,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己在试验中看到的现象,既培养了幼儿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其他幼儿倾听能力。)
三、交流各自的猜想,再次实验来验证猜想结果。
1、请幼儿交流一下自己的猜想,通过各自猜想的不同,激起幼儿用实验来验证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
师: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对这四样实验材料的猜想,到底谁能取出来?谁不能取出来?
2、幼儿再次实验验证猜想并进行交流。
师:现在我要请你们接着做实验,刚刚介绍了这里有许多小工具,有小勺、筷子、和小网,现在你们要用这些小工具,看看刚才放进水里的这些材料,哪些还能取出来,哪些取不出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来。(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在本环节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观点。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也顺应了幼儿的天性,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四、针对幼儿提出的异议,请个别幼儿再次实验,充分理解溶解的概念。
师:做完的小朋友谁来讲一讲?你想讲四个中的哪一个实验结果?你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是不是一样?(有异议的小朋友单独做试验,使幼儿意见达成统一)
教师小结:今天通过做试验,我们知道了不同的物质放进水中会有不同的现象发生。石头放进水中,沉下去了;油放进水中,浮起来了;果珍放进水中,使水改变了颜色;冰糖放进水中,最后看不见了。冰糖和果珍经过充分的搅拌后,利用各种小工具能不能取出来?
幼:不能。
师:对,而且它们还改变了水的颜色和味道。这种现象有个词表示,叫做“溶解”,果珍和冰糖“溶解”在水中了。石头和油,我们用工具还可以从水中取出来,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中?
幼1:白糖
幼2:咖啡
幼3:盐
幼4:醋
师:刚才小朋友还说了很多物质,那这些物质能不能溶解在水中,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小朋友知道,猜想的结果和实验的结果会有不同,那我们现在再猜一猜,回家后做做实验,明天告诉大家好不好?
(这一环节,通过让有异议的幼儿再次做试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溶解的概念。幼儿猜想生活中可能会溶解的物质,老师提前准备了一部分,老师做试验,幼儿在观察地过程中,更加充分地理解溶解的概念。)
五、观看被污染的图片和录像,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师:小朋友看这些图片,看看河流上飘着什么?
幼:塑料袋。
师:老师经常看到有些河流中有许多的塑料袋,你们说它能溶解在水中吗?那样我们的水就会怎样啊?
幼:被污染了。
师:被污染的水都不能用了,地球上可饮用的淡水越来越少了,我们要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啊?
幼1:节约用水
幼2:不往河流里扔垃圾
幼3:制作标志,提醒别人
师: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啊,你们真是环保小卫士!那让我们在区角活动时,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吧!
(教师通过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把节约用水和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幼儿知道环保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通过动手做环保标志,使幼儿的想法付诸行动。)
活动点评:
这次活动贴近孩子生活,所用的实验材料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在生活中,孩子们喝过果珍、糖水和各种饮料,也见过石头和油。只不过孩子们从未仔细观察、比较过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用孩子们并不陌生的活动、内容和熟悉的材料,引发孩子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和深刻地思考,符合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的思想。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积极主动,有很高的探究热情和交流的愿望。孩子们至始至终都积极投入,积极地进行猜想,主动地投入实验,认真地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热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并能提出自己与同伴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这一活动向我提出了一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关于溶解的概念怎样分成不同的层次,设计有内在逻辑的一系列活动,引导和促进幼儿的概念由低级到高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呢?如:发现有些东西能溶于水中,有些不能;物质溶解后,其外观变了,得到的混合物状况不同—混浊或清澈;初步理解物质守恒的原理。因此,怎样引导幼儿沿着概念的箭头和线索前进,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共同研究和学习的方向。
幼儿园科学教案:飞翔的鸽子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鸽子,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2、通过观察了解鸽子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3、知道信鸽可以帮助人类送信。
活动准备
1、图片:鸽子
2、声音:鸽子
活动过程
一、出示鸽子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身穿白衣裳,长着红嘴巴,一飞千里崖,认得回老家。
你知道老师说的是谁吗?
引导幼儿观看格鸽子的图片。
二、观察了解鸽子的外形特征。
1、鸽子是什么颜色?它怎么走路的?你知道它怎么叫吗?
播放声音:鸽子叫声
带领幼儿学习鸽子走路和“咕咕咕”叫的样子。
2、师生共同总结鸽子的基本特征。
三、探讨鸽子的生活习性。
1、鸽子的食物以植物食料为主,主要有玉米、麦子、豆类、谷物等,
一般不吃虫子等肉食。习惯吃生料,人工喂养也可适应熟食。
2.鸽子的活动特点是白天活动,晚间归巢栖息。
鸽子在白天活动十分活跃,频繁采食饮水。
晚上则在棚巢内安静休息。
但是经过训练的信鸽若在傍晚前未赶回栖息地,
可在夜色中飞翔,甚至可在夜间飞行。
四、知道鸽子与人们的关系。
1、你知道鸽子有什么本领吗?
(1)如果是信鸽的话可以长距离飞翔,从一个陌生的地方可以飞回自己的家。
(2)能感应地震,经训练可以帮人类注意荧屏上的雷达。
2、我们该怎样保护鸽子?
鸽子是一种富有灵性而又象征着和平的小动物,我们要把鸽子当好朋友一样对待。
五、绘画活动:鸽子
涂色:鸽子
通过绘画活动,巩固对鸽子 外形特征的了解,并且对鸽子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教案:有趣的叶子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小树叶探索的兴趣。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初步发展幼儿的对比观察能力。
3、认识树叶的基本特征,了解树叶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Ppt:树叶的作用
2、课件:树叶粘贴-昆虫
3、幼儿采集各种树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讲述活动《我采集的树叶》
讨论:你采集的是什么树叶?它是什么样子的?
二、展开
1、观察感知树叶的多样性。
(1) 提问:这些叶子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
(2) 小结:叶子的颜色很丰富,有黄色、红色、绿色等;
形状也各种各样,有手掌形、扇形、针形、椭圆形等;
大小也不一样,但每片叶子都有叶肉、叶脉、叶柄。
2、引导幼儿按意愿给树叶分类。
(1) 同时出示绿色针形树叶和黄色手掌形树叶,启发幼儿找出不同。
(发展幼儿对比观察力)
(2) 幼儿自主给树叶分类,并介绍分类依据。
(如大小、颜色、形状;通过自主分类巩固对已有经验的掌握)
3、树叶的种类
心形: 形如心脏,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如甘薯、牵牛、紫荆、麻的叶。
(如果是心形倒转,叫做倒心形,如酢浆草的小叶。)
掌形:叶片三裂或五裂,形成深缺刻,全形如手掌,如棉花、蓖麻、葡萄、槭树、梧桐的叶。
扇形:形如展开的折扇,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如银杏的叶。
菱形:叶片成等边的叙方形,如菱、乌桕的叶。
披针形:也叫枪锋形,叶基较宽,先端尖细,如桃、 柳、竹的叶,
(如果是披针形倒转,叫做倒披针形,如小蘖的叶。)
卵形:形如鸡卵,下部圆阔,上部稍狭,如桑、向日葵、的叶。
(如果是卵形倒转,叫做倒卵形,如玉兰、花生的小叶。)
圆形:形如圆盘,长宽接近相等,如,旱金莲的叶
针形:叶片细长如针,如油松,马尾松,白皮松,仙人掌的叶。
鳞形:形如鳞片,如侧柏的叶。
4、引导幼儿了解树叶的作用
课件演示:树叶的作用
蚕宝宝爱吃的桑叶
有助消化的山楂树叶子
保健身体的核桃树叶子
可以驱蚊的桉树叶子
还可以做肥料
5、欣赏树叶画
课件:树叶画—昆虫
三、延伸活动
了解特殊公用的树叶(如可以吃的树叶、有特殊本领的叶子等)
幼儿园科学教案:盐的力量
活动目标
1、了解盐的作用,知道盐可以溶解。
2、观察撒上盐的白菜有什么变化。
►活动概要
- 了解盐的作用,观察在白菜上撒上盐后,白菜的样子。
►准备活动
【自由选择活动-科学领域】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盐的力量(白菜为什么会变软?)
►活动内容
【导入】
1、观看动画片【盐的力量】,说一说吃过咸的东西想喝水的经历并想一想这和盐有什么关系。
- 你有吃过薯条和咸的东西后口渴的经历吗?
- 吃过哪些东西后会口渴呢?
- 为什么吃过咸的东西会想喝水呢?
- 咸的东西里面有什么呢?
- 盐是从哪里出来的?
- 我们身体里也有盐吗?
【展开】
2、观看视频【盐的力量】,说一说实验目标,备品和实验顺序。
- 今天我们要做的实验叫什么?
- 做实验的时候都需要哪些东西呢?
- 盐有怎样的能力呢?
- 看一看实验顺序。
1)观察盐。
2)观察白菜。
3)把白菜腌在盐水里。
4)撒上盐后,等待。
【活动1:观察盐和白菜】
3、用五感来观察盐和白菜。
- 盐(白菜)是什么颜色?
- 用摸一摸盐(白菜),是什么感觉?
- 盐(白菜)的味道怎么样?
- 用鼻子闻一闻盐(白菜),它有什么味道?
- 咀嚼一下白菜会发出什么声音?
4、把白菜腌在盐水里,撒上盐,放置一天。
- 盐水和撒上盐的白菜都有什么变化?
【活动2:观察腌在盐水里的白菜】
5、观察腌了一天的白菜。
- 白菜变得怎么样了?
- 为什么会这样呢?
【结束】
6、实验结束后,Big eye small eye活动纸()-盐的力量(白菜变软了)写出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 以上活动也可以使用黄瓜或菠菜。
►扩展活动
- 利用变软的白菜制作辣白菜。
►活动评价
- 知道盐的作用,评价探究的态度。
- 评价是否对白菜腌制后从硬到软的过程感兴趣。
►教师活动相关信息
植物细胞(白菜)只能让水通过,像盐之类的物质无法通过,所以细胞外面的盐水就会向白菜里渗透,把白菜里的水挤压出去,白菜就变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