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力矩和力偶》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2

《力矩和力偶》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力矩和力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力矩和力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理解力的平移原理;2、掌握力偶性质。二、能力目标

掌握力偶性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素质目标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掌握力偶性质;

2、了解力的平移原理;并能解释生活和工程实际问题。四、教学要求

1、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

2、掌握力偶性质及力的平移原理、应用。【教学重点】

1、力矩和力偶的概念,力偶性质;2、力的平移原理、应用。

【难点分析】力偶性质、力的平移原理及应用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学安排】2学时(90分钟)

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讨论、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最后进行归纳。【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5分钟)约束类型

柔体约束光滑面约束

F

固定铰链约束活动铰链约束

★导入新课

实践中人们发现,单个力对刚体除了产生移动效应外,在一定条件下力对刚体还可以产生转动效应。★新课教学(80分钟)一、力矩1、力矩的概念

力的大小F与力臂d的乘积称为力矩。规定:力使物体绕矩心逆转为正;顺转负。要点:

☉力过矩心,力矩为零。☉力为零,力矩为零。

☉力沿力线在刚体内移动,力矩不变。2、合力矩定理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对于平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所有各力对该点之矩的代数和。讨论:

根据合力矩定理推出:“力偶对任一点的矩等于零’,错在哪里?合力矩定理指出:“合力对点之矩等于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因为“力偶无合力”,所以力偶对一点之矩必等于零。二、力偶1、力偶的概念

等值、反向的两个平行力构成力偶。2、力偶三要素

力偶矩的大小、转向、力偶作用面称为力偶三要素。说明:力、力偶为静力学两个基本物理量。3、力偶矩

规定:逆时针转向的力偶矩为正,顺转为负。4、力偶性质

☉力偶无矩心☉力偶无合力☉等效力偶可以互换讨论:

图中力的单位是N,长度单位是cm。试分析图示四个力偶,哪些是等效的?讨论:

力偶等效只要满足()

A、只满足力偶矩大小相等B、只满足力偶矩转向相同C、只满足力偶作用面相同D、力偶矩大小、转向、作用面均相等三、力的平移

把力F作用线向某点O平移时,须附加一个力偶,此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力F对点O的矩。F?FFOdAF??dOAm?FdOA要点:(1467.Com.cn 大学生范文网)

☉力的平移原理只适用于刚体。

☉力的平移是指力在同一刚体上平移,不能移到另一刚体上。☉力的平移原理的逆定理亦成立。讨论:

攻丝时为什么不能单手施力?讨论

打乒乓球时为什么削球比平推更有威慑力讨论

★小结(5分钟)1、平面汇交力系的简化2、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3、力矩和力偶的概念4、力偶的特性

5、力偶系的平衡及平衡方程的应用

精选阅读

物理教案-力矩平衡条件的应用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力臂的概念,
2、理解力矩的概念,并会计算力矩
能力目标
1、通过示例,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典型例题

关于残缺圆盘重心的分析

例1一个均匀圆盘,半径为,现在在园盘靠着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的圆孔,试分析说明挖去圆孔后,圆盘的重心在何处.

解析:由于圆盘均匀,设圆盘的单位面积的重力为,

为了思考问题的方便,我们设想在大圆盘的另一侧对称地再挖去一个半径等于的小圆,如图所示,我们要求的是红色的小圆盘与灰色部分的重心位置,根据对称性,一定是大圆圆心与小圆圆心连线上,设,则.

如果我们用手指支撑在点,则这个物体会保持平衡,这两部分的重心对点的力矩满足平衡条件.这两部分的重力分别是及.

可列出力矩平衡方程

解方程,得出:.

关于一端抬起的木杆重力问题

例2一个不均匀的长木杆,平放在地面上,当我们抬起它的一端(另一端支在地面上),需要用500N的力;如果抬另一端,发现这回需要用800N才能抬起.请分析说明这根木杆的重力是多少?

解析:设木杆长为,重力为,已知抬起端时用力为500N,抬起端时用力大小为800N.可以假设木杆的重心距端为,距端为.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抬端时,以端点为轴由力矩平衡条件可得

联立上面的两方程式可得

关于圆柱体滚台阶的问题

例3如图所示,若使圆柱体滚上台阶,要使作用力最小,试分析作用力的作用点应作用在圆柱体截面的什么位置?

解析:根据题意:

在圆柱体滚上台阶的过程中,圆柱体与台阶相接处为转动轴.

由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可知:在匀速转动时圆柱体的重力的力矩应与作用力的力矩相等.又因为圆柱体的重力和它对转动轴的力臂是确定的,所以要使作用力最小其力臂一定最长,又因为转动轴在圆柱体的边缘上,作用力的作用点也要在圆柱体的边缘上,要想作用力的力臂最长就只有圆柱体截面的直径,如图;作用力的方向是垂直圆柱体截面直径向上,如图所示: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设计探究性课例。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3.教学设计思路

为突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的科学方法,本教学设计采取“实验体验-理论探究”和“猜想、假设、理论预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相结合的思路分别研究断电自感和通电自感。以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突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在技术、社会领域的应用,本人设计了让学生体验自感触电,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估算自己的触电电压(约150V),使学生有真实感。学生分组实验,模拟利用自感点火,使学生知道物理知识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以及对它们的利用和防止。

2.能够通过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自感现象的成因,并能利用自感知识解释自感现象。

3.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4.初步了解磁场具有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体自感实验,增强学生的体验真实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深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兴趣。

2.理解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让学生感悟特殊现象中有它的普遍规律,而普遍规律中包含了特殊现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根据上述分析与思路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1)自感现象产生的原因;(2)自感电动势的方向;(3)自感现象的应用

难点:自感电动势对电流的变化进行阻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教学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法,该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主要程序是:猜想→假设→理论探究科学预测→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际应用。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五、学法指导;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见后。

六、课时分配:2课时;本课时只学习第一课时。

七、教学媒体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互感变压器;自制自感现象演示仪;干电池;mp3;音箱;变压器;小线圈;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用(8人一组):带铁芯的线圈;抽掉打火装置的打火机;干电池(6V);电键;导线等。

八、教学流程(第一学时)

(一)互感

情境创设:利用可拆变压器进行实验,原线圈接在电源,使副线圈电路中的灯泡发光

提出问题: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灯泡为什么能发光?

理论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分析,学生思考后解释原因。

引入课题:互感现象。

1.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变化,在另一个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的现象,称为互感。

互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称为互感电动势。

2.应用互感:变压器;收音机的“磁性天线”。

演示:声音电信号互感现象,让互感线圈一个接mp3,一个接音放。

3.减小互感:互感现象可发生于任何两个相互靠近的电路之间。在电力工程和电子电路中,互感现象有时会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要采取措施屏蔽。例举数据线。

过渡语:当一个线圈的电流变化时,它的变化磁场在邻近的电路中激发了感应电动势,那么它会不会在自身的线圈中也激发感应电动势呢?

(二)自感

情景创设:让几位同学按如图1“串联”在电路里,电源4节干电池

操作方法:

.闭合开关前,学生体验-―――"无感觉";

.闭合开关后,学生体验-―――"无感觉";

.断开开关瞬间,学生突然受到电击-―――"迅速收回双手”

引入课题四节干电池何以使这么多同学同时受到电击?学生对此引发的思维疑问和惊奇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1.电源断开了,电从何处激发而来?2.是发生电磁感应吗?3.假若是,能解释上面的现象吗?

学生探究,学生交流后解释原因,Ppt演示。学生估算自己所承受的瞬间电压。

得出结论1:当电流减少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阻碍电流的减少,推迟了电流减少的时间。

再次提出问题:电流增大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猜想:可能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假设:假设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理论分析:感应电动势阻碍电流的增加,电流不会立即达到,只能缓慢增加,即有延时性

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选出学生设计的通电自感实验电路图如下?请大家分析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请提出改进方案

分析讨论:

方案1如图甲(无法判断。不合理)

方案2如图乙(开关闭合瞬间灯泡能发光。由于灯泡的明暗快慢变化显示了线圈中电流的变化情况,但是一个灯泡没有对比,无法说明问题,无法说明问题。不合理)

方案3如图丙(同规格灯泡,将调到既能看到延时,又能对比,合理)

方案3预测:开关闭合瞬间,灯立即变亮,逐渐变亮的现象

分析原因可知由楞次定律,在通电瞬间,线圈电流增大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线圈中产生生感应电动势(自感电动势),它阻碍了线圈中电流的增大,推迟了电流达到常值的时间,因此出现逐渐变亮的现象。这种阻碍有别于阻止。最终达到正常值。

进行实验,证实猜测。

得出结论2:与预测相同

当电流增加时,线圈中能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阻碍电流的增加,推迟了电流增加的时间。

引出定义:

自感:1.由于导体(如: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

2.自感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

自感电动势的作用:阻碍导体中自身的电流变化。

注意:“阻碍”不是“阻止”,电流原来怎么变化还是怎么变,只是变化变慢了,即对电流的变化起延迟作用。

自感的利用与防护:利用:自感现象在各种电器设备和无线电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自感线圈是交流电路的重要元件。以后的学习会讲到。

例日光灯等;燃气灶打火制造精密电阻等

防护:变压器、电动机等器材都有很大的线圈,当电路断开时会产生很大的电动势,使开关产生电火花,引起人身伤害,因此电动机等大功率用电器开关最好把开关浸在绝缘油中,避免出现电火花。

(三)、学生分组实验:模拟打火装置或没有防护措施的电动机开关断开的情景

(四)、学以致用:问题:1.画出断电前后,通过线圈电流

2.断电时灯泡将做出怎样的反应?

实验验证。

(五)、要点回顾:

要点1无论是外界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还是自身引起的磁通量变化,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都能产生感应电动势(这是我们对电磁感应的进一步理解.)

要点2自感电动势总是阻碍电流的变化。显示出“电惯性”其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为:增反减同

要点3自感的效果是延迟了电流变化的时间

科学方法经历:猜想、假设、理论推理、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结束语:上面我们研究了自感电动势的方向,那么自感电动势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一节继续探究。

(六)、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电感镇流器日光灯的构造和分析镇流器工作原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课题是《互感与自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中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较好的突破了教学难点。这节课的设计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加强了学生的体验,互动和探究。实践证明有很强的可行性。具体如下。

对于互感,我通过变压器互感使灯泡发光和通过MP3音乐互感使音箱发音,使学生通过看和听真切的感受到了互感的存在,从生活走向物理,大大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自感部分的教学,我做了较大的改进。书上是直接给出了两个通电和断电实验,而我却采用了让学生先做了一个“有惊无险”的断电自感实验,使学生体验深刻,很好的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这个实验的另一优点是,学生参与面广,师生互动,且器材易得,改装方便。

对于通电自感,与教材相比,我也做了很大的改进。把这一内容设计成了探究课。通过猜想、设计实验、预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最后,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断电自感,模拟打火装置,使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感受到了学物理的意义。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物理的兴趣。

这节课较好的处理了课堂的生成性,当实际实验中把电压接成6v后(原设置3v),一切数据就按6v计算,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以示与屏幕上的区别。

本节课还有一个亮点,通过自制断电、通电自感演示仪器,效果比成品仪器好的多。

不足之处:,(1)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分组实验人数较多,部分同学未亲自打火。(2)因为学生未见过传感器,探究中学生未意识到用仪器即时反应电流变化的问题。(3)教学中部分实验结果按预设进行了计算,但情况有变,数据在屏幕上没法改,显得有点尴尬。(4)过于急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插话,打断学生的回答,致使某些提问的学生不能全面的回答问题(5)有的地方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还不够充分。

备注:自感学生学法指导

情形1.探究电流减少时的自感现象

如图所示,

(1)当通过线圈电流减少时,磁场如何变化?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感应磁场的方向如何?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如何?

(2)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同,对原电流的减少阻止了吗?若没有?对原电流将起到什么作用?画出电源断开后,《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青海省平安县第一中学(810600)刘成刚-优质课网-优质课网的博客随时间《互感和自感》教学设计青海省平安县第一中学(810600)刘成刚-优质课网-优质课网的博客变化的大致图像。

(3)设计的电路如图所示3,已知,,电源断开后,灯将出现什么现象?方向与断开前有什么区别?

情形2电流增大,线圈自身电磁感应分析

如图

(1)你相信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时,能在自身线圈激发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吗?

(2)若存在可能,当通过线圈电流增大时,磁场如何变化?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如何变化,感应磁场的方向如何?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如何?

(3)若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原电流方向相反,对原电流的增加阻止了吗?若没有?对原电流将起到什么作用?

(4)若感应电流对原电流增加起到延时作用,你能设计一个电路验证吗?画出电路图?

(5)若用开关闭合使电流增大,请画出在电健闭合后,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大致图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

萃取和分液 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萃取和分液 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标要求

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实施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的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能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并主动进行交流。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什么是分液,初步学会分液的基本操作,理解其适用范围。

⒉知道分液漏斗与三角漏斗、长颈漏斗的区别,了解分液漏斗的种类和适用范围,学会使用分液漏斗。

⒊知道什么是萃取、萃取剂,初步学会萃取的基本操作。

⒋学会应用萃取和分液操作从碘水中提取碘。

(二)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分液、萃取

(二)教学难点:萃取

四、设计思路

教材“萃取”这部分内容实际包含萃取和分液,另外教材是通过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来介绍萃取和分液。以往我们都是按照教材这种编排来介绍萃取和分液,最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二者还是不能理解,经常混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也不会将它们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改为通过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先学习分液,再学习萃取,最后学习从碘水中提取碘。这样就使得难点得以分解,而且学生能将新旧知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学习每个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由实验上升到知识点的学习。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学习,学生也因此更加容易理解每个知识点。

五、仪器、药品

铁架台、烧杯、铁圈、分液漏斗(球形、锥形)、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四氯化碳、碘水、油水混合物。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标

及说明

问题引入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过滤、蒸发和蒸馏等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剩下的两种分离和提纯方法。首先请大家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试利用桌上的仪器,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并将自己的方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倾听、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探究

巡视,对学生交流进行适当的点拨。

实验、讨论。

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

通过实验,同学们利用了哪些方法将油水混合物进行了分离?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存在什么样的优缺点?

个别回答:有两种方法,倾倒法和用胶头滴管吸取油层。他们都是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分离的。倾倒法较快但不能很彻底分离,而滴管吸取虽效果较好但很慢。

学会总结和分析。

过渡

的确我们需要利用油水互不相溶来进行油水混合物的分离。刚才同学们的两种方法虽能够实现分离,但不是最佳的分离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也是利用刚才的原理来分离油水混合物的方法——分液。

倾听、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演示分液操作(分离油水混合物)。

⑴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滴加反应液

锥形分液漏斗——分液

⑵分液操作

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如教材p9图1-8)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水)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把上层液体(油)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倾听、观察和思考。

介绍分液漏斗和分液操作。

实战演练

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和纠正实验中的错误操作。

练习使用分液漏斗分离油水混合物。

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和分液操作。

总结归纳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分液漏斗,也初步学会了分液操作。那么你能否总结出分液的适用分离什么样的混合物?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

学会归纳。

知识介绍

介绍碘水和四氯化碳。

碘水是碘的水溶液,水中由于溶解了碘而溶液颜色呈棕黄色,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

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熔剂,无色液体,不溶解于水,密度比水大。碘在其中的溶解度很大。

倾听。

了解新知。

实验探究

下面,请大家把四氯化碳加入碘水中、振荡,注意观察、比较振荡前后的实验现象,从这个实验你能有什么启发?

实验、观察现象、相互交流。个别回答:振荡前上层棕黄色,下层无色,振荡后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碘会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

培养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探索新知

其实刚才大家所做的实验就是从碘水中用四氯化碳萃取碘。那么你能否归纳出萃取的定义呢?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学会归纳。

在萃取中,溶解度较大的溶剂我们把它称做萃取剂,那么可以用作萃取剂的物质有那些特殊的要求?请从刚才的实验进行思考。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①与原溶剂互不溶;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学会分析,由特殊到一般。

巩固新知

大家知道碘酒吗?我们能否利用酒精萃取碘水中的碘?为什么?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物质来萃取碘水中的碘?已知碘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思考、交流。个别回答:①不能用酒精萃取,因为酒精与水互溶;②还可以利用汽油、煤油、苯等。

巩固新知,拓展新知。

已知碘水不能通过直接利用蒸馏分离碘和水,而碘的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的溶液却可直接利用蒸馏来分离碘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下面请大家设计从碘水中分离出碘的实验,然后尝试利用所给仪器、药品和自己的方法实验。

巡视,点拨和纠正实验操作。

思考、交流、实验。

(碘水→萃取→分液→碘的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蒸馏→碘)

巩固新知,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会设计实验。

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了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分液,也学会了利用萃取剂把溶质从原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方法——萃取。通过学习你知道萃取和分液的关系吗?

倾听、思考、交流。个别回答:萃取之后经常会利用分液作进一步的分离、提纯。

知识延伸、拓展。

课后作业

⒈复习本节课内容;

⒉已知溴水与碘水有些相似,试设计出从溴水中提取出溴单质。

⒊搜索因特网上有关萃取和分液的知识,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1—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4、分液

⑴适用范围: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如油水混合物。

⑵仪器:分液漏斗

⑶操作要点:

①检查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混合液体倒入分液漏斗,将分液漏斗置于铁圈上静置;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下端放出,待油水界面与旋塞上口相切即可关闭旋塞;

④把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5、萃取

⑴定义:

利用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的差别,用溶解度叫大的溶剂把溶质从溶解度较小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操作叫萃取。

⑵萃取剂的要求

①与原溶剂互不溶;

②与溶质不发生化学反应;

③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溶质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常用萃取剂:四氯化碳、苯、汽油、煤油

6、从碘水中提取碘实验设计

碘水→萃取→分液→碘的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蒸馏→碘

八、教学反思

我觉得学生其实并不笨,只不过由于有些知识点过于集中,在呈现方式上也是沿用过去的方式——先介绍概念、理论,再学习、实验。如果我们能将教材稍作处理,分解难点,学生自然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另外应相信学生,其实学生最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中获得主动权,他们希望用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趣。当然给学生主动权,也不是“天高任鸟飞”。

本节课由于学生自主活动较多,花时较长,因此需要严格把握学生的活动进度。同样这也使得本节课不能安排一些必要的巩固习题,在以后的习题课中应安排这方面的习题。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虽浅显,但因其牵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典型,且学生将在本节首次接触到物理图象,故本课的价值倾向长远,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图象分析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能识别s-t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像的意义;

3、掌握匀速运动中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数学表示(包括公式和图像);

4、渗透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运动的研究方法与描述、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作图与图像分析

教学难点:图像与物理过程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设问1、上节学过的质点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何种情况下物体可看成质点呢?

设问2、教师原地转一圈,后问动否?路程和位移的区别何在?

师阐述: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它是科学的抽象与近似,用来简化、代替实际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应视具体的问题而定,不能以大小一概而论,因为大小总是相对的。

路程虽可精确地反映物体在某时刻的运动情况,但在表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置的变化时却不成功,为此引入位移。注意路程与位移无可比性。但可比较路程与位移的大小,它们的关系是S路≥S位。

阐述物理思想:物理学研究物质运动的规律,采用分解的思想,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物体常见的运动形式有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振动和波。我们首先研究在诸多运动形式中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描述图景:蜗牛缓缓地爬,清晨老人在散步,路上行人骑着自行车,汽车在奔驰,飞机在航线上飞行等等。这些运动有何相似的特点呢?

2、新授

交待课本上研究的是汽车的运动,原因之一是运动的可测量性,二是汽车代表了社会的进步。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2第一段,当中提问:

①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②研究方法是什么?(通过测量S、t分析)

③如何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两行五组数据)

④对数据如何处理,数据反映了什么?

师提示:数据处理的常用方法是列表法及逐差法。

学生:感觉每通过100米所用的时间不一样,再一想又发现差不多。在差不多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相等。

师启发:差不多的原因是由于运动本身所致,还是由于人的测量引起的呢?能否用科学的物理语言代替通俗的生活语言,这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

结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2、1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何相等时间内,质点通过的位移都相同的运动。

(2)内涵与外延

师强调指出:

①指出知识定义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匀速直线运动实为一种理想化的运动形式,理论上的匀速直线运动,无论如何对时间进行划分,在任意小的时间标准内考察,质点通过的位移都要相同。故要精确判断汽车的运动,需增加测量的精度,但实际中测量到一定的精度即可。

②研究汽车的意义在于找到了前面所述的几种运动间的本质联系。它们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律。由特殊到一般、个性到共性,分析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便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

③位移的矢量性使匀速直线运动可简称为匀速运动。匀速运动中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成正比,这区别于变速直线运动。

2、2图像表述

(1)作图的规范化要求

师提出如下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第四段及方框内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师总述:

①作图步骤:建坐标,标箭头、原点、物理量符号、单位;对坐标轴标度;描点并连线。对课本中的图象还原,一步一步展示作图的过程并提出要求。

②强调:描点后,观察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应用一条直线尽可能多地串起点,实在画不到线上则应该使点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实质是取了平均值。个别较远的点可能是测量错误,应予以舍弃。不能迁就个别的点,将射线画成折线或曲线。当然,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相连的情形。

交待作图中采取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减小实验中人为测量引起的误差。这是处理数据时作图法优于列表法的原因之一。

③描出的点是有限的,但反映出了点的分布规律,组成线后延伸至无穷远处,点就是无限的了。从有限到无限,此时就能对未知的运动作出科学的预见。

(2)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它以定量的可重复的实验为依据,抓住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的因素,使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化的模型,对实验的现象、数据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对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借助于图象分析,再推理形成系统的理论,使之概括化、公式化,并进行科学预言,为新发现提供指导性线索。可见,质疑、分析、归纳与概括、内插和外推,由个性(个性现象)高度抽象、概括出具共性普遍特征和一般意义的东西,再用之去指导实践,分析个别的事物和现象,便是物理学使用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程序。科学方法论中还包含: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体、科学需尊重实验数据、科学是一种预见和假设、科学不依赖权威并避免偏见等。

(3)图象特点分析

讲授:由数据到图象,由图象再到公式,是将由实验结果上升到理论高度的过程。

①启发同学们思考:能否把刚才描出的图线写为数学上的函数形式?

学生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表述:S=Vt

②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汽车位移时间图线上定性作出老人匀速散步的位移图线。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图线的特点:(1)共同点(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2)不同点(倾斜的程度----斜率)

设问:(1)图线直否意义?图线是否一定过坐标原点?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位移图线的本质特征?

(2)斜率大小的意义?

小结:图线直不直反映了运动的匀不匀,而如果出发时不在坐标原点,则图线可不过原点。倾斜程度反映了运动的快慢。越斜则说明在相同时间内的位移越大,即运动越快。

(3)图像的识别→分析物理过程

讲授:

位移-时间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位置坐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或位置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而位置对坐标原点来说就是位移,这与某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

时间轴无负轴,而位移轴有正负,因位移是矢量,故t轴上方的位移表示正方向,t轴下方的位移表示对坐标原点的另一方向即负方向。故位移图线只能描述直线运动。

图线上每点对应一坐标(t,S),由图线可求出某一时刻质点所处的位置或到达某一位置的时刻。图线上一截线段的含义则是在时间(t2-t1)内质点发生(S2-S1)的位移。由此可知,若图线是弯曲的,则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不同的,表明质点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图线若是平的,则表明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物体是静止的。图线若是向下倾斜,则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大,质点的位置离坐标原点越来越近,质点在做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直线运动。

2.3师生活动(为帮助学生理解图象,做如下游戏,可将抽象的图象变得形象和生动。)

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由理性认识再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在讲台的正面画一直线,在讲台的中央标上坐标原点,规定向右为位移的正方向。后在黑板上画下几个S-t坐标。

(1)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的运动情况,后在图中画出位移图线。

①教师从讲台中央分别向左和向右匀速走

②教师从讲台的左边匀速走到右边

③教师从讲台的中央走到右边后站住(接着往回走到中央)

对学生作出的图给予评定,图线从略。

(2)在黑板画出如下所示的图象,要求学生上讲台表演与图象相对应的运动。其后在图的下面用简洁的文字总结。

另外,也可画出两条图线,让两位学生上台表演追及和相向运动问题。

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触、了解图象,一方面兴趣大增,同时由于亲自参与,对图象理解得非常深刻。

3、典型例题

例1、汽车作直线运动,向东以100m/s行驶2秒,停2秒,又以200m/s向前运动1秒,最后以200m/s往回运动2秒。作出汽车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

例2、据下图分析A、B、C质点的运动情况

4、作业设计与板书设计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