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语文《西湖》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21

三年级语文《西湖》优秀教案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西湖》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西湖的美景。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12个生字只识不写。

3、认识一个多音字。学习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重点: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诵古诗文:

1、论语三则

2、对诗《木兰诗》中部分诗句;《敕勒歌》

3、春景诗(词):

朱熹《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二、背诵描写西湖的诗文。

1、江南的景色美不胜收。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天清早,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别好友林子方,写下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林升《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导入语

这几首古诗都是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6、西湖》(板书课题)。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来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杭州,饱览西湖美景。谁愿意来读读课题?

四、引导学生质疑或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设计1: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那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2:我们班有谁去过西湖?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学生谈谈对西湖的印象。)

五、初读课文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以优美的笔调和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去读读课文,去感受西湖独特的美。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联系上下文仔细想想。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同时把学生圈出来的不易读准的字写在黑板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如:镶嵌硕大小瀛洲阮公墩

3、指名学生逐段初读课文。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重点指导第二节中的长句: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5、重点指导第三节中的句子:(1)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6、学生读完全文后,表扬学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适时奖励西湖图片。)

7、学生配乐朗读全文。(奖励西湖图片。)

8、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同学们读课文读得都非常认真投入,欣赏到西湖独特的美。现在谁愿意来告诉大家,你觉得怎样美?可以选择文中语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选择读课文)。

9、齐声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复习词语。(出示词语,让学生读一读。)

2、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素令(上下结构)

学生说说书写要点,教师范写。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

三、教学难点:具体分析描绘西湖的主要景点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

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

二、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2、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等句子,展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2)第三自然段中:抓住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课件,让学生表演读,小组内合作读,挑战读,并学着来夸夸西湖的美等手段,进一步理解其意境。

板书:近湖堤就像绸带

倒影仿佛仙境

(3)第四自然段中:

抓住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等句子,出示图画,加以音乐,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配乐,进一步赏读和背诵本部分。(谁愿意背诵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板书: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3、概括总结;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并进一步板书:是一颗明珠

四、总结全文,配乐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业: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家人听;写一段描写家乡的短文。

板书:

6、西湖(是一颗明珠)

远山峦真像山水画

湖面犹如银镜

近湖堤就像绸带

倒影仿佛仙境

夜华灯宛如银蛇

琴声悠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二、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和方法,借助课件资料和配乐,为学生创设情景。

三、教学难点: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然后进行听写。

镶嵌掩映悠扬远眺层层叠叠

荡漾葱绿轻柔围绕心旷神怡

二、朗读品味

1、学生个别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wWw.jAB88.cOm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第二自然段,通过绿、青、浓、淡等词语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3、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第三自然段,再欣赏课文插图,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就是通过这些词语把西湖景点描绘得逼真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在读中感受画面描写之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

4、播放舒缓优雅的音乐,教师范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倾听,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解决之后,指导学生反复练读。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是如此美妙和迷人。

三、积累内化

引导学生背诵喜欢的段落,让学生反复诵读,渐渐领略一山浓,一山淡的美妙,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神奇,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的朦胧。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受到感染。

四、迁移运用

1、口头造句:

(1)让学生弄清楚这些都是打比方的句子,每一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用来比作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共同之处。

(2)指导学生用犹如、像、仿佛、宛如口头造句,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两个词来说。在小组里交流,全班交流时鼓励下等生大胆发言并及时纠正、评价。

2、开展词语汇展活动:老师说意思,学生根据意思猜谜语;也可以说一个词的近义词,让学生猜;还可以指着图中景物,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来描绘一下。

小编推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绝句》优秀教案设计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的妈妈,我们不禁会想起古诗《游子吟》(学生有感情的背诵),想到滚滚奔流的长江,又会想到古诗《浪淘沙》(学生背诵)。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这节课让我们再次来感受吧!

设计意图:通过有感情的背诵上个单元学习的两首古诗,进入诗词学习的意境,感知古人吟诗抒情的意境。

二、通读

1、师:这是我国唐朝伟大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与以往我们学习过的古诗诗题不同,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生:反复读,将诗读清爽、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师生对读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把这首诗读正确,读流利。

2整体感受诗歌

《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用一个词来形容读诗的感觉

三、了解大意,感受春之美

师:杜甫的诗中有画,读一读,结合课本插图,看看诗中画了什么?

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师追问:分别来说一说,这些景物什么样?

如(温暖、柔和、明亮)的阳光(柔柔、温暖、轻轻、轻柔)的春风

(五颜六色、各色各样、火红、金黄、雪白)的花(嫩绿、绿油油、嫩嫩)的草

这么美好的春色,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师:诗中还有气味呢,谁闻到了?

生:香读出来

这春天的景色真是(美丽如画)。吸引小动物们也出来了?

学习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优秀教案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句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感受“沉默”的可贵之处。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文中得到启示,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重难点:

抓住重点句段,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体会“沉默”的含义及可贵之处。

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那你爱他(她)们吗?你又为父母做过些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24课——“可贵的沉默”。

提问:1、“沉默”是什么意思?2、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带着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

2、回答: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用符号把这三部分内容划分出来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的道理

(一)阅读第一部分

1、划出你感受较深的句子,谈谈体会

2、理解“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的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读出孩子们的兴奋之情。

(二)过渡语: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这是不够的,老师还想寻找一种埋藏在学生们心底的一种极为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什么呢?

1、请同学阅读第二部分,思考:孩子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沉默的?从哪些语句看出来?

2、想想这个时候,孩子们心里会想些什么?

3、结合插图,对比孩子们的两种不同表现。

(三)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这可贵的沉默之后孩子们懂得了什么呢?请大家继续读后面的内容

1、从哪些句子你看到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了?

2、老师仿佛真的听到你们父母在由衷地夸赞你们,作为老师的我也为你们而高兴,我也想读一读,同学们想听吗?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总结

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父母→爱→孩子

(自然、伟大)

孩子→爱→父母

(真诚、可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们思想上受到了触动,深深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爱的同时也要回报这种爱了,他们有好多话要对父母说,更想把这种“爱”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我很欣慰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很贴近,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孩子们神情的变化,让学生真正体会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然后再把心中的感受融于课文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这节课结束后同学们感受最深的一点,我也觉得同学们就把自己当成了文中的“孩子们”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所以才会深刻地领悟到文中蕴含的道理,整体感觉教学效果较好,但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最后同学们联系实际生活说得较少,应该给他们留出适量的时间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说出来,因为孩子们此时心里很激动,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这个环节既可以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活课堂气氛,使整节课得到升华,所以这个环节在讲课时处理得草率,匆匆收尾,作为课后作业让大家练习这是不合适的,今后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结课要结在精彩之处,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年级语文《寓言两则》优秀教案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

2、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懂得两则寓言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课前准备】

教师:

挂图,生字词卡片。

学生:

收集寓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西丢了你会怎么办?(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亡羊补牢》,看它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齐读课题。解题(结合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又指什么?

二、感知全文

自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

⑴过渡:

羊为什么少了一只?是怎样丢的?

⑵理解“窟窿”“羊圈”的意思。(此二词虽简单,但学生的经验积累和生活状况让他们还不能比较准确的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故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

⑶想一想,说一说养羊人此时的心情。(可表演)

2、第二、三、四自然段:

⑴那个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⑵你认为这个人的做法对不对?你打算怎样劝他?

(小组表演,教师要借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⑶那个人听劝告了吗?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两个“又”字。)

3、第五自然段:

⑴看到羊又丢了,养羊人的心情又如何?他现在是怎样做的?读一读,勾一勾。

⑵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提示寓意,拓展思维

1、讨论从养羊人的经历中,你吸取了什么经验?(引导学生说出寓意。)

2、你认为这个养羊人是个怎样的人?说出理由?(可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窿”字不要丢一横,“叼”字最后一笔是提。

六、作业

把《亡羊补牢》这个寓言讲给父母听。

七、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丢劝又丢修再也没丢

(后悔)

有错就改不算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从家里到学校,一般情况下,你愿意多走路还是少走路?是的!我们一般都不愿意多走路浪费时间,但有一个人明明该往南走,他却偏偏要往北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是太聪明了吗?咱们现在就去看一看!

二、感知大意

1、自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还有哪些不懂?做上符号。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解决问题。重点词语:提醒、把式、盘缠。

三、熟读自悟

1、采用多种形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从而抛弃教师烦琐的讲解。)

2、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要到楚国去的那个人取个名字,并说明理由。

3、(学生说理由实际就是在评价此人)这给人真的很笨吗?他是不是蛮不讲理的人?他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

朋友楚国人(学生取的名字)

在南边马跑得快

越远车夫是个好把式

哪一天才能到盘缠多

…………

(板书)

4、假如你是这个楚国人的朋友你会劝他吗?怎样劝?同桌、小组表演。

5、这个人到底能不能到楚国?说说自己的理由。(相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6、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点什么呢?

四、总结寓意

讨论:

这个人的做法好不好?为什么?

五、学习生字

重点提示:

“街”可同“衔”对比;“缠”字别忘一点。

六、拓展

交流大家收集的寓言故事。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秀教案设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元日》优秀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元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热闹、欢快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西湖》教学设计


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1.古诗转转龙

2.唱《弟子规》

一、导入

刚才的课前展示,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那我就送你们一个礼物,请看大屏幕。(多媒体课件出示西湖的美景图)

问:你们觉得西湖美吗?

生:美!

看到这西湖的美景图,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以前诵读的一首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学生齐声朗诵

那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与西湖有关的文章——《西湖》,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揭题板书:西湖

读完课题之后,你们脑子里有哪些疑问?

生:西湖什么样子?西湖美不美?……

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词,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三、过关检查

(一)

1.同桌互相读生字,读准字音得一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得一颗☆

3.检查完毕,马上坐端正,再得一颗纪律☆

(二)

老师检查:

1.词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镶嵌轻拂掠过一圈苏堤华灯琴声泛舟素有连绵浓淡犹如格外漂浮掩映一般一幅画夜幕初垂

2.字宝宝(自渎、齐读、开火车)

嵌拂幅掠圈堤幕垂华琴泛素绵淡犹格浮掩般初

3.课文朗读(抽查4名同学)

四、讲解课文

俗语的上半部分:上有天堂,。有谁能答出下一半?(下有苏杭)苏杭——苏州和杭州

天堂是怎样的地方?想象回答(幸福、美好的地方;让人神往的地方……杭州像天堂一样美,令人神往。)

1.范读课文

那镶嵌在杭州的一颗明珠肯定很美,请同学们边听示范录音,边在书上划出西湖美的地方。

2.小组合作讨论

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检查自学效果。

小组讨论,归纳:

西湖美在湖

西湖美在山

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引导朗读: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理解“硕大”,在平静而宽阔的湖面上你看到了什么?

十里明湖中,孤山()

西湖美在堤

白堤和苏堤()

西湖美在岛

三个小岛()

小结: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理解“飘逸”、“掩映”、“典雅”等词语。

西湖美在夜

生自由读文,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夜幕初垂,明月东升……

总结:远眺西湖→近赏西湖→月下游赏

五、配乐朗诵

总结: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配合着音乐,再来朗读课文,重新体味一下西湖的美景。

六、课外扩充阅读

《配套练习册》上的文章——《美丽的西湖》

1.自由读

2.找学生读好的段落

3.做相关的阅读题

七、课堂达标

1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山峦

()的山水画

()的湖面

()的湖水

()的西湖

()的琴声

2、试着用“犹如”、“像”、“仿佛”、“宛如”中的任意两个词造句。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2.用“如”、“像”、“仿佛”、“宛如”造句。

板书:

西湖

湖(远眺)

美山

堤(近观)

夜(夜游)

自评: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和背诵这一方面,课堂上做的还比较欠缺,不够具体、细致。虽然学生能流利地去朗读、能够背诵,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美感体会得还不够,也许是因为第一次接触到这种类型、写法的课文。我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注意加强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从读中去感受、领略文章语言文字的韵味。

反思:

写景的文章上得真的很累,虽然文章美得让人惊叹,但是对于一个才八九岁的孩子来说,的确难以体会。“百闻不如一见”,一点也不错,让学生从有限的好词佳句中也只能读来津津乐道,乐完了还是没能够完全领会,因为想象与真实总有距离,因此在对待这样的写景散文,除了品读理解外,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也亲身体验一回,这样,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说到比喻句,不少学生误把类似于“我长得像哥哥。”“我们真像是一家人。”这样的句子当成是比喻句,其间的本体与喻体构建不上,事物属同类型;另外,就是本体与喻体不恰当,构不成一个合理的比喻句。文字之妙在语感,语感也往往在积累,以后的教学中更要面向未来,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缓慢而有节奏的过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优秀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不懂就要问》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12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标出课文自然段,想想课文讲了孙中山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再齐读。

强调读音:懂d%ng;诵s^ng;例[emailprotected];呆d1i;圈qu1n。

2.纠正重点字、易错字的字形,交流方法。“诵”用把“通”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至”用把“到”去偏旁的方法记忆。

“例”用把“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

“厉”里面是“万”,不要写成“力”。

“题”要与“提”字区别用法、写法。

3.练习组词,口头把生字各组几个不同的词语。然后齐读“读读写写”的词。

4.理解词义。(提出文中不懂的词讨论)

私塾:旧时私人(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

吓呆:吓,害怕。害怕得呆住了。说明非常害怕。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用来打学生手心的板子。

霎时:指时间很短。

厉声:严肃而厉害的声音。

学问:在课文中指知识。

照例:照,按照;例,规定。按照一向的做法。

鸦雀无声: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摇头晃脑:形容自得其乐或自以为是的样子。在本课形容同学们正背得起劲的样子。咿咿呀呀:形容读书的声音。

胡里胡涂:形容对事情一点儿也不明白。

(五)指导书写:老师板书指导学生抄字头。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写紧凑些。

“照”上下结构,上边大,下边要小。

“题”半包围结构,写时把“是”字的一捺要伸向右半边,托住“页”。

(六)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

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

(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

(“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

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

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

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

2.熟读课文。

教案模板: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中国石》优秀教案设计


【导语】这篇课文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文,课文通过边防战士将拣到的一块“中国石”“奉为至宝”,并将它“精心保管”,抒发了边防战士身在边疆,以苦为乐,无限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案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 “酷似”“盛誉”“快慰”“姗姗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读课文,弄清楚课文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生动形象,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我”在发现中国石的过程中的表现及大家看到后的做法,抓住“我”的表现——“注视”、“不禁喊”,连长拿出装军功章的盒子,文书在上面写上金字,嘱咐我要精心保管等,体会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战士们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并从中受到感染。

三、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

1、这篇课文距离学生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老师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充分使用所有的识字方法识字。采用不同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尽快熟悉课文。再采用自读,同桌、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读准读通课文。重点指导:“姗、视、酷、偎”在书写时要多加指导;“戈、繁、存、览”指导学生找准部首。

2、课文重难点突破: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我”是怎样发现中国石的句子画下来,说说哪些词语是重点,由于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可以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老师注意恰当的引导,把战士们对祖国的爱表达出来。

四、课前准备

1、老师准备:生字词卡片、中国地图。2、学生准备:查找戈壁滩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

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 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你不认识的字。

生:学生大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

2、按“预习”要求,了解戈壁滩上的一块石头,边防军战士称它为“中国石”,这是为什么?看看哪些自然段是写作者拣到“中国石”的经过的,哪些句子是描写“中国石”的样子的,画上记号。

(驻守在戈壁滩的解放军战士,拣到一块形状和祖国版图相似的石头,十分珍爱它,所以称它为“中国石”。)

3、自由读课文。在老师的辅导下结合句子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自学(可同桌议论)生字新词,并正音正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评析: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小组合作学习,逐步解决了不认识的字。]

(四)精读课文

1、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2、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3、 通观全文,在了解本课主要事件基础上,读懂每个自然段,练习概括自然段段意。

提示:一种方法,确定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一种方法,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

步骤:先了解自然段共几句话;再了解每一句话说了什么;再看哪一句是主要的,并画上记号。概括自然段段意时,可以摘录原句,可以把重点词语、短句拼凑成一两句话,或根据主要内容,编写段意。

[评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序的指导下那么这种能力的形成就变得容易的多了。]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2自然段: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奔出营房拣石头。

第3自然段:我把可心的石头一颗颗拣起来。

第4自然段:赶车的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头。

第5自然段:我们舀泉水洗石头,发现一块像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

第6自然段:“中国石”正像祖国版图——傲然挺立的雄鸡。

第7自然段:“中国石”表面皱痕与祖国大陆地貌相似。

第8自然段:大伙精心保管“中国石”。

第9自然段:“赛石会”上,“中国石”赢得了“宝石”的盛誉。战士们感到祖国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①内容一致或紧密相关的应归并为一大段。(一般表现为相关的地点、相同的时间或较集中的情节。)②个别自然段跟其他自然段既不好保持一致,也不紧密相关,有独到的意思,就单独“提升”为一大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战士们常常拣石头,还举行“赛石会”。

第二段(第2~8自然段):我拣到一块“中国石”。

第三段(第9自然段):战士们喜爱并精心保管“中国石”。

(3)议论一下为什么这样分段:

①第1自然段为什么需要独立成段(第一段)?

(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开头,它交代了两点:战士们驻守的戈壁滩上,沙海和碎石是环境特点。因此,战士们拣石、赛石就成了他们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一段既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环境特点,又总括说明课文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石”的故事做了铺垫。)

②为什么第2~8自然段可以归并为第二段?第9自然段为第三段?

(第二段从第2~8自然段,写了拣“中国石”的经过及大家对它的珍视。第三段,也就是第9自然段,写了“中国石”成为大家的至宝。从时间和地点的转换上,也不难看出两个段落的不同:前者是一个初夏的早晨,地点在营房以外的大漠之上;后者是在“我”拣到“中国石”之后,已经回到了哨所,以及“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取胜和对大家的鼓舞等,是哨所里的活动。)

[评析:不单单让学生了解怎样分段,而是在多种形式的配合下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分段,即方法比结果更重要。]

(4)小结。

根据表达的需要,文章一般都要分段。学习分段,归纳段意,是读懂全文,领会内容的必要手段。练习好分段、归纳段意,重要的是要先通观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再认真读懂每一个自然段,通过归并自然段,划分段落;再从自然段的归纳、提炼中,抓住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出大段段意。

(5)质疑问难后,指名读课文

评析:注意自然段、特别是大段之间,停顿时间要长些。]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滩”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评析:把生活中的感知带到课堂中来,让学生介绍自己掌握的有关戈壁滩的知识,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六)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评析:让学生选自己认为难写的字练习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写的很有兴致。]

(七)作业: 朗读课文。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二、三段内容,体会“我”和小姑娘发现雄鸡形的石头——“中国石”及观赏“中国石”特点的激动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石”的形状,理解边防战士对“中国石”的热爱,体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中国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评析:通过复习和回忆将两个课时很好的进行了衔接。]

(二)理解课文

讲读二、三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配合音乐和画面]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露、珠光玉彩

[评析:目的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语言中感受那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在创造性的朗读活动中升华情感并适时配合音乐与画面让学生更好的体会]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 (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评析:因为有了前面对戈壁滩的介绍的铺垫学生便可以在此时更好的将内心的理解外化,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

(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讲读4、5、6自然段。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

(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

(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评析:目的是让学生在关注文本的同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飞跃。]

讲读第7、8自然段。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评析:内心体会情感目的是让学生以语言为基点发挥想象的空间以一种更为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方式大胆的表达个性化的阅读体会提升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4、自由轻声读第8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5、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6、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7、战士们为什么那么精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朗读第二段。

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九自然段

2、在以后的赛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并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

3、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

4、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看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5、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苦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

(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6、齐读第三段。

[评析:在充分理解文本人物情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将理解融入到有感情的朗读中。]

(三)感悟全文

1、练习复述课文,[评析:复述时,提醒学生注意,可以不用书中的原词,但是情节不能丢,重点词要用上。]

2、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篇三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瑰丽”“做然”“酷似”“盛誉”“快慰”“栅栅来迟”“屡屡夺魁”“奉为至宝”等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课文描写中国石和表现战士喜爱中国石的部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看了《中国石》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中国石”在哪儿?它是什么样子的?为么叫它“中国石”?它是谁发现的?怎么被发现的?等等)

二、范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将课文朗读一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驻守在戈壁滩上的“我”拣到一块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我”和战友们都很珍爱它。)

三、读通课丈,指导分段。

1.这一课生字较少,请同学们先各自将课文中的生字读几遍,然后将课文读一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检查学生能否读正确。

3.默读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4.具体写拣石和发现“中国石”经过的是哪几个自然段,课文可分为几段?

讨论归纳。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交待了什么?(交待了我是什么人,我们生活的环境,“我”成为石头迷的原因。)

2.我们驻守在什么地方?(戈壁滩)戈壁滩是个怎样的地方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词句来回答?联系上下文想想“举目”是什么意思?(抬起眼睛看)“漫摊”换个词语来说就是什么?(遍滩、全滩)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我”怎么会成为石头迷的?

4.齐读第一段。

五、识记生字字形,书写生字。

六、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齐读第一段。

二、给第一段分层。

1.指名读2至7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2.讨论分层。

可分三层。第一层(2、3自然段〕:讲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到哨所前的戈壁滩上拣石头。第二层(4、5、6自然段):讲一位小姑娘邀“我”去珍珠泉洗石,我们发现了酷似祖国版图的中国石,即洗石并发现”中国石”,第三层(第七自然段),讲仔细端详“中国石”。

3.指名分层朗读第二段。

三、讲读第二段。

(一)讲读二、三自然段(第一层)。

1.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我”是在什么时候去拣石头的?为什么说这正是拣石头的好机会?

2.那么雨后的大漠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3.结合回答大漠景象解释下列词语。

瑰丽、倾泻、*露、珠光玉彩

4.在这里作者是抓住哪些富有戈壁特点的景物来写的?(挺拨、繁茂的白杨,保露在黄沙上的石头〕这样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戈壁的爱)

5.“小精灵”是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把石头称为小精灵?(小精灵一般指孩子们眼里那些具有超入本领的可爱的小神灵。把石头称为小精灵,说明在作者眼里这些石头仿佛有生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石头的喜爱之情)

6.齐读二、三自然段。

(二)讲读4至6自然段(第二层)。

1.指名读4、5、6自然段。思考:“我”怎么会去珍珠泉的?又是怎么发现“中国石”的?

2.小姑娘为什么邀“我”去珍珠泉?(因为经泉水洗过的石头特别清亮〕关于珍珠泉有什么传说?谁了解“昭君出塞”的故事?

3.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出现两个“珍珠”,为什么前面一个不加引号,前面一个却加上引号?(前一个是指真的珍珠,后一个指白花花的水〕

4.我们是如何发现“中国石”的?(小姑娘发现一块石头像雄鸡,“我”联想到祖国版图的形状)

(三)讲读第七自然段(第三层〕。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大小如拳头,色彩为黄白色,形状酷似祖国版图,表面起伏像大陆地貌。)

2.发现“中国石”时,“我”和小姑娘表现得怎样y小姑娘惊叫,“我”不禁喊出声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为这发现而惊喜,兴奋,说明心中时时装着祖国。)

3.“我”和小姑娘分别从中国石上找出了哪些地方?为什么我们找的地方不一样?(两人找的都是自己熟悉的地方。〕

(四)朗读第二段。

四、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讲读第三段。

1.自由轻声读第八、九自然段,思考:战士们是怎样精心保管“中国石”的?

2.哪些地方体现了战士们对“中国石”的珍爱?请同学们画出有关词句。

3.结合学生汇报解释下列词语。

“稀罕”指希奇的事物。“嘱咐”指告诉对方记住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谁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4.战士们为什么那么槽心地保管“中国石”,那么珍爱“中国石?(因为它酷似祖国版图,在战士们眼里,它代表祖国。〕

5.在以后的奏石会上“中国石”屡屡夺魁井赢得“宝石”的盛誉。“屡屡夺魁”和“盛誉”是什么意思?什屡屡夺魁”就是一次又一次夺得第一,“盛誉”就是很大的荣誉)为什么“中国石”能屡屡夺魁并获得“宝石”的盛誉?(因为“中国石袱表祖国,特别珍贵〕

6.哪个词语突出了“中国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奉为至宝)“奉为至宝”是什么意思?(当作最珍贵的宝物)

7.课文中说在“我”寂寞和孤独时,“中国石”给了“我”温暖和快慰。“快慰”是什么意思?(高兴而心里感到安慰)当“我”寂寞时,傣着”中国石”会想些什么?当“我”夜里站岗感到孤独时,摸着“中国石”又会怎么想呢?

8.驻守戈壁滩生活根艰苦,但战士们为什么会觉得吉中有乐?“因为‘祖国,在我们身边,祖国在我们心中”里的两个“祖国”分别指什么?(前一个指“中国石”,后一个指祖国,)

为什么说祖国在我们心中?(看到“中国石”战士们便想到祖国,心中便激荡起爱国热情,便想到保卫祖国边疆的神圣职责,)

9.齐读第三段。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练习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通过写“我”在拣的石头中发现了一块酷似祖国版图形状的“中国石”及战士们精心保管它的事,反映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

1.背熟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书写生字词。

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优秀教案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三年级语文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优秀教案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重点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观察大自然。(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1.教师导入课题:课前,老师让大家观察大自然,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印象。
2.课件展示自然景观图片。
3.教师小结,板书课题。1.交流观察大自然的发现。
2.欣赏日出日落、下雨等自然风光图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3.齐读课题。
4.理解题眼“奇妙”。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
3.教师指导书写。
4.教师当堂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1.学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2.跟随教师学习本课生字词。
3.学生回答教师有关识字、读词的提问。
4.齐读带生字、词语的句子,教师正音。1.形近字组词。
幻()蜡()
幼()错()
模()乘()
摸()乖()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
(3)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看看二者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
(1)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写的。
(2)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是从天空和地面两个方面介绍的。
(3)开头和结尾呼应,更加强烈地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抄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师小结。(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畅谈收获。
2.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所以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按一定

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学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1.教师听写词语。
2.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1.学生听写词语,同桌互查。
2.跟随教师回顾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二、品读感悟天空的奇妙。(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
(1)天空展示的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画出相关语句。
(2)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具体的?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找出比喻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1.学生自读第2~8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画出第2~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交流体会比喻的形象性。4.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太阳就像一个大火球一样升起来了。()
(2)云彩呈现出各种奇妙的形状,告诉我们许多奇妙的故事……()
(3)雨后,我们会看到地上有许多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
三、品读感悟大地的奇妙。(用时:15分钟)1.引导学生默读第9~16自然段,思考:
(1)这部分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奇妙有趣?
(2)仔细读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景色之美。1.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9~16自然段。
2.小组讨论交流问题。
3.全班交流,教师评价订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四季的美景。5.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总结全文。(用时:5分钟)1.学生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2.总结文章的写法。
3.布置作业:按课文的写法写一个片段。1.齐读最后两段,交流最后两段的作用和蕴含的道理。
2.全班交流总结文章的写法:“总分总”的结构;围绕总起句把内容写具体;抓住特点,把事物写生动。
3.完成作业。6.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课前观察到的事物写具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主要的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再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多次朗读课文,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我们奇妙的世界》教学片段
◆品味语句,感受世界的奇妙。
师:回顾课文内容,说说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生:(齐答)天空、大地。
师:请同学们呢?
(学生读文,同桌合作后交流)
生1:天空中的早晚颜色的变化太奇妙了。早上,天空由粉红色变成蔚蓝色;傍晚天空中又呈现出金色红色和紫色。
生2:天空中的云变幻出各种形状,让人有无限的遐想。
生3:下雨后地上的小水洼如同有趣的镜子,多么神奇呀!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你们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些事物写具体的吗?
生1:从颜色变化来写。
生2:从形状上观察。
生3:按顺序来写,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除了这些事物,你还能说出天空中的哪些事物?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
生1:天空中飞来一群群小鸟,今天是鸟的联欢会吗?
生2:我的风筝飞上了天空,好像要与白云比美呢。默读第2~8自然段,天空展示的哪些景物让你感到奇妙

三年级语文燕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燕子。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俊俏、活泼、吹拂、聚拢、光彩夺目、横掠、偶尔、荡漾"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4、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能运用单元提示语中读懂长句子的方法,能正确地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指导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3、学习单元提示,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播放儿童歌曲《小燕子》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着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单元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自己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这告诉我们,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教案《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燕子》。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指导用用"增添、""偶尔"造句。

1、理解词义--说说"增添、""偶尔"的近义词。

2、指名造句。评议。

3、书面练习造句。

六、布置作业。

作业本1、2、3、4、6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我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我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学生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我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学生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我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我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己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秀教案设计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三衢道中》优秀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宋)曾几的《三衢道中》,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诗词。注意生字的发音。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三年级语文《蒲公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泊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嘱咐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4、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1、自学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学习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1、复习上课内容。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3、复述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自学生字词,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揭题:

1.多媒体出示:蒲公英花瓣落了,花托上长出了洁白的小绒球的动画。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植物,你知道吗?

2.板书课题:8.蒲公英齐读课题。

3.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你能说说吗?(生自由答)

4.师简介蒲公英。(蒲公英别称黄花地丁,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冬末春初时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训就像白色绒球,有风时随风飞散。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

二、初读感知:

1.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词,读谁生字字音;

(2)读顺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带读生字词。

(2)(增加难度)多媒体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花托绒球降落伞嘱咐记住表面沙漠迷惑湖泊黑黝黝瞧富翁波光粼粼

指名读,齐读,指读。(注意两个多音字泊降及黝、翁、粼、嘱咐的读音)

(3)(进行表扬、鼓励,再增加难度)多媒体出示句子:

①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

②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成长起来,他们在金灿灿的阳光下竞相开放,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

A.指名读,学生评议。

B.出示停顿符号,再齐读。

(4)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生:4个自然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找愿意读的学生,并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并指名说说大意。

(2)多媒体出示蒲公英图片,想一想:

①小降落伞指的是什么?(生:蒲公英的种子)

②花托是什么?(生:老师我想用鼠标在图上点出来)(生:老师我用手做个动作来表示)

(3)指导用可爱造句。你觉得那洁白的小绒球长得怎么样?(生:很可爱)你能用可爱说一名话吗?

(4)指导朗读。(媒体出示前面蒲公英花瓣落了,小降落伞随风飘荡的动画)

同学们看,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也许要到飘落天涯海角。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多激动,多么愉快!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这一段?(生:激动、愉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复习上课内容。

2、学习第二四自然段。

3、复述指导。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

花托绒球降落伞嘱咐记住表面沙漠迷惑湖泊黑黝黝瞧富翁波光粼粼

2、提问: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四自然段(第2、3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过渡:小降落伞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干什么?下同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一想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生:太阳公公叫小蒲公英们不要落到沙漠里,也不能落在湖泊里,要落到泥土里。)

(2)这是太阳公公看见小蒲公英们在空中飘荡时,嘱咐他们的话。

A.嘱咐是什么意思?(生:告诉别人不能怎么做,应该怎么做)(生:告诉别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B.能不能换成教育、命令或吩咐?(生:不能,这里是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说话,是长辈对晚辈说话,当然用嘱咐。)(生:太阳公公讲话很亲切,而教育、命令和吩咐不能表示讲话亲切。)(生:教育一般是老师对学生是教育,而命令和吩咐一般是上级对下级,都不亲切,所以不能换成教育命令或吩咐)

C.动动脑筋,看看嘱咐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用?(生:我觉得同辈之间也可以用,比如说同学经常忘带红领巾,我就可以嘱咐同学带红领巾。)

(给予奖励)

D.用嘱咐造句。

现在你们都开情了嘱咐的用法,那么你能用嘱咐说一句话吗?

(3)指导读出太阳公公的语气。(带头饰读,指名读,齐读)

(4)太阳公公告诉小蒲公英什么地方不能去?什么地方能去?(多媒体出示列表。生答师填写。)

沙漠是什么样的?湖泊呢?泥土又是什么样的?(看图体会沙漠是金光闪闪的湖泊是银花朵朵的,泥土是黑黝黝的情景。)

(5)学习关联词:只有才并造句。

A.太阳公公告诉小蒲公英们,除了黑黝黝的泥土,其它地方可以去吗?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多媒体出示书中只有才的句子。)

B.讲明只有后面的句子是一个必要条件,就是除了它,其它的都不行。

C.谁能用只有才造句?

2、学习第3自然段:

(1)设置小蒲公英们出发后准备落脚的情景:

A.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蒲公英们,我们可以动身去旅行了。到哪儿去安家呢,咱们还是一边旅行一边决定吧1孩子们,风伯伯来送我们了,来,动起来!

(学生带着小银条做自由飞行状)(多媒体发出风声)

B.出示画有湖泊、森林、小河、房屋、田野、沙漠的板画。

C.孩子们,在快乐的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在哪儿?请你们边旅行边说说自己看到的和自己决定住下来的地方。决定好了就住下来吧!

指名说说自己想住的地方是哪儿?为什么想住这里?(生做飘的动作到黑板前表演说:我想住在森林里,那里有许多花草树木可以做我的好朋友陪伴我;我想住在屋顶上,可以看到远方的风景;我想住在沙漠里,那里阳光充裕,可以天天晒太阳;我想住在湖泊里,那里波光粼粼,一定很好玩;我想住在城市里,那里热闹繁华,一定会生活得很舒服)

(2)好的,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看看书上的小蒲公英们又是

怎样想的。(看书中大部分蒲公英们的想法。)

A.师引读小蒲公英们大声答的话。

B.抓住两个感叹号指导读好语气。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句的标点符号有些特殊?(生:有两个感叹号。)为什么呢?(生这里表示小蒲公英们很肯定,他们的决心不动摇)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生:肯定,不可动摇的语气。)

指名读,分大组齐读。

(3)小蒲公英们都这样做了吗?

A.一颗种子是怎么做的?指名读。

a.这黑黑的泥巴有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用什么语气读?指名读。

b.瞧,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到那儿去,我准会变成百万富翁。这句话中有两个意思相近的词你能找到吗?(生:一定,准会。)这颗小种子他自己以为一定有数不尽的宝贝,准会变成百万富翁,事实上,一定是这样吗?(生:不一定。)这句话又该读出怎样的语气?(生:自以为是。)指名读。

c.齐读这颗种子的话。这颗种子觉得到金光闪闪的地方会怎样?(生:会变成富翁。)(多媒体出示:富翁)

B.另一颗种子又怎样呢?(生读书中句子)用得意的语气读。(齐读,分男、女生读)

(3)分角色朗读第2、3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第4自然段):

(1)设置小蒲公英们落脚后的情景:

①好,你们和书上的小蒲公英们都找到了自己想住的地方,那么一年后我来看大家过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一年后)

②时光过得真快!一年过去了,谁能告诉我,你生活在哪?现在什么样子?(师下去采访:我生活在森林里,有大树的呵护,我生活得很好;我生活在湖泊里,很不幸,我被淹死了;我生活在城市里,环境很不好,又没有泥土,在水泥地板的缝里生活得很不好;我生活马路边,生活还好,只是很瘦;我生活在沙漠里,早已被干死了)

(2)你们由于当初的选择不同,于是有了各自不同的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中的两颗小种子的结果又怎样呢?齐读第4自然段。(填多媒体的表格)

三、总结全文:

1.去沙漠的小蒲公英干死了,去湖泊的小蒲公英淹死了,这是为什么呢?(生:蒲公英本来就应该生长在泥土里才对。)

太阳公公的话多有道理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太阳公公的话!

2.由蒲公英种子的不同结果,你想到了什么?(生:做人要脚踏实地。)(生: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生:做事要实事求事,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生:还要听取前辈正确的指导)生边说师边板书。

四、作业:1、抄写生词。

2、假如你是太阳公公,会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种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优秀教案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优秀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真的长头发》教案设计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了小真、小美和小叶之间的谈话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地分析小真丰富的想象力。

二、自由朗读第1-8自然段,思考:小叶、小美和小真是怎样谈论自己的长头发的?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真、小叶、小美的对话,注意准“长”这个多音字,读出小真的不服气和自信。

三、自读第9-12自然段,思考:小真想象自己的长头发有怎样神奇的功能?(课后第1题)

1、举“钓鱼”一事,学习转述趣事。

(1)请生读“钓鱼”的段落,其他同学一边听小真说钓鱼,一边想象,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2)体会“有意思的表达”。

将学生看到画面的零碎表达和课文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怎样进行有意思地表达的:运用一些动词,充满童趣的语言带给大家画面感。

(3)把画面变成语言,完成转述。

让学生把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学着课文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争取说得更有趣、更有意思。

2、选其中一件事,练习转述趣事。

(1)剩下的趣事中选择其中一件事,分小组合作学习转述。

(2)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有趣。

三、引导发现,练写奇趣之事

1、发现引号的奥秘。

(1)奥秘一:读读课文第10-12段,发现这三个自然段引号的特点。

每段开头加前引号,最后一段结尾加后引号,中间几段都没有后引号。

小结:因为这是小真同一次说话,中间没有中断,所以只需在这次说话结束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末尾加上一个后引号,而每一自然段的前面都必须有前引号。

继续发现这样的引号用法:接下来哪几个自然段引号也是这样的用法?(15到16段)

(2)奥秘二:读读课文第十二自然段,引导发现句子中出现的单引号。

小结:说话中间引用别人说话用单引号。

2、发现课文有意思的表达。

出示课文第9、10、11、12、15自然段,读一读,发现小真在描述长头发这些事情的时候,哪些表达特别有意思,给我们带来画面感,让长头发的趣事显得更有趣了。

3、续写小真的长头发。

(1)想想交流: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简单交流一下。

(2)引导学生把自己奇特的想象用几句话写下来,写的时候要运用刚才学习的本领:有意思的表达让画面动起来,借助动词,也可以学着课文的样子用上“要是……就……”或“只要…就……”的句式。

写话例举:

要是站在操场上,围着操场的四周把辫子一圈一圈地绕起来,嘿,现成的跑道就做成了,过跑道还能随时变化呢!小朋友们沿着这好玩的跑道,一边跑,一边笑。

(1)交流点评:想象是否合理、有趣、奇特,第二指向表达是否有意思,有没有画面感。

4、小结想象的重要。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象力丰富

是的,从这篇课文中,我们不仅感受到小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们自己也体验了一回想象的美妙。这一单元我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想象的世界。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优秀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练习把对于几种声音的描写与展开的想象融为一体,写一篇习作。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的运用,把文章写得生动。

2、过程与方法:回忆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曾经听到的各种声音并展开大胆的想象与联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体验、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表达出自己对各种声音的理解,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

教学难点: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合作。

备资源:课件,声音录音,视频,图片。

教学过程:

一.一分钟训练

二.组织教学

三.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

耳朵。是的,我们都有一双聪慧的耳朵,靠耳朵,我们聆听了这时间万物发出的各种声音,靠耳朵,我们领略了尘世生活的缤纷与奇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侧耳倾听那大自然的声音。

四.新课:

1、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指生读,找出要求中的关键词,声音和联想,以确定作文的主要内容。

2、比比谁的耳朵最灵敏,听录音,说一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3、在大自然中,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能模仿吗?用上象声词完整地说。

4、引导学生给声音分类,了解声音的来源。

5、欣赏相关的声音片段。说一说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6、回忆本单元三篇课文中联想的片段,指导学生展开联想的三种方法:一是从相近好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二是抓住相似特点展开联想,三是朝着相对或相反的方向想。

7.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的时候,相信你的心意会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下面请大家再次聆听,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边听边联想。播放录音课件,说说听到这水滴的声音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呢?指生汇报。

8、出示图片,认真观察,学生互相交流,说出你的所看所听所想。引导学生完成校园三部曲。

8、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大自然的乐趣已经盈满大家的胸怀,它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这次就让我们走进大自然吧。欣赏大自然风景视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场景自由练写,并进行展评。

9、大自然的声音可谓是声声入耳、声声传情、声声动听,让我们流连忘返,让我们感受多多,享受不尽,可是除了这些欢快的,动听的声音之外,老师还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视频,倾听大自然的不和谐的声音,学生与之对话,进行环保教育。

五、总结:写声音,一定要抓住声音的特点,展开联想一定要合理,注意拟声词的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得生动,老师相信,只要大家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相信都会写出心目中最美的大自然的声音。

六、美文欣赏师配乐朗读《大自然的声音》。

七、作业:根据听到的声音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篇作文。

板书:

大自然的声音

(题目自拟)

一、开头:点题

生活中

声音(“象声词”)抓特点时间

自然界

二、中间+按顺序地点相关

联想(合理)有修辞季节

相似

三、结尾:抒情

《三年级语文《西湖》优秀教案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