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0-10-03

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准备: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讲授新课:
一、世界第一大洲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动]:P3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活动]
1.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图6.2《亚洲的范围》)
前后7人为一小组,以中心课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该课桌周边的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仍由周边同学说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3.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6个区域。
读图6.4《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
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
区域地理特征的学习通常要分为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下面我们就要看看亚洲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亚洲雄风》歌曲,提问]从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听到亚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吗?你感受到了亚洲的骄傲在哪里了吗?
[复习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地形图依据什么来分层设色的?每种颜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读海深陆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种?
[活动]P5
结合读图6.5和P.5阅读材料,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
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纪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挂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高度。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00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势有什么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
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见p.6图6.7)
[提问]亚洲河流众多,依据以上特点,亚洲的河流大多应从哪个方位发源,流向哪里?(呈辐射状,由中心流向四周)
总结: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2.主要地形区: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长江、黄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毕河、叶尼塞河,
板书设计,世界第一大洲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第2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复杂的气候: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连云港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P7“亚洲气候类型图”)
1、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2、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3、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4、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5、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6、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农业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8、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展示非洲气候图P9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饿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板书设计:
复杂的气候:
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了解亚洲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通过分析各国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初步掌握搜集各个国家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亚洲人文环境,增强环境意识,懂得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亚洲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亚洲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
2、地形如何制约河流的流向?
3、亚洲的气候具有什么特征?
导入新课: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之下,亚洲的人们怎样生活呢?
显示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
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猜一猜它们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些区域?
服饰为单一薄裙———分布在亚洲南部、东南部的热带地区;
服饰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阳辐射强烈的西亚地区;
服饰为各式长袍—分布在气温年较差大内陆地区(上身袖管穿脱方便);
服饰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亚洲北部。
很显然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常指人口、经济、城市、建筑、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们来看一看亚洲的人口情况,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人口的一些情况,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了解人口状况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关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计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区人口特别稠密?
[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提问]1、2000年世界总人口数是多少?(60.55亿)
2、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多少?(12.95亿)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几个?(10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几个?(6个)分别是哪些国家?(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活动]
1、按人口数多少,给各大洲排队(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队(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平均为1.3%),计算2001年亚洲的净增人口数和世界净增人口数;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亚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世界净增人口数(60.55亿*1.3%=0.79亿),所以2001年世界净增人口0.79亿,而亚洲2000年人口总数36.8亿*1.4%=0.52亿,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亚洲(0.52/0.79*100=66)。
[小结]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问]1、我们刚才用了哪些方法说明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长率)
2、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吗?(亚洲的人口密度)
[讨论]
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从气候、地形、历史、经济角度分析)
[讨论]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
[展示材料]人口拥挤、开垦山坡、水土流失、庄稼枯萎等。
[小结]人口过多会导致资源不够用,从而又转化为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又是资源的消费者,只有处理好这两者的辨证关系,人类社会才会顺利进步。(即要理解“两只手”和“一只口”的关系)
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根据阅读材料按因果关系填入框图中
A、要求增产粮食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恶性循环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
造成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本问题是人口的过快增长,解决途径包括控制人口增长和依靠科学技术等。
学生绘制良性循环图
[活动]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小组讨论对亚洲人口发展的建议,站在全球角度,体验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并推选代表发言。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列举一些简单的文化现象。
2.读图6.17完成活动1。要求学生解释自然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这些文化现象的。
(1)日本由于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设计。
(2)从亚洲地形图中可以看出,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也门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农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多雨,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脚屋。由于过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们的房屋很长,可达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鱼为生。
(5)西伯利亚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区之一,为了御寒他们身着毛皮服装,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终年的积雪使雪橇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终年炎热干旱。由于气温很高,他们身着宽大的袍子,以便散热。干旱的草场适于发展畜牧业。牧人们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们身居帐篷。
板书设计:
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节人文环境第2教时
教学目标: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类产业的划分。
教学重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难点: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国去,那么,你这一周将做哪些准备?
学生回答
经济发展差异
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
这两幅图片有什么区别?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国前经济状况的影视素材。
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独立前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薄弱,这样就给建国后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历史条件
播放新加坡、韩国、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势素材: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东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推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社会条件。
播放波斯湾沿岸国家石油生产和出口的影视素材: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国家,工农业生产不发达,却成为亚洲较富裕的国家。
这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什么条件呢?
自然条件
展示某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有关材料
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亚洲,少数国家是发达国家,如日本;而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即使同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活动]
将图6.18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从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国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产值是尼泊尔的多少倍?
说一说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
看看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
[学生小结]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国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
2、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尼泊尔的154倍;
3、亚洲各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异较大。较高的发达国家有很少,如日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差异也很大。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新加坡达到30170美元,尼泊尔仅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国在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发展还有困难。我们既不可因成绩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还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们应立足现实、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缩短差距。作为中学生我们肩负着昌盛祖国的重任,一定要练就建设祖国的本领,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三大类产业的划分”
以日本为例,教给学生如何解读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三大类产业构成图
活动:完成P16活动2
显示1998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三类产业构成(%)
讨论观察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三类产业比例之间的关系怎样?
[小结]经济落后的国家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较少。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很小,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目前我国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进第二产业,重视第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发展经济。
[总结]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七章
第一节日本第1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2、火车3、飞机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人口数(亿)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13960万
日本1.27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最高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2)较高的科技水平(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第七章
第二节东南亚第1教时
教学目标:
1、东南亚的范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
3、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4、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著名国际影星杨紫琼的家乡是哪里吗?她的家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概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
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因为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纬度位置大约在10ordm;S—25ordm;N之间。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游胜地。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现,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南亚正是拥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而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则可以称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通道。[展示马六甲海峡的图片说明]
刚才我们数了数东南亚的主要国家,发现东南亚由十一个国家组成。这十一个国家是:老挝、缅甸、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特别值得一提是东帝汶这个国家,于2000年独立。这十一个国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上。
[活动]:下面我来请同学回答分别在空白图上填出位于这两个半岛上的国家。
其中的越南,老挝,缅甸是与中国接壤,唯一的内陆国是老挝,其余都是临海国和岛屿国。印度尼西亚,由13000多个岛屿组成,其名印尼是海岛的意思,有“万岛之国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
二、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东南亚的风土人情吗?东南亚人是什么人种?他们的主食是什么吗?
[思考]:我们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主食是大米,这是什么原因呢?
[活动内容]在这样一种气候条件下,还适合什么作物的生长?
因此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热带作物的生产基地之一。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哪些国家盛产椰子,哪些国家盛产橡胶和油棕,哪些国家盛产稻米和蕉麻。[图片展示]
好,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东南亚的自然情况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东南亚的人文景观。
[课后练习]:1、东南亚由很多海峡为什么只有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海上生命线”?
2、列举出“东南亚之最”。
3、收集东南亚国家的风景资料
板书设计:
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东南亚的国家

第七章
第二节东南亚第2教时
教学目标:
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东南亚的风景
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形与主要的城市
教学难点: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中国就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国著名革命家陈毅在写给缅甸朋友的诗中曾说到:”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共饮一江水”,这便是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因为中南半岛上的许多河流的源头都在中国。请同学们在地图上将他们找出来。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在河流与河流之间,多是山脉和高原,用我们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岛的地形----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思考]:这样的地形条件有怎样的好处?
蕴藏丰富的水利资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的地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动]:
为什么分布在这里?有怎样的好处?有什么弊端?
上节课我们讲到中国历史上的郑和下西洋、下南洋,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地区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如此,直到今天,许多中国华人华侨都在为东南亚国家的发展积极努力着,请同学们看一下阅读材料。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在东南亚的国家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华人比较集中的国家,分别占到该国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亚曾经发生反华暴力事件,对当地的华人华侨任意的屠杀,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得他们纷纷撤回资金,重返祖国的怀抱。改革开放以后,华侨华人纷纷回国支援国家建设,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对东南亚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东南亚确实有许多的闪光点,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来到这里,特别是这里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亚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同学们收集的一些关于东南亚美丽景观的图片。[多媒体展示]
[课后练习]:1、收集关于东南亚国家的景观资料,出一期《东南亚旅游景点介绍》小报
板书设计:
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华人、华侨集中地地区

第七章
第三节印度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第七章
第二节印度第2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史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相关内容,思考比较项目,并完成表格。
7.课件展示:图7.43“印度矿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分析工业的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并完成表格。
工业部门:分布地区:主要工业城市
钢铁工业:煤、铁产区:加尔各答
棉纺织工业:棉花产区:孟买、班加罗尔、新德里
麻纺织工业:黄麻产区:加尔各答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般规律:工业中心应接近原料产地。
8.学生阅读P40活动第2题相关材料,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9.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通过讨论,使学生树立以下信念: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虽然还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产业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电技术及其应用、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及出口、航天技术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说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逐步赶上世界经济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可以腾飞。
[课堂小结]
印度与我国同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印度的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比如印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进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创新思路等。
板书设计:

第七章
第四节俄罗斯:第1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
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
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
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技术方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的特点。
2.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情感与价值观:
俄罗斯有发达的航天航空工业,这一切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基础上的。由此联系到我国,我们国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巩固的地位,必须要发展科技,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俄罗斯的自然特征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
1.俄罗斯气候成因
2.俄罗斯自然与经济的地区差异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俄罗斯风土人情的资料;
2.相关地图、景观图片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你知道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大吗?(同学回答:俄罗斯)
俄罗斯的面积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也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中疆界最长的国家。既然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就会多种多样。
设疑:你想了解有关俄罗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学生活动:分组提出问题,把问题进行归纳、筛选,选择主要的问题。
教师小结:问题归类,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国土辽阔
课件:投影世界政区图,并让学生找出俄罗斯的位置。
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说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
同学回答:50°N~70°N。
教师:前面我们学气候的时候知道,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我们大家看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对其气候有什么影响?
同学回答: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其大范围是温带和寒带气候,没有热带气候。所以总的来说,气候比较寒冷。
教师:谁能说出俄罗斯的海陆位置。
同学回答: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东临太平洋,南临黑海、里海。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隔白令海峡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师:读图,找出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
(同学活动)
教师:大家还记得这是哪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吗?
同学回答:亚欧分界线。
教师:所以说俄罗斯是一个濒临三大洋、地跨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再读图,看俄罗斯所跨的经度。
同学回答:20°E~180°E。
教师:俄罗斯从东到西大约跨160°经度,实地距离相差10000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国家。而我国东西距离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国的2倍。
从图上可以看出: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课件:投影几大国家的面积,进一步证明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面积:1710:997:960:937:851:768
活动:1.读图7.45,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同学回答:略
2.读图,找出俄罗斯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同学回答:略
课件:点击出俄罗斯的地形、河流图。
教师提问1:看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出俄罗斯地势倾向及主要地形区。
同学回答: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是其地势倾向。自西向东有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
提问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学回答: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尔加河,全长3600km,是俄罗斯最长的内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问3:读图,看中俄边境上还有一条河流,是什么河?
同学回答:阿穆尔河,为中国的黑龙江,向东注入太平洋。
课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罗斯地形、河流:
教师:同学们,以上我们介绍了俄罗斯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等自然概况。下面我们结合以前学过的有关气候的知识,来分析俄境内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活动:读图7.46
1.看等温线分布图,分析俄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
同学分组讨论回答:从南向北,气温降低,同一纬度地区,大陆西部气温高,东部气温低。
2.看降水分布情况,你又能总结出俄罗斯的降水有什么规律?
同学回答:南多北少,西多东少。
教师:俄罗斯由于所处纬度较高,因此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又由于东西距离长,出现了在东西方向上的差异。东欧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响,气候比较温和。西伯利亚地区受极地寒冷气流影响,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时间很长。在俄罗斯北部从亚洲到欧洲,亚寒带针叶林绵延很广。北冰洋沿岸是终年严寒的极地气候。
活动:试着描述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寒极”的气候特征。
(同学讨论)
教师: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库茨克、奥伊米亚康一带,曾达到-71℃的低温,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极”之称。西伯利亚的冻土,深度可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表面融化变成泥沼,能吞没货车、拖拉机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层里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解冻,建筑物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墙都很厚,都装有三四层门窗。放在露天的钢铁也会失去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容易折断。有人说,新来的人头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钟都已冻僵,每吸一口气你都能感到鼻毛弯腰。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够听见它变成冰。
所以,俄罗斯的气候特征是:
活动:阅读“地跨亚欧两大洲的欧洲国家”,进一步了解俄罗斯。
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言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谈话式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猫淘气3000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3000问》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2070年,地球人口已达100亿。由于工业革命200多年来的盲目发展,尽管人类在2070年科学、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1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会决定:这1亿人要经过严格挑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4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本节课看似很简单,其实很难,不知道该对学生说些什么!本着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原则,课堂上注意随机应变,不必要求学生掌握什么记住什么,只要这节课下来,学生对老师、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这节课就算上成功了!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全套)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第二节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最大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最大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最大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最大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套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套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B)
教师寄语:
探索人类起源,开创世界未来。
教材分析:
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十分复杂,许多问题目前尚无定论,为此本章注意突出有关的基本观点,即人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森林古猿,并指出可以用古人类的化石和遗物作为证据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本节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出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目前仍有许多争议,这是正常的。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故本节重难点是人类的起源、证据、进化的过程。本节内容常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察人类起源及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类起源于古代的森林古猿,能说出人类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及探究活动,找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我是从哪里来的?”“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请阅读课本1---5页回答以下问题:
1、感受郭沫若老先生在《女神》中对地球的赞美,思考:人从生物圈中获取、、。
2、19世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仔细比较了与的相似处之后,提出人类与有着共同的祖先??。
3、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分布在、、等地区?它们的过着生活,吃的是。
4、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二、合作探究
(一)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
请同学们观察教材第2页插图并结合课前查找的有关类人猿资料,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完成下列问题:
1、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2、人类祖先的生活方式:。
3、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
三方面不同。现在,人类数量在急剧增加,而类人猿数量日益减少,为什么?。
4、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证据是。
(二)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4?5页,各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总结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证据。(每组选一人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补充。)
提示:
1、设想当时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环境的改变如何迫使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3、森林古猿下地生活中又遇到了哪些问题?
三、拓展创新
1、现代的类人猿(如黑猩猩)还能再进化成人吗?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2、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知识,谈谈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其他生物,为什么?
3、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猿同根,人类应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存猿类呢?
4、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20世纪7年代之前,国际上普遍认为古人类起源于亚洲,因为中国等亚洲国家发现了大量古人类化石,如“北京猿人”化石等。1974年,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露西”,其后又在这一地域发掘出了大量200万年?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而其他地区一直没有发现这么多古老的人类化石。由此,1987年国际学术界形成了比较普遍的看法,即人类的始祖在非洲,亚洲的直立人上从非洲迁移过来的。
近年来,随着新的化石证据的发现,以及对古人类和现代人群基因的比较研究,对人类的起源又有不少争议。有人对非洲起源说提出争议,不少人仍然赞同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观点。
根据上面的短文,你能判断下列陈述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1)古人类“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2)“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3)其他地区没有发现200万年?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4)其他地区没有200万年?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5)亚洲的直立人上从非洲迁移过来的。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大象B.金丝猴C.黑猩猩D.阿拉伯狒狒
2、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类人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人和类人猿的盲肠相似;人和类人猿的胚胎在5个月前完全一样…这些事实说明()
A.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B.人和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类人猿比人高等D.现代的类人猿也能进化成人
3、促使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最重要的外界因素是()
A.生活环境的改变B.降雨量的加大
C.气温的变化D.身体结构的变化
4、最早能直立行走,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的是时代的古人类:
A.“东非人”B.“南非人”C.“露西”D.北京猿人
5、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A.古猿的树栖生活
B.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
C.古猿从树栖到地面,四肢行走转变为直立行走
D.产生了语言
6、(2006山东济宁)在以下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代类人猿,如同其祖先一样,仍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从林生活
B.“露西”时代的古人类已经可以制造简单的工具
C.“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已经能够用火,并且产生了语言
D.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的其他生物,环境对人类没有影响
二、非选择题
1、进化论的建立者是,他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它的生活环境是,现在类人猿仍过着的生活。
2、森林古猿在漫长的岁月中是怎样进化成人类的,根据你对课本的认识和理解,其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
3.化石,是由我国的地质学家李捷和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等存北京西部发掘的。
4.下图是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请回答:
(1)A的生活方式是由以生活为主转变到生活,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2)由图中可看出,人类的体型一代一代地向着的方向发展,这样肢得到解放,促进了的发育,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人类的工具越来越复杂;衣着上由发展到。
(3)黑猩猩能利用树枝取食洞穴内的蚂蚁,与人类使用工具的不同是。
(4)A~G中大脑的重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六、学习感悟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B)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一)1、森林古猿2、树栖为主
3、运动方式、制造工具的能力、脑发育的程度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环境,使它们没有生活环境4、化石
(二)略
拓展创新
1、不能。现在的环境与当时的条件不同了。
2、2000万----1000万年前的地质变化,导致了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改变,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以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从而使人类起源成为可能。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适应环境,而且能不断改变环境。人类改变环境的能力超过所有其他生物是人类在与环境的斗争中,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人类在群体的合作与交流中产生了语言,增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火的使用改变了古人类的饮食,促进了脑的发育,制造和和使用工具以及语言的交流也促进了脑的发育,反过来脑的发育进一步提高了制造和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3、答: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4、(1)、(3)是事实;(2)、(4)、(5)是观点。
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C2、B3、A4、C5、C6、B
二、非选择题
1、达尔文森林古猿热带丛林树栖为主2、直立行走→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产生语言
3、北京猿人化石周口店的龙骨山
4、(1)树栖下地环境的改变
(2)直立行走前肢脑使用和制造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3)天然工具(4)ABCDEFG
第二节人的生殖学案(B)
教师寄语: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让生命因学习而更精彩!
教材分析:“人的生殖”不仅是7年级(下)生物第1章的一个重点,也是7年级学生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一课。上好这一课,无疑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正确爱情观、人生观的形成,以及良好社会道德感、责任感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精心设计教学,以父母生育、养育我;我敬爱、报答父母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喧染气氛的作用,前后呼应,把人体生殖知识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能力培养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和模型。培养观察读图能力;
2、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孕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2、培养尊重妇女、敬爱父母的情感。能与父母交流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男、女生殖系统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和?因为?
2、子宫的名称和它的功能有关吗?因为。
3、男性生殖细胞(精子)跟女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的地方是?精子由进入。受精卵形成后在中向下移动,经过分裂形成,最终在“安家落户”。
4、胎儿在母体子宫内获得营养靠。
5、你认为妇女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生殖系统
(1)仔细观察课本第9页的IV-3图,标出IV-4图的各生殖器官名称。
(2)仔细观察课本第9页的IV-5图,标出IV-6图的各生殖器官名称。
(二)生殖过程
1、阅读课本9--12页,完成下列各题:
(1)含的精液进入阴道,精子缓慢通过,在与相遇,其中的一个与卵细胞结合形成。这个过程叫,场所是。
(2)受精卵进行,发育成胚泡,胚泡从输卵管移到子宫并植入,这个过程叫,场所是。胚泡继续分裂、分化发育成胚胎。
(3)周大的胚胎开始呈现人的形态,被称为。
(4)怀孕周(即天,不够个月),胎儿成熟了。成熟的和从母体的排出,这个过程叫,场所是。刚出生的小孩叫。
2、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怎么“吃喝”、呼吸、排出废物?
三、拓展创新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父母?怎样报答父母的生育和养育之恩?
2、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妇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如愿。然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给他们带来福音了,看课外阅读“试管婴儿--谈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思考:
(1)、试管婴儿怎样形成的?
(2)、生物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吗?
四、归航拾贝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
本节课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经母体排出体外的。
2、男性生殖系统由、、、尿道;阴茎、、、等器官组成,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
3、女性生殖器官包括、、、等,女性主要生殖器官是。
4、输卵管与和相连,输送卵细胞。
5、人类的生殖过程主要包括、、、等环节。
6、睾丸的主要功能是()
A.只产生精子B.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C.储存精子D.只分泌雄性激素
7、卵巢的主要功能是()
A.只产生卵子B.只分泌雌性激素
C.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D.输送卵细胞
8、人体内卵细胞完成受精的场所是()
A.子宫B.卵巢C.输卵管D.阴道
9、胚胎最后着床的位置是在()
A.子宫B.卵巢C.输卵管D.阴道
10、胚胎发育的场所是()
A.子宫B.卵巢C.输卵管D.阴道
11、人的胚胎发育开始于()
A.卵细胞的产生B.子宫内C.精子的产生D.受精卵的形成
12、胚胎发育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
A.母体B.胎盘C.卵黄D.胚胎自身
13、胎盘位于()
A.子宫内膜B.胚胎上C.子宫壁外D.脐带上
14、能分泌性激素的器官是()
A.子宫和睾丸B.输卵管和输精管
C.前列腺和贮精囊D.卵巢和睾丸
15、胚胎大约在母体子宫中发育。()
A.360天B.280天C.300天D.266天
16、某女性生了一对一男一女的双胞胎,其原因是()
A.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独立的个体
B.一个卵细胞和两个精子受精
C.两个卵细胞和一个精子受精
D.两个卵细胞分别和两个精于受精
17、卵巢位于()
A.腹腔内、脊柱的两侧B.一对输卵管的上方
C.盆腔内、子宫的两侧D.子宫内膜内
18、胚胎发育多长时间开始具有人形()
A.两周之后B.六个月之后C.两个月之后D.九个月之后
19、胎儿从母体产出称()
A.孵化B.分娩C.羽化D.出生
20、一端连接着胎盘,另一端连接着胎儿,在母体和胎儿之间运送氧和养料及二氧化碳和废物的结构是()
A.羊水B.脐带C.胎盘D.卵巢
21、为什么怀孕妇女不能吸烟、喝酒,不能随意服用药物?
22、试管婴儿就是在试管中培育出一个孩子的说法,对吗?
六、学习感悟
第二节人的生殖学案(B)答案:
合作探究
1、(1)精子子宫输卵管卵细胞精子受精卵受精输卵管(2)分裂子宫内膜怀孕子宫内膜
(3)8胎儿(4)4028010胎儿胎盘阴道分娩阴道婴儿
2:胎儿是通过胎盘、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
拓展创新
1、尽自己所能报答、孝敬父母。如:尽量多帮助他们做家务,不让他们生气等。
2、(1)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从人体内取出,在体外创造适合的条件使卵细胞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将胚胎移植到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2代孕母亲与给予遗传基因的母亲之间的问题。
达标测试
1.胎盘
2.精囊腺前列腺输精管附睾阴囊睾丸睾丸
3.输卵管卵巢子宫阴道卵巢
4.卵巢、子宫
5.产生生殖细胞受精胚胎发育分娩
6.B;7.C;8.C;9.A;10.A;11.D;12.A;13.A;14.D;15.B;16.D;17.C;18.C;19.B;20.B
21.因为酒中有酒精,吸烟有尼古丁、CO等会对孕妇体内的胎儿产生不利影响,某些药物也会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22.不对。试管婴儿是用人工方法将精子和卵细胞分别从人体内取出,在体外创造适合的条件使卵细胞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将胚胎移植到母体的子宫内发育成胎儿。
第三节青春期学案(B)
教师寄语:
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发挥无穷的智慧。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包括“青春期的生理变化”“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健康地成长”,初中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所发生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在他们身上渐渐体现出来,老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感受并通过观察、调查、讨论的方式,探讨青春期发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青春期的形态功能发育是本节的重点。形态发育的特点可以联系学生自己的变化情况并结合课本进行讨论总结;功能发育的特点同样可以结合学生的自身变化情况来分析;对于青春期的性发育,老师要明确指出: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虽然已有生殖能力,但是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发育完善要到25岁左右,这样有助于学生从生理角度去理解提倡晚婚晚育的道理。
本节内容中有一些是目前阶段学生比较敏感,同时也是比较困惑的内容,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又羞于向别人叙说,因此,心理难免会产生负担,要让学生理解,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要让他们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的特点。
2.能正确描述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
3.知道青春期的卫生常识。
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锻炼观察、思考、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
情感态度:
1.养成青春期卫生保健的良好习惯。
2.关注自己和同学的身心变化,共同健康地度过青春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遗精?
2、什么是月经?
3、女生在月经期如何保护自己呢?
4、思考:最近你身上有没有出现这些现象?
男生:身高突增,声音嘶哑,有喉结,半晚“尿裤子”,心情烦躁。
女生:身高突增,声音变尖锐,乳房发育,出现月经,有心情不想和父母讲?
二、合作探究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分析课本14页的某地男女生身高生长速度曲线图以及睾丸和卵巢的发育趋势图,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某地男生身高突增的年龄比女生要_________(晚/早)。男孩和女孩的体形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发育有关。
2、-----------是青春期的显著特点,另外_________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它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黄金时期。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男生出现_____________。女生会来_______________。
3、思考:如果你是一位男同学,发现有女同学因为来月经而影响体育锻炼和劳动时,你会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试演小品体味成长的烦恼,领悟生活真谛。看完后讨论回答这些现象体现出我们怎样的心理变化?
小品1《父亲和儿子》(儿子正坐在椅子上看电视,爸爸进来)
父:大龙,你的作业写完了吗?子:写完了!(一副不耐烦的样子)
父:写完了?拿给我看看。子:告诉你写完了就写完了,真罗嗦!(无奈地去拿作业了)
(递给了爸爸)全是英语,你能看懂吗?父:这孩子,越来越不懂礼貌了。
子:爸,老师叫你明天去学校。父:怎么,又打架了?
子:不是,你明天去学校就知道了。
(第二天)
父:(父亲拍着儿子的肩膀)好小子!获得英语竞赛第一名,回家也不和爸爸说一声,让爸爸也高兴高兴。儿子,跟爸爸说说你是怎么获得竞赛第一名的?
子:那是小菜一碟,有什么好说的。
小品2《母亲和女儿》
母:林林,今天外面太冷了,快把毛裤穿上,以防感冒。女:不,我不穿,我不冷。
母:(生气,训斥)不冷!你到外面试一试,就知道了。我告诉你啊,你不穿,感冒了可别找我。
女:(看了一眼,嘴嘟囔起来)谁用你管!(转身就跑)母:哎,吃早饭呀!这死丫头,越大越不听话。
女:要迟到了。(急忙走出去)呀!冷死我了!(冷得直哆嗦)
(回家)
女:妈,我感冒了,我头痛呀!(做出难受的样儿)母:哎,这孩子,有病又得找妈妈吧。
三、拓展创新
许多有成就的人,就是在青春期内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青春期内开始取得成就的。著名诗人王勃在19岁时写下了《滕王阁序》;李世民在18岁时任军队的总指挥;马克思在17岁时写出了富有哲理性的文章--《青年在择业上的考虑》;恩格斯在19岁学会了IO种外国语言;列宁在18岁时投身俄国的革命等。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青春期更是非常短暂。你们怎样做才能利用好这人生的黄金时代呢?
四、归航拾贝
你的收获是:
你的困惑是:
五、达标测试
1.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
A.是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
B.是人的大脑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
C.是人体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
D.是为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的最好时期
2.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不要()
A.了解性知识
B.与结异性同学交往
C.不把精力集中在学习和工作上
D.获得适合自已发育必要的知识。
3.男生和女生青春期声音发生变化是与什么有关()
A.大脑B.心脏C.肺D.性器官
4.青春期身体生长发育快,所以在青春期要加强()
A.营养B.卫生C.锻炼D.休息
5.遗精是指男子进入后,有时在睡梦中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6.月经是女子进入后,每月次的来潮的现象。
7.男孩和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相同。
8.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个时期我们要,长。
学习感悟
第三节青春期学案(B)答案
合作探究
(一)1、晚生殖器官2、身高突增神经身体发育智力发育遗精月经3、略。言之有理即可
(二)体现了青春期的独立性、依赖性和闭锁性
三、拓展创新略
达标测试
1、D2、C3、D4、C5、青春期精液
6、青春期一7、不8、努力学习才干树立远大理想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