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

高中生物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4

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知识点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假说-演绎法,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2.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1)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自花授粉,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品种多,差异大相对性状明显,易于区分。

(2)由单基因到多基因地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3.相关概念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P67)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的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的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表现型)

如果用D代表红花的遗传因子,它是显性;用d代表白花的遗传因子,它是隐性。这样,豌豆花色的杂交实验,就可以这样解释:wWw.JAb88.COm

红花×白花

(纯种) DDdd(身体细胞,遗传因子成双存在)

↓ ↓(杂交)

D d(生殖细胞,遗传因子成单存在)

 /

Dd(杂交)自交Dd

DDDddDdd

实验推理:

红花因为杂种的遗传基础物质是由D和d组成的,因此,它的后代(子2)就可能出现白花(dd)了。

这就是说,隐性的遗传因子在从亲代到后代的传递中,它可以不表现。但是它是稳定的,并没有消失。

遗传单位,叫做基因。研究基因的科学就是遗传学。基因学说就是现代遗传学的中心理论。很清楚,基因概念是孟德尔在推想中提出来的,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提出“基因”这个科学名词。

孟德尔认为遗传单位(基因)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一个显性基因和它相对的隐性基因在一起的时候,彼此都具有稳定性,不会改变性质。例如,豌豆的红花基因R和白花基因r在一起,彼此不会因为相对基因在一起而发生变化,在一代一代的传递中,D和d都能长期保持自己的颜色特征。孟德尔的结论正好跟长期流传的融合遗传理论相对立。

融合遗传理论是怎么回事儿呢?它的基本论点是:遗传因子或遗传物质相遇的时候,彼此会相互混合,相互融化,而成为中间类型的东西。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甲和乙杂交,就会产生出混血儿,甲的遗传因子和乙的遗传因子,都变成了中间类型的东西。好比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似的,亲代的遗传因子都因为融合而消失了。根据融合理论来推理,豌豆的红花遗传因子D跟白花遗传因子d在一起的时候也就会融合成为新的东西,D和d都不再存在了。显然,融合理论是错误的,因为它没有科学事实的支持。它只是一种推测和猜想,不能解释所有的表现不同的遗传现象。然而中间类型是有的。这是相对的基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性状,基因本身并没有改变。例如,红花的紫茉莉和白花的紫茉莉杂交,子一代的花是粉红色的。可是子二代,这些粉红色茉莉的后代,却有三种不同的性状:粉红花、红花和白花。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现象和本质虽然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不能简单地把现象和本质等同起来。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而且还是闭花受粉,也是豌豆花在未开放时,就已经完成了受粉,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练习题:

1、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是显性,让杂合的红果番茄自交得F1,淘汰F1中的黄果番茄,利用F1中的红果番茄自交,其后代RR、Rr、rr三种基因的比例分别是()

A.1∶2∶1

B.4∶4∶1

C.3∶2∶1

D.9∶3∶1

答案:C

解析:F1基因型为1RR、2Rr、1rr,去掉1rr后,则RR∶Rr=1∶2,1/3RR自交后为1/3RR,2/3Rr自交后为2/3(1/4RR、1/2Rr、1/4rr),然后相加可得RR∶Rr∶rr=3∶2∶1。14.

2、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小球做遗传定律模拟实验。甲同学每次分别从Ⅰ、Ⅱ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每次分别从Ⅲ、Ⅳ小桶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放回原来小桶后再多次重复。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模拟的是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

B.乙模拟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C.实验中每只小桶内两种小球必须相等,但Ⅰ、Ⅱ桶小球总数可不等

D.甲、乙重复100次实验后,统计的Dd、AB组合的概率均约为50%

答案:D

解析:甲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种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的过程,A正确;乙同学的实验模拟的是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即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的过程,B正确;Ⅰ、Ⅱ两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数可以不相等,相当于精子和卵细胞的数目可以不相等;而Ⅲ、Ⅳ两只小桶内的小球的总量则必须相等,强调两对等位基因的总量必须相等,C正确;甲同学模拟实验的结果是DD、Dd、dd的概率依次接近于25%、50%、25%;而乙同学模拟实验的结果则是AB、Ab、aB、ab四种类型配子的概率均应该接近于25%,D错误。

3、已知羊的毛色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控制。某牧民让两只白色羊交配,后代中出现一只黑色羊。判断一只白色公羊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实验方案有两种,已知方案一中母羊的基因型为Aa,方案二中母羊的基因型为aa,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②全为白色

B.③黑色∶白色=3∶1

C.⑤全为白色

D.⑥黑色∶白色=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和理解应用能力。根据题意可知,羊的毛色遗传中白色为显性,方案一的母羊的基因型为Aa,如果亲本公羊为纯种(AA),则②应该全为白色,A正确;如果亲本公羊为杂种(Aa),则③应该是白色∶黑色=3∶1,B错误;方案二的母羊的基因型为aa,如果亲本公羊为纯种(AA),则⑤应该全为白色,C正确;如果亲本公羊为杂种(Aa),则⑥应该是白色∶黑色=1∶1,D正确。

扩展阅读

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期中复习要点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期中复习要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生物《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期中复习要点
一、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

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

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A:知道)。
(2)两对相对性状与两对等位基因的关系(B:识记)。
(3)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F2中的性状分离比例(B:识记)。
(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C:理解)。
(5)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实施方案
(1)结合减数分裂过程精讲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实质。
(2)使用挂图、投影、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3)使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体现由于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性状的自由组合。
(2)应用概率知识让学生理解不同配子的随机组合,从而出现性状比例9∶3∶3∶1。
四、教具准备:
1.豌豆杂交试验挂图;2.投影片;3.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与前面知识联系非常密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边复习回忆所学内容,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基因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边理解掌握孟德尔杂交试验现象及解释、测交验证、本质等,最终理解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相统—的观点,同时也为以后学习“生物的变异”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发现并总结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只研究了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但任何生物都不是只有一种性状,而是具有许多种性状,如豌豆在茎的高度上有高茎和矮茎;在种子的颜色上有黄色和绿色;在种子的形状上有圆粒和皱粒;在花的颜色上有红色和白色等等。那么,当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它们又遵循怎样的遗传规律呢?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总结出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9。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
实验的?
(2)Fl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为什
么出现了两种新的性状?
(4)分析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
离定律?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不
忙于评判谁对谁错,出示挂图“黄色圆粒豌豆
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对实验过程和
结果进行指导分析:
(1)相对性状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
不同表现类型,不能把黄与圆、绿与皱看
作相对性状。
(2)Fl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
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
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
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
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
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
为9∶3∶3∶l,恰是(3∶1)2的展开,表明
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那么,
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学生活动:阅读并分析教材P10。
教师列出如下讨论题纲:
(1)孟德尔研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
因是位于一对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孟德尔假设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两
纯种亲本的基因型是什么?推出Fl代的基因型是什么?
(3)F1代在产生配子时,两对等位基因如何分配到配子中?产生几种配子类型?
(4)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是什么?数量比为多少?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并争先恐后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教师强调:
(1)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是由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
对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其中用Y表示黄色,y表示
绿色;R表示圆粒,r表示皱粒。因此,两亲本的基
因型分别为:YYRR和yyrr。
板图显示:
它们的配子分别是YR和yr,所以Fl的基因型为YyRr,Y对y显性,R对r显性,所以Fl代全部为黄色圆粒。
(2)F1代产生配子时,Y与y、R与r要分离,孟德尔认为与此同时,不同对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也就是Y可以与R或r组合,y也可以与R或r组合。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动态中理解等位基因的分离和不同对基因之间的组合是彼此独立的、互不干扰的。所以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四种,即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l∶1∶1∶l。
(3)受精作用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结合方式有16种,其中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有4种。
学生活动:自己推演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并归纳总结F2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规律,由一学生上黑板完成,结果如下左图:
师生对F2代进行归纳,得出这样的三角规律来。
a.四种表现型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上右图:
黄色圆粒(Y—1)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上(YYRR、YYRr、YyRR、YyRr);
黄色皱粒(Y—rr)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圆粒(yyR_)出现于第三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
绿色皱粒(yyrr)出现于小三角形内(yyrr)。
b.基因型:九种基因型中的纯合体(YYRR、YYrr、yyRR、yyrr)与两对基因的杂合体(YyRr)各位于一对角线上,如下左图:
一对基因的杂合体以纯合体对角线为轴而对称,见上右图:
c.九种基因型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用F2中两对基因组合方式及比率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基因型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下表:
[三]教学目标巩固
1.一个基因型为YyRr的精原细胞和一个
同样基因型的卵原细胞,按照自由组合定律遗传,各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
A.2种和1种B.4种和4种
C.4种和1种D.2种和2种
分析:由于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
生四个精子,其中两两精子的基因组成相同,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
答案:A
2.在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的实验中,F2代里能稳定遗传和重组型个体所占比例是()
A.9/16和l/2B.1/16和3/16C.1/8和l/4D.1/4和3/8
分析:F2代里能稳定遗传意味是纯合体,共有4种,在16种组合里占1/4;重组型意味着是变异类型(与亲代不同的),共有6种,在16种组合里占3/8。
答案:D
[四]布置作业
l.P12复习题,第一题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植株个体杂交,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F1只有一种表现型,那么F2代出现重组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A.1/16B.2/16C.3/16D.4/16
答案:B
3.某生物体细胞中有3对同源染色体,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只含有父方染色体的配子占配子总数的()
A.l/2B.1/4C.1/6D.1/8
答案:D
4.将基因型为Aabb玉米的花粉传给基因型为aaBb的雌蕊,所得到的籽粒,其胚的基因型最多有()
A.3种B.4种C.6种D.9种
答案:B
总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
---------------------------------------------------------------------------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导言
孟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表现型,F2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孟德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作了解释,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该怎么办?
学生回答:用测交法。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
验证
提问:什么叫测交?
学生回答:是用F1代与亲本的
隐性类型杂交。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请一位学生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指导:这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0。孟德尔用F1作了测
交实验,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预想。证实了他
理论推导的正确性。
设疑:用F1(YyRr)作母本和父本测交的试验结
果怎样呢?
学生争先恐后推演,教师出示投影,比较测
交结果,师生结论是: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这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四)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教师介绍:豌豆体细胞有7对同源染色体,控制颜色的基因(Y与y)位于第l对染色体上,控制形状的基因(R与r)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
学生活动:观看减数分裂多媒体课件。巩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从而理解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动态关系,即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设疑:如果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不能自由组合?
学生展开热烈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显示如图:
思考:在此图中哪些基因能自由组合?哪些不能自由组合?为什么?
学生回答: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r与D或d能自由组合,Y不能与R或r组合,y不能与R或r组合。因为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要分离,等位基因也要分离,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自由组合。
设疑: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出示投影表格,由学生讨论完成。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
项目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数量及在
染色体上的位置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细胞学基础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联系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的每对等位基因都要按分离定律发生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则发生自由组合)。

(五)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师讲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在动植物育种工作和医学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育种上,由于每种生物都有不少性状,这些性状有的是优良性状,有的是不良性状,如果能想办法去掉不良性状,让优良性状集于一身,该有多好。如果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就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美好愿望。
教师出示投影:在水稻中,有芒(A)对无芒(a)是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是显性,那么,AArr×aaRR能否培养出优良品种:无芒抗病水稻呢?怎么培育?
学生活动:积极推演,由一学生到黑板上推演。发现F2代会出现无芒抗病水稻,但基因型有aaRR和aaRr两种。
设疑:在上述两种基因型中,是否都可用在生产中呢?
学生回答:只有能稳定遗传的aaRR才行。
再问:怎样就得到纯种的aaRR呢?
学生回答:需要对无芒抗病类型进行自交和选育,淘汰不符合要求的植株,最后得到稳定遗传的无芒抗病的类型。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患者(由显性致病基因P控制),母亲表现正常,他们婚后却生了一个手指正常但患先天聋哑的孩子(由隐性致病基因d控制,基因型为dd),问:父母的基因型分别是什么?
学生活动:争先恐后推演(片刻)由一学生答出:父为PpDd,母亲为ppDd,而后全体学生都推出相应的结果,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
提问: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孩子,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出现的可能性多大?
学生活动:推演、得出结论:只患多指,只患先天聋哑;既患多指又患先天聋哑;表现型完全正常。可能性分别为:3/8;1/8;1/8;3/8。
从上述例子师生共同归纳出:用自由组合定律能为遗传病的预测和诊断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六)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通过前面两个定律的学习,可知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正确地选用了试验材料。
2.由单因素(即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因素(即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研究方法。
3.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的程序。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任何一项科学成果的取得,不仅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还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研究方法。
(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例题分析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解决遗传题的另一种方法---分枝法。
具体步骤:
1.对各对性状分别进行分析。
2.子代基因型的数量比应该是各对基因型相应比值的乘积,子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也应该是各种表现型相应比值的乘积。
分枝法应用的理论依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建立在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之上的,研究更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两者并不矛盾。
教师投影,显示题目: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是显性,红花(C)对白花(c)是显性。推算亲本DdCc与DdCc杂交后,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比是多少?
教师讲解方法:
1.先推出每对性状后
代的比例:Dd×Dd→1DD∶
2Dd∶ldd;Cc×Cc→1CC∶
2Cc∶1cc
2.后代基因型和表现
型的比例是各对性状的比
值相乘。见下图:
答案:DdCcXDdCc,子代基因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1DDCC∶2DDCc∶1DDcc∶2DdCC∶4DdCc∶2Ddcc∶1ddCC;2ddCc∶1ddcc。子代表现型和它们的数量比是:9高茎红花:3高茎白花;3矮茎红花:l矮茎白花。
[三]教学目标巩固
1.思考: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什么?
2.对某植株进行测交,得到后代的基因型为Rrbb、RrBb,则该植株的基因型为()
A.RRBbB.RrBbC.rrbbD.Rrbb
分析:既为测交,一方必为rrbb,去掉后代基因型中的rb,剩余Rb和RB,则另一亲本必为RRBb。
答案:A
3.基因型为AabbDD的个体自交后,其后代表现型的比例接近于()
A.9∶3∶3∶1B.3∶3∶1∶1C.1∶2∶1D.3∶1
分析:(运用分枝法)Aa~Aa后代为3∶1,bb×bb后代1种,DD×DD后代1种,所以亲本自交后表现型及比例为(3∶1)×1×1=3∶1
答案:D
[四]布置作业
1.P12复习题第2题。
2.某个生物体细胞内有3对同源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方,A/、B/、C/来自母方,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同时含有三个父方(或母方)染色体的配子占所有配子的()
A.1/2B.1/4C.1/8D.1/16
答案:C
3.人类中男人的秃头(S)对非秃头(s)是显性,女人在S基因为纯合时才为秃头。褐眼(B)对蓝眼(b)为显性,现有秃头褐眼的男人和蓝眼非秃头的女人婚配,生下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儿和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
(1)这对夫妇的基因分别是,。
(2)他们若生下一个非秃头褐眼的女儿基因型可能是。
(3)他们新生的儿子与父亲,女儿与母亲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几率分别是和。
(4)这个非秃头褐眼的儿子将来与一个蓝眼秃头的女子婚配,他们新生的子女可能的表现型分别是。若生一个秃头褐眼的儿子的几率是。若连续生三个都是非秃头蓝眼的女儿的几率是。
答案:(1)SsBbSsbb(2)SsBb或ssBb(3)1/41/4(4)褐秃(儿)、蓝秃(儿)、褐非秃(女)、蓝非秃(女)1/41/64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应理解在生物遗传的过程中,由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及不同基因类型的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造成基因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后代的性状也发生重组,出现了新的类型,这种变异的原因就是基因重组。实践上,我们可以让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所控制的优良性状重组,以培养优良品种,也可以对家系中两种遗传病同时发病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能推断出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以及它们出现的概率,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高一生物下册必修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下册必修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第1课时,从本章内容看,《孟德尔的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是学生在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再一次沿着科学家的探究历程,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地讨论生物遗传基本规律的过程;也是又一次领略科学探究方法──假说演绎法的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及理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从整个《遗传与进化》模块看,本节内容为《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学习埋写了伏笔,为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基因的自由组合导致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最重要来源和生物进化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模块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中,本节内容需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第2课时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其再发现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呈现,强调了科学史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包括一明一暗两条主线:

一条明线──孟德尔是如何发现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一条暗线──假说演绎法的探究过程,科学方法的训练。

当然,这也将是进行本节课堂教学的主线。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要求,可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2.1知识方面:通过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1.2.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孟德尔遗传定律探究过程的学习,体验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理性思维品质。

1.2.3能力方面:通过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的分析,尝试演绎推理方法,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1.3教学重点、难点

1.3.1教学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1.3.2教学难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即杂合体所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的分析)。

2.教法与学法

2.1教法

由于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本节课将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和模拟实验,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突破教学难点。在整堂课中,理性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2.2学法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基因分离定律,感受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因此以问题为依托、以演绎推理为主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思考、观察、讨论,伴以读图、析图、写遗传图解等训练,来培养学生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和规范性的养成,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

在回顾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沿孟德尔的探究思路,通过问题(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两对相对性状共同遗传时有何规律?)引入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学习,这既符合孟德尔的探究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可褒扬孟德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2层层引导,学习新知(30分钟)

3.2.1实验现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相关内容后,请学生叙述该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3.2.2提出问题:在观察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回答:

(1)为什么F1全是黄色圆粒?(帮助学生巩固对性状显隐性的认识)

(2)对F2粒形和粒色两对性状分别研究时是否仍遵循分离定律?9:3:3:1与3:1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性状水平上认识到自由组合现象。同时训练学生处理、运用数据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是概率定律)

(3)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的原因是什么?借鉴遗传因子假说,能否解释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3.2.3做出假说:此时学生会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教师作如下引导: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性状分离是因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那么性状自由组合的原因是什么?此时,“性状的组合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这一假设已呼之欲出。(通过这一过程可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对前面的推理过程适时做出肯定性评价(你们做出了和伟大的科学家一样的解释!),使学生对前面的推理过程得到自我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可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形成直观认识,对此难点加以突破。对比孟德尔对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意识到,孟德尔解释的重点是:在配子形成时发生了什么及最终形成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课前布置学生以同桌两个为一组,每组准备一元和五角硬币各一枚,一面代表Y、R,另一面代表y,r,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地体验并总结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在理解了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遗传图解表示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过程及结果,找学生代表黑板书写。完成后,同桌相互评价并共同评价、完善黑板上的遗传图解,最后用多媒体展示完整的遗传图解。(使学生加深对自由组合解释的理解并训练学生书写遗传图解的规范性)

3.2.4验证假说:教师引导:孟德尔在得出分离定律时,提出假说后探究过程结束了吗?假说可以解释已有的实验现象,就说明它一定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参考分离定律的验证实验,自主设计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

3.2.5总结规律:至此可让学生自行总结并叙述自由组合定律。(培养学生总结及表达能力)

3.3课堂巩固与评价(10分钟)

限时完成学案“课堂巩固”部分习题(略),公布答案并点评。

3.4小结(2分钟)

自由组合定律是以分离定律为基础的,是分离定律的延伸。但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至此人们已认识到遗传因子的存在,它在哪里,是什么,如何行使功能,等等,这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我们继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3.5布置作业(1分钟)

4.板书设计

5.教学反思

5.1本节内容以科学史为素材,但不能局限于“讲史”,而是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习科学家的严谨态度。

5.2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线。但受课时和课堂教学形式的制约,所有问题均由教师设置,学生的思维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第1章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在右边空白处画出遗传图解)
1、孟德尔用纯种的_______和纯种的_______豌豆作亲本杂交,F1全为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F1自交后,F2中有____种性状组合,比例_______,
其中新组合(重组类型)的性状有_______和_______。
3、该杂交实验中,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符合_______。
4、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表现型9:3:3:1的
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3:1有什么关系?
练习:(1)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中黄色圆粒出现的概率是多少?_____
(2)用纯合黄色皱粒与纯合绿色圆粒作亲本杂交,F2中的亲本类型_______和
_________性状;重组类型是_________和_________性状。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中,F1产生哪几种配子__________________(用遗传因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_________;你能找出规律吗?
2、F2中有____种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____种表现型;有______种遗传因子组合方式;
3、F2中能稳定遗传的遗传因子组成有______种,各占F2总数的比例是_________。
4、黄色皱粒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绿色圆粒可能的遗传因子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绿色皱粒的遗传因子为________。
5、遗传因子为YYRr的个体性状为______,遗传因子的组成为yyrr个体性状是_______。
练习:(1)AaBb×AaBb杂交,后代性状的表现型及比例、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有几种。

(2)AAbb×aaBB杂交,F1自交,F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为
A.9/16B.6/16C.5/8D.3/16
三、演绎推理的过程
四、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_____,即F1与_____个体杂交
2、后代表现型有_____种,其比例________,说明F1可形成_____种的配子,比例是_________
五、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是_________;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_____决定_____的遗传因子_____
六、孟德尔成功的原因
1、正确地__________,即选用_______________做实验材料;
2、首先只针对__________做研究,再研究__________传递情况;
3、对实验结果进行_____分析;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并设计__________验证。
练习:
1、已知某一动物种群中仅有Aabb和AAbb两种类型个体,两对性状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Aabb∶AAbb=1∶1,且该种群中雌雄个体比例为1∶1,个体间可以自由交配,则该种群自由交配产生的子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A.1/2B.5/8C.1/4D.3/4
2、兔子的毛色有灰、青、白、黑、褐等,控制毛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其中,灰色由显性基因(B)控制,青色(b1)、白色(b2)、黑色(b3)、褐色(b4)均为B基因的等位基因。
(1)已知b1、b2、b3、b4之间具有不循环而是依次的完全显隐性关系(即如果b1对b2显性、b2对b3显性,则b1对b3也显性)。但不知具体情况,有人做了以下杂交试验(子代数量足够多,雌雄都有):
甲:纯种青毛兔×纯种白毛兔→F1为青毛兔
乙:纯种黑毛兔×纯种褐毛兔→f1为黑毛兔
丙:F1青毛兔×f1黑毛兔→
请推测杂交组合丙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结合甲、乙的子代情况,对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做出相应的推断:
①若表现型及比例是,则b1、b2、b3对b4显性,b1、b2对b3显性,b1对b2显性(可表示为b1b2b3b4,以下回答问题时,用此形式表示)
②若青:黑:白大致等于2:1:1,则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③若黑:青:白大致等于2:1:1,则b1、b2、b3、b4之间的显隐性关系是。
(2)假设b1b2b3b4。若一只灰毛雄兔与群体中多只不同毛色的纯种雌兔交配,子代中灰毛兔占50%,青毛色、白毛兔、黑毛兔和褐毛兔各占12.5%,该灰毛雄兔的基因型是;若有一只黑毛雄兔,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黑毛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测实验结果即可)

3、正交、反交结果不同,可能是_________遗传,也可能是_________遗传。两者的区别是前者只与母本相同,后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根据F1自交后代出现的四种表现型的比例来判断两对基因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