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8课北宋的统治教案(岳麓版)

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9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8课北宋的统治教案(岳麓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8课北宋的统治教案(岳麓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8课北宋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北宋建立的过程及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重文轻武的国策,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的建立
难点:重武轻文的国策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请说出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960年;赵匡胤;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图片):宋太祖黄袍加身画面和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系马槐)照片。现在位于今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五代十国后期地图,后周两字变为北宋。北宋统治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统一战争。谁的时候灭掉了十国割据势力?到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时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局面。北宋的疆域图(把割据政权并入北宋)。
在统一战争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兵变。现在最怕什么?兵变。于是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戏。(字幕):杯酒释兵权
看小字一分钟,打开图片杯酒释兵权,请两位同学看图即兴讲故事(分别扮演皇帝和大将)。
解决了什么问题?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又故技重演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板书:三、皇权的加强1、解除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
那么谁来管地方呢?打出示意图:节度使→文臣板书:2、派文臣做地方官3、并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
军队怎么办?示意图:大将、节度使→禁军→皇帝板书: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另一个示意图:
概括记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二除:二派:一控制:
文字材料:自宋以文臣知州事,历代因(继承)之,遂无复(不再有)弱干强枝之患。
问:节度使专权结束于何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结束于北宋初期,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
看录象:赵匡胤
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整个北宋以至于南宋300余年再也没有发生过兵变,自唐朝中期以来的武将拥兵自重,割据混战,威胁中央的局面终于结束。为宋朝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障。然而,物极必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集权又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反馈练习:一、选择:1、下列哪一项说法是不正确的:()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C、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D、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的时间是:()
A、875年B、907年C、960年D、1069年
3、以下哪一项不是周世宗改革的措施:()
A、安顿流亡农民B、惩治贪官污吏C、减免苛捐杂税D、善于用人纳谏
4、北宋取代后周的重要事件是()
A、杯酒释兵权B、玄武门之变C、靖难之役D、陈桥兵变
5、北宋哪位皇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神宗D、宋仁宗
6、五代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后周②后梁③后唐④后汉⑤后晋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①C、②③⑤④①D、⑤④②③①
7、向宋太祖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的宰相是:()
A、石守信B、宗泽C、王安石D、赵普
8、下列哪一项不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
A、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B、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C、地方节度使权力过重D、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9、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中,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保甲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
10、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①新法推行后没有取得成效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③推行新法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④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宋太祖、宋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B、派文臣做地方官C、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D、组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

二、问答题:
1、举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
2、周世宗柴荣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3、宋初的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束语:变法的失败使北宋无法摆脱积贫积弱的局面,依然是危机重重。打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同时还有并立的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北宋的命运如何呢?切待下回分解。

相关知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政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陈桥驿兵变及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
央集权的措施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作用和影响,宋朝科举制度的发展。以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为立足点,以史导论,培养学生分
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
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通过深人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
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
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学重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
教学难点宋初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正确认识北宋重文轻武
的影响。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赵匡胤图片、陈桥驿兵变视频、北宋形势图等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第一单元隋唐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特点,联系唐末藩
镇割据到五代十国分裂动荡,导人本课。
三、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
太祖。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
学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北宋形势图》讲清,北宋的统治区只占有
原来的五代十国范围,并未统一全国,当时仍然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1)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讲述此节内容时要注意分析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必然性:首先,唐
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形成五代十国的局面,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
强中央集权。其次,宋朝建立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统
治,扩大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再次,赵匡胤本人
是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
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北宋形成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
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同时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
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的集团。
(2)中央:削弱相权,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进一步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使权力集中在皇帝
手中。弊:中央权力过于分散,各部之间互不了解情况,运转不灵,故制定
政策时往往脱离实际,政府效率低下。
(3)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教师归纳:利: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地方上的行政权、财
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防止了藩镇割据的重演。弊:造成地方贫困。
3.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
加强。
教师设问: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央集权制
度)回顾已学过的内容归纳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
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
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
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太祖制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宋
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髙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将文人作为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个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
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3.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
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营造了浓厚
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
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学习此内容时,可结合P31《宋人科举考试图》介绍:北宋科举制的发
展,进一步扩大了政权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
文人的措施出台。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
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人仕。而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
爱国之心。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
禄也极丰厚。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
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髙。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
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
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学艺术也发
展到新的水平,涌现出的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燦的明珠。
5.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
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这是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主要是从积极的一面来说的,也应该
看到它的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
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建立以后,宋大祖吸取唐末五
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收归中央,防止
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柄双刃
剑,宋朝重文轻武,所以,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
堪一击。它所导致的“冗官、冗费、冗兵”现象,也为北宋种贫弱”的祸根,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
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
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
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
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
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
体、图片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
聊生。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
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
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
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
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
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
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
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
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
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
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
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
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或先引导
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
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
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
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
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
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
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
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
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
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
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
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
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
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
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
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
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
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等。
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
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
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1课元朝的统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建立,元朝对
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等基本史实。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
历史上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
辖,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行省制度对明、清
后来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认识元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和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是本课
的重点。
教学难点“行省制度”。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提问)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生回
答:秦朝的统一、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师归纳:不错,
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
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提出问题:元朝在统一全国
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呢?以此导人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
一王朝。
2.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
和唐朝。
3.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
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提问P52“问题思考”元朝的疆域与汉朝唐朝比有哪些拓展?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承袭了大蒙古国主要的领土,名义上应包括
大汗之国”和西北各“宗藩之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
和窝阔台汗国的统治区。经过多次扩展后,于1311年元武宗时期达到最
大,西到吐鲁番,西南包括西藏、云南及缅甸北部,北至都播南部与北海、
鄂毕河东部,东到日本海,史书称“东尽辽左,西极流沙,北逾阴山,南越
海表,汉唐极盛之时不及也”。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
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由中书省掌
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
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元朝按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式来改革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中原
地区的统治。
2.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
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在行
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大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图》,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行省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行省制度是元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京师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髙
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作为地方行政机构。特点在于行省长官由中
央直接委派官员担任,目的是有效管辖空前辽阔的疆域,成为明清以后地
方行政区划的典范。行省制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是巩固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2)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教材
后回答)
行省制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方
面得到保证。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
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
阶段。
(3)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中书省位置,学生
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
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
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2.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
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提问: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学生回答: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师生共同总结:元朝时的琉球即今天的台湾,三国时称夷洲,当时台
湾高山族就与东南沿海汉族有着密切往来,公元240年,吴国大将卫温率
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隋朝
时,台湾称琉球,大陆商人常到琉球贸易,移居台湾的人日益增多,大陆和
台湾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了。
教师归纳: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
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任何妄图分割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逆人心而
动的,都终将被历史的车轮辗得粉碎。

3.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
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
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从此,西
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提问: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汉、藏两族的关系如
何?
师生共同回顾汉藏两族的关系:唐朝时,藏族的前身吐蕃人的部落日
益壮大起来,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他们勇敢善战,统一西藏各部,建立
起强大的吐蕃王朝。(放录像《文成公主》片断,了解唐朝时汉、藏两家的
亲密关系)文成公主人藏,表明汉藏两家已合同为一家,这一历史的见
证,迄今仍保留在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里。到元朝时,西藏正式归
属于中央。
四、课堂小结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①元朝的统一,
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
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
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
“省”。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
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
族的大融合。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