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训练教案(语文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1

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训练教案(语文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训练教案(语文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七年级(下)语文写作训练
第一单元状物
[写作要求]
1.仔细观察,描摹事物的特征。
2.学习在状物中“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寄托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3.描写事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注意事项]
1.要选好状写的事物。要触动过自己的感情,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植物。
2.确定描写的重点。弄清楚自己所写事物的什么特点。
3.明确读者对象和写作目的。
第一次作文指导
状物就是写动物,写植物,写实物,把它们的形状、状态、颜色、特征描绘出来。状物的要求是要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来写。请看下面一段写“荷花”的文字: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写荷花,描绘了荷花半开、全开、未开的形状、姿态、颜色,写未开的花骨朵儿,“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写出一种含苞待放的状态,突出了荷花美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把一池荷花想象成一幅画,又从总体上突出了荷花的美。作者仔细观察,抓住了荷花美的特点进行描绘,真实形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状物,怎样才能突出特点呢?
1.总分结合,把握特征。先着眼于物的整体的观察描写,以获得对物的总貌印象,然后对构成总体的各处组成部分依次进行观察描写,着重描写能体现特征的局部细节,以各局部的特征来体现整体的总的特征。
2.动静结合,摹写物形物态。物有动态和静态,植物是静止的,也可以从动态上写;动物的动态的,也可以从静态上写。动植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习性。如猫,猫的眼睛一天中就有不同的形态:
早晨,眼仁是圆的,随着太阳的升高,眼仁变成直线,到正午就成了细细的一线,傍晚又开始变成圆的。状物,就要抓住物形物态,动静结合,才能突出其特点。请看泄密《壁虎》:
壁虎趴在墙壁上,静静地一动也不动,像贴着一块水泥。落在墙上的飞虫在它身边来回爬着,它却装着没看见似的。等聚集在身边的飞虫多起来,有的竟自己送到它的嘴边,它才用极快的动作把脖子一伸,然后又极快地缩回去。如果这时你眨一下眼,会觉得壁虎根本没动,可是它嘴边的那只飞虫却没有了。
静中有动,形象生动。壁虎静得像贴着一块水泥,连它周围聚集了许多飞虫,它都不动声色。动起来却又十分迅速,脖子一伸一缩,一只飞虫吞下去了,人们还没有看出来。
第一次作文写一篇状物的文章。

第二次作文指导
状物,要细致生动,才能突出特点。请看一段写蝉脱壳的文章:
脱皮从背上开始。外面的旧皮从背上裂开,露出淡绿色的身躯。先出来的是头,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叠的翅膀,只留下尾巴尖儿在那旧皮里。这时候,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腾起身子,往后翻下来,头向下倒挂着,折叠着的翅膀打开了,竭力撑直。接着,它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儿从那层旧皮里脱出来。从开始到身子完全脱出来,大约要半个钟头,旧皮就剩下一个空壳,成了蝉壳。
蝉蜕如何脱出来,脱得如此复杂,如此奇特,文章写得很细致。动作一个接一个,光脱出尾巴尖儿一节就写了七个动作。腾起,翻下,倒挂,撑直,翻上,钩住,脱出,一系列的动作,连续不断,如体操表演,表演得如此精彩!
怎样状物,才能做到描写细致生动呢?
1.认真仔细地观察。只有对物做了细致的观察,才能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察的结果。反过来说,生动准确的表达,要靠认真细致的观察。
2.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写。同一种事物,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有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奔驰的马跟吃草的马不一样,耕田的牛和拉车的牛不同。马驰疆场,雄风逼人;牛耕田间,憨态可掬。转弯,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它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姿态。
3.从跟人的关系上写。有一些动物,受主人豢养,主人对它们产生了感情,它们对主人似乎也有一种感情。状物,要写得生动,就要写出物与人的关系,表现出物与人的感情。请看下面一篇《老牛》:
它是全村最高的一头牲畜,长着一对长而粗的角。它常躺在谷仓前的空地上。我和村里的伙伴围着它,抚摸它,梳理它的毛,取了草料来喂它,它总是张大眼睛,和气地望着我们。它的目光那样沉静,那样温和,好像它有许多话要告诉我们似的。
我们常常问它:“喂,老牛,告诉我们,你要什么?”它还是沉静地望着我们,慢慢地咀嚼草料来……
每天早晨起来,老牛抖去身上的稻草,就从棚里钻出来,到河边去喝“早茶”。它走得很慢很慢,显得十分安详。它的瘪瘪的肚皮,它的美丽的角,它的干净的毛,以及它的庞大的露出骨骼的躯干,构成了它的稳重的美。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
一天,我们把老牛牵到了河边,它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地不回头走,却走到我们近旁的田里。在那里,和风拂着快要成熟的小麦,麦浪上面有千百只蝴蝶在飞舞。老牛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地下……
在作者笔下,这头老牛,简直就是一位忠厚、善良的老人。沉静地望,慢慢地嚼,温和的目光,安详的步伐,没有一处不是在写这位“老人”的稳重。至于连它瘦瘦的肚皮,露出骨骼的躯干,都成了美的一部分。最后一段写他的死,望着熟悉的田野,这是自己走过千万遍的土地,望着成熟的麦浪,这是自己汗水换来的果实,它只呻吟了一声,就静静地躺下。鞠躬尽瘁,死而无憾。这哪里是写老牛之死,这是在写老农死田间,战士死疆场,科学家死实验室。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深情厚意。
第二次作文要求:仔细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写观察日记。
第二次作文

第二单元写传记
第三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写自传。
[写作指导]
自传,是系统地、全面地介绍自己的历史及思想演变过程的书面材料。
自传的内容,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点来写:
(1)个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文化程度、参加工作年月、专业技术职称、有何专长、从事的职业及担任的职务等。
(2)自己的经历(包括在学校读书和走上社会以后的经历)。
经历一般从读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每段经历都要写明起止年、月,所在地(单位),从事职业及担任职务,主要表现(包括优缺点)。每段经历前后时间要衔接,并要提供证明人。如中间有脱节,要说明原因。历史上曾参加过哪些组织,有何政治历史问题、受过何种奖励和处分,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问题,都要一一写清楚。
(3)过去和现在的家庭主要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每个成员都应写明称谓、姓名、单位、职业、职务、政治情况、与本人的关系、受其影响的程度等。
(4)自己思想变化的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应尽可能写得具体详细些。特别是对自己思想变化影响较大的主要经历和主要事件要着重写。
写自传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坚持实事求是。写自己的经历时,要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自己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写自己思想演变过程时,要反映当时的真实思想,不说假话。
(2)要忠诚老实。对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中的问题,以及本人的有什么问题,要如实写明,不得隐瞒和伪造。
(3)要突出重点。对自己思想演变影响较大的经历和事件要重点写,切忌事无巨细像记流水账似的写法,力争做到主次分明,简繁得当。
(4)要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自己的生活经历,面应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的回顾,清理思想,明辨是非,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
(5)要力求筒洁明了。写自传要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形容词和空洞的词语,要用事实说话,语言要简练,用词要朴实。
[例文]
我的自画像
我叫柯凡,祖籍浙江,于1986年出生在北京。一岁会拍球,两岁会持笔,三岁叹星空之渺小。六岁学习小提琴,但学不得法,只得半路放弃,还未谋个级别便已将小提琴做为压箱底之物。如今已拉不出几句了。幼年生活快乐,生性活泼。
幼年结束后就读于四根柏小学。由于甚爱搞笑,不分场合地点,所以令老师深恶痛绝,被看作常扰乱课堂纪律者。一二年级常考双百,以后便常受0.5分难倒英雄汉之苦,未再有过如此殊荣。喜做数学难题,却十分马虎,所以口算常常出错,闹得老师和家长哭笑不得。爱写作文,但错字连篇,心有华丽之词笔下却难生花。
三年级时身高不足五尺,体重却已过百因此选篮球为强身健体之物,终日奔波于球场之中,以各球星为榜样,终日睁眼做梦,为进哦NBA而努力。怎奈球技进展不大,学习却一落千丈。熟人均为我玩物丧志之徒,浪费光阴之辈。
此情况自五年级始有改变。此时班上来一插班生,名为董楷,智力与我不相上下,对学习却废寝忘食,深得老师喜爱。见此人在班中独占螯头,我当然心有不甘。于是一心苦读,只为毕业时与其一争高下。
就在我即将踏入人生又一段旅途之时,不幸在我的身边发生了。毕业考试后的次日,由于家中煤气爆炸我被烧成重伤。受尽火燎之苦的我在病床上忍受着,把痛苦深深地压制在心底,早治疗时咬紧牙关一声不吭,病友们笑我为痛苦死活的人。由于治疗得当,一个月后我就痊愈了。经过这次大难,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会有诸多磨难,但是只要自己有毅力,克服困难就像过一道门槛儿那么容易。
上中学后,我的性格没有多大改变,仍是嘻嘻哈哈,不知天高地厚。虽然教训多得数不胜数,自己却仍然长不大。这就是我,一个聪明、乐观而又多灾难的初一学生。
[简评]
这篇介绍“我”的文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有不免为小作者的心地坦诚、敢于解剖自己而受感动。写介绍自己的文章,如何看待、认识和分析自己,是十分重要的。既不能把自己说得十全十美,也不能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本文作者实事求是,一分为二,能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全篇文章语言精练生动,读来轻松,也可见小作者的文字功底。
第三次作文姓名
以《我的自画像》为题写自传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标:
1.了解“为什么写作文”和“写什么”。
2.培养学生“说真话”、“我写我”的作文意识,学习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重点:
选材范围(自己、熟悉、动情〕,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口头作文、教师参与。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已经写了好几年作文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分数、成绩并不是写作文的终极目的。写作文是为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是为了熔炼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自己”是我们作文训练的基点。作文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手段。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通过你们心灵的折射,通过你们情感的过滤,写到作文里,就具有了你们的情感温度,就烙上了你们心灵的色彩。当别人从你的作文中读出一个默契而会心一笑的时候,当别人读你的作文赞许点头的时候,当你的作文给语文成绩添光彩的时候,当你的作文变成铅字见诸报端或者获得某种竞赛大奖的时候,那种快乐,是语言难以表达的。我相信同学们都希望获得这种感受。
湖南一位语文老师说:作文无差生,每个会写汉字的同学,都有着写出好文章的潜能。这话说得好!我们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开发同学们的这种潜能,使同学们不仅能写出符合大纲要求的作文,还能写出具有创新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好文章。
师:同学们喜欢写作文吗?
学生回答可能有三种情况:(1)喜欢——青年教育家魏书生说:“写作文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轻松,会使自己和别人,和集体,和社会相处得更和谐。”勤于练笔会使自己获得长足进步;(2)无所谓——既然写作文是为了张扬个性,陶冶情操,那就不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而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3)不喜欢——不知道写什么。
师:同学们不喜欢写作文的原因是不知道写什么,今天这节训练课,就重点讲一下这个问题
一、写什么?
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自己——把自己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真情,写出自己的个性。
熟悉——清楚了解。
动情——感动,情绪激动。
东西——人、事、花草动物,感受体验等。
例(1):邻居家的小妹妹,要我教她编小辫。为了看得更清楚,我拿了红黄蓝三束毛线。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这样编,这样编”。但究竟怎么编,做起来简单,说起来还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五岁的孩子彻底明白。邻居的小妹妹眨着亮晶晶的眼睛看了一会儿,对我说:“姐姐,让我来编。编辫子就是三种颜色的毛线轮流在中间。”我惊呆了,“轮流在中间”,说得真好。小孩子勤于动脑,真不简单。(五岁孩童能从劳动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对中学生学习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例(2):下午放学回家,路经莱市场。看到一个茶摊前围了一圈人。挤进去一瞧,原来是语文老师买菜讨价还价,为了五角钱,大动肝火,双方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顺手牵羊拿了菜摊上一小把香菜,才悻悻而去。记得语文老师讲《卖蟹》一课时,极力赞美心灵美的卖蟹小姑娘,可自己却为五角钱,在大庭广众之中吵吵闹闹,我真替他难为情。(为人师表,要自爱、自律、自重。语文老师的雍容高雅植根于良好的思想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别让学生们失望。)
例(3):秋季运动会要排练大型团体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同学们都换上漂亮的体操服到运动场排练。老师嫌我胖,难看,不让我参加。我孤独地坐在大树下,给僵死的毛毛虫垒了座小小的坟。我的心在流泪,在呼喊:为什么?为什么?我长得胖并不是罪过,为什么做团体操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符合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原则,有损学生的人格。)
归纳:中学生作文,写作范围是十分宽泛的。目见耳闻,喜怒哀乐;不论正反,不论大小;花草宠物,风雨雪月,家庭琐事,校园新闻,学习心得,人际交往,社会新貌,街头小景,只要选准角度,无一不可入文。当然,偷东西、吸烟,沉溺于游戏厅是不能写的——除非你抱着忏悔的心请。总之,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地看,认真地想,深入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生:无意义的东西能写吗?(分成四个小组讨论)
明确: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不能写。对于大人无意义,对于你个人有意义的东西是可以写的。中学生阅历有限,思想不成熟,阐发一般的生活真理,抒写脚踏实地的人之常情会让人感到自然亲切。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在许多成人看来,都是无意义的。不要为了“有意义”去刻意编造、撒谎。给远道探亲的老人带路,拾金不昧,给怀孕的阿姨提东西让座,甚至舍已为人等,确实能培养良好的德行,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碰上这样的机会。人生几十年,会经历许多平淡琐屑的事;惊险奇特,英雄壮举却是可遇不可求,它们毕竟是生活的“非常态”。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善良真诚的心去贴近平常的生活,从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去触摸时代的脉搏,去寻觅真善美之所在。千万不要以为凡人小事,普通人的感情就不值得叙写,就是无意义,就是平庸。
师:关于“写什么”的问题,同学们大体明白了。现在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谈谈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然后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上的讨论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
(学生发言,老师适时点评)
师:同学们的发言,各具特色。因为说的是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听来令人感动。下面老师也说说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是抒发父女之情的。希望听听同学们的评价。
我的爸爸是土木建筑工程师,一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差不多每次回来,都给买苹果和糖炒栗子。那时候咱们国家很穷,商店里的东西品种不多,我觉得红红的苹果,甜甜的栗子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我从小喜欢读书,为了省下钱买书,常常不吃早饭。爸爸知道后,就经常给我零用钱,让我买书,看话剧,听音乐会,欣赏歌舞。对于我的学习,爸爸从不嘴叨,也并不奢望女儿成名成家。他常说:“孩子们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行。”同学们羡慕我,觉得我有一个理解自己的爸爸。
小时候,我留着粗粗的大辫子,洗起头来很麻烦。爸爸只要在家,总是耐心地给我洗头。爸爸的手大大的,软软的。他细心地揉搓着头发,轻轻地抠着头皮。我总是紧紧闭着眼睛,但从不担心洗发水流到眼睛里。我的心热热的。爸爸是我依靠的大树,是世界上我最亲近的人。
一次过生日,爸爸给我买了件上衣,色彩有点暗淡,样式也很传统,不像班里小伙伴的衣服那样时髦,那样漂亮。但我很珍惜爸爸送我的生日礼物,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宿舍里的女孩子喜欢换着穿衣服,我的这件上衣“概不外借”。因为是爸爸给我买的,它渗透着爸爸对女儿的一片爱心。
每次爸爸离开家,我都会上街买二斤爸爸最爱吃的五香花生米,放在淘米的竹筐里,小心吹去掉落的花生皮,再捡去干瘪的小花生,用薄白纸糊一个口袋装好,再套一个牛皮纸袋。然后什么也不说悄悄放在爸爸的旅行包里,算是女儿一点心意。
记得我参军离家的前夜,爸爸一直在房子里走来走去,抽完的烟头在烟灰缸里堆成了小山。我知道爸爸舍不得女儿远行,但他理解女儿的追求,一点儿也没有阻拦……
爸爸已经永远离我而去,但爸爸对女儿的爱将伴我一生一世。
(同学简评)
归纳:老师说的确实是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但写作文不能像摄像机摄像,而应该通过极其普通,极其平凡的事物,道出别人看不到,想不到,说不明的东西。请同学们听刘济凤同学的散文朗诵《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摘选)。
…………
住校生活感触颇多。一次,一位室友将吃不下的半盒炒饭给我了。饥肠辘辘的我欣然接过饭盒,正准备享用时,他竟然摊开手向我要一元钱的饭票,说炒饭两元一盒,他吃剩了多半,收一元钱已经是够意思了。我惊奇地看着他,面对这张要一元钱的大手,我真想一把把它甩开,再把炒饭砸到他脸上。但是,我什么也没说,我想:或许世上就是有这样的人吧。
记得在一节口干舌燥的体育课过后,我向一位同学借钱买水。他带着一脸的遗憾说:我没带钱。但是一分钟后,我却在小卖部看见他向柜台中伸着他那
捏着10元钱的手。
我不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否每个孩子都会对钱变得贪婪起来?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吗?每一个孩子的最初,可能都是纯洁的吗?但我马上又告诉自己,不对。刚上小学时,我们一些孩子曾拿用尿浸过的钱骗过一个叫刘咏的小孩。他指着那张湿的一元钱说:“哎呀,这是我爸爸刚才买菜时丢的!”说完,他冲过去拾起了那张沾满尿水的钱,我们爆发了一阵狂笑。当时,刘咏也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没有人教过他,他却那么早地为了钱而说慌。我回想着10多年来,我和钱一起走过的路。我感到我也在变化。
小时候,多少次缠着妈妈要钱送给乞丐,甚至往回跑一段路送过去;多少次因为父母买东西时讲价而生气;多少次主动借钱给别人……那个颇具理想色彩的我,我至今仍然十分珍视。但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真切地体会到了钱的用处?在接过零用钱时,甚至也出现了一种富足感和挥霍的幸福。很多问题,我说不清楚。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是不是也会一天天变得世俗起来?瞑目前,我是不是也会像葛朗台一样舞动双手去抓黄金?但是,如果现在有人需要我的帮助,我肯定会像1936年支持西班牙抗战中的共产国际成员一样举家倾财,鼎力相助。如果我有足够的钱财,我极愿意建立起一个“你我他银行”。在人们真正需要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领到10元钱去买饮料、买食物,或者买车票回家……
师:怀沙同学的这篇文章曾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著名作家铁凝说:“作品有着不凡的立意和境界,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痛苦的成长,还有爱。”小作者写的是自己熟悉动情的东西,它细节独具,议论不空,感受真切,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与钱打交道,每个人都不陌生,但我们缺乏深入的思考,缺乏一定深度的开掘,而且没有张开自己联想的翅膀,没有用自由之笔去尽兴地抒写见解,表达真情。看来,老师和同学们都应该好好向怀沙同学学习。
二、如何写?——“我手写我口”。
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手下就怎么写。
写作文,不必端起架子,一动笔便要正经八百地写出文章的子丑寅卯及道貌岸然来。学生信息库储存不多,表达尚欠功力,能够撷取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选准一个小的角度,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生动、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就是好文章。
上海市市西中学张路亚同学说:“写作是一种完全属于自己而妙不可言的艺术创造。”
北大附中于燕同学说:“‘不吐不快’嘛,能够用文字把自己成长的足迹记下来,用笔留住七彩青春的一声感叹,一份思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写作文,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往往可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所以写作的时间要相对集中,打好腹稿后,要紧追思路,一气呵成。不要像挤牙膏似的,更不要“一步十回头”。写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无须考虑文体,不要翻字典查字,也不要挖空心思,琢磨什么美丽词语,先写出来,再加加减减,修修改改。
师:下节课,请同学们将小组讨论的口头作文写在本子上,力争把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得真切感人,写出新意,写出你自己的特色。
学生写作
1.回顾上学以来的经历,写一件你最动情的事。
2.想一想,在家中,哪些事你最熟悉?写出来,500字左右。
3.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

记叙文三种描写方法
这里,我们介绍记叙文写作中的三种描写方法: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如《孔已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故乡》中对故乡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驿路梨花》中对小茅屋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题目是《在阅览室里》。本文记叙人们在阅览室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个故事,反映出人们为了振兴中华、建设四化而发愤攻读的社会风气。文章第二段详细描写了阅览室的场面,烘托了人们专心读书的气氛,为后文的主要情节的记叙做了环境铺垫:“刚走到阅览室的门口,一股热气就迎面扑来。踏进阅览室一瞧,嗬,人真多啊!坐的坐,站的站,还有挤来挤去找位子的、觅书报的……然而却静得出奇,只有日光灯发出‘吱——’的声响。我不禁屏息静气,插身进去。”如果没有这一段场面描写,不仅后文显得干瘪、突然,也使后文详写的典型事例显得孤立,失去了一定的代表性,淡化了主题。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
有一篇作文《门》,写的是北方一个学校的一间教室的门。中午,有的同学在教室里睡觉,有的同学在教室里写作业,为了不让夹带沙尘的风吹进教室,不得不把门插上。但是,还有的同学要进教室,敲门声不断,搅的教室里面的同学觉也睡不实、作业也写不好。一来二去班级里就因为门发生了风波,后来,干脆就不插门了,任凭风吹得满屋尘土。第二天,门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人在门框上钉了一块黑胶皮,它增大了门和门框之间的摩擦力,不用再插门,门也不会轻易地被风吹开了。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道:“一块方寸大小的黑胶皮牢牢地巴在了门框上,它填补了门与门框之间的间隙……好多同学在开门的时候都把惊喜的眼光投向了这黑色的、普普通通的、用三个小钉钉住的胶皮。”这样就更加突出了黑胶皮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和文章里的同学一起,去感谢做这件好事的人。
运用细节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真实,要符合生活实际;二要有选择,为表现中心服务;三要新颖,切忌一般化。
讨论:以下各例都是环境描写。分析分析:每一段都描写了什么?起什么作用?
1、我要上小学了,爸爸开车接我回家。那天下着小雨,一阵阵凉风吹动着外公家门口的小柳树,小柳树使劲晃动着身子,好象也在说着“不”,水滴顺着小柳树的枝叶落到地上,它好象也在哭。……《难忘啊,哺育我成长的外公》
2、秋风飒飒,秋叶悬挂在树枝上索索发抖,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危险。就在这时,一阵更大的风刮过来,有几片叶子支持不住了,在树上挣扎了几下,便颤微微地从空中飘落到地上,躺在那儿不动了。
我放眼望着前面的小路,只见那一片片枯黄干燥的落叶遮盖着小径,人从路上走过,踩着树叶,发出那令人惬意的响声。我被这秋景迷住了。———《一片落叶》
3、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最后一课》
4、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生命的意义》
我们已经初步地学习了描写这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你是不是感到,要想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描写是很重要的啊!
看一看同学们的描写练习,从内容上看,毛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还没有完全抓住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二是与全文或者全段还缺少有机的联系。从语言上看,有“拔苗助长”、“欲速不达”的现象,想用一些好的词语,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结果写得“过”了,或者写出一些生活中听不到的“怪语言”,甚至写出病句。我们练习描写,在语言上要首先追求达意和朴实,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记住。
练习:
1、赵亮是一名邋遢、懒散的同学。为了表现他的特点,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一写他早晨匆忙起床后的卧室;李雷是一名酷爱足球的小球迷,也可以用环境描写的方法写他的卧室。请你来写一写吧!
2、写一篇反映班级生活的记叙文,要求有场面描写、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又有意义。写之前一定要先“想作文”、写提纲,写的时候注意语言朴实、深刻,写之后自己先朗读一遍,读起来顺不顺口,然后修改。字数不要太多。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鲁迅是我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本文可以了解鲁迅的一些基本情况。但本文是一篇小结,写得较为简略,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鲁迅的作品来了解更为详细一点的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个更为鲜活、具体的告迅的形象。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从篇幅上:来说是小传,从传主(立传人物)来说是自传,要充分利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小传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人被公认为是我国近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具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巨人,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鲁迅自传》。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速读课文,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1.识记文章中自己难以掌握的字词。
2.结合注释的阅读,了解文中牵涉的一些历史事件。
3.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三、疏通字词
筹办:筹划办理。
衰落:(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学籍: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
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生计:生活;维持生活的办法。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四、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间事件(主要活动)原因
一八八一年出生
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
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
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
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五、布置作业
1。将今天所学的词语抄在词浯积累本上。
2。到图书馆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鲁迅在-八八一至一九三O年的生活、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一八八一到一九三○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新-课-标-第-一-网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的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第三课时
一、讲解传记的特点
1.由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请同学们据此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短小精悍;②不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捷严谨。
2.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请同学们把本文按各种分法一一归类。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
二、琢磨语言
讨论课后练习题三(略)。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樟寿,本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文章体裁:
一、由盛转衰的家世人物传记--历史性传记--小传--自传
二、出国求学、弃医从文的人生道路选择
三、工作上的辗转奔波,在旧中国的左冲右突
四、做小说、写短论的思想启蒙活动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教学重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解读鲁迅精神。
3.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4.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重读适讲,学练结合。
2、设疑激起,自读求解,讨论总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同学们肯定知道我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坛巨匠是谁吧?对,是鲁迅先生。看来,同学们都和我一样喜爱鲁迅,崇拜鲁迅!想不想更好地了解鲁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拜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去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这样既可唤起学生对鲁迅的敬慕之情,激发阅读兴趣,又提示了学习重点。)
二、解题
要说自传,该从传记说起。传记是写人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文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写他人.也可以写自己,写自己的叫“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敕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自传文常识是一个新知识点,需要讲解。将“小传”“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块儿介绍,可以形成一个小体系,让学生多增加点语文知识储备。“题解”中不简介作者,一是因为以前教学中已多次涉及鲁迅的作品;二是因为这篇课文本方就是介绍鲁迅的。背景材料对本文教学很重要,但也未列入“题解”。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点多面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且显得知赞,并不好,会使语文课走味变形,变得像历史课。拟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简介。)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l、初读课文(读全篇)。
①要求:借助工具书,清除字词障碍;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明时间的词句。
②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依据内容上的重大变化分段落。第1段主要写家庭情况;第2段写外出求学;第3段写工作经历;4段写著述概况。
③提问: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这样安排程序,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构建材内容的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
(2)再读课文(读第2、3段)。
①要求:依次给这两段中的活动经历编上序号;记下这些经历。
18岁――29岁
在南京
1、水师学堂学洋务
2、在日本
3、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
4、回东京从事文学活动
5、29岁作传时回国后
6、杭州两师范
7、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8、做校长
9、南京做部员
l0、做部员兼讲师
11、厦门大学做教授
12、做教授
13、定居
③集体检查项表结果。
(第2、3两段是文章重心所在,包含的经历丰富复杂。通过上述操作,学生对这些经历的记忆得以强化,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务实基础。)
2、具体研习,理解人物。
①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过渡,使上下环节连贯;提出下阶段的大目标,使学生不过失方向。)
②要求。a.以课后练习二和三中的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b.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统习三中的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C.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③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如此可抓住重中之重,凸现人物精神面貌;研习课文,落实课后练习,收到增效减负的效果;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既兼顾全体,又不会失控;提供咨询服务,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及时排解困惑。)
④简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警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研习先聚焦后发仪,辐射整体,做到了点面结合,能使学生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⑤研读第4段。a.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b.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让学生在认识第4段作用的同时,进一步认识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3、欣赏品味,领悟特色。
①简述:常言道,文如其人。这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他的每篇文章几乎都像他的人生一样精彩。本文堪称自传的典范:区区千字文,涉及了他大半生的主要活动,篇幅虽小,容量很大;语言简省,又略中有详,恰到好处。此外,本文的语言平实中又不乏含蓄幽默。
②要求:阅读课后统习三中的第3、4题,结合语境,体会第3题中“学者”“说我不好”等词句的味道,再比较一下第4题中的“不好”与第3题中的“不好”有什么不同,相互交流体会。
明确:a.第3题:将那种欲量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成“说我不好”,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体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b.第再题:不同。上句中的“不好”是、坏”,用在句中有轻蔑的语气;本句中的‘“不好”则是自谦之辞。
4、课堂小结,整理收藏。
本节课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和著作概况,进一步认识了鲁迅先生,感受了他精神的崇高和贡献的伟大,这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再则,课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小传范冽,从中,同学们了解了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对今后的写作应该有所帮助。
(呼应开头,梳理纲目,加深印象,以便学生收藏学习所得。)
四、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一篇小传。字数在700字左右。
2、《鲁迅自传》是1930年写的,他要是在去逝前不久又为自己写小传,可能还要写到哪些内容?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主要以“阅读——谈感想”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将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写在纸上,互相交流和讨论,进而深入把握文本,理解人物主要经历的改变中思想的变化,加深对人物高贵品质的认识和学习。学生在对问题的研究时,激烈的争议,兴趣盎然的探讨,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展示了他们学语文的热情和激情,这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其次,课堂上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言,表明个人不同于别人的见解,这正是有灵性思维头脑的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阅读与表达紧密相连,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所有人思维都在快速地运转,这是因为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
总之,课上学生积极动脑思维,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充分展示了他们灵性的思维头脑和火热的学习激情,这样的语文课,我想,有气氛,有思考。

鲁迅自传

教学目的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把握人物自传的一般写法。
3.学习鲁迅先生严肃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创作成果。
2.分析鲁迅和老舍两篇自传的异同,欣赏两种不同的写作特色。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请大家回忆小学时所学的课文,那里面提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请每位同学都说说“你(我)所知道的鲁迅”。(过程略)
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鲁迅先生所写的自己的传记《鲁迅自传》,要求大家通过阅读,领会课文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三、熟悉课文
L、请学生试读课文,随时正音并指导句中停顿。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顺畅,注意抑扬顿挫。
四、指导自学
1、用默读的方式自学课文,边读边概括每一段介绍的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读读、议议、相互交流。
3、全班讨论、交流。
五、分析课文
1、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经历。可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明确:
1881年,出生;
1893年,辍学回家,家庭变故;
1896年,父亲去世;
1898年,18岁,考取南京水师学堂,后又改进矿路学堂;
1902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1904年,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弃医从文,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则无用,于是提倡文学运动了
1909年,29岁,从日本回国,因为母亲和别的人很希望能有经济上的帮助。回国后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到绍兴师范学校做教务长;
1911年,当上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革命政府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
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
1926年,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做厦门大学教授,同年12月到广州做了牛山大学教授:
1927年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2)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那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明确:了解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3)为什么鲁迅先生会有这第三次转折呢?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怎样的呢?
明确: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时事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二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因此,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鲁迅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鲁迅最终实现了自己崇高的人生价值,不愧为民族英雄。
(4)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明确: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还有译著。
点拨:“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六、朗读训练
1、请学生朗读反映鲁迅心理变化的几个段落,要读出字里行间的感情。
2、教师点评、范读。
七、课堂小结
请大家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概述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他的人生道路改变的原因及情感。(略)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信息交流。
请学生交流在图书馆或网上查找的有关鲁迅的资料,可涉及到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鲁迅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鲁迅家遭受的一场变故。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3.鲁迅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她生于咸丰年间。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她读过不少书,有弹词、演义、章回小说等。她是个很有胆识的女子,对鲁迅三兄弟充满了温柔的母爱。她每年回娘家,总把鲁迅带去。鲁迅的父亲去世后,她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鲁迅18岁那年决定离家到南京求学时,家里虽然十分贫困,她还是想尽办法筹措了八块银元给鲁迅作路费。
4.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缘由。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比较阅读
1.指导学生自读附文二《老舍自传》。
2.思考讨论:《老舍自传》与《鲁迅自传》有哪些异同点。
明确:
语言方面: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饬,后文则完全是散文句式;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作方面: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并突出重点。
3.引导阅读“单元说明”,了解什么是传记,传记的分类,什么是“自传”,传记的一般写法,怎样阅读人物传记。
同桌讨论后班级交流。
明确: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
传记可分两类:一类是自述生平的,叫“自传”:一类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或评传。
“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先写明自己的出生年代、籍贯、家庭情况。然后或按年代、或按年龄,写自己读书工作的情况,一直写到写自传的时候为止。可把自己的经历分成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突出一个方面,几个阶段又有内在的联系。传记常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点”是具体叙述,选取典型事例,突出要点;“面”是概括叙述,使“点”环环相连。表述力求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不必铺陈。
好的自传,在陈述中饱含感情。
三、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请同学模仿本文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自传。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学习《鲁迅自传》这篇人物传记、了解自传的写法,进而会写简单的自传。
教学目标:
1、总体上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自传的有关知识,能写自传。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精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难点:
1、鲁迅“弃医从文”原因。
2、学写自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对联的内容猜一猜这说的是哪个人物?(鲁迅)有谁能把鲁迅的有关情况对大家作个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已经学过他的好几部作品,谁能回忆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等),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学习,我们已大致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自传》这篇文章系统地了解这位伟大的一生。(板书课题)
二、介绍“自传”及学习的方法
自传是自述生平的文章,属传记类文章,有三个特点;
①所写材料真实典型、既要概括人物的一生,又要突出主要事件;②在记叙中常插入对人物事件的议论;③语言准确、平实、简明,富于个性特征。
学习自传方法:1、把握人物一生中的主要事件;
2、根据这些事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展示课文内容(配音)
四、自主讨论,教师引导作答
1、文中哪些自然段介绍鲁迅的生平及成长过程?(1—3段)
2、哪些自然段介绍了鲁迅的著过情况?(第4段)
3、快速阅读1—3段,根据文中提供材料梳理鲁迅1881—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年代主要活动
1881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家遭大变故,居住在亲戚家。
1898年离绍兴,往南京求学
1899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02年到日本留学,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06年中止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09年回国。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
1910年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11年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国文系讲师。
1926年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1927年1926年到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1927年4月辞职,9月出广东,其后一直住在上海。
4、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一生经常变动工作?其中对鲁迅一生影响最大的变动是什么?(弃医从文)为什么要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当他在电影上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愚昧时,他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因为再强壮的国民如果没有思想,这个国家一样无法兴盛起来。他认为“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可见他同样是出于爱国思想才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伟大作家。)
5、鲁迅一生有哪些著述?
(两本短篇小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中国小说史略》、《唐宋传奇集》。)
五、小结
六、学习实践
请同学们仿照本篇自传、内容及写法,以《我的自传》为题说一篇口头作文。(学生准备3分钟)。JAB88.coM

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材料(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总复习材料

【重点篇目】
第22课《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他政治上主张革新,曾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王叔文革新失败后,他屡遭放贬。本文就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的时候写的。后经人推荐,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也称《刘梦得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背诵默写
1.本文紧扣“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由此引出全文主旨的句子:惟吾德馨。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
3.结尾点题句是:何陋之有?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主人生活环境清雅的骈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表现陋室主人生活雅致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
7.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作者运用典故,表明自己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10.“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个是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一个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11.文中实写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注意字词读音
馨苔痕鸿儒案牍诸葛西蜀
四、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古义:大,渊博。今义:大雁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五、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何陋之有?(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则:有仙则名(则:就,那么)
至则无可用(则:却,但是)
六、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著名。名词做动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显灵,有灵验。形容词做动词。)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长到。方位名词做动词)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七、特殊句式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判断句,是,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中判断“是”相同。)
译: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简陋了。)
2.何陋之有?(倒装,宾语前置,正确应为“有何陋?”)
译: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重点问题
1.本文立意有何特点?
题目虽为“陋室铭”,但作者要表现的是“陋室不陋”,这是反向立意。
2.紧扣“惟吾德馨”,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
从三个方面来表现:居住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写出了环境的清幽、雅致,渲染了恬静的气氛。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这里作者也是用自己所交往的人物来衬托自己的德才兼备,高雅脱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日常生活。
3.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隐含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表明虽然自己身居陋室,也要做一个像他们那样德才兼备的人。
4.本文的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意在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5.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除主旨句与末句外,全篇其余的都是骈句。(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或相近的字。本文的韵脚为;名、灵、青、丁、经、形、亭,所押的韵是ing。)
好处是:骈句对偶让文章具有音乐美,使人加深印象,同时也便于吟诵和记忆。
九、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借代)
3.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第23课《爱莲说》
一、文字常识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书堂讲书,因书堂前有发源于莲花峰的小溪,于是他就用故乡营道濂溪给书堂命名为“濂溪书堂”,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继承了《易经》等传统思想,自成一派,后被他的弟子发展成为濂溪学派,他又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说”是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
二、成语
不蔓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现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三、背诵默写
1.比喻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的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它与《红楼梦》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文意相近,与古人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好相反。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的句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在文中,作者用“菊”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四、重点字音字形
甚蕃淤泥濯清涟亵玩隐逸噫鲜有闻
五、古今异义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古:竖立今:种植
六、一词多义
1.鲜鲜有闻:少。2.独独爱菊:惟独,只。
寡廉鲜耻:少。寡孤独:老而无子。
芳草鲜美:新鲜。无独有偶:单独,一个。
屡见不鲜:新鲜。
3.玩玩物丧志:玩弄,戏弄。4.者可爱者甚蕃(……的东西)
玩世不恭:玩弄,戏弄。莲,花之君子者也(表判断)
同予者何人(的)
5.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
6.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水陆草木之花,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相当于“与之”)
七、特殊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翻译时,分句中间要加“是”。)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倒装句,“菊之爱”应为“爱菊”)
译: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八、重点问题
1.作者笔下的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请用原文回答,作者借莲花表现了君子怎样的品质?
(1)从生长环境来看,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显示了一种高洁、质朴,就像君子不与恶浊的世界同流合污,不孤高自许一样让人钦佩。
(2)从它的体态香气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寓含正直、芳香,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
(3)从风度气质看,“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如此高洁、庄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2.作者在文中写菊、牡丹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写菊、牡丹的作用:写菊是正面衬托莲(正衬),写牡丹是反面衬托莲(反衬),这样衬托出莲高尚可爱,从而突出作者对莲的的欣赏、钟爱之情。
态度:对菊是惋惜,从“陶后鲜有闻”可以看出;对牡丹是鄙视,从“宜乎众矣”可以看;对莲是“欣赏、钟爱”,从“同予者何人”的反问中可以看出。
3.文中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第一段主要采用叙述、描写,第二段主要采用议论、抒情。
4.本文中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在莲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赞赏,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第24课《口技》
一、文学常识
《口技》,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口技》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人。《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二、注音
惊觉呓语絮絮犬吠鼾声中间力拉曳屋许许声少顷意少舒
三、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四、古今异义
1.几欲先走古:跑今:行走
2.百千儿哭古:孩子今:儿子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其中夹杂今:里面或中心
4.但闻屏障中古:只是今:但是
五一词多义
(1)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
(2)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美妙)
(3)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4)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必绝(动词,,停止)
(5)坐:稍稍正坐(动词,坐);满坐宾客(名词,座位)
(6)名:有仙则名(动词,有名);不能名其一处(动词,说出)
(7)是:当是时(这);斯是陋室(表判断的动词)
六、词类活用
1.妇抚儿乳(喂奶。名词做动词)
2.会宾客大宴(宴请。名词做动词)
3.不能名其一处(指出,名词做动词)
4.京中有善口技者(善于,擅长。形容词做动词)
5.妇手拍儿声(用手,名词做状语)
七、按要求找出相关的词语
(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2)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一时(同一时候)
(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既而(一会儿,不久)
(4)表示在特定的的某个时间内发生:是时(这个时候)
(5)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俄而(不久,不一会儿)、少顷(一会儿,片刻)、未几(不久)
八、特殊句式
1.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句)
译: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醒木罢了。
2.会宾客大宴[倒装句、省略句。会(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译:正赶上(有一家人)大宴宾客。
九、重点问题
1.文章中,口技表演者模拟了哪几个场景?声音有什么特点?
(三个声响场景:由睡到醒、再次入睡、失火救火。)
声音特点:第一个场景中是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由外到内。
第二个场景中是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第三个场景中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
2.“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交代这些道具有何作用?
表明了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的技艺高超,为下文作铺垫。
3.结尾作者再次写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突出其技艺高超。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4.请列举文中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并思考:写听众的反应有何作用?
描写听众反应的句子: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作用:侧面突出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5.本文写作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通过声音繁杂逼真、场景设计精巧突出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艺。侧面通过简单道具和听众反应烘托出口技表演者的出神入化的技艺。

第一单元
第1课《石榴》
一、解题:
此文选自《郭沫若全集》。“爱石榴”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我爱的就是石榴的色、形、神——石榴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
二、作家作品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三、字词
①奇崛(jué):奇特突出②辟(bì)易:退避开辟(pì)③枯瘠(jí):形容植株干枯、瘦弱
④犀(xī)利:锋利⑤陆离:形容色彩繁杂⑥金罍léi:殷周时期盛酒的青铜器皿
⑦忍俊不禁(jīn):忍不住笑⑧丰腴(yú):丰满⑨玛瑙mǎ′nǎo⑩唾津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爱石榴,采用对比的写法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段):绘石榴,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段):赞石榴,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五、中心(主旨)
本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生动具体的描绘,表现了石榴的美丽、热烈、充满活力的特点,赞扬了不怕威压、毫不示弱、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六、重点句段
①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全文,写出作者对石榴的感情。)
②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偶、对比,写出石榴枝叶的独特风采。)
③秋天来了,它对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
④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交代“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⑤那可不是夏天的心脏吗?(反问、比喻。根据色彩外形来设喻。)
七、思考与练习
①为什么说石榴花是“夏天的心脏”?
答:共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花的色彩和外形的角度打比方,二是从石榴“热烈”“充满活力”这一内在特征的角度打比方。心脏是使人具有活力,而石榴能给火热的夏天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二者在这点上是相似的。第二个比喻是核心,是以第一个比喻为基础进行的,通过这个比喻,准确形象地表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
②夏天、“夏天的心脏”有什么特点?
答: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坚贞刚勇。
③“我”为什么喜欢石榴?
答:“我”喜欢石榴,不仅因为它美丽,还因为它与众不同——在夏日的炎阳之下,蓬勃向上、解脱尽重重束缚的无畏精神和品格,而这种品格与作者相符。作者赞美石榴,实质上是要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④石榴有什么内在风度?
答:质朴、俊逸的风度,不畏炎阳直射的品格,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精神。
⑤本文的写法?答: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第2课《海燕》
一、解题:
文题点明了本文的描写对象。作者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赞美它的身姿,赞美它的勇敢,关心它的生活。在作者眼里,它不仅仅是“海上的小燕子”,而是一个象征物,是作者深沉而浓厚的思想感情的化身。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
二、作家作品: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三、字词
①轻飔(sī):轻柔的凉风 ②隽(juàn)妙:美妙 ③隽(jùn)逸:俊秀飘逸 ④憩(qì)息:休息
⑤粼粼(lín):形容水波明净的样子⑥融融泄(yì)泄:和睦快乐⑦忧戚(qī):忧伤 
⑧蹇(jiǎn)劣:不顺利⑨皎(jiǎo)洁:明亮而洁白⑩圆晕(yùn)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7):对故乡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构成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
第二部分(8-14):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五、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海燕,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寄寓了作者一定要返回祖国的期望和信念。
六、重点句段
①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作者从羽毛、尾巴、翅膀三个方面描写小燕子的形体,突出它可爱活泼的特点,流露出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②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强调小燕子与故乡人的情谊之深。)
③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用反问句式,强调自己思想之深。用“轻烟似的”“一缕两缕”形容“乡愁”,这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写法。)
④海水是胶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我们倚在青色的船栏上,默默的望着这绝美的海天;我们一点杂念也没有,我们是被沉醉了,我们是被带入晶莹的天空中了。(比喻、拟人贴切传神,情景交融,心随景醉。)
⑤在故乡,我们还会想象得到我们的小燕子是这样的一个海上英雄么?(时时想起故乡的燕子,实际是对故乡的思恋。)
⑥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作者之所以相信,其实是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是因为他想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⑦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七、思考与练习(二)与(三)(要背诵第一段与第八段)
八、燕子的形象?
答:有光滑漂亮的羽毛,伶俐可爱,飞行的姿态隽秀飘逸,憩息于电线上时成为一幅有趣的图画,与人形成了一种融融泄泄的亲密关系,成为故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九、本文的写法?
答:1.托物言志2.对比3.比喻、拟人(借物抒情)4.举重若轻
十、练习题
①文章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_____________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春风春雨春花故乡的春天)
②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燕子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形体、飞翔(动态)、憩息(静态)、与故乡家人的亲密关系四方面。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十一、拓展
⑴与燕有关的诗句:【唐】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孟浩然《赋得盈盈楼上女》: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
⑵与燕有关的成语:
燕尔新婚燕瘦环肥燕舞莺啼燕燕莺莺燕语莺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旧燕归巢劳燕分飞玉燕投怀蚕头燕尾环肥燕瘦莺歌燕舞莺啼燕语
新婚燕尔莺吟燕舞伯劳飞燕歌莺舞燕来鸿去燕
第3课《白鹅》
一、解题:
本文以“白鹅”为题,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眷恋之情。《白鹅》这篇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文章从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的姿态描写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为线索,从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细致地刻画了鹅高傲的特点。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
二、作家作品: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丰仁。浙江崇德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
三、字词
①北碚(bèi):地名 ②麒麟(qílín):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动物③猥(wěi)鄙:卑鄙低劣
④轧轧(gá):形容鹅的叫声 ⑤叫嚣(xiāo):大声叫喊⑥引吭(háng):放开喉咙。吭,喉咙。
⑦譬(pì)如:例如⑧盛馔(zhuàn):丰盛的饭食⑨窥伺(kuīsì):暗中观察,等待机会
⑩分娩(miǎn):指下蛋 岑(cén)寂:寂静寂寞 奢侈(shēchǐ):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
左顾右盼冥顽愚蠢小心翼翼局促不安 从容不迫三眼一板 
丝毫不苟 扬长而去空空如也 蹑手蹑脚不胜其烦 大模大样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4):描绘白鹅与众不同的“傲慢性格”。
第二部分(5):叙述白鹅对“我”一家所做的贡献(从物质、精神上),表达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五、主题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一只白鹅的形象描绘,突出了它傲慢、与众不同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六、重点句段
①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我”对白鹅的初步印象——性格高傲。此句为全文的总领句。)
②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地刻画出鹅的叫声特点,进一步突出它的傲慢的性格。)
③因为我们这屋实在太简陋,环境实在太荒凉,生活实在太岑寂了。赖有这一只白鹅,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鹅对“我”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使“我”寂寥的心得以安慰。)
七、思考与练习
1.作者是从哪四个方面来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的?作者为什么喜欢这只白鹅?
答:从鹅的头、叫声、步态、吃相四方面来写。作者喜欢白鹅的原因:一是因为它那高傲的性格,二是因为它能给家人物质与精神上的贡献。
2.为何用“傲慢”来形容鹅?
答:用形容人的词语来描绘鹅,把鹅写得富有灵气,文中写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反映了鹅的生活习性,是动物的本能,这些都与性格无关,作者却将其说成是傲慢性格表现,显然把鹅当成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个朋友,读来非常富有亲切感,其次,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却是一种欣赏的态度,反映了作者内心对于这只鹅的喜爱之情。
3.为什么称鹅为“鹅老爷”?
答:“老爷”一词原是旧时代对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的尊称。作者用以称呼白鹅,可见白鹅在他家拥有特殊的地位,享受特殊待遇,于是白鹅也就有理由表现得架子十足。
4.对于结尾两句有何理解?
答:由于战争作者不得不居住在郊外,荒村的简陋小屋,与外界绝少来往,于是感觉到一种沉寂的苦涩,但有个性的鹅打破了寂寞,使荒凉的、死气沉沉的环境有了生气,使作者苦闷的心灵得到一份安慰,所以作者对鹅怀着一份感激和留恋之情。
八、练习题
1.“而在它的叫声、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种傲慢之气。”这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领起下文、总领全文)
2.体会下列句子所表达的情趣:
⑴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白鹅的步态。
⑵要求饲食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用比喻的手法写白鹅叫声的傲慢。
⑶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用拟人手法写白鹅吃相的特点。
⑷写鹅的叫声,为什么还要写鸭和狗的叫声?——通过对比,突出鹅的叫声的傲慢。
九、拓展
【唐】骆宾王《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唐】白居易《鹅赠鹤》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第4课《鹤群》江口涣
一、字词
伫(zhù)立绮(qǐ)丽湮(yān)没剽悍(piāohàn)盘旋(xuán)
湮没剽悍飓风冉冉无可言喻优哉游哉束手无策络绎不绝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剽悍:敏捷而勇猛,动作轻快。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二、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谈论鹤群。
第二部分:(4-28)观看鹤群。
第三部分:(29-30)祝福鹤群。
鹤群翔空——队形美、姿态美(外在美)——喜悦、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 鹰鹤大战——亲情美、协作美(内涵美)——敬佩、赞叹之情
救助伤鹤——亲情美、合作美(内涵美)——惆怅、牵挂之情
三、中心
课文通过写鹤群的形态美与精神美,热情歌颂了鹤群团结战斗、友爱互助的精神。

第二单元
第5课《鲁迅自传》
一、解题:题目为偏正短语。本文属于人物传记,小传,自传。
传记是一种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传记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做“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叫做“传”(包括别传、他传、评传等)。自传,一般要写出自己的姓名、生年、籍贯、家庭、爱好和主要经历,还可以写出自己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为别人写的传记,除了记述其主要经历外,还可以有简要评论;也有侧重记人一生中几件典型事情的。记述较全面、篇幅较长的,叫做“传”或“传略”;记述简略、篇幅较短的,叫做“小传”。写传记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文学色彩。
二、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议论文集:《坟》;短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而已集》、《热风》等
三、词
生计:维持生活的办法。
筹(chóu)办:筹划举办。
学籍(jí):登记学生名字的册子,转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侮蔑(miè):轻视;轻蔑。 
随喜:随着众人做出某种表示。
四、全文结构
本文按时间顺序来写。本文语言特点:庄重、朴实、简练。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经历。写了家庭生活、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其中求学经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水师学堂、矿路学堂)
第二阶段: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第三阶段: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学文艺)
第二部分(4):写了鲁迅先生的创作和著述的情况。
小结:综观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所学专业是几度变化的,然而他救国救民的爱国心是始终不渝的,毫不动摇的。
五、重点句段分析
⑴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鲁迅为何不走“幕友或商人”这两条路?——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不肯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也不唯利是图、贪图钱财)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着对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
⑵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和略带愤慨的笔触记叙了自己工作生活中的两大事件。在这平缓的文字叙述中,浸透着一个革命战士的愤激而冷峻的情感,显现出一代伟人的思想升华轨迹。“说我不好”是指那种欲置我于死地的告密行为-说我参加革命,反对政府,是对先生的指责和诬陷,说成“说我不好”,这种重话轻讲能表达对敌人的蔑视,也表达出作者英勇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尊称为“学者”,不无调侃,嘲弄之味。第二处的“不好”是作者的自谦之辞,显示了一代伟人的谦逊品格。
六、课后练习(二)与(四)
七、拓展:美国作家斯诺的挽鲁迅联:
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第6课《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一、解题:
题目为偏正短语。体裁:人物传记
二、作者: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记者、作家。1936年访问陕北根据地,次年写成《西行漫记》一书,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的长征。
三、字词
慷(kāng)慨(kǎi):大方,不吝啬。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
恫(dòng)吓(hè):吓唬。
耸听:使听的人吃惊。 
驯(xùn)服:顺从。
晓谕:明白地告诉,告知。
磕头(瞌睡 嗑瓜子) 
把柄(bǐng):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比喻可以被人用来进行要挟的错误。
沮(jǔ)丧:灰心失望。 怒不可遏(è):怒气冲冲,难以抑制。遏,阻止。
四、人物: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五、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3段):简介毛泽东的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4~21段):叙述毛泽东少年时代的经历。
六、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的一些精彩片断,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个志向远大、刻苦修身、喜欢读书、擅长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敢于反抗旧思想、旧势力的少年毛泽东的形象。
七、写作特色:⑴用词准确、幽默⑵全文通俗易懂
八、重点句分析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点改善。我父亲比以前稍微体谅一些了,老师态度也比较温和一些了。我的抗议行动的效果,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次“罢课”胜利了。(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对旧势力的精神,对封建思想的抗议取得胜利。)
九、课后练习(三)
十、拓展:你是怎样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含义的?(为国家的兴盛、灭亡,每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强民富,国兴民荣。)
第7课《第一千个球》
一 、字词:
滂(pāng)沱(tuó):形容雨下得很大。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地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
无地自容: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藏起来,形容十分羞愧。
轻举妄动:不惊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
堕(duò)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二、主旨:
《第一千个球》是一篇传记,由两个小标题组成:“第一千球”,“慈父与恩师”。叙述了贝利一生中的两个生活片段:贝利不仅有高超的球技,而且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清醒的理智与淡泊名利的谦虚。这些都得益于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第8课《少年爱因斯坦》
一 、字词:
孤僻(pì):孤独怪僻。涓(juān)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故。 遏止:阻止 
一本正经: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腼腆(miǎntiǎn):害羞,举止不自然。
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流连忘返: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二、主旨:
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
第三单元
第9课《骆驼寻宝记》
一、解题:
本文题目的短语类型属于偏正短语;体裁为童话。题眼为“寻”。童话体裁的特点介绍。
二、作家作品:
陈伯吹(1906-1997),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文艺理论家。
三、字词:
携(xié)手嫉(jí)妒妒忌嬉戏饶舌对峙(zhì)温馨(xīn)
翡(fěi)翠淙(cóng)淙 潺(chán)潺 鄙夷 水泄不通高瞻远瞩
踽踽jǔ独行豁然开朗花团锦簇养尊处优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10):描写了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之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写了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五、主旨:
这篇童话记叙了骆驼经历了千辛万苦寻找到宝物的故事,赞扬了骆驼坚定信念、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告诉人们生活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多数人更好的生活,只有树立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才有意义,自己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
六、重点句段分析
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直入事件,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⑵第十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在走过艰难险阻后,骆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但是这么美丽的景色并没有改变骆驼回到沙漠、改造沙漠的决心,由此可以看出骆驼高尚的品格。这一自然段为下文骆驼放弃这里选沙漠作了铺垫。)
⑶最后一个自然段应如何理解?
(这一自然段表现了骆驼谦虚、默默奉献的品质。骆驼虽然已经有了美好的声誉,但仍能坚持不懈地做自己的事情,更突出其高尚的品质,给读者以想象、思考的空间。)
七、课后重点练习:(一)与(二)
八、课文读后感:
骆驼克服的困难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客观环境的艰难、内心意志的磨砺、还有思想情操的锤炼。
骆驼的成功也发人深省:无论从才智、能力,还是从外表等方方面面的条件来看,成功可能性大的绝对不是骆驼,但是成功的却偏偏是骆驼,人们的生活也是如此。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仔仔细细地去思考。
九、写作特色:
1、结构安排匠心独运,有详有略,对比强烈。
2、语言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
3、运用象征手法,使童话内涵丰富。
第10课《地毯下的尘土》
一、解题:
文章题目为偏正短语;体裁为童话;题眼是“尘土”。
二、作家作品:
莫德林塞,美国作家。《美德书》,威廉贝内特编著。
三、字词:
勉强(miǎnqiǎng)葱茏 眷(juàn)顾津津有味教诲(huì)扫帚(zhǒu)被褥(rù)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5):父死母病妹瘸家穷,米妮主动外出打工。
第二部分(6-17):偶遇十二矮人挽留,担任临时保姆。
第三部分(18-34):米妮自觉打扫地毯下的尘土,得到十二金币的回报。
五、主旨
这篇童话,讲述了勤劳能干的小姑娘米妮在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的情况下,认为“地毯下面没人看得见”就不打扫了。但经过思想斗争,最终主动连夜打扫,而地毯下面却有金币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一定会有回报的。只要养成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一定会受益终生。
六、重点句子分析
⑴“如果你的真诚和善良如一,我们的报答将要把你眷顾。”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小矮人看到米妮把家里打扫得那么干净后,邀请她留下,并说了这句话,这也是文章主旨的一处引线,和后文的情节发展相关联。)新-课-标-第-一-网
⑵“从此每天都这样,米妮一直这么认真地干着,直到仙女休假的最后一天”这句话在全文结构起什么作用?(该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⑶“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有何作用及表达效果?(该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米妮激烈的思想斗争。反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内心的挣扎也说明了米妮对自己所隐瞒的地毯下的尘土很在意,这里表现了米妮的诚实。)
七、思考与练习:(一)与(二)
八、课文读后感:
米妮美好的形象穿越东西文化的屏障,清晰、幽雅地站在我们面前。在人类美德的长廊中,我们当然可以找出其他点燃我们心灵的美德之光,但是真诚、善良无疑是人类作为一个种群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存在的支柱。
九、本文写作特色: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2、传神的心理描写。
第11课《巨人和孩子》
一、字词
栖(qī)息聆(líng)听肆意咆哮(xiào)翩翩(piān)起舞
二、主旨:
这篇童话通过写巨人的花园由终年寒冬终于回到春天的过程,告诉我们:爱心能给世界和自己带来欢乐,自私则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
第12课《蟋蟀在时报广场》
一、字词:
忧郁陶醉弥(mí)漫涟漪(liányī)萦(yíng)回孤苦伶仃家喻户晓
二、主旨:
本文写蟋蟀流浪到城市又成为著名音乐家的故事,歌颂了城市下层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美好品德,也说明了西方现代文明虽能给人带来物质享受,却是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和个性完整为代价的。

第四单元
第13课《我爱这土地》
一、解题:
1、题目是主谓短语,这是一首现代抒情诗。题眼:爱
2、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二、作家作品: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作集:《黎明的通知》、《旷野》、《他死在第二次》。
三、结构: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五、重点问题
1.本文的意象是哪些?它们都分别象征了什么?
(土地、河流、风、黎明。土地:象征着繁衍、哺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附:暴风雨——象征着日寇的践踏带来的战乱、贫困、苦难。)
2.作者对这四种物的描写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困难、人民的悲愤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4.写法:①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②第一节与第二节的关系是递进关系;③象征手法。
七、课后重点练习:(一)与(三)(背诵)
八、拓展
1.有关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2.应注意哪些是诗眼,诗眼即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客观事物)。
第14课《乡愁》
一、解题:
本文是一首现代叙事诗,题眼:愁
二、作者:
余光中,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自称自己的写作为“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诃》、《石室之死》。
三、全诗结构
第一节:邮票虽小,却蕴涵着多少对母亲的思念、眷念之情啊!
第二节:船票虽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无限相思。
第三节:坟墓虽矮,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
第四节:海峡虽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浅的海峡,又怎么能割断作者对故土的绵绵思念呢?
四、主题: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五、重点问题
⑴本诗借助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时间顺序)
⑶本诗四节可否颠倒? 
(本诗四节不能颠倒。理由:①按时间顺序展开;②由前三节抒发个人的乡愁,第四节上升到对祖国的深情厚意,逐层推进。前三节是第四节的铺垫,第四节是前三节的升华。)
⑷本文写法:
①深刻的主题:②独创的意象;③结构的精巧;④完美形式(音乐美——体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反复的词语和句子,与叠词结合:结构美——体现在全诗共四节,每节四行,长短变化调节,寓变化于统一,在外形齐整中又有参差之美。)
⑸第四节为何最动人?
(第四节所抒发的是爱国主义深情,比前面抒发的乡土之情、怀亲之情更具有一种崇高的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⑹六个意象的作用:感情明朗、集中强烈,让人具体可感,同时又能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六、拓展:“愁”的诗句:
①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②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③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第15课《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主题:
该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的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也包括成年人),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第16课《纸船》
主题:
歌颂儿童,表达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第五单元
第17课《苏州园林》
一、解题:
“苏州园林”是偏正短语。本文体裁是事物说明文。
了解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内容、说明对象角度)
生动说明文、平实说明文。(语言角度)
(2)说明文三要素: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3)说明对象即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5)时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某个事物或事情的发展过程;
空间顺序一般用于介绍建筑物的方位等,如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周围到中间等;
逻辑顺序包括由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由成因到结果、由表及里等。
(6)说明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资料、摹状貌等。
(7)说明语言:在准确的基础上或生动或平实。
二、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著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本文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本文是为一本摄影集《苏州园林》做的序文。
三、重点字词
标本:原意是经过整理而保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这里指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和价值。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因,根据。制,规定。
重峦(luán)叠嶂(zhàng):形容山岭重叠,峰峦相接,连绵不断。
丘壑(hè):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嶙(lín)峋(xún):重叠高耸的样子。
镂(lòu)空: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
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蔓(màn)延轩(xuān)榭(xiè)
四、全文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1)总说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2—9)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
第三部分:(10)结尾,回味无穷。
(1)写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高度地评价了它在我国园林中的地位,总领全文。
(2)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
(3)苏州园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4)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
(5)苏州园林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6)苏州园林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
(7)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角落的布置)。
(8)写苏州园林的门和窗的图案设计和雕镂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门窗的雕琢)。
(9)写苏州园林彩绘上的特点,与北京园林比较,突出其“极少使用彩绘”的特点(油漆色彩的调配)。
(10)指出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还不止以上所写的这些。以此结束全文,引起读者的游赏愿望。
五、主旨:
文章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再现了它的美丽、精巧,显示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高超的艺术创造能力。
六、重点段分析
(一)第4段分析
1.本段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答:苏州园林中假山和池沼的配合显示出艺术美。
2.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答:“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假山的堆叠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假山与竹子、花木的配合,形成不同的山景,使人产生身在山间的真切感受。
3.“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指什么?
答:“生平多阅历”指有生以来有丰富的见识和经历,“胸中有丘壑”指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构思布局,深知其中的趣味。
4.“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中“大多”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答:“大多”不能去掉。“大多”说明很多,但不是全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引资料(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举例子(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分类别(按不同的水面分类)作比较(将池沼或河道的边沿与别地作对比)
6、本段文字该怎么分层?
有假山和池沼‖身在山间‖入画的一景。
(二)第5段分析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①句。
2.本段文字该怎么分层?
答:①||②③‖④⑤⑥
3.③句中的“寂寞”在文中是什么意思?“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中的“多种”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寂寞”在文中指景物单调的意思。“多种”不能删掉。“多种”用得好,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才能收到“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的效果。
4.本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答:作比较(④句,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举例子(⑤句);摹状貌(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满眼的珠光宝气);打比方(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七、思考与练习(一)、(二)、(三)
八、拓展延伸
(1)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宋、元、明、清四代不同风格,另有网师园、怡园等)
(2)全国四大名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河北)、苏州拙政园、留园。
苏州园林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以“典雅、淡朴、小巧玲珑”著称,给人以“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美”的享受。
(3)江南风景名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第18课《桥梁远景图》
一、解题:
“桥梁远景图”是偏正短语,“桥梁”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远景图”是人们对某样事物未来情况的合理设想。本文体裁为科幻说明文,也是科学小品文。
二、作家简介:
茅以升(1896—1989),著名科学家、桥梁专家,被称为“中国桥梁之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三、重点字词:颠(diān)簸(bǒ):上下震荡。袖(xiù)珍
四、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1—2):说明桥的重要性和结构。
第二部分(3—13):具体描绘桥梁的远景。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3—4):介绍说明桥梁的重要性。
第二层(5—8):说明将来的桥会造得更快、更低、更便宜、更美、更方便。
第三层(9—13):大胆地设想了将来的桥的发展前景。
五、主旨
文中具体介绍了桥梁,而且还以科学的态度,对未来桥梁建筑的发展远景作了一番描述。
六、重点第6段分析
1.本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便宜”?
答:①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②制造一律自动化;③水下工程用机器人操作;④土质中加入凝固剂;⑤架桥全用电脑控制各种机具。
2.本段的结构:总分总。
3.“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中的“差不多”能删掉吗?为什么?
答:不能。“差不多”说明了几乎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体现了机械化的程度高,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七、课后思考练习(三)
八、拓展延伸
1.带“桥”诗句:
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②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沈园》
③天下无桥长此桥。
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中国十大名桥:
①五亭桥:位于江苏扬州瘦西湖内,桥基由12条大青石砌成,桥身为拱圈形。由3种不同的圈洞联合,共有15孔,孔孔相通,桥上置有五亭,而且亭与亭之间又以廊相连。
②铁索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的城西大渡河上,以9根铁链铺以木板构成,左右两侧各安两根铁链当扶手,铁链粗如碗口,每根长150米左右,重约一吨。
③玉带桥:此桥位于北京颐和园内,全桥用汉白玉石建成,拱圈为蛋形,两侧雕刻精美的栏板和望柱,通体洁白、线条流畅。远望犹如一条玉带点缀在碧波粼粼的昆明湖上,被游客赞为“海上仙岛”。
④风雨桥:坐落在广西三江县的程阳村边的林溪河上,全桥为石墩木面瓦顶结合而成。桥上建有五座宝塔形状的楼亭,可避风雨。整座桥无一铁钉,全用桁槽衔接,它斜穿直套、纵横交错,十分精致牢固。
⑤安平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县的安海镇,建于宋代,当地人俗称“五里桥”。桥面由7条大石板铺成,桥头有五层六角砖砌成的宝塔一座,此桥为古代跨度最大的梁式石桥,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
⑥赵州桥:位于河北省的赵县城南交河上,为一座空腹式的单孔圆弧石拱桥,桥宽10米,两边42块的桥栏板上,都有精刻的龙兽浮雕。
⑦广济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的东门外,是我国古代一座集交通集市于一体的综合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可开关的活动式石桥,自古有“一里长桥一里市”之称。
⑧卢沟桥:坐落在北京广安门西南约10公里之处,该桥因跨越在卢沟河上(今永定河)因而得名卢沟桥。全桥均用白石建成,两边石栏雕柱各140根,石柱头上雕有蹲伏形态各异石狮子485只。
⑨十字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15公里的晋祠内。桥梁为十字形,建于鱼沼之上,又名鱼沼飞梁。全桥由立于沼中的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又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两侧有汉白玉石栏杆。
⑩五音桥:位于河北省东陵顺治帝孝陵神道,此桥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敲击时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称此为“五音桥”。
第19课《洲际导弹自述》
一、重点字词
比拟(nǐ):比较。 
贻(yí)误:耽误。
首屈一指:弯下手指头计数时,首先弯下大拇指。表示第一,居首位。
威慑(shè):用武力使对方感到恐惧。
鞭长莫及:比较力量达不到。 
措手不及:临时来不及应付。
我行我素:照着自己一向的做法去做。
先发制人:先动手以制服对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为佛家语,告诫修行者警惕外界诱惑。现比喻两种敌对力量,互为条件,交替消长。
二、主旨:
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第20课《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一、重点字词
招摇过市:故意在公共场合张大声势,隐忍注意。这里是诙谐的说法。 
吮(shǔn)吸
喙(huì):鸟兽的嘴。
蛰(zhé)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也不动。
二、主旨:
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第六单元
第21课《黔之驴》
一 、文学常识
《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他的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实,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以寄寓哲理或表达政治见解。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合起来组成《三戒》。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往往通过一定是故事,讲明一个道理,寓含讽喻劝戒的意义。它惯用拟人的手法,常用动植物或非生物作为主人公,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生动。
二、成语: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黔驴之技:比喻本领有限。
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三、读音:黔好事者窥远遁噬狎跳踉慭?
四、通假字:技止此耳(止,通“只”,不过。)
五、一词多义
1.益:益习其声(渐渐);
稍近益狎(更加)(精益求精、老当益壮、香远益清)
2.异:觉无异能(特殊的);
父异焉(感到惊异);
3.觉:觉无异能(感觉,发觉);
惊觉欠伸(醒);
4.计:计之曰(动词,盘算);
百年大计(计划);
5.然:慭慭然(``````的样子)(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然而)
6.因:虎因喜(因而);
因跳踉大阚(于是);
7.以为:以为神(把``````当作);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8.相:莫相知(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鸡犬相闻(表相互);
9.之:黔之驴(结构助词,的);
放之山下;虎见之;稍出近之(代驴);
蹄之(代词,指虎);
计之(代词,指这件事)
六、词类(性)活用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名词用做状语,用船)2.稍出近之(形容词用做动词,靠近)
3.驴不胜怒,踢之(名词用做动词,用蹄子踢)4.尽其肉(形容词做动词,吃光)
七、特殊句式
1.黔之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省略句)
译:黔(贵州)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驴)进黔。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省略句,“以之为神”)
译:老虎看见了驴,发现它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八、重大问题
1.试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答:虎惧驴——虎识驴——虎戏驴——虎吃驴
2.请概括一下虎和驴的形象。
虎:小心谨慎、毫不轻敌、有勇有谋驴:外强中干、虚张声势、毫无自知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从驴的角度,讽刺了那些装腔作势、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告诫人们要掌握真本领、真才干。从虎的角度,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事物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第25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渊明(也有说字元亮)。《饮酒》共20首,是陶渊明归田后所作,都是诗人酒后偶然的题咏,借以寄兴抒怀,而非单独的饮酒。本文是第5首。体裁上属旧体诗。
2.《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唐代诗人。体裁上属五律。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题目中的“张十八员外”指唐代诗人张籍。体裁上属七律。
4.《雁门太守行》,选自《李贺诗集》。作者李贺,字长吉,世人称之为“诗鬼”。体裁上属于乐府旧题诗。
5.《天净沙秋思》,选自《全元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体裁上属于小令(散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天净沙》),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元曲可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小令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能歌唱,有曲调,每个曲调一个名称,叫曲牌。曲牌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另有题目。这首小令中,“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背诵默写
1.《饮酒》中表明作者志向,蕴涵深刻道理的句子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饮酒》中表现诗人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次北固山下》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中蕴涵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又孕育着新事物,有积极乐观精神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中的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仗工整。
4.《早春》中描写早春景象的绝妙佳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通过对比道出早春的好的句子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5.《雁门太守行》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的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催,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壮烈场面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表现将士忠君报国、誓与城共存亡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6.《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然后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孤寂心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相关拓展
1.描写“春”的诗词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唐曾志安《绝句》)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杜甫《春望》)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描写“夏”的诗词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宋赵师秀《约客》)
3.描写“秋”的诗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张继《枫桥夜泊》)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4.描写“冬”的诗词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四、主题
1.《饮酒》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次北固山下》表达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胸襟和旅途中思乡的情怀。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4.《雁门太守行》描绘了将士们在边境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5.《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五、学习诗词中的修辞。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2.归雁洛阳边。(引用)(报君黄金台上意。)
3.天街小雨润如酥。(比喻)(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七单元
第26课《强项令》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后汉书酷吏传》,作者范晔,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
2.“前四史”:《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
二、字词注音:
范晔圉骖乘箠楹敕栗枹斛绶
三、通假字:
臧亡匿死:“臧”通“藏”,隐藏
四、古今异义
1.妻子对哭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2.后特征为洛阳令古义:特例征召。今义:事物特点的标志。
3.使宣叩头谢主古义:谢罪,认错。今义:感谢。
4.文叔为白衣时古义:平民百姓今义:白色的衣服
5.由是搏击豪强古义:捕捉,打击。今义:奋力出击。
6.宣两手据地古义:按,撑。今义:根据。
五、一词多义
1.被唯见布被覆尸(名词,被子)2.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
流血被面(动词,盖住)拯命制者才足贡数(数目)
3.因因匿主家(因为)4.行威不能行一令乎(施行,施加)
因格杀之(接着,于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行走)
5.令后特征为洛阳令(县令)6.临召遣使者临视(察看)
帝令小黄门持之(命令)临溪而渔(靠近)
7.乃乃驻车扣马(于是,就)8.以以刀画地/以奴骖乗(用)
死乃知之(才)宣悉以班诸吏(把)
9.之因格杀之(代词,指家奴)将何以理天下(凭借)
歌之曰(代词,指董宣)葬以大夫礼(按照)
强使顿之(无实义,凑足音节)以宣尝为二千石(因为)
大言数主之失(结构助词,的)
六、词类活用
1.臣不需箠: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2.臧王匿死:动词用作名词,逃亡犯,死刑犯。
3.枹鼓不鸣董少平:枹,名词用作动词,用鼓槌打。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4.大言数主之失:动词用作名词,过失。
七、特殊句式
1.倒装句
(1)欲何言(宾语前置,“欲言何”的倒装)翻译:(你)想要说什么?
(2)将何以理天下乎?(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翻译:将拿什么治理天下?
2.判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也”表判断)翻译:董宣,字少平,是陈留郡圉地人。
3.省略句
宣悉以班诸吏。(即“宣悉以(之)班诸吏”)翻译:董宣把赏钱全部分给手下众官吏。
八、重点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起因:湖阳公主的家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发展:董宣找准机会,格杀家奴。
高潮: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
结局:光武帝明白个中道理,重赏董宣,宣从此搏击豪强。
尾声:董宣死后,光武帝方知董宣的廉洁。
2.董宣依法严惩了湖阳公主的家奴,表明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质。
3.当公主回宫告状,龙颜大怒,董宣说:“陛下……何以理天下乎?”这表明了董宣的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
4.“使宣叩头谢主……两手据地,终不肯俯。”这里主要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董宣的据理力争、宁死不屈的性格。
5.“由是搏击豪强……鼓不鸣董少平。”这是属于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以百姓的口碑和歌谣来突出董宣执法公正,以及他治理的地方政治清平。
6.刘秀对董宣的态度后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前是大怒,欲箠杀之,后来是重赏董宣。
7.第一段记叙了董宣执法的故事,那么第二段记叙董宣去世后家中贫困的境状是否离题?为什么?
答:不离题。第一段是正面写董宣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第二段是侧面描写,表现了他的廉洁奉公,使董宣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8.董宣未经审判,“格杀”湖阳公主家奴,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我们应该用现代法制的眼光,来分析董宣“格杀”家奴的是非,应该明白现代的“法”及“执法”与古代的“法”“执法”不同,应该树立现代法制观念。
第27课《包拯》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宋史包拯传》。作者脱脱,元代史学家。
2.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字希仁。著有《包孝肃奏议》。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作为封建清官的典型,演为戏文,如元杂剧《陈州粜米》、戏曲《铡美案》等作品。
二、字词注音
鬻徙砚契丹涿州惮讼峭敦茔
三、古今异义
1.第归,杀而鬻之古义:但,只管。今义:表次序。
2.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3.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古义:仅仅。今义:才干。
4.非吾子若孙也古义:和。今义:如果。
5.饮食如布衣时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6.拯性峭直古义:严峻刚直。今义:形容山势陡峭。
7.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古义:暗中行贿串通关系。今义:骨头互相连接的地方。
四、一词多义
1.若非吾子若孙也(和)3.率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大都)
若屈身呼吸(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率领)
2.知知天长县(主持,掌管)4.从不从吾志(听从)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知道)从流飘荡(顺着)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从先人还家(跟随)
5.使使契丹(出使)6.制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制造)
使宣叩头谢主(让)旧制,凡讼诉不得造径庭下(制度)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假使)
7.绝故人、亲党皆绝之(断绝)8.其其人遂无以对(那,那个)
以为妙绝(极)亦知其名(他的)
9.以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来)10.之亲党皆绝之(助词,凑足音节)
以刺疆事(以便)闻者皆惮之(代词,指包拯)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把)杀而鬻之(代词,指牛)
五、特殊句式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翻译: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
六、重点问题
1.本文共五段,每段分别突出包拯的什么特点?
第1段具体叙述了包拯智破割人牛舌案,突出了包拯为官机智。
第2段写包拯“知端州”不贪一砚,突出了包拯清正廉洁。
第3段写包拯出使契丹,机智驳倒契丹,突出了包拯巧言善辩,不辱使命。
第4段写别人对包拯的评价及包拯改革旧制,表现了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
第5段记叙了包拯的日常生活,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
2.本文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相结合,使包拯这一形象鲜活而有生命力。其中第1、2、3、4、5段主要运用正面,第4段主要运用侧面描写。
3.文中写出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表明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4.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
答:侧面描写,说明包拯为官刚正、执法严峻的名声广为传诵。
5.如何理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
答:表明包拯对贪赃枉法深恶痛绝,表现了包拯克己奉公的品质,希望后世子孙做官者也要奉公守法。这句话对当今社会也有现实意义。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清官?
答:汉代董宣,明代海瑞、于谦,清代于成龙……
第28课《岳飞》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作者毕沅,清代史学家。它的体例和《资治通鉴》一样,属于编年体史书,即以时间为纲,编排史实。
2.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字鹏举。《说岳全传》就是根据他的事迹演绎的一部历史小说。
二、字词注音
铠姝宵旰束刍犒恂恂蹙额远戍猝立斩以徇
三、通假字
阙一不可:“阙”同“缺”,缺少。
四、一词多义
1.调亲为调药(调配)2.卒年七十四,卒于官(死)
每调军食(调集)卒有疾(士兵)
3.善善以少击众(擅长)4.名饰名姝遗之(著名)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5.至飞事亲至孝(极)6.故故敌为之语曰(因此,所以)
吏不敢至门(到)故人、亲党皆绝之(以前的,旧的)
7.习皆重铠以习之(训练)8.之饰名姝遗之(代词,代岳飞)
学而时习之之(温习)皆重铠以习之(凑足音节,无实义)
益习其声(习惯)飞何功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尝问用兵之术(结构助词,的)
五、词类活用:
皆重铠以习之:(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沉重的铠甲。)
六、特殊句式
倒装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宾语前置,“飞何功之有”是“飞有何功”的倒装)
翻译:将士出力,我岳飞有什么功劳?
七、重点问题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岳飞的?
答:(1)对父母、对皇上至孝志忠。(2)治军有方,所向披靡。(3)关心百姓和战士的疾苦。
2.如何理解“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
答:这句话出自敌人之口,从侧面表现了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战斗力强。
3.岳飞治军有方,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仁、信、智、勇、严。
4.吴玠选美女送给岳飞,岳飞说皇帝日夜操劳政事,大将难道有时间按了享受吗?这说明岳飞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不贪图个人享乐,以国事为先,尽忠尽职。
5.“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说明岳飞作战时很注意发挥集体智慧。俗语中有“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6.朝廷要提升岳飞官职,岳飞总是说:“将士效力,飞有何功之有?”。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体现了岳飞不贪功,不居功自傲。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和周围人的关系,和睦相处,才能有更好的作为。
7.岳飞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岳飞是一个至孝至忠、治军有方、爱民如子的人。
第29课《列子》二则
一、文学常识
《列子》,作者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
二、成语
1.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2.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三、字词注音
杞人星宿崩坠中伤缁衣吠躇步跐蹈舍然
四、一词多义
1.素衣素衣而出(白色)
素服飞(平素,向来)
2.其其人舍然大喜(这)
其狗不如(他的)
3.而衣素衣而出/白而往黑而来(表修饰)
迎而吠之(表顺接)
五、词类活用
1.衣素衣而出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2.天雨,解素衣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3.岂能无怪哉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六、固定句式
1.奈何忧崩坠乎?(“奈何……”,为什么……)翻译:为什么担忧天坠落下来呢?
2.奈地坏何?(“奈……何”,拿……怎么办)翻译:大地崩塌怎么办呢?
七、重点问题
1.用简洁的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天》:嘲笑了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世用它比喻没有根据或没必要的忧虑。
(2)《杨布打狗》:批评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结果往往出错。告诉人们要透过假象看本质。
2.“杞人忧天”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杞人忧天”在今天看来似乎不能看成傻子行为。今天的天空中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破坏严重……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担忧,我们应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第30课《诗词五首》
一、文学常识
(1)《迢迢牵牛星》选自南朝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收录的《古诗十九首》。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2)《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他为“诗仙”。他的作品收录在《李白全集》。
(3)《春望》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甫。他著有《杜工部集》。他被人称为“诗圣”。他和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边塞诗(内容),选自《岑嘉州诗集》。作者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世称“岑嘉州”。他和高适一起并称为“高岑”。
(5)《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他是宋词继苏东坡之后,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二、理解性填空
(1)《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牛郎织女含情脉脉却不得团聚的句子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渡荆门送别》中,照应诗题“送别”的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景象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春望》中写诗人感伤国破家亡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最能体现诗人忧国之情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被誉为“妙手回春”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诗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它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5)《西江月》描写夏夜山道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看到丰收景象而无比喜悦心情的诗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三、诗歌主旨
1.《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到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初离故乡,展望前程的喜悦开朗心情,充溢着远别壮游、心怀开阔的激情,
3.《春望》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5.《西江月》刻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反映作者因丰收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和怡然自得的心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地毯下的尘土》
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标题与内容的关系。
(二)分析米妮的形象,学会通过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理解美德的内涵,体会故事的深意。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义,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充满了神奇浪漫想象的文段。
2.导入新课
(二)诵读活动
1.个人朗读、分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相结合,诵读全文。
2.诵读要求与策略
①文题是“地毯下的灰尘”,从全文看,这个题目有何深意?
②你在预习时对米妮这个小姑娘的形象已有了初步了解,在诵读时请进一步加深你
的感受。
(三)思考活动
1.学生活动要求
将课前预习和课上朗读的感受结合起来,思考读前老师提的问题,形成自己的
看法并备足理由。
2.教师辅助策略
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试着另拟课文标题,说说自己的喜好,以体会课
文标题的深意。
(四)交流活动
1.关于标题的深意
明确:《地毯下的尘土》这个题目就很有深意;耐人寻味。从题目上一点也看不出作者想要说明什么。通读全文便可知,“地毯下的尘土”是课文所叙故事的关节点,它暗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小姑娘米妮自觉主动地打扫地毯下的尘土,是表现米妮诚实的一个重要情节,也是揭示作品主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头也不像下般的文章那样讲究什么扣题呀,点题呀什么的,而是从小米妮的身世讲起,经过层层的铺垫之后在故事的结尾部分才点题,告诉读者地毯下的尘土是怎么一回事。
2.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明确:米妮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的好孩子。
3.活动方式
站在孩子角度参与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敢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的学习习惯,对
所拟标题有创意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促成自由争鸣的“场效应”。
(五)品析活动
1.浏览课文
要求:边读边圈出描写小姑娘勤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明确:①父亲去世早,米妮从小就帮助母亲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像一只新的发夹一样正
洗盘子,擦地板,把家里弄得漂漂亮亮的
②自己出去找工作,来到了树林中的小屋面
小屋中十分脏乱,竟让米妮“吃惊地缩回了脚”铺垫下文的勤劳善良
等她的手一暖和过来,就开始整理房子勤劳且乐于助人描
洗了盘子,整理了床,擦了地,
正了正火炉前的地毯,勤劳且有条不紊写
把十二把小椅子沿着火炉摆成了一个半圆
③小矮人非常“高兴和吃惊”,“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侧面描写
晚上小矮人们回来了,……桌上一桌热气腾腾的晚饭正等着他们。
④“那位小姑娘,”星星们叫道,“把屋子整理得像星光一样敞亮。”
3.文中两次写小姑娘望窗外的风景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窗外的景色是“从未见过的美丽景象”,米妮“津津有味地看着,连干活都忘了”,于是“来不及打扫地毯下的尘土了”;作者又用星星的形象“透过窗户,向她眨着眼”,用星星的语言“那位小姑娘,诚实而善良”来表现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第一次描写,引出了故事的重点情节“地毯下的尘土”,第二次描写,引出了米妮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也引出一段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使一个诚实善良的小姑娘的形象跃然之上。
重点品析
地毯下的尘土!地毯下的尘土!
作者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句尾用惊叹号,表明米妮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活动策略
①诵读、感受、交流。
②默读品味。
(六)总结活动
1.米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一个诚实、善良、勤劳的人是亠定会有回报的,故事还告诉读者要养成了“认认真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的良好习惯,
2.米妮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向米妮学习?
活动策略:本题可由同学自由发挥。
(七)迁移活动
1.研究探讨
除了勤劳与诚实外,我们还应当推崇哪些美德?
参考答案:同情、自律、责任、友谊、工作、勇气、坚韧、信仰、忠诚
2.专题研究:独生子女自律情况的调查
研究方向:独生子女是否有自律意识,自律能力如何?在今天这个个性
张扬的时代,谈“自律”是否过时?
成果形式:调查报告
教师指导:抽样调查,对照比较,用自己的眼光去分析评价。

板书设计
地毯下的尘土
富有深意
诚实
米妮————美德
勤劳耐人寻味
《骆驼寻宝记》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受,把握课文在构思和组材上的特点。
2、品味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引领学生体悟语言中的感染力。
3、理解骆驼形象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第二课时
一、精读品析
1.浏览课文
浏览要求与策略:
①浏览第二部分第11自然段,画出描写骆驼的句子。
②思考: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2.讨论交流
①初登场时骆驼的形象
明确:描写特点一瘸一拐高大
身姿雄伟
不大喊大叫谦虚
只默默地走踏实
“一瘸一拐”的形象并非完美,但这样写其实更能突出骆驼的高大,这说明骆驼是带伤上阵的。作者告诉我们,它去年冬天“为了送一位旅客”,“冻坏了一条腿”,这无疑增加了骆驼寻宝的困难。这里还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在鹦鹉的眼里,骆驼是“又傻又瘸的家伙”,不配和自己“一同去寻宝”。骆驼正是凭着这股执著的“傻劲”,瘸着腿,忍着痛,不顾路途遥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闯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②在寻宝的路上骆驼的表现如何?
明确:作者着重写了骆驼通过“夹扁谷”时的艰辛:
【这里可品析的点颇多,可通过小组讨论并交流补充的形式完成。】
二、研读比较
1.为什么骆驼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呢?请学生齐声诵读第11段“这是一头身姿雄伟的骆驼。……只是默默地走着。”
明确:三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骆驼“忍饥耐渴”、负重致远的特点,也写出了他能克服重重困难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骆驼的赞颂之情。
2.其他动物在寻宝的路上表现如何?为什么有这些表现?
明确:①“火烧火燎”地去寻宝,一路吵吵闹闹、一片混乱的样子。
②遇到困难,如黑熊。
③生性好斗的金钱豹和大灰狼。
(动物的这些表现源于他们寻宝的动机,可以说它们是各怀私心走上寻宝之路的。这些描写都从反面有力地衬托了骆驼的形象。)
三、朗读体悟
朗读第14段,想象这段景物描写的画面,体悟历经磨难而今“柳暗花明”的胜利者的心情。
四、领悟深意
◎思考:骆驼有没有找到宝贝?在它眼里什么才是宝贝?
明确:在骆驼眼里这些才是真正的宝贝,因为这些植物可以把沙漠变成绿洲。骆驼寻宝的动机比其他动物崇高许多,作者这样写立意十分明显,即通过骆驼的举动来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
五、提高升华
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讨论:怎样对待财富?如何
获取财富?(允许同学畅所欲言,鼓励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观念和合作“双赢”的现代观念,都是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
六、总结活动
1.活动方式
教师提出课堂总结的方向,放手让学生学会总结。
①主题方面:通过骆驼寻宝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技巧方面:在写作上有哪些方法值得学习?
2.规范结论
主题:描写了一个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骆驼的形象,颂扬了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
突出的写作技巧:衬托手法。

《巨人与孩子》
教法探讨
1.自读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拟人修辞的妙处。积累词语。
3.通过片断训练,培养学生想像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4。快乐学习。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感受。有创意的阅读,快乐的学习。
2.通过片断练习,继续培养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
3.通过引导学生理解“爱”这一亘古不变的主题,获得情感体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巨人变化的原因,并向生活辐射联系。
难点:通过辐射材料,丰富思想,品味写法,获得感悟。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快乐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一)投影名言导入新课: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着,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墨子兼爱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地毯下的尘土》。米妮是个勤劳诚实善良的女孩。这种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感受得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巨人和孩子》。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叙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王尔德又是怎样来诠释爱心的。
(二)自主获取知识并交流
(1)王尔德其人:(1854---1900)。英国作家,诗人。惟美主义代表人物,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其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等。
(2)阅读感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学生自由发言)
请同学们与小组成员讨论后列出课文结构提纲。(四人学习小组)
答案:写结构提纲,参考如下:
第一部分(1~2段):写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写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们进入他的花园,致使花园里只有寒冷的冬天。
第三部分(1l~22段):写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给巨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三)质疑,导读
(1)巨人有哪些言行表明了他的私心?
答案:可从原文第5和10段来回答(2)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什么变化?
答案:巨人由于自私而把孩子们赶出了花园,花园从此不再有春天。孩子们给巨人的花园带来了美好的春天。
(3)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答案:巨人看到了是孩子们的到来使花园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他终于明白了由于自私而带来的恶果。特别是那个爬不上树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树之后鲜花怒放,鸟儿歌唱。小男孩的亲吻使他深受感动。他由此而觉悟,变得充满爱心。
(4)巨人的真诚,彻底改过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我这儿来......游戏场所。
“孩子们,这是你们的花园了”。
“巨人悄悄来到了小孩的身后,双手轻轻托起孩子放在树枝上。”
“巨人提起斧头,把围墙砍倒了。
(5)说说下面的人或物的象征意义。
A小男孩答案:(指最后一个没有受到爱与关怀的人,或指特别需要关爱的人。)
B孩子、花鸟,春天:(爱心的象征和化身。)
C围墙:(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自我封闭或自私冷漠的象征。)
D风雪冰雹:(象征人的自私冷酷。)
(四)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班级交流。
(1)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
答案:*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一个巨人与花园,孩子
*一群孩子使巨人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
*巨人禁止孩子在花园玩耍,花园从此没有了春天、夏天、秋天,只有严冬。孩子们进入花园,春天就不邀而至了。
(2)巨人由______而变得_________,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与缺点。
(3)孩子天真活泼,是____________的象征。
答案:(2)自私真诚而富有爱心
(3)快乐与活力
(四)拓展训练
仿句练习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心是______,_______。答案:(沙漠是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心是______,________。(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爱心是_______,________。(久旱的甘霖,使心田孤寂的人感受真情的滋润。)
本课小结:同学们,请记住:在生活中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如此美好。自私是一切过失和不幸的源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你身边的人奉献出你的爱心。
(五)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参考

巨人和孩子
王尔德
爱------春天
自私------寒冬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活动:
(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段有感情地朗读,并简单谈淡喜欢的理由。
(1)师: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请同学们找出来,加以分析。
生:a第2段,花园长满了。。。。。青草用“绿茸茸的”;桃花用“粉扑扑的团团”;果实用“累累的”用叠音词来表达一种欢快喜爱之情。
师:生动形象的语言离不开准确的动词形容词,离不开拟之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请同学们找出来,分析分析。
生:b第8段,“小鸟无心歌唱”(唱)
“树儿也忘了开花”(忘)
“一朵花儿从草丛探出头来”(探)
“把头缩回去”(缩)
“霜和雪乐不可支”(乐)
“雪用白色斗蓬把草地盖得严严实实”(盖)
“霜让树披上夹衣”(披)
“唤来北风和他们同住”(唤)
“北风应邀而至”(至)
“他穿一件皮大衣”(穿)
“把冰雪叫来”(叫)
“冰雹不停敲打着城堡的屋顶”(敲打)
“被砸得七零八落的石板上”(砸)
“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跑)
这些动词把所描写的景物人格化,动词用得准确而传神,写得生动形象。
生:c第13段,树“欣喜若狂”;鸟“翩翻起舞”兴奋欢唱着;花朵从草地里“伸出头来”露着笑脸。这些用词很形象。写出了孩子们给花园带来了春天,用拟人手法描绘春天动植物的神态。
生:D表现巨人的自私,用了“粗声粗气地吼叫”。写巨人改变态度后到花园去,用的是“轻轻地走下楼去,悄悄地打开前门”。当巨人再次看到小孩时,用了“激动”“奔”“急匆匆”来表现他的急切心情。
生:E写花园美丽和花朵之多,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得象天上的星星”。另有一个比喻是在巨人转变之后,认为“孩子们才是最美的花朵”。这些比喻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师:通过以上大家交流分析,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说说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的原因是什么?
生:形容词动词的准确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正确使用。
(二)点拨探究
师:A把“房上的石板瓦片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后又围着花园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来”句中的“猛跑”改成“走”行不行?
(不行,改成走就表现不出风夹着冰雹的来势凶猛)
B花朵也纷纷从草地里伸出头来把“纷纷”改为“一齐”好不好?
(不好,改用一齐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花朵是一朵一朵开放的,而不是同时开放的。)
C若把题目改为“男人和小孩”效果会一样吗?
(不一样,题目用巨人而不用男人,在于强调像巨人这样强大的人也离不开“爱”。强调主题)
(三)拓展训练
(1)课文中的小男孩为什么要走呢?他去哪了?作者为什么要让他走呢?谈谈你的看法。
(2)巨人为什么“特别”想念那个小男孩?假如有朝一日,小男孩又来到了巨人的花园,会发生怎样动人的一幕,请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个片断。

《蟋蟀在时报广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分析文中艺术形象,体会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够战胜生活中的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鼓励学生做一个真诚,善良的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1、2
2、难点:目标2、3
教学步骤:
1、导入:请学生回忆概括出本文的故事情节。
2、整体分析文章艺术形象:在这些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个情节中的哪个形象?
3、找一组同学朗读他们都喜欢的故事情节,依据故事情节提出他们所不理解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请同学们讨论作答。(教师也提出一些问题,请同学们讨论)
4、视野冲浪(思维拓展)
(1)童话故事续写
精彩的故事,常常意犹未尽,让人觉得“余音饶梁,三日不绝”。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蟋蟀回到家乡后又会是一番什么情景,跟城里的朋友间还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展开想象写写续集。
(2)进行想象,有创意的说。
蟋蟀因为叫声优美而被作者称为音乐天才,又因为生活在乡村而成为乡村流浪歌手;老鼠因为到处游荡而成为城市流浪汉……这些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相同之处。请你也给一种动物或是其他物品赋予一个形象。
5、拓展读本:推荐课后阅读:《20世纪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精粹-童话卷》。
6、畅所欲言,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多方面,多角度)
7、结束语:歌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学习的这篇童话中不同阶层的人互相献出了自己的爱心并凝成真挚的友谊,猫鼠如此,蟋蟀也如此,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影,所以我们需要友谊,我们要给他人友谊。
附:问题
1、文章第11自然段中:老鼠塔克决心把钱拿出来帮助切斯特,他绝不能让人们说自己是一个小气鬼,塔克拿钱出来就是为了有个好名声吗?说说你们的理解。
2、这篇童话情节曲折,可有人说有些内容可以去掉。例如:老鼠塔克攒钱的原因和过程。你认为呢?
3、文章第14自然段中:本来是塔克摔倒在火柴盒上引起了火灾,可是为什么蟋蟀切斯特要承担责任?
4、文章第16自然段中:马里奥的妈妈说“能够唱出这样动人的意大利乐曲的蟋蟀绝不可能纵火”。你觉得这句话有没有道理,表述你的见解。
5、文章第21自然段中:“蟋蟀切斯特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可是他并不感到快乐。……他开始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他们全都是他的朋友和听众。”切斯特出了名,可他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你认为他生活在哪里更好?

七年级下册语文版复习资料


七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奇崛叫嚣无济于事无可言喻束手无策枯瘠 粼粼 憩qì息融融泄泄忧戚 蹑手蹑脚引吭铎duó飔sī憩蹇jiǎn隽jùn(隽逸)juàn(隽妙)枯瘠(kūji)犀利(xīlì)丰腴(fēngyú)盎然(àngrán)皓齿(hàochǐ)唾津(tùojīn)
2、造句:①柔媚②束缚③争妍斗艳④忍俊不禁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石榴》一文作者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四川乐山人。
《鹤群》作者江口涣,日本小说家、评论家。
《白鹅》的作者是丰子恺,我国著名的散文家、画家。有“中国漫画之父”之称。
《海燕》的作者是郑振铎,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史家。
三、重温阅读语段
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当春间二三月,轻颸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白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伸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再几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彀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那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个个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地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第一年,小燕子来住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1.根据要求摘出选文中相关语句。(3分)
写燕子的形体: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
写燕子的动作: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写燕子的情趣:
2.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3分)
3.按要求找出选文中优美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好处。(5分)
⑴小燕子的尾巴:
⑵春天的细雨:
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次吃一口水,然后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选定的。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丝毫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水盆偶然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饮水一口,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等它吃过一口饭,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当儿,狗就敏捷地跑上来,努力地吃它的饭。没有吃完,鹅老爷偶然早归,伸颈去咬狗,并且厉声叫骂;狗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饭,再走开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时候,狗又敏捷地跑上来,这回就把它的饭吃完,扬长而去了。等到鹅再来吃饭的时候,饭罐已经空空如也。鹅便昂着大叫,似乎责备人们供养不周。这时我们便替它添饭,并且站着侍侯。因为邻近的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来蹲着窥伺了。邻近的鸡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脚地来偷鹅的饭吃。我们不胜其烦,以后便将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远去,让鸡、狗偷饭吃。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点远近无定。为了找这盛馔,它仍是要走远去的。因此鹅的吃饭,非有一人侍侯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8.“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文中所写的哪些地方常使我们发笑?(3分)



9.说鹅吃饭“真是架子十足”的原因是。(2分)
10.找出文中描写白鹅吃饭时的比拟句,品味其形象性。(3分)
11.课文语言风趣幽默,请举一两例。(4分)
12.选文主要写鹅吃饭的情形,请概括其特点。(3分)
五月过了,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不想再争妍斗艳的时候,有少数的树木却在这时开起了花来。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丽,那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烈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剪刀也都剪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刺变为中国式的金盅,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盅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得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有朋友从昆明回来,说昆明石榴特别大,子粒特别丰腴,有酸甜两种,酸者味更美。
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
1、概括3、4、5段的内容:
2、联系文章表达的中心理解“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在文中的含义:
3、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借石榴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第二段运用了什么写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5、“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6、理解“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的含义:
7、为下列事物(也可自己选定一些事物),写一段咏物寓理的话。
[示例]壁灯: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浪花:
信鸽:
松柏:
螺丝钉:
参考答案:1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2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3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4写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感情:赞美那种英勇无畏的品格和敢于斗争、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对比,从而突出了石榴的“个性特色”,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5这里连续运用反问、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6比喻、形象地地了石榴热烈、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内在特征”7略
第二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筹办攒积晓谕引经据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鲁迅原名周树林,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过他的散文《风筝》、小说《故乡》、《孔乙己》等。
三、学习一种妙想
《鲁迅自传》线索分明,层次清晰。本文从整体上看,用的是顺叙写法,即以是时间为序自述生平,重点叙述了个人经历中的主要内容,线索非常清楚。另外衔接自然。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的语言特色,如“罢课”一词用得有特色。它通常指反动统治下的进步学生为了一定的革命目标而联合停止上课的斗争。这里借用此词形象而幽默地写出了少年毛泽东敢于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抗议”一词用得也很好。在当时那个封建思想充斥的时代,能够敢于对长辈的错误提出抗议,这就是很不简单的了。
《第一千个球》的小标题的作用。
《少年爱因斯坦》中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四、重温阅读语段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1、“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4分)
2、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在文中分别用摘出。(4分)
学医的原因:
弃医从文的原因:
3、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选文写了鲁迅的哪几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是什么?(4分)
5、文中提到的“小计划”是()(3分)
A、准备成立一个共产主义小组。
B、开始提倡文艺运动,计划创办一个文艺杂志。
C、准备发起针对清朝的起义。
D、准备开设一所专治中国人病的医院。
6、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参考答案:1、《狂人日记》《朝花夕拾》2、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3、这句话说明了他学医的目的是为了振兴祖国。“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4、一共是三次职业的选择。最终选择了文艺救国道路。5、B6、可从人生道路选择与祖国利益的关系去思考。
第三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勉强() 葱茏() 眷顾栖息() 聆听() 忧郁() 弥漫()
 萦回家喻户晓携手妒嫉嬉戏饶舌对峙温馨翡翠淙淙潺潺高瞻远瞩踽踽独行豁然开朗花团锦簇养尊处优孤苦伶仃涟漪
二、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骆驼寻宝记》的作者是陈伯吹,现代儿童文学家。
《地毯下的尘土》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德林赛,选自《美德书》
《巨人的孩子》作者是王尔德的英国作家;
《蟋蟀在时报广场》作者塞尔登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
三、学习几种妙想
《骆驼寻宝记》1、反面衬托的作用,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刻画骆驼做铺垫,都是为了从反面衬托骆驼。
2、语言十分朴实,但却非常鲜明、生动、准确,富有感染力。如写动物们上路寻宝的情形。写骆驼。文中一连用三个生动的比喻“像一艘游艇航行在黄沙滚滚的潮海之中”,“是个非常出色的马拉松长跑家”,是“沙漠之舟”,形象地写出了骆驼善于在沙漠中奔跑的特点。
3、骆驼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战胜困难的通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4、作者能抓住各个动物的特点进行生动的描绘。
《地毯下的尘土》1、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写米妮的勤劳能干、善良和侧面写小矮人对米妮的赞美相结合。2、成功的心理描写。
四、重温阅读衙段
㈠根据文后要求,回答问题15﹪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好消息轰动了整个禽兽国。飞禽走兽们个个跃跃欲试,火烧火燎地要去寻宝。
大公象扇动着两只比蒲扇还大的耳朵,听到了这个十分离奇的消息。他可不愿错过这个好机会,便背上一千公斤香蕉出发了。他还叫上老伴,好助他一“鼻”之力。金丝猴听到这个消息,二话没说,穿上金光灿灿的丝绒袄儿,又摘了十来个香喷喷的水蜜桃,装进葛藤打结的口袋里,往肩上一搭,也上路了。
听到寻宝的消息,乌鸦飞出了窝,黑熊钻出了洞,就连正在吵架的老公鸡和老母鸡也言归于好,携手同行,加入了寻宝的行列。那些牛呀马呀羊呀听说远处有宝,也都结伴前往,想碰碰运气。一只大白鹅在兴冲冲地赶路,她盼着寻到宝贝后能一步登天,直上青云,与高傲的天鹅一比高低。一群鸭子欢欢喜喜吵吵闹闹地挤在一起走,有的说找到宝以后平分,有的主张把宝卖掉,买个清水池塘,好让大伙儿舒舒服服、痛痛快快地洗澡。
1、本文段选自课文《》(从文体看,这是篇),作者。3﹪
2、选文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
3、作者写了三十多种动物去寻宝的样子,但有详有略,请在略写的语句下边画“”。并说说作者写这么多动物的目的是什么?3﹪
4、仔细阅读文段,说说下列动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抓住它们的特点进行描写的。
大公象:
鸭子:
。4﹪
5、选文大量用到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试举例说明。
3﹪
6、骆驼寻宝路上的表现能给我们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骆驼寻宝记》童话陈伯吹
2交代动物寻宝的原因,引发下文情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形象写出这些动物为一己私利纷纷踏上寻宝路的经过,与骆驼寻宝形成鲜明对比
4大公象---鼻子大,力气大鸭子------喜欢群居,戏水
5想象如“一只大白鹅在兴冲冲地赶路,她盼着寻到宝贝后能一步登天,直上青云,与高傲的天鹅一比高低”,写出鸭子寻宝的心态,切合儿童心理。6、4、我们对于自己的追求,要执着、坚定,追求的目标要健康有益,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充实。(意思相切即可)
第四单元
知道一点文学常识
《乡愁》选自,作者是 诗人。
第五单元
一、掌握一批生字词
承载() 颠簸() 玲珑()
贻误() 中枢() 蛰伏() 吮吸(首屈一指鞭长莫及先发制人我行我素因地制宜标本重峦叠嶂别具匠心镂空小巧玲珑威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措手不及(让学生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四个以上进行写话训练)
二、知道一点常识
《苏州园林》的作者是叶圣陶,是我国现代文学家、语文教育家。
《桥梁远景图》的作者是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科学家。
(二)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1、了解说明文特点
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与其他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2、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3、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A: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B: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4、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如《桥梁远景图》;从原因到结果,如《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从特点到用途,如《什么是桥》;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现象到本质,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
5、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准确性注意三方面:
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
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三、学习几种妙想
《苏州园林》总分式结构
先总说特点再分说(整体: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窗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建筑物颜色与花草搭配和谐)
《桥梁远景图》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洲际导弹自述》全篇以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说明更加形象具体,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从概括到具体
四、体会说明方法的运用
师先举例再让学生从课文中举例
师:如《洲际导弹自述》的第3段把导弹和炮弹作比较,说明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第9、10、11段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数据介绍了洲际导弹的外形和威力之大,飞行速度之快,命中误差之小。
四、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师先举例再让学生从课文中举例
师:《苏州园林》中的“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的“极少”突出数量之少,但也不是一点没有,避免绝对化。
五、重温阅读语段
(一)阅读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完成下列问题
苏州园林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旁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⑦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⑧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⑨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阑干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而到各种花开的时节,却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⑩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1、给文中划横线的词语注音并解释。(2分)
A、丘壑:()
B、嶙峋:()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2分)
3、要想把事物说明好,还要讲究方法。请从本文中找出运用作比较和举例子的句子(各一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简要说明其作用。(4分)
举例子:
作用:
作比较:
作用:
4、第③段中“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其中“绝大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5、你认为本文的结尾好吗?请简要说明理由。纵观全文,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的话,会写些什么呢?请简要举例说明。(3分)
6、学习这篇说明文,你认为应该怎样阅读说明文,请简要说说。(3分)
7、根据本文所提供的材料,以“话说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介绍。(5分)
参考答案1、Aqi‘h本指作画的构思布局,这里指深远的思虑。
Blnx’n重叠高耸的样子。
2、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略4、不能,因为“绝大部分”是指大多数,但还有小部分,去掉后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略(如果作者继续写下去,会写什么?答题应考虑全文的说明顺序,由整体到局部到细部,续写应是写细部,如盆景,装饰,小径等)6、明确说明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请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能答出其中2、3点即可)7、略
阅读二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低。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甲)桥一高,两岸的路面也要高起来,高的路面上又要造桥,这种桥的下面是陆地而不是水,名叫“引桥”,引桥的工程往往比水上“正桥”的工程还大。(乙)现在有一种活动桥,桥面很低,平常走车,等到有船过桥时,就把一个桥孔开开来,等船过去再关上。但是因为桥孔的开关很慢,对于走车过船都不方便,因而这种桥虽然便宜,却用得很少。(丙)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桥孔可以用极轻的材料如玻璃钢制成,开动桥孔的机器,也比现在的灵活得多,因而开桥、关桥的时间可以大大缩短。而且桥上有自动远距离控制的设备,有船过桥时,它会自动打开桥孔,并且预先对两岸路上的车辆发出信号,让它们知道桥下正在过船。等船一过去,桥孔立刻自动关好,车辆可以很快地过河,这样对于水陆交通,两不妨碍。(丁)
9.“因为桥下要走船,如果水高船也高,水涨船高,桥就更要高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还原于()处。(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10.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然后自己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一处加以说明。(6分)
⑴现在造桥的费用之所以大,往往不在桥长而在桥高。
⑵将来的桥梁,可就大不同了。

11.文段末的“两不妨碍”是指哪两方面都不妨碍?(3分)
12.要想使将来的桥梁造得很低,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前提,请加以概括:(3分)



13.本段的中心句是。(3分)
七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蕃、甚、妖、蔓、鲜、劳形、
二、作者的掌握
让学生运用表格把作家、作品、作者朝代、对作者评价、名言名句罗列出来,以便于记忆。
三、写法的复习
《陋室铭》1、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的运用。2、还运用了如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3、语言上骈散结合
《爱莲说》1、衬托(正衬、反衬)的成功运用。2、语言的骈散结合。3、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重温阅读语段
爱莲说--周敦颐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_____”,这一结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6、.《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多、洗涤、牵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3)4、5、世人甚爱牡丹。6、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22、陋室铭---刘禹锡
(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这些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______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刘禹锡2、山不在高,在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引出对陋室的描写。3、这里指品德高尚弹奏4、1)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2)没有(嘈杂的)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二)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天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齁]声()中[间]()[曳]屋许许声()()2.说说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宾客意少舒.少:(2)不能指其一端指.一端:(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4)奋袖出臂.奋:(5)两股战战,凡欲先走股.走:3.与文中加点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A.学而时习之巴蜀之鄙有二僧C.志士不饮盗泉之水D.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2)人有百手()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B.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4.翻译文中画线句。5.按要求找出这两段中表示时间的词。(1)表示突然发生的。()(2)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发生。()(3)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6.用“——”画出写一家人由醒到睡过程的词句。7.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一家人睡去后夜深寂静的氛围?找出具体语句。8.一家人睡去后,宾客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可用原文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说)9.第4段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仍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正面写________,侧写_______________。
10.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浓墨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传来的极为复杂的声响?
1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一句,从哪些方面写宾客犹如身临火灾现场?
(二)1houjianyehu2.(1)稍微(2)指:指明一端:一种(3)说出(4)卷起(5)股:大腿走:跑3(1)A(2)D4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5(1)忽(2)未几(3)俄而6“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7以动写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8“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或宾客由紧张而松了一口气。9.失火、救火的经过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10.用五个“百千”组成的长短句式和夸张手法。11“神色”、“动作”、“情感”、“心理”
七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强项令》特征:特例征召苍头:家奴数:()大言数主之失(列举)()有大麦数斛(几)箠:臣不须箠(鞭子打)欲箠杀之(用鞭子)被:盖,覆盖臧:通藏隐藏班:分发捕捉打击
《包拯》第:但只管粥:卖寻: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不久)
24、*黔之驴---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A、驴不胜怒,蹄之( ) B、技止此耳( )
C、以为且噬已也()D、虎因喜() 
9、下面句中加点的“益”字,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2分)
A、满招损,谦受益。 B、精益求精。
C、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D、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译:。
11、写出由这则寓言衍生出来的成语(至少两个):。(2分)
12、庞然大物的黔之驴为什么会被虎“断其喉,尽其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8、A名词作动词,用蹄子踢,B同“只”不过、仅仅
C将要D、于是9、BC
10、(一只)老虎看见驴,觉得它是个庞大的家伙,于是反它当作神,
只敢躲在树森偷看它。
参考答案:
11、黔驴技穷,庞然大物(黔驴之技)
12、驴虽是宠然大物,却无对附老虎的本领,只会鸣叫、蹄之,才会被老虎“断其喉,尽其肉”。本文告诉我们面对那些貌似强大实则虚弱的东西,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言之有理即可)
第七单元
26、包拯------脱 脱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来告私杀牛者,拯:“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1、判断加点词的含义,正确的是()(3分)
○1其人遂无以对;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知天长县;徙知端州
A、○1○2都相同B、○1同○2不同C、○1不同○2同
D、○1○2都不相同
2、你能大致读懂选文吗?请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文中还有哪些词句的意思你还不太清楚,请摘到下面的横线上。(3分)
○1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雄州新开便门。()
○3寻复来告私杀牛者。()
○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
3、选文每段都重点写了包拯的一个特点:○1是写包拯的为官机智,○2是写包拯的为官清廉,○3是写包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3分):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砚”是文房四宝之一,那另外三宝是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包拯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你还知道谁?并说说他们的故事?(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3分)2、①给予,赠送②刚刚③不久(3+1分)┄┄
3、巧言善辩,不辱使命(2分)
4、包拯命令(制砚的人)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3分)
5、笔、墨、纸(3分)
6、略(3分)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1、“童稚妇女,亦知其名”这句话用成语概括为______________1﹪2、“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一句说明了包拯_________的性格特点1﹪3、解释下列加“【】”词语
⑴召【权】知开封府⑵恶吏苛刻,【务】敦厚
⑶平居无私【书】⑷非吾子【若】孙也4﹪
4、文中写“童稚妇女,亦知其名”“京师为之语曰……”意在说明什么?2﹪
答:
5、第一段写有关包拯哪些方面的表现和事情,用简洁的话表述出来。2﹪
答:
6、第二段中表现包拯不屈从苟同、不结党营私的句子是;表现包拯生活节俭的句子是。2﹪
7、你觉得现在为官要学习包拯的哪些精神?1﹪
答:
8、指出下列各组词的词义或用法4﹪
得①吏不能得②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从①宣不从,强使顿之②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9、下列“之”字用法和例句:“京师为之语曰”相同的是()2﹪
①贵戚宦官为之敛手②故人、亲党皆绝之③宣于夏门亭侯之④叱奴下车,因格杀⑤宣不从,强使顿之⑥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10、解释下列句子: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参考答案:㈡妇孺皆知/性格刚毅/暂且追求书信和/包拯执法严格,秉公办事,名气大/在朝为官,为官清正,执法严峻/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略/捉到,能够顺从听从/①⑥/疏通不了关系的,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27、强项令范 晔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如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1.给下面加点字写拼音。(1分)
 枹( )鼓数斛( )
2.给加点文言词解释意思。(2分)
①宣悉以班()诸吏②使宣叩头谢()主
③臧()亡匿死④欲箠( )杀之⑤流血被面()
3.妻子对哭。妻子:[古义][今义](2分)
特征:[古义][今义]
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词语。(3分)
 数

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选做其中一题即可)(2分)
①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
翻译:
②天子不与白衣同。翻译:
6.文中两个语段塑造了董宣的性格,请分别用2个词语(8个字)
概括:,。另外,从描写的角度(手法)则分别运用了描写、描写。(4分)
参考答案:1、2、1)分发2)认错3)通“藏”,隐藏4)用鞭子5)盖,覆盖3、妻:妻子和儿女,男有的配偶特征:特例征召;特点4、数:数落、列举;几。以:因;用;用;按照。5、1)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得发抖。2)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6、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正面、侧面。
阅读二、1、《强项令》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南朝宋史学家。(1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而以奴骖乘()○2欲箠杀之()
○3即以头击楹()○4枹鼓不鸣董少平()
3、解释加点词。(2分)
○1后特征为洛阳令()○2使宣叩头谢主()
○3宣悉以班诸吏()○4宣两手据地()
4、文中下列句子省略了主语,请补充出来。(2分)
()即以头击楹()强使顿之
()赐钱三十万()将何以理天下乎?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将何以理天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皇帝称董宣为“强项令”,而京师号之“卧虎”。这两个称呼都从侧面反映了董宣什么样精神?(3分)
7、“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这些言行表明光武帝刘秀是个怎样的君王?(3分)
1、《后汉书酷吏传》;范晔2、sheng;chui;ying;fu3、征召;认错;分发;按、撑。4、董宣;小太监;皇帝;皇帝。5、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呢?从此,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人,没有人不害怕得发抖。6、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7、能听取正确意见,勇于改过,是个较英明的君王。
28、*岳飞-----毕 沅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王介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王介大叹服。或曰:“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姬侍()名姝()宵旰()束刍()
2.解释下列词语(2分)
遗之_______________徇_______________
休舍_______________远戍_______________
3.翻译划线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岳飞是个英雄人物,有关的事迹有许多至今留传着,你把你知道的事迹写出来。(2分)(至少2个,多写加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文臣不爱财,武臣不惜死,”天下就太平?谈谈你的理解。
(3分)
6.岳飞治军严格,爱护将士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自己的话表述)(4分)
29、*《列子》二则
杞人忧天
杨布打狗
25/30诗词五首及名句
常识填空:
⑴《饮酒》作者,他是著名诗人。
⑵《次北固山下》作者是 诗人。
⑶《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选自,作者是唐代文学家,也是之一。
⑷《雁门太守行》作者 ,《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原文填写:(5分)
1、《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有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未必黑”,正如本文所说的“”
2、《陋室铭》一文中引用孔子的话来突出主旨的话的是“”,其作用是,文中写出了陋室的环境之雅的是“”,写交往之雅的是“”,写室中之事之雅的是“”,点明本文主题的是开头用比兴来引题的是,其作用是文中引用古代名贤作比况的是“”,其表达作用是。
3、《饮酒》诗中表明作者无求名利之心,即使居住在闹市,也与居住在深山无甚不同的诗句是“”,
4、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写江水浩渺、视野开阔的景色的是“”,写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的是“”,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的是“”。
5、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早春的景色的是“,
”。与此作对比的是“”。
6、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写敌军的来势汹汹,但守城的将士雄姿英发的是“,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的是“”,表达了诗人以生命来报效祖国的豪情的是“”。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的气氛的是“”,直接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悲的是“”
8..《饮酒》中最能体现作者心境的诗句是。
9.《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是。
1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突出作者对早春喜爱的诗句是。
11.《雁门太守行》中的名句是。
12.《天净沙秋思》中的主旨句是。
13.写出下列诗句反向立意的相应的古诗句。
例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落比邻
满目青山夕照明══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相间映衬的两句诗是:“,。”岑参以花喻雪、联想美妙的句子是“,。”在此诗中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15.《渡荆门送别》中写诗人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的是写夜晚伫立船头看到的新奇美妙的是
归结到诗题“送别”的是
16.杜甫诗《春望》中诗人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而反而更增伤感的是
点明“感时”恨别“的原因的是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形象的是《春望》中运用借代和夸张的千古名句是 ,。
17.辛弃疾的词《西江月》中与“鸟鸣山更幽,蝉噪林逾静”有着异曲同工的是
写出了词人因丰收而无比的喜悦的心情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