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一年级

发表时间:2020-10-03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及词语(生字先开火车,再齐读;词语请小老师带读)

3、复习第一自然段

师:上节课,我们还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一个小孩,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课题,生书空:华)

二、精读品味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华山怎么样呢?

2、交流感受,引出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

华山有多高呢?有谁知道?(华山有两千两百多米高。小朋友们,咱们的教学楼高不高啊?华山可比它高多了,大约有一百五十座教学楼那么高。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谁来读读华山的高?[师抓关键词评议,指导朗读]

3、你还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华山很高?

(1)第一句: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

理解“艰难”

指导朗读(学生练读,再指名读)

全班齐读后引读:我们感受到了:“啊!华山真高哇!”

(2)第三句: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远远近近的山画在哪?

指导读:这些山,有远的,有近的,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啊!它们全在华山的脚下呢!只有华山最高。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只有华山最高?

男生齐读后引读:我们再一次深深感受到了:啊!华山真高哇!

(4)第四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太阳画哪?

白云画在哪儿?山腰间在哪儿?小朋友们,你们都有腰,快摸给老师看一看。嗯,在身体的中部。那山腰就是在山的中部。画一朵云行吗?两朵行吗?书上怎么说的?

师:是啊,这儿一朵,那儿一朵,这就叫朵朵白云。你们看,华山都已经在白云的上面了。它真是太高了。不仅高,而且美。(板书:高、美)

谁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给大家听?

女生齐读后引读: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啊!华山真高哇!

4、看插图读背第二段

读:书上有一副插图,画的就是刚才我们看到的景色。站在山顶上,抬头望去,蓝天上太阳公公离我们可近了;低头望去,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远近近的山,都变得矮小了,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啊!华山真高哇!把你的感受再次读出来吧!

背:不看文字,只看图画,还能把这几句话背出来吗?我们一起来背。

5、学习古诗

登上这么高的华山,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咏出了一首小诗(引读)

自己再读读,联系刚才学过的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小朋友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读懂诗的内容。可老师有些不太明白,你们会帮我吗?举头是什么意思?回首呢?

指导朗读:我明白了,这下我就可以加上动作来读了。

我吟诵得好吗?我为什么能吟诵得这么好?(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还有要注意在吟诵古诗时声音要有高有低,很有节奏的。)

你们也来吟诵吧,可以自己,也可以和同桌位两个人,还可以在吟诵的时候加上动作和表情。

6、学习第3段

这首诗短短的20个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壮美,它可真是一首好诗啊!难怪先生要连连点头称赞。谁来当当先生,来夸一夸他。能加上动作吗?

真是一首好诗啊!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一起来读课题。(补充课题)

背诗:学到这,我忍不住想和这小孩一起,站在这高高的华山顶上再一次情不自禁地咏华山!让我们一起来吟咏吧!

7、学习第4段

引读:这么好的诗是谁写的?那时他才几岁?

这么小的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寇准从小就这么聪明好学,所以长大后才成为了宋朝非常有名的宰相。)

8、有感情齐读全文

三:学习生字

与:第一笔不要写得太长,第二笔比第一笔稍宽些。第三笔不要写在“与”的肚子里,稍微写得外面一点,这样就写好了。

齐:老师还想提醒大家,下面两笔第一笔是撇,不是竖。(老师范写)注意,撇和捺要像小鸟的翅膀一样舒展开。

四、作业

1、把《咏华山》背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几首写山的古诗,背一背。

精选阅读

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光盘、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指名读课题——齐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二、借图初解:

1、好多小朋友都对寇准写的这首诗很感兴趣。现在就请大家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出示古诗)

2、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赛读

3、读了这么久,你都读懂了些什么?(交流)

4、现在就请大家到这幅画里去找找诗句的意思。(出示挂图)

5、交流:从画中你看明白了什么?

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紧紧围绕“高”生发开去)

6、我们已经在图中寻找了那么久,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明白了一点,把你对诗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自由读)

三、品读感悟: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这篇课文很特别,这首诗的意思,不光图里有,课文里也有。请小朋友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细心地把古诗的意思找出来。

(2)交流:你们都找到了哪些。

出示句子: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3)谁来读读第一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那句诗的意思?

(4)谁来读读第二句话?看看谁读得美。(指名读)

谁看出来了,这句话是哪句诗的意思?

(5)师读诗句,生读出相应的解释,再换一下。

(6)现在你们一定对这首古诗游乐自己的认识,请把你们对在这首古诗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同桌说说诗的意思,师巡视)

(7)读到这里,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啊!华山真高哇!)

试着读出感情(指名——齐读)

(8)是的,华山真高!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躲躲白云。所以,寇准见了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9)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艰难”看出华山的特点:高大,险峻)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寇准的这一首诗,把华山的高大、险峻、神奇、美丽全道出来了,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2)先生都称赞了些什么?能加上先生的动作说说吗?

指名表演读——全班表演读

(3)如果你是先生,你还会称赞些什么?

3、演读课文:

(1)四人小组演读课文

(2)指名演读课文

(3)全班表演读

四、作业:

背诵课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典型课——咏华山课堂教学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典型课——咏华山课堂教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要求: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华山的高与雄伟壮丽。

2、学习文中的古诗,图文结合读懂诗意,练习背诵。

3、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语。

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文中小人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小朋友,你们平时都爬过哪些山?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

2、

激趣:华山是座怎样的山?(板书“?”)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登上山顶看一看。

二、细读品悟:

1、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是座怎样的山?

交流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高”)

2、小朋友真会读书,现在老师来读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华山很高?

3、交流:

A:啊!华山真高哇!

(1)

教师板画山(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行不行?(故意画低一点)画这样高呢?(板画高山)画这样高行了吧!

(2)

哇!真没想到华山这样高!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课文中连用了两个什么标点?(在原句中标出)怎样读才能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B: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1)华山周围有许多山,哪些小朋友愿意上来帮老师在华山周围画些山?(请4-5名学生上台画)

(2)小朋友画得真好!(边画边说)请看,这么多的山,有的离华山远,有的离华山近,这就是课文中说的“远远近近的山”。(在原句中加点)

(3)师边画蓝天边述:站在华山顶上,只有蓝天比华山高,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这是怎么回事呀?华山真是——太高了!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4)小朋友读得真好,听你们这样读,让人不由得想说:引……啊!华山……

C: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1)

我们继续来画画(师画太阳,故意画远),老师把太阳画在这,对吗?为什么?(在原句中“那么近”加点)平时我们看太阳,总觉得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为什么显得那么近?谁能把这个词读好?

(2)读词:山腰间。山腰间是哪?谁上来在山腰间添上白云?(指名上台画)

(3)平时白云都飘在哪?现在怎么只飘到了山腰间?(华山高)

(4)指导朗读:华山太高了!太阳看起来离我们那么近,白云只飘到山腰间。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受到华山的高?(指名读,齐读)

(5)引读:啊!华山……

4、请小朋友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除了感受到华山的高,还感受到什么?(华山景色美)

5、这么美的景色,只有站在华山顶上才能看见。让我们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一起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华山的美。

6、小朋友读得真好!你能看着黑板上的画来介绍介绍华山吗?小朋友先准备一下,呆会我们来比一比,谁介绍的华山高,谁介绍的华山美。(指名上台介绍)

7、你们介绍得真好。华山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人。看,一个小孩和他的先生也爬上了华山,他们是怎样爬上山顶的?

板画山路:小朋友看,这就是华山的山路。爬这样的山,容易吗?怎么不容易?(华山高、险)

(出示词语:艰难)这么难就是——艰难。谁能把这个词读好?(指名读,齐读)

(指图)他们就是沿着这样的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的。(出示句子)谁能读好这句话?

8、他们爬上山顶,看到了刚才小朋友介绍的美景。让我们看图一起说一说。(师引:啊!华山——除了蓝天——太阳——)

9、

如果你也跟他们爬上了华山,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些什么或者想做些什么?(请生自由说)小朋友都忍不住了,这就叫“情不自禁”(读一读)这个小孩也忍不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出示全诗)师配乐边做动作边吟诵。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一想。

(2)告诉小朋友一个小秘密,这首诗描绘的景色就藏在我们刚才学过的几句话中,请小朋友读读前面的句子,找一找。

(3)哪位小朋友找到了?指名说。

(4)小朋友真聪明,这首诗把爬上山顶看到的美景写了下来。我们做个游戏,老师读诗句,你们读相应的句子。

(5)同桌互做游戏。

(6)男女生互相考考对方。

(7)小朋友已经弄懂了诗的意思,可小孩的先生对诗中的几个字不明白,你愿意帮助他吗?“齐”“回首”

(8)谁愿意再把这首诗吟诵给先生听?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看图试背。指名上台背。

(9)集体配乐吟诵:我们都站在华山顶上,看到华山的美景,小孩情不自禁吟诵起来……

10、听了大家的吟诵,这位先生也情不自禁地称赞起来。(映示句子)请你读读想想,这位先生会怎样说?请生演演。

11、这首诗写得太好了!把爬上华山山顶看到的奇妙景色写了下来,也写出华山的高,小孩用这首诗来赞美华山的高,赞美华山的美,就叫做“咏华山”,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板书:咏)

12、这个小孩是谁?那一年他几岁?

13、读到这,你又想说什么?

三、赏读全文:

华山高,华山美,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起来赞一赞华山的高,华山的美。(齐读课文)

四、结语:

今天回家,小朋友也来画画华山,画完后,看图试着背背第二自然段。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观《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观《咏华山》课堂教学有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在苏教版首次阅读大赛上,江苏张建刚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课文《咏华山》一文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和听者的高度赞赏。我听之观之,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特别让人信服的有两点:一是教者自然的教态平和的教风,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二是能借助画面理解词语的意思,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信服之余,也认为此次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虚假的写字

张老师在课尾安排的书写“与、齐”两个生字的教学,得到了广大专家的认可,认为他把低段的写字教学真正落到了实处,我则不以为然。纵观张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基本是分成了三个环节:一是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二是理解课文读好课文;三是学写“与、齐”。有张老师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在猜测张老师第一课时都干了什么?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应该

是学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这从第二课时的第一环节可以看出来)和读了书的(读好书,写好字是传统第一课时最基本的

教学任务)。那么学了生字新词的什么呢?我们都知道,生字教学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音、形、义”,本课共有生字七个,我们可以认定张老师在第一课时彻底完成了其他五个生字(华、间、称、代、岁)的音形义的教学。可为什么独独留两个生字的书写在第二课时呢?教者是想体现低段字词教学的重要性还是如人所说低段的每一课时都需要有写字的环节?我们知道生字的教学除了新授还有复习和巩固,按照张老师的课时安排,理应是在第一课时完成字词的书写任务的,而第二课时要体现写字教学的话,也应该是巩固式而非新授式的。如果像张老师如此的课时安排还需要在第二课时进行生字的新授,那么

他在两课时的教学流程中,是无法完成这课书的真正教学的。由此可见,张老师此环节的安排是刻意而为,是想给评委和教者看看,他是非常重视低段的写字教学的!

二、零碎的分析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前面几句话,描写了寇准和先生登山的过程和登上山顶的所见所感,本是一气呵成。但在教者的教学过程中被隔离成这么几个片段(分别有教者的幻灯显示):“啊!华山真高哇!”“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远远近近的山”“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使一段整体的文字显得支离破碎。正因为教师零碎的分析,学生的朗读虽然读得不错,但却不是来自对于文本的真正理解,而是来自于老师的范读以及说话的语气等等。要不就不会出现后面进行诗句教学时,无水到渠成之感。

三、文本的忽视

此处文本的忽视是指教者在进行这课书的教学时,学生由始至终好象就没有打开过书,一直把头抬着看着大屏幕进行课文的学习。由此我们不得不追问,学生还要不要低下头来读书?还要不要捧起书来读书?从事低年级教学的老师都有这么一个经验,有些孩子虽然有时说得头头是道,但真让他捧起书来读时,却还会读得结结巴巴。由此可见对于文本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上,

还需要我们教者尊重文本,时常让学生能捧起书来,真正读起书来。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一课时课堂教学谈


1、处理识字教学时,以阅读为主线,寓识字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把识字的要求分步实现,逐步加深: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

“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又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氛围,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如:课件中的“华山远景图”,为创设情境服务;写字指导阶段的“笔顺图”,可让学生对照,应证自己的识记方法,同时巩固记忆字形;第二段课文学完后让学生看“华山风光片”,其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读语言文字时产生的想象画面与真实画面进行叠加、验证、筛选;第二个目的是引起学生搜集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兴趣。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0课,一起读读课题。

2、让我们先来响亮地叫叫这些生字词的名字。

躲到乘凉傻瓜唱歌躺在装满

过冬洞里搬粮食呼呼地刮起来

自由自在又冷又饿满头大汗

指名读(每人一行)。

齐读。

二、讲读课文。

1、过渡:小朋友,春天过去,夏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瞧,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一丝风儿也没有,天气——生接着说(真热呀)。

(出示:夏天真热)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请2到3位学生)

师:你觉得他把哪个词读好了?

生:他把“真”字读重了,把夏天的热读出来了。

师: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夏天真热

师:读得让我们感觉真热呀,全班一起来。

生:夏天真热

2、师:这么热的天气里,小蚂蚁们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自读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自读后回答)

出示句子: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请一个小朋友再读读这段话,

其他同学找找,蚂蚁都是怎么搬粮食的?

生:蚂蚁有的背,有的拉。

(师给两个字加点。)

师:你能演演这两个动作吗?

生动作表演。

师:(看图)小蚂蚁是群居动物,他们在一起搬粮食,办法还有很多,说说还会怎么做?

生:推、抱、驮、扛……

师:再仔细观察插图,小蚂蚁搬的粮食怎样?(很重)所以他们个个都累得……接答,师加红点并板书:满头大汗

师:你什么时候也曾满头大汗过?(联系生活深化对词的理解。)

师:让我们一起当当这群不怕辛苦的蚂蚁。

(生表演,师评价:小蚂蚁,瞧你

们满头大汗的,太辛苦了,快停下休息休息,到树底下乘会凉吧!)

生:不行啊,我们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到冬天才能吃饱呀!

师:哦,明白了,让我们鼓起劲,继续搬粮食吧!引读这句话。

师:口头填空:这是一群()的蚂蚁。(板书:勤)

师:你们喜欢这些小蚂蚁吗?那就夸夸这些勤劳的蚂蚁吧,齐读第一段。

3、蝈蝈是怎样度过这炎热的夏天的?(课件显示蝈蝈乘凉图)

生看图说话,说说蝈蝈在干什么?

出示句子: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齐读)

师:蝈蝈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这就是(自由自在)。给字加红点,并板书该词。

你能读出蝈蝈的自由自在吗?指名读,评价,齐读。(蝈蝈不肯劳动,只知道享受,自以为聪明!我们要把它那种自以为是、悠闲自得的样子表现出来。)

4、出示两段话: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生自读,找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根据回答把“有的……有的……”变红。)

师: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句子。

补充完整句子:

放学后,值日生在做值日。他们有的(),有的()。

大家都爱吃水果,有的爱吃(),有的爱吃()。

4、让我们回到课文,这群蝈蝈看到蚂蚁在辛勤地搬粮食,瞧他们神气的样子,他们会说些什么?(生想象交流)

读好“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

齐读第二段。

师:学到这里,你想对蝈蝈说什么?

口头填空:蝈蝈,你们真()啊!(板书:懒)

5、过渡:日子一天天过去,听!西北风……生接读,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天气可真冷呀!

6、读好第一句话“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师:蚂蚁和蝈蝈的生活怎样了呢?

看图说说蚂蚁的生活。(舒适、温暖、幸福)

师:能用“有的……有的……的句式说一说吗?

师:洞里到处堆满了粮食,还烤着火,可温暖了,蚂蚁躺在洞里过得多舒服啊,你能读出蚂蚁的舒适与温暖吗?

指名读,齐读。

板书:又暖又饱

师:再去看看蝈蝈的生活!

生看图说说。

板书:又冷又饿

师:蝈蝈没有准备粮食,有的已经冷得缩成一团,有的甚至饿死了,一起读读这段话。

7、蝈蝈怎么会有这样的下场?(生交流)师联系板书总结: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到了冬天怎么办,结果到了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就不是这样,还在夏天很热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过冬的粮食。由于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受冻。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也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读成语歌。

三、学习生字。

1、出示:呼、汗,认读。

2、师范写。

3、生在书中描红。

4、配乐练写。

四、布置作业:课后和小伙伴一起演演这个故事。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咏华山》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教师很快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评: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是啊!华山很高很高,老师告诉你们,跟这个教学楼相比,华山要200多个教学楼那么高。

(评:首先,听老师读后,学生整体感知了华山的高。老师让学生边听边想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多媒体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老师请了两个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华山还不够高。听老师读。(范读后再请学生读)

师:这一次华山真的高了。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画,好吗?远处的山该怎么画?近处的山呢?(教师画简笔画)

师:太阳画在什么地方呢?(教师比画着,学生说要画近些。)

师:为什么太阳要画得那么近呢?

生:因为华山太高了。

师:那白云呢?

生:白云该画在山腰间。

师:你们能找到你们自己的腰吗?摸摸看。

(学生摸自己的腰。请一学生上台指出山腰,教师画白云。)

(评:色彩鲜艳的简笔画,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华山的高。)

师: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生读。)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高高的华山,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多媒体显示)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句子:啊!华山真高呀!)生齐读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生再读。

(评: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诗句)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评: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师:华山这么高,老师忍不住也要赞美一下,读得好的话你们就拍拍手。(老师读完,学生拍起了手)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吗?我是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那高高的华山。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一边做动作,一边吟诵啊?

师生一起边做动作,边吟诵。

(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让语言在头脑中构建出生动的画面与情节,让学生在读读、想想、说说中用心体验,用情表达,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会那么浓,思维才会那么活跃,表达才会那么逼真,朗读才会那么到位,想象才会那么丰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诗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一女学生轻轻地读)

师:这位先生多斯文啊,谁再来称赞一下?(再指名读)

(评:教师评价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活跃着儿童的情绪,给予他们一种向上的力量。)

师:用诗来赞美华山的高与美,就叫“咏华山”。让我们一起来咏华山,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全文)。

四、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与、齐)

师:老师不教会写“与”吗?(一学生书空。)

师:为什么老师没有教你就会写了呢?

生;因为书上有笔顺表。

师:看来,你真会学习。

(评:教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相信以后有的学生会自觉看书。)

(老师示范写,然后检查学生的姿势,摆好姿势再书写。)

(评: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一年级是起步阶段,老师能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范写时应该在田字格中范写,这样写出的字更规范。)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父母听,把诗背给他们听,让他们也来感受一下华山的高,好吗?

总评: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或看多媒体课件、或来个简笔画、或做做动作,寓教于乐,使学生进入文本,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第一课时)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咏华山(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学古诗吗?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咏华山

,请小朋友们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分析:如何记住这个字?指导描红“华”

指导读准“咏”、“华(hua)”;

课题中提到一座山,你知道是什么山吗?

告诉学生题目是两个词:咏华山

3、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这首诗是谁写的?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4、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的?

这首诗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七岁的孩子写的,他的名字叫寇准(板书:宋

寇准);

师:华山,人们称它为“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高山之一,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自古华山一条路”,惊险无比(PP.1—出示华山远景图)。至于其它的问题,如华山怎么样?诗的意思是什么?相信我们经过认真地读书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出示生字词语(PP.2—出示本课带汉语拼音生字词语):

(2)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我提醒大家”“大家跟我读”)

后鼻音—顶称前鼻音—难禁吟

翘舌音—称平舌音—颂赞自(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两遍)

(3)拼音朋友都回去休息了,现在你能读准这些词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2、生字词读准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生字词朋友带入课文中,读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听到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读书,杨老师也想读呢?大家欢不欢迎?但是杨老师有一个要求,大家要在杨老师读书时认真听并且把这篇课文的小节号标好。

4、出示标好的小节号,告诉学生有4个小节。

5、请四个同学分段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以表扬为主,声音,字音,流利)

6、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交流并板书:高。

三、细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句子表现了华山的高呢?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出示有关句子,指导理解、朗读这些句子。

(1)、(PP.3—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一)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你感觉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远远近近的山都一点点矮,华山像个巨人一样;华山高得都能碰到蓝天了)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华山的高指明读,齐读)

(2)、(PP.4—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二)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指导讨论:这句话为什么能说明华山高呢?

指导看书上的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平时我们看太阳、云有什么感觉?现在站在华山顶上,又是什么感觉呢?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男生读,女生读)

(3)、指导齐读以上两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华山给你的感受。(高)

(PP.5—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三)

指导理解“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师述:登上这又高又险的华山真不容易呀!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小组读,齐读)

3、小结:刚才我们是跟着寇准和他的先生去登华山的,现在,你们自己也去爬一爬华山。(PP.6—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四个句子)

(1)引读“我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

”,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了华山顶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华山实在太高了,华山上的景色太优美了,杨老师希望能通过小朋友的朗读让我感觉到华山的高,华山的美。(读四个表示华山高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4、小结学习情况:刚才我们通过读读书、看看图、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这首诗是谁写的?)小朋友们非常了不起。

5、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真正的华山看一看?(PP.7切换“华山风光”)

师述:同学们被华山的风景迷住了,都看得很入神。还有些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有的还做着手势,这就是“情不自禁”呀!寇准也和大家一样,他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起华山来,大家来看他写的这首《咏华山》诗。

6、出示古诗(PP.8—出示古诗《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指名读,齐读)

至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解决。

四、复习生字词,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读词语。(带读、去拼音开火车等多种形式)

(PP.9—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语)

(PP.10—去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语)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与齐称

3、指导学生看笔顺图后自己记忆生字并交流记忆方法。(分小组)

4、重点指导:

与:与的第二笔是什么?(PP11—与)

齐:出示“生字小病人”,(小黑板)

称:这个字我们可以如何来记?换偏旁“你”(PP12——称)

5、学生提出需要老师指导摆好间架结构的字,教师范写。

6、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生字

7、反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穷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结合阅读理解有关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二、阅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阅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四、阅读第三段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七、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桑娜西蒙

善良心惊肉跳忐忑不安

淳朴渔夫忧虑熬过去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实录——《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二


师:今天,有几位生字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认一认。

生齐说:想。师出示生字卡片:艰难吟诵称赞,最后一张为空白卡片,生笑。

师:这张卡片上的汉字小朋友去哪儿了呢?噢,原来跑到黑板上了。

(师板书“山”字。)

师:哪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见过哪些山?

生:中学里面的假山。

师:那是假的山,真名叫“土堆”。

生:马陵山。

生:我还从电视中见过一些山。

师:你觉得这些山怎样?

生:高!

师:高!谁来读一下“山”字,告诉老师?

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听出来了,山的确很高。

师:其实,在我国陕西省境内就有一座雄伟壮观的高山,它就是华山。师在“山”字前板书“华”字。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朗读课文,对华山已有了一定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课文中那位小朋友一起去登华山,看看你觉得华山怎样?

师出示“他们沿着山路……飘着朵朵白云”一段话,生自由读。师在黑板上画一幅“高山”的简笔画。

师:刚才小朋友们一起读这段话,老师听说华山的山路很窄,如果大家一齐读,肯定登不上山顶。请小朋友们各自读,再读一遍。

生自由读。

师: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很高!

师:用心读书了。

生:很漂亮!

师:能一边读书一边用心感受。

师:小朋友们,能通过读,把你心中感受到华山告诉老师吗?

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

生: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师:老师觉得他们没费劲就登上去了。我们和那位小朋友、先生一起去登。(师指着简笔画山脚)现在开始: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画一级级石阶。)

生:没累!

师:接着登!一步、两步、三步……累了吗?(师结合数接着画。)

生:没累!

师:对,可能现在没累,可是,走了这么长时间,才刚刚离开山脚。

如果登到山顶,他们累不累?(师将石阶补画到山顶。)

生:累。

师:等上山顶容易不容易?

生:不容易!

师:这就叫“艰难”!再读读这句话。

生再读注意将“艰难”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老师听出来了,登山很艰难。请接着读。

生:啊!华山真高哇?

师:究竟有多高呢,老师没听出来。请接着读。

生: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师:没听出来,好象还有两座山超过了华山。

生再读,注意突出“远远近近、都”等词语。

师:有点听出来了,谁再来读读这句。

生读。

师:没有山超过华山。(师随机画连绵起伏的群山见笔画,以突出华山之高。)

请接着读。

生: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听出来了(师随机在山腰画朵朵白云,以突出华山之高。)不过“太阳显得那么近”老师没听出来,是这么近吗?(师随机画了一个很小的太阳。)

生笑:太阳应该有这么大。(边说边做展臂画圈的动作。)

师:咦,太阳为什么会是那么大呢?老师不懂。

生:因为在华山顶上,太阳显得那么近,所以看上去应该很大。

师: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你得通过读,才能将它读大起来。

生读“太阳显得那么近”一句,注意将“那么”读得慢一些,重一些。

师:太阳是近了一些。(师随机将太阳画大一圈。)如果,你能加上动作读,太阳可能会显得更近,变得更大。

生边做动作边读,师随机将太阳又画大一圈。

师:刚才老师通过小朋友们读觉得华山很高。究竟有多高,在老师脑海中还不是很清晰。谁能读好“啊!华山真高哇!”这句话?

生读。

师:老师觉得华山只有这么高。(师随机画一个短一些的感叹号。)谁能把它读得再高一些!

生跃跃欲试,一生读。

师:变高了一些。(师随机画一个长一些的感叹号。)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齐读告诉老师。

生齐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高!实在是高!(师随机画一个更长一些的感叹号。)

师:刚才老师听了小朋友们的读,知道华山很高。小朋友们能一边读一边做动作告诉老师呢?

生自由边读边做动作。

师:我们登上华山山顶,(指着简笔画)看到太阳公公变得胖胖的,白云姐姐在山腰间自由自在地散步,远处群山连绵起伏……看到这样景色,你会说些什么呢?

生:啊!华山真高哇!

生:华山太美了!

生:真漂亮!

师:小朋友们是这样夸奖华山的,(师板书“咏”字),和我们一起登上华山的那位小朋友是怎样说的?

师小黑板出示“小孩儿情不自禁……回首白云低”一段话。生自由读。

《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

4、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2、结合课文插图,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领悟课文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将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初步感知

1、谈话:小朋友,你们有谁家住在没有电梯的七楼以上?举起小手。你们爬过桂林市区内最高的叠彩山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登一座山,这座山有110个七层楼或28座叠彩山那么高,它直冲云霄,有道是“奇险天下第一山”。它就是“华山”。(画图:华山)

2、板书

“华”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第四声“huà”,跟我读“华山”“华山”。

3、(播放课件初步感受华山的高、险、美)瞧,这就是华山,它在我国的陕西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从古到今,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前去游览。

4、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儿和他的先生曾经到过华山,这个小孩儿叫寇准,跟我读“寇准”“寇准”(出示词卡带拼音),他做过宋代的宰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寇准小时候和他的先生登华山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打开书137页,听老师读课文,课文中生字的字音听清楚了。

2、教师配乐范读。

3、字音听清了,快快圈下的生字读读,带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评价:后鼻音读得多准呀!平舌音能读准,了不起)称、禁

4、让我们来开小火车读(只开一列)。(读到“岁”字时,师:“岁”字里有个我们新部首——山字头跟我读“山字头”“山字头”)(“称”字里也有个新部首——“禾木旁”“禾木旁”。

5、学得这么好,老师要奖励大家,这里有两个大家常玩的游戏——“生字魔方”、“一字开花”,大家想来吗?

(1)生字魔方:大家喊停我就停

(2)再来玩“一字开花”,自己先练一练(只要给一点时间即可),谁能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

“间”(1生组词)真棒!

“代”(1生组词)不错。

6、现在我们来写个“称”字。

看老师写字,看不到的孩子可以站起来看,老师尽量蹲低些(“称”,左右结构,左边的禾木旁第五笔是点)。好,在课本里工工整整地描红吧!

7、

生字写好了,把书放平,生字暂时学到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领略华山的美景吧!请小朋友们大声地、认真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提醒学生自由读)师下去询问。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除了感到高,还觉得怎么样?(如果回答不出就过了)

8、(读书完毕)书读完了,你们觉得华山怎样?

三、细读课文,借文悟诗

1、理解华山的高和险。

师:是啊,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华山真高啊!百丈云梯几乎直上直下,要登上这样的山容易吗?(生答:不容易)是啊,我们平时登7楼或爬叠彩山就感到很累,要登这样陡峭的山就更累了。不仅如此,你们看——(出示课件)这是华山第一险——千石幢,它是一道长约几十米,宽不过一米的狭长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想象一下,要走过这里,会怎样?(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可能掉下去……)

师:是的,华山不仅高,而且非常险,要登上山顶真是太难太难了。所以课文说,孩子们,读——(课件出示句子):“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学生齐读。

A:点红句子中的词:艰难,读好这个词。还不够难,再慢些再难些!

B:用这个感觉读好这句话!

登上山顶不容易呀,请你读

登上山顶真是太难了,请你读

登上山顶真是太艰难了,大家读

2、理解华山的高和美。

(1)师: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出示多媒体),啊!华山真高哇!齐读

师:你能读出华山的高吗?指名读

你能读出他们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惊讶和感叹吗?指名读

你能读出他们看到华山这么高时的激动与兴奋吗?指名读

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满怀深情地读——(学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2)华山到底有多高?读一读课文,找到描写华山高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

(3)学生找句子。(随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4)一起来看看大家找到的句子。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5)提问以上问题:读好了,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给一生全部说完,教师提示:除了……还有呢?)

①预设

师: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样写蓝天、远远近近的山的。谁能读第一句?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老师似乎看到那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的脚下,华山真高啊!还有谁能读?生读(请好生)

师:我听出来了,你就站在山顶上,群山就在你自己的脚下,华山多高啊!你多神气啊!全班像他那样读。(好生)

师:这就是远远近近的山——群山,看看群山贴在哪?生贴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山都贴在这?生答

师:说得这么好,再把这个句子读读吧!全班读。

②预设2:我看到了太阳、白云(也可能就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课文又是怎样写太阳、白云的,谁来读第二句?生读

师:读得多好呀!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读出“朵朵白云飘在山腰间”的美丽。请你读!

师:读得多美呀!能把你们的理解贴到图上去吗?生贴太阳、白云

如果学生贴对:师指导“山腰”:这是山脚,这是山顶,山腰就在——(这就是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如果学生贴错:孩子你看,这是山脚,这是山顶,山的中间就是——山腰(用手指示),那白云就贴在——?

师:多聪明的孩子,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读吧!

师:对呀,原来遥不可及的太阳只要稍一抬头就能看到,而白云却只配做华山的腰带,华山真高哇!

(6)师:华山不仅高、还很美呢!来,跟着文中的师徒俩去欣赏华山的美景吧!

(播放背景音乐,走过门)孩子们,在头脑中想象华山那美丽的画面。引读: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轻轻地、美美地读下去——(课件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音乐过一下,老师陶醉状:华山真美啊!)

3、朗读诗句,理解“情不自禁”“吟诵”。

师: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贴古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像你们这样忍不住和老师一起读,这就叫做“情不自禁”。出示词“情不自禁”,读词,注意这个字音。

师:像这样有节奏的诵读诗文,就叫“吟诵”。出示词“吟诵”,读词。

师:让我们把这首诗再吟诵一遍。

4、诗文对照,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

师:这首诗共四行,两句话,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聪明的小朋友,请读一读古诗,再读一读我们刚才学习的句子,好好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慢)再和同组的伙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出示多媒体,古诗与文字)

生:读读议议,师巡堂了解情况。

师:谁来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诗的意思就在课文里。

师:你真会读书。(指古诗)谁读懂了第一句?(诗的第一句是说----------请2人对照句子解释诗意,相互补充。)

诗的第二句是什么意思?(诗的第二句是说----------请2人对照句子解释诗意,相互补充。)

师: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句子读懂诗句的意思。那老师问问你,举头是什么意思呢?

生:“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

师:是呀,诗人李白在《静夜思》里写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头,就是抬头的意思。那“回首”呢?

生可能不能准确回答

师:(用动作表示)孩子们,你们现在可是站在华山顶上了,要看到飘在山腰间的白云,需要怎样?

生:回头望下看

师:对,“回首”就是“回头”的意思。

师:来,我们一起诗文对照着读。我读文,你们读诗?

5、师: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把华山的高、华山的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什么叫称赞?(只要说到点,教师引过来:“夸奖”、“表扬”都是称赞的意思)你得到过别人的称赞吗?因为什么事得到称赞?(见学生了解)

师:是啊,做得好就会得到别人的称赞。你们很聪明,不用老师教就能读懂诗句的意思。这是老师对你们的称赞。寇准写这首诗的时候有多大?(七岁)可能和你们一样大或者比你们还小,你们能用一句话称赞他吗?(真聪明、真能干、写得多好啊!真佩服你!)

6、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称赞华山、赞美华山,你会说什么?

生:啊!华山真高哇!华山真美哇!……

师:我听出了你由衷的赞美。你们情不自禁地赞美华山、赞扬华山、赞叹华山,就是“咏华山”

“咏”是二类字,字音要读准,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读课题。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华山真高呀!赞美他!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险呀,赞美他!

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华山真美呀!赞美他!!!

四、小结下课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随着课文登上了华山,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课文那么美,让我们再读课文,把华山的高,华山的美牢牢记在脑海里吧!

(放背景音乐)25.咏华山

师:(点击课件)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除了华山,还有很多的名山值得一去,走,跟老师一起去中国著名的五岳看看吧!

师:看了这么多的名山,读了好听的诗句,只要你们认真学语文,多读书,多积累,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长大后也定能比寇准更棒!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背诵课文

三、指导写字

四、迁移练习

1、想象一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景象,然后画下来。

2、搜集2—3首写山的古诗,并记住其中的两首。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放小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理解课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

教学重难点:

1、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鸟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指名读

焦急叫唤一闪一闪决心找孩子

非常羽毛

一定(友情提醒:查找本课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2、齐读

二、看课文动画,整体感知

边看动画,边想: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小鸟?

三、以读代讲,引导感悟

1、出示填词练习:()的小鸟

大家看得真专心,现在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告诉大家?这是一只()的小鸟?

a、“可爱”,“非常可爱”指导读词语,突出“非常”。给“非常”找近义词。

b、你从哪里看出这只小鸟非常可爱?

c、读出书上写小鸟非常可爱的句子,练习朗读。(教师从颜色、机灵的眼神加以指导)

d、练习用“非常”说话。(指导注意把话说具体,如:小红学习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都是100分。)

2、你们喜欢这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吗?文中的“我”也很喜欢它。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让我们继续往下读,自读。(第一段的二、三两句)

指名说说

这下小鸟一定非常高兴吧。是吗?这么会这样呢?我心里真是很……这时我想对小鸟说

3、咦,这是什么声音?出什么事了?

突然,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那声音听起来多(焦急)呀!什么是焦急你们知道吗?(非常着急)

4、两只鸟在焦急地说着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同桌合作表演,指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

焦急”。请1-2组同学来演一演。

5、演得不错,把焦急演得很到位,谁还能把这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呢?

6、听到小鸟焦急的叫声,你是怎么想的呢?文中的小朋友呢?指名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7、我从大家的朗读中已经听到了坚定的决心,那就让我们和小男孩一起去放小鸟吧。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8、开始时我喜欢小鸟,把它放进笼子里,现在还是因为喜欢小鸟,却把它放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有些糊涂了。

四、扩展练习

小朋友放小鸟的故事被我们苏州电视台的记者知道了,现在我就是电视台的记者阿姨,现在,你们谁愿意来当这个放小鸟的孩子接受采访?采访现在开始,准备好了吗?

1、你放走的小鸟是什么样子的?

2、你喜欢那只小鸟吗?为什么要把它放了?

3、那你以后准备怎样保护小鸟?

五、指导背诵

这个故事真是太感人了,你们愿意跟着动画一起来把这个故事讲个大家听吗?32+3’=35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羽”,齐读

2、找找这个的特点,说说书写时的注意点

3、教师板书

4、学生在书上描红

5、出示生字“非”,这个字和“羽”

字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6、教师板书,学生在书上描红

七、总结全文

小鸟拍拍翅膀,像是在说“谢谢你”,然后就跟着妈妈飞走了。小鸟还会说什么呢?鸟妈妈呢?放小鸟的小朋友呢?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17个生字,会写其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要多亲身去感受,去体验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2003年6月2日第十六周星期二第一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谁去过华山?想看看华山吗?

2、课件播放一小段表现华山高的录像。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咏华山》。读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自然段。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

3、课件出示17个带有拼音的生字、学生想读啊个就读哪个,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3遍。

4、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

5、课件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自由读,指名读。

6、用手势告诉教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三、了解每自然段的大意。

四、指导写字。

五、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二类字比较难认。

一、复习生字引入

形式:开火车

二、读文感悟,巩固识字。

1、齐读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2、学习第2、3自然段。

3、画出讲华山高的句子。

4、再读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华山的样子。

5、指名读。

6、站在高耸入云的华山上,七岁的寇谁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来。

7、吟诵诗句。

8、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9、齐读第2、3自然段。

10、分角色朗读。

11、说说寇准为什么能作出好诗来?你受到什么启发?

12、记一记本自然段的生字。

四、质疑

五、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能从学习课文从中去学习诗,更容易让他们理解诗的大意。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二册《咏华山》教案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读课题。

生:咏华山。

师: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还学习了第1自然段,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一起去登华山。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读完以后,老师要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看来你们都觉得华山很高!是啊!小寇准和先生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后,他们的感觉就和你们的一样。

(出示小黑板,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出示小黑板):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你们读了这两句话能看到蓝天、很多山、太阳和朵朵白云。你们真会读书。

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云都飘在山腰间。

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板书: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

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

生读。

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得轻一点,这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高,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

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看投影)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小黑板。)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呀!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读?

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

生再读。

师:华山是这么的高,具体写华山高的这两句话写得多美,多好呀!我们把它们背下来,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习背背。

生练习背。

师:谁试着背一背。

生背。

师: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背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还有谁会背?都会背了,一起来背好吗?

生齐背。

师:背得真棒,我们以后碰到像这样的好词好句就要把它背下来,好吗?

师:华山真高、真美啊!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出示黑板)

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师:这首读共四行,两句话,这首诗的意思你知道吗?小朋友们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读一读,想一想,看能不能自己把它读懂。

生自由读

师:读懂了吗?那“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是--

生:只有天高高在上,没有其它山与它一样齐。

师:“举头”就是--

生:抬头。

师:“回首”就是--

生:回头。

师:“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就是--

生:抬头看,红日是那么近,回头看,白云是那么低。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读。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一样赞美了华山的高大,因此,这篇课文的课题是--

生:咏华山。

师: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就要想象自己就是小寇准来把华山的高、美读出来,自己先多练习几遍。

生自由读。

师:谁先来试一试。

生读。

师:练习背一背,好吗?

生练习背。

三、学习第三段

师:这首读写得太好了!小朋友们知道小寇准那年几岁?

生:七岁。

师: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难怪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赞。我们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

生:好诗!好诗!

师:这首读写得多好呀,老师想,小寇准的语文一定学得很好,很认真,小朋友们都要向他学习呀!看看现在谁学得最认真。

师:刚才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收获真不小。下面我们把课文连起来有感情朗读一下,再来回忆一下华山的美景。

生齐读。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登了华山,看到华山真高、真美呀!回去以后,你们可以把华山上看到的美景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下课)

《咏华山》说课稿

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孙浩娟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是“文”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首先,《咏华山》一文以平实浅近的短文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到读文、学诗一箭双雕的功效。

再则,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和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3、学习本课1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

对课文第2段诗文的体会领悟是本课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如何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道理,感悟出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诗文的意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章之美妙。

三、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导入时我说: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看看吗?我们这节课就跟着小寇准和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2段

学习这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首先,整体感知。我们都知道这一程序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的,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这里我让学生自读自悟,然后让他们说说,你觉得华山怎么样?让学生初步感知华山的高,并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第三段的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啊!”和既是描述华山的高大,又是下文古诗意思的两句话。

然后循文明像,体情悟道。自然过渡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到山顶上去看一看,再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你站在山顶上看到什么?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再精读品味。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验参与下,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具体事物进行理解、加工,当他想象出画面又把自己体会出的情感抒发出来时,这时的形象是高层次,而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也就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接着背诵积累。如果说培养语感是学习语言的前提和关键,那么积累语言则是学习语言、积累语感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学生入情入境之时,我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把这几句话背下来,真正达到让学生话记乐背。在指导背诵时,则是按照提供拐杖(看图)到去掉拐杖让学生练习熟读成诵,积攒语言。

最后诗文对照,读懂诗句。本课的文意即诗意,没有必要将诗剖开分析。我便将前文的两句话与古诗放在一起,提醒他们这首诗有两句话,这里也有两句话,联系起来,读读想想,看谁能自己读懂这首诗,充分地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读中自悟,再一齐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指导朗读背诵时,我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将自己想象成小寇准,练习吟诵古诗,并且让他们自己做动作读,增加了情趣,更调动了气氛。

(三)学习第3、4段

3、4两段通俗易懂,我同样引导学生换位来读,让学生一起来当先生夸夸他,同时自然地悟出小寇准语文学得认真又好,我们都要向他学习的道理。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本课时安排学习古诗中的三个生字,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书写上。

四、说板书设计

本文重点段第2自然段无论是写景写诗都紧扣一个“高”字,针对课文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我只板书了一个“高”字,突出重点,一目了然。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第二课时课堂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案一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