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九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发表时间:2023-12-30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九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1】

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  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 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 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难点:王羲 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1、学生齐读引言。

2、教师引入: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2、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1、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 。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落实知识点。

2、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 所欲言。

3、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

1、指导学生阅读 教 材,找出要点。

2、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2】

了解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等基本史实,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辩证地认识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战争;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开放性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发展个性。

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了解这一工程,培养爱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争特点: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4、商鞅变法的内容: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相关成语:

①春秋时期: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三令五申、卧薪尝胆

1.教师讲述:(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上广泛应用,封建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取代旧贵族掌握国家政权,发展经济。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知道“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3.材料展示:赵王……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佯败而走……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白起)……(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4.结合教材上的“战国形势图”思考:上述材料是战国时期哪一次战争?试着讲一讲此次战争的历史故事。结合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特点?

提示:长平之战。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归纳: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伤亡大。

5.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秦国在战争中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逐渐在战争中处于优势。

2.教师讲述:战国时期另一重要历史现象是,各国都厉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最为有名,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商鞅变法的原因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是在哪一年开始的?支持变法的秦国国君是谁?

(4)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

(5)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

(6)商鞅变法成效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教师补充讲述:

(1)原因:①经济方面: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②政治方面: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这是改革的政治原因。③军事方面:为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确立封建土地制度,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国富)

(5)意义: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成效最大的原因:除了适应经济、政治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还有两大主观因素。一是秦国地处西陲,国家落后,因而改革决心最大,秦孝公鼎力支持商鞅变法。二是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4.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ì)强大,赏不私亲近……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2.都江堰结构:

3.教师讲述: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鱼嘴是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1.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中有一篇《周末风俗》写道:“春秋时狱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春秋时期宗周王,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王矣。”这表明( )

A.春秋时已实行“仁政”

2.(南通)如图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实证( )

3.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意为成年男子不分家另外立户的,加倍征收户赋。这一措施( )

4.战国后期修建的一个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至今仍造福人民,这一水利工程是( )

本课的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都是本册重要的知识点。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商鞅”的舌战群臣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在设计“战国七雄”的内容时,采用了战国形势图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通过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把控时间。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3】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

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后来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曹军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赤壁,大败而回。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

2.386年,拓拔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末,北魏统治者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同时加强对中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进一步推行了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例如,他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3.生活在南朝的祖冲之,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北朝的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的郦道元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4.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以行书《兰亭序》最出色,人称“书圣”。东晋人顾恺之流传至今的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北魏石窟艺术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教案活动设计》文章由收集。设计2008年奥运圣火传递路线

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有关历史资料、文献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设计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地理、语文等各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阐释中国申奥主题,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科技意识和人文意识,弘扬和平、友好和拼搏向上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

通过分组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式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组,明确每组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包括:设计本段火炬传递路线并制成图,以便活动时直接贴到大图上;搜集有关资料;推选课上发言的代表等等。

布置学生查阅有关的历史读物、地图、工具书和一些报刊杂志,还可以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认真新闻记者北京奥申委代表团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上所作陈述报告中的文字。

活动过程

2008年奥运会火炬国内传递路线目前还只是一个简单的轮廓,教师、学生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发挥各自的想像力,设计一个心目中最佳的路线,路线可按一个主题设计,也可按不同主题分段设计、拼接,活动方式多样,可以是由各组同学设计一个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最后评比选出一个最佳的路线;也可以安排各组同学分段设计奥运火炬传递路线,拼接成一个路线。活动过程如下:

课前,将学生分为五组,国外路线为第一组,设计从希腊到中国的火炬传递路线,并负责介绍沿途所经国家或地区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国内路线共分四组:第二组设计从西藏沿丝绸之路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三组设计从西藏沿黄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四组设计从西藏沿长江、大运河进入北京的路线;第五组设计从西藏沿东南沿边、沿海到东北再到北京的路线。每组同学在设计路线时,必须介绍本段路线所经的省市或地区,各省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或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当地的少数民族情况,介绍本段路线中所涉及的重要标志,传送火炬的人员,并简要陈述其理由。另外,教师还要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知识及中国北京承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

上课一开始,首先由教师介绍奥运会的由来及中国早办奥运会的有关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会选择中国北京?教师加以引导。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5】

活动目的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和发展水平。

2)初步培养观察历史文物图,搜集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信息的能力。

3)在情感上感受远古祖先的勤劳智慧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 。

活动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将所搜集的资料在墙报“历史园地”中展示,资源共享。

活动步骤

1)通过复习山顶洞人北京人的有关知识引出人类生存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3)以河姆渡人半坡人为例,模拟远古居民,展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风貌。

活动过程

(小游戏)

1)教师指定两名学生手举北京人代表队、山顶洞人代表队的牌子入场。

2)将写有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生产和生活内容的卡片分发给14名学生。

3)14名学生根据卡片所给内容,在1分钟内找到自己的队伍并亮出卡片。

4)学生评判正误并找出两个代表队中卡片内容相近的队员。(两队中相近的内容有采集和捕猎)其余队员退场。

(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师: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请大家翻开课本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看一看,远古的先民们和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文的导读部分是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有没有科学的东西?

学生讨论:(人类发现植物的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人工种植。)

师: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

师:第二课给我们推出了约7000-5000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三个典型的代表。

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下面我们搞一个小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穿越时空隧道,走进远古家园。(板书)我们从三个典型的原始农耕遗址中选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

根据大量的考古发现,想像这些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生天地

1)学生和教师收集的资料、图片。

2)有条件的学校或家庭可组织参观原始农耕文化遗址。

背景资料

耒耜:

耒耜是用来耕地的工具。耜分石耜、骨耜和木耜。石耜是磨的比较锋利的石片,牢牢捆在木棒下端制成的。骨耜是用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牢牢捆在木棒下制成的。耒是捆在木棒下端的横棍,使用时手握木柄,脚踏横棍,推耜入土,进行耕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6】

第一,兴趣至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觉得历史很难,学习很苦,从而把学习历史看作一件苦役,那么他只会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其实,历史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东西,试想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灿烂文明、古今中外的英雄传说、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这本身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第二,方法为主

1.读历史教材。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2.上课要专心听,下课后多记、多背

,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学到某个历史事件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义、作用、影响等,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识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3.温故知新和善于思考。

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5.解题的思考。

进入高三,考试会相应增多,所以合理安排考试策略并锻炼一定的解题能力是我们最大的目的。策略需要结合自己的需要相应作出调整,而解题则需要注意:

一是解,即想尽一切办法解答问题;

二是思,即解题后的回顾和反思,总结出解题方法并纠正思维误区;

三是归,即将获得的知识经验与教材相印证,回归课本。

如果大家还不知道如何进行解后反思,可以参考一下《360全解密》的形式,剖析题目的命题意图、难点、关键点以及在教材中的原形和变形关键要素,这种能力需要慢慢培养。

第三,心态为辅

保持平常心,这是试题调研的老师对咨询求助的高三同学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平常学习历史时,不要太刻意追求每次得高分,千万不可急功近利忘了根本基础知识的学习。历史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保持一颗平常心,慢慢根据自己的规律去学习,到最后让我们厚积薄发,这样才能使我们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7】

3。都江堰的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变过程。

2。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的纷争,大部分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著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强。

(1)政治上: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应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反馈矫正: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按照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凡是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8】

【情景导入】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古国,创造出来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在我们学习过历史中,文化空前繁荣,成就突出,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引入古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人文精粹。了解我国古代文字、朝代更替、南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农业、书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历史随机图片,视频。总结历史的更替,做课后“活动与探究”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书法欣赏、古乐欣赏等,陶冶情趣,从审美上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历史和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频道小编推荐: |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件【篇9】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自然环境概况,即中国人民生活的环境。本课侧重于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环境只是人们生活的舞台,如何体现人的存在,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是本课的主旨。同时,本课内容为第三课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

(1)通过读图了解中国的地形特点,讨论分析不同地形区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通过读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的特点,进一步讨论这样的地势产生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进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不同地形特别是山区及学生所在地地形区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分为想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学会(新旧结合掌握知识)→会学(读图分析掌握方法)→会用(联系实际活学活用)。

【提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承转】中国的山水和土地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今天,我们将在这优美的画面、动人的歌声中去了解祖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使壮丽河山长在,灿烂文明永传。

【提问】(1)请同学们回忆地形的种类,看图找一下中国有些什么地形?

学生确定中国地形多样。

(2)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区?

【提问】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情况。

学生从生活习惯、农业生产、交通等方面讨论。

【展示】青藏高原、四川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等地的图片。

【提问】其它地形区的人民是否一样生活生产,为什么?

学生结合图片分组讨论分析,农业生产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叙述】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都统称为山区。

【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确定山区面积广大。

【提问】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你有什么看法?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分析对话,鼓励学生结合旅游等亲身休验和所见所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我国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哪里?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你愿意参与吗?

为第三课东西差异、西部大开发作铺垫。

【承转】刚才我们讨论了我国的地形特点,那么在家是否知道各类地形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什么呢?(海拔)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下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

【提问】(1)对照陆高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读图回答。

(2)如果我们自东向西穿越这三个地形区去旅游,会看到地表起伏有什么变化?

(3)你能解释“大江东去浪涛尽”,“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原因吗?

【提问】(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请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今天所学内容或者说出你印记最深的。

(2)我们知道了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你对于人类对地形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有些什么看法呢?

本课的教学应突出人们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很大的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而反思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