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初一历史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高中历史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初一历史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初一历史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历史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导学案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2.知道秦汊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的杰出成就。
3.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造纸术背景:造纸术发明前,我国主要用________或的发明_____做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改进发明时间:_______前期发明了纸。
改进:_______时期,_______改进造纸术,制成“蔡侯纸”。这种造纸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汉时医学①东汉医学家_______著《伤寒杂病论》,奠期的成就定了______的基础,被后世期的尊称科技为成就______。
②东汉医学家华佗研制成麻醉药剂_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_____

数学:《》成书于______时期,记载了负数运算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它标志着以__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教学体系的形成。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1.秦汉时期中国产生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有何疑点、难点?

相关推荐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四大发明,能够说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了解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阅读课文,结合造纸术发明前后的有关图片、图表等历史资料展开自由讨论,阐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前收集有关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了解张仲景、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及事迹。
整理秦汉时期有关造纸术、医学和数学等学科技术领域的杰出成就,并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过程,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事迹,学习古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激发民族自豪感,特别是能够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
在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资料,了解学情,布置预习任务,导学设计。
学生:根据造纸术、医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4方面内容,学生自愿组成4组﹙每组10—15人﹚,针对本组主题搜集相关资料,有侧重点地预习文本。
1、创设情景导入﹙激励性点拨2分钟﹚
一天,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陈九章同机去参加一次学术性会议。途中,钱老为了活跃气氛,提出和陈老对对子,要求以各自的名字为题。
钱老出的上联是:韩赵魏三强。
陈老想了一会,对出下联:勾股弦九章。
同学们,你们知道对联中的“九章”指的是什么吗?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提问:
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你了解秦汉时中医学的杰出成就吗?当时谁都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学们,为了弄清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映示﹚。
2、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明确其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张仲景和华佗在医学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
了解《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突出成就。
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
3、出示自学提示与指导﹙目标问题化、微观化﹚﹙2分钟﹚
请大家静心自学文本,大字文段精读,小字文段速读,同时思考下列问题,试采用重点难点圈点勾画法,带着问题针对性突破。﹙5—8分钟﹚﹙抽4个中下学生到黑板上答题,教师巡视。﹚
(1)造纸术出现以前人们用作书写的材料有哪些?使用效果如何?成语“学富五车”是说纸质书五车吗?文天祥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什么?造纸术是谁什么时间发明的?使用起来有什么缺点?又是谁改进的?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2)“医圣”是谁?他有什么业绩?“神医”又是谁?他有什么发明?他们的成就在历史上有什么价值和影响?
(3)《周髀算经》在什么研究成果基础上成书于哪个朝代?它率先提出了什么特例?当时最先进的计算工具是什么?具备了后世什么算法的雏形?比西方早多少年出现?
(4)《九章算术》成书于什么朝代?著作者是谁?它的内容有什么特点?在国际上产生了什么意义和影响?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倡导学生创造思维,只要言之成理皆可。8分钟)
5、自学8分钟后,学生评述板演回答、质疑释疑、合作探究、评价后,教师点拨补充。(15分钟)
1﹚﹙映示最早用作书写的材料图片﹚明确:最早用作书写的材料是泥板、龟甲、兽骨、石头、青铜器、竹简、帛等.使用这些材料书写很不方便,携带困难,东方朔进谏汉武帝所用的竹简是让两个大力士抬进宫的。成语“学富五车”就反映了当时书写材料---竹简﹙书﹚的笨重。文天祥诗句中的“汗青”就指竹简﹙书﹚,因为竹简由青竹制作,书写前先要在火上烘干,以防虫咬或腐烂。
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前期。﹙映示西汉麻纸等图片﹚最初是古代丝织女工在水中漂絮制造丝绵的生产过程中最先发明、制造出纸来。这种纸书写仍不很方便,质脆,难于保存,书写又很不流畅。
(映示蔡伦图像)明确: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做原材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公元3---4世纪,“蔡侯纸”已在我国相当普遍使用。随之,造纸术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先进的造纸术在我国使用并外传以后,解决了许多困难,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远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诚如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所说“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过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2﹚﹙映示张仲景图像﹚明确:“医圣”是指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他是河南南阳市西南人,曾任长沙太守。他结合医疗实践写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进一步发展了中医学,注重辨症医治。《金匮要略》论述了内外妇幼各科的40多种疾病,记载了260多种医方和发病原因,主张早期防治。《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这就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呼吸法”的记载人。
﹙映示华佗图像﹚明确:“神医”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名医。他擅长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精外科,他创制了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剂—“麻沸散”。他还吸取先秦以来的导引术精华,模仿兽禽动作,做“五禽戏”,在医疗体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3﹚明确:《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在《算数书》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成书于西汉时期。书中率先提出了几何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的特例,比欧洲早约500年出现。书中也曾使用繁复的分数算法和开平方。
4﹚明确:《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逐渐形成定本的。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理论体系。现在我们知道两汉初年张苍、耿寿昌曾作过增补。本书共收246个数学问题,分作九大类,故称“九章”:1章方田、2章粟米、3章衰分、4章少光、5章商功、6章均输、7章盈不足、8章方程、9章勾股。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现已被译为俄日德法等多种文字。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这本书的特点就是和当时的实际需要密切相结合。还总结出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5、小活动(5分钟)
同学们可就科技领域、代表人物、主要成就、意义和影响几方面列表统计秦汉时期造纸术、医学、数学的概况,体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色。
6、当堂训练(10分钟)(学生训练完成后,出示参考答案,同桌互阅)
﹙1﹚填空
a、﹙秦汉﹚时期改进造纸术的重要人物是﹙蔡伦﹚。
b、“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基础。
c、“神医”﹙华佗﹚著名发明创造是﹙“麻沸散”﹚。
d、《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后期,它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2﹚填答
a、看地图册写出造纸术传播到欧洲、朝鲜、美洲的时间。
﹙见地图册26页﹚
b、找出填充图23页“火眼金睛”题目中话语的毛病。
参考答案:《九章算术》当时只总结到一元二次方程,未涉及到二元二次方程问题。
﹙3﹚简答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见教学用书183页﹚
7、小结﹙2分钟﹚
本课时同学们经过阅读文本、搜集资料、读图填图、合作探究等途径,终于知道了秦汉时期科学技术领域的杰出成果和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及对新原料的运用,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造纸成本,更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使得公元3—4世纪“蔡侯纸”在我国得以普遍使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和华佗研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至今中医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周髀算经》其中关于应用勾股定理进行测量计算比欧洲早约500年。《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数学专著,全书系统总结了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负数运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造纸术、医学、数学等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后裔,应该认同中华民族的科技成果,为之自豪骄傲。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一)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一)
〖教学目标〗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认识中国古代科学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知道《九章算术》。
〖教学建议〗让历史课外小组几个学生仿造古代造纸术过程,教师录制过程在上课时播放,并且把学生的成果在讲述古代造纸术过程中展示。同时把学生在这学期的年级活动到中国科技馆参观的成果展示给学生,如科技馆中四层"中国古代科技"展品展示。增加"文字演变"的内容设计文字与书写材料演进表。文物古迹:有甲骨文。有文字的彩陶。钟鼎文(金文)。石鼓文。秦代竹简。汉代木简。居延汉简。长沙的吴简。敦煌文书。资料有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范晔《后汉书华佗传》。陈寿《三国志华佗传》。算盘。龟算。八卦算等等。
〖能力培养〗让学生能把古代造纸的工序流程与现代造纸工业的工序流程区别,并且能够指出现代造纸工业比古代造纸先进之处。
〖重点难点〗古代造纸术及造纸术传播对世界文化事业的贡献;《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的讲解。
〖教学过程〗
先把历史课外小组录制好的造纸术录像片在课上播放。并指出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是指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原理;技术:是包含方法、经验、能力和创造。
提问:有人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科学是技术,你是否同意,请讲出理由。
一、造纸术
先提问学生:①纸在生活中起到什么作用?携带方便。
②纸对环境有什么危害?环境的恶化,人们生存的环境被坏。
③假如没有纸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带来生活不便。
1.书写工具的演进:结绳上古记事(是文字产生之前的一种帮助记忆的方法)、陶器刻画符号(是人们在制作或使用器物时有意识地刻下的记事符号)、甲骨商朝文字(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青铜商周金文(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竹木简和帛(春秋战国秦汉)。
2.造纸术的发明:
纸的起源与养蚕有关,古人把质优的蚕茧用于抽丝,质差的用于制丝棉。制丝棉时,须将蚕茧放在浮于水面的竹席上用棍子敲打漂洗。事后,总有一些残絮粘在竹席上,干了就形成薄薄的丝棉片。人们将其揭下,称为“纸”。西汉初期为大麻纸,以后又有了西汉麻絮布料绳头纸,到了东汉中期蔡伦发明了植物纤维纸。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主要记载在范晔《后汉书蔡伦传》中,“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橬帛者谓之纸。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蔽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自193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发现汉代古纸,而且多在蔡伦之前。因此我国造纸术发明于汉代,此时多为"麻纸"——是以大麻。亚麻等麻类植物纤维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此后为韧皮纤维纸、茎杆纤维纸、草纸、混料纸。让学生参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90页《造纸流程图》来描述蔡伦造纸的过程。现代造纸的定义是:把植物纤原料经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是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薄膜,再经干燥脱水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交织结成的平滑薄片,可以用来书写、印刷和包装的材料。
3.造纸术的传播:
公元2世纪末,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逐渐外传,首先传到越南,公元4—6世纪,朝鲜就开始生产麻纸,到9世纪高丽王朝统一朝鲜半岛,朝鲜人学会了制造韧皮纤维纸,并通过贸易手段输入中国内地,这种纸称为“高丽纸”日本开始造纸是在公元610年。造纸的技术传到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柬埔寨等国,使这写国家的书籍制作材料由使用贝叶改为用纸,书籍的生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公元751年,唐朝与大食发生军事冲突,在这次战役中,随着一些手工业工人,包括造纸工人出身的唐朝士兵被俘,中国的造纸技术由此传到了西亚。公元793年,阿拉伯国家在报达建立起的第一家造纸厂,公元900年,在今埃及的开罗开办造纸厂,公元1100年,北非的今摩洛哥也开始有造纸厂。公元1150年,西班牙开始造纸。公元1189年,传入法国,公元1276年,经过阿拉伯国家向北,造纸术从另一方面传入了欧洲大陆。
二、医学和数学:
1.医学
中医是通过长期和广泛的临床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人体生理机能和各种病因进行斗争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的较量,“正气”是指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机能,“邪气”是指病因。最简明的诊断术就是望、闻、问、切四法。中国古代著名的医书书籍为《黄帝内经》、《难经》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家族在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伤寒,因此他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先人的成果,采纳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书的精髓,根据伤寒发病的起始变化过程以及病邪侵害腑脉络的程度,结合患者内在正气盛衰,总结伤寒发展规律和辩证施治原则,形成了《《伤寒杂病论》》。
2.数学
我国最古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书中采用周公与商高对话的形式,对战国以前的数学成就作了很好的科学总结,商高定理(勾股定理)的特例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出来的,比欧洲毕达哥拉斯定理早600年。主要是利用周髀(立杆)测定日影,再用勾股法推算太阳高度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推算了夏至日和冬至日以及太阳离地面的高度。让学生看图画出《周髀算经》中原图,可以在课外讨论解答。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数学专著,一共分为九个章节:“方田”38问题四则运算;“粟米”46问题主要是比例;“衰分”20问题按比例分配;“少广”24问题开方和开立方;“商功”28问题工程计算方法;“盈不足”20问题双设法;“方程”18问题正负加减运算等。
〖参考资料〗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4、司马迁(汉代)《史记秦始皇本记》
5、贾谊(汉代)《过秦论》
6、苏洵(北宋)《六国论》
7、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8、柏杨(台湾)《中国人史纲》
9、柏杨(台湾)《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10、王力
11、朱汉国刘军主编的《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有以下特点:1、重视情境设置。利用直观、新颖的录像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来设置情境,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和哲思性。2、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参与和合作探究。3、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4、注重挖掘当地历史人文资源,如安排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5、在设计问题、陈述意见时能照顾到优、中、学困三类不同水平的学生。
总言之,本节课的设计和组织较好地体现了课改和新标准、新教材的理念。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的科技成就对祖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启发学生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在艰苦条件下执著追求的科学精神。

通过科技小报的编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邓稼先和“两弹一星”。袁隆平和“籼型杂交水稻”。

2.引导学生分析:中国的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收集中国现代科学家刻苦钻研科学技术的事迹。编写故事,编辑和制作科技小报和在班级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展示我国近代科技的辉煌成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识。

指导学生归纳近代科技的成就,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2.难点:“两弹一星”“籼型杂交水稻”。

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讲述法和谈话法,多媒体电教手段演示。

2.学法:教师引导下的分析讨论。

课前导学

1.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分组查找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邓稼先、袁隆平有关资料。

2.指导学生编辑小报:学生预习本课、制作小报。

板书设计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一、“两弹一星”

1.原子弹

2.导弹

3.“两弹元勋”──邓稼先

4.卫星

二、籼型杂交水稻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资源

1.实物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2.投影图片《近程导弹待命发射》。

3.投影图片《洲际导弹发射升空》。

4.投影图片《返回式遥感卫星重返大地》《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

5.录像带或VCD光盘:纪录片《东方巨响》片段。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今天我们学习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

导入方案:各小组争相导入新课,结合课前提示,由两位同学扮演邓稼先和杨振宁,引出两弹。

根据对学生准备情况的了解,有选择地请两位小导师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板书课题: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评价小导师

(根据回答情况加分)

放映记录片《东方巨响》有关片断。

学生观看影片。

《东方巨响》详实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方位地记述了中国“两弹一星”创业者这一庞大群体的英雄业绩,以生动的镜头、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果,壮我国威,壮我军威。

请同学们回答:

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②“两弹一星”指什么?

③“两弹元勋”指谁?

④“神舟一号”无人飞船何时发射成功?

⑤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何时升上太空?

⑥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学生看投影片思考争抢回答。

题目简单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也可组织学生抢答。

学生有兴趣地观看,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直观而形象地了解了“两弹一星”的有关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回答正确的学生给所在小组加分。

学生圆满完成,增加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呢?

教师拿出邓稼先的名言,请学生思考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过渡: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教师拿出投影片。

一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这个世纪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各组讨论各抒己见:

①加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

②为人民能过安宁的生活。

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实力。

学生思考回答:结合自己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学习邓稼先为科学献身精神和不甘于落后的强烈竞争意识。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和投影片。

全班掌声鼓励。同学大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劲头。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实践能力,如有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

拓展视野。

开阔思维。

培养动手合作能力。

我们学习了中国当代科技的发展情况,同学们在课前已搜集与此相关的文字、图表和图片资料。编辑科技小报,各组推选代表,展示小报并作适当讲解。

学生分五小组:

①科技小报──原子弹专版

②科技小报──导弹专版

③科技小报──人造卫星专版

④科技小报──籼型杂交稻

⑤两弹元勋──邓稼先杂交稻之父──袁隆平

相关同学对制作小报的宗旨和小报的特点内容向全班同学谈谈体会,其余同学均作评委进行评价。

活动结束后进行统计评比,课上即可公布评价结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

学生课后参观当地科技馆或农业示范园区等,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

学生总结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实行科教兴国。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