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学案北师大版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7

七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学案北师大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七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学案北师大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②对悲剧式美丽的感性体验;英雄情感的体验与认同。
2、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②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3、内化与迁移:
萃取、体验文本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的能力。
2、体验几次日落内容的不同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品味和评价文本由自然之美的表述转向人文思想表现的语言艺术。
2、分析文中对罗曼罗兰塑造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典故的使用所表现出来的思想。
教具准备:课件、音乐歌曲、录音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我心永恒》
2、学生回顾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里关于村庄外景的描写内容;教师点出几个带“大”字的词语,引出西部旷远广博的特点。
3、教师抒情性导入:用课件播放大西北的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无不体现一个“大”字。大西北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她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大多数人去到大西北,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朝圣的庄严。我们今天来学习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来体验大西北的日落,体验世间的“大美”。
4、用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二、学生浏览课文,教师用课件展示课题。
三、学生谈课文主要写作内容,找出写日落的主体部分,完成段落划分(本文结构很清楚,学生不用教师指导,应该能轻松完成。如果有学生将第二部分分成三段,教师予以肯定)。
用课件展示段落划分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
2、第二部分(2—23节)分写三次落日。
3、第三部分(第24节)结束全篇,照应开头。
四、学生谈第一部分写作的必要性。
1、提出“世间有大美”,引出写作的主体,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备于与结尾照应。
2、师生讨论“我每年去一趟新疆”一句的作用。
①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三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②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五、研读第二部分师生互动过程:
1、师:写景最重要要注意什么?
生:抓住特征。
师: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生:颜色、形态。
2、师: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三次日落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完成后由两位同学分别就这两个方面发言(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1:(颜色上)第一次 春联的红
第二次 灰白 → 血红
第三次 烧红了 → 热烈的红→ 炫目的红
生2:(形态上)第一次 勒勒车
第二次 硬币 → 一轮
第三次 躲在背后挥舞魔杖
3、请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4、体会“勒勒车”写形的表达效果。
生: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5、学生体会“硬币”的修辞效果。
生1:圆(教师适当评价)。
生2: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6、学生讨论“躲在背后挥舞魔杖”的修辞效果。
生1:变化多端。
生2:热烈、神奇。
生3:不可思议。
7、学生发言三次日落颜色形态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总结。
三次对日落颜色形态的描写,体现出一个由静到动的过程。日落过程中有动与静的分别描写,也有以静写动,以动写静的体现(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应内容)。
8、师:除了对日落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
生:侧面烘托;历史典故的渲染。
9、师:请一位学生读出文中侧面烘托的句子并简要分析作用(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生:第一次 惊呆了
第二次 遗忘 脸上的红光
第三次 惊骇 向红光走去 自己的卑微
10、师小结:三次落日,都有侧面的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三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11、学生体会“向红光走去”的表达效果。
生:双关。既是事实上行走的方向的陈述,也是心灵上依附的表现。
12、师:“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面对三次落日,我们都被打动了,陶醉了。实际上,这样的落日,我们身边也有,天天都有。但是不是也像作者所写的这样,让人感觉到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呢?
学生讨论能否写出同样的落日,能写,如何写;不能写,为什么?
师:美之为美,不只是因为我们的感官感觉到了它,更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心灵上理解了它,接受了它。课文三次写日落,在我们的视觉当中融进了其它一些东西,虚拟出一个现实与虚幻并存的世界,让你纵览古今,神游中外。积蓄在我们身心深处的情结一旦被激发出来,我们便感觉到美了。
13、师:实际上,真正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这三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请学生回答文中三次落日引出的相关文化内容。
生: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
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 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第三次:匈奴的外迁 成吉思汗(元朝的外扩)
14、点名读课文第5段提及“左公柳”的内容。体会抒情性的描写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结合古人“折柳”典故进行开放性的分析,答案不一,可集中在思乡、为民造福、文人的雅行等点上。)
15、师:大家一定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并为其主题曲《我心永恒》所打动。哪位同学说说这首曲子给你的感受?
生1:悲伤的感觉。
生2:死亡的气息。
生3:悲壮而又令人感伤。
师:也可以调过来说,“令人感伤又觉非常悲壮!”
六、课堂反馈:生字词的书写与解释。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生字词的理解。
2、描写一种自然景物。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wWw.jab88.CoM

环境:黯淡
定西高原落日颜色:血红平静、从容神圣
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依恋、贪恋、梦境
庄严
世间有大美----落日
环境:压抑反衬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颜色:灰白-------------辉煌悲剧感
形态:五分硬币

延伸阅读

八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年级上册《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

课题
仰望苍穹比较探究4、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高xx
学习
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能做到审美体验并进行审美表达。
2.过程与方法:提高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概括以及鉴赏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重点
难点重点: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能做到审美体验并进行审美表达。
难点: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和历史。
教法
选择朗读、讨论、点拨课型新授课
课前
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熟读课文、勾划字词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1课时教学
时数第1课时备课
总数第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揭示学习目标
1..导言: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2.揭示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先学
1.参考课前预习资料了解作者。
2.初读课文,勾划生字词并了解文章大意。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并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赏析。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
1.走进作者
高建群西安市人,生于1954年。当代作家,国家一级作家,当代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
2.掌握字词
诞(dàn)语垭(yā)口攫(jué)取
物什(shí)安谧(mì)罗布淖(nào)尔
3.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感受与评价。
第二部分(2—18):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听导言,初步感知学习内容,产生求知的欲望。
默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
掌握先学的方法
自主学习
快速回顾内容及生字词
读课文,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质疑问难。揭示学习目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板书课题、作者。
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学法导航,进行学法指导。
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巡视指导
引导朗读,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美丽景象的?
环境:黯淡颜色:血红形态:像勒勒车的轮子
西沉过程:跳跃着、颤抖着、依恋、贪恋、恍若梦境
状态及作者的感受:柔和、美丽、安谧、平静、从容
5.品读第六自然段,说说作者怎样描写定西高原落日美丽景象的?
拟人,以情及物,孩子常用的词语
6.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章的文化底蕴.)
7.“罗布淖尔荒原”和“罗布泊”落日各有何特点?
“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特点:环境:压抑荒凉苍茫
颜色:灰白形状:五分硬币
“罗布泊”落日特点:血红鲜艳温柔停驻在地平线
8.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反衬手法)
9.面对罗布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辽阔,旷远、雄奇壮丽庄严、神圣、悲剧感
10.分析归纳文章的写作特色,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融情入景,以情动人(“以情及物”的写法。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落日,从而使得落日很富有人情味。)
(4)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五、学生讨论订正,教师点拨
六、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1.说说古诗文中有关描写落日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说说我们所看到的落日和作者写的落日景色一样吗?你所看到大漠的落日景象是怎样的,请动笔写一写。
(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大漠落日照片)
学生先自主学习,而后小组交流,而后选代表在班中交流。
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结果。补充明确要点,并做好笔记。
指名说说探究结果,学生互相补充,对好的意见提出激励。
进行个性化感受的表达。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
多媒体出示思考问题及学习内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巡视指导,教师相机引导、点拨,补充明确。
激励先进,纠正问题,归纳总结。鼓励那些后进生多发言。
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从文本到生活。
作业设置1.完成配套练习本课习题2.书面完成大漠落日景象的片段描写



思等级评价
(A/B/C/D)

八年级上册语文《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上册语文《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语文《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
2、了解棱柱展开图的形状,能正确地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在大量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揭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分析重点在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认识棱柱的某些特征,形成规范的语言。
难点根据棱柱的展开图判断和操作简单的立体图形。
教具电脑、投影仪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从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为出发点,认识了常见几何体的某些特征.还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棱柱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棱柱,学习了这节课后,你就可以很轻松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从做一做中认识棱柱的特性
1、棱柱上下底面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
2、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长方形;
3、棱柱的底面是n边形,它的侧棱就有n条,它的棱应有(n的3倍)条。
三、随堂练习
1、如图(1)长方体有_____个顶点,_____条棱,_____个面,这些面形状都是_____.
(2)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一定完全相同?
(3)哪些棱的长度一定相等?
分析:让学生观察图形,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
解:(1)8126长方形
(2)相对的两个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相互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
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
3、一个六棱柱模型如图,它的底面边长都是
5厘米,侧棱长4厘米.(课本第2页图1—1)

观察这个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分析:图1—4下问题中的面是指围成六棱柱的侧面和底面.
解:(1)8个面;其中6个侧面是长方形;两个底面是六边形;2个六边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所有侧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18条棱,6条侧棱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围成底面的所有棱长相等,均为5厘米.
四、课时小结
1.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棱柱的几个特性:
(1)上下底面完全相同;(2)侧棱长都相等;(3)侧面都是长方形等。
2.我们还通过想一想,折一折发现空间观念,积累了关于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数学活动经验。

布置作业练习册展开与折叠(1)

教学后记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掌握良好,课上反应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