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巩乃斯的马》》复习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巩乃斯的马》》复习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巩乃斯的马》》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巩乃斯的马》》复习教案

【原文欣赏】《巩乃斯的马》

第一段

没话找话就招人讨厌,话说得没意思就让人觉得无聊,还不如听吵架提神。吵架骂仗是需要激情的。我发现,写文章的时候就像一匹套在轭具和辕木中的马,想到那片水草茂盛的地方去,却不能摆脱道路,更摆脱不了车夫的驾驭,所以走来走去,永远在这条枯燥的路面上。我向往草地,但每次走到的,却总是马厩。

我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认为那是由于生气不足和对美的感觉迟钝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缺陷很难弥补。有时候读传记,看到有些了不起的人物以牛或骆驼自喻,就有点替他们惋惜,他们一定是没见过真正的马。

在我眼里,牛总是有点落后的象征的意思,一副安贫知命的样子,这大概是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的生理反感。骆驼却是沙漠的怪胎,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把自己改造得那么丑陋畸形。至于毛驴,顶多是个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它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所以我不喜欢。它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有时候,看到小孩子鞭打牛,高大的骆驼在妇人面前下跪,发情的毛驴被缚在车套里龇牙大鸣,我心里便产生一种悲哀和怜悯。

那卧在盐车之下哀哀嘶鸣的骏马和诗人臧克家笔下的“老马”,不也是可悲的吗?但是不同。那可悲里含有一种不公,这一层含义在别的畜牲中是没有的。在南方,我也见到过矮小的马,样子有些滑稽,但那不是它的过错。既然桔树有自己的土壤,马当然有它的故乡了。自古好马生塞北。在伊犁,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便呈现了它的全部魅

第二段

那是一九七零年,我在一个农场接受“再教育”,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息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仰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终于有一天夜晚,我和一个外号叫“蓝毛”的长着古希腊人脸型的上士一起爬起来,偷偷摸进马棚,解下两匹喉咙里滚动着咴咴低鸣的骏马,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开了。

天低云暗,雪地一片模煳,但是马不会跑进巩乃斯河里去。雪原右侧是巩乃斯河,形成了沿河的一道陡直的不规则的土壁。光背的马儿驮着我们在土壁顶上的雪原轻快地小跑,喷着鼻息,四蹄发出嚓嚓的有节奏的声音,最后大颠着狂奔起来。随着马的奔驰、起伏、跳跃和喘息,我们的心情变得开朗、舒展。压抑消失,豪兴顿起,在空旷的雪野上打着唿哨乱喊,在颠簸的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是何等的痛快舒畅啊!我们高兴得大笑,笑得从马背上栽下来,躺在深雪里还是止不住地狂笑,直到笑得眼睛里流出了泪水……

那两匹可爱的光背马,这时已在近处缓缓停住,低垂着脖颈,一副歉疚的想说“对不起”的神态。它们温柔的眼睛里仿佛充满了怜悯和抱怨,还有一点诧异,弄不懂我们这两个人究竟是怎么了。我拍拍马的脖颈,抚摸一会儿它的鼻梁和嘴唇,它会意了,抖抖鬃毛像抖掉疑虑,跟着我们慢慢走回去。一路上,我们谈着马,闻着身后热烘烘的马汗味和四围里新鲜刺鼻的气息,觉得好像不是走在冬夜的雪原上。

马能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幻想,这也不是笨拙的动物所能有的。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我喜欢看一群马,那是一个马的家族在夏牧场上游移,散乱而有秩序,首领就是那里面一眼就看得出的种公马。它是马群的灵魂,作为这群马的首领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的尊严。

在马的这种社会结构中,首领的地位是由强者在竞争中确立的。任何一匹马都可以争夺,通过追逐、撕咬、拼斗,使最强的马成为公认的首领。为了保证这群马的品种不至于退化,就不能搞“指定”,不能看谁和种公马的关系好,也不能赁血缘关系接班。

生存竞争的规律使一切生物把生存下去作为第一意识,而人却有时候会忘记,造成许多误会。

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巩乃斯草原度过的那些日子里,我与世界隔绝,

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唯恐失一言而遭来来顶之祸,心灵寂寞。只有一个乐趣,看马。好在巩乃斯草原马多,不像书可以被焚,画可以被禁,知识可以被践踏,马总不至于被驱逐出境吧?这样,我就从马的世界里找到了奔的诗韵。油画般的辽阔草原、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熊熊篝火边的通宵马经、毡房里悠长喑哑的长歌在烈马苍凉的嘶鸣中展开、醉酒的青年哈萨克在群犬的追逐中纵马狂奔,东倒西歪的俯身鞭打勐犬,这一切,使我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

哦,巩乃斯的马!给了我一个多么完整的世界!凡是那时被取消的,你都重新又给予了我!弄得我直到今天听到马蹄踏过大地的有力声响时,还会在屋子里坐卧不宁,总想出去看看,是一匹什么样儿的马走过去了。而且我还听不得马嘶,一听到那铜号般高亢、鹰啼般苍凉的声音,我就热血陡涌、热泪盈眶,大有战士出征走上古战场,“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慨。

有一次我碰上巩乃斯草原夏日迅疾勐烈的暴雨,那雨来势之快,可以使悠然在晴空盘旋的孤鹰来不及躲避而被击落,雨脚之勐,竟能把牧草覆盖的原野瞬间打得烟尘滚滚。就在那场暴雨的冲打下,我见到了最壮阔的马群奔跑的场面。仿佛分散在所有山谷里的马都被赶到这儿来了。好家伙,被暴雨的长鞭抽打着,被低沉的怒雷恐吓着,被刺进大地倏忽消逝的闪电激奋着,马,这不安分的生灵从无数谷口、山坡涌出来,山洪奔泻似地在这原野上汇集了,小群汇成大群,大群在运动中扩展,成为一片喧叫、纷乱、快速移动的集团冲锋!争先恐后,前唿后应,披头散发,淋漓尽致!有的疯狂地向前奔驰,像一队尖兵,要去踏住那闪电;有的来回奔跑,俨然像临危不惧、收拾残局的大将;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练了许多。牧人在不可收拾的潮水中被裹挟,大喊大叫,却毫无声响,喊声像一块小石片跌进奔腾喧嚣的大河。

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暴雨停歇,马群消失,那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一下不见了。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发愣、发痴、发呆。我见到了,见过了,这世间罕见的奇景,这无可替代的伟大的马群,这古战场的再现,这交响乐伴奏下的复活的雕塑群和油画长卷!我把这几分钟间见到的记在脑子里,相信,它所给予我的将使我终身受用不尽……

马就是这样,它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毫无凶暴之相;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并不懦弱,我说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恐怕也并不过分。屠格涅夫有一次在他的庄园里说托尔斯泰“大概您在什么时候当过马”,因为托尔斯泰不仅爱马、写马、并且坚信“这匹马能思考并且是有感情的”。它们常和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人物、民族的英雄一起被铸成铜像屹立在最醒目的地方。过去我认为,只有《静静的顿河》才是马的史诗;离开巩乃斯之后,我不这么看了。巩乃斯的马,这些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成吉思汗的铁骑作为一个兵种已经消失,六根棍马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已被淘汰,但是马却不会被什么新玩艺儿取代,它有它的价值。

牛从鞔用变为食用,仍然是实用物;毛驴和骆驼将会成为动物园里的展览品,

因为它们只会越来越稀少;而马,当车辆只是在实用意义上取代了它,解放了它们时,它从实用物进化为一种艺术品的时候恰恰开始了。

值得自豪的是我们中国有好马。从秦始皇的兵马俑、铜车马到唐太宗的六骏

第三段

从马踏飞燕的奇妙构想到大宛汗血马的美妙传说,从关云长的赤兔马到朱德总司令的长征坐骑……纵览马的历史,还会发现它和我们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联着。这也难怪,骏马与武士与英雄本有着难以割舍的亲缘关系呢,彼此作用的相互发挥、彼此气质的相互补益,曾创造出多少叱咤风云的壮美形象?纵使有一天马终于脱离了征战这一辉煌事业,人们也随时会从军人的身上发现马的神韵和遗风。我们有多少关于马的故事呵,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呢。至今,如同我们的一切美好的传统都像黄河之水似地遗传下来那样,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那种“龙马精神”,就在巩乃斯的马身上——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吧。

简介:

周涛,原名周小涛,1946年3月15日出生,中国着名诗人、散文家。着有诗集《神山》、《野马群》及散文《巩乃斯的马》、《哈拉沙尔随笔》等。祖籍山西,在京启蒙,少年随父迁徙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现为新疆军区创作室主任。目前出版诗集、散文集20多种,深得读者喜爱。曾获全国诗集奖和全军八一奖,1998年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系新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优秀作家。

背景:

文章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马的优美形象、崇高品性,揭示了马作为人类朋友的特殊品格:奔放雄健而不凶暴,优美柔顺而不懦弱,它是进取精神和崇高感情的象征,是力与美的美妙结合,并揭示了马与人类的艺术和历史生活的密切关联,认为骑兵和马车虽被淘汰,马却不会被取代,它有它的价值,而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那种“龙马精神”,也会永远传下去不会消失。

字词:

挑剔(tì)

刹那(shà)

畸(jī)形

风尘仆仆(pǔ)

唿(hū)哨

牝(pìn)马

龇(zī)牙

繁文缛节(rù)

悲怆(chuàng)

登载(zài)

苍劲(jìng)

不稂不莠(láng)

怪癖(pì)

倏(sū)忽

脖颈(gěng)

草长莺飞(zhǎng)

练习题:

1.作者不喜欢牛、骆驼主要原因是什么?写巩乃斯的马为何从牛、骆驼写起?

2.“在巩乃斯大草原,马作为茫茫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呈现了它的全部魅力”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陈述。

3.暴雨中壮阔的马群场面的描写十分精彩,作者除直接描写马群的奔跑,还写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4.我们是十分爱马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图腾,联系全文,作为群体的马,作者着重表现了它们的哪些优点?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重要原因:“他们的特性和模样都清楚地写着人类对动物的征服,生命对强者的屈服,他们不是作为人类朋友的形象出现的,而是俘虏,是仆役。”;对比,反衬。

2.“全部魅力”:①在冬夜旷野的雪地上奔驰,“压抑消失,豪兴顿起”,“马能给人勇气给人以幻想”。②“首领”“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外形,力与威严的气质,竞争中确立的威严。③从马的世界里,“蓦然感受到生活不朽的壮美和那时潜藏在我们心里的共同忧郁”。④迅疾勐烈的暴雨中最壮阔的群马奔腾是世间罕见的奇景,马“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是力与美的巧妙结合”

3.内容:①迅疾勐烈的暴雨、怒雷、闪电②牧人大喊大叫③马蹄声、嘶鸣、叫喊、雷声、雨声。作用:烘托出最壮阔的马群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

4.坦荡、公平、勇敢、有序。表达了一种对不受羁绊的生命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

扩展阅读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寂寞》复习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寂寞》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寂寞》复习教案

【原文欣赏】《寂寞》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到国外去身在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还格外寂寞。一个在思想着工作的着的人总是单独的,让他爱在哪儿酒桌哪儿吧,寂寞不能以一个人离开他的同伴的里数来计算。真正勤学的学生,在剑桥学院最拥挤的蜂房内,寂寞得像沙漠上的一个托钵僧一样。农夫可以一整天,独个儿在田地上,在森林中工作,耕地或砍伐,却不觉得寂寞,因为他有工作;可是到了晚上,他回到家里,却不能独自在室内沉思,而必须到“看得见他在那里的人”的地方去消遣一下,用他的想法,是用以补偿他一天的寂寞。因此他很奇怪,为什么学生们能整日整夜坐在室内不觉得无聊与忧郁,可是他不明白虽然学生在室内,却在他的田地上工作,在他的森林中砍伐,像农夫在田地或森林中一样,过后学生也要找消遣,也要社交,尽管那形式可能更加凝练些。

社交往往廉价。相聚的时间之短促,来不及彼此获得任何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在每日三餐的时间里相见,大家重新尝尝我们这种陈腐乳酪的味道。我们都必须同意若干条规则,那就是无谓的礼节和礼貌,使得这种经常的聚会能相安无事,避免公开争吵,以至面红耳赤。我们相会于邮局,也社交场所,每晚在炉火边;我们生活得太拥挤,互相干扰,彼此牵绊,彼此已缺乏敬意了。当然,所有重要而热忱的聚会,次数少一点也够了。试想工厂的女工-------永远不能独自生活,甚至做梦也难于孤独。如果一英里只住一个人,像我这儿,那要好得多。人的价值并不在他的皮肤上,所以我们不必要去碰皮肤。

我曾听过,有人迷路在森林里,倒在一棵树下,饿得慌,又累的要命,由于体力不计,病态的想象力让他看到周围又许多奇怪的幻象,他以为是都是真的。同样,在身体和灵魂都很健康有力的时候,我们可以不断地从类似的,但更正常、更自然的社会得到鼓舞,从而发现我们是不寂寞的。

我在我的房屋中又许多的伴侣,特别在早上还没有人来访问我的时候。让我来举几个比喻,或能传达出我的某些状况。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漫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寂寞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炸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简介: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

背景: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初始阶段。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脚步,美国经济迅勐发展,社会不断进步,蓬勃发展的工业和商业造成了社会大众当时普遍流行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占绝对主导地位。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无限制追逐,人们都在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整日忙碌着。聚敛财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唯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可以不顾一切。

字词:

肋骨(lè)

山坳(ào)

漪(yī)澜

水涡(wō)

湖沼(zhǎo)

汆(cuān)水

缪(miào)斯

吞噬(shì)

一泓(hóng)

蓟(jì)草

玷(diàn)污

港埠(bù)

尘垢(ɡòu)

黝(yōu)黑

鱼鳍(qí)

黑魆(xū)

练习题:

一、简要概括瓦尔登湖的环境情况。

二、瓦尔登湖的颜色有怎样细腻而丰富的变化?请分条列述。

三、文章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瓦尔登湖的清澈纯净?

1、瓦尔登湖的环境情况:松林和橡树林环绕环抱滋润,四周峰峦从湖旁笔立而起,山上林

木葱郁。

2、康科德的所有湖泊

晴朗的夏天:略微远处观看,一片蔚蓝;极远处观看,蓝灰。

风暴之下:极远处观看,蓝黑。白雪覆盖大地时:水和冰都呈现绿草的颜色。

瓦尔登湖更神奇

从山顶看,是蓝色。

湖边:细沙浅水处,黄澄澄的;再远一点,淡绿;愈远愈深;最远处,黛绿。

在阳光映衬下:近岸湖水一片鲜嫩的碧绿;黄沙地带,鲜绿;湖水霓虹。

晴空万里而又波涛汹涌时:近处浮光耀金,远处湛蓝;湖水亮蓝,与黛绿交替闪动,微呈浅绿。

作者没直接抒情,在这些描写之中,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明净无尘,悠然自得的心境。因为只有在心中毫无杂念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时,才可能静观瓦尔登湖的水色如此细微的变化;几乎不需要什么华丽词语,就把湖水颜色的变化写得充满情趣。作者心与自然交融,正所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语)

3、鲈鱼的横行条纹清晰可辩;熘进冰洞的斧子用桦树枝钩起;水草无垢,洁白的鹅卵石和

纯净的细沙以及湖底绿苔可见。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箱子岩》复习教案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箱子岩》复习教案

【原文欣赏】《箱子岩》

十五年以前,我有机会独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岩脚下。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为一个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约百米高的石缝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遗迹,石罅隙间横横的悬撑起无数巨大横梁,暗红色长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搁在木梁上。岩壁断折缺口处,看得见人家茅棚同水码头,上岸喝酒下船过渡人也得从这缺口通过。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过大端阳节箱子岩洞窟中最美丽的三只龙船,早被乡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

船只狭而长,船舷描绘有朱红线条,全船坐满了青年桨手,头腰各缠红布。鼓声起处,船便如一支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河身大约一里路宽,两岸皆有人看船,大声呐喊助兴。且有好事者,从后山爬到悬岩顶上去,把“铺地锦”百子边炮从高岩上抛下,尽边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团团五彩碎纸云尘,彭彭彭彭的边炮声与水面船中锣鼓声相应和。引起人对于历史回溯发生一种幻想,一点感慨。

当时我心想:多古怪的一切!两千年前那个楚国逐臣屈原,若本身不被放逐,疯疯癫癫来到这种充满了奇异光彩的地方,目击身经这些惊心动魄的景物,两千年来的读书人,或许就没有福分读《九歌》那类文章,中国文学史也就不会如现在的样子了。在这一段长长岁月中,世界上多少民族皆堕落了,衰老了,灭亡了。即如号称东亚大国的一片土地,也已经有过多少次被来自西北方沙漠中的蛮族,骑了膘壮的马匹,手持强弓硬弩,长枪大戟,到处践踏蹂躏!(辛亥革命前夕,在这苗蛮杂处的一个边镇上,向土民最后一次大规模施行杀戮的统治者,就是一个北方清朝的宗室!辛亥以后,老袁梦想做皇帝时,又有两师北老在这里和滇军作战了大半年。)然而这地方的一切,虽在历史中照样发生不断的杀戮,争夺,以及一到改朝换代时,派人民担负种种不幸命运,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发,剪发,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种种限制与支配。然而细细一想,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与历史毫无关系。从他们应付生存的方法与排泄感情的娱乐看上来,竟好象今古相同,不分彼此。这时节我所眼见的光景,或许就和两千年前屈原所见的完全一样。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岩石壁下,附近还有十来只小渔船,大致打渔人也有玩龙船竞渡的,所以渔船上妇女小孩们,无不十分兴奋,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锐声唿喊。其中有几个小孩子,我只担心他们太快乐兴奋,会把住家的小船跳沉。

日头落尽云影无光时,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暮色里。两岸看船人唿喝声越来越少,河面被一片紫雾笼罩,除了从锣鼓声中尚能辨别那些龙船方向,此外已别无所见。然而岩壁缺口处却人声嘈杂,且闻有小孩子哭声,有妇女们尖锐叫唤声,综合给人一种悠然不尽的感觉。天已经夜了,吃饭是正经事。我原先尚以为再等一会儿,那龙船一定就会傍近岩边来休息,被人拖进石窟里,在快乐唿喊中结束这个节日了。谁知过了许久,那种锣鼓声尚在河面飘扬着,表示一班人还不愿意离开小船,回转家中。待到我把晚饭吃过后,爬出舱外一望,呀,天上好一轮圆月。月光下石壁同河面,一切如镀了银,已完全变换了一种调子。岩壁缺口处水码头边,正有人用废竹缆或油柴燃着火燎,火光下只见许多穿白衣人的影子移动。问问船上水手,方知道那些人正把酒食搬移上船,预备分派给龙船上人。原来这些青年人白日里划了一整天船,看船的已慢慢散尽了,划船的还不尽兴,并且谁也不愿意扫兴示弱,先行上岸,因此三只长船还得在月光下玩个上半夜。

提起这件事,使我重新感到人类文字语言的贫俭。那一派声音,那一种情调,真不是用文字语言可以形容的事情。要一个长年身在城市里住下,以读读《楚辞》就“神王意移”的人,来描绘那月下竞舟的一切,更近于徒然的努力。我可以说的,只是自从我把这次水上所领略的印象保留到心上后,一切书本上的动人记载,全看得平平常常,不至于发生任何惊讶了。这正象我另外一时,看过人类许多不同花样的愚蠢杀戮,对于其余书上叙述到这件事情时,同样不能再给我如何感动。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机会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应当经过箱子岩。我想温习温习那地方给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问迟早,把小船在箱子岩下停泊。这一天是十二月七号,快要过年的光景。没有太阳的阴沉酿雪天,气候异常寒冷。停船时还只下午三点钟左右,岩壁上藤萝草木叶子多已萎落,显得那一带斑驳岩壁十分瘦削。悬岩高处红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儿去了。小船最先泊在岩壁下洞窟边,冬天水落得太多,洞口已离水面两三丈以上。我从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搁龙船处看了一下,旧船已不知坏了还是早被水冲去了,只见有四只新船搁在石梁上,船头还贴有鸡血同鸡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出得洞口时,见岩下左边泊定五只渔船,有几个老渔婆缩颈敛手在船头寒风中修补渔网。上船后觉得这样子太冷落了,可不是个办法,就又要船上水手为我把小船撑到岩壁断折处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乡下人过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点钟左右,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铺子里人来来往往,有些说两句话又走了,有些就来镶在我身边长凳上,坐下吸他的旱烟。有些来烘烘脚,把穿着湿草鞋的脚去热灰里乱搅。看看每一个人的脸子,我都发生一种奇异的乡情。这里是一群会寻快乐的正直善良乡下人,有捕鱼的,打猎的,有船上水手和编制竹缆工人。若我的估计不错,那个坐在我身旁,伸出两只手向火,中指节有个放光顶针的,肯定还是一位乡村里的成衣人。这些人每到大端阳时节,都得下河去玩一整天的龙船。平常日子特别是隆冬严寒天气,却在这个地方,按照一种分定,很简单的把日子过下去。每日看过往船只摇橹扬帆来去,看落日同水鸟。虽然也同样有人事上的得失,到恩怨纠纷成一团时,就陆续发生庆贺或仇杀。然而从整个说来,这些人生活却仿佛同“自然”已相融合,很从容的各在那里尽其性命之理,与其他无生命物质一样,惟在日月升降寒暑交替中放射,分解。

而且在这种过程中,人是如何渺小的东西,这些人比起世界上任何哲人,也似乎还更知道的多一些。

听他们谈了许久,我心中有点忧郁起来了。这些不辜负自然的人,与自然妥协,对历史毫无担负,活在这无人知道的地方。另外尚有一批人,与自然毫不妥协,想出种种方法来支配自然,违反自然的习惯,同样也那么尽寒暑交替,看日月升降。然而后者却在慢慢改变历史,创造历史。一份新的日月,行将消灭旧的一切。我们用什么方法,就可以使这些人心中感觉一种对“明天”的“惶恐”,且放弃过去对自然和平的态度,重新来一股劲儿,用划龙船的精神活下去?这些人在娱乐上的狂热,就证明这种狂热能换个方向,就可使他们还配在世界上占据一片土地,活得更愉快更长久一些。不过有什么办法,可以改造这些人的狂热到一件新的竞争方面去,可是个费思索的问题。

一个跛脚青年人,手中提了一个老虎牌新桅灯,灯罩光光的,洒着摇着从外面走进屋子。许多人见了他都同声叫唤起来:“什长,你发财回来了!好个灯!”

那跛子年纪虽很轻,脸上却刻划了一种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在乡下人中仿佛身分特高一层。把灯搁在木桌上,大洋洋的坐近火边来,拉开两腿摊出两只大手烘火,满不高兴的说:“碰鬼,运气坏,什么都完了。”

“船上老八说你发了财,瞒我们。怕我们开借。”

“发了财,哼。用得着瞒你们?本钱去七角,桃源行市只一块零,除了上下开销,二百两货有什么捞头,我问你。”

这个人接着且连骂带唱的说起桃源后江娘儿们种种有趣的情形,使得一般人活泼兴奋起来。话说得正有兴味时,一个人来找他,说“什长,猪蹄膀炖好了,酒已热好了,”他搓搓手,说声“有偏各位”,提起那个新桅灯就走了。

原来这个青年汉子,是个打鱼人的独生子。三年前被省城里募兵委员看中了招去,训练了三个月,就开到江西边境去同共产党打仗。打了半年仗,一班兄弟中只剩下他一个人好好的活着,奉令调回后防招募新军补充时,他因此升了班长。第二次又训练三个月,再开到前线去打仗。于是碎了一只腿,抬回省中军医院诊治,照规矩这只腿得用锯子锯去。一群同乡都以为从辰州地方出来的家乡人,“辰州符”比截割高明得多了,信他个洋办法象话吗?就把他从医院中抢出,在外边用老办法找人敷水药治疗。说也古怪,不到三个月,那只腿居然不必截割全好了。战争是个什么东西他也明白了。取得了本营证明,领得了些伤兵抚恤费后,于是回到家乡来,用什长名义受同乡恭维,又用伤兵名义作点特别生意。这生意也就正是有人可以赚钱,有人可以犯法,政府也设局收税,也制定法律禁止,又可以杀头又可以发财那种从各方面说来都似乎极有出息的生意。我想弄明白那什长的年龄,从那个当地唯一成衣人口中,方知道这什长今年还只二十一岁。那成衣人还说:“这小子看事有眼睛,做事有魄力,蹶了一只腿,还会一月一个来回下常德府,吃喝玩乐发财走好运。若两只腿全弄坏,那就更好了。”

有个水手插口说:“这是什么话。”

“什么画,壁上挂。穷人打光棍,一只腿打坏了不顶事。

如两只腿全打坏了,他就不会卖烟土走私赚了钱,再到桃源县后江玩花姑娘了!”

成衣人末后一句打趣话,把大家都弄笑了。

回船时,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屈指计算那什长年龄,二十一岁减十五,得到个数目是六。我记起十五年前那个夜里一切光景,那落日返照,那狭长而描绘朱红线条的船只,那锣鼓与热情兴奋的唿喊,尤其是临近几只小渔船上欢乐跳掷的小孩子,其中一定就有一个今晚我所见到的跛脚什长。唉,历史,多么古怪的事物。生恶性痈疽的人,照旧式治疗方法,可用一星一点毒药敷上,尽它溃烂,到溃烂净尽时,再用药物使新的肌肉生长,人也就恢复健康了。这跛脚什长,我对他的印象虽异常恶劣,想起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不由人不寄托一种幻想……二十年前澧州镇守使王正雅部队一个平常马夫,姓贺名龙,兵乱时,一菜刀切下了一个散兵的头颅,二十年后就得惊动三省集中十万军队来解决这马夫。谁个人会注意这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简介:

箱子岩是一处美丽的风景区。它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北部慈利县高桥乡金坪村,慈(利)洞(溪)公路绕其麓,方圆1.7公里。其岩南侧高约200米,长约80米,垂空如削,全由长方形岩块构成。岩块一般长约6米,高约2米,墨黑而泽光,酷似黑皮箱,故有箱子岩之名。这种岩块,横看一排排,纵看一层层,不计基数。整个箱子岩,就象用箱子砌成的半边山,阳光照之生辉,雨露润之如镜。明镜岩即被引为揽奇寻胜之所。

背景:

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记叙了相隔15年两次游览箱子岩的见闻,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俗,在宁静清纯的叙述中,深蕴着作者敏锐而深造的思考;在朴淡如水的笔触下,潜伏着作者浓缩而多彩的情感激流,表达了他对乡土的挚爱,对故土故人生活中的痼疾与污秽的痛心,深情地唿唤湘西人民用划龙舟的精神与热力,把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这是本文的中心思想,即本文的重点内容之一。

字词:

青黛(dài)

高矗(chù)

烘炙(zhì)

罅隙(xià)

疯癫(diān)

膘壮(piāo)

嘈杂(cáo)

杀戮(lù)

兴奋(xīng)

轮廓(kuò)

缩颈(jǐng)

角隅(yú)

蹶脚(jué)

痈疽(yōngjū)

溃烂(kuì)

澧州(lǐ)

练习题:

1.下列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青黛罅隙疯癫堕落

B.硬弩蹂躏煜煜募兵

C.蹶脚痈疽澧州斑驳

D.崭削高矗杀戳轮廓

答案:D

提示:D项“杀戳”应为“杀戮”。

2.对下列各组词语的释义有误的一组是()

A.青黛:青黑色。烘炙:烘烤。

B.膘壮:肥壮。贫俭:节俭。

C.蹶脚:摔跤。痈疽:毒疮。

D.角隅:角落。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答案:B

提示:B项“贫俭”应为“贫乏”。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煳;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答案:B

提示: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五彩”“夕阳”“烘炙”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两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煳”就显得不合情理了,不能作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巩乃斯的马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巩乃斯的马”,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巩乃斯的马
师:在中国有一位叫徐悲鸿的画家,他最喜欢画的是什么?(生:马!)对,是马,那我们欣赏一下画家笔下的马(多媒体出示两幅徐悲鸿的作品)。其实,马不仅是画家表现的对象,在诗人的笔下也经常出现马的影子。王昌龄有师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陆游也有“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的佳句;辛弃疾词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戚继光则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不仅是古代,即便是当代,也不乏写马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写马的精美散文《巩乃斯的马》。(多媒体出示课题,同时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也许有所不知,《巩乃斯的马》被一些人誉为中国作家中写马写得最好的一篇。其实作品之所以出类拔萃,关键在于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者,请同学齐读教材中的作者简介。(生读:周涛,1946年生,作家,山西潞城人,主要作品有《游牧长城》《希世之鸟》等散文集。)(多媒体展示周涛的照片)同学们,这就是周涛,从他严肃的表情中,我们似乎可以读出一种成功者的自信,从他的服饰上,我们又能判断出他是一位军人,散发着军人的气质。周涛最擅长的两种体裁是诗歌和散文。他启蒙于北京,少年时随父迁往新疆,1969年毕业于新疆大学中文系。长期的边疆生活,使他深深地热爱上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对我国西部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情感,他希望成为这片土地的代言人。也正是由于他对这土地深挚的爱,在他的笔下,在他的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情感和豪放的气势。他是中国当代极具个性魅力和文学气质的作家。今天,通过对《巩乃斯的马》的学习,我们就来共同感受一下作家的魅力。
了解了“其人”,我们也应该了解“其文”了吧?请同学们思考,阅读了作品后,你认为哪些语段你比较喜欢?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9自然段,“作为马的首领它当之无愧,因为它的确是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匀称高大,毛色闪闪发光;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上披散着垂地的长鬃,有的浓黑,流泻着力与威严,有的金红,燃烧着火焰般的光彩;它管理着保护着这群牝马和顽皮的长腿短身子马驹儿,眼光里保持着父爱般的尊严。”因为这段文字写出了马的强壮与美丽。
师:那你认为这段写了哪种马?
生:写出了马群中的首领,体现出了首领的高大威猛。
师:难道仅仅是写马的高大与威猛吗?(板书:马的首领)。
生:还写出了它有父爱般的尊严。
师:这才说全了,实际上作者给马赋予了人的特点和情感。老师给大家展示一幅马的首领的图片,请你在教材中找到一些能形容这幅图片中的马的文句。
生(部分):“散乱而有秩序”“无与伦比的强壮和美丽”
生:还有“流泻着力与威严”。
师:这就是马的首领带给我们的享受,它不但强壮,更有人性。除了这段描写首领的语段外,你还喜欢哪些语段呢?
生:第14自然段。这段写出了万马奔腾的场景,很振奋人心。
师:为什么你会有“振奋人心”的感觉?
生:因为(作者)在写马奔腾前,先写出了一个暴雨突至的景象,然后在写马群奔跑,所以很振奋人心。
师:说得很好,正是这种天气给了马奔腾的机会。而马的奔腾又与暴风雨相……
生(部分):相统一!
师:对了。与暴风雨融为一体,奔放而出,气势磅礴。老师这里还有一幅马群奔腾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图片)
生:哇!……
师:同学们发出啧啧赞叹,证明老师图片选得很成功。图片中的群马奔腾场面是不是很有气势啊?(生齐答:是!)但我想问大家,你更喜欢图片中的“群马奔腾”还是教材中的“群马奔腾”?为什么?
生(部分):课文。
师:为什么?派一名代表说一说。
生:因为课文能给人以想像的空间,也许我通过课文想到的比图片中的更多。
师:说得真好,那你能说说通过课文,你想到了哪些吗?
生:我还想到了马运动的动作,听到了马奔跑时的声音,还有闪电,还有马的嘶叫。
师:好,那么你想到的这些,比图片多了些什么?
生(齐答):动作,动态。
师:对了。文章写得生动耐读,关键就在于写出了动感,使人如睹其貌,如闻其声,身临其境。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这些丰富的内容表现出来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第14自然段。博得了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师:同学读的非常好,通过他的朗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万马奔腾的气势。我们共同把这段精美的文字读一便好吗?
生:齐读。较有气势。
师:同学们读的挺好。读出了“山洪奔泻”“集团冲锋”的气势。看来同学们对这段文字体悟得比较深刻。实际上能打动人的语句不一定必须是有气势的,还有哪段文字你比较喜欢吗?
生:我喜欢第10自然段。这段写出了马的首领是通过竞争而产生的,这让我感到很公平。
师:挺有见解,你能说一说作者对这一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吗?
生:第11自然段作者写了“人有时却忘记”,好像是说人比不上马。
师:说得很对,作者也许是为人类感到悲哀吧!你喜欢这一段的理由很充分很好。老师比较喜欢第6自然段,有与我共鸣的同学吗?
生:老师,我喜欢第6自然段,作者开头心情好像并不好,但骑马过后,他的心情又好转了,这都是马带给他的。
师:作者的心情为什么好转了?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说一说么?
生:自由。“在马背上感受自由的亲切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
师: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马情有独钟呢?为什么只有在马背上才能感受到自由呢?能联系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解释一下吗?
(思索片刻后)、
生:联系到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因为他在林场接受再教育。他当时是在冷酷的社会群体中生活,所以他当时的生活是苦闷的,也可以说是没有太多自由的,他就会对自由充满向往。而马却相反,马身上有种奔放的精神,有自由,所以他才会对马十分热爱,他想像马一样奔腾在大草原上,释放自己的压抑。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我也同意,你说得太完美了!你说作者当时的心情是苦闷压抑的,那么同学们能在文章中蛛丝马迹吗?、
生:第12自然段,“我与世隔绝,生活单调;人与人互相警惕,惟恐失一言而遭灭顶之祸,心灵寂寞。”
师:找得不错,在说一说这是什么时代的事吗?文中有交代吗?
生:有,70年代。
师:说对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同学们可能有所不知,但在文中我们却能找到一些信息。从1968——1978年十年的时间里,有接近2000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而这种再教育让作者感受到的是什么呢?同学们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吗?
生:第4自然段,“第一次触摸到了冷酷、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一样压在头顶上,使人压抑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热爱,精神上的压抑却有可能摧毁我的信念。”
师:找得很好,那么我们归纳一下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生:“压抑”“潮闷”“打击”。(教师板书)
生:受束缚。
师:说的都很好,那么这种感觉在什么情况下的到了释放呢?
生(齐答):看到马的时候。
师:有人能具体地解释一下吗?
生:当作者第一次骑马奔驰的时候,他感受到“压抑消失,豪兴顿起”,“马背上感受到的是自由的亲切和驾驭命运的能力。”(教师板书“自由”)而群马奔腾的时候又让他感受到“奔驰的诗韵”是一种感觉,把苦闷全都释放出来了。(教师板书“奔驰的诗韵”)对马的首领的描写,写出了马群中的竞争,这仿佛让作者找回了在那个时代所失去的东西。(教师板书“竞争”)。
师:你归纳的很好,说出了作者在骑马、观马时的感受。那么同学们看看第6自然段,有几个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结尾处连续出现了4个“笑”字,最后又笑得眼里“流出了泪水”,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
生:我觉得实际上不是真的笑,是心里在流泪。
师: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的心里很压抑,很痛苦,他急于找到一种摆脱的途径,然而不能像马一样无拘无束地自由奔驰。
师:同学们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齐答):同意。
师:那么她说这笑是“心里在流泪”,笑中有没有真正的喜悦呢?
生(齐答):有!
师:为什么?
生:一次骑马的经历仿佛让他找到了驾驭自由的能力,他因此而笑,但他知道这种自由是短暂的,所以他又“流出了泪水”。
师:从此以后他只能靠什么来安慰自己?书中有句话交代了,你能找到吗?
师生齐读:“在巩乃斯后来的那些日子里,观察马渐渐成了我的一种艺术享受。”
师:同学们,一提到“艺术享受”你会想到什么?一场高雅的音乐会,一场精彩的芭蕾舞演出,一次出色的话剧表演……这些都是艺术享受。而把观马当成是一种艺术享受,可见作者的境遇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了?除了观马外,他还能看到别的东西吗?(生:不能。)虽然他爱马,但是把观马当成艺术享受,也表明当时生活环境对作者的束缚(板书:束缚)。因此他特别喜欢马,对马情有独钟。
分析到这里,同学们看黑板,作者对马大规模的描写一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你能分析出,三次描写马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吗?
生:第一次写骑马,作者当时心中积压着很多苦闷,在雪夜里奔跑他感受到了自由和驾驭自己命运的能力,他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从此他爱上了马;第二次当他看到马的首领的时候,知道是竞争产生的,他很佩服马,又想到了人,他感到悲哀,情绪开始低落;第三次群马奔腾,情感与马融为一体。
师:好,那你认为高潮在哪里呢?
生:群马奔腾。
师:回答得很对。作者的情感变化似乎是这样的:由压抑到“豪兴顿起”到低落再到淋漓尽致地释放,所以如果用一条曲线来表示,应该是这样的吧?(多媒体展示作者情感变化图)那么,到这里同学们看看屏幕,在经历前文的大起大落的描写之后,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又是如何处理的呢?如果说让你继续连这条曲线,你认为它的走势是向上还是又下来了呢?(同学们思考片刻)
生:向上。
师:为什么?
生:他越来越爱马,他说马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所以向上。
师:说的多好。你读的那句话是作者对马的最精确的诠释和概括,由此可见作者对马的感情更加深切了。那么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还仅限于写马吗?
生:还写出了人。好像马的精神应该与人的相通。
师:那么,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结合文中的话和全文来看。
生:文中说是“进取精神”“龙马精神”,结合全文看好像是自由、竞争、豪放。
师:归纳得很好,这就是散文的一种写作方法——卒章显志。在结尾部分写出文章的主旨,赞扬这种自由进取的“龙马精神”,实际上这也是文中提到的“民族精神”如果要你从文章的写法上学习些东西的话,那么你能学习到什么呢?文章的开头部分是否直接写马?文章仅写马吗?文章结尾如何处理的呢?思考这些问题,你会有所感悟。
生归纳:开头用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马,对马的喜爱。第二文章不仅写马,而且是通过写马表现认的精神。第三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旨。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还有一点似乎遗漏了——文章语言精美,描写细致,风格豪迈。其实,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领悟到了一种精神,“马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尤物,奔放有力却不让人畏惧”“它优美柔顺却不任人随意欺凌”“它是进取精神的象征,是崇高感情的化身”,因此,我们说“马”不仅应该出现在作画家的笔下,家的笔下,而且更应该让它的精神体现在人的身上,体现在民族的身上。因此也祝愿大家龙马精神,马到成功。最后布置作业:仿照本课,描写一种小动物,写一篇400字的短文。同学们,下课。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跑警报》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跑警报》复习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跑警报》复习教案

【原文欣赏】《跑警报》

西南联大有一位历史系的教授,——听说是雷海宗先生,他开的一门课因为讲授多年,已经背得很熟,上课前无需准备;下课了,讲到哪里算哪里,他自己也不记得.每回上课,都要先问学生:“我上次讲到哪里了?”然后就滔滔不绝地接着讲下去.班上有个女同学,笔记记得最详细,一句不落.雷先生有一次问她:“我上一课最后说的是什么?”这位女同学打开笔记夹,看了看,说:“您上次最后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我们下课.’”

这个故事说明昆明警报之多.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日本的空军指挥部还真言而有信,说来准来!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语词,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警报有三种.如果在四十多年前向人介绍警报有几种,会被认为有“神经病”,这是谁都知道的.然而对今天的青年,却是一项新的课题.一曰“预行警报”.

联大有一个姓侯的同学,原系航校学生,因为反应迟钝,被淘汰下来,读了联大的哲学心理系.此人对于航空旧情不忘,曾用黄色的“标语纸”贴出巨幅“广告”,举行学术报告,题曰《防空常识》.他不知道为什么对“警报”特别敏感.他正在听课,忽然跑了出去,站在“新校舍”的南北通道上,扯起嗓子大声喊叫:“现在有预行警报,五华山挂了三个红球!”可不!抬头望南一看,五华山果然挂起了三个很大的红球.五华山是昆明的制高点,红球挂出,全市皆见.我们一直很奇怪:他在教室里,正在听讲,怎么会“感觉”到五华山挂了红球呢?——教室的门窗并不都正对五华山.

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迤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由南向北的用浑圆的石块铺成的宽可五六尺的小路.这条路据说是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路在山沟里.平常走的人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马锅头吹口哨都是这种吹法,没有撮唇而吹的),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放呀放放牛,妹那个在至花园那个梳那个梳梳头.

哥那个在至高山那个招呀招招手,妹那个在至花园点那个点点头.

这些走长道的马锅头有他们的特殊装束.他们的短褂外部套了一件白色的羊皮背心,脑后挂着漆布的凉帽,脚下是一双厚牛皮底的草鞋状的凉鞋,鞋帮上大都绣了花,还钉着亮晶晶的“鬼眨眼”亮片.——这种鞋似只有马锅头穿,我没见从事别种行业的人穿过.马锅头押着马帮,从这条斜阳古道上走过,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但人也有习惯性,跑惯了哪里,愿意上哪里.大多是找一个坟头,这样可以靠靠.昆明的坟多有碑,碑上除了刻下坟主的名讳,还刻出“×山×向”,并开出坟茔的“四至”.这风俗我在别处还未见过.这大概也是一种古风.

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关东糖,不过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刨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做“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大概是哪一年地震造成的),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碎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已经起飞.拉空袭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皇失措.

上举的前一副对联或许是一种泛泛的感慨,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跑警报是谈恋爱的机会.联大同学跑警报时,成双作对的很多.空袭警报一响,男的就在新校舍的路边等着,有时还提着一袋点心吃食,宝珠梨、花生米……他等的女同学来了,“嗨!”于是欣然并肩走出新校舍的后门.跑警报说不上是同生死,共患难,但隐隐约约有那么一点危险感,和看电影、遛翠湖时不同.这一点危险感使两方的关系更加亲近了.女同学乐于有人伺侯,男同学也正好殷勤照顾,表现一点骑士风度.正如孙悟空在高老庄所说:“一来医得眼好,二来又照顾了郎中,这是凑四合六的买卖”.从这点来说,跑警报是颇为罗曼蒂克的.有恋爱,就有三角,有失恋.跑警报的“对儿”并非总是固定的,有时一方被另一方“甩”了,两人“吹”了,“对儿”就要重新组合.写(姑且叫做“写”吧)那副对联的,大概就是一位被“甩”的男同学.不过,也不一定.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前面所说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住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师生跑警报时没有什么可带,因为身无长物,一般大都是带两本书或一册论文的草稿.有一位研究印度哲学的金先生每次跑警报总要提了一只很小的手提箱.箱子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是一个女朋友写给他的信——情书.他把这些情书视如性命,有时也会拿出一两封来给别人看.没有什么不能看的,因为没有卿卿我我的肉麻的话,只是一个聪明女人对生活的感受,文字很俏皮,充满了英国式的机智,是一些很漂亮的essay,字也很秀气.这些信实在是可以拿来出版的.金先生辛辛苦苦地保存了多年,现在大概也不知去向了,可惜.我看过这个女人的照片,人长得就像她写的那些信.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简介:

《跑警报》是篇感性散文,具有感性散文的无拘无束,率性自由的风格。文章所选取的材料很多,有些似乎与主题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背景:

两南联大是抗战时期山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织成的一所大学。从1937年在长沙建立临时大学,后迁昆明,到1946年7月返间北方,前后共计几年时间。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所特殊大学,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西南联大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为战时中国和今后培养了大批人才。西南联大是由北方二所着名大学联合而成,而这三所大学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大学。我们熟知的着名人物如梅贻琦、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周培源、杨振宁等等,他们都在西南联大任教或求过学。

字词:

迟钝(dùn) 

笑靥(yǎn)

迫(pò)击炮

虎视眈眈(dān)

驿(yì)道

巡(xún)视

大杂烩(huì)

戛(gá)然而止

坟茔(yíng)

名讳(huì)

添加剂(jì)

好高骛(wù)远

殷(yīn)勤

络绎(yì)

梁山泊(bō)

耳濡(rú)目染

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滇西勘误表密诀漫山遍野

B.起讫挖墙脚陷阱忧柔寡断

C.逻辑度假村脉搏崭露头角

D.瞭望百页窗凋敝坐收渔利

解析 A项密—秘;B项忧—优;D项页—叶。

答案 C

2.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铁道部负责人表示,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会永无________地________下去,到2020年,发达________的铁路网络将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运输行业的________发展,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A.止境继续完全同时

B.休止持续完善同步

C.止境持续完全同步

D.休止继续完善同时

解析 休止:停止。止境:尽头。持续:延续不断。继续:活动延长下去,不间断。完善:完备美好。完全:齐全,不缺少什么。同步: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同时:同一个时候。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