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精华6篇)。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以聆听声乐作品为中心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欣赏曲。精选了《回声》、《闲聊波尔卡》、《跳蚤之歌》、《春雨》、《清晨,我们踏上小道》、《游击队歌》、《祖国,慈祥的母亲》等八首精美的声乐作品。
第二部分是知识点,人声的分类,通过教师的板书让学生掌握;声乐的演唱形式通过欣赏以上八首声乐作品,通过探究、听辨等教学活动来完成。第三个知识点是作曲家贺绿丁的简介,让学生阅读掌握。
第三部分感受与判断实践活动,为了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评价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对聆听和探索人声具有兴趣和愿望,在听赏声乐作品的活动中,能积极参与小组探讨,说出人声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童声、男低音、女高音的音色特点;
2、能辨别独唱、齐唱、重唱、合唱等演唱形式;
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
乐,并运用各种形式(如面部表情、身体律动等),能对所听的音乐作出反应,并从中体验到欣赏声乐作品的愉快。
三、课型:欣赏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听赏声乐作品,感受各种不同体裁与形式的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品味人声之美妙,进而激发学生探索人声分类和常见声乐演唱形式的兴趣。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与学生一起探讨人声的分类。
根据人声的特点和音域,可以分为:
童声
女声: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
男声:可分为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
(四)通过欣赏声乐作品,让学生小组讨论各种声乐的演唱形式。
1、听赏《回声》和《闲聊波尔卡》。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
(2)欣赏歌曲,学生欣赏后小组讨论合唱的特点,请小组同学发言。
(3)教师小结:合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之一。各声部少则数人多则数十人,演唱同一首歌。包括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又分为男生合唱、女生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等。合唱音响丰厚,音色多样,表现力丰富。
2、听赏《跳蚤之歌》和《春雨》、《当兵的人》歌曲片段。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
(2)欣赏歌曲,学生欣赏后,小组讨论演唱的'特点(可从音色上讨论),请学生代表发言。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结论:女高音音色柔美、明亮、清丽,男中音厚实、洪亮、豪放,男高音优美、高亢、明亮。
3、听赏女声二重唱《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和男声四重唱《游击队歌》。
(1)屏幕显示歌曲的文字资料,学生快速阅读,尤其了解作曲家贺绿丁的生平。
(2)欣赏歌曲的片段,欣赏后,小组讨论重唱的特点,请学生发言。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补充:重唱是多声部歌曲演唱形式之一,一般由一人担任一个声部,同时演唱不同的旋律,重唱可分为男声重唱、女声重唱、混声重唱、童声重唱等。
4、教师举例说明其他的声乐演唱形式的特点:轮唱、对唱、领唱、表演唱、齐唱。
(五)以小组为单位,听录音,说出下列歌曲的演唱形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
2、《洪湖水,浪打浪》( )
3、《我的祖国》( )
(六)分小组,组织学生把《同一首歌》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进行表现。
(七)小结本课。
教后记:教材所选欣赏曲目非常好,既有代表性,又符合中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欣赏时的兴致比较高,不象以前的教材,选的歌曲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2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念故乡》,重温已经学过的思念故乡的歌曲,从感性上让学生体验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
2、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作曲家生平和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用富有感情的声音来演唱《念故乡》。(2)以小组单位设计歌曲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重点:由于很少学生有离开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体验,缺乏对歌曲的感受和理解,在教学过程 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
难点:激发学生有感情、有力度变化的演唱歌曲。(思乡的感情不仅要深入学生心理,还要让他外化用歌声表现出来,是个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1)要求在课外从学过的课本中寻找思念故乡的歌曲,以小组
为单位复习歌曲。 (2)带竖笛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世界地图
教学过程 :
1、进教室
(1)播放古诗
歌曲《静夜思》
(2)引导学生
感受歌曲
(1)听音乐
进教室
(2)谈谈对
音乐的感受
文字:念故乡
创设思念故乡的氛围,让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思乡的情绪。
2、发声练习
指导学生有力度变化的发声
根据旋律线条的起伏,用有力度变化的声音演唱
发声练习曲谱
为后面运用力度变化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作铺垫。
3、用竖笛自学歌曲主旋律
(1)老师这有三条旋律,请你自选一条吹一吹
(2)强调附点节奏
(1)用竖笛自选练习
(2)钢琴伴奏练习第一局的同学站起来吹一吹、练习第二句……
(3)分句唱一唱
(1)3.5 5 3.2 1|
2.3 5.3 2 — ||
(2) 6 .1 1 75 6 |
61 75 6 — ||
(3)3.5 5 1.2
3| 2. 1 26 | 1—— —||
歌曲《念故乡》是由这三条旋律组成,学会了这三条旋律等于解决了识谱问题
4、导入
我们刚才练习的三条乐句是选自歌曲
《念故乡》,这首歌曲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在美国工作时写的
观看多媒体认识作者
(1)出示课题《念故乡》
(2)展示德沃夏克的肖像
让学生认识曲作者
5、欣赏《念故乡》理解歌曲内容
6、学唱歌曲
(1)你了这首歌曲你想说点什么?
(2)德沃夏克是哪个国家?指导学生找一找地图上中国在哪?捷克在哪?美国在哪?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接下来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念故乡》
(1)视唱
(2)学习歌词
(3)练唱歌曲,注意速度、力度和情感
(1)听音乐,谈初步的感受
(2)回答:捷克在欧洲,美国在美洲,隔着太平洋
(1)第一遍视唱,注意力度和速度以及情绪,第二遍视唱,抠出情绪,教师范唱与学生对比
(2)全体用lu哼鸣,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集体配乐朗读
(3)带歌词练唱歌曲
(1)播放歌曲《念故乡》
(2)展示世界地图
(3)地图上捷克和美国用红色展示出示歌谱
(1)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情感
(2)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捷克、美国帮助学生理解身在他乡的`情感层层递进学唱歌曲通过视唱、哼鸣使学生能感受歌曲的情绪,能正确演唱歌曲
7、高潮:层层递进激发情感
(1)你们想不想看德沃夏克的故乡
(2)看船出海,引导学生给歌曲加旁白台词
(3)在教师不断地引导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4)激发有感情的唱,他把所有感情都宣泄在音乐上,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力度唱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感情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3
一、指导思想
1、体现素质教育观念,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以学生为本的新型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广阔天地。
二、学生情况分析
1、七年级的学生才升初中,胆量需要培养,应努力的让他们敢唱、爱唱。
2、学生的'基本乐理知识还不够,要从最基本的知识教,从认识简谱的7个音开始,并要有十足的耐心。
3、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一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任务
1、七年级音乐有六个单元,以演唱、演奏、欣赏为主要方式。由于无法统一购买竖笛,故演奏课无法去实现。
2、本学期除了教学任务,课外活动的合唱也以每周四课时足量安排,学生会从最基本的呼吸发音开始,慢慢熟练,争取做到背唱歌曲5首以上。
四、教学目标
1、能熟练演唱、背唱下列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歌唱祖国》、《西风的话》、《牧歌》、《樱花》、《划船曲》等教材上的歌曲。
2、能分辨钢琴、曲笛、二胡、吉他、唢呐等的音色。
3、能分辨女声独唱、男声独唱、合唱、对唱、二重唱、齐唱、轮唱、领唱加合唱的演唱形式。
4、通过欣赏,了解并感受音乐如何描绘秋景及表现与之相关的生活;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哈萨克族、与地理环境藏族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和器乐曲,感受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了解亚洲音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五、教材分析
1、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活动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教材使音乐教学从单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材编排紧凑,从唱歌、器乐演奏、欣赏、音乐与其他文化交融等方面都很好,但器乐演奏因为农村中学条件不足而无法去探究。
六、具体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二课时
第二单元三课时
第三单元三课时
第四单元二课时
第五单元二课时
第六单元一课时
由于教学兔子舞、三十六步舞蹈要3课时,总共是十六课时。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4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人文素质的课程,音乐课程的内容以音乐文化为精髓,注重艺术性、人文性,所以,音乐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她包含很深的人文内涵,宽广的人文精神。音乐文化是一种人类文化的结晶,文化的象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改变以往以知识或某个要素为主线,而以人文内容为主线,她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宽广,视野更为扩大,内容更为丰富,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人文内容为线索,选取了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生活等方面的主题组织材料,让学生感到抽象的`音乐是可以理解的、能掌握的。鲜明的主题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习有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本学期教学的目标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深化音乐的`审美功能,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美。
2、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为基点,通过听觉为先导,动决、视觉等积极加入,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感知、表现、鉴赏、创造等审美能力。
3、有机的渗透学科德育,体现音乐的教育功能和陶冶情操的功能。
4、着力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音乐是听觉艺术,也可以辅助视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展示、调查、交流等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音乐内容,不仅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也能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各种音乐表现形式。
四、学生分析
七年级是学生是带有承上启下性质的学习阶段,学生有了初步的审美能力、浅显的音乐知识与基本的技能,对周围的事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音乐的作品也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进入中学,首先是巩固,然后是提高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加强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能力。不能就音乐论音乐,要把音乐通社会、生活、自然、人结合起来,培养完善的人格。
五、教学措施:
1、初一年级的音乐教材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优化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互相渗透,融洽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改变枯燥又单一的课。
3、注重导入部分的设计,以“引趣”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六、评价工作安排
音乐课标评价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活与改善的功能。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5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平时上课时纪律比较好,整体的音乐基础还可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不错,对音乐充满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演唱时不喊唱,认识到气息的作用,演唱时充满感情。各班的学生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还有一些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有缺乏兴趣,所以情况不是很好。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要多鼓励多表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有八课
第一课《跳起来》;
第二课《少年的。歌》;
第三课《水乡》;
第四课《童年的音乐》;
第五课《风景如画》;
第六课《摇篮曲》;
第七课《回声》;
第八课《向往》。
每课基本都有四首音乐,教学内容包括唱歌、欣赏、器乐、视谱等。还有知识与技能和创编活动。
本册教材在编写上主要思路是: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凸显教学重点,关注评价机制,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在理念上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使教育在面对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变音记号,重音记号。通过学习本册教材,学习换气等一些常用记号。
2、学生通过学习歌曲,学会用正确的口形,呼吸及连音、断音的演唱方法演唱,学会简易的轮唱,二部合唱,做到声部间的和谐,均衡,看得懂一些简单的指挥手势。
3、通过学习本册教材,认识一些乐器,学习演奏方法。
4、通过欣赏,了解几种常见的演奏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节拍、音色、音区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5、通过乐器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演奏姿势与方法,培养初步的齐奏、合奏伴奏能力。
四、教学重点
1、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听,唱,跳,画,玩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学会创作。
2、引导学生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演唱时主要训练学生演唱技能,采用恰当的呼吸方法,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3、欣赏中学生听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学生演唱歌曲的技巧,培养独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
1、让学生通过实践及各方面的兴趣教学,来调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2、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
3、让学生在普遍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特长。
六、教学措施
1、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
2、通过多样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能用正确的呼吸和清晰的咬字、吐字、的歌曲技能来表现演唱歌曲。
3、将音乐与人、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民族、音乐与大自然等进行联系,把音乐置身于大文化背景之中,使在音乐这条主线上让学生增大知识面,开阔眼界。
4、变抽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为形象、直观的,易于学生接受,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编创与活动中去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的能力。
5、落实教学“五认真”的具体措施。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在课上多给学生自我表现和发问的机会。
6、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放第要求,防慢教学进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7、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8、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通过音乐教学,突出其学科的特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色教育中,启迪智慧,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新人。
七、教学进度
周次、内容
1、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演唱《我们大家跳起来》
2、聆听《那不勒斯舞曲》聆听《小步舞曲》演唱《土风舞》
3、聆听《小小少年》演唱《小小少年》
4、聆听《牧羊姑娘》演唱《我是少年阿凡提》
5、聆听《洪湖水浪打浪》演唱《采菱》
6、聆听《水乡船歌》演唱《癞蛤蟆和小青蛙》
7、聆听《彼得与狼》演唱《白桦林好地方》
8、演唱《红蜻蜓》
9、聆听《森林的歌声》演唱《西风的话》
10、期中测查
11、聆听《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
12、聆听《摇篮曲》乐曲
13、演唱《摇篮曲》歌曲
14、聆听《羊肠小道》演唱《友谊的回声》
15、聆听《回声》演唱《山谷静悄悄》
16、聆听《乘着歌声的翅膀》演唱《种太阳》
17、聆听《火车托卡塔》演唱《小纸船的梦》
18、机动
19、期末测查
29、期末考试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人音版 篇6
教学内容:
交响曲《伏尔塔瓦河》。
教学目标: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听辨西洋乐器;启发学生形象思维;了解捷克和伏尔塔瓦河(音乐与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
掌握《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体会主题旋律中所蕴含的深厚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听辨乐曲中不同乐器的音色。
教学过程:
1、导入:
在上一课,欣赏了四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中国歌曲,这节课欣赏一首以歌颂祖国为题材的外国交响乐作品,体会一下器乐曲表达情感、形象的不同特点。
2、介绍捷克和伏尔塔瓦河。
在欧洲有一个国家叫捷克,捷克有一条美丽的河流是伏尔塔瓦河。(出示地图)
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套曲《我的祖国》是一部大赞美祖国的音乐作品。(出示斯美塔那的画像,简介交响套曲和《我的`祖国》。)
其中的第二曲《伏尔塔瓦河》是最的,它的主题旋律优美、宽广,形象地描绘了伏尔塔瓦河,充满了对它的歌颂和赞美。
3、欣赏主题旋律(摘录乐曲中的主题旋律)。请同学们跟随录音,看着乐谱哼唱。
4、介绍乐曲内容,分段听赏。启发学生感知在这个作品中典型的音乐形象是以什么乐器表现的?如伏尔塔瓦河的源头——小溪是以长笛和单簧管等表现的;伏尔塔瓦河的主题旋律是以小提琴为主表现的等等。
介绍每段中的主要乐器,引导学生听辨乐器音色。
(1)、伏尔塔瓦河的源头1源头2长笛、单簧管,后弦乐器加入,大提琴音色明显。
(2)、伏尔塔瓦河主题旋律:小提琴为主,还有管乐、三角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