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9

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词曲名家(西师版三册识字2第四课)
设计理念: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3.初步接触我国著名的诗词曲名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生词卡,教学课件,古诗词曲配画的小书签做奖品。
生:生字卡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文内容
(课前在教室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
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2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生各抒己见)
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
1.有没有孩子会读这几个词?抽生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诗、词、宋、散”的读音)
2.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生字组词)
二.创设识字情景,自主合作学习
1.师:孩子们,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个瑰丽的文学宝库。唐诗、宋词、元散曲只是其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你们想去宝库看看吗?
(课件出示:“文学宝库”点击出现“唐诗”、“宋词”、“元散曲”几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几颗明珠里,分别藏有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诗词曲名家)。生齐读课题。
他们有的是孩子们的老朋友,有的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孩子们想认识他们吗?小组内比一比,看谁最先认完!不但在宝库里能认识,离开宝库也要能认识才算交了新朋友。全班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和这些诗词曲名家交上朋友。优秀的孩子将获得精美的奖品哦。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师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组长用生字卡检测组员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评比。(师发奖。)
5.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6.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的姓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将识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
7.你知道这些诗词曲名家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背一背吗?(让能干的孩子背一背诗词曲名家相应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第二题。)
2.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忆字形。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的名诗名家,你还知道哪些?(鼓励能干的孩子背一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的名诗名家,咱们开一个诗歌交流会。
板书设计: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词曲名家宋词苏轼陆游辛弃疾
元散曲白朴马致远关汉卿
(字数:62*28=1756)

编辑推荐

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3.初步接触我国著名的诗词曲名家,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生词卡,教学课件,古诗词曲配画的小书签做奖品。

生:生字卡。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文内容

(课前在教室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

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2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生各抒己见)

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

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

(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

1有没有孩子会读这几个词?抽生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诗、词、宋、散的读音)

2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生字组词)

二、创设识字情景,自主合作学习

1师:孩子们,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个瑰丽的文学宝库。唐诗、宋词、元散曲只是其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你们想去宝库看看吗?

(课件出示:文学宝库点击出现唐诗、宋词、元散曲几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几颗明珠里,分别藏有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诗词曲名家)。生齐读课题。

他们有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有的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小组内比一比,看谁最先认完!不但在宝库里能认识,离开宝库也要能认识,这才算交了新朋友。全班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和这些诗词曲名家交上朋友。优秀的孩子将获得精美的奖品。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师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组长用生字卡检测组员的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评比。(师发奖)

5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6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的姓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将识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

7你知道这些诗词曲名家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背一背吗?(让能干的孩子背一背诗词曲名家相应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第二题)

2.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忆字形。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的名诗名家,你还知道哪些?(鼓励能干的孩子背一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的名诗名家,咱们开一个诗歌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诗词曲名家

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宋词

苏轼

陆游

辛弃疾

元曲

白朴

马致远

关汉卿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曲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鈥溄谩⒑琛⒌怼⒗烩€?个生字,会写鈥滒俊⑻佟⒆尖€澋?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鈥滒库€濃€溄免€濃€溙兮€澋姆⒁簟?/p>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鈥溞∠壕∪瓷叫锈€潱邓嫡饩浠靶戳耸裁矗浚ㄒ烩€溝€潯⒁烩€溕解€潯⒁烩€湻衡€潯⒁烩€溞锈€潱唤霰砻髯髡叩男谐蹋雇嘎冻鲎髡叩南苍弥椤#?/p>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路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路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鈥斺€斎杖涨?/p>

溪鈥敺骸⑸解€斝?/p>

不减鈥斺€斕?/p>

喜悦之情好事近路梦中作

(宋)秦观

梦中春景

忘我之情

壮观神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

2、如果说两首宋代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令你喜悦、向往,那么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元曲,更能使你如痴如醉、快乐无比。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元曲的兴趣。

二、学习《塞鸿秋路浔阳即景》

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鈥溁粹€濃€湹礅€濃€満桠€潱?/p>

2、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7句中6句押鈥湪唬钼€澰稀#?/p>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指名读正音到自由读寻求发现,再到想象、交流,最后到有感情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熟读中成诵。

三、学习《天净沙路春》

1、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下面学习的《天净沙路春》这首曲就展现了春天迷人的画面。

2、自由读全曲,自学生字。

3、作者是抓住春天里的哪些景物特征来描绘春天?请把你眼中的春景图跟大家描述一番。

(老师板书: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莺、燕、桥、水、红)

4、试着说说这首曲的意思。

5、配乐朗读。

在学习了前三首诗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古代诗词曲四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出示填空的课件,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3、在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4、为自己喜欢的诗词曲配画或改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师生共享。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巩固识字,写字

1、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巩固识记生字。

2、指导写字,辨析易混淆的字,如鈥溙兮€斕阝€濃€溁粹€斪尖€濃€溙溻€斕汊€澋取?/p>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塞鸿秋路浔阳即景天净沙路春

(元)周德清(元)白朴

白如练青如淀山、日、风,

阑干、楼阁、帘栊

疾如箭飞如电杨柳、秋千

初学扇来如线莺、燕,桥、水、红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这篇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练习!

练习一

一、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èqióng楼chánjuānfēngluán

二、填表

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作者

朝代

体裁

名句

押韵

韵脚

修辞

表达的感情

三、解释词语

长精神铁未销自将磨洗寥落零丁丹心汗青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绮户经行

四、按原文填空:

A、____________,到乡翻似。,。

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略二、

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修辞对偶、比喻、借代[名句]借代[戟]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三、四见课文 

五、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练习二

[基础知识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9、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10、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1、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探究拓展训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2、、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13、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25、《诗词曲五首》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低沉愤懑高昂乐观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9、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12、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意对即可。13、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希望看了这篇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名家介绍——冰心


名家介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名家]访窦桂梅”,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生命与童年相约

___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

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文章与活动都是可见的,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知怎么记录呢?窦桂梅想到了书信,她要把对每个孩子的理解与期待化成书信中的文字。毕业前夕,窦桂梅开始翻阅自己的工作笔记,回想孩子成长中的桩桩往事。针对不同的个性,像妈妈给外地工作的儿女写信一样,窦桂梅给每个孩子都写了一篇亲切的文字。可以想像,那些孩子收信后是怎样的惊奇与感动!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生命与童年相约,窦桂梅是幸福的。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忆江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读一读或背一背呢?(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当然,我们台州也属于江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回味一下咱们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水乡──(江南)。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4.播放古筝曲,教师范读。

5.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

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风景旧曾谙”

理解“谙”与“曾”的含义。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三)浓浓的江南情。

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思念,于是他又写其二和其三,我们一起来赏读一下。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1.自由读。

2.说说从这两首词中读到了什么?

师: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读词)

师: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读词)

四、回归生活,珍惜现在。

师:回首江南,思念江南,他悲伤,他感怀,他深情,然而,他又十分甜蜜,因为他庆幸——

1.补充句子:诗人庆幸。(庆幸曾经去过江南,为江南的百姓做过许多好事,珍惜了在江南的每一分每一秒。)

2.总结: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只要拥有时懂得珍惜,那么,离别也是欢喜的挥手,回忆更是美丽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珍惜与同学的相识、珍惜与朋友的相知、珍惜与亲人的相聚,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让痛苦与后悔远离过去,让幸福与甜蜜永随回忆。

五、欣赏歌曲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情珍惜

关于培根随笔:名家、名作、名译


自古以来,关于书的故事总是迷人的;同样,关于读书的哲理总是跟理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读书之道中西虽异,但培根的《谈读书》数百年来却一直那么有魅力,许多读书人依然能从他的这篇短文中获得启示。

一、名家

提起培根,我们总是将他跟那句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的名言联系在一起。不过,在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1981)之后,人们越来越觉得信息就是力量(informationispower)。在农耕时代,那些掌握了最好的耕作技巧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的人是最成功的;在工业时代,那些拥有最好的生产设备和最多的资金的人是最成功的;而在信息时代拥有最多的信息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所以人们坚信,在当今社会,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他就是最有力量的。这样一来,很多人便觉得,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已经过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被人接受之前,它只是客观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坐拥书城并不说明真的拥有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贫血症仍然到处可见。信息只有在被有效掌握之后才可以被称作知识。一句话,只有在你对信息这个对象知道了、认识了、掌握了,你才拥有了知识;知识这个词的英文knowledge的构词形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要获得知识,首先得know(知道、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跟强调知识的力量两者并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夫勒和培根是一致的;强调信息与强调知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再读培根的《谈读书》并不过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同代人,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骄傲。莎士比亚用他的戏剧叙说人世的悲欢,培根则用他的哲学和论说文追诘人生的哲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培根的哲学可能了解不多,但他的哲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他的论说文。在培根之前,源自古希腊的唯理主义哲学十分盛行,学者们强调的是符合理性的思辨而忽视实践。培根则强调将知识应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积累上;他强调了实践在获得知识上的重要性。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培根的论说文多是根植现实的。

培根的《新工具》《新大西岛》在普通读者中似乎很少有人问津,倒是他的《论说文集》拥有广泛的读者。今天我们读到的《论说文集》是逐渐充实而成的。其初版一五九七年收入论说文十篇,一六一二年版收入论说文三十八篇,一六二五年版收入五十八篇。现在通行的就是最后这个版本。散文在西方文学中并不是一个强大的传统;西方文学的传统主要是史诗和戏剧。培根之前,致力于散文或随笔这种文体创作的且影响较大的恐怕只有法国的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据说,官至波尔多市长的蒙田在三十八岁时突然隐退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自由、平静、悠闲的乡绅生活,躲进蒙田城堡的塔楼,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且边读边记下心得。不知不觉在九年当中写成了几大卷文学。一五八〇年,他把它们拿去出版时,不知该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好,因为以前的文学中几乎从未有过这种随随便便写成的东西,于是他干脆就取书名为Essais。essai一词在法语里本来是试验尝试的意思;体育比赛中的试举、试跳、试掷,用法语说都叫essai。看来,蒙田出版他的书跟胡适当初出版中国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时的心情是相似的。大概是在蒙田出版了这两卷书之后,法语的essai始有随笔散文之意;今天,我们便把他的书译为《随笔集》了。培根所写的《论说文集》英文叫essay,这个英文词跟法语的essai是有关系的。可以说,培根写《论说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只是我们没有把他的Essay翻译成《随笔集》,而是将之译成《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中的文章皆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主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培根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的许多论说文一方面是一个哲人的思考,同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概括起来,它们主要涉及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上帝之关系。《谈真理》《谈死亡》《谈迷信》《谈野心》《谈虚荣》《谈美》《谈谣言》,一事一议,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雅俗共赏。所以,斯韦弗顿(Sweaton)说:培根的《论说文集》可说是少数的世界书的一部,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乃是为万国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是为一切时代的。

二、名作

《谈读书》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这篇译成中文不足七百字的短文,闪烁着一位哲人的真知灼见。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到跟读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读书之目的、读书之作用、读书与运用,以及如何读书。文章首先高度概括了古今之人读书之目的: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并指出了这三种读书姿态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其次,作用又指出了读书的作用,并洞明了读书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足,并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在这里,培根睿智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其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从字里行间见出。文章第一部分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培根谈读书方法的那几句:书有可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里,培根再次用形象的语言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区别开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处理信息;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书籍,而是如何高效地去吸收书本知识、整合前人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培根的这种对各种书籍的区别对待的阅读方式,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培根认为,有的书亦可请人代读。这里所说的代读,在培根那个时代的贵族当中是常见的,但在今天,作为普通读者则很难做到。不过,今天有的人还是有请人代读的机会的;不过,硕导、博导们让自己的弟子代为收集整理资料,那是一般读者没法享受的福分。现在的出版社所出的一些经典名作的简写本、提要也可算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代读。可是,这种代读太多了自然也会养成一种浮躁的习气;作品毕竟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正如培根所说,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谈读书》的第一部分已简略地提到了读书之作用,认为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则重点就这一点展开讨论。同时,这一部分也是这篇文章论述特别有力、逻辑特别严谨的一部分,也是显出作者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睿智的一部分。这里既有格言式的精辟,又有符合情理的推演。一开始,作者便以格言警句的方式写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书充实、讨论机智、笔记准确形成三重关系;接着,作者又用辩证的方式对自己提出的判断进行诘难,或作反向推演:即若不做笔记、不参与讨论、不读书将是如何。其中说到若不读书,则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如果说对于不做笔记的补救办法尚可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从作者在反推当中所提出的应对不读书的办法来看,实际上他是说不读书无论如何是错误的。从读书讨论笔记这一层面,作者进而专门探讨读书一项。换言之,作者这里是紧扣住读书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或者说,是要明确回答为什么读书使人充实。跟以上三重关系相应地,作者提出以下几重关系:读史明智、读诗灵秀、数学深刻、伦理学庄重、逻辑修辞善辩;论至此,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在他的《学术的进步》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专心学问者,性格也受陶冶。

如果以上属于正面论述,以下作者则对自己的关于读书的论点进行反论:即前一层次作者强调的是读不同的书可以使人怎样,接下来则是要回答人缺少了什么样的素质可以用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培根认为,智力不集中者,可用数学来弥补;不能辨异者,可用经院哲学来弥补,诸如此类。总之,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而这药便是书籍。还需注意的是,培根为了引出他的这一层的论点,他采用了譬喻的手法;用各种运动与身体的关系来譬喻读书对于人的精神的关系,十分贴切。

培根的《谈读书》又很自然会令我们想起荀子的《劝学篇》。无论从劝人读书这一点上,还是在强调读书对于人天性的改进上,或是在文章的论述方式上,两位哲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从以下可以见出:

首先,在学问或书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养成这一点上,荀子和培根无疑是一致的。荀子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培根则坚信: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表述虽异,其理却一。其次,在肯定书籍的工具功能方面,虽然荀子没有写出培根《新工具》那样的著作,但荀子却深深地意识到书籍对于君子的工具作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培根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在《谈读书》已明确强调了书籍的工具功能,他不仅仅认识到读不同的书籍可以养成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认识到,缺少什么样的素质则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或做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虽然他在这里对工具功能的强调不如他在自己的著作《新工具》中来得那样明显。总之,无论是荀子还是培根,皆认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再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劝学》和《谈读书》亦堪称姊妹篇。两位哲人在时间上虽相距十多个世纪,但在动人求学、催人上进方面,却是心有灵犀;在鞭辟入里,纵横捭阖的气势上,亦是难分伯仲。荀子的《劝学》以设喻见长,培根之《谈读书》亦善将抽象之哲理与事理连类。在设喻上都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总之《劝学》和《谈读书》,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诗心文心上的相通,在探究指善之理上的遥契;正如钱锺书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历代名家评《史记》


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备受推崇。历人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介绍如下。

一、汉代

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唐代

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

代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史记》中的大量故事改编为民间戏剧,其剧目之多,剧作者之众,令人叹为观止。如:郑廷玉的《楚昭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寿卿的《伍员吹箫》,尚仲贤的《气英布》,狄君厚的《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金仁杰的《萧何月夜追韩信》,高文秀的《渑池会》等名剧一直传播至今,计达180多种。《史记》故事改编为戏剧,大大促进了《史记》在民间的传播。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四、明、清

时代对《史记》的研究开始兴盛,清代已趋繁荣。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对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成就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赞叹。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1727~1814),江苏武进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4~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当代著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译家,原任毛泽东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词,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仕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的思乡诗。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它是一首写景叙事抒情的词。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肃杀的秋风引起,诗人纳兰性德所描写的关外将士的乡愁却是由北方的风雪勾起的。

选编这三首诗词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几首诗词的对比体会,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本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思路一: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思路二: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4.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泊船瓜洲》)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背诵一首思乡的古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泊船瓜洲》这首诗,注意间、数、重、还的正确读音。

3.《泊船瓜洲》的意思是()。

4.间的意思是();数重山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5.绿的意思是();还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6.诗集中集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称为诗眼。默读诗句,勾出诗眼,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7.讨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又可以换成哪些词,与原句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一、古典音乐创设古诗情境,背诵怀乡古诗词。

二、明确古诗学习方法:解诗眼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三、初读课文,落实字词。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音:间、数、重、还。

四、自读自学学习提纲3.4.5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五、导读导悟重点、难点、疑点及诗眼,体会思想感情。

1.质疑问难,解决难点、疑点。

2.抓住诗眼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联系全诗想象意境,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六、讨论绿又的准确、生动,领悟作者用景表达感情的表达方法。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泊舟瓜洲》改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3.积累一首思念家乡的古诗,说说诗句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秋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秋思》的意思是()。

2.见秋风指作者看见了(),欲的意思是()。第一、二行诗的意思是()。

3.复恐的意思是(),说不尽指说不完(),行人指(),临发的意思是(),开封的意思是()。第三、四行诗的意思是()。

4.默读古诗,勾出诗眼,联系全诗,想想全诗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一、创设古诗情境,复习古诗学习方法(解诗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检查正角、流利地朗读课文情况,正音。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古诗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全诗思想感情。

1.解决课文中难点、疑点。

2.指导学生抓住诗眼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全诗。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古诗。

2.合理想象,把秋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念有乡亲人诗《乡愁》

七、改写古诗,积累古诗

第三课时(学习《长相思》)

学案

教案

学习提纲

1.题目《长相思》的意思是()。

2.榆关指(),那畔的意思是(),千帐灯的意思是()。这首词的上阕意思是()。

3.聒碎的意思是(),梦不成的意思是(),故园指()。这首词的下阕的意思是()。

4.默读全词,勾出词眼,联系全词,想想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5.朗读、背诵全词。

一、创设音乐情境,明确学词方法(解题解词理句连意体情)

二、整体感知,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词

1.朗读、正音。

2.书写难字:榆、畔、帐、聒、园、此。

三、自读自学学习提纲1.2.3题,理句连意,说说全词大意。

四、导读导悟三点一眼,体会边塞将士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解决词中难点、疑点。

2.以词眼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为核心,抓住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夜深千帐灯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回读古诗词三首,比较其中心、语言、表达方式的异同。

练习提纲

1.背诵、默写《长相思》

2.合理想象,把《长相思》改写成300字左右的记叙文。

3.积累思乡的词一首

六、改写《长相思》,积累思乡词一首。

话题作文名家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话题作文名家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从某一方面讲,中考的指挥棒是高考。高考话题作文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命名后,中考作文也以话题作文为主了,如何在话题中写出新意,展示个性,是广大准考生关注的话题。专家的观点,认真阅读的你可就有了收获。

作文真话生活

各位老师在实践中深切感到,作文不说真话、任意编造的严重危害。北京的赵老师总结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它来源于应试。赵老师又引了学生的话说作文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生怕作文大打折扣。山西的卢老师说:学生把作文当作身外之物,作文思路可以是老师给的,语言来自书本,或照搬别人的,既没有自己的语言,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考试。看来不摆脱八股腔,不说真话,学生永远不会作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学生摆脱了凭空编造的困境,把笔转向摹写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兴趣,对作文厌恶情绪逐渐消除了。作文能说真话,这是一大进步。

什么是真话?真话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习作实用性的文字,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四感,记述实有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写这一类文字必须真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么写,不允许编造。二是习作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性文字,写这一类允许虚构,发挥想像,越大胆越巧妙越好。但虚构的目的仍然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等同于说假话。此外,有一种情景作文,学生身处情景之中,有如演员,也不等同于说假话。把这几种情况区别开来,并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引导学生作文说真话是有益的。

倡导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除作文灰色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步骤。如组织参观访问,不只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加者。再如利用电视,扩大学生视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更穷千里之目看看世界。以前我认为只有大城市才容易利用电视,其实不然。通过电视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可以增进文化素养,可以学到标准的普通话,可以获得新活的材料,激发写作激情。现在得知,利用电视这个作文联系生活的利器,已经受到普遍重视。现在又有了新的项目旅游。成都吕老师组织学生带者作文的任务到北京旅游,参加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学生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他们路过秦岭,在站台上遇到一个小姑娘收集易拉罐,回赠你一束栀子花,用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师生就此事写同题作文,共同评论,收效很好。

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写作材料,是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不一定,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善于感悟,把接触到的事物,看明白,看仔细,了解期精神实质,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东西,达到非吐不快的地步。兴趣来了,感到有许多话涌上笔端,再让他说假话、套话,他不干了。近年提倡和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索性学习,我深表赞同。我认为它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极好的形式。山西卢老师有句话:看来从动态中学习作文能取得最好效果。这话很精彩。确定一个主题,师生共同研究,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学生不止于一般参与,而是从事探索、研究,参加全过程。这样得来的东西是生动的,深刻的,据此写出的文章不会停留于一般的摹写,是扎实具体、富有活力的。何况不仅大有益于作文,更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进聪明才智。

作文个性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话题作文的写作,恰恰体现了这种要求。

《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诗境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抽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讨论:从只等闲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练读诗句。

(4)学生汇报朗读自评(他评)练读分组读。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诗句,齐读。

(2)通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3)通过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4)带着体会练读诗句。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通过影像或文字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练读诗句。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自读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2)多种形式读诗句,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回归全文,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2.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板书:

七律长征

腾 越五岭

疾 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清平乐六盘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2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五、练习书写生字,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目标】

⒈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3.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前准备】

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

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ng,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设计意图]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第二课时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设计意图]由上一首古诗引入,除有复习作用外,主要体现前后两首古诗之间的联系。

二、初读正音,多读明义

1.学生初读古诗。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句。

和,和谐。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白的互相问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自读,再通过注释读懂诗句,然后互相交流,初步明白诗句意思。

三、再读古诗,启发想象,释疑解难,深化理解

师: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头脑中有哪些美丽的图画?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的画面。

2.教师提出下列问题,分组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的意思。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似乎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全班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提出几个疑问,抓住几处看似矛盾的地方,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的意境。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各组合作画一幅简笔画,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组画得更符合诗意。

[设计意图]画图是进一步体会诗意诗境的一种手段,因此画得漂不漂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体现诗意。画配诗,形式有趣,而且悄悄地实现了默写古诗的目标。

第三课时

一、简介词牌知识,引入本首词的学习

师:前两首都是诗,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师:现在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这首词(板书课题忆江南)。

[设计意图]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忆江南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忆江南》不是诗,而是词。

二、自读正音,初知大意,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1.自读正音: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ng,是曾经的意思。谙,ān,熟悉。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背诵古词。

自主练读,试背古词,然后同桌互考。

3.说说词的大意。

[设计意图]白居易的词《忆江南》通俗易懂,对词句的理解并不难。这首词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历来是被人推重的千古佳句,被后人广泛传诵,因此,背诵是很重要的任务。

三、借助前两首诗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诵读古词,探究其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互相提问,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讨论解答。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教师提疑要以学定教,如学生已经提出并解决了某些问题,这些问题就不必再提出)

[设计意图]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以问引读,深化情感

师引问: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师引(语气变化,情感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仍用词来回答,语气要有变化。)

师再引(语气变化,情感进一步加深):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还用词来回答,学生情感要有进一步的变化)

[设计意图]教师引读语气的一次次加强,目的是要唤起学生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一次比一次强烈的情感体会。

五、综合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师: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异同。(老师板书)

同: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3.再读古诗词三首。师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综合比较异同,便于学生综合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表现手法,可以加深对诗词的进一步理解。

【板书设计】

1.古诗词三首

同:作者朝代同

景物地点同

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

诗人情感不同

表现手法不同

[设计意图]板书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特别建议】

古诗词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讲得太多,甚至包办代替,不要在学生还没有理解的情况下,大量地抒发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这样做,可能填塞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我们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通过注释来理解,借助插图来理解,通过交流来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多读多背,熟练背诵来感悟理解。

教师不要失去引导之责。虽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引导的责任。四年级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很多小朋友认为知道了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就是懂了古诗词了。对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三首古诗词教学均有教师提问的环节,这就是一种引导。这个教师提问,除了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外,主要是引向学生对古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而不是默认学生仅仅停留在孤立字词的理解上,停留在呆板的表面意思上。

《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www.jab88.com/j/23163.html

上一篇:小池塘 下一篇:MyNewTeachers教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