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相关阅读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的关系

探究活动一:“一国两制”的形成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过程:
(1)《》的发表,宣布采用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1)
(2)提出了“ ”的伟大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
2.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香港、台湾实行
3.意义:“ 、 ”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探究活动二:“一国两制”的实践
二、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的回归
(1)中英会谈,邓小平提出可以用“”方案解决香港问题(1982)
(2)中英签署了关于的联合声明(1984)
(3)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雪洗百年国耻
2.澳门回归: 年 月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探究活动三:海峡两岸关系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背景:
(1)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解放台湾 方针
(2)台湾当局:迫于形式采取了一些 措施(1987年开始)
2.表现:
(1)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
(2)“海基会”、“海协会”相继成立,并达成“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的一次
(3)中共书记 会见国民党主席 ,重申“九二共识”(2005)
(4)两岸直接 、 、终于实现(2008)
3.发展的阻力:

教材P103页学思之窗


( )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 )2.中国政府第一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中B.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
C.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D.《中美联合公报》中
( )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12月20日 B.1998年7月1日C.1999年12月20日D.2000年7月1日
( )4.我国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C.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D.“一国两制”构想被各方接受
( )5.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台湾不同于港澳地区的是
A.设立特别行政区B.社会经济制度长期不变
C.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利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 )6.2005年,率团访问大陆的中国国民党主席是
A.马英九 B.宋楚瑜 C.连战 D.江丙坤

附:课堂相关资料:
1.香港问题的由来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③1898年,英国强迫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和附近岛屿(今统称新界),租期为99年。
2.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遗留的产物;外国干预中国内政的结果
3.“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形成过程: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2)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它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
(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
(4)在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这一方针,使“一国两制”构想成为国策而具有了法律效力。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教学案
△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一、祖国统一问题的由来
1、澳门问题的由来:葡萄牙侵略
2、香港问题的由来:英国侵略
3、台湾问题的由来:中国内战→国家分裂(内政问题)
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
1、形成过程
①最初提出:《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具备雏形:叶剑英发表谈话,提出九条方针
③正式形成: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全面阐述
一个中国(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社会主义
港、澳、台:资本主义
△实行一国两制后的台湾与香港、澳门在享有的自治权方面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①不同:台湾可以保留军队,而香港、澳门不能
②原因: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而港澳问题是国际问题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学思之窗:
关于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的看法有何共同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①共同点:中国的国力增强
②看法: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这是香港能够收回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决定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
△依据上述答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国收回香港和澳门的有利条件有哪些?其中根本条件是什么?
中国国力增强——根本条件
1、有利条件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有关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2、香港回归(1997、7、1)
3、澳门回归(1999、12、20)
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停火:1979年元旦,停止炮击金门——实现真正停火
2、交流:三通限制逐渐放宽,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
连战访问大陆,与胡锦涛会谈,坚持“九二共识”
△中共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怎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实现台湾和大陆的统一,也就实现了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堂练习《全品》第2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22课,略)△作业:《全品》课时作业(二十二)

祖国统一大业导与练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祖国统一大业导与练”,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与练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政策长期不变。即长期保持这些地区现行制度。
(4)保证港、澳、台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2.意义:“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顺应了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它有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也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二、“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关系
1.两者的关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设立的区域不同: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
(2)自治程度不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
(3)社会制度不同: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史根据
(1)公元230年,三国时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率水军到达台湾。
(2)隋朝时,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前往台湾。
(3)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4)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5)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巡抚。
2.法律依据: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的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从国内法来讲: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反分裂国家法》规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决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2)从国际法来看: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台湾问题与南北朝鲜、东西德问题的区别
1.两者形成的原因、性质不同:后者是二战和“冷战”的产物,它们是根据二战期间或二战以后的一系列国际协议形成的;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下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二战胜利后,中国政府已经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
2.领土和主权问题的性质不同:后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领土和主权分属于两个独立国家,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台湾和大陆的领土主权未分割,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3.两者在国际法中的地位不同:德国、朝鲜的分裂为二战间和二战后一系列国际条约所规定;台湾问题,则有《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条约关于日本不许将窃取中的台湾归还中国的规定。
4.两者存在的实际状况不同:在美苏两国对抗的背景下,南北朝鲜、东西德国问题都分别驻有外国军队,被迫相互承认和在国际社会中并存;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被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
5.问题解决的原则和立场不同:德国问题是通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经过谈判达成统一的协议;朝鲜南北方的统一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进程缓慢;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由中国人民按“一国两制”夺得构想来解决,决不允许外国势力加以干涉。

2011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湖南炎陵县举行
2011年10月13日至20日,2011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将在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隆重举行。据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介绍,此次活动主题是“共祭两岸始祖、同承神农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举行炎帝神农祭祀大典、炎帝神农文化论坛、两岸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杨毅说,炎帝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今年是湖南第二次举办“海峡两岸神农文化祭”活动,届时海峡两岸将有5000多人参与共祭。其中,有来自台湾60余家神农宫、庙、寺信众及岛内各界人士、在湘台商、台生约600人。

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掌握“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过程、含义、意义、实践;掌握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大事:1949──1979──20世纪80年代──1992──1995──2002──2005)。
3.认识“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4.台湾统一的进程要注意从积极方面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同时不能忽视阻碍两岸统一的两大因素。
5.可联系德国分裂和统一的问题以及朝鲜的分裂问题。学习时要注意两岸交流的扩大,“三通”的实现,祭祖,宗法制等知识点。

“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1987年底,长达三十多年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项交流随之发展起来,同时也衍生出种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不得不调整“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三不政策”,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权的与大陆联系与协商的民间性中介机构──海峡交流基金会,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为便于与海基会接触、商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推动于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并授权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作为两会交往和事务性商谈的基础。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两会在香港商谈中,就海峡两岸事务性(公证书使用)商谈中如何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海协的基本态度是,海峡两岸交往中的具体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应本着一个中国原则协商解决。在事务性商谈中,只要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态度,可以不讨论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表述的方式可以充分协商。
在香港商谈中,海协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湾海基会也根据“国统会”的结论提出了5种文字表述,台方虽然也同意两岸公证书使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双方均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表达了谋求国家统一的愿望,但在文字表述方案上,两会很难达成一致。在会谈即将结束时,海基会代表又增提了3种表述方式,并拿出了他们的最后表述内容:“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于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还建议“用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海协代表表示这是此次商谈的主要成果,等把海基会的建议与具体表述内容报告后再正式答复。
香港商谈结束后不久,1992年11月16日,海协会正式致函台湾海基会表示,“在这次工作性商谈中,贵会代表建议在相互谅解的前提下,采用贵我两会各自口头声明的方式表述一个中国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表述内容,其中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我会充分尊重并接受贵会的建议”。“现将我会拟作口头表述的要点函告贵会: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海协的函后并附上了海基会最后提供的表述方案。12月3日,海基会回函海协,对达成共识未表示异议。至此,关于一个中国原则表述问题的讨论,以形成双方相互接受的两段具体表述内容为结果而告一段落。
从上述商谈及函电往来的过程与内容看,可以清楚地看到:1992年两岸双方确实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之原则”达成有共识,但从未就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进行过讨论。既然没有讨论,根本就没有什么“各自表述”的共识。正是在此基调上,双方妥善处理两岸间涉及民众权益的事务,开展两会的事务性商谈,并得以成功举行了1993年在新加坡的“汪辜会谈”,签下了一系列两岸交流与合作的协议,甚至两岸政治对话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1.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到“……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是
A.国共两党内战遗留的问题B.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C.国共两党意识形态的对立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2.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核心是
A.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B.尊重港澳台的历史与现实
C.实现祖国统一D.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主
3.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4.“对英国来说,这(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B.国家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主权问题上不妥协
C.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D.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此次谈判中有更大的主动性
5.我国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区别是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社会制度不同
C.与中央的关系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6.台湾问题—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陈水扁、吕秀莲上台后,坚持“两国论”,致使台湾问题趋向紧张
C.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D.“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础
7.祖国大陆和台湾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
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B.“汪辜会谈”的举行
C.江泽民提出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D.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8.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独立,是因为
①“一国两制”是我国的创举,世界上没有先例②“一国两制”既保证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又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繁荣发展③任何形式的分裂.独立都违背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④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不容分割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台湾不以地方性代表会谈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10.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方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③中国政府不干预台湾外交事务④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1.2005年4月至5月,国民党主席连战应中国共产党主席胡锦涛的邀请,率团到大陆访问。这是两党主席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会见。
(1)20世纪国共两党的关系史上,有“分”也有“合”,请概括其基本过程,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合则利,分则伤的道理。
(2)你认为连战的“破冰之旅”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1.A2.C3.D4.D5.B6.C7.B8.D9.D10.A
11.(1)基本过程:国民大革命时期合,大革命失败后分,抗日战争时期合,抗日战争胜利后分。史实:国共首次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2)作用:增进两岸同胞了解,推动了两岸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制约了“台独”势力,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