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导学案(岳麓版)

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导学案(岳麓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导学案(岳麓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37课明朝的建立和明初政治
知识提要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朝灭亡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宫廷权力斗争导致政局不稳,各级官吏大肆搜刮民财,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加上连年天灾,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2.明朝建立的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都城是:应天(今江苏南京)同年,明太祖派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3.明太祖治理国家的措施:朱元璋奖励垦荒,减免租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他还大力整顿吏治,严惩贪官。这些措施对明初的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二、明初强化皇权
1.明初强化皇权的手段:(1)在中央: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2)在地方,废除元代的行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别主管行政、司法和军事。三司地位平等,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便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3)设立锦衣卫,其作用是:强对官吏、百姓的监控明太祖死后,明朝又先后设立东厂和西厂,由宦官统领。这些机构合称为“厂卫”,都由皇帝直接控制,可以侦查、缉捕、审讯、处死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官民,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政治氛围。
三、科举之弊
1.明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合格者将被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考试命题必须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范围内选取,答题格式统一使用八股文,考生答题必须遵从圣贤之意,不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2明代科举考试的影响:明代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平等竞争性和开放色彩,但是考试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基础演练
1.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
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B.三通四史
C.前四史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A.东厂B.西厂
C.锦衣卫D.内阁
4.不属于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权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孙到各地做藩王
B.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C.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
D.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
5.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突出表现是()
A.废行省,设三司B.设厂卫等特务机构
C.废丞相,设六部D.设立殿阁大学士
6.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B.1399年
C.1421年D.1402年
7.明代一知识分子想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复习的内容是
A.唐诗B.宋词
C.四大名著D.四书五经
8.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
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
9.关于明朝科举制()
①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
10.后世人朝讽明朝以来考取功名的人说:“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造成材料所说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科举制的实行,用统一的标准来选拔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了国家的政治。”有人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效……”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评价。

参考答案:
1.A2.D3.C4.A5.B6.A7.D8.C9.A
10.(1)说明了明朝以后很多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
(2)明政府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禁锢了人们的思想。(3)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为读书人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统治基础,繁荣了文化,而明代科举制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内,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9课明清易代导学案(岳麓版)


第39课明清易代
知识提要
一、晚明的社会危机
明朝灭亡的原因:(1)明中后期,皇帝大多不理朝政,宦官弄权,朝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政治日益腐败。(2)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3)明朝后期,为摆脱财政危机,明朝廷一再增加新的赋税名目,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二、明末农民起义
1.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1627年,陕西饥民发生暴动
2.闯王李自成:1636年,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他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受到广大农民拥护。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他率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明朝灭亡。
三、满洲的兴起与清兵入关
1.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制度和满文,统一女真各部。
2.从后金到大清: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他利用明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的时机四处征战,基本控制了东北地区。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
3.入主中原:吴三桂降清。1644年,清兵大举入关,打败农民军,占领了北京。同年底,清朝正式定都北京,后来经过20多年的战争,陆续镇压了各地的反清斗争,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基础演练
1.清朝的开国皇帝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康熙帝D.乾隆帝
2.满洲前后建立的政权有()
①元②金③后金④清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1636年,改国号为清的皇帝是()
A.清太祖努尔哈赤B.清太宗皇太极
C.清世祖福临D.清圣祖玄烨
4.在中国历史上,哪两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
A.藏族、回族B.蒙古族、女真族
C.党项族、契丹族D.壮族、维吾尔族
5.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是在()
A1368年B1616年C1636年D1644年
6.明朝后期,人民到处传唱“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欢迎谁领导的起义军()
A.李自成B.张献宗C.刘邦D.项羽
7.明朝在历史上灭亡的时间是()
A1644年B1616年C1368年D1038年
8.清军入关时,驻守军事重镇山海关的名将()降清
A尚可喜B耿精忠C郑成功D吴三桂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努尔哈赤即位沈阳故宫
材料二努尔哈赤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他是大清帝国的奠基人,二十五岁统一了女真各部,后脱离明朝建立了后金政权。
材料三皇太极,努尔哈赤之子,他是清朝立国一个人承前启后的人物,努尔哈赤以武力打天下,却忘记收买人心。皇太极继承了女真人的剽悍,又借用了汉人的文化和谋略。
(1)结合材料一、二说出努尔哈赤的功绩。想一想,努尔哈赤同宋元时期的几位少数民族首领有哪些共同之处。

(2)结合材料三说出皇太极的功绩。

(3)元朝和清朝是在我国历史上,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它们前期的历史发展进程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比较。
朝代元朝清朝
民族
统一各部
建国
改国号
都城

参考答案:
1.A2.C3.B4.B5.D6.A7.A8.D
9.(1)功绩: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反抗明朝压迫;迁都沈阳。共同之处:努尔哈赤和阿保机、阿骨打、元昊、铁木真等少数民族首领都统一本民族各部;建立政权,推动本民族的发展;都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2)发展生产,改革内政;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加强对明朝的攻势。
(3)
朝代元朝清朝
民族蒙古族女真族后改名满洲
统一各部铁木真努尔哈赤
建国1206年,建立蒙古国1616年建立后金
改国号忽必烈改国号为元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都城大都盛京后迁都北京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4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岳麓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34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教案(岳麓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34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国、改制,文天祥抗元、人分四等和文化趋同等史实的学习,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展示历史资料和阅读、角色换位、探究等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帝国,认识民族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个人品质和人生观;让学生认识中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
教学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自由表述、讨论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蒙古族生活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播放《蒙古的兴起》视频。
提问:大家从刚才一段视频中得到哪些信息?
新课讲解:
一、成吉思汗与蒙古的勃兴
1、蒙古族的兴起
教师:同学们看出了蒙古族是一个骁勇善战的马上民族,今天这个民族生活安定祥和,没有纷争。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七八百年以前,即12~13世纪的蒙古族人的话,你能想象出可能有的生活状态吗?
教师:(小结并提问)当时蒙古各部之间相互混战,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多年的部落战争使蒙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他们渴望统一,是谁完成了他们的愿望呢?(成吉思汗。)
2、统一的蒙古政权
问题:成吉思汗是怎样统一蒙古的?
学生活动:介绍成吉思汗是怎样从险恶的环境中由弱而强最终建立强大的军队,统一蒙古横扫亚欧的。
引导学生得出成吉思汗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杰出的军事家;统一蒙古后建立了政权有效的管理了蒙古各部,为他的子孙最终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得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结论。
教师:蒙古政权建立后,四处征讨,蒙古铁骑最远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建立起地跨亚欧的蒙古帝国。那么是他建立了元朝,统一了全国吗?(不是,而是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西夏、金、南宋的相继灭亡
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不断进行扩张战争,运用多媒体演示统一的过程,最后用颜色的同一来显示政权的统一,出示《元朝疆域》图,认识元帝国辽阔的地域。突出知识点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间及都城大都的位置。
提问:元军大举进攻南宋都城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谁?你知道有关他的事迹吗?
教师分析:虽然文天祥效忠的南宋是一个腐败无能的政权,但是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肩负起抗元保宋的重任,威武不屈,舍生取义,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师生共同回顾历史,联系我国封建时代有哪几次分裂后的大统一?
教师总结:元朝的统一是我国封建时代继秦、西晋、隋之后又一次的大统一,它结束了自五代以来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教师提问: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说明。然后教师指导学生看教材总结。并指出元朝实行大一统,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并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向,突出单元主题: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三、元朝的建立
布置讨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朝拥有了辽阔的疆域,统治者必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如果你是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的一个谋士,你会向他提出怎样的建议呢?为什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教师:让我们来看看真实的历史,元世祖忽必烈是怎样实行统治的,他采取哪些汉法使他的统治长治久安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忽必烈改制的主要内容。忽必烈在政治、经济方面都采取了一些不同于蒙古族在漠北的统治方法。
(1)政治方面:行省制度。
出示《元朝疆域图》,让学生看图并找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元中央政府对台湾、西藏的管辖,与现实相联系,说明台湾、西藏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后代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
(2)经济方面:实行重农政策,设“司农司”,编发农书。
引用忽必烈诏书中的话来回答这一政策的必要性。这一措施使饱受战乱的中原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3、忽必烈改制的意义:
教师分析:蒙古族在征服中原后接受了发展程度较高的中原汉族为主体农业封建文明。正如恩格斯论述的那样,“在长时间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由于忽必烈大行汉法,元朝的经济实力大大加强,并翦灭南宋残余势力,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为多民族的融合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1、民族融合:
教师:在前面我们曾提到民族融合,你能用实例来说明融合的表现吗?
学生活动:其一,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为一体;其二,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进入中国,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2、人分四等:
教师:在元朝民族融合的大潮流下的不和谐音符是什么?具体内容怎样规定的?(幻灯片)
小结:元朝建立之后,蒙古族人口远远少于汉族人口,蒙古族统治者想通过分而治之来实现长治久安。统治者推行人分四等的民族分化政策,但历史证明这种人为的阻隔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的做法是荒唐可笑的。最终元朝统治者在文化方面的措施也证明了这一点。
3、文化趋同:.
教师:元朝在文化方面有什么措施?
学生回答:(略)
巩固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它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它实施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同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建立教案(岳麓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3课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建立教案(岳麓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23课隋朝的兴衰与唐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
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提问:
(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
二、讲授新课
1、隋统一全国
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开皇之治
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2)大运河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强大、富足的隋王朝使大运河能够开通,大运河好不好?
(多媒体演示:运河上的船只,运河边的粮仓,运河沿线的城市。用事实说明大运河的作用)
(学生思考)运河给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起到什么作用?
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局部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大水网。运河的通航,编织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物资交流网,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突破性的发展。两岸日渐繁荣,城镇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洛阳,是运河的中心,南北均归于此,在全国的政治、经济中有重要地位;江南的扬州,城池之大,货物之多,生活之繁华,交通之发达,当时号称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苏州,处于江南运河的中心位置,航运繁忙;大运河的起运点杭州,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的郡县之一,城市的扩大与繁华,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后来靠运河生活的人超过百万。
大运河的通航,使南北交流更加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运河的通航,大大促进了南北科学文化的交流。
大运河是一项改造祖国河山的伟大创举,它不仅是一条南北水上大动脉,而且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古运河哺育我国古代文明,使之达到了经济空前繁荣,文化空前昌盛,交通空前发达的境界。
但后人对隋朝开通大运河却评说不一。
(引入有关评价大运河的诗。学生朗读、教师释读)
例如: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之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3、隋唐更迭
强大的隋王朝仅经过37年就灭亡了,是大运河造成的吗?为什么“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炀帝曾经三次巡游江都。(多媒体显示,教师可讲述,也可以利用媒体旁白,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1.605年8月,第一次从洛阳到江都。
随从大队嫔妃、歌舞乐队、侍从军士共近20万人。整个船队首尾相接,前后200多里,为船队拉纤的壮了就达8万多人,运河两岸还有大队骑兵护送。一路上鼓乐不息。船队所过州县,强令500里内居民贡献珍品美味。由于勒索品太多,每次起程前,要把许多食品倒入河里或埋到地里。船队如同蝗虫一般,所到之处,地方被吃尽搜空。
2.610年3月,二次到江都。
又下令开江南河,准备东游会稽(浙江绍兴)。611年2月从江都北上巡游涿郡,为对高丽的战争作准备。612年—614年,隋炀帝三次进攻高丽。为转运军需,男子征调完了,就征调妇女。有人为躲避繁重的徭役,把自己四肢弄成残废,称作“福手福足”。战争损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带来无休止的兵役、徭役。
3.616年秋,第三次巡游江都。
当时已经是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抗隋炀帝暴政了。隋炀帝依然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当时有民谣说:“要抗兵、要抗选(选美女),家家要把铁器敛。敛起铁来做成枪,昏君赃官杀个光。”618年隋炀帝的侍卫部队政变,在江都用巾带缢死隋炀帝。繁荣一时的隋朝灭亡了。
教师总结:一游江都反映出隋炀帝的奢华和腐朽,二游江都说明了隋炀帝急功近利,国家繁重的徭役、兵役,三游江都说明隋炀帝已是人心尽失,连他的部下都反对他。
(学生思考隋亡的原因,教师引导可以讨论国家的兴衰和巨大建筑工程的关系,和统治者的关系,民富和国富的关系,隋亡带给我们的启示等。)
巨大的建筑工程的修建是对国家发展有利,还是使国家走向危机,取决于统治者对工程的使用。开通大运河已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本应该修养生息,减轻徭役赋税。但是在隋炀帝的眼中大运河首先为他巡游享乐、发动对外战争、对内镇压人民反抗提供了便利。通过巡游来显威风,巩固统治,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变本加厉的剥削,兵役、徭役更加繁重,结果隋朝被淹没在人民的反抗中。
隋的繁盛、强大是隋文帝励精图治的结果,隋的灭亡是隋炀帝暴政的直接后果。由此可见,封建时期,统治者个人的素质、统治才能对着国家的兴衰有重要作用。
小结: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比泰和隋之间的相同。)
参考答案:相同点:短命、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秦建长城,隋建运河。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皆因暴政而亡。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