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2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菩萨兵》教材简析,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菩萨和兵是怎么联系到一块的?菩萨兵是指什么样的兵?为什么叫菩萨兵?同学们看到课题一定会提出许多问题。这个题目确定有些古怪,但它讲述的一个故事却很感人。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受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一样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藏胞一听说军队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藏胞见军礼就怕得要命,原因是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藏胞躲藏躲藏并不影响红军的体整,然而却急坏了朱总司令,为什么呢?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红军官兵具有“菩萨“心肠。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这里主要写了朱德与翻译的两次对话,从朱德的话语中字字句句皆见他一心为藏胞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朱德总司令动员并带领红军主动替藏胞完成春耕工作。“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

第四段(第8-9自然段)写藏民们耳闻目睹红军的行动后激动不已。“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这是藏胞由衷发出的赞叹。这既点题,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编辑推荐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卢沟桥烽火》依托教材


苏教版第十册中的《卢沟桥烽火》具体记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为了让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下面把我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的一个片段记述下来。

师:“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又蚕食华北,卢沟桥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人有咽喉吗?在哪个部位?重要不重要?

生:(指指自己的咽喉),咽喉就是一个人喘气的器官,它很重要,一旦这个部位卡住那人就会难以生存。

师:读一读第一节的最后一句,把什么比作了咽喉要道?

生:把卢沟桥比作了咽喉要道,可见卢沟桥十分重要,敌人一旦突破,那我们中国将被日本侵占。

师:那我们就来把卢沟桥的重要性读出来。指名学生朗读。

师:这样的情况下,日本方面最想做到的是什么?

生:突破卢沟桥。

师:他们来了。自己读读第二第三小节,用笔画出“这显然是赤裸裸的挑衅行为。”

师:“挑衅”就是什么?

生:故意找茬吧。

生:是故意挑起事端。

师:那“赤裸裸”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这显然是明显的故意挑起事端。

师:说得很好,那就请你们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

生找

生:他们是来找人的,那为什么白天不找,而要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时候去找呢?深更半夜看得见人吗?再看他们“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偷偷摸摸干什么呢?一看就没有好事。

师:请你把这些能表现日本侵略者故意挑起事端的词语突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你讲到的句子。(学生读)。

生:不就是一个日本士兵丢了嘛!军队里那么多士兵,也不在乎这一个,难道非要找到他不可?

生:举个例子说,你去问路,是不是应该要客气些,人家才会告诉你怎么走。那日本军官找人说话的时候是不是也该客气些啊,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哪像找人,倒像吃人。(学生读相关句子)

生:(读句子)找人需要“全副武装”吗?

生:(读句子)找人就找人,干吗说成“搜查”呀?

生:找人就一定要过卢沟桥去找吗?他们想干什么一看就知道了。

师:由此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评析: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上述片段反映了教者的两种想法。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上述片段中,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二、让学生思想不断

片段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颇具意义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是故意挑起事端?”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都积极从文中找寻理论依据,然后用自己精彩的语言呈现给大家,那一个个质疑的问句让我们不难感受到学生看得多么仔细,想得多么周到,回答又多么流利,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学生完全处于阅读的主体地位。

《责任》教材简析


我们都曾听过许多这类型的事:司机撞了人从现场逃逸;找黑心钱的商人卖假药、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这些被我们唾弃的人缺少的是什么?那就是责任感。怎样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责任》这篇课文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曾连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小时候无意打碎了一位老奶奶的窗玻璃。虽然他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可老奶奶坚持要他赔偿。这时,他求助于父亲,父亲要他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于是,小里根只好边刻苦读书,边抽空辛勤打工挣钱,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在劳动过程中,小里根的感受由最初的委屈到自豪,并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里根长大后成了一个有出息的人。这个故事虽小,却能使学生从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使学生体会承担责任是一种可贵的、获得成功所必备的品质。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一个能为自己过失负责的人,将来是会有出息的,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通过体会小里根从委屈到委屈而为难再到自豪的情感变化来理解。因为他的情感变化既和事情的发展紧密相连,又能帮助我们领会父亲让小男孩对自己的过失负责的良苦用心,从中懂得承担责任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领悟、释疑的读书方法。

建议教学本课用1~2课时。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所见》赏析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所见》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所见

袁牧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树阴。

今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诵读:

①内容简介:描述了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又不唱,准备捕捉知了的一刹那情景。

②写作特点:诗人善于抓住事物瞬间的特点加以描写,反映人物独特的心理状态,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有动有静。

③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④思考:

请将这首诗与后面的《小儿垂钓》对比着读,并分析在写作上的共同点。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祁黄羊


春秋时代,几个大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经常出兵征伐别的国家。当时,晋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由祁黄羊担任中军尉,负责训练军队。

在多年的征战中,祁黄羊的腿脚落下了毛病,走路很不方便,便请求晋悼公准许他辞职。

悼公说:“中军尉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你在军中多年,心目中一定有合适的人选。你觉得谁能替代你呢?”

“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杀你父亲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

“主公问我谁可以担此重任,并没有问我他是不是我的仇人哪!”

“好吧,我相信你,就照你的意见办!”

悼公立即派使者去召解狐,没想到解狐大病在身,卧床不起,不久就去世了。悼公只好让祁黄羊再举荐一位能接替他的人。

“看来只有祁午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悼公十分惊讶:“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举荐他,难道不怕人家说你偏心眼儿?”

“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任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悼公听了很受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选自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8册〕

阅读一点通

这篇短文是根据《吕氏春秋》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的。读罢全文,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一心为公、正直无私的春秋大夫——祁黄羊出现在眼前。

祁黄羊腿脚有病,不便指挥,他不恋高位,自动请辞,令人钦佩;当主公让祁黄羊推荐贤才,他考虑再三,两度荐贤,既不避仇,也不避亲,任人唯贤,深得晋悼公的赞誉。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只拣儿童多处行》教材理解


【学习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至9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含义以及好处。

4、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了冰心奶奶在颐和园所碰到的春游的儿童,表现了儿童的生机勃勃、活泼欢快的情态,表达了冰心奶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根据作者的行踪,可以把文章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文章先写碰到儿童的地点,以及儿童之多;然后通过对两句诗的新的解释,点明题目,同时也道出了游园的缘由——被活泼可爱的孩子所吸引,不由得产生游园的兴致。于是,“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这一“笑”一“迎”,流露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一个“挤”字,表现出冰心奶奶那颗不老的童心。

第2部分(第3、4自然段),写游览时“我们”处处遇上儿童。这一部分在写儿童之多时,作者抓住儿童的不同情态——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的,说着的,笑着的,还有跑累了坐着看书的,在“一面面鲜红的队旗”的映衬下,他们显得那样的活泼可爱;在写儿童归队的情景时,用他们和我们常常“撞个满怀”,说明他们有点莽撞;但又用他们总是说一声“对不起”,表现了他们的懂礼貌。

第3部分(第5—8自然段),写“我们”在玉澜堂的院落里,与儿童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这一部分先写了开得很旺盛的几棵大海棠树以及对饱满、烂漫的春光的赞叹;接着写“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时,引来“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文章用“我”与孩子的对话的方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忸怩”和一个男孩子的率真,然后就孩子说的那句“就是开得旺”作引申,写了花儿与儿童一样,借花喻人,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挚爱和期望。

第4部分(第9自然段),写“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一部分照应前文,再次点题,以突出题旨。

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和活力,读后令人感到十分兴奋和激动。

【字词点击】

生字提示

这篇文章共有15个生字,其中有7个生字只要求我们认识就可以了。在字音方面要注意读准:“澜(lán)”“忸(niǔ)”“怩(ní)”“拣(jiǎn)”“嚷(rāng)”“倚(yǐ)”“畅(chàng)”。在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有6个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多为左窄右宽的结构。“拣”的右边不是“东”,右边的第3笔是横折钩,不要写成竖钩;“嚷”的笔画比较多,口字旁的位置要上一点;“匣”的最后一笔是竖折;“堂”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点;“口”字写得收缩一些。

词语释义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成千盈百:盈,满。形容人很多。也作“成千上百”。

座无隙地:隙地,空着的地方。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以坐下来。形容人很多。

浑身解数:全身的本领。

【疑难解析】

句子解析

1、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这句话的前两句诗的意思是:儿童不明白春天到底在哪里,只是看哪儿的游人多就往哪里走。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反过来说呢?因为冰心奶奶特别喜爱儿童,在她的心目中,儿童就是春天,儿童的身上透发出春天的活力,哪里有儿童,哪里就会有春天,哪里就焕发着春的气息,所以要寻找春天,就得“只拣儿童多处行”。

2、女孩子、男孩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太阳,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地球万物离不开太阳。太阳,多么好的一个词语啊,人们常把自己最喜欢的人比作太阳,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问题解析

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呢?

回答这个问题要建立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要抓住以下两个要点:其一,儿童多处就是春天,因为儿童多的地方春光最饱满最烂漫;其二,儿童是春的使者,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祖国的春天。

【品评赏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不仅写了儿童之多,还写了花儿开得之旺盛。那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的多呢?

课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就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颐和园门口的儿童之多。

……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成千盈百”是说孩子之多;“闹嚷嚷地”是说孩子之欢。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用“魔术匣子”来比喻颐和园,突出了颐和园内含的丰富,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用“小天使”来比喻孩子们,“天使”本来是指宗教中神的使者,西方文学艺术中,天使的形象多为带翅膀的少女和小孩,因此常用来比喻天真可爱的女人和小孩。一个“飞”字,既让我们想到天使的翅膀,更让人看到了孩子的活泼可爱。这里冰心奶奶用生花妙笔,写出了儿童之多、之欢,表达了对儿童的喜爱。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通过读使得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能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通过读来感受儿童之多之欢快;通过读来体会冰心奶奶对少年儿童的喜爱。

文章的第3、4自然段,先请你用笔把描写“儿童多”的词句圈画出来,然后请你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从字里行间所透发出来的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有的同学可能会问文章中“……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确具有诗情画意。我们知道,太阳,给人光明,给人温暖,给人希望,地球万物离不开太阳。太阳,多么好的一个词语啊,人们常把自己最喜欢的人比作太阳,冰心奶奶在这里把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儿童比作太阳,从儿童身上喷发出的气息是太阳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是希望的气息,表达出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这些是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细细体会的。

从这几个自然段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大地上尽是一些爱动且冲动的孩子。他们举着贺知章的剪刀,把阳光、花朵、纯洁和爱,剪成希望种在泥土里,迅速地长出的阳光、花朵、纯洁和爱来。他们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别人看了也快乐、也幸福。

课文的第5自然段通过写开得很旺的海棠花来反映春光的饱满与烂漫。这一自然段文字优美,比喻生动。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密密层层的海棠花,突出了花开得之多、之密、之美,既让人感受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觉得海棠花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更让人感觉到春光的饱满与烂漫。文章的第六自然段写的是作者对春光的赞叹。文章第5、6两个自然段语言生动,感情丰富,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从读中感悟春天那番生机勃勃的景象。

文章的第8自然段借花喻人,抒发了作者的热爱儿童,以及寄希望于儿童的思想感情。这一个自然段要凭借朗读并联系前文来感悟儿童和花儿的相通之处——都是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都能让人感到快乐。

是啊,花儿与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春天荡漾在儿童的心里,春天写在了儿童的脸上,春天就住在儿童的身上,春天是儿童的,儿童就是春天。所以,“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文章的结尾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菩萨兵教学反思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菩萨兵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菩萨兵》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是这么做的:

一、朗读文本,在人物语言中感受朱德急藏民所急,想藏民所想的品质:

在这篇课文中,朱德说了三次话,

▲“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三句话,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交流时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我觉得这样有目的的放手读,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

二、填补空白,引发想像,进行说话:

1、在体会士兵爱民行动中,我抓住“热火朝天”引导学生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看到了士兵们在忙碌地耕种:翻地松土的、插秧的、浇水的……;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劳动时累得发出了“哼哼哟哟”的声音,也好像听到了战士们开心的唱歌声。

2、在最后一段藏民们由衷地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我让学生想像说话,藏民还会对红军说些什么?感谢之情,报答之语,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都说了出来,晓颖是这样说的:

村长代替全体村民说:“红军战士们,你们是真正一心为我们着想!以前认错你们了,真是深感歉意啊!你们是老百姓的救命恩人!我代替全体村民向你们深鞠一躬!我们藏民永远支持你们!红军万岁!朱德万万岁!”

3、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让学生想像:藏民们吃了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通过对比,从侧面感受红军战士对藏胞们的关爱。

有了以上几个环节的朗读与训练,学生对这篇课文掌握得较好!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最佳路径》预习解析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最佳路径》预习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重点生字

吆:yāo

〔吆喝〕(大声)喊叫。多用于大声叫卖东西和大声驱赶牲畜,如大声喊号子等。亦单用,义同,如“老姜头站在那里纹丝不动,吆着号子。”

笔画数:6;部首:口;

造句:老远就听见二叔吆喝的声音。

躁:zào

性急,不冷静:躁动。躁进。躁狂(浮躁轻狂)。急躁。浮躁。骄躁。烦躁。性情躁。

笔画数:20;部首:足;

造句:你的脾气还是那么暴躁。

庆:(慶)qìng

祝贺:庆贺。庆祝。庆幸。庆典。庆功。可祝贺的事:国庆。大庆。姓。

笔画数:6;部首:广;

造句:香港回归,举国欢庆。

滨:(濱)bīn

水边;近水的地方:海滨。湖滨。靠近(水边):滨海。滨湖。滨江。

笔画数:13;部首:氵;

造句:这个海滨城市真美。

郎:láng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郎。郎才女貌。对某种人的称呼:货郎。女郎。旧时妻称夫或情人:郎君。封建时代的官名:郎中(a.古官名;b.中医医生)。侍郎。员外郎。姓。郎làng〔屎壳郎〕“蜣螂”的俗称。

笔画数:8;部首:阝;

造句:我国古代称大夫为郎中。

施:shī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ji刼)。施为(w唅)。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用上,加工:施肥。施粉。给予:施礼。施诊。施恩。姓。

笔画数:9;部首:方;

造句:这项措施实施后,效果很明显。

茵:yīn

铺垫的东西,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茵褥。茵席。茵饪(寝褥和烹饪,引申为睡眠和饮食)。绿草如茵。

笔画数:9;部首:艹;

造句:春天里绿草如茵。

覆:fù

遮盖,蒙:覆盖。覆溺。覆蔽。覆被(遮盖,喻恩荫)。覆庇。翻,倾倒,败,灭:覆舟。颠覆。覆灭。覆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覆没(m?)。覆水难收。覆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同“复”①②。笔画数:18;部首:覀;

造句:白雪覆盖了整个大地。

敦:dūn

厚道,笃厚:敦朴。敦厚。敦实。诚心诚意:敦聘。敦请。督促:“使虞敦匠”。敦劝。敦促。姓。敦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

笔画数:12;部首:攵;

造句:这个孩子老实敦厚,很招人喜欢。

●重点词语

精心:细心。

思绪:连绵不断的情绪,想法。

料理:办理,处理。

绵延:连绵不断的。

优雅:美好的,高尚的,不粗俗的。

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漫山遍野:山上和田野里到处都是。形容很多。

●学习目标

第一:掌握本科的生字

第二:掌握本科几个生词的意义

第三:熟读课文,理解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的难题,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课文重点

世界建筑大师既迪斯尼乐园的设计者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时,遇到一个难题: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连接,还没有具体方案。

在一个很偶然的时间里,他从一位无力料理葡萄园的老太太身上得到了启发:给人自由,任其选择。于是,他的难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后来,他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世界上最佳的选择!

格罗培斯的成功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道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顺其自然,也许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相关知识

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在设计迪斯尼乐园各景点之间的路该怎样联接时,别出心裁地撒上草种,提前开放乐园。半年后,草地被踩出许多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的小道,第二年,格罗培斯就按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其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其实,在生活中,有时不必去太刻意雕琢,顺其自然或许是最佳选择。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孩子好比花草树木,有着各自的生长需要,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他们生长于被强行设定的“花”里,那么他们就可能没了舒筋骨,展枝叶的空间。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我想我们孩子的明天都会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菩萨兵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什么是“菩萨兵”?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糟蹋、翻译、糊涂、热火朝天

3.各自轻声读课文一遍。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分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后学习评议。

读讲第1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说说对“长征”、“藏族”的理解。

3.指名说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4.指名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

3.完成课文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读讲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几自然段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引导概括,主要讲朱总司令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

指名读“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

教师提问:这句话表达了朱德怎样的心情?

再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体会朱德同志深知藏民疾苦的阶级感情和对藏胞一片赤诚爱心。

三、读讲第6、7自然段。

1.自由读。

2.画出朱德同志对藏胞春耕工作关心、重视的词语。

3.指名说说所画词语。

4.指名读“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一句,并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表面上讲春耕,实质上是要让红军的形象在藏胞心中生根使藏胞知道,红军是一心为民的。

5.指名说说这两段讲什么。

四、读讲第8、9自然段

1.自由读。

2.默读思考:藏胞为什么全都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什么会说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

3.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4.指名读第8自然段,引读第9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朗读全文。

2.说说藏胞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

3.教师小结:本文记叙了长征途中,朱德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的事。我们从中体会到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六、作业

1.朗读全文。

2.写一段话,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

附板书:

7菩萨兵

朱德:急坏了怎么受得了尽心尽力

藏民:躲跑返回流泪

菩萨兵 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菩萨兵 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7、菩萨兵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受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一样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

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着重写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从而体现红军的菩萨心肠,略写红军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详略得当。

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藏胞一听说军队过来,就躲进深山,不敢露面。藏胞见军礼就怕得要命,原因是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藏胞躲藏躲藏并不影响红军的体整,然而却急坏了朱总司令,为什么呢?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红军官兵具有“菩萨“心肠。想办法动员藏胞回来。这里主要写了朱德与翻译的两次对话,从朱德的话语中字字句句皆见他一心为藏胞着想。

第三段(第6-7自然段)写朱德总司令动员并带领红军主动替藏胞完成春耕工作。“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朱德的话,既指红军认真负责搞好春耕,又指他们要把军爱民的真诚爱心播在藏胞的心里。

第四段(第8-9自然段)写藏民们耳闻目睹红军的行动后激动不已。“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啊!”这是藏胞由衷发出的赞叹。这既点题,又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讲这个故事。

2、学会18个生字,理解词语。

3、能用“热火朝天”、“干干净净”等词语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司令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难点: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三、具体实施

首先本课的课题很值得关注,首先它是重点,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其次它是难点,“菩萨兵”一词平日少见,也许师生均是第一次接触。读懂课文,应从读懂课题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教学时我打算直接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预习,你知道“菩萨”一词的意思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菩萨”的初步认识。教师再相机点拨: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了解了这些后,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相信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和思考,会得出“像菩萨那样的兵”或“具有菩萨心肠的兵”,那么“菩萨兵”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此时引导学生读课题,就容易读出称赞、崇敬之情,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学生理解了课题后,老师再由两个简单问题“谁是菩萨兵?”“是谁把红军战士称作菩萨兵?”过渡到课文的学习,那就是“为什么藏族同胞把红军战士称为菩萨兵?”

在课文的学习中,有几个句子需要很好的把握:一是“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可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这个句子,了解“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是“藏民躲藏起来”的原因。这里涉及到一个相关知识的问题,即学生对“吃尽反动军队的苦头”有多少了解,如果引导想像,他们能想象出那种情景吗?我想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当时在讲到“敌人去一条山沟扫荡”时,我和学生已经通过资料交流了解了“三光政策”,相信他们此时能引起某些知识、情感上的共鸣。当然,如果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请教长辈,在这个时候进行交流,效果会更好。

二是“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我想提出“朱总司令急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学第2至5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通过交流汇报自学所得的形式,略讲这一部分内容。

三是朱总司令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想一想:为什么要开春耕动员会?因为部队是保家卫国的,主要任务是打仗,长期与反动军队作战,已经使他们精疲力尽,所以才需要到此地“休整一段时间”。但是现在,为了让藏胞来年不挨饿,艰苦作战的红军战士又要放下枪杆,拿起锄头,耕田种地。这段话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要从朱总司令的话中体会到军民一家的思想,“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朱总司令意味深长的话说明了身为司令的他想的不仅仅是眼前藏胞的利益,而且还考虑到了红军战士的光辉形象,以及今后军民团结的重要意义。“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学生不大容易理解。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红军播下的仅仅是地里的种子吗?藏胞看到红军战士这样为他们着想,心里会怎么想?我想先让学生通过自读,谈谈他们的感悟,老师再适时点拨:正是由于红军帮助藏胞春耕这件事改变了藏民对红军战士的看法,使他们亲近红军战士,与红军战士团结一心,亲如一家。这不也是红军战士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吗?

四是文章的结尾: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这里的标点应引起注意。一般情况下,前面说“几时”后面应跟着“问号?”,可是使用的却是“感叹号!”,这表达了藏胞什么样的感情?这句话要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用换个说法的形式来体会反问、感叹语气的加强作用,体会藏胞的一片感激之情。

最后要回扣前面的问题:“学完了全文,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藏胞把红军战士称作菩萨兵了吗?”让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加深理解。

《阳光很活泼》教材简析


教材简析

本文以父亲的活动为线索安排内容,全文共有9段。第1~3段写父亲到海边看日出,感受到阳光真的很活泼。第4、第5段以插叙的形式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阳光很活泼的画。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老师。课文以热情的口吻、优美的语言描写了日出的美,赞赏了儿子那充满想象的童心,同时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特感受。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写父亲一大早就到海边看日出。满意、起了个大早可以看出父亲的态度非常认真。

*第2段:写日出的美景和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本段对日出的景象描绘得非常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阳光真的很活泼。特别是露出、闪、跳跃、跃出和荡漾等词语非常有动感。

*第3段:写父亲看日出的感受:新奇、震撼、活泼。教学时应让学生思考:父亲多次观察过日出,为什么这次会有这样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日出的千变万化,以及在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心境下,同一个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从而为学生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奠定基础。

*第4、第5段:插叙了父亲看日出的原因:儿子的造句作业挨了老师的批评后很委屈。儿子自认为阳光很活泼这个句子造得非常漂亮,因为他自己去看过日出,并感受到那阳光真的很美,很活泼,像顽皮的小孩子,像五线谱,像风吹杨柳父亲答应给儿子一个答复是因为他珍视儿子的感受。

*第6、第7段:写父亲回到家里画了一幅名为阳光很活泼的画。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是父亲画这幅画的动力,想着那美丽的日出,想着那活泼的阳光,带着新奇,带着震撼,带着对美的热爱,他才画出了他觉得最美丽、最得意的作品。

*第8、第9段:写父亲让儿子把画和一封信带给了老师。父亲在写给老师的信中说的话也是这篇文章要对读者说的话,它是全文的文眼。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感受是不同的,不仅阳光如此,其他事物也是如此,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的独特感受。

*识字写字教学:镶字和嵌字的书写可作重点指导。

*课后第2题:三句话中的带点部分突出了阳光的活泼,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体会。

*课后第3题:教师可以带头谈看法,以启迪学生思维。

*课后第4题: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生命的壮歌》“生命桥”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生命的壮歌》“生命桥””,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有一个狩猎队,把一群羚羊赶到了悬崖边,准备全部活捉。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了山涧。

试跳成功!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那情景是何等的神圣。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

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一群羚羊在狩猎人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帮助年轻的羚羊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动人故事。

羚羊飞跃山涧,“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连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它们在生死存亡之时,沉着、冷静,顾全大局,洋溢着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作者把老羚羊的死亡比做“桥墩”,把跃涧的弧线比做“生命桥”,以及用“神圣”形容当时的情景,热情地赞颂了老羚羊牺牲自我,保存年轻羚羊的可贵精神,洋溢着作者深深的敬意。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建议——《赤壁之战》助读


《赤壁之战》是从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节选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学习这篇课文,需掌握下面几点。

(一)要了解故事的“前因”

《三国演义》是讲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长期混战的情况。曹操力量最强大,要吞并刘、孙,刘、孙就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处协助作战,吴国都督周瑜因为“曹军号称八十万,我军才三万”,想用火攻,但当时一直吹西北风,急得生了病。接下来就发生了本课这个故事。

(二)要了解故事中的故事

课文中讲了曹操、周瑜两军隔江相对的形势以后,就讲吴国老将黄盖看到曹军的弱点,提出火攻的计谋,周瑜同意了,黄盖就给曹操写信假投降,结果顺利地取得了胜利。其实,这中间还有“庞统巧施连环计”、“蒋干偷书”、“苦肉计”和“借东风”等故事,是本课编者在节选时删去的。我们通过电视节目或连环画册了解一下这些故事,是很有必要的。

(三)要了解故事的“后果”

课文中讲周瑜大败曹军后,曹操从华容道逃跑了。心地狭窄的周瑜见诸葛亮果然“借”到东风,更加妒忌,就派人去杀他,而诸葛亮早有所料,在大将赵云的保护下回去了。周瑜气得吐血身亡。诸葛亮马上调兵遣将,派了大将关羽(关云长)潜伏在华容道上,结果因为某些原因,关羽放了曹操,使“三国演义”的故事继续下去了。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悯农》教材简析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古诗《悯农》教材简析》,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