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02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2《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正确理解、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理解外力做功的两不可缺少的因素。

2、通过讨论与交流,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1467.cOM.cN 大学生范文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分析和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

2、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入

互动实验:通过举起的水果打穿报纸的实验,引导同学们分别从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能量变化角度分析物体运动,让学生感悟到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能量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明确学习功的意义是为研究能量做准备。

两位同学代表与老师协作完成实验,其它同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准备一水果和一张废旧报纸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功的含义,并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

2、理解掌握功的计算公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3、掌握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某个力做功或多个力的总功。

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知识目标

白板笔强调

教学过程

一、怎样才算做了功

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判断怎样才算做功,明确功的定义: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mechanicalwork),简称功(work),用符号“W”表示

2做功的两个要素:

物体受力的作用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强调说明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

学生观察与思考,判断怎样才算做了功,理解功的定义并明确做功的两个要素。

准备一花盆


二、如何计算功

1、如图所示,当力的方向与物体位移方向一致时,力F对物体做的功W=FS

思考并回答问题

PPT展示,白板批注

2、实验演示斜拉箱子并提出问题:如下图所示,当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力是否做了功,如果做了功如何计算?

分析引导:首先根据力的等效与替代思想,将力F分解为沿位移方向的分力Fx=Fcosɑ;和沿垂直位移方向的分力Fy=Fsinɑ.由于物体在分力FX方向发生了一段位移s,因此分力FX做的功为

W1=Fx·s=Fcosɑ·s

物体在分力FY的方向没有发生位移,因此分力F2做的功为零。所以力F对物体做的功

W=FScosɑ

(提示同学们结合走台阶可以将位移沿力的方向和垂直力方向进行分解,也可得同样的结果)

3、功的计算公式W=FScosɑ

F-----为恒力;S-----为物体运动位移;ɑ-----是力与位移夹角

功是标量,单位焦耳(J)1J=1N·m

学生讨论与交流、请同学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

可利用白板智能

三、功的正、负

1、演示拉箱子,提示同学们进行受力分析并判断各个力对箱子做功与否

提出问题:由于各个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夹角ɑ不同,力对物体做功的值会有不情况,请同学们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cos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与交流、请同学代表交流分享


示意图

ɑ范围

cosɑ值

W值

阻力或动力


0°~90°

W0

做正功

动力做功


α=90°

0

0,

不做功


90°~180°

W0

做负功

物体克服阻力做功。

2、观看录像:观看录像,并让同学们分析判断汽车受到的各个力对汽车做功的情况。

提出问题:就如这汽车一样,如何求出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学生代表交流分享

智能笔进行受力分析

四、多个力做功:

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物体往往受到多个力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多个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如何求解呢?

例题:一个质量m=50kg的雪橇,受到与水平方向成θ=37°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5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l=5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阻=100N。请回答以下问题:(cos37°=0.8)

1、分析雪橇受到的力并分别求出各个力对雪橇所做的功;

2、各个力对雪橇所做功的总代数合是多少?

3、雪橇所受的合外力大小方向如何?

4、合外力对雪橇所做功是多少?并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进行比较有何关系?

解:1、支持力FN、重力G均对物体不做功,即WG=WFN=0

拉力做功为WF=FLcos37°=500╳5╳0.8=2000J

阻力做功

Wf=f阻Lcos1800=100╳5╳(-1)J=-500J

也可以说物体克服阻力做了500J的功。

2、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W=WF+Wf+WG+WFN=1500J

3、物体所受合外力F合=Fcos37°-f阻=400N-100N=300N

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4、合力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合力所做的功

W合=F合S=300N╳5m=1500J

合力所做的功与各分力所做功的代数和相等。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完成,并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


五、讨论与交流:请同学们根据以上例题总结归纳出求解有关恒力做功问题的一般方法策略。

1、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判断各个力做功情况;

2、确定物体位移;

3、根据公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4、总功的求法:

(1)功是标量。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即W合=W1+W2+W3……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即W合=F合S

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并与全班同学交流分享


小结

六、学习目标自查小结

请同学们根据本节课学习目标自查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做好小结。

1、功的概念及功的两要素

2、功的计算公式:W=FScosɑ

F-----为恒力;S-----为物体运动位移;ɑ-----是力与位移夹角

功是标量,单位焦耳(J)1J=1N·m

3、功的正、负

4、总功求法

学生自主小节并进行交流分享。


学习评估

1、完成课本P67练习;

2、完成学案评估练习。


教学反思


相关阅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合集


教师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为后续课堂工作做准备,是教师所必须的。教案就是老师浓缩的知识。以下是88教案网小编为您呈现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内容,欢迎大家来看看互相学习提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二、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三、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课件、尺子、橡皮筋、弹簧测力计

四、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第二章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研究的是物体运动变化的规律,可是什么原因导致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会给出我们答案。

【新课教学】

一、力

【多媒体展示】足球场上的射门过程,以足球为研究对象

【教师演示】一把尺子压弯、橡皮筋拉长等

【提问】什么原因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使物体的发生形变呢?

【知识点归纳】

(一)、定义: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测量:弹簧测力计

3.单位: 牛(N)

【强调】1、力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物质。

2、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只要有力产生就一定存在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提问】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会产生力的作用吗?

【演示】磁体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三要素

【演示】用不同的大小的力拉橡皮筋.

【结论】大小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演示】相同大小不同方的力分别作用在同一运动物体上。

【结论】方向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展示】用同样大小的力在门的不同位置推门。

【结论】作用点不一样,作用效果不一样

【归纳】: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强调】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所以力是矢量。

(四)、 力的图示:

1、力的图示: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线段是按一定比例(标度)画出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6.力的示意图:只画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五)、力的分类

1、按性质: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效果:拉力、弹力、压力、动力、阻力等。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并未到下,说明只是甲对乙施加了推理,而乙对甲没有施加力。

B甲对以施加了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C带正电的甲球吸引带负电的一球,那乙球也同时吸引乙球。

D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二.重力

(一)、定义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二)重力的三要素

1.大小:G=mg 其中:g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察看课本44页“一些地方的重力加速度标准值”,结论,从赤道带两极重力加速度逐渐减小,因此重力的大小与地理位置有关。

2.方向

【提问】任何一个力都有方向你知道重力的方向吗?请用实例说明你的依据。

【展示】垂柳、铅垂线

【合作讨论】生活中那些现象和应用方面涉及重力竖直向下的知识?

【归纳总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

【讲述】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就叫做物体的重心。

【强调】我们就用作用于重心的一个重力,等效地代替了实际作用于物体无数个点上的无数个微小重力,这种方法叫等效代替。等效代替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还会用到。

【合作探究】(1)找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

(2)找出环状物体、空心球状物体、三角形框架等物体的重心。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且总结物体重心的确定方法。

问题:重心是否一定在物体上?

【归纳总结】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2. 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重心位置除跟物体形状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重心偏向于质量分布大的那一端。

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例2】关于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心就是物体最重的一点。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弯曲后,重心便不在中心,但一定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个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三)渗透法制教育:

利用载重汽车超载,引起的路面严重变形而毁坏路面的情况,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八条:机动车载物应当符合核定的载重量,严禁超载;载物的长、宽、高不得违反装载要求,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1.万有引力:存在于一切物体之间,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

2.电磁相互作用:存在与电荷间和磁极间,其本质是相同的,强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电磁力随距离的变化规律与万有引力相似;

【思考与讨论】

质子带正电,但质子(与中子一起)却能聚在一起构成原子核。根据你的推测,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探究、归纳概括】

3、强相互作用:能使原子核紧密保持在一起的强大的作用力;距离增大时,强相互作用急剧减小,它的作用范围只有约10-15m

4、弱相互作用: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它的作用范围与强相互作用相同,但强度只有强相互作用的10-12倍

【介绍】

四种相互作用的特点已被科学所认识,许多物理学家认为他们可能是某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就像电和磁是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同表现形式一样。为此,人们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同学们在今后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人类做出贡献!

【小结】

师生一起回顾这节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建立清晰的力的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主要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中较好的地方: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知识脉络清晰,重要知识点有强调。讲课语言清晰,较有亲和力。

教学中还需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有时候语言不精简,或欠科学性。讲课过程中有些紧张,不能按照备课的内容讲下来。时间安排有些不合理。在学生所学知识的衔接上,比如: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它只是其中的一个分力等暂时讲不清楚的内容的解释和过渡不是很好。 四大基本相互作用,不能一下讲清楚,我应该鼓励学生进一步自学,也可以培养其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2

【课程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它揭示了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间的定量关系和方向间的具体关系,是牛顿运动定律整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牛顿第三定律作为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独立定律,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仅从解答物理习题、定性地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我们就能发现牛顿第三定律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从而使牛顿第三定律更具思想教育价值。

本节课的重点: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本节课的难点: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学情分析】

20__年11月我用该教学设计参评市级优质课评选活动,该教学设计最后面对的是一个重点学校普通班的学生,事前我通过各种途径详尽了解了所用班级的学情状况,他们思维敏捷,基础不错,由于平时老师在课堂上采取的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他们在课堂上已习惯于被动地听讲,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表现。但是他们一旦遇到挑战性的问题,便能迅速进入一种思维亢奋状态,表现出极强的求胜欲望,敢于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此间与老师的互动,与同学的交流也能顺利进行。

本节内容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如在初中就有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等认识,对牛顿第三定律涉及的现象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对这些相关知识只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正是由于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片面,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麻痹心理,学习不深入,致使原有的知识缺陷得不到弥补,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抵消吗?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以卵击石,蛋破石无恙,是不是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呢?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吗

【设计思路】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我进行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为突出地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规律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理解规律;通过迁移应用,让学生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通过整合知识,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诱”是“思”的起点,“思”是“诱”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在整个流程的设计上,我以问题情境的导向性信息为中心,通过“创境激情、体验感知(创设情境、亲身体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主体探究、揭示规律(猜想创设、制定方案;分工合作、实验探究;深入研究、总结规律;思维碰撞、理解规律;步步深入、再析异同)→拓展迁移、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加强应用,升华认识,培养能力)”三个认知层次逐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主体探究的动机,诱导学生五管并用,全身心地学,通过自主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又能体验到探究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学习目标】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能设计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准确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能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教学流程】

一、创境激情、体验感知

(一)创设情境,亲身体验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动起来,完成下列三个情境体验,感受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情境体验1:鼓掌欢迎 (俗话说“一个把掌拍不响”,左掌拍右掌感觉怎么样?)

情境体验2:甲、乙、丙、丁四个同学穿旱冰鞋,分成两组进行“对推”(相互推)表演

情境体验3:每人吹起一个气球,同桌间将两个气球相互挤压,观察形变情况;将气球突然放气,观察气球放飞的情况,思索气球放飞后的动力来源。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简要实录:在做鼓掌欢迎动作的体验时学生拍手拍的很热烈,很带劲,能明显感受到拍手过程中左、右掌的相互作用;在穿旱冰鞋的对推表演中,四个主动上台的同学:张庆楠、李永太、于庆贺、张化匀除一般性的相互推动外,还玩出了“花样”——手推手、手推背、手拉手、手推墙……,现象均很明显,前台的同学表演的投入、台下的同学看的认真;吹气球、挤压气球、放飞气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显的都比较兴奋。)

(二)厚积薄发,析象悟道

(课件投影)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再看几个相关的图片。进一步分析现象,总结其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孙继海头球、神七升空、青蛙在荷叶上的跳动,人在岸上用竹杆推船、拔河比赛,磁极间的相互吸引、排斥作用、人走路……

(设计意图:物理源于生活,走进生活,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对所要研究的内容积累感性认识,同时优化、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图成象,触景生情。通过前面的切身体验及生活中感性认识,诱发学生总结归纳现象背后隐含的道理。)

(简要实录:学生看图片看的很投入,同时思索图片背后要说明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厚”积,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已到了“薄”发的程度,很快就得出相关结论,他们已经很兴奋,问题刚一投影出来,就有四个同学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几乎同时站起“抢”答,并且答的很完美,无可挑剔。此时利用课件把相关要点投影到屏幕上。)

(课件投影)两个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同时它也是受力物体。

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主体探究、揭示规律

(一)猜想假设、制定方案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如何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呢?

请结合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探究方案,证实一下你的观点。

注意: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针对探究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设计意图:问题研究由定性逐渐转向定量,让学生在猜想、假设、制定方案的思考讨论中优化思维,经历一个分析论证的过程,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设计,从中优选出可行的方案供分组实验之用。)

(简要实录:也许是供的器材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无声的启示,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弹簧对拉实验,此时学生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初步体会到自主学习的成功了。)

(二)分工合作、实验探究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用两把弹簧秤放在水平桌面上钩在一起,进行弹簧对拉实验。

注意:两同学合作分别拉弹簧秤A、B,分别观察、记录各自所拉弹簧称在下列情况下的读数。并比较不同的拉动情况下,弹簧称示数的大小关系怎么样?方向呢?这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吗?在实验的基础上说一下你由此得出的结论。

1、A不动拉B

2、B不动拉A

3、A、B同时拉

4、同时拉着A、B动起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能通过由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简要实录:多数同学能在导向性信息的指引下顺利完成任务,部分同学在弹簧对拉的过程中,使弹簧呈竖直方向,通过老师的巡回过程中点拨,立刻就能意识到错误之所在。在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相应的结论。)

(课件投影)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三)深入研究、总结规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3

1.1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影响重力的因素;

通过“实验分析”强化理解重力方向及重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2.1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2.2 教学难点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垂线的应用。

【师】今天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再一次将给大家,那就是牛顿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牛顿是因为被树上一颗苹果掉下来给砸了,然后就发现了力,这个力,跟今天我们学习的——重力,就是息息相关的了。

【师】老师将小球放在手中,松开手,请同学们观察松开手以后小球如何运动?【生】会掉下来呀。

【师】它的运动状态变了没有?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

【生】改变了。下落的速度变快了。是因为有重力。

【总结】小球下落,它的速度越来越快,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由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小球受到了力的作用。

【师】那么这个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师】为什么小球在抛出以后运动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什么小球会改变运动方向?

【生】也是因为它受到了向下的重力。

【师】以上现象都说明小球受到了一个向下的力,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抛出小球以后、小球向上运动,速度越来越慢.上升到一定高度改变运动方向,向下运动,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小球受到了地球的吸引而受到了力.这个力我们叫它重力。

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小的,这里有两个金属球,一个大一个小,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这两个金属球放在手心感觉一下。

【师】这两个金属球哪个质量大?

【生】大金属球.

【师】金属球的重力和它的质量是什么关系?

【生】质量越大的金属球,它的重力也越大。

【师】回答的很对,但这只是一个定性的结论,下面我们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确一下,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大金属球弹簧秤示数大,挂小金属球的弹簧秤示数小,弹簧秤的读数就等于物体的重力。我们每个同学的课桌上有一个弹簧秤和3个100g的钩码,请同学们分别测出100g、200g、300g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并计算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下面开始实验。

大量的实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是9.8N/kg,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师】请同学考虑一下g=9.8N/kg,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利用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已知质量计算出物体的重力,也可以已知重力求出物体的质量.但计算中要注意质量的单位用千克,计算出重力的单位是牛,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质量是450g的物体重力是多少?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多少?

【分析】利用重力公式,G=mg=0.45kg*9.8N/kg=4.41N

请同学们把直尺、钢笔、铅笔放在手指上并且让它们能静止不动.

【师】是不是随便怎么放,直尺、钢笔等物品都可以在手指上静止不动.

【生】不是,对每一样东西总是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师】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如果这个点正好在手指中间的位置,物体就可以不掉下来,这点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我们叫它重心。

【师】刚才实验中同学们是否注意到,直尺重心的位置与钢笔、圆珠笔等物体重心的位置有什么不同,没注意的同学可以再试一下.

【生】直尺重心的位置正好在中间的位置,钢笔、圆珠笔就不在中间.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这说明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总结】外形规则,密度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球心、圆心、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

现在同学们的课桌上都有两块不规则的纸板,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办法,迅速、准确的找到它重心的位置。

利用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物理规律,利用几何中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的数学规律来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的方法叫——吊线法。

【例题】小聪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如下:

(1)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实验记录如表:

(2)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操作如下: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 (变化/不变);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出:重力的方向总是 。

①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找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质量与重力,选取测量工具;

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来作答,建筑工人经常用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解:(1)①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与重力,所以测量工具为:天平和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物体所受的重力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比值是常数,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的方向不变,由以上分析可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故答案为:(1)①天平;弹簧测力计;②物体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2)不变;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4

一.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会根据沉浮条件判断物体的浮沉。⑵知道通过改变物体受到的浮力或重力的大小可控制物体上浮或下沉。⑶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探究问题的意识,感悟浮力应用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二.实验内容设计

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浮沉子和课堂上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再通过观察老师演示的两个小实验(水中的小鸭子和盐水中的鸡蛋)引出物体浮沉现象观察实验探究,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实验方法设计

1、创设情景,以引导学生体验探究为主进行教学

虽然本节内容教材上没有设定学生小组实验,但这节内容却是这学期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得出物体浮沉条件”。

2、采取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总之,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结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举例说明电磁感应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探究,理解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条形磁铁(两个),导体棒,示教电流表,线圈(粗、细各一个),学生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

(一)知识准备

①磁通量

定义:公式:?=BS单位:符号:

推导:B=?/S,磁感应强度又叫磁通密度,用Wb/m2表示B的单位;

计算:当B与S垂直时,或当B与S不垂直时,?的计算

②初中知识回顾: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现象:由磁产生电的现象

(二)新课讲解

1、实验一:闭合电路的部分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教材P6图4.2-1

探究导线运动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实验二:向线圈中插入磁铁,或把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教材P6图4.2-2

探究磁铁插入或抽出快慢与电流表示数大小的关系

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通电线圈放入大线圈或从大线圈中拔出,或改变

线圈中电流的大小(改变滑线变阻器的滑片位置),教材P7图4.2-3

探究将小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或放入快慢与电流表示数的关系

3、分析论证:

实验一:磁场强度不发生变化,但闭合线圈的面积发生变化;

实验二:①磁铁插入线圈时,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磁铁从线圈中抽出时,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磁场由强变弱;

实验三:①通电线圈

插入大线圈时,大线圈的面积不变,但磁场由弱变强;

②通电线圈从大线圈中抽出时,大线圈的面积也不改变,

但磁场由强变弱;

③当迅速移动滑线变阻器的滑片,小线圈中的电流迅速

变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也随之而变化,而大线圈的面积

不发生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场强度发生了变化。

4、归纳总结:

在几种实验中,有的磁感应强度没有发生变化,面积发生

了变化;而又有的线圈的面积没有变化,但穿过线圈的磁感应强

度发生了变化。其共同点是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与闭合回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有关。

结论:只要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5、课堂总结: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①电路闭合;②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

2、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3、感应电流:由磁场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6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实验课程“探究加速度、质量与力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探究和总结,在知识上要求知道决定加速度的因素、理解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要求经历探究活动、尝试解决问题方法、体验发现规律过程。牛顿第二定律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体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是动力学中的核心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力、质量、加速度、惯性等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的量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分析物体的受力;通过上一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知道了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些都为本节学习准备了知识基础,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加速度把物体的运动和受力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前三章构成一个整体,是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应使学生明确对于牛顿第二定律应深入理解,全面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知道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答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教学策略】

回顾与思考→创设物理情景→分组讨论→老师讲解→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和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课内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回忆上节课知识,集体回答。 回忆上节课探究的a与F、m关系。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问题1、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返回时为何要打开降落伞?

问题2、赛车在开出起跑线的瞬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2个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赛车比起一般的家用汽车质量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一设计是为什么? 同学间分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通过这个问题,学生容易联想到质量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所以加速度和物体质量、合外力有关。 【新课过程】

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公式:F=ma?

设问:力的国际单位是什么?它是如何规定的呢? 构建物理模型,提出关注的细节。

讲解:K是比例常数,那k应该是多少呢?

教师总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的国际单位是1N=1kg.m/s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

学生自己总结后作答,不完整的地方由其他同学补充。 通过上节探究的a与F、m关系,运用实验数据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尊重物理事实的精神 3、对该定律的特性进行说明,这样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才会有进一步认识。

六大特性①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 因), = 2 GB3 ② 矢量性(a、F都是矢量,a的方向由F决定,力的分解和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 3 GB3 ③ 瞬时性(合外力消失,即a消失), = 4 GB3 ④ 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系), = 5 GB3 ⑤ 独立性(物体的各个力都能产生独立的, = 6 GB3 ⑥ 同一性(a与F与同一物体某一状态相对立)。 提问:牛顿第二定律有哪些特性?

在相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对表达式F=ma的六大性质结合形象例子进行探讨。

根据学生的提出的相关特性的疑问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尝试并且回答老师提出的特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提出相关特性的疑问。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性进行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本质上的理解,使前面所学知识连贯起来,这对牛顿定律的解题或是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帮助。 4、做题需要方法,按照一般的做题思路,授予学生解题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②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或是运动情况进行分析;③根据公式并结合题给条件(注意发现挖掘隐含条件)解出所求的物理量。

例题:一个物体,质量是2 kg,受到互成 120°角的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都是10N,这两个力产生的加速度是多大?

课堂训练P104习题1、2、3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解题步骤,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思想

就《曲线运动》的知识点而言,实际上只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二是曲线运动的条件。如果说,教师通过简单的图片展示、理论推导后,就将以上两结论直接告知学生,相信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剩下的时间就可以通过习题加以巩固。但如此,未免有过于注重物理学科知识,而忽略了物理学科思维、物理学科方法等核心素养的嫌疑。因此,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施教的理念和方法上。

本节课,教师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并在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获取实验结论,进而又通过实验直接验证学生所得出的结论,完全遵循伽利略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即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实际上也是学校提出的问题链·导学模式的具体化应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悟问题。在问题发现的环节上,通过开放性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体会知识获取的乐趣;在问题感悟时,学生自主小结,并将已学知识运用到指导实践生活当中来,体会STS的意义,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学要求:知道曲线运动的概念,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且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速度和合外力方向与曲线弯曲情况之间的关系。

本课是整章教学的基础,但不是重点内容,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是时刻改变的,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的方向是曲线的切线方向。本节课知识内容主要有两点: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学情分析

《必修1》,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几种运动,但都局限于直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是最为常见的运动。其实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什么是直线运动,什么是曲线运动,也知道曲线运动是常见的运动,但是不知道曲线运动的特点和原因。虽然学生在《必修1》学过速度的矢量性,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常常忽略了速度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对“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的掌握有困难。此外,在获取“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为切线方向”和“合外力与速度不共线,物体做曲线运动”的结论时,虽较为简单,但实验验证过程却不容易。学生分组实验时,容易滚跑小钢珠,要求学生小心配合。几何作图可能难以下手,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学生主要的学习行为是观察、回答、实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并认识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并掌握轨迹弯曲方向与受力方向的位置关系

(3)会将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

(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特殊到一般,由定性到定量的过程

(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五、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

难点:如何让学生获得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抓手,做到问问相连,环环相扣,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到问题的感悟,形成问题链导学;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依托,小组讨论,合作研究,共同进步

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

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

在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

在教学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七、课前准备

学生无需预习课本,否则像已知谜底的猜谜活动那样,那些探究的活动和问答没有意义。

要做好教学用具准备工作,具体教学器材有:遥控飞机模型;飞镖及飞镖靶;过山车轨道模型;砂轮;薄膜手套、小钢珠、红色印泥、白纸,弧形护栏(塑料+铁皮),斜面,条形磁铁,调试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过程

曲线运动

师:同学们,上午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必修2》的学习。大家请看这几种运动:一是小球沿着过山车轨道模型的运动;二是直升机模型机翼及机身的运动。(投影停留在第1页:标题)

【问题提出环节】

问题一:请同学们观察,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

生:物体都在做曲线运动

师:从轨迹上来看,这些运动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直线运动有很大的不同,并且曲线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无处不在(播放投影第2页:曲线运动图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运动进行一番研究。我们把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之为曲线运动。(播放投影第3页:曲线运动的定义)

问题二:那么同学们觉得,曲线运动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研究?(开放性问题)

生: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轨迹,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等

师:很好。(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板书,并最后进行逐一评价)同学们刚才提到的这些方面确实都值得研究,我们不妨先从最基础的开始,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如何,二是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其他的,我们会在稍后的几节课中慢慢学习。(播放投影第3页: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问题三:那大家觉得曲线运动的速度具有什么特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来看几个实验:一是水滴从旋转的羽伞上飞出;二是切割机切割钢铁产生的火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教师适当提示学生)(播放投影第4页:雨伞+砂轮)

师:大家观察到的雨滴是如何运动的? 飞溅出来的火花是怎样运动的?

生:雨滴从雨伞的边沿飞出来,火花从砂轮边沿飞溅出来

师:说明了什么?

生:都是从切线方向出来的。沿着圆周的切线方向,沿着轨迹的切线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为轨迹的切线方向

师:很好,说明大家观察还是很仔细的。刚才的几个运动有个共同点,就是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有特殊的嫌疑,是不是一般的曲线运动其速度方向也是沿切线方向的呢?为此,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这个观点。(播放投影第5页:探究活动(1))(回到导学案:活动探究(1))

【问题解决环节】

探究活动(1):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曲线运动》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五章,它不仅要讨论曲线运动的规律,同时要用牛顿运动定律对有关曲线运动进行分析。因此说,本章实际上是运动学和动力学在曲线运动上的具体应用,是学生所学必修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同时本章曲线运动的相关基础知识也是下一章《万有引力与航天》,高二学生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知识的基础。这些都是高考要考察的重点内容,所以本章也是高中阶段比较重要的一章。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把必修一牛顿运动力学直线运动,学完,对于用牛顿运动力学处理直线运动应该没太大问题。但曲线运动还从未接触过,不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许多曲线运动,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接受什么是曲线运动。关键是曲线运动方向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他们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列举各种生活实例及实验探究,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节内容。由于高一学生基本还保留了对直观现象的兴趣,所以我精心设计了接球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题 曲线运动 授课时间 学生 高二 教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

2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的合外力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 过程与方法 3体验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区别;

4体验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它的速度方向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能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提高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6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教学重点 什么是曲线运动;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用具及媒体应用 Ppt及多媒体演示

板书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新课 1让学生回顾直线运动及直线运动的条件

ppt展示几张曲线运动的图片

问题:

这几幅图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何特点? 回答:1轨迹是直线的运动

2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

观察

回答: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曲线。 为讲授新课打下铺垫

新课

讲解 一.曲线运动

1.概念: 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板书)

思考: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除了运动轨迹不同,还有什么区别?

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

曲线运动物体速度的方向?

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 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演示雨伞上水滴飞出的方向

发现:水滴飞出的方向就表示雨伞上和水滴接触处的质点的速度方向,该质点的瞬时速度方向沿切线方向

2.速度方向:(板书)

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 质点曲线运动中的速度方向是时刻在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播放视频

得出结论: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板书)

当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动了s,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s。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力F与s不在一条直线上,你会不会求这个力所做的功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回答。

方法有两个,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无论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W=Fscosa。有了这个公式,我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个问题。我现在用100N的力水平踢一个足球,踢了一脚之后足球水平向前滚动了50m,求我对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回答。

显然这个情况不能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想脚对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这个脚得跟着球向前走F、s要对应,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达式,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负,那么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是标量那功的正负表示什么呢?实际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如果力对物体做了正功,表示这个力是个动力,如果是负功则是阻力。(换句话说,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转移到这个物体上来,反之做了负功就表示有能量从这个物体中转移出去。)

那在我们的例子当中,这些力是什么样的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都是恒力,这个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不能用它。当然如果在过程中物体受到阶段性变化的力,每个阶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们可以将过程分段处理,每一段又都变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个阶段所做的功代数求和即可。

(三)合力的功

如果在某一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请同学们回答。方法有两个: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合力所做的功?

(四)几种可以转化成恒力的变力做功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有关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实际上除了刚才所说的阶段性的变力可以转化成恒力来计算做功,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处理。当力与速度始终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时,你会不会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学会用微分的方法处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我们也可以处理。比如一个弹簧处于原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端固定。用一个力缓慢地拉物体,那么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等效的,我们就用这个平均速度替换掉了这个变化的速度。现在你能不能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平均的力替换掉这个变化的力,我们说这是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的力,它的平均值刚好我们会求,那么这个例子中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与x的乘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恒力做功的定义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几种能够转变成恒力的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到了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7.2功

一功的定义

二合力的功

1功的两个要素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 篇10

说教材:

《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司南版必修1第五章"力与平衡”第4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内容教学的好坏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成败,因此本章的教学尤其重要。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有:1、物体的静态平衡,2、物体在某方向的平衡。本节是复习课的性质,在学习了常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后学习习近平衡条件的应用。同时巩固: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这在今后学习过程中经常用到。结合教材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巩固: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

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本节的重点是:物体的静态平衡与某一方向的平衡;教学的难点是:利用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可以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并通过归纳总结出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再进一步联系生活,通过实例讲解来巩固力的平衡的应用。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直观讲授法、归纳总结和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复习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较深对平衡条件的理解。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复习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条件;通过例题讲解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平衡条件的应用。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教师运用许多实例和图片(课本95页:大型的体育馆,图书馆,桥梁;物体的匀速运动等)来介绍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的应用,使学生对物理学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更加丰富的感性认识。

教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在新课引入中,提出问题:哪些物体属于静态平衡,哪些属于动态平衡?并指导学生,如何把生活、生产中的具体情境转换为物理模型,结合常见力、力的合成与分解及平衡条件进行受力分析,归纳确定研究对象、分析物体受力情况、应用物理规律列方程的解题思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纠正“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定是静止不动的”这一错误认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和某一方向上的平衡状态等情况进行分析。把实例转换为物理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得到某一方向上满足力的平衡条件,来理解物体在某方向上的平衡。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97页的作业(或教师精选出两道例题进行分析解答),教师进行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巩固受力分析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在本节知识的学习具有稳定性,巩固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倡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圆周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圆周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第五个课题。在此之前呢,学生们已经学过曲线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平抛运动的规律,这位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众所周知圆周运动是高中课本里面学习的运动里面的基本运动之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它在教材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设计思路:

课题引入—问题引领—知识总结—知识运用—方法总结—巩固训练—知识回扣

教学目标

1.认识圆周运动的特点,掌握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质——线速度不断变化的变速运动,角速度不变.

3.掌握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会用相关公式求解分析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公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易错问题

1.对匀速圆周运动中“匀速”的理解

2.v、ω、r之间关系的应用.

导入新课

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平抛,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圆周运动。

进行新课

一、圆周运动

首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6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些实例的运动轨迹是什么,做何种运动?如果让你给圆周运动下一个定义,应该怎么描述?你还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么?

2.在以上的例子中,你能说出哪些物体(点)运动得快,哪些物体(点)运动得慢?(对于自行车上各点的快慢,学生意见不同,不要立即否定或肯定,先引导学生去想如何比较?-引出线速度)

二、线速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16页—17页,回答下列问题:

1.类比直线运动,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做圆周运动物体的快慢?

2.如何求出t时刻线速度的瞬时值?矢量?标量?方向?单位?

3.何为匀速圆周运动,它有何特点?

(回扣上面自行车比较快慢的问题,指出这里的结论)

演练: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的速率不变

C.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质点的位移都相同

D.匀速圆周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质点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式题1、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线速度不变的运动

B、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弧长相等

C、相等的时间里发生的位移相同

D、是线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它走过的弧长与对应的圆心角成正比。故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圆心角来表示—引出角速度)

三、角速度

阅读课本17页—18页,回答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角速度?矢量?标量?

2.除了以上的物理量外,还可用哪些物理量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他们如何定义?

演练:2、关于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不变

D.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

变式题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10S内沿半径是20M的圆周运动100M,试求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1)线速度的大小;(2)角速度的大小;(3)周期的大小。

既然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都是用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四、线速度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演练3、甲、乙两个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它们的角速度之比为3∶1,线速度之比为2∶3,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半径之比为2∶9

B.它们的半径之比为1∶2

C.它们的周期之比为2∶3

D.它们的周期之比为1∶3

变式题3、如图6-5-3所示,在绕竖直轴匀速转动的圆环上有A、B两点,过A、B的半径与竖直轴的夹角分别为30°,60°则A、B两点的线速度之比为。

演练4、如图5-23所示,为一皮带传送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的半径为4r,小轮的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的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中,皮带不打滑,则()

A.a点与b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b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C.a点与c点的线速度大小相等

D.c点与d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变式题4如图5-24所示传动装置中,已知大轮A的半径是小轮B半径的2倍,A、B分别在边缘接触,形成摩擦传动,接触点无打滑现象,B为主动轮,B转动时边缘的速度为v,角速度为ω,求:

(1)两轮转动周期之比。

(2)A轮边缘上点的线速度的大小。

(3)A轮的角速度。

(运用以上的两个练习题,总结同轴转动装置与皮带传送装置的特点)

【课堂训练】

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来说,不变的物理量是()

A.周期B.频率

C.角速度D.线速度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B.变速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运动。D.匀速圆周运动就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半径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

A.如果角速度不变,线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B.如果线速度不变,角速度变为原来的2倍

C.如果角速度不变,运动周期变为原来的2倍

D.如果线速度不变,运动周期变为原来的2倍

4.假设“神舟”五号实施变轨后做匀速圆周运动,共运行了周,起始时刻为,结束时刻为,运行速度为,半径为r,则计算其运行周期可用()

A.B.C.D.

4.关于角速度和线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半径一定,角速度与线速度成反比

B.半径一定,角速度与线速度成正比

C.线速度一定,角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D.角速度一定,线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5.关于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则对于物体的角速度、线速度的大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赤道上的物体线速度最大B.在两极上的物体线速度最大

C.赤道上物体的角速度最大D.北京和南京的角速度大小相等

6.两个小球固定在一根长为L的杆的两端,绕杆上的O点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当小球1的速度为v1时,小球2的速度为v2,则转轴O到小球2的距离是()

A.Lv1/(v1+v2)B.Lv2/(v1+v2)

C.L(v1+v2)/v1D.L(v1+v2)/v2

7.一个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圆半径不变,它一定做匀速圆周运动

B.只要半径转过的角度与时间成正比,它一定做匀速圆周运动

C.只要速度方向随时间均匀变化,它一定做匀速圆周运动

D.只要周期和转速随时间不断均匀变化,它一定做匀速圆周运动

8.对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其转速与角速度成正比,其周期与角速度成反比

B.运动的快慢可用线速度描述,也可用角速度来描述

C.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因为其轨迹是曲线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方向时刻都在改变,角速度的方向也时刻都在改变

【课堂小结】

1、什么叫匀速圆周运动?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分别说明它们的含义及求解公式,他们间的联系。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曲线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2.方法与过程

(1)类比直线运动认识曲线运动、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和曲线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曲线运动中瞬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引入曲线运动

教师:在必修一里我们学习了直线运动,我们知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他的运动轨迹是直线,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的合力与速度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物体做的并非是直线运动,比如玩过山车的游客的运动、火车在其轨道上的运动、风中摇曳着的枝条的运动、人造地球围绕地球的运动(图片)。

问题1:在这几幅图片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

(运动的轨迹是一条曲线)

教师:我们把像这样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直线运动引入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曲线运动,并借助实例归纳出曲线运动的概念,帮助学生认识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的方向

问题2:我们知道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方向始终是保持不变的,那么在做曲线运动时,物体的速度的方向又有什么特点呢?

(方向时刻在改变)

问题3:那么,我们该如何确定物体做曲线运动时每时每刻所对应速度的方向呢?

教师:我们来猜想一下,钢珠从弯曲的玻璃管中滚落出来,运动方向会是下面那一种情况呢?

学生:猜想

教师:现在咱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

当B点无限接近A点时,这条割线变成了曲线在A点的切线,这一过程中AB段的平均速度变成了A点的瞬时速度,瞬时速度的方向沿切线方向。所以钢珠从弯曲玻璃管中滚落出来的运动方向也应该沿试管出口处的切线方向。

下面咱们通过“钢珠滚落”的实验视频验证咱们的猜想及理论推导是否正确。

学生:观看视频

总结:曲线运动速度方向沿曲线某一点的切线方向。

教师: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画

学生:砂轮打磨过程中砂轮边缘的火星是沿砂轮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下雨天我们撑着伞将伞快速转动时,我们发现雨滴不再沿着伞的边沿竖直下落,而是沿着伞边沿的切线方向飞出去。

教师:(思考)我们知道曲线运动每时每刻的速度方向,那曲线运动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呢?

学生: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不断在变化的。

画一画:画一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在轨迹上任意取四个点,作出在这四个点时,物体运动的方向。

设计意图:类比直线运动中速度,从实验猜想、理论推导再到实验验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四个角度出发组织学生对曲线运动速度方向的探讨,强化学生对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认识,突出本节的重难点。

3.曲线运动的条件

思考:物体做曲线运动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呢?

教师我们来看一个实验的视频,看看钢球在不同条件下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钢珠在没有受到侧面磁铁的作用时做直线运动,受到侧面磁铁作用时,偏离原来直线的的运动轨迹,做曲线运动。

教师:咱们一起分析一下物体的运动情况

学生:画出钢球曲线运动轨迹上任意四点出的速度方向和大致的受力方向

教师:大家观察每一点处钢珠的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有什么特点?

学生:受力方向和速度方向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物体所受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教师:大家再观察各点的受力方向与钢珠运动轨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力都指向轨迹弯曲的一侧。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通过视屏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对曲线运动轨迹上任意几点速度方向及受力方向的分析得出曲线运动的条件,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4.拓展

为什么砂轮?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强化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

2、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3、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4、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表达式

5、初步了解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原理。会测量、分析实验数据,获得实验结论。

6、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是合外力的一个分力,知道合外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事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使用。

3、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

4、让学生阅读课本并演示实验,体现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人的理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习惯,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分析向心力的来源,能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

向心力来源的分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向心力演示仪、圆锥摆、小球、细绳

六、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知道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已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上学期已对牛顿第二定律深入的学习,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向心力的概念,这种认识层层递进,但由于学生往往认为向心力是一种新的力,因此学习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将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七、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学好这部分内容,后一章的天体运动和高二阶段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的难度就会降低。本节内容通过实例让学生从运动和力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概念,接着又从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数学表达式,为了进一步理解向心力公式,用实验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使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是相结合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践,可以用实验去证明,最后由特殊到一般地哲学思想,让学生轻松学习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八、教学过程:

A引入新课

1、知识回顾:

师:上节课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它的大小和方向有何特点?(学生思考,回答)

师:翻开课本P22,完成练习4

学生练习后教师评价

2、情景设置:

两艘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相向心加速度之比为2:1,那么他们的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与它息息相关的一个课题———向心力。

课题板书:5.6向心力

B、新课进行中

1、向心力的认识

师:举例生活中的匀速圆周运动:(1)教师演示绳系小球,小球在光滑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2)地球围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3)演示漏斗内的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4)小球在向心力演示仪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归纳特点: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必有指向圆心的合外力来维持。

明确向心力的概念:这个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学生阅读课本(大声)P23,第二段,向心力的概念

板书:一、向心力

1、概念:F=F合

师生:对以上例子进行受力分析

师:向心力是不是一个新的性质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2、来源:向心力是效果力,它可以是某几个性质力的合力,单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师: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先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时能否画上向心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向心力是矢量,就要考虑它的大小和方向,它的大小如何计算?

学生思考并回答,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大小Fn=man

=mV2/r

=m.ω2.r

=……

师:大家考虑,向心力Fn与半径r之间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纠正并归纳:看公式Fn=mV2/r=mω2r,用控制变量法解决此问题,在线速度V不变的条件下,向心力与半径成反比,半径越大,向心力越小。

学生练习:练习册P23第三题。教师评价,并在此环节渗透物理学习中审题的重要性。

师:那向心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

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

师:由此知是变力,大家思考一下在匀速圆周运动中那些物理量不变?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速度的大小,加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向心力的大小。

师:物理实验室检验真理的一个基本途径,理论的正确与否是要用实践来证明的。

学生动手让小球做圆锥摆运动

建立物理模型(如图所示)

师:

(1)如图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力产生了怎样的加速度?

(2)能否在实验室里粗略计算此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大小?

学生思考并回答

师:课本上就是利用圆锥摆中可以有两种方法测向心力来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同学们课后有兴趣完全可以自己做一下。

2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的学习

观看过山车视频,师:

(1)过山车做的是不是圆周运动?

(2)运动时速度大小变不变?

(3)向心力指向以圆心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评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24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变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也指向圆心吗?

(2)变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是怎么改变的?

教师明确,并板书:

二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

Ft:切向分力,它产生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Fn:向心分力,它产生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

师:怎么分析研究一般的曲线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把一般曲线分割为许多极短的小段,每一段都可以看作一小段圆弧.这些圆弧的弯曲程度不一样,表明它们具有不同的半径。在分析质点经过曲线上某位置的运动时,可以采用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进行处理.

C知识小结

学生静下心闭上眼睛两分钟回顾本节课知识,

九板书设计

5.6向心力

一、向心力

1、概念:F=F合

2、来源:向心力是效果力,它可以是某几个性质力的合力,单个力或某个力的分力。

3、大小Fn=man

=mV2/r

=m.ω2.r

=……

方向:沿着半径指向圆心。

二做变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

Ft:切向分力,它产生切向加速度,改变速度的大小.

Fn:向心分力,它产生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

三、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十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