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04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表解知识点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最早的人类名称元谋人时间距今约170万年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情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社会组织原始人群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万年到20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外貌特征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木棒用火情况会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种生产活动采集野果、偶尔猎获动物社会组织原始人群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时间距今约三万年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外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生产工具打制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用火情况会人工取火生产活动采集、狩猎、捕鱼观念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社会组织氏族由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无贫富贵贱差别其他其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原始的农耕生活

原始的农耕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代表类型代表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用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耒耜居住情况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生产活动种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制陶器和玉器、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时间距今约五六千年地点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代表类型代表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用工具磨制石器、木制耒耜、骨制箭头、渔叉、渔钩居住情况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生产活动种粟(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狗等、打猎、捕鱼;制彩陶、纺织、制衣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地点山东泰安市大汶口使用工具磨制石镰、石锄等,还出现铜器生产活动农业、手工业(制黑陶、白陶、玉器等)生产关系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3.华夏之祖

华夏之祖华夏族的形成时间距今四五千年活动范围黄河流域形成过程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联合另外一个首领炎帝在涿鹿一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人文初祖──黄帝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还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为以后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他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发明了文字,伶伦编出了乐谱,等等。所以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原始社会结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1、远谋人发现的时间_____;地点:_____;地位:_____;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______。2、北京人发现的时间______;发现地点_____;北京人使用工具是_____;北京人用火是使用_____3、______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生活方式是______。4、山顶洞人发现的时间是_____;发现地点:_____使用_____石器但已经懂得_____,会制造_____;取火方式是_____;生活方式---“_____”5、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生活位置:_____流域;使用工具______石器,种植_____,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会建造___,还会开挖____。6、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生活位置:____;使用工具---_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_;半坡居民会制造___陶。7、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地点____;出现___陶和____陶;在后期,出现了_____,原因是:_______。8、在距今______千年,生活在____流域的____帝和____帝联合打败了东方的____部落,___和____的结合,形成日后的____族,是_____族的前身。9、“人文初祖”是_____;___发明了文字。10、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首领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治水;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历史上叫“_____”1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____朝,______年______建立;____社会结束,_____社会形成。

精选阅读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方式一:谈话法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课,在教学时,可以使用谈话法。
师:“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给同学们上历史课,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历史吗?”
生1:“历史就是这本书!”有位同学站起来拿着课本大声说。
生2:“历史就是《思想品德》”一位学生看来对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记忆深刻。
生3:“历史就是稀……”后面的一位同学说了句粗话,全班哈哈大笑。第一堂课宽容点吧,我也笑起来。
师:“‘历史’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历’,一个是‘史’,谁能用‘历’组一个词?”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经历”、“历来”。看来学生的词汇也不多。
师:“经历、历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过去了!”沉默了一会,有个学生大声地说。
师:“对,‘历’就是过去的意思,‘史’就是‘事情’,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牢牢抓住了。
方式二:图片显示法
向学生展示一组旧中国,特别是晚清王朝时期,中国民众的图片:男子长长的辫子,女子的三寸金莲小脚,面黄肌瘦的鸦片吸食者,等等。由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东亚病夫”。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来到中国,是向中国传送文明的。殊不知,当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时,他们的祖先还没有出现呢!那么中国民族的祖先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由此导入。
方式三:实物(家谱)导入
老师带来一本家谱,可以使自家的,也可以是借的,向学生展示,然学生发表对家谱的认识,老师一辈一辈向上说……最后导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
……
其他建议见参考答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

注意:时间不能忘了“约”字。
2.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他们能吃到熟食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使用简单的石器。
一种说法:(老师以此种说法为主)
能吃到熟食。
根据是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
另一种说法:(老师简单介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虽然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是元谋人主动使用火,也许是雷击而起的火,因而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1)学生看书时,向学生说明,生产工具后就一个空。
(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天然火。也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然火。
(3)提示旧石器时代。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让学生先看教材第三目“山顶洞人”
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
北京人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磨制石器和骨器等会人工取火

注意:(1)解释人工取火比天然火有何优越。(不用保存火种、可以随时取火等)
(2)怎样人工取火?(钻燧取火,进一步解释燧石;另一种说法就是钻木取火。)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
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2)大河流域多,沙漠戈壁地区少。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沙漠戈壁地区少?
学生可能会回答: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恶劣。
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的板书提纲;也可以领着学生再列一遍
板书提纲;也可以把板书提纲擦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学生爬黑板。
最好别让学生直接到黑板去做;也别留在课下,留在课下不会起到作用。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老师最好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一)选择题
1.(2010湖南邵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2010山东威海)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1.8万年的远古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
3.(2010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4.(2010广东深圳)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2010湖南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把本题讲一讲)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10万年
6.(2010湖南娄底)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云南元谋B.浙江河姆渡C.北京周口店D.湖南道县
(二)材料解析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恩格斯
请回答: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制造和使用工具
提问:现在有动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学生可以回答;老师可以直接讲:一些动物园的猴子会用石块砸核桃,一些黑熊会折断树枝掏蜂蜜等)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可以有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
(三)时空隧道:假如你们学习小组的同学组成记者团,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万年前,对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进行了采访,请把你们采访到的情况向全班汇报一下吧!
举例:清晨起来,20多个北京人从山洞里走了出来,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有的手拿木棒,有的手持石块,他们要去打猎。很快,他们发现了一只剑齿虎(20万年前的古生物,已灭绝)便呼啸着围了过去,嘴里不断的发出短促的叫声,他们投出了手里的石块,有的打在老虎身上,大事老虎太凶猛了,冲出了北京人的包围圈,还咬死了两个人。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他们胡乱吃了一点野果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下午,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一头小牛,然后拖进山洞,放到小心翼翼保存的火堆里烤起来,开始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说明:包含打制石器、天然火、群居、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等即可。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三、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约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成年女子
老人
小孩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更近?谁是更像今天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2


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可以让学生爬黑板填写下表: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6000多年7000多年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粟、白菜、芥菜等水稻等
家畜种类猪、狗等猪、狗、水牛等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等
烧制陶器鱼纹彩陶盆刻画猪纹黑陶钵
这是一个聚落,不是哪一个人的情况,导入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炎帝、黄帝。
方式二:歌曲《龙的传人》导入……
方式三:讲述几个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问:这确有其事吗?导入。
…………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主备人:陈集二中徐爱香参与者: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大禹的高尚品德。
4.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
请分目阅读课文,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①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
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②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
4.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大禹。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参考下面一段)
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
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
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
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2.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
统的祭祀大典。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思考,
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黄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造出
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
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又战败炎帝部落,双方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建议: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朗读即可。
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当唱起《龙的传人》这首歌,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教材P14小字部分。

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请你总结一下。
主要按教材内容总结炎帝、黄帝、禹三人即可。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江苏南京)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2010湖北宜昌)湖北宜昌市西陵山有座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
A.尧B.舜C.炎帝D.黄帝
3.(2010福建宁德)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D.夸父逐日
4.(2010贵州毕节)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
5.(2009山东烟台)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思考一下:
(1)禅让制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民主制度吗?为什么?(结合教材第15页小字回答)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用频繁的战争方式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民主,正如教材说所说,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权利的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谁的部落势力大了,不推举他也不行)
以上这些学生能理解就行,实在理解不乐,也没有关系。
(2)你认为大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大禹,你应当怎样做?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即可。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来自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他们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别较大,城镇孩子好表现,农村孩子自信心不足,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主动学习的同学不多。孩子们对传说时代知识的了解,基本上是从影视、媒体中获取的,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本地历史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代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绘,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进一步阐释,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任人唯贤的美德;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3、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炎帝和尧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4、课时:一课时
5、教具:利用本课图片制作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堂
老师请同学们按组做个"传话"游戏。
[教师以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古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向壁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历史事实(史实)成份。
指出古代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今天就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学会区别"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份,哪些是虚构的"请看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
二、学习新课
[板书]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黄帝和炎帝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
老师用欣赏的语气表示赞同。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
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老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故事]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故事。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龙的形象喻示着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教材过渡]我们知道炎黄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尧开始,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已很温和了,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来继承而产生的,这就是禅让制,这是中国由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板书]
(二)尧舜禅让
[学生小品表演]尧、舜、禹禅让的情景
请同学对演员同学进行评价。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讲讲古蜀国郫县类似于此的传说。
[学生讲故事]望帝化鹃、鳖灵治水的故事。
请同学鼓掌以示鼓励。
[引导学生认识]"德垂揖让"因鳖灵治水有功、有德,望帝把位置让给了他,这里就有禅让的形式;"功在田畴",反映了当时治水后农业生产发展并按季节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板书]
(三)大禹治水
[学生讲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提问]大禹治水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同: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另: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四、课后活动
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古代传说。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古代传说,谈看法,写一篇短文。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可以让学生爬黑板填写下表: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6000多年7000多年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粟、白菜、芥菜等水稻等
家畜种类猪、狗等猪、狗、水牛等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等
烧制陶器鱼纹彩陶盆刻画猪纹黑陶钵
这是一个聚落,不是哪一个人的情况,导入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炎帝、黄帝。
方式二:歌曲《龙的传人》导入……
方式三:讲述几个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问:这确有其事吗?导入。
…………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主备人:陈集二中徐爱香参与者: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大禹的高尚品德。
4.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
请分目阅读课文,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①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
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②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
4.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大禹。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参考下面一段)
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
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
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
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2.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
统的祭祀大典。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思考,
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黄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造出
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
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又战败炎帝部落,双方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建议: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朗读即可。
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当唱起《龙的传人》这首歌,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教材P14小字部分。

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请你总结一下。
主要按教材内容总结炎帝、黄帝、禹三人即可。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江苏南京)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2010湖北宜昌)湖北宜昌市西陵山有座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
A.尧B.舜C.炎帝D.黄帝
3.(2010福建宁德)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D.夸父逐日
4.(2010贵州毕节)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
5.(2009山东烟台)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思考一下:
(1)禅让制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民主制度吗?为什么?(结合教材第15页小字回答)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用频繁的战争方式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民主,正如教材说所说,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权利的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谁的部落势力大了,不推举他也不行)
以上这些学生能理解就行,实在理解不乐,也没有关系。
(2)你认为大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大禹,你应当怎样做?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即可。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来自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他们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别较大,城镇孩子好表现,农村孩子自信心不足,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主动学习的同学不多。孩子们对传说时代知识的了解,基本上是从影视、媒体中获取的,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本地历史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代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绘,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进一步阐释,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任人唯贤的美德;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3、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炎帝和尧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4、课时:一课时
5、教具:利用本课图片制作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堂
老师请同学们按组做个"传话"游戏。
[教师以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古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向壁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历史事实(史实)成份。
指出古代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今天就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学会区别"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份,哪些是虚构的"请看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
二、学习新课
[板书]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黄帝和炎帝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
老师用欣赏的语气表示赞同。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
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老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故事]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故事。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龙的形象喻示着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教材过渡]我们知道炎黄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尧开始,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已很温和了,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来继承而产生的,这就是禅让制,这是中国由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板书]
(二)尧舜禅让
[学生小品表演]尧、舜、禹禅让的情景
请同学对演员同学进行评价。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讲讲古蜀国郫县类似于此的传说。
[学生讲故事]望帝化鹃、鳖灵治水的故事。
请同学鼓掌以示鼓励。
[引导学生认识]"德垂揖让"因鳖灵治水有功、有德,望帝把位置让给了他,这里就有禅让的形式;"功在田畴",反映了当时治水后农业生产发展并按季节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板书]
(三)大禹治水
[学生讲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提问]大禹治水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同: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另: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四、课后活动
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古代传说。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古代传说,谈看法,写一篇短文。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