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爱我中华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21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一课

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

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

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

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书P70

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3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P71

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西周社会和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奋斗精神。

4、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5、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

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

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

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春秋五霸:

①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②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是:齐楚秦。(晋分裂了)

8.说出战国七雄相当于今天的哪些地区?

①齐:今山东东北部;②楚:长江流域(湖北);③秦:在西边关中地区;④燕:在华北、东北;⑤赵:今河北;⑥魏:在今河南⑦韩:在今河南、山西一带。

9、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归类:

①纸上谈兵(赵括)②老马识途(管仲)③三令五申(孙武)④负荆请罪(廉颇)⑤完璧归赵(蔺相如)⑥胡服骑射(赵武灵王)⑦退避三舍(晋文公)⑧一鸣惊人(楚庄王)⑨立木取信(商鞅)⑩卧薪尝胆(越王勾践)⑾有教无类(孔子)⑿围魏救赵(孙膑)⒀图穷匕现(荆轲)⒁三迁之教(孟子)⒂田氏代齐(田和)⒃奇货可居(吕不韦)

10、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

答: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所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秦国商鞅变法的时间、人物、内容、性质和作用:

答:①时间:公元前356年开始。

②人物: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③内容: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劳役;

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e编制户口,规定一家犯法,其邻居必须告发,否则予以处罚等。

④性质:一次比较彻底、全面的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⑤作用(结果):废除了奴隶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和士兵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秦国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对我们现代化社会的启示或意义

⑴成功原因:变法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它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商鞅具有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人民群众的支持等。

⑵启示或意义: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强大必须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故步自封、固守传统,只能落后于人。

13、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

③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改革,从而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

④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灾难。

14、分析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答:①从地理位置来看,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有称霸的物质基础;

②从齐桓公的为人来看,他胸襟宽阔,任用贤能,这样聚集了优秀的治国人才;

③从谋略的角度来看,齐桓公采取了正确的治国方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建设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扩充疆域,使得齐国国富兵强。这些条件促成了齐桓公首先称霸。(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15.

百家争鸣主要的学派、思想家及其代表思想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主张

经典格言

儒家

孔子(创始人)

春秋晚期

“仁”“克己复礼”“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道家

老子(创始人)

春秋晚期

“无为”、顺应自然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墨家

墨子(创始人)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法家

韩非子(创始人)

战国时期

法治

兵家

孙子(兵家鼻祖)

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16.诸子百家哪些思想在今天还大放异彩(仍然有价值)?

答:①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②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③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④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17、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孔子重视道德教育,特别是个人修养,强调关爱别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

②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不分贫富、贵贱、贤愚、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使人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

③孔了还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④此外,孔子还注重启发式教育,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⑤强调“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可借鉴意义:

①重视道德教育,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教育平等精神;

③“因材施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④启发式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当代教育都有借鉴意义。

18、联系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势,谈一谈法家为什么在秦国会受到重视,而儒家(孔孟之道)始终未被重用?

因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局面。当时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孔子、孟子“仁”“德”的思想不可能被统治者所接受,因而遭到冷落。

儒家思想为什么到了西汉时被汉武帝所采纳,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适应了西汉统治者统一思想、加强皇权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因而被汉武帝所采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9、为什么秦国能强大起来,最终统一中国(即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或条件)?书P79

①战国以来,各国间经济文化联系加强,政治上的分裂混战状态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人们已经厌烦了常年不休的战争,渴望和平安静的生活,统一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固,易守难攻

,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④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为强国,军队威武雄壮;

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20、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利弊:

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

另一方面,他催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

2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①自称“始皇帝”,独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②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对皇帝直接负责。

③在地方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作用:大大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套制度)

2)交通上:大修驰道,拆除路障,统一全国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作用:有利于全国交通和经济文化往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

3)文化上:统一了文字(小篆)。

(作用:统一的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4)经济上:统一了货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

(作用: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5)思想上:焚书坑儒。

(作用:虽有利于秦朝加强思想控制,但也摧残了文化和钳制了思想。)

6)军事(边疆治理或民族关系)上:

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②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巩固和拓展)

22、对秦始皇的评价

答: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是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时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过。

(1)主要功绩:

①顺应历史潮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战乱状态。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定进步。

②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

③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大修驰道,修造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促进了秦朝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发展,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

(2)历史罪过:

①焚书坑儒,摧残了先秦辉煌的中华文明,钳制了人们思想的发展;

②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

③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

精选阅读

中华文明的起源


七年级上册第1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方式一:谈话法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历史课,在教学时,可以使用谈话法。
师:“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从今天开始,我给同学们上历史课,哪位同学知道什么是历史吗?”
生1:“历史就是这本书!”有位同学站起来拿着课本大声说。
生2:“历史就是《思想品德》”一位学生看来对小学时的《思想品德》记忆深刻。
生3:“历史就是稀……”后面的一位同学说了句粗话,全班哈哈大笑。第一堂课宽容点吧,我也笑起来。
师:“‘历史’有两个字组成,一个是‘历’,一个是‘史’,谁能用‘历’组一个词?”我把这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经历”、“历来”。看来学生的词汇也不多。
师:“经历、历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已经过去了!”沉默了一会,有个学生大声地说。
师:“对,‘历’就是过去的意思,‘史’就是‘事情’,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
至此,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牢牢抓住了。
方式二:图片显示法
向学生展示一组旧中国,特别是晚清王朝时期,中国民众的图片:男子长长的辫子,女子的三寸金莲小脚,面黄肌瘦的鸦片吸食者,等等。由此,中国人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东亚病夫”。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他们来到中国,是向中国传送文明的。殊不知,当中华民族已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时,他们的祖先还没有出现呢!那么中国民族的祖先又是如何生活的呢?由此导入。
方式三:实物(家谱)导入
老师带来一本家谱,可以使自家的,也可以是借的,向学生展示,然学生发表对家谱的认识,老师一辈一辈向上说……最后导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
……
其他建议见参考答案。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主备人:陈集镇中学杨福银参与者:陈集二中徐爱香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
2.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3.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
4.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回答1-2题:

注意:时间不能忘了“约”字。
2.元谋人使用什么工具?他们能吃到熟食吗?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
使用简单的石器。
一种说法:(老师以此种说法为主)
能吃到熟食。
根据是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
另一种说法:(老师简单介绍,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在元谋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虽然科学鉴定证明,这是原始人类的遗物、遗骨。但这并不能证明这是元谋人主动使用火,也许是雷击而起的火,因而留下了火烧的痕迹。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注意:
(1)学生看书时,向学生说明,生产工具后就一个空。
(2)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天然火。也可以提问学生什么是天然火。
(3)提示旧石器时代。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我国伟大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让学生先看教材第三目“山顶洞人”
原始人类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用火
北京人保留猿的一些体质特征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
山顶洞人和现代人没有多大区别磨制石器和骨器等会人工取火

注意:(1)解释人工取火比天然火有何优越。(不用保存火种、可以随时取火等)
(2)怎样人工取火?(钻燧取火,进一步解释燧石;另一种说法就是钻木取火。)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
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1)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各地;(2)大河流域多,沙漠戈壁地区少。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沙漠戈壁地区少?
学生可能会回答:沙漠戈壁地区环境恶劣。
试一试:自己设计一下本课的知识网络图。
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的板书提纲;也可以领着学生再列一遍
板书提纲;也可以把板书提纲擦一部分,留一部分,让学生爬黑板。
最好别让学生直接到黑板去做;也别留在课下,留在课下不会起到作用。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老师最好别让学生到黑板上做选择题,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一)选择题
1.(2010湖南邵阳)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
2.(2010山东威海)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1.8万年的远古人类,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居民
3.(2010湖南岳阳)你认为下列原始人类中距离我们最为久远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4.(2010广东深圳)火的使用是人类利用自然力的一个重大进步。迄今为止的考古证明,我国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5.(2010湖南湘潭)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如果这一结论确凿的话,可以把中国已知最早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把本题讲一讲)
A.10万年B.20万年C.100万年D.110万年
6.(2010湖南娄底)某外国朋友想考察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他应该去()
A.云南元谋B.浙江河姆渡C.北京周口店D.湖南道县
(二)材料解析题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他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恩格斯
请回答:①人类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②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是什么起了重要的作用?
劳动
③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制造和使用工具
提问:现在有动物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吗?(学生可以回答;老师可以直接讲:一些动物园的猴子会用石块砸核桃,一些黑熊会折断树枝掏蜂蜜等)
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可以有答案,也可以让学生去思考。
(三)时空隧道:假如你们学习小组的同学组成记者团,穿越时空隧道,回到20万年前,对北京人一天的生活进行了采访,请把你们采访到的情况向全班汇报一下吧!
举例:清晨起来,20多个北京人从山洞里走了出来,一天的生活开始了,他们有的手拿木棒,有的手持石块,他们要去打猎。很快,他们发现了一只剑齿虎(20万年前的古生物,已灭绝)便呼啸着围了过去,嘴里不断的发出短促的叫声,他们投出了手里的石块,有的打在老虎身上,大事老虎太凶猛了,冲出了北京人的包围圈,还咬死了两个人。一个上午很快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他们胡乱吃了一点野果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休息,下午,他们运气不错,打死了一头小牛,然后拖进山洞,放到小心翼翼保存的火堆里烤起来,开始共同享受劳动果实。
说明:包含打制石器、天然火、群居、共同劳动、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等即可。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初步了解有关考古、历史地图、文物插图、古史资料等方面的基本常识。了解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通过想象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培养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想象,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习用观察法、阅读等方法来探究有关问题。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知道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考古知识的初步理解,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三、教学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非洲起源论
教师活动:曾有一部分欧洲人认为,亚洲人并没有自己的本土祖先,而是非洲古猿移民的后代,并以此作为侵略亚洲的借口。事实是如此吗?其实,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中国,早在170万年前就已经发现了人类的足迹。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我们本国的祖先——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元谋人(从牙齿→元谋人)
幻灯片:元谋人的牙齿
引出元谋人的概念,着重指出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约170万年前)。
过渡性提问:是不是在几十乃至几百万年前中国境内只生活着元谋人这一种远古人类呢?
挂图: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引导学生看图:请数一数,我国有多少处原始人类主要遗址?
从图上可以直观的观察到我国境内分布着很多的远古人类遗址,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多元化概念)。
提问:从图上来看,这些原始人类都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为什么?
教师总结:集中于大江大河流域(黄河、长江、珠江,可指出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土地肥沃的地方。
过渡性提问:在远古,既没有发达的交通,又没有可口的美食佳肴,更没有现代化的娱乐设施,那么他们是怎样打发一天的时光的呢?下面我们选择一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人类,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
引出北京人的概念。
2、北京人(时间、地点)
①相貌特征:看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学生回答。(猿的特征)
提问:从外部特征来看,北京人似乎更象猿,但为什么称他为人呢?(学生讨论)
②直立行走(人的特征)
提问:为什么要直立行走?(环境改变,解放双手→劳动→手、下肢及脑的发展)
提问:手、下肢及脑的发展是同步的吗?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强调劳动的决定性作用)
③使用并制造工具(人的特征)
提问:大自然给原始人类提供了哪些天然工具呢?
提问:有一天,十几个北京人围追一头鹿,请问,从他们获得这头鹿到吃掉这头鹿需要哪些特殊的工具?
可是有些工具自然界没有,怎么办?(制造:打制)
④使用火(天然火)(人的特征)
提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们会使用火的?
你知道火的来源吗?
火给他们提供了哪些方便?他们是怎么知道吃熟食的(可想象具体情景)?熟食与生食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
既然火对他们如此重要,那如何保存这珍贵的火种?
过渡性提问:北京人使用简单粗糙的工具,却要面临恶劣的环境,还要和猛兽搏斗,怎样才能增强生存的能力?能否个体生活?
⑤生活方式:群居
过渡性提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生活在一起,劳动的分工会一样吗?怎样分工才是最合理最能发挥集体力量的?
情景设置:
请你当一回北京人的首领,①给你的成员具体的劳动分工
②在食物非常充足的特殊情况下分配食物
③但大多数情况下食物是不够的,例如今天就很不幸,派出打猎的人一无所获,只有采集的人带回为数很少的野果,请你合理分配这些有限的食物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提示:劳动分工食物分配
成年男子成年女子
老人
小孩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内容,想象原始人一天的生活(从日出到日落)
2、自学“山顶洞人”这一部分。
自学提示:①为什么称为山顶洞人?(发现地点)
②比较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③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有哪些改进?(骨器、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他们是如何懂得人工取火的?(摩擦生热,来源于生活经验)
④山顶洞人佩带装饰品,这说明了什么?(原始的对美的追求)
⑤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谁的生活年代离现在更近?谁是更像今天人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低级向高级进化)

中华文明的起源2


七年级上册第3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第一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早期人类约170万年至距今约4000多年前。
特点:“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叙述了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二)第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下设4课: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正文有三目,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北京人是重点。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正文有三目: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及大汶口原始居民。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重点,农耕文化的特征是难点。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正文也是三目:炎帝与黄帝、尧舜“禅让”、大禹治水。炎帝与黄帝是重点,“禅让”是难点。
第4课“破解彩陶之谜”是一堂学习与探究课。
(三)第一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为什么以“中华文明起源来概括?”而不以“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远古时代”来命题?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说明今日文明是古老文明的延续,以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2)强调人性化。以祖先创造的实际成果入手(如用火,种植粟、稻,房屋),有利于直接感受祖先对后人的恩泽,较“母系氏族繁荣期”为好。
(3)强调贴近生活。“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专业用语太难,而“中华文明”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4)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由于采取主题单元式安排教材,同一个单元内应相互照应。以“中华文明起源”能概括四课内容。
2.谁是中华大地最远古的人类?
目前一致公认的是元谋人。另有重庆的巫山人(240万—180万年前)、山西的西侯度文化(180万年前)。
3.农耕文化有什么特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共性是: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相异之处是: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4.为什么把黄帝称作为“人文始祖”?
(1)他战胜蚩尤,促进了各族的相互融合,为华夏族奠定了基础。
(2)中华文明中的很多创造发明都归结于他的功劳,如衣车宫井,为华夏族奠定了物质基础。
(3)中华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象征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黄帝又成了中华精神文明的象征。
(4)他的品德、才能、功绩为后人所称颂、崇敬,在中华民族有崇高威望,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5.如何理解“传说”与“史实”?
古人无区别,近代随着考古学的兴起而出现了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资料证实者为“史实”;未证实者为“传说”。
炎帝和黄帝(反映中华民族雏形的形成)→尧舜的“禅让”(国家萌芽的出现)→大禹治水和夏朝(国家的产生),都是传说时代。
6.什么是“学习与探究”活动课?
活动课是以学生的生活和体验为核心而设计的、有一定实践性的一种课程。这是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整个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课是全书的第一课,更有其特殊意义。本课展现了四幅彩陶图片(陕西黄陵出土的“人形陶罐”,陕西宝鸡出土的“小口尖底瓶”,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要求学生用最传统最基本的眼看、耳听、手记的方法,去直观感知彩陶文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比如:
从“人形陶罐”的造型和用处中可见,孩童头像造型生动逼真,笑容可掬,双唇微启,想像他在期待着什么?憧憬着什么?或是想说点什么?给人以各种暇想;从它的用处看,可能是贮水的容器,也可能是艺术品,说明新石器时代陶塑艺术已趋成熟。
“小口尖底瓶”是个汲水器,从大腹、尖底形状看,也可说明人类早期已掌握最原始的自动的汲水原理。
“舞蹈纹彩陶盆”从其三组舞蹈图形看,可见我国先民的生活情景:手拉手翩翩起舞,轻松自如。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庆功,有人说是崇拜图腾,也有人认为在祈求人口繁殖。总之,这幅彩图是无不散发着先民的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佳作。
“人面鱼纹彩陶盆”是盛物、盛水的器具。两组图案,用三角、圈点表示鱼头,斜长三角表示鱼身,交叉斜线代表鱼鳞,寥寥数笔,画出了生动的形态;人面鱼纹图案又以十分夸张的手法构思了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了人与鱼的关系。有人认为是一种鱼猎的巫术,表示捕鱼的愿望;有人认为是图腾崇拜;有人认为有从鱼到人的意思。
通过观察,了解先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第一单元的教学建议
1.因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各类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在能力上不应做过高要求,达到标准要求的“了解”“知道”“简述”第一层次即可。
2.由于课文内容“少而精”,给教师的讲课留有余地,因而教师可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还可以注入一些学术研究的新成果。
3.在教学方法上,可按常规讲课,最省事;也可按课文顺序逐项讲课,但无新意,最容易穿新鞋,走老路;建议最好能讲成探索性课型,如:讲解第1课的重点内容时,可从北京人的生存年代、体质特征、生产特征、生活特征,之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想像北京人一天的生活”甚至问“北京人喝过开水吗?”“想像半坡和河姆渡居民的衣食住行?”以引起求异思维的发展,激励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证据,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起学习的兴趣。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可以让学生爬黑板填写下表:
半坡、河姆渡原始居民比较简表
氏族名称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年代6000多年7000多年
地理位置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半坡村长江流域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房屋类型半地穴式干栏式
主要农作物粟、白菜、芥菜等水稻等
家畜种类猪、狗等猪、狗、水牛等
生产工具磨制石器,如石斧、石铲、石镰、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有骨器等
烧制陶器鱼纹彩陶盆刻画猪纹黑陶钵
这是一个聚落,不是哪一个人的情况,导入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炎帝、黄帝。
方式二:歌曲《龙的传人》导入……
方式三:讲述几个传说故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问:这确有其事吗?导入。
…………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主备人:陈集二中徐爱香参与者:陈集镇中学杨福银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黄帝、炎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2.了解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
3.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学习大禹的高尚品德。
4.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判断。
请分目阅读课文,逐步完成下面的问题:
1.炎帝与黄帝对中华文明分别有什么重要贡献?
①炎帝与黄帝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炎帝
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
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
②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2.为什么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海内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3.什么是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
4.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禹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成功,被称为大禹。
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讨论,大胆发言。
1.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参考下面一段)
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
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
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
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2.每年清明节祭祀轩辕黄帝陵,是我们中华民族传
统的祭祀大典。右图为公祭黄帝陵的盛况。请思考,
为什么黄帝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黄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相传他造出
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
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又战败炎帝部落,双方走向联合,占据了中原地区并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建议:学生能在课本上找到朗读即可。
3.“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每当唱起《龙的传人》这首歌,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你所掌握的知识,谈谈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教材P14小字部分。

本课讲述了哪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他们分别有什么重大贡献?请你总结一下。
主要按教材内容总结炎帝、黄帝、禹三人即可。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江苏南京)相传,造出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人文初祖”是()
A.黄帝B.尧C.舜D.禹
2.(2010湖北宜昌)湖北宜昌市西陵山有座螺祖庙,庙内供奉的是民间称为“蚕母娘娘”的螺祖。相传,她的丈夫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
A.尧B.舜C.炎帝D.黄帝
3.(2010福建宁德)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抗争中,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右图反映的是()
A.大禹治水B.精卫填海
C.后羿射日D.夸父逐日
4.(2010贵州毕节)传说4000多年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一位教民农耕,是农业生产的创始人,为了给人们寻找治病的草药,“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一毒”。他是()
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
5.(2009山东烟台)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A.农耕文明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6.思考一下:
(1)禅让制真的是一种美好的民主制度吗?为什么?(结合教材第15页小字回答)
禅让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民主的方式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相对于用频繁的战争方式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这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这谈不上什么真正的民主,正如教材说所说,部落联盟的领导权从尧到舜再到禹,并不是个人之间权利的转移,而是反映了这些部落势力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谁的部落势力大了,不推举他也不行)
以上这些学生能理解就行,实在理解不乐,也没有关系。
(2)你认为大禹的哪些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学习大禹,你应当怎样做?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即可。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新生来自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农村,他们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差别较大,城镇孩子好表现,农村孩子自信心不足,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能主动学习的同学不多。孩子们对传说时代知识的了解,基本上是从影视、媒体中获取的,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本课以本地历史资源为依托,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注重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以古代传说的形式对我国从人类起源迈向文明的过程作了形象的描绘,它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上一课:“氏族部落”启下一单元的“国家”的产生。它是从传说这一独特的视角对这段远古历史作进一步阐释,能很好地帮助同学们去理解、认识这段历史。
课程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漫长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的故事,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培养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能对传说和史实做出初步的比较,能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从而培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任人唯贤的美德;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3、本课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了解炎帝和尧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认识到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难点:
如何区别史实与传说
4、课时:一课时
5、教具:利用本课图片制作的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堂
老师请同学们按组做个"传话"游戏。
[教师以游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古传说并非纯粹神话故事,向壁虚构,而是具有一定的具体历史事实(史实)成份。
指出古代传说中所描绘的远古时代就是传说时代,今天就学习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在学习中同学们应学会区别"哪些具有历史事实成份,哪些是虚构的"请看第一子目炎帝与黄帝。
二、学习新课
[板书]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一)黄帝和炎帝
[投影]:神农教稼图、黄帝画像
[学生阅读教材并介绍]:炎帝黄帝的传说。
老师用欣赏的语气表示赞同。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以黄帝的发明创造为例,说一说古史传说与史实有什么区别。
[学生]多种回答。
老师对各种回答应给予充分肯定。
[老师]综合学生意见总结:由于炎黄被看成是华夏族的始祖,先人把许多发明创造都传作是他们的功绩,这些传说,其中包含着后人附会的成分,不能全信为真,但其中一定又含有真实的历史史实,从炎帝黄帝传说中,我们应知道传说时代农业技术的发展,黄帝时代是农业文化长足进行的时期,农业文化发展的许多必要条件,当时大概都已具备了,那时已有了原始的农业,原始的医药业,原始的商业,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
[老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自称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讲故事]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的故事。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通过长期的杀伐争夺而最终趋向联合的。
[老师指导学生看书中插图《贝壳堆塑的龙虎图》让学生明白]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龙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形象的复合体,龙的形象喻示着众多部落图腾的融合,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间,从战争走向联合,进而构成华夏族主体的历程,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我们作为中华儿女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教材过渡]我们知道炎黄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是通过长期的杀伐战争来获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尧开始,取得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已很温和了,是通过部落民主推举有才有德的人来继承而产生的,这就是禅让制,这是中国由父系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
[板书]
(二)尧舜禅让
[学生小品表演]尧、舜、禹禅让的情景
请同学对演员同学进行评价。
[老师提问]请同学们讲讲古蜀国郫县类似于此的传说。
[学生讲故事]望帝化鹃、鳖灵治水的故事。
请同学鼓掌以示鼓励。
[引导学生认识]"德垂揖让"因鳖灵治水有功、有德,望帝把位置让给了他,这里就有禅让的形式;"功在田畴",反映了当时治水后农业生产发展并按季节从事农耕生产的情况。
[教材过渡]在中国历史上,因治水有功而通过禅让方式得到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还有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禹。
[板书]
(三)大禹治水
[学生讲故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改变方法,取得治水成功的故事
[教师提问]大禹治水的成功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引导学生认同: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训练。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另: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了炎帝、黄帝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和大禹治水使我们认识到,传说时代人类在缓慢进步,中华民族的雏形已经形成,禅让后期人类已迈入阶级社会,大禹时国家已初步产生,已透露出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四、课后活动
同学们通过各种方式去收集古代传说。任选一个感兴趣的古代传说,谈看法,写一篇短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本单元主要讲述我国境内原始居民的生活地域、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原始的民主政治,涉及到的历史遗址、神话传说较多。教材是以原始居民的生活年代、地域分布以及生产、生活状况为线索来讲述的。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产状况以及华夏文明的起源。教学难点为:使学生初步认识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
教师在讲述时,
首先,要抓住本单元的线索,即对原始人类的生产状况和生活状况进行分析讲解,以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其次,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直观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
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共3课和一节活动课,每课1课时,共4课时。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知识与技能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
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领域内各种不同知识范围的能力以及观察、想象能力和比较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阅读,可以接触考古知识、神话传说、古史资料、历史地图、文物插图等各类与历史有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这条主线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有哪些”。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国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七十多万年以前,以此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1、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难点: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1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一展示远古人类的头部模型。设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人类头部模型?那时侯,我国境内有哪些远古人群?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导语二播放一段有关远古人类社会生活的课件,然后提问:该片段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请大家预习课文。
导语三人从哪里来呢?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人由神创造的,像西方的“上帝造人说”,我国的女蜗造人。二是人是古猿进化而来的,你同意哪一观点?学完了本课,你或许可能找到答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下面,请同学们在我的描述中想像古猿是怎么样变为人类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大约在二三百万年以前,由于宇宙星球的变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发生剧烈变化,引起了地壳的异常变动,有些海洋在隆起,有的陆地在沉沦,火山在喷射,风雪在呼啸。一片片的森林在毁灭,一群群的动物在奔逃……后来,地球又经历了一个冰川横行的时期,从两极而来的冰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向赤道冲去,淹没了大块森林和陆地,但在行进中又遇到了重重阻力,未能到达亚热带地区。自然界的变化,改变了古猿的生存环境。”
古猿是在森林里生活的动物。有些地区的森林没有遭受到这场“自然灾害”,生活在这里的古猿继续沿着猿的方向缓慢地向前发展,逐渐演变为现代的猿类。那些丧失了森林的古猿不得不从树上来到地面,开始过着流浪生活。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有些古猿死去了,活着的古猿为了适应新的环境,逐渐学会了利用前肢来采集动物和捕捉动物,并用前肢来折树枝和选取石块作武器,以抵御野兽的侵袭,这就要求用后肢来支撑身体和行走。于是,前肢和后肢的分工逐渐出现了。这种分工导致了前肢的进一步解放和后肢的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和手脚分工又引起了整个身体结构的变化。肉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大脑产生了初级的意识,要求把看到的事物和联合行动的愿望表达出来。经过简单呼叫,手势表达的长期演进,逐渐地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从而由一定的音节和一定的内容相结合的语言产生。语言在劳动之时并与劳动一起出现、成熟,成为由猿到人这一根本变化的推动力。经过漫长的过程,这些古猿在劳动中进化为人类。
在描述中,速度要放慢,声调要深沉,感情要丰富,表述结束过一会儿再让学生睁开眼睛。
(3)那么,怎样理解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会制造工具呢?(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制造工具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人类能够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改造自然。即使是再聪明的动物也只能利用工具,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因而会制造工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想一想:〗动物园里的黑猩猩也能利用竹竿或木棍打下树上的野果子,这是否表明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消失了呢?
某些动物利用现成的工具获取食物,是生存的需要,是动物的本能。而且动物只能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工具,并不能对工具进行加工改进,更不能制造出任何一件简单、粗糙的工具。只有人类才能根据实际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没有消失。
2.北京人
(1)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又长什么样子呢?请看头像模型。
[展示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模型]
[师问]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教师小结)
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2)那么,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请大家结合投影,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投影〗《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
[生答]石块、木棒、火把。
[师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生答]群居生活。
(3)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教师归纳小结)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4)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他们用火干什么?有什么意义?(学生依据教材回答)
〖议一议〗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他们是怎样保存火种的呢?
雷电可以使森林着火;人骨和兽骨含有大量的磷,在高温炎热的天气里可以自燃;这些自然现象都为北京提供了天然火种。有了火种,北京人就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保存火种。他们用干燥易燃的花草、树叶把火种轻轻盖上,让他们冒着轻烟。这可是件技术活,需要有经验的长者担任。到用火的时候,就用劲吹煽,让火种再烧起来。有了火,北京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到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打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开。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先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远处的野兽是不敢问津的。
北京人的衣服
一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
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稍稍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的山洞。
想象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要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生活习惯。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还分布着好多,山顶洞人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山顶洞人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长什么摸样?(学生看书回答)
(2)[投影]《山顶洞人的生活》
[比一比]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的生活有哪些进步?
[提示]从生产工具上看,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从劳动对象上看,山顶洞人不仅采集、狩猎,还会捕鱼,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从活动范围上看,山顶洞人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活动范围扩大了。从生活上看,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死后还要埋葬。
(3)山顶洞人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生活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也就是说,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都有着血缘关系,彼此都是亲属。这样,有着血缘关系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就构成了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想一想]氏族成员为什么要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
[点拨]因为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仅凭单个人的力量很难获得食物,因而他们必须共同劳动,所得食物必然共同分配。在分配过程中,谁也不能多占,否则就会有人饿死,从而削弱整个氏族的力量,氏族就有灭亡的危险。这样,在氏族生活中,氏族成员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议一议]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是不是人类的理想生活?
[提示]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氏族成员的生存常常受到威胁,如饥饿、寒冷、疾病、野兽、自然灾害等,人均寿命非常短;另一方面。氏族与氏族之间常常为争夺食物而发生血腥战争,一旦失败,整个氏族成员就会被杀掉或吃掉。因此没有贫富贵贱差别的氏族生活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类的理想社会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学案例2)在学习“北京人”时,有人说北京其实是“猿”而不是“人”。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围绕“北京人”是“猿”还是“人”展开命题,实质是考查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依据所学知识可以明确:北京人在体态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不仅会制造和使用石器。而且还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动物所不能及的。因此,北京人应该属于“人”,而不是“猿”。
[答案]不同意这一看法。从头部看,北京人虽然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上肢发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尤其是北京人能通过砸击、敲打、碰撞等方法制造和使用石器。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其他任何动物所不能及的。并且北京人还能使用天然火,既提高了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又促进了自身体质的发展。因此,北京人是“人”而不是“猿”。
[点评]本题设计新颖,主要考查学生对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以及对北京人体质特征及生活状况的认识程度。
[例2](学案例3)火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说:“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和动物界分开。”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火的使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主要考查火的使用所经历的过程及其作用。依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从使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过程;火的使用不仅促进了人的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而且还能用火制造工具,改造自然,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
[答案](1)从使用天然火到使用人工取火。
(2)用火烧烤食物,照明和御寒,还用火驱赶野兽,制造工具。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因此,火的使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里程碑,对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点评]本题围绕与人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火的使用”为中心来命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此题包含两问:第一问考查人类使用火的进程,第二问考查火的使用对人类发展产生的作用,层次清楚,指向明确。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对本课内容的小结,教师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归纳,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并作为学习资料保存。

远古人类距今时间体质特征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元谋人约170万年会制造工具和使用火
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等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从事采集、渔猎等活动懂得爱美氏族
[拓展阅读]
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人本身的科学论断
可以结合从古猿化为先民社会来理解这个论断。可知古猿在当时他们的生活劳做中通过慢慢地进化,逐渐可以站立起来,直立行走。使得它们的上肢解放出来,这就为从上肢进化为手提供了前提,在又一个漫长的生活劳作之后,双手进化完成。而双手的进化完成为提高劳作的效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双手的不断劳作可以促进人脑的进化和发展,之后通过双手的继续劳作,人脑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先民的智力也不断的提高,劳动促进人脑的发展,人脑再推动劳动技术的进步,一个循而往复的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地成就了人类的出现和发展。
这里还要提到人类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能否使用和制造工具。所以可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个论断是对人类发展结果的准确定义,也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经典描述。
[点拨导诱]“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论断,它明确指出劳动在古猿想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人类的发展的历史,离开了劳动。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小就应树立热爱劳动,服务社会的意识,努力成为祖国建设合格的人才。

链接一人类起源
欧洲,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的发祥地。随着亚非两地更多人类化石的发现,人类摇篮欧洲说才逐渐退出了舞台。
达尔文曾在1871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中大胆推测:非洲是人类的摇篮。此前在1863年,则有人主张人类起源于南亚。后者不久得到了印证:1890年,印尼发现了一具头盖骨,“爪哇直立猿人”使人类起源南亚说为之一振。1927年,中国发现“北京人”化石,使中亚起源说更加风靡一时。
但也就从这时起,在南非,在东非,有不下20个地点发现了最早阶段的人类化石,尤其是1974年,在东非大裂谷所在的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具保存40%遗骸的“露西少女”猿人骨架,距今超300万年;加上非洲出土的大量早期人化石,构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演化体系。于是,全球人类“走出非洲”的学说,一时勃兴。
然而,最能支撑“走出非洲”学说的遗传学基因测序理论,也广遭质疑。正如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所说:“在人的体内,基因序列多达30亿,现在的测序,只是抽出其中个别片段分析,概率不过亿分之一。”而在我们中国,发现过距今300万至500万年间的猿人化石,发现过龙骨坡约200万年前的能人,发现过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发现过距今约80万年的陕西蓝田人,发现过郧县人等距今几十万年的直立人,发现过距今二三万年的智人———巢湖人、富林人,还发现过距今约1.8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中国起源’自成一体,纵线贯通!”
迄今为止,科学界仍徘徊在人类起源和进化之谜面前。此时此刻,人们不禁回味70多年前一些远见卓识的科学家们的忠告:
“亚洲可能充当过人类进化的巨大舞台,是最古老的人类工业巨大的扩散中心。要想弄清诸如人类起源这样的复杂问题,离开亚洲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中国1965年就发现了元谋人,可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门紧闭,国际专家纷纷涌入非洲,致使非洲大量考古发现。元谋人的研究,再不能孤军奋战了!”
事实上,近年来亚洲尤其中国,研究者正掀起一场“追赶非洲”的行动,他们的多项发现在年代上直迫非洲那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亚洲更多新材料的发现和更深入的研究,一幅符合本来面目的关于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画卷将会展现于人们面前。”(摘自《解放日报》作者:陈玟)

链接二长江流域是“中国人”的发源地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黄万波研究员认为,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长江流域的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远古文明源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大三峡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他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龙骨坡巫山猿人是最早的古人类,湖北建始猿人距今近200万年,然后依次为蓝田猿人、元谋人、约80万年前的湖北郧县猿人、南京猿人、和县猿人等。
黄万波是著名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是204万年前的重庆巫山龙骨坡直立人、115万-70万年前的陕西蓝田直立人、30万年前的安徽和县直立人、10万-2万年前的重庆奉节智人、陕西长武智人、广西麒麟山智人和重庆巫山河梁智人等人类化石的发现者。《自然》杂志刊登龙骨坡考古发现的研究成果后,《科学》杂志曾专门就此发表评论,称“龙骨坡新发现改变了人类演化的历史”。此前,国外学术界普遍认为,人类来到亚洲的历史只有几十万年。
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古人类遗址发现于1984年,出土的人类化石包括一个门齿和一段下颌骨。与人类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巨猿等120种脊椎动物的化石,其中哺乳动物116种,有25个属于新发现的种类。埋藏化石的岩层为砂质粘土夹角砾,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0万年。龙骨坡遗址出土了大批石制品,经考古学家研究论证,这些石制品制作粗笨、简单,代表了200万年前一种混沌初开的石器工艺,并将其称为“龙骨坡文化”。
龙骨坡文化的问世,证实中华大地上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明前推了近100万年。
他认为,蓝田猿人的故乡应该在南方,由于气候变化才逐渐北迁。从长江流域的系列考古发现,可以看到起源和承转的演进。因此,“中国人”的发源地应在长江流域大三峡。
黄万波还从地质演变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观点。随着青藏高原的升起,长江流域大三峡形成了森林河流环境和与之伴生的立体气候,适合于200万年来的人类繁衍。龙骨坡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这里是许多动物的避难所,动物的大量繁衍,客观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食物,尤其是大脑发育所需的动物蛋白。
(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国圣)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原始居民。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主要的历史信息,加以初步分析。
3.教育目标: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的农耕生活
教学思路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复习与提问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指导阅读复习提问:
1.导入:我国现在生产的农作物由那些?(水稻、小麦)那么远古人类是靠什么手段来获取事物
2.讲:古老的神话,神农氏,教人耕种。从此有了农耕。(书7页提示)
3.介绍、分析、提问三阅读课问提示
思考比较;
回答老师的提问
讨论:远古时人类采集食物会遇到什么困难?
1快速阅读思考
我国原始农耕的代表性遗址有那些?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课时小结:
同学们了解了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大汶口居民农耕生活。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有带动了原始饲养业、制陶和纺织的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种,原始的艺术也开始萌芽了。个典型代表: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大汶口居民(时间、地点、劳动工具、农作物、手工业、饲养业、其他)
4.讲:私有财产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贫富分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强调: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说出本课的知识要点。2河姆渡与半坡原始居的异同?
3.拓展想象
生活在原始农耕时代的男人、女人和老人会有时么劳动分工?
4.思考:贫富分化出现在什么时期,为什么会引发这种变化?
5.动手写一段小文章
原始的居民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6.完成目标
板书设计
2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生活
1.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
2.时间约七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耒
4.农作物水稻
5.定居生活干栏式房屋
6.原始饲养业猪
7.原始手工业陶器玉器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
2.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3.生产工具磨制石器
4.农耕作物粟
5.原始手工业陶器纺轮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时间:约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
3.生产工具:石镰石锄
4.原始手工业:
黑陶白陶
5,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思路设计
本课重点是我国的农作物粟和水稻,及南北方的差异,运用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好奇,观察细致。

第3课神奇的远古传说
学习目标(明确目标,事半功倍)
1.掌握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尧舜的禅让制。
2.了解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预习导航(走进去,眼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炎帝、黄帝和蚩尤
时间:距今约① 
战役:②之战
结果:③和④ 结成联盟,形成⑤ 族。后人尊奉⑥ 和⑦ 为该族的祖先。称⑧ 为人文初祖
禅让制
1.尧和① 是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
2.② 的办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研学互动课堂(教师点拨,帮你驶进互动学习的快车道) 
探究一
“炎帝和黄帝”一目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黄帝是传说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我们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建议同学们从炎帝和黄帝部落的联合,打败蚩尤部落联盟。之后炎帝和黄帝部落又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因此也可以说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例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华夏子孙的共同的祖先是 ( ) 
①黄帝②女娲③蚩尤④炎帝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大家对远古远古传说记忆的准确程度。这些内容要熟记。也可通过学过的炎帝、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后的影响推断出正确选项。答案:D
实战演练1在交流学习中华民族的文化时,宝宝和贝贝因意见不同发生了争执:
宝宝: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族,华夏族就是汉族,所以说是我们汉族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贝贝:不对,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提示:我们首先要清楚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它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把握了这一点,你就能正确的判断了。
探究二
禅让制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那么如何正确理解尧舜的禅让呢?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重要的政治制度,把握这一制度可以从两个方面:1.掌握其含义,2.认识其实质。
例2在交流学习禅让制时,小王和小李进行了如下对话:
小王: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分别是尧、舜、禹。当
时,选举部落首领继承人须召开部落联盟会议,来推荐继承人。这种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惯例,史称“禅让”。传说中的尧、舜、禹的“禅让”传统,被后人传为美谈。
小李:尧、舜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有突出的优点:
思路点拨:传说中的尧、舜是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在尧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定,各部落和睦相处。舜谦让、孝顺,有德行,是一位贤明能干的部落联盟首领。答案:见思路点拨
实战演练2禅让的传说反映了当时:①国家还没有形成②实行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③部落首领是德才兼备的人④社会生产力比较发达(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
提示:可以从当时的传说中找到答案。
自主评价(课堂达标,一做就会) 
一、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在 ( )
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C.珠江流域D.淮河流域
2.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大败蚩尤部落是通过 ( )
A.牧野之战B.巨鹿之战C.涿鹿之战D.赤壁之战
3.传说中发明养蚕缫丝技术的是 ( )
A.嫘祖B.黄帝 C.仓颉D.伶伦
4.下列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因生活俭朴、克己爱民,受到百姓爱戴的是 ( )
A.黄帝B.尧 C.舜D.禹
5.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
A黄帝陵B大禹陵C秦始皇陵D孔庙
6.“涿鹿之战”是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战争,关于这次战争的描述,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次战争是由炎黄部落联盟与蚩尤部落对抗的战争。
B.战争中,蚩尤被擒杀,部分部落成员退到了南方。
C.炎黄联盟由西北发展到中原。
D.以炎黄联盟的失败而告终
7.传说他发明了船和车,他的史官仓颉(jié)创造了文字,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缫(sāo)丝,后人称他为人文初祖。他是( )
A.黄帝B.炎帝 C.蚩尤D.黄帝和炎帝
8.“禅让”是一种更替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 ( )
A.父传子B.兄传弟C.母传女D.大家推选
二、填空题 
9.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一战中大败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
10.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还有、、,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选的方法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这种方法,历史上叫做“”。
三、历史小诊所
11.这里是关于炎帝和黄帝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不正确的地方,你能把它修改正确吗?
相传距今5000年前,皇帝部落就生活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他们和炎帝部落一同由西部发展到中原,
结成炎黄联盟,经过牧野之战,他们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
拓展练习(课后拓展,提升能力)
一、简答题
12.“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这段话是关于涿鹿之战的描述,你认为这些全是真实的吗?你认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传说?你是如何判断的?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毛泽东
中华开国五千年,
神州轩辕自古传。
创造指南针,
平定蚩尤乱。
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中国农历甲申年(2004年)清明节,来自海内外的数万华夏子孙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公祭“轩辕”典礼。
请回答:
①孙中山和毛泽东在诗中分别用“轩辕”和“始祖”来赞誉传说中黄河流域的一位部落首领?
②为了建立伟业,他所在的部落与部落结为部落联盟。随后,在之野打败了以为首领的东方部落。
③清明节快要到了,请你写一篇短文。缅怀他的事迹,颂扬他的英名。
课后习题档案(作业之后看一看,就这么简单)
〔知识巩固〕答案:B
〔畅想天地〕答案提示:可以参照简答题。
相关链接(开阔视野,见多识广) 
黄帝的传说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传说中的黄帝,精明能干,领导他的部族改善了生活条件,有不少发明创造。他会推算天文,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历法。他制造了车船,予人以舟楫交通之便。他领导人们修造房屋,驯养家畜,种植五谷,发明了凿井汲水,改变了游猎生活,摆脱了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的原始蒙昧生活。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歧伯研究出一套治病方法,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黄帝还命仓颉创造了象形文字,命伶伦(línglún)用竹子做成三寸九分长的十二音阶,配成乐曲,命精通数术的隶首,制定了度量衡。以上种种传说,虽然掺杂着神话虚构成分,但却反映了在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过着文明生活,这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
阅读提示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
单元回眸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系统建构
北京人:发现于②,距今约有③年。能制造和使用④,使用⑤火,过着⑥生活
元谋人:距今约有①年,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山顶洞人:发现于⑦里,距今约有⑧年。掌握⑨ 技术,会⑩ 火,有审美意识
半坡居民:生活在⑤中游,距今⑥ 年。种植⑦ 和蔬菜,使用⑧石器,烧制陶器,饲养家畜,纺织⑨布,有了原始艺术
氏族:在原始时代,按⑩ 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
河姆渡居民:生活在①下游,距今② 年。种植③,使用④ 石器,烧制黑陶,饲养家畜,过群居生活
华夏族:黄帝、炎帝联盟和九黎族一部分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居民,形成后来的① 
族。②被称为“人文始祖”
禅让:原始社会里,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办法,历史上称为“③”
单元综合评价(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题3分)
1.我过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北京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山顶洞人
2.下列远古人类已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3.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世界遗产”清单,该古人类遗址位于今天 ( )
 A.北京附近B.天津附近C.山西附近D.云南附近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A.会不会使用工具B.会不会使用火C.会不会制造工具D.会不会吃熟食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最先种植水稻的是 ( )
 A.元谋人B.北京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6.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 ( )
 A.北京人B.山顶洞人C.河姆渡人D.半坡人
7.下列现象中,能反映原始农耕时代文化特征的有:①定居生活②建造房屋③饲养家畜④使用打制石器⑤制造陶器⑥用青铜器耕地 ( )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
8.右图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B.尧C.舜D.禹
9.传说4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位杰出的部落首领,他们是
①黄帝②炎帝③蚩尤④尧帝⑤舜帝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③④⑤D.①②⑤
10.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在生产生活上的共同点有()
①种植水稻②建造房屋③制作陶器④饲养家畜⑤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二、填空题(共16分,每空2分)
11.北京人学会了保存天然火,________已懂得人工取火。
12.在原始时代,按血家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生产生活集体叫做。遗址和
遗址都是氏族村落遗址。
13.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为首的部落,后来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展开大战,他们的部落逐渐走向联合,并与族的一部分成为中原地区的主体居民。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以后的.
三、识图题(共16分)
14.下图是我国《原始居民建筑复原图》
A B
请回答:
①半坡人建筑复原图是。
河姆渡人建筑复原图是。
②图A是式房屋。
图B是式房屋。
③图A的优点是什么?图B的优点是什么?

④形成这两种构造不同的房屋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习惯B.种族差异
C.自然条件D.生产力水平差异大
⑤想一想:图B的建筑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材料解析题(共20分)
15.材料一:人类进化示意图
材料二:北京人能够直立行走,双臂运动自如。但头部仍然保留着不少原始特征,如额骨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很像猿猴。
请回答问题:
①关于人类的起源已有年的历史。(2分)
②科学研究揭示了人类起源的什么奥秘?(4分)

③材料二表明北京人在进化的过程中,体质形态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
——《白虎通号》
请回答:
(1)“神农”是传说中的什么人?(2分)
(2)“神农之时”相当于我国远古时代的什么时期?(2分)
(3)请简要说明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4分)
五、活动探究题(共18分)
17.某旅游团要考察人类发展史,准备考察的遗址有:云南元谋人遗址、北京周口店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黄帝陵。
①你能帮他设计一条比较科学的旅游路线吗?

②说说你这样设计的理由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