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30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能力方面:
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通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言,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点,培养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
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学生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原因。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可贵的是他有勇气承认错误。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二、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对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理解及评价。
三、教学思想: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一、文景之治
1、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2、文景之治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在讲课之前,先解释什么是大一统,即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汉武帝时能实现大一统,决非偶然,如果没有从高祖"文景之治",近半个世纪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如果没有景帝时平定七国之乱,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恐怕大一统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大一统的局面出现,也和汉武帝这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统治措施密切相关。
然后教师结合课文,并提供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部分见"相关资料"和"媒体资料"),由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为什么,教师逐条和学生分析讨论。
例如关于重视人才的内容,学生可根据材料介绍一两个下层人物,突出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关于"推恩令"的内容,在学生讲述后,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再补充强调:诸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爵号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定封号。这样,可以使一个大王国分割成许多小侯国,使王国封地越来越小,权力越来越分散,大大削弱王国同中央对抗的实力。后来,汉武帝又用其他方法如"酌金夺侯"等,逐步夺去王侯的爵位,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为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可让学生把"推恩令"与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作比较,进一步分析它的巧妙之处。
关于盐铁经营权由中央专卖和取消地方铸币权,教师可从国家税收和商品交换的角度提问此项措施的必要性。可回顾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的原因,提醒学生学会类比及前后知识的联系。教师也可联"欧元"的出现进行讲述。
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可以在学生讲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如何评价这一措施。锻炼学生学习在历史情境中思考问题。
最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综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并逐条列出来,既作为板书,又可作为本目小结。
三、西汉的衰亡东汉的建立和结束
本目内容虽为小字,但建议教师配合媒体资料的图片简单讲解。
例如:介绍王莽,他如何篡位,改制背景及失败,绿林、赤眉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1、光武中兴
(老师提问,学生阅读书上内容,可互相讨论得出答案)问题:刘秀在哪些方面调整了统治政策?可分为哪几条?每一项措施分别有什么效果?为什么后人称为“光武中兴”?
(1)释放奴婢。(2)三十税一。(3)精兵简政。(4)废除苛法。(5)整顿吏治。
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如人口由东汉初年的1000多万,增加到2100万。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专权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统治腐败。祸不单行,东汉末年灾荒连年,出现水灾、旱灾、蝗灾。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wWW.Jab88.Com
3、黄巾大起义
河北巨鹿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张角利用“太平道”,通过传教和治病进行宣传和组织;经过十几年,参加人数达几十万。起义前张角提出了预言,下面来看“黄巾军预言”,你能理解它的含义吗?(引导学生分析“苍天”、“黄天”“天下大吉”分别代表什么?简单介绍甲子的含义指184年。)从预言上反映出起义明确了斗争目标——“黄天当立”,起义时间——“岁在甲子”,是有准备的起义。184年,张角领导农民几十万人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他们攻占城市,焚烧官府,捕杀官吏。东汉统治者在起义军的进攻之下惊恐万状,坐立不安,调集全国部队镇压起义军。在东汉军队和地主武装的联合进攻下黄巾军主力经过九个月的英勇战斗,最终失败了。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精选阅读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主要的基础知识有: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通过学生对诗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采取措施的历史短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通过学生对汉初经济发展状况,文帝景帝时采取措施等历史剧的表演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通过影像、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阅读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诗文来导入新课;由学生表演历史短剧表现汉初经济的发展状况加深学生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理解,通过学生表演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短剧帮助他们记忆“文景之治”这一重点内容。通过影像资料解决武帝实行分封诸侯的背景原因的解释。通过画图的形式解决学生对武帝分封诸侯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汉初高祖、文帝、景帝时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原因措施结果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经过汉武帝大一统有关知识的学习说明了大一统是西汉全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通过学生对汉武帝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
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解决方法是通过学生短剧表演再现文景之治时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解决难题“汉武帝的大一统”中分封建侯国知识点是通过画图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是通过学生表演和影像资料共同解决。
难点
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方法是通过论由史出的方式,由教师引导,分析再由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资源
诗词图片影像多媒体课件
学法指导
1、阅读能力学习历史的基本功,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本课通过诗词影像,旨在使学生学会和了解使用史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本课重点子目讲完后,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从汉武帝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理清学生思路,让初一的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依据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思路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打出毛泽东《沁园春·雪》诗词中“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中涉及到几位历史人物?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毛泽东为何要把汉武帝同他相提并论呢?
现在我要请班中的几位同学扮演汉代的几位农民,请他们发挥想象,相互讲一讲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观看的同学们请你们注意思考:汉朝的经济状况如何?
展示影像:刘邦颁布法令采取休养生息政策,请学生从影像中找出来刘邦颁布了哪几项措施?
请班级表演能力强的同学表演一组历史短剧:没有参加演出的同学给历史短剧起名字,再现文帝、景帝时采取的措施。
过渡语: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简单归纳文景之治的要点。
过渡语:文景之帝时经济恢复发展,历史叫“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时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登基以来,他采取什么政策对待人才?(影像资料)
汉武帝面临国内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是什么?它是如何由来的?
现在我们看一看武帝的父亲景帝时出现了怎样的王国问题?请你通过看影像资料和大家议一议资料中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发动叛乱的首领叫什么?他的身份是什么?借口又是什么?
五国问题彻底解决了吗?
过渡语:汉武帝如何解决王国问题呢?
作图示意:假如一个诸侯王拥有封地是这么大:
他有四个儿子,根据汉朝的推恩令,他的封地就变成了如下图:
(阴影部分)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诸侯王的封地和以前相比有何变化?
推恩会解决诸侯国问题它起到作用是什么?
汉武帝打击诸侯的另一个措施是什么?
过渡语:这样诸侯国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进对抗,汉武帝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加强统治。
为什么要采取这次措施,请同学在书中找出原因来?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纳董仲舒的建议,请同学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议一议董仲舒的什么话打动了汉武帝。
教师强调:汉武帝推尊的“儒术”,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它以儒家学说为主,又经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从此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汉武帝为达到“独尊儒术”的目的,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想一想汉武帝还在哪些方面实现了大一统?
这样汉武帝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第一个盛世局面。
同学们能给汉武帝一个评价吗?
过渡:西汉后期,政局动荡不安,西汉政权摇摇欲坠,请同学们观看西汉末年的一段影像,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东汉的建立者,都城定在何处,
你知道光武中吗?请你根
据学过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讲一个有关“光武中的故事”。设立大学……以五经为主要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东汉政治十分黑暗,导致农民起义,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小结:你知道今天讲了几个历史人物吗?你能谈谈对他们的看法吗?
习题
1.汉朝劝诫百官关心农桑,并重视以德化民的皇帝是()
a高祖、武帝b文帝景帝c景帝武帝d高祖文帝
2.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最早出现于()
A战国b秦朝c西汉d唐朝
3.西汉时太学的教育内容是什么?它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何不同?
1、五位
2、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因为他统治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他是汉朝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扮演汉初农民的几位同学上台开始进行表演,讲述他们生活条件,观看的同学会说到下列词语形容汉初经济状况:萧条,民不聊生,国家府库贫乏,国家缺少马匹,多用牛车。
(1)禁止把农民变成奴婢
(2)释放犯罪的人回家种田
(3)农民耕种无人的土地,可归自己所有。
(4)减轻赋税,十五税—
学生根据短剧可起如下名称
(1)文帝拒收千里马
(2)文帝景帝注重农耕生产
(3)文帝提倡节俭,不修露台
(4)文帝“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
(1)奖励农耕
(2)提供节俭
(3)重视“以德代民”
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满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学生答:选贤任能
学生答:王国问题,
汉初、刘邦为巩固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七国之乱”
刘濞
吴王
“诛晁错、清君侧”
没有
变小了
使诸侯国力量得到削弱,没有力量对抗中央
借口诸侯王所献黄金成色不够,削去当时半数的侯国。
(1)西汉时,诸侯门下聚集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不利。
(1)董仲舒称天子是天的儿子,代表天统治百姓,汉武帝认为很符合他统治的需要。
(2)董仲舒认为,维护政治
上的一统,就需要实现思想的统一,而百家各异,于统治不利。
中央设立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军事和经济上也相继实现了大一统
汉武帝雄才大略,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的经济、军事的大一统,不愧为一代杰出人物,但是晚年他也犯了一系列的过错,连年穷兵黩武,加重赋税,给人民带来灾难,可见功大于过,仍要对他持有肯定态度。
时间25年
建立者刘秀
都城洛阳
学生解释光武中兴,光武是汉武帝的年号,他采取一系列政策如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注重农业的发展,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状况良好被称为“光武中兴”。
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选b
选c
西汉时以五经作为学习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比汉朝多,有代数、几何、英语、地理、历史、生物、音乐、语文等,不仅有自然科学类,也有人文社科类。
通过毛泽东诗《沁园春·雪》导入新课,方式新颖,学生易于接受,又能烘托气氛,很自然地进入新课学习中去。
板书:大一统的汉朝
由于通过学生的表演展现出来,形式活泼,学生乐于其中,教师避免枯燥的背景介绍,而学生准备充分,能很快找出所设计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评价。
板书──文景之治
尽量让学生通过观看影像找出相关内容,既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又可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本目知识点多,学生在讲师相关内容时,给予肯定,归纳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补充。
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学生在启发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板书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大屏屏幕上,跃跃欲试,举于发言学生带着问题影像,会加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板书(1)颁布推恩令
通过图形变化来讲述诸侯王封地的缩小,比较直观形象,而且利用图的趣味性,会引发学生进一步寻根求源的欲望,比较容易解决概念上的难点。
板书(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结合课外知识思考后举手回答:
这是本课的重点,学生浏览影像资料后,经过讨论后得出结
论,体现合作性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学生
能圆满完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成功。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基本上能较全地概括出基础知识“
可以启发学生通过看书或讨论方式解决问题。
充分发挥分组的作用,通过讨论引出学生论从史出,允许学生个性发展,提出合理存在观点,允许学生保留自己持有的观点和看法。
培养学生阅读和寻找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事物认知能力。
根据平时学生水平进行,鼓励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那些能以历史人物身上联系自己实际的同学,要充分地肯定,灵活处理,多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
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
4、东汉的统治:
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
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
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
: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举例如下:
[2007年宜昌中考]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
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
[06年福州质量检查]第3题实现西汉王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的大一统,西汉王朝进人鼎盛时期的皇帝是(C)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武帝D.汉景帝
达标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D.盐铁官营
2、下列四位皇帝在位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高祖②汉武帝③汉文帝④汉景帝
A、①②③④B、③④②①
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
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指的是
A.汉武帝B.汉高祖C.秦始皇D.唐太宗
4、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
A、抨击其它学说B、推行儒家教育
C、破格录用人才D、加强中央集权
5、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B、加强思想控制
C、注重儒家学说D、中央集权的强化
6、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
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的是()
A、卫青B、主父偃C、王莽D、董仲舒
二、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汉初,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表明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是什么政策?
(2)分析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4)当前,国家为减轻人们的负担采取了什么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
2、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请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汉武帝的最主要的历史功绩?
大一统的汉朝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一统的汉朝”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大一统的汉朝
学习
目标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
2.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备人李秀荣(二)合作探究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形势?这种局面是怎样造成的?(联系前面所学内容思考)
(2)面临这种形势,汉初几代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2.阅读77-78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
思考:(1)汉武帝是如何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达到怎样的效果?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这一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措施?(可在组内讨论)
(3、)阅读78-79页小字,了解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
:汉武帝为促进和巩固大一统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意义如何?
(三)拓展创新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在当时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措施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讨论)
四)系统总结1、知识建构:
2、归纳:学习封建统治的巩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客观原因: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原因:汉武帝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小
措施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五)完成同步训练
(六)预习14课
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备课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课
学习过程二次备课
一、课前准备
小组检查预习案的完成情况,记录分数。
教师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作为二次备课的依据。
二、导入新课:西汉建立的时间、谁建立的、都城?
三、自学指导:阅读课本76-79完成以下内容
1、汉朝又称两汉,指___和___.
2.西汉文景时期,重视__________,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___________
3.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
4.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_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____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5、秦始皇采纳的建议实行。
6.汉武帝罢黜百家中的百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_________的为主要教材。
8.公元___年,______建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______.
9.列举两汉时期两个著名的清明政治时期.
10.汉武帝的哪些措施促进和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本节课涉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措施,以后还有经济上、军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