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02-21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单位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3)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4)记录结果时,不但要记录数值,还必须注明测量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三、时间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

四、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3.误差与错误区别: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v=st

3.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4.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6.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v=

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相关推荐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1节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计制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

4.温度计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体温计:体温计有个特殊结构——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要拿着体温计用力向下甩,把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允许甩)。

第2节熔化和凝固

物态变化: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晶体凝固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4.常见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常见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

5.注意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图像!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第3页(共35页)

3.沸腾和蒸发的异同:

(1)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达到沸点继续吸热液体才会沸腾;

(2)蒸发是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4.影响蒸发的因素:

(1)液体的温度

(2)液体的表面积

(3)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5.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6.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2.升华现象: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3.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4.凝华现象:霜的形成;窗玻璃上的“冰花”;树枝上的“雾凇”

5.吸热: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凝固、液化、凝华。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播,且声速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15℃);

(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人耳能区分开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第2节声音的特性

一、音调: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2.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二、响度:响度由振幅和距离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三、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闻其声,知其人”、“悦耳动听”描述的是音色。

作用:用来辨别发声的物体是什么,辨别物体是否损坏。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

人耳听力范围的:(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

次声波: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

超声波: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进行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信息、绘测海底地形图;B超;检测金属裂纹等。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物理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分类及比较:

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

量程-20℃~110℃-30℃~50℃35℃~42℃

分度值1℃1℃0.1℃

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

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态变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及吸热放热情况:

1、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②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2、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②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3、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1)、国际单位:A(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最大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三、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四、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4、连接方式:

串联并联

定义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电路中只有一条电流路径,一处段开所有用电器都停止工作。电路中的电流路径至少有两条,各支路中的元件独立工作,互不影响。

开关

作用控制整个电路干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中的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路图

实例装饰小彩灯、开关和用电器家庭中各用电器、各路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