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5

《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6课开放与交流》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唐朝前期周边少数民族的概况,知道“天可汗”的含义,了解唐太宗受少数民族拥戴的有关史实。2.了解和掌握松赞干布统一吐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的历史史实及意义。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政府的开明政策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保证。3.使学生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认同感。4.使学生认识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这种关系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5.使学生了解到自古以来西藏就与中原王朝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本课重点1.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2.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本课难点民族关系对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重要意义。
一、天可汗(读读想想)1.唐朝对东突厥采取了哪些政策?
2.唐朝为什么要用突厥贵族而不用汉人进行管理?
3.解释“天可汗”的含义,“天可汗”指的是谁?他为什么能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

二、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1.想想说说(任选其一,可小组交流展开讨论)(1)松赞干布对吐蕃作出了哪些贡献?他为什么多次向唐朝求婚?假如你是文成公主,你愿意远嫁吐蕃吗?
(2)假如你是陪同文成公主入藏的总管,你能帮文成公主做哪些有利于吐蕃的事?几年后,你会发现吐蕃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能评价文成公主吗?
文成公主之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

三、点苍山会盟
四、1.学生快速阅读,简单了解唐与南诏交往的史实。

2.你能说说为什么唐朝能实现“和同为一家”吗?

相关阅读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9课改革开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1、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A.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C.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改革前夕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2党和人民怎样解决这个弊端?(A.先是群众自发行动起来: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接着是党中央积极指导:肯定了群众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在全国逐步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教师指出: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范例。当时随着对内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1在《历史地图册》第10页上圈出相关地名,然后完成填图练习:(A.沿海经济开放区5个:先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增海南。B.沿海开放城市14个:北海、湛江、广州、福州、温州、宁波、上海、南通、连云港、青岛、烟台、大连、天津、秦皇岛。C.经济开放区4个: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D.内地“一批”:边境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
2组织学生“接龙”练习: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层次顺序怎么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教师讲解并指导学生完成《历史填图册》13页第3(3)题: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大了对外贸易,吸收了许多外资,引进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3根据《历史填图册》13页第3(4)题,组织学生分析比较: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有什么不同?(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已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动政府仰人鼻息,国家主无法独立;现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国家主权,已经赢得独立自主。C.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现在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D.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状态畸形,只能依附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现在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起飞”状态之中,已经取得许多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的辉煌成就。)
教师讲解过渡: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开了,其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的改革
1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国有企业改革?(A.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B.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和经营责任制;C.实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21992年后,怎样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教师小结:学了这一课,大家要明白,我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汲取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多样性的成果,符合国内实际情况和世界发展趋势。所以,大家要自觉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长大了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C.十四大 D.十五大
2.中国共产党第三大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D.胡锦涛
1.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
A.资产阶级自由化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D.姓资姓社的问题
二、填空
1.在党的“十三大”会议上,邓小平阐明了 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 步走的战略部署。
2.邓小平南方讲话情调,特区姓不姓;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才是硬道理。
3.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会议上,江泽民做出了《》的报告。
三.简答题
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教案分析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开放与交流》教案分析

课程标准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设计思路

学生天生有着探究的动机任何神奇的、未知的事件都能促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所以当他们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了解了一些与本课有关的事件后,各种疑问、奇思妙想也就随之而来。基于学生的这个特点,我对本课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1.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则须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问,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探索历史知识,发现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和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现象,解答历史问题,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4.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唐朝的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是国家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接受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气魄。

目标: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通过高僧到日本传教,日本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表明唐朝对外开放,向海外弘扬中国文化;“玄奘西游”则通过中国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

课前准备

学期第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随唐历史”的有关章节,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对哪一课最感兴趣?看完你感兴趣的课文后,你有什么疑问吗?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海内存知己”感兴趣的程度达到70%左右,且提出了很多问题。

1.针对学生的疑问,显而易见的问题,当堂让学生自问自答了(如玄奘西游时真有孙悟空帮忙吗?等等);还有一部分问题,我请学生和我在学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提到“海内存知己”前面讲)的过程中共同探讨解决;对于涉及本课的一些问题,我把它们进行了整理归纳分类,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学生问题摘录如下

⑴频繁的贸易往来: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⑵唐与日本: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玄奘西游: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2.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记下书名、出版社、出书日期)、上网查找(记下网站)等方式积累资料;启发学生利用自己查找的资料,制作成课件(图画、表格、多媒体课件)或以讲故事、表演等形式,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前的准备活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初步体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愉悦,增强其参与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案(教学过程)

教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唐诗什么意思?

学生:略

教师:这句话正好反映了唐朝与亚洲各国的友好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开放与交流”,了解唐朝和它的近邻友好交往的盛况。

教师:隋朝时候,和中国通商往来的有十几个国家,到唐朝时发展到七十多个国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国家和唐朝往来?

学生:略

问题:当时我国比其它国家强在哪里?唐朝为什么要和外国交往?能不能不和别国交往?

学生:略

问题:唐朝与七十多个国家有往来,交流是否方便?

学生:略
教师:强盛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先进国家,外国人把中国人成为“唐人”。但是它并没有陶醉,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交往。交往中肯定有不方便的地方,但换个角度,以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的路线与汉代相比较,又会是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唐朝的主要交通路线》)

教师:汉代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丝绸之路”,(略)。唐代的主要交通路线,陆路两条(略);海路三条(略)。比较这两幅交通图,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从对比的角度看,当时唐朝对外交往相对比较方便。通过上面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清楚了唐朝频繁贸易往来最重要的基础是国力强盛,再加上唐朝政府较开放的对外政策,较便利的交通等条件,吸引了许多外国人,长安也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唐朝同亚洲近邻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教师: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也是广泛和深远的。著名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唐风洋溢奈良城”

板书:一、遣唐使与鉴真东渡

问题:唐朝和日本主要在哪些方面有往来?著名的人物有谁?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什么样?鉴真设计的招提寺为什么被日本人视为艺术明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唐的哪些遗风?

多媒体:展示图片,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学生:略

教师:日本向唐朝学了许多东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今天日本在某些方面走在了我们前面,想一想我们应向日本学习什么?(做思考题)上面讲的是人家学我们,当时有没有我们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事例?

板书:二、玄奘西行

多媒体:《玄奘西游》

教师:从长安出发,沿汉代的“丝绸之路”进入印度半岛,当时叫“天竺”他在那烂陀寺学习后,又遍游天竺各地,返回长安。

问题:玄奘为什么去天竺?他是怎么去的?
学生:介绍一两件有关玄奘西游取经的故事,学生课件演示,图画展示。

教师:玄奘回国后又做了什么事?

多媒体展示:《阿旃陀石窟》

教师:通过《阿旃陀石窟》说明《大唐西域记》的价值。阿旃陀石窟在今天的印度孟买,当时已经过了几百年的经营,很多的名工巧匠在这里画了壁画,塑了石像。后来佛教衰落,石窟逐渐埋没在荒草之中,19世纪初又重新被发现。人们就是通过《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断定它是历史古迹,其它史书对此都没有记载。伴随着佛教在唐朝的广泛传播,天竺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了唐朝的文化领域。

学生:略

教师:唐朝实行了对外开放的国策,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到唐都长安,使它发展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国际大都会。请同学们看看《唐长安城示意图》,归纳一下它的特点。

学生:城市规划气魄宏伟,街道整齐,功能区健全……

教师:阅读本目教材,请同学描述一下唐都长安的繁荣状况。

学生:略

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唐朝所以能“海内存知己”是和国势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分不开的。如今我国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你认为最重要的基础是什么?

学生:讨论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内容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佛教传入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及其作用、佛教的传入等重要史实。
2.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张骞、班超等人的历史故事,提高学生收集材料及口头表达能力。
②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地图册辨别古今地名,训练史地结合的综合学习方法。
③帮助学生运用汉朝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归纳出汉朝中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介绍,启发学生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佛教的传入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让学生懂得中外交流是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
〖教学要点〗
1.重点 张骞出使西域
2.难点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也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的东传是外来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例证。
〖教学建议〗
1.张骞出使西域
①结合地图向学生装说明西域的地理概念,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
②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历史教材中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知识,让学生走上讲台复述张骞出使西域的小故事,强调热忱爱国,挺身而出,应募出征,是中国历史上出使西域的第一人,突出张骞不怕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③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时,应重点突出: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同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西域归属汉朝中央政府创造了条件,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④关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要讲清时间和意义,并指出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重要结果。
⑤如果条件允许,可适当补充如下材料,作为班超出使西域的背景:西汉末年,汉朝失去控制西域的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解。王莽时期,断绝与西域的交通,致使匈奴乘虚而入。东汉明帝时,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于73年命窦固出击北匈奴。东汉政府重建西域都护府。并于当年派班超出使西域。
⑥关于班超出使西域,可让学生上台讲述“投笔从戎”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小故事。还可联系霍去病“匈奴末灭,无以家为也”等名言,比较班超与霍去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共同点。强调班超是继张骞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中西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2.丝绸之路
①结合“丝绸之路图”讲清主要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大秦;向学生出示有关图片,说明由于古代丝路上流沙漫漫,骆驼成为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
②指出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友谊和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两千年间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向学生介绍丝路沿线发现的古代丝织品、古迹及楼兰故国的故事,还可补充中国丝绸在罗马帝国引起的轰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佛教东传
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三大宗教?佛教发源于何地?也可简单介绍佛教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参观家乡附近的寺庙,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
②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可适当介绍几句古诗,影视作品中的佛教故事等。
(以上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约2分钟)
师:期中考试已经结束,试卷还没有批完,总的来看,考的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次吗。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纠正自己的错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新课,请同学们将书翻到:
第13课 汉朝的中外交流
(板书,以下绿色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约10分钟)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合书布点〕(约10分钟)
△采点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西域狭义 广义
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汉宣帝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汉明帝时
↓ ↓↓ ↓ ↓↓
匈奴控制→张骞出使→西域都护→失去控制→断绝往来→班超经营
 ↙
丝绸之路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安息→西亚→大秦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佛教 两汉之际 汉明帝派使臣 天竺 洛阳白马寺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说明:学生述点情况不好,几位同学只能就“张骞出使西域”说一些内容,没有层次,没有条理。“丝绸之路”和“佛教东传”的内容没有人能说出来。补充的同学也都是围绕张骞出使西域来说,有位同学说出了“博望侯”这个词。班超,学生没有人知道。但大多数知道“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两个成语。)
△布点小结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大家记的内容比较多,涉及到两个地理概念(西域和丝绸之路)、两个杰出人物(张骞和班超)、一个宗教问题(佛教东传)。张骞不要写错了,这次考试写错别字的比较多,写错别字不能得分,不能用拼音代替。
本课我们学习的是“汉朝的中外交往”,这里涉及到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外”是怎样判断的,我们前面学习过秦朝的疆域,也学过汉朝的疆域,我们取哪个时期的疆域为中国的疆域呢?这里有一个的标准――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也就是说我们取的标准是清朝中期的疆域为标准,以后我们所讲的“中外交往”都以此为标准。
〔分层推进〕(约20分钟)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西域(西汉时,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这是狭义的。广义的西域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教材P70《丝绸之路》,找出阳关、玉门关、葱岭、南山(今昆仑山)、北山(今天山)
②汉朝与西域的关系
⑴西汉初期,西域的情况(为匈奴控制)
⑵汉武帝为什么要派张骞出使西域(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过(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P68-69及《张寋出使西域辞让别汉武帝图》)
⑷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⑸汉宣帝时与西域的关系(汉宣帝时,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⑹西汉末年与西域的关系(西汉王朝失去控制西域能力,西域许多小国相继分裂)
⑺王莽时期与西域的关系(断绝与西域的往来,致使匈奴乘虚而入)
⑻东汉明帝时与西域的关系(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活动了30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让学生讲“投笔从戎”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绝大多数学生听过这两个故事,但都不知道与班超有关)
③西汉和东汉与西域及匈奴的主要关系
匈奴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对匈奴发动三次战争汉明帝派窦固出击北匈奴
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④什么叫“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廓,越过今疆境内,运到安息,再由安息转动到西亚和欧洲大秦,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再次让学生看P70的图《丝绸之路》
⑤“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丝绸之路”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冶金、凿井等手工业技术陆续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等经济作物落户中原,西汉王朝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把古老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是佛教和佛教艺术传入我国的通道)
向学生指明“丝绸之路”使西汉王朝的影响直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指导学生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的材料:楼兰故国与凯撒。楼兰学生们知道点,凯撒却没有几个人晓得。
⑥佛教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两汉之际)
⑦汉明帝对佛教的东传作出了什么贡献(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法,迎回天竺高僧,并在洛阳建造中国内地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⑧佛教东传的意义(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文词赋融入禅意,富有深刻的哲理;一些民间传说宣传扬善弃恶,扶贫济困。寺院、佛塔装点江山,雕塑、壁画千姿百态,音乐、舞蹈超凡脱俗。外来艺术与汉文化的交融,使中国文化别开生面)

△处理问题
①思考与讨论:根据这份与西汉交流的输出、输入简表,你能看出有什么特点或问题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从西域输入的都是农产品、畜牧产品,而西汉时输出的则有手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品,可见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在当时的世界所占据的先进地位。)
我的学生没有人能得出以上答案,我采用的方法是用中美之间的贸易现状为例,说明问题。

〔贯通评价〕(约3分钟)

〔资料〕
历史时期的中国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所谓历史时期的中国,就以此为范围。不管是几百年也好,几千年也好,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民族;在这个范围之内所建立的政权,我们都认为是中国史上的政权。简单的回答就是这样。超出了这个范围,那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了,也不是中国的政权了。
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统一和分裂,你不能够只是指当时的一个王朝,它的统一和分裂,应该指我们今天,中国这个范围里面,特别是我们一般的都是指清朝到十八世纪中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所形成的这样一个中国疆域的范围。具体地讲,就是北面到达外兴安岭,萨彦岭,西面到达巴尔喀什湖,南面到达南海诸岛,东面到达黑龙江跟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出海口,是这么一个范围。那么在这个范围里面,历史上所有建立过的政权,我们都应该认为是历史上的中国的一部分。在这里建立的民族都是历史上中国的民族之一。等到我们现在这960万平方公里,是已经经过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分裂中国的结果。比如说从今天我们的新疆的边界,到巴尔喀什湖中间,从内蒙古往北,蒙古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这些领土都主要被当时的沙皇俄国,现在已经有的成了中亚的这些国家,都没有了,这已经丧失了,就是我们其它地方也有部分领土,由于种种原因今天已经不是中国了。那么我们要在这样一种历史形成的中国范围里面,来判断什么是统一,什么是分裂,以及它对中国,对周边地区,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这个我想讲的第一个概念。

佛教故事
(佛光大词典)指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寺院所制之五味粥。又作五味粥、红糟、七宝粥、佛粥。依据大宋僧史略卷上、禅林象器笺饮啖门等之记载,宋代时以农历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以诸果品、五榖等制七宝五味粥,称为腊八粥。是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飨之信徒,其后此风气渐广传至民间,一般人亦于此日制腊八粥,而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盖佛教界一般多以十二月八日为佛陀成道日,然亦有根据譬喻经而谓十二月八日为佛诞日,于是日举行浴佛会,宋代之寺院即属此例,惟后世多以此日为成道日,故腊八之法会亦称成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