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3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月迹》知识点整理
一、《月迹》
1、解题。【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
2、关于线索。【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6、主题。【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精选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知识点整理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知识点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下册《狼》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窘(jiǒng)眈(dān)瞑(miacute;ng)尻(kāo)黠(xiaacute;)隧(suigrave;)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缀行甚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一狼仍从从:跟从。
(3)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原来。
(4)恐前后受其敌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5)顾野有麦场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
(6)弛担持刀弛:放松,这里指卸下。
(7)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
(8)目似瞑瞑:闭眼。
(9)意暇甚意:神情,态度。
(10)屠暴起暴:突然。
(11)又数刀毙之毙:杀死。
(12)一狼洞其中洞:打洞。
(13)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
(14)狼亦黠矣黠:狡猾。
二、重点句子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而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处境危急,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4.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三、文学常识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是清朝小说家蒲松龄。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知识点整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
朗润yùn水涨zhǎng嫩nèn
宛wǎn转应和hè撑chēng伞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niàng)酝酿鸟(cháo)巢
披(suō)蓑戴(lì)笠抖(sǒu)擞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卖弄:炫耀。
(2)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烘托:衬托。
点拨: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4)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2.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贬的。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春》最后三段。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体裁)。
2.《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称谓),著名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筏子》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筏子》知识点整理
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分析课文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黄河的主人”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