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4物理教案-电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电热器的原理、应用.
能举出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实例.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电热器及其构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电热的利与害,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1.重点是知道电热器的主要部件,是用电阻率大、熔点高的合金而制成的发热体,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原理.
认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辩证地分析问题.
2.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通过分析电热的利与害,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
教学设计方案
复习
1.焦耳定律及其公式.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在什么条件与电流所做功相等.
一、电热的利用
1纯电阻电路就是指电流通过的电路中的所有的导体,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内能.这样的电路叫做纯电阻电路.
2电热器就是一个纯电阻电路,人们利用它来作加热的设备:
例如:电炉、电烙铁、电熨斗、电饭锅、电烤炉都是电热器.
电热器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电流通过电阻丝发出热量.
电热器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等优点.
例如:电褥、电烘箱;家禽电热孵卵器,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乃至高空飞行服里的电热保温装置,都是电热器,它们有不同的构造和用途,但原理都这样.
二、防止电热的危害
在电动机里,电流所做的功主要用来做机械功,但电流通过电动机里的电阻也会要产生热量(这样的电路我们叫它非纯电阻电路),会使导线温度升高,温度超过绝缘材料的耐热温度,绝缘材料会迅速老化甚至可能烧坏,这就需要考虑散热,还要加快散热,有的电动机里随电动机转动装有风扇,同时把外壳作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都是为了迅速散热.
收音机、电视机等用电器也都是考虑散热,它们的机壳上都有散热孔.
探究活动
【课题】了解家中电热器的工作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或个人
【活动流程】
1、提出问题
2、实际观察
3、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
4、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延伸阅读
电热的作用教案示例2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热的作用教案示例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热器发热的原理。
2.能举出利用和防止电热的实例。
3.使学生能够辩正地看问题。
(二)教具
热得快、电烙铁、电炉、电烘箱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问:(1)焦耳定律的内容是什么?计算公式是什么?
(2)同学们家里有哪些用电器?
(3)各种用电器里都有导体,只要电流通过导体,导体就要发热,那么,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呢?
引导学生回答:家用电器连续作用较长时间后,要停用一会儿,这是为了散热,防止用电器的温度过高而烧坏;而电器长期停止使用时,隔一段时期又要通电,这是利用电热来驱潮。
(4)电热对我们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引入新课,指出电热既可供我们利用,也要防止它造成的危害。
2.进行新课
(1)电热的利用
①原理:
问:同学们见到哪些利用电热工作的电热器?
学生答:电烙铁、电烫斗、电饭锅、电烤炉等。(学生回答时,教师出示相关的电热器)
指出:这些电热器是利用电热进行加热的设备。
②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拿出一个废旧的热得快让学生观察,并注意管中的电阻丝。
指出:电热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发热体,发热体是由电阻率大、熔点高的电阻丝绕在绝缘材料上做成的。
③电热器的优点:
问:生活中到处可见电热器。电热器为什么能够被人们广泛使用?
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电热器有许多优点,它清洁卫生,没有环境污染,热效率高,有的还可以方便地控制和调节温度。
④常见的电热器
讲述(或让学生看书后学生讲述):常见的电热器有电褥、电烘箱、电热孵卵器、引发炸药的电热装置等。指出:各种电热器的构造和用途虽然不同,但原理都是一样的。
(2)防止电热的危害
问:①电热有没有危害呢?(让学生举例:电线中电流过大时,电热会使绝缘材料迅速老化,甚至燃烧起火。用电器,如不采取散热措施,会被烧坏。)
问:②用电器是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电热的危害的?
引导学生回答:如有的电动机里装有风扇,电视机、收音机机壳上有散热窗等。
(3)讨论本节的想想议议。然后再问:电热对日常生活是有利还是有害?请一些同学起来辨论。通过辨论引导学生要辩正地看问题。
(4)指导学生做课本上的小实验:利用电能表测电功率。
首先由学生自己看书,然后教师帮助他们搞清:①电能表的表面上标着3000转/千瓦时的意义;②测用电器电功率的方法和需测出什么物理量;③利用测得的数据如何计算用电器的电功率。
3.布置作业
(1)找一只小灯泡,观察它的铭牌标志,然后实际测一下灯泡的功率,并比较测出的功率和灯泡上标着的额定功率是否相等。
(2)复习、小结全章。
(四)说明
该节课的内容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课堂上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后,要引导学生看书回答,要让学生多举自己身边的事例。
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教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九章。
物理教案-功的原理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理教案-功的原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功的原理》教案
一、知识教学点
1、知识功的原理
二、能力教学点
1、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
2、动手实验能力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为科学勤奋学习的情感
四、重点及解决办法
功的原理。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创设物理情景,学生讨论等方法突出重点
五、难点及解决办法
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的理解。解决方法:采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用启发、讨论、交谈法突破难点
六、教具准备
投影片铁制大滑轮一个塑料小滑轮28个杠杆一根钩码28套定滑轮一只细线若干弹簧秤28个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功和功率,今天我们学习一个与机械做功有关的原理------功的原理。(出示学习目标)
片一:
我们的目标:
1、知道功的原理,能用功的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训练我们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出示一个重物,问:在生活中,要把这个物体运到高处,你有哪些方法?(讨论)
讨论后得出:
(1)可以直接用手把物体拉上去(片二)
(2)可以用杠杆把物体提上去(片三)
(3)可以用动滑轮,定滑轮或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片四)
3、请大家思考:
用手把物体拉上去,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用杠杆,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物体时,动力对机械要做功吗?如何计算?(W1=FS)机械要对重物做功吗?如何计算?(W2=Gh)机械对工作对象做功,我们就说机械克服阻力做了功。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为什么要选择简单机械呢?讨论思考,小结(见投影片五)
片二:片三
可以省力(但费距离所以不省功)
可以省距离(但费力所以不省功)
使用简单机械
可以改变施力方向(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同样不省功)
片四片五(做成覆盖片)
二、新授
1、那么,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相比,两者大小是否一样?或者说,使用简单机械能不能省功?下面我们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预习实验方法,原理,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事项)
2、学生实验,完全下列表格:(投影六)
实验次序
钩码重(牛)
弹簧秤示数(N)
钩码提升高度(m)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m)
动力对机械做的功W1(J)
机械克服阻力做的功W2(J)
1、用塑料轻质小滑轮
1.96
1.0
0.1
0.2
0.20
0.196
2、用塑料滑轮
1.96
1.1
0.1
0.2
0.22
0.196
3、用铁制重滑轮
1.96
2.7
0.1
0.2
0.54
0.196
(全班分成两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做实验1与实验2,事先安排其中一组同学做实验3,数据最后公布)
3、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到结论:
(1)力对滑轮做的功________滑轮对钩码做的功
(2)用动滑轮_____(选填“能”或“不能”),且使用较重的动滑轮比使用较轻的动滑轮,动力所做的功要_________。
(3)思考:从(3)~(1),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都相等,但动力所做的功逐渐减少,为什么?能不能更少一点呢?能小到小于W2吗?
4、投影用动滑轮提升重物
片七:
设重物重力为G,重物匀速提升h时
手的拉力(动力)F=___G
手移动的距离S=_____h
拉力做的功W1=FS=____
动滑轮做的功W2=____
结论:
W1______W2(不计动滑轮自身的重及摩擦)
5、阅读P.96实际上“……”
阅读“功的原理”,结合所做的实验,理解其中包含哪几种功?“所有阻力的含义”
三、总结:(板书设计)(投影八)
(1)功的原理的内容:利用任何机械做功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所有阻力所做的功,也就是说,利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
(2)原理图
动力F
W1
机械G,
W2
重物G
(3)公式(理想情形)W1=W2(不计机械自重及摩擦)
(实际情形)W1=W2+W3(W3为克服自身重力G和自身摩擦f做功)
(W3=G,h,+W自摩)
(4)适用范围:所有机械共同遵守的“黄金定律”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一切机械,所以设计任何省功的机械均是徒劳的。
四、课堂练习(投影九)
1、功的原理内容是什么?
2、既然任何机械都不做功,人们为什么还要使用机械呢?
3、判断对错:
A、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也不省功()
B、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所以省一半功()
C、使用机械不能省功,但一定省功()
D、省距离的机械一定费力()
E、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因此使用机械是无益的()
F、功的原理只适用于自重和摩擦不计的理想机械()
G、要把20N的物体举高1米,不论使用何种机械都不省功,动力做功至少20焦。
完全投影片五,加深对功的原理的理解,加深使用任何机械均不省功的理解。
4、一人用一根轻质杠杆将重为500牛的物体举高时,做了250焦的功,求物体被提升的高度。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1、2、3
2、预习机械效率
物理教案-电阻的串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3.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解决两只5Ω的定值电阻如何得到一个10Ω的电阻入手引入课题,从实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重点,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是本书的难点,协调好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的关系是本书教学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
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教学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复习巩固,要求学生思考,计算回答
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1A,那么
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V的示数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目,使学生回忆并答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在实际电路中通常有几个或多个导体组成电路,几个导体串联以后总电阻是多少?与分电阻有什么关系?例如在修理某电子仪器时,需要一个10的电阻,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而只有一些5的电阻,那么可不可以把几个5的电阻合起来代替10的电阻呢?
电阻的串联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串联电阻实验
让学生确认待测串联的三个电阻的阻值,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指导学生实验.按图所示,连接电路,首先将电阻串联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读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的读数为0.6A,根据伏安法测出.
然后分别用代替,分别测出.
将与串联起来接在电路的a、b两点之间,提示学生,把已串联的电阻与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读数为0.2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再串入电阻,把已串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示数为0.1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3.应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作图并从欧姆定律分别求得
在串联电路中
所以
这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4.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一把的电阻与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6V的电源上,求这串联
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仔细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找出求电路中电流的三种方法
(1)(2)(3)
经比较得出第(3)种方法简便,找学生回答出串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解题过程
已知V,求I
解
根据得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0.3A.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
例二有一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为8.3,两端电压为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这盏灯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只许是2.5V,而电源电压是6V,那么串联的电阻要分担的电压为
(2)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
(3)因为与串联,通过的电流与通过的电流相等.
(4)通过的电流根据求出.
解题过程
已知,求
解电阻两端电压为
电路中的电流为
需串联的电阻为
答需串联一个11.7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