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幼儿园体游教案

发表时间:2020-01-09

《逍遥游》导学案答案。

一、请谈谈你对“逍遥游”的理解。

参考: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三、诵读文本,疏通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通假释义

北冥有鱼(溟)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返)

2、区分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差别。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奋发/发怒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雾气/马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事实不出所料

3、阅读并探讨:

(1)鲲鹏蜩与学鸠尘埃大舟适苍莽者适百里者;特点:活动时都需要凭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3)万物皆有所待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通假释义【wj62.com 泡泡演讲稿】

小知不及大知(智)

此小大之辩也(辨)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小年不及大年寿命长短/节日

3、词类活用

而后乃今将图南(名字做动词往南飞)

4、问题探究:

(1)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

(2)暗示人们要抛弃小志图大志,追求人生更高远的境界,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

(三)朗读第三段,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意。

1、通假释义

而征一国者(耐)

旬有五日而后反(又)

御六气之辩(辨)

2、区分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一般人/很多人,大家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转折连词

3、问题探究

(1)他们同样也尚未真正逍遥。

(2)应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课后练习:请写出以下虚词的意思

1、之: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此,这

③穷发之北:的

2、其:

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它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是,还是

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

3、完成《创新设计》的练习

扩展阅读

《逍遥游》导学案2


《逍遥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课前预习案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预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4、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课堂探究案

一、自主学习,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3、课文写作特色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家,-----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三、结合《逍遥游》,谈谈你对庄子思想及作品风格的认识。

课后扩展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柰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践好士之勇,教训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

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特士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墨子兼爱中》,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

B.人之与人之相贼:偷窃?

C.何以易:改变?

D.胁息然后带胁:收敛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B.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洎牧以谗诛,邯鄣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3.下面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

①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②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害故也。?

④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⑥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

A.①②⑥B.①④⑤

C.②③⑤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仁人”主要是指那些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实施仁政的人。

B.本文借第三自然段士君子的质疑展开论说,阐述了“兼爱”的可行性,说理严密具有说服力。

C.“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士君子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这是识小利而不识大利。

D.本文第四自然段列举事例进行论证,夹叙夹议,说理深入浅出。

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译文:。

(2)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

译文:。

(3)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译文:

[参考答案]

1.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4、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课内探究案

1、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

1.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2.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堂达标:

一、1、哲学家文学家道2、33代表作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2、记载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5、比

三、CE四、(略)

课后扩展案

1.B2.A3.B4.C

5.(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2)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3)这样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文言文翻译参考: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然如此,那么考察这些公害又是因何产生的呢?是因不相爱产生的吗?墨子说:“是因不相爱产生的。”现在的诸侯只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国家的力量,去攻伐别人的国家。现在的家族宗主只知道爱自己的家族,而不爱别人的家族,因而毫无忌惮地发动他自己家族的力量,去掠夺别人的家族。现在的人只知道爱自己,而不爱别人,因而毫无忌惮地运用全身的力量去残害别人。所以诸侯不相爱,就必然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掠夺;人与人不相爱,就必然相互残害;君与臣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施惠、效忠;父与子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慈爱、孝敬;兄与弟不相爱,就必然不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随即损害他。实行这种兼爱有什么困难呢?只是由于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所以墨子说道:“象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也不可能行之于事,就象要举起泰山越过黄河、济水一样。”墨子说道:“这比方不对。举起泰山而越过黄河、济水,可以说是强劲有力的了,但自古及今,没有人能做得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此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可行之事)。

古时的圣王曾做到过。”怎么知道是这样呢?古时大禹治理天下,西边疏通了西河、渔窦,用来排泄渠水、孙水和皇水;北边疏通防水、原水、泒水,使之注入召之邸和滹沱河,在黄河中的厎柱山分流,凿开龙门以有利于燕、代、胡、貉与西河地区的人民。东边穿泄大陆的迂水,拦入孟诸泽,分为九条河,以此限制东土的洪水,用来利于冀州的人民。南边疏通长江、汉水、淮河、汝水,使之东流入海,以此灌注五湖之地,以利于荆楚、吴越和南夷的人民。这是大禹的事迹,我们现在要用这种精神来实行兼爱。从前周文王治理西土(指岐周),象太阳象月亮一样,射出的光辉照耀四方和西周大地。

他不倚仗大国而欺侮小国,不倚仗人多而欺侮鳏寡孤独,不倚仗强暴势力而掠夺农夫的粮食牲畜。上天眷顾文王的慈爱,所以年老无子的人得以寿终,孤苦无兄弟的人可以安聚于人们中间,幼小无父母的人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这是文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从前武王将祭祀泰山,于是陈述说:“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祭事。现在(伐纣的)大事已成功,(太公、周、召)一批仁人起而相助,用以拯救商夏遗民及四方少数民族。即使是至亲,也不如仁人。万方之人有罪,由我一人承当。”这是说周武王的事迹,我们现在应当用这种精神实行兼爱。

所以墨子说道:“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厌恶其混乱,那就应当全都相爱、交互得利。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逍遥游》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理解文中丰富的想象。

4、诵读积累文章中的名句,对其作简要的评析。

【学法建议】

1、从文本出发,抓住文章的主要观点。

2、文学色彩较浓,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围绕“逍遥游”的理想精神境界进行探讨:文章极写鲲鹏的神奇,画面极其壮美,它们达到了逍遥的境界了吗?蜩与学鸠上下翻飞自如,作者为什么批评它们?作者谈小大之辨是不是否定小而肯定大?你认为逍遥的境界是什么?庄子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国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阂,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2、资料链接

(1)背景简介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2)名句积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②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③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④如何理解庄子“逍遥”的含义。

 

(2)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互动课堂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自学评价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并给画线字注音。

(1)其yì(  )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xǐ(  )于南冥

(3)()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覆杯水于(  )堂之上

(5)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阙(  )(  )者

(6)我(  )起而飞,(  )榆枋而止

(7)适莽苍者,三(  )而反,腹犹果然

(8)适百里者,宿chōng(  )粮

(9)小知不及大(  )

(10)斥(  )笑之曰  

(11)彼于致福者,未数数(  )然也     

(12)彼且(  )乎待哉?

2.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2)此小大之辩。              

(3)旬有五日而后反。         ,              

(4)小知不及大知               

(5)御六气之辩            

3.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1)《齐谐》者,志怪者也。(    )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4)彼且奚适也?(   )

4.结合具体语境,解释词语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    

③博闻强志(《屈原列传》)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逍遥游》)    

②名之者谁   《醉翁亭记》        

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⑤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赤壁之战》)        

(3)图

①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       

②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赤壁之战》)       

③乃强起扶杖,执图谐寺后   (《促织》)        

(4)置

①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鸿门宴》   )

(5)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逍遥游》)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二、文本研习  

1、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        ”,都没有绝对的自由。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大”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1段,描写了神奇莫测的      的形象。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          ”言其形,“     ”言其翼,“    ”“     ”“      ”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第2段,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第3段,从           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作者连用了                                                                   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2层(第4--5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   ”“    ”“    ”,做到这些的只有“   ”“    ”“    ”。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      ”、“       ”、“       ”、“       ”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        ”,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

文章采用了                      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中的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2、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3、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4、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5、比较阅读:

教师将《秋水》与课文比较,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点。

 

 

 

  ※选修延伸

【师生互动】

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生:

师:

《逍遥游》学案3


《逍遥游》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线汉字注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g)夭阏(è)沮(jǔ)丧

榆枋(fānɡ)斥鴳(yàn)舂(chōnɡ)米晦朔(shuò)

泠(línɡ)然蓬蒿(hāo)翱(áo)翔穷发(fà)之北

2.课文《逍遥游》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庄周,___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子》是他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是___道___家学派的代表作。其风格是____多用寓言,文笔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__。

3、在括号中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怒(奋发)而飞⑵夭阏(阻碍)⑶而今乃后(然后)培风⑷决(快速的样子)起而飞

⑸枪(触碰)榆枋而止⑹而控(落下)于地

⑺适(到)莽苍者⑻小年(寿命)不及大年

⑼众人匹(比)之⑽抟扶摇羊角(旋风)而上者九万里

⑾数仞(度量单位七尺)⑿其自视(看待)也,亦若此矣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文风,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像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意;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自主梳理
(要求:熟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等现象。)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坳堂
夭阏

決起
抢榆枋
春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恶乎
数数然

凶恶

数量
恶心
数落
2.识通假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智力)
此小大之辩也(,分辨,分别)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喜)
旬有五日()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3.解多义
《逍遥游》导学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齐谐》者,志怪者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逍遥游》导学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之者谁()
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逍遥游》导学案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穷匕首见()
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逍遥游》导学案置杯焉则胶()

郑人有且置履者()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逍遥游》导学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辨活用
水击三千里()
而后乃今将图南()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果然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虽然
虽然,犹有未树也
羊角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正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野马
野马也,尘埃也
无穷
以游无穷者
6.明句式
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翱翔蓬蒿之间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奚以知其然也
⑥彼且奚适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三、课堂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提问:蜩与学鸠“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4、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5、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家,_____家。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________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_____________。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逍遥游》[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1.kūnàotiáoqiānghuìgūyànwūèětuánèxuèchōngchūnlíngshuòshùshǔ
2.“反”同“返”“知”同“智”“辩”同“辨”“犹”同“繇”“有”同“又”“辩”同“变”
3.志:志向,名词/记述、记载,动词/作标记,动词/立志,动词。名:名字,名词/命名、起名,动词/声名,名词/说出、指出,动词/名义,名词。图:图谋,动词/地图,名词/谋划、策划,动词/图画,名词/设法对付,动词。置:安上,放上,动词/购置、添置,动词/放弃、放下,动词/摆、设,动词。穷:尽、止,副词/生活困难,形容词/走到尽头,动词/不得志,与“达”相对,动词
4.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名词作动词,南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果然:食饱之状/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羊角:一种旋风/羊的角正色:真正的颜色/神情严肃野马:尘埃/野生的马无穷:宇宙/没有穷尽
6.①省略句省略“鲲”②省略句省略“于”③宾语前置,“莫之天阏”即“莫天阏之”,宾语“之”前置④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宾语“何”前置⑤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宾语“奚’’前置⑥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宾语“奚”前置⑦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⑧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课堂讨论】1.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明确: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4、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如此。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5、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合作探究】1、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⑴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⑵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堂达标】
一、1、哲学家文学家道2、33代表作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2、记载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5、比
三、CE
补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又问我,那么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文章来源://www.jab88.com/j/2003.html

上一篇:逍遥游 下一篇:逍遥游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