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2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复习学案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知道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
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4.了解为什么常把中国人称为“炎黄子孙”,知道禅让制。
:早期原始居民、原始农耕文明、黄帝──“人文初祖”。
:正确认识尧舜禹的“禅让”的含义。正确理解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关系

一、自主复习,完成单元知识体系

二、合作探究
1、有人说: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的平等生活,因此是一个理想的社会。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2、有人说:原始社会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但到了后期贫富分化特别明显,出现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是历史的倒退。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JAb88.coM

3、有人认为世界华人在清明节拜祭传说中的黄帝是搞封建迷信,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典型例题剖析
1.“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A.黄帝部落兼并了势力弱小的部落 B.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C.扩大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D.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式选择题,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仔细审题可知,本题其实要考查的是:黄帝部落兼并其他部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A项是兼并战争的表面现象。B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作用。C项是兼并战争的直接结果。D项是兼并战争的深远影响。
答案:D
2.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为我先。”下列史实符合此话含义的是()
①发明舟车②建造宫室③养蚕缫丝④发明文字⑤编出乐谱⑥冶炼青铜器()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②③④⑤⑥.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运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轩辕”一词的含义和“人文初祖”的史实;也可用排除法,抓住炎黄时期还未进入青铜时代而排除含⑥的选项。
答案:A

四、达标检测: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位于哪一流域?()
A.黄河B.长江C.淮河 D.渭河
2、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
A.语言产生 B.群居生活 C.使用工具 D.制造工具
3、原始农耕生活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典型代表是()
A.北京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B.元谋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顶洞人、大汶口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
4、原始人从住山洞到自己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发生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
A、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
B、人们认识到住房子比住山洞舒服
C、生产力发展了,人们学会了农耕,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D、随着人口的增加,山洞不够住了
5、如果你到西安去旅游,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A.半坡遗址 B.山顶洞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住着干栏式房子,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7、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的远古人群是()
A北京人B河姆渡原始居民C半坡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8、孙中山有诗云“神州轩辕自古传”,这里的“轩辕”是指()
A.炎帝B.尧C.黄帝 D.舜
9、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D、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10、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
①会种植农作物,开始原始农耕文化②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③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会制造陶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1、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商朝 B.夏朝 C.周朝D.秦朝
12、领导人们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A、尧B、舜C、禹D、黄帝
13、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
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
14、下列关于我国原始居民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半坡人住在干栏式房屋里B.山顶洞人最早使用天然火
C.河姆渡人最早种植粟D北京人会制造工具
15、假期小红想写一篇关于河姆渡聚落的说明文,那么她应该到哪里去考察呢()
A.山东B.北京C.浙江D.云南
16、都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群()
A北京人和元谋人
B山顶洞人和蓝田人
C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元谋人
17、先后在同一地点生活过的原始居民是()
A、半坡人和河姆渡人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人和大汶口人D、元谋人和北京人
18、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
19、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
D、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
20.“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
21.已经学会做装饰品的远古人类是()
A.金牛山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22.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
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
C.住干栏式房屋D.会制作鱼纹彩陶器
23.小红家有复制的鱼纹彩陶盆,小丽认为:它如果是真品肯定最早是什么地方生产的。()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原始居民D.半坡原始居民
24.相传是谁创制了文字()
A.嫘祖B.仓颉C.黄帝D.伶伦
25.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26.下列发生在我国原始社会的大事,按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嫘祖发明养蚕缫丝②制作弓箭、烧制陶器③使用天然火④人工取火
A.④③①②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D.①②③④
27.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按时间顺序,下列原始人类排列正确的是()
①山顶洞人②半坡原始居民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炎黄时代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④②③D.①③②④
28.通过禅让制产生的第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9、在哪一时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D山顶洞人
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史记五帝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轩辕”指哪位历史人物?他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2)材料一中“平定蚩尤乱”的战役是什么?这一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的“轩辕”、“尧”和“舜”的共同点有哪些?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相关推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成语的特点及来源。

2、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了解成语承载的极其丰富的内涵。

3、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正确运用成语。

重点:体悟成语中浓缩的中华文化。

难点:正确使用成语。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表演一段相声《成语奇谈》。(点评:这两位同学一出场就落落大方,神采飞扬;一开口就妙语连珠,声情并茂;可见高一()班的同学真是个个聪明伶俐,不同凡响。)

中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就是其中的一颗最璀璨最夺目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成语,一睹它的风采。(出示标题)

(这堂课,我准备从三个方面来跟大家一起对成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

二、成语的特点:

1、文字精练

汉语是全世界上公认的最精练丰富的语言,成语的大量运用,是汉语精练丰富的原因之一。成语一般以四字为主,寥寥可数的几个字里往往包含着富有哲理的语言和一段非常生动的历史。

学生互动:兔年说兔(说出与兔有关的成语)

老师重点讲述成语“兔死狗烹”,这个成语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历史,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势力、冷酷的君臣之道。

2、表现力强

成语不仅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而且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学生互动:猜成语(请几个同学根据老师所给纸片上的成语,通过动作来表现来让大家猜。)点评:台上的同学,表演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台下的同学对答如流、毫厘无爽。

3、形式多样

成语的形式虽以四字为主,而三字、五字、七字、八字的成语也不少。

学生抢答:成语碰碰对。(主要针对八字成语)

一夫当关()生于忧患()

宁为玉碎()千里之行()

四体不勤()差之毫厘()

人为刀俎()明修栈道()

十年树木()项庄舞剑()

兵来将挡()学富五车()

(过渡语):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成语的特点做了一些简单的梳理。成语文字精练、表现力强、形式多样的特点,无不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众所周知,成语的数量众多,光大家手中的《成语词典》收录的成语就有一万三千多条。这么多的成语,它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三、成语的来源:

学生活动:看图猜成语

总结归纳:成语的来源:1、神话传说;2、寓言故事;3、历史故事;4、文人作品;5、外来文化;

明确:在这些来源中,以文人作品和历史故事为最多。如《成语探源辞典》收成语5000多条,考据出处涉及古代文献200余种。《汉语成语考译词典》收成语7600余条,引证古代文献更是浩如烟海。

学生抢答:说出成语中的主要人物。

由此可见,成语的产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文化越灿烂,它的成语也就越丰富多彩。

学生抢答:给成语归类。

自然类

江山如画凄风苦雨傲霜斗雪

(这些成语让我感受到古人在探索自然、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那细腻的情怀,百折不挠的精神‘)

服饰类

凤冠霞帔荆钗布裙披麻戴孝

(服饰是古人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志趣节操的外在表现。不同的服饰展示出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

建筑类

雕梁画栋曲径通幽蓬门荜户

(不仅体现了古人在建筑上的审美追求,而且反映了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的天壤之别。)

艺术类

妙手丹青余音绕梁入木三分

(绘画、音乐、书法等是汉民族精神文化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美不胜收。)

教育类

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

爱情类

浓情蜜意山盟海誓纸短情长

(人们借助有限的文字传达无尽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愿望。)

为人类

高风亮节浩然正气光明磊落

(反映了古人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千古流芳。)

(过渡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全面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我们是炎黄子孙,更应该学好、用好成语,将其文化内涵得以传承。

四、成语的运用: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它是约定俗成的,它的读音和字形,并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

1、正读音

便宜行事安步当车不即不离

间不容发丢三落四绿林好汉

臧否人物一叶扁舟呼天抢地

曲尽其妙不塞不流虚以委蛇

自怨自艾文以载道博闻强识

2、辨字形

变换莫测仗义直言毛骨耸然

世外桃园走头无路各行其事

翻云复雨闲情逸志遗笑大方

闻过饰非挺而走险忧柔寡断

礼上往来手屈一指一愁莫展

(过渡)明确了成语的字音、字形,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更简明,更生动。

3、析用法

播放相声《成语新编》(点评:使用成语要恰如其分,不能堆砌、滥用成语。)

学生练习(1):辨言语,填成语

学生练习(2):选择合适的成语填入空格,连成一段话:

想到就要与老师、同学们分别,我真有些()。回想起刚入学时,我们还是一群()的儿童,是老师()地工作,把我们培养成了()的人。课堂上我们(),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得();绿茵场上也留下了我们拼搏的汗水,还记得在每年的运动会上,我们全班同学(),取得一个又一个第一。三年的(),我们已经成了()的好朋友。在临别前,我想祝福每一位同学()。

点评:同学们,人人争先恐后,个个才华横溢,将所学成语信手拈来,妙趣天成。

五、课堂小结: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那里风和日丽,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之让人受益匪浅。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成语,用好成语,让成语丰富我们的语言,拓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充满阳光!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约定俗成)、谚语(口耳相传)、歇后语(巧设悬念)、惯用语(语义双层、双关)等。

一、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结构上的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原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二、来源

(1)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

(2)来自书面语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三语义双层惯用语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是通过描述来表义,谚语和歇后语通过陈述来表义。惯用语有如下几个特点:

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

第三,结构上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少数二字或多字的,

惯用语在使用中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涵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课后记事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课题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2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熟语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词和词语的区别,整体认识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正确使用熟语阅读和写作

教学重点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学难点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教学关键

了解并掌握熟语的类型

课型

讲课

教学方法

掌握辨析熟语的方法,能正确辨析和使用熟语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一、正确使用熟语

1、使用熟语应弄清熟语的意思。

很多熟语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它的意义。如“三只手”指的是小偷。“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想办法。因此弄清熟语的意义,是判断熟语使用正误非常重要的一步。

2、成语使用要注意感情色彩

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批评坏人坏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

3、注重熟语使用场合、语言环境

熟语是民间口口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4、熟语使用允许语言重复

成语辨析题作为高考的保留题型,对检测考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非常有效,要解答这类题,必须在正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去辨析。要注意平时“熟视无睹”的成语。即平时常见但不常用的成语,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望文生义)注意成语前后的矛盾。

注意成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搭配)。

有些成语从词义理解是符合语境的,但由于语法功能的限制,造成使用不当。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弄清熟意思注意感情色彩

注重熟语使用场合、语言环境

课后记事

认识、理解熟语的内涵

高一语文教案:《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是新课标2003人教版教材必修二“梳理探究”部分的内容,“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强调的是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意在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通过成语这个窗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成语,可以正确运用一些常见成语了。但仅停留在感性的认知和自然状态下的积累,对成语的来源及成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却不曾进行较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对一些容易用错的成语也掌握得不够好。如果从有知到未知,从学生已掌握的大量成语入手,引导学生从“成语与文化”的角度梳理不同类别的成语,再查找资料、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类成语的文化内涵,将更有助于培育学生梳理探究的思维,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引领学生再探究中了解中华文化。

【设计思想】

1、课题《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强调的是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意在引领学生通过梳理成语的相关知识,借助成语这个窗口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故本课教学的知识目标定为成语背后文化内涵的梳理与探究。本课的教学活动将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并分别从成语体现的语言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方面引领学生梳理探究,进而借助成语这个窗口,引领学生对成语由新的认知,对传统文化有部分了解。

2、梳理探究的教学,是引导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梳理探究板块意在引领学生学会梳理,同伴交流,合作探究。探究,并非一定要有更重大的发现或发明,而是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怀疑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本节课教师不一定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努力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开拓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发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梳理成语的几种来源,学习分类梳理的方法。

2.探究成语与文化的联系, 感受成语的魅力,领略成语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3.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小组课上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探究的意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多个角度,引领学生对成语来源及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难点:成语是汉语言的活化石,但高一的学生对语言现象缺乏理性思考,成语所承载的语言文化,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逐步引领,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设计、分发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来源、成语的分类及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并解释所查找的成语。

(二)划分学习小组:6人一组,指定专门负责人。

(三)学生准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

二、新课导入:

(一)出示漫画猜成语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PPT展示“大材小用”、“一箭双雕”、“不自量力”的漫画。

学生活动:看图猜成语,自由发言。

老师准备: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它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窗口。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活跃气氛,引出成语的话题。

三、什么是中华文化?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标题,中心词是什么?“中华文化”

学生活动:根据预习的内容,口头自由展示。

教师准备:中华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中华民族所有文化的总汇。它不仅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更包括我们离不开的语言。(板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语言文化)这节课我们就从分别这三个方面探究成语与文化的关系。我们先梳理来源,探究文化: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成语探究的角度。

四、探究成语蕴含的语言文化。

(一)预习检测,梳理成语的来源: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先展示一下你们的预习成果,看这几组成语,分别说一说它们的来源。(出示PPT关于成语来源的五组成语)

神话传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寓言故事-----狐假虎威、刻舟求剑

历史故事-----图穷匕见、负荆请罪

文人作品-----一鼓作气、青出于蓝

外来文化-----火中取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学生活动:自主回答。

教师活动:鼓励评价,肯定表扬。(火中取栗:为别人冒险,白吃苦,自己得不到好处。出自法国拉封登的寓言《猴子与猫》近义词是为人作嫁、坐享其成)(以牙还牙,出自《旧约全书》近义词: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由此看,中华文化也融汇了各方文化。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从来源方面了解成语,也为下一步师生集体探究成语中的语言文化做准备。

(二)分析探究成语的语言文化:

1、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成语,看一看在语言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学生回答:(1)绝大多数四字词语。但不全是四字成语(如:下马威、风马牛不相及)。(2)结构不一样,结构灵活。

2、四字格成语和其它格成语相比,读起来有怎样的感觉?读一读(节奏感强、便于记忆。)

3、想一想,成语大多数都是四字格,这其中蕴含了怎样的审美情趣?(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和谐,崇尚对偶的审美观,喜欢成双成对。在数词的量数上追求整齐和谐,如 “四平八稳”“四通八达”。)

4、再看一下划横线的词,该如何解释?从中发现了成语怎样的特点?

教师准备:见,通“现”;鼓,名字作动词,击鼓;青出于蓝,从蓝草中提取,状语后置。——(4)保留了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特点。PPT出示其它保留古汉语特征的成语,及包含修辞手法的成语。

教师准备:付诸东流(兼词)、引以为戒(省略)、息事宁人(使动)、鱼肉百姓(意动)、时不我待(宾语前置)、头重脚轻(对比)、鸟语花香(拟人)、怒发冲冠(夸张)、光阴似箭(比喻)——小小成语的背后,竟然藏着这么多语言的知识,有人说,成语就是汉语言的“活化石”。(板书“活化石”)所以,大家要多多积累成语哟。下面我们就考察一下大家积累的成语和对成语文化的认知——说成语、品文化。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授之以渔。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师生对话,引领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多角度品味成语,培养学生梳理探究的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大胆发现。成语的汉语言活化石的特点,学生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以问题引领,会化难为简,将零碎的模糊的语言现象系统化,让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成功引领学生从未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豁然开朗。

五、说成语、品文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梳理探究成语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并按组汇报交流结果。

(一)教师活动:

PPT给出梳理探究的两个角度(物质文化角度与精神文化角度),各个小组选择任何一组进行8分钟的探究活动。

探究角度如下:

物质文化角度:与古代兵器有关的成语、与饮食(吃)有关的成语、与服饰(穿)有关的成语、与建筑(住)有关的成语、与交通(行)有关的成语、与古代兵器有关的成语;

精神文化角度:与“礼”有关的成语、与“义”有关的成语、与“勤”有关的成语、与“勇”有关的成语、与“和”(团结)有关的成语。

具体环节指导如下:先筛出代表此类文化特色的3-5个成语,然后派写字好的人去板书这几个成语,其他人继续探究;各组都写好以后一起展示交流探究的结果。

展示交流发言格式指导:“我们组找出的成语是……(正确读出成语),从这些成语可以看出我国某方面的文化内涵,如某某成语……,我的回答完毕,其他同学有补充的吗?”

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探究,组长选派发言人板书自己小组选取的成语4个,然后按小组顺序,由物质文化类到精神文化类汇报探究结果16-20分钟。(发言人到黑板前讲解)

教师准备:为了让板书工整,提前在黑板上标注昊学生板书的内容和版面(吃穿住行兵,礼义勤勇和);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物质文化展示完,老师小结“民族智慧”,精神文化展示完教师总结“品格追求”。(教师也可以PPT准备汇报自己的探究结果,开拓学生视野,如服饰文化,进一步引领学生探究方法)

设计意图:选择最贴近生活的代表物质文化的“吃、穿、住、行”的成语,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礼、义、勤、勇、和”的成语,以及代表军事科技文化的冷兵器成语作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内容,是为了从多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个更贴近生活的透视中华文化的最佳窗口,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引领学生了解成语的浩瀚及文化的广博。角度多,学生选择的空间大,合作探究的难度降低,便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小结:综合以上的探究学习,我们了解了成语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成语,它不仅是语言的活化石,也是中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承载者,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彰显着这个民族的品格追求。因此,我们要正确运用成语,传承中华文化。下面我们做个成语运用的练习:

六、传承文化——正确运用成语:

(一)成语猜谜:(抢答)

1、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

2、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

3、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

4、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

5、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

教师准备答案:哑巴说话——指手划脚(或:翻手为云),变奏为春——偷天换日,二四六八十——无独有偶,举棋不定——下落不明,滥竽充数——随声附和,

2、指出下列成语的错误原因:

(1)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自相矛盾)

(2)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望文生义)

(3)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电脑学习班越来越多,简直到了汗牛充栋的程度。(对象误用)

(4)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谦敬错位)

(5)李老师工作认真负责,常常日理万机,非常辛苦。(轻重失度)

(6)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灾区群众缺水的问题。(语义重复)

(7)我国的“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顺利对接,数百位兴高采烈的航空迷弹冠相庆。(褒贬失当)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正确运用成语,有意识地传承中华文化。

七、作业:高考链接成语运用题8道。

【板书设计】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举酒属客()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扣舷()

桂棹()嫠妇()愀然()舳舻()酾酒()

横槊赋诗()扁舟()匏樽()蜉蝣()杯盘狼藉()

枕藉()黔首()仓颉()氤氲()羯鼓()

舐犊情深()青荇()浮藻()长篙()漫溯()斑斓()

笙箫()庐冢()窈然()瑰怪()既往不咎()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

4.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5.卒()莫消长。而卒()葬之

6.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7.客喜而()笑

8.不知东方之()既()白()

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0.其()孰能讥之乎?

其()皆出于此乎?

吾其()还也。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火尚足以明()也。

1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于是()余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名句填空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2.纵一苇之所如,。

3.浩浩乎如,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4.桂棹兮兰桨,。,望美人兮天一方。

5.其声呜呜然,,。余音,不绝如缕。

6.“,。”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况吾与子之上,。

9.驾一叶之扁舟,。

10.寄于天地,。

11.,羡长江之无穷。

12.,抱明月而长终。

13.知不可乎骤得,。”

14.且夫天地之间,,,虽一毫而莫取。

15.,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

16.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

17.沾衣欲湿杏花雨,。

18.,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19.借问酒家何处有?。

20.岱宗夫如何?。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会当凌绝顶,。

21.此身合是诗人来?。

22.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

23.白云回望合,。

2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2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26.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补充】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héng)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字)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8.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②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③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⑥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看
C、而人之所罕至焉罕:少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称说,说出
2、下列句中加点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距其院东五里。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其”字相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其”字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与其它三个不同类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选出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C.此余之所得也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选出对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六、阅读下文,完成1-4题。(15分)

①“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这是杭州电视台都市报道的头条新闻。主持人建议市民到西泠桥边,把荷花一天天开放的过程拍下来。也是这一天,杭州的一家报纸有篇醒目的报道,叫作《第一朵荷花开了》。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体会!

②杭州还有什么?

③杭州有茶。沿着西湖走一圈,密密树荫一层层,处处皆有喝茶人。或许西湖本是个茶水壶?一座飘着茶香的城市,天天在品味着一份生活的情趣。

④杭州有音乐。湖边的草坪上,漂浮着似有若无的江南丝竹,观光车上流溢出缱绻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是一座被爱情滋润的城市。湖边花丛中的蝴蝶多为纯白,而且常常成双成对,那一定是梁祝相伴,重游故地。

⑤杭州还有树。我总觉得杭州的汽车不是从马路上开来,而是从树丛里驶出;汽车也不是开进城市,而是驰入林子。舒展的梧桐在空中搭成密密的树廊,成片的桂子把人们带进植物的天堂,真觉得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杭州市区有无数的古树名木,苍劲挺拔,风华依旧。面对这些300岁、500岁、1000岁的前辈,不能不心生敬意!

⑥杭州更多的是公园。西湖边上,一石一木都令人驻足,随便切一块下来便是公园。杭州出伞,杭州人也爱打伞,防晒或防雨。粉白、深红、嫩黄、湛蓝,开在公园的绿荫丛中,像一朵朵移动的花。有一次我在绿世界里看到一片特大的绿叶,赶紧趋步上前,竟是绿色的大伞。原来是在园中看绿看花了眼,把绿色的都看成了叶。

⑦杭州最不缺少的,是文化。如果想把写西湖的诗文数一数,那就如同想去数西湖边那草、那花、那树一样。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固然令人赞叹不已,击节吟唱;即使那些忧伤的词句:“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想罢歌停舞,烟花露柳,都付栖莺”,那绕湖垂柳,那烟花栖莺,也都令人神往!

⑧西湖的水,汇聚着千年的沧桑。西湖里叶叶扁舟,讲述着悠远的、不尽的故事。西湖边的长街小巷里,藏着各朝各代太多的记忆。这里有梁祝、济公、白娘子,更有白居易、林逋、岳飞、文天祥、龚自珍、鲁迅。杭州城无处无典故,无处非景观。杭州的历史文化只有西湖的自然风景配得上,西湖的自然风景也只有杭州的历史文化配得上。

⑨清诗人袁牧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⑩“重西湖”,因为岳飞、于谦,又不仅仅因为岳飞、于谦,还因为苏东坡。最重西湖的人,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杭州太守苏东坡。杭州的鸟都认识他,西湖的鱼都认识他!他在杭州抒发情怀的诗就有四百余首。写西湖,没有人写得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据说诗人毛泽东多次到西湖,但没写过一首西湖诗。他说《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得太绝了,就“不敢造次”。

⑾“重西湖”还因为抗清英雄张苍水的临刑绝呼:“好山色!”张苍水“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此时官巷口的刑场,杭州百姓已是素衣素服,白茫茫的一片来送行。张苍水气势豪迈地拜别乡亲,又满怀深情地看一眼那温润绵延的湖山。“好山色!”是英雄留给西湖最后的声音。

⑿“重西湖”,还因为西湖的山水留下过鲁迅的足迹。白娘子的传说引发他为普通民众追求心灵自由的呼喊,激发起这位反封建战士的斗志。有谁会像他那样,对雷峰塔如此深切的关注,并将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

⒀“重西湖”,还因为杭州人为明日西湖绘制了一幅幅的蓝图。杭州人说: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浙江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西湖的每一寸岸线、每一块绿地、每一处设施、每一处景观,都要让市民和游客共享。杭州刺史白居易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展现的,是美,是和谐,是大气。

⒁西湖的早晨,是老年人的乐园,鹤发童颜映朝阳,揭开西湖每天的序幕。西湖的白天属于旅游者,他们带着家人和朋友来亲近西湖,拍摄下一幅幅西湖风光,无意中自己也成为西湖一景。西湖的夜晚,属于下班族和情侣,映月三潭,秋月平湖成了温馨的背景。

⒂杭州并存着历史与浪漫,兼具着传承和创业。这些年有个常用词叫“可持续发展”,在这里我看到的是可持续幸福。杭州有断桥,有孤山。但是断桥不断,孤山不孤,它们与整个中华大地紧密相连。不仅是杭州,整个长三角地区,整个中国不都在这温馨和谐中风风火火地向前迈步吗?

⒃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1.第一段中写电视台将“荷花初绽”作为头条新闻显示了(2分)

2.第五段中“杭州的天空都让树住了”这句话好在哪里?(3分)

3.第九段在构思上的作用是(4分)

(1)

(2)
 
4.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参考答案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zhǔ)()窈窕(yǎotiǎo)(ping)(xián)(zhào)()(qiǎo)舳舻(zhúlú)(shi)(shuò)扁舟(piānzhōu)(páo)(zūn)蜉蝣(fúyóu)狼藉(lángjí)枕藉(zhěnjie)黔首(qiánshǒu)仓颉(cāngjié)氤氲(yīnyūn)羯鼓(jiégǔ)(shì)(xìng)(zǎo)(gāo)()斑斓(bānlán)(shēng)(xiāo)()(zhǒng)(yǎo)(guī)(jiù)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纵(任凭)一苇之所如(往),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指望不到边的宽阔江面)。

2.舞(使动用法,使……起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端正)坐

4.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望武昌。顺流而东(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也

5.卒(始终)莫消长。而卒(最终)葬之

6.天地曾(副词,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不能以(同“已”,停止)一瞬

7.客喜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译成“地”)笑

8.不知东方之(助词,取消独立性,不译)既(已经)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或者露出白色的曙光)

9.余与四人拥火以(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入。夫夷以(而且)近,则游者众;险以(而且)远,则至者少。

10.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孰能讥之乎?

其(语气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乎?

吾其(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还是)还也。

11.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到尽头)也。火尚足以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也。

1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

于是(对这件事)余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不同寻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到了)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三、名句填空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4.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6.“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9.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3.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8.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9.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0.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1.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22.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23.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2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25.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6.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四、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文: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上天的无尽宝藏,也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4.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距离这院东面五里远,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叫的。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个想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着别人出来因而不能尽情享受那畅游的乐趣。

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古代的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可是世上的奇特雄伟、壮丽奇异、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艰险遥远的地方,人们很少有到达的,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8.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文:我对于那块倒下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典籍没有保存下来,以致后来的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里能够说得完啊!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慎重选择的原因啊。

五、1.B(观,景象。)

2.A(两个“之”都是代词,它。第一个“其”,代词,华山;第二个“其”,指示代词,那。)

3.D.(D,至,动词活用作名词,到的人。A,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B,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命名。C,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4.B.(一般句式)

5.D(三个“学者”的意思都不一样。分别是①治学的人或者做学问的人②求学的人③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六、阅读提示
这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作者以“今年杭州的第一朵荷花开了”起首,紧接一句“杭州还有什么”发问,引发下文从多个角度赞叹杭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而后文澜骤起,以袁枚“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的名句过渡并转折,由上文转向了对“重西湖”更深层次缘由的阐述:西湖历史上留下了众多民族英烈及文人名士的足迹,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这才是西湖向世人展示的大美之处。全文内容厚实,层次感强,题旨显豁而又有品味余地。出色的文本,对考生语文素养的熏陶、促进与提高无疑起着积极作用。

答案:

1.杭州有着对美的希冀和体会。(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原文是这样表述的:“不知道还有哪个城市会这样,把荷花初绽列为头条新闻?杭州会。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杭州”为什么“会”?因为“杭州有这种对美的希冀和对美的体会!”)

2.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杭州的树多(1分),生活环境美(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句中用一个“都”字,是说杭州树多;用了拟人修辞,形象生动。第二个要点容易忽略,其实应与文意结合起来理解:作者写杭州种种自然景观,意在表现生活环境之美,在杭州生活是一种享受。注意:某句话的好处表现在哪里?答手法和作用。)

3(1)结构上,承上启下。(2)内容上,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本题明确了考查点——“构思上的作用”。作为中间段落,容易想到的作用就是:结构上承上启下。原文写:“清诗人袁枚曾有诗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而从后文看,主要围绕“重西湖”来抒写,所以还应加上:引出全文关键词“重西湖”。注意:回答过渡句或过渡段,一定写上这六个字——结构上、内容上)

4.(1)西湖风景优美。(2)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3)西湖人有抱负、有气度。(解析:答对一点给2分。本题要求“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序数暗示有三点,那么据此可将文章分成三部分:第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说西湖的风光秀美;第七至十二段为第二部分,主要说西湖的文化底蕴深厚;第十三段至结尾,写西湖人的高远抱负与豪迈气度。注意:同学们做简答题要养成分条作答的好习惯,一般地说,4分的题至少分2条,6分的题至少分3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