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盛唐气象》教学案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5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盛唐气象》教学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盛唐气象》教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3课盛唐气象

1.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归纳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
2.以文成公主入藏等史实为例,理解唐代和睦的民族关系
3.从积极开放和兼收并包两个角度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
4.知道唐代诗歌和书画的代表人物,理解其艺术特点
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从艺术角度、历史角度去理解、欣赏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一、自主学习
1.农业方面发明重要的生产工具________和________;重视兴修________。
2.手工业:(1)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______工艺水平最高,_______冠于全国。(2)越窑的_______、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________,造型精美,色彩亮丽。
3.十分繁荣,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都城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4.唐太宗发兵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___________的统治。
5.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周边各族尊奉其为为各族的“________”。
7.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________,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
8.(1)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享有“”的美誉。(2)杜甫的诗歌淳朴厚重,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3)白居易诗直面社会现实,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9.(1)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柳公权和欧阳询。(2)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________等。(3)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
二、合作探究
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反映了怎样的现实?
三、练习巩固
1.唐朝时改进和创制的新的生产工具有()
A.水排、筒车B.曲辕犁、筒车
C.灌钢法提花机D.翻车、提花机
2.唐朝手工业发达,下列对唐朝手工业的叙述,错误的是()
A.唐朝的丝织品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B.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
C.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非常有名
D.唐三彩由三种颜色制成,色彩艳丽
3.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江南河
4.文成公主入藏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给西藏带去许多的工艺品
B.使得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授予的官职
C.奠定了汉藏两族人民密切交往的基础
D.使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5.“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对一个大诗人的描绘,诗中的“酒中仙”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王维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行路难》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材料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1)材料一、二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分别被誉为什么?
(2)材料三诗句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何特色?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曲辕犁筒车水利2.(1)丝织蜀锦(2)青瓷唐三彩3.商业长安4.西域5.吐蕃6.开明天可汗7.开放积极向上8.诗仙诗圣9.颜真卿吴道子
二、社会风气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体现了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现实。
三、1.B2.D3.B4.C5.A
6.(1)李白;杜甫。“诗仙”;“诗圣”。(2)白居易。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欢迎。

精选阅读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元朝的统治》教学案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1.了解元朝的疆域和民族融合的史实,知道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认识元朝的中央政权机构,掌握行省制度及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认识元朝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贡献
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
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一、自主学习
1._______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的。
2.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
3.(1)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事务;设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设置________,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4.(1)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负责管辖澎湖和________。
(2)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________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1)蒙古统治者早在进攻南宋的同时,就开始对地区用兵和招降,吐蕃归附后,蒙古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设置驿站。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
(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区域。
二、合作探究
与前代相比,元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三、练习巩固
1.它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它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它”是()
A.西汉B.唐朝C.北宋D.元朝
2.元朝在中央设立了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这些机构的职能分别是()
A.行政军事监察B.行政外交军事
C.财政监察外交D.财政军事监察
3.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
A.西周的分封制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C.元朝的行省制D.清朝的军机处
4.元朝时,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机构是()
A.中书省B.行中书省C.宣政院D.澎湖巡检司
5.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这表明()
A.黄岩岛等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当时中国元朝的皇帝是成吉思汗
C.蒙古族比汉族强大
D.元代疆域比唐代更加辽阔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元朝的版图在我国历史上是最大的。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台湾等地区亦都处在中央王朝管辖之下。
(1)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是什么?
(2)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元朝统一最大2.融合3.(1)中书省军事御史台(2)行省4.(1)澎湖巡检司琉球(2)台湾5.(1)西藏(2)宣政院(3)地方行政
二、西藏正式成为元朝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1.D2.A3.C4.C5.A
6.(1)行省制度。元朝的疆域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明朝的灭亡》教学案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情况,深刻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以及明朝灭亡的必然性
2.正确认识“均田免赋”的口号,识记明朝灭亡的时间和原因
3.知道清朝的建立者和建立时间
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政策措施及其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
1.明代,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
2.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兼并_______严重,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__________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尖锐。
4.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了“____________”的口号。
5.1644年,李自成在________立政权,国号________。
6.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内,明朝末帝自缢,明朝统治被推翻。
7.1616年,____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史称后金。
8.1635年,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
9.________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交战失利,退回北京,最后失败。
二、合作探究
在历史长河中,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但却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走向灭亡。你知道明朝的灭亡有哪些原因吗?
三、练习巩固
1.据史书记载:“明武宗将政事交给宦官刘瑾处理,自己在宫内纵情享乐,四处游玩;明熹宗爱好木工,整天沉迷木作,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魏忠贤打理;万历皇帝在位48年,竟有20年不上朝与大臣见面。”从材料中你得出的信息是()
A.明朝社会经济发展缓慢B.明朝中后期皇帝疏于朝政
C.皇室内部钩心斗角D.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4在西安建立政权,政权名称是()
A.大通B.大利C.大顺D.大西
3.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提出的口号“均田免赋”针对的是()
A.宦官专权B.官员贪赃枉法
C.兼并土地,赋税沉重D.皇帝贪图享乐,疏于朝政
4.如果为努尔哈赤写一本传记,下列哪一史料不能作为参考()
A.统一女真各部B.建立后金政权
C.与明军交战,接连取胜D.改族名为满洲
5.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这个王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是()
A.1616年,努尔哈赤B.1636年,皇太极
C.1405年,郑和D.1644年,李自成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1)上述材料中的“闯王”是谁?他有什么功绩?
(2)他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什么口号?起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中后期争权夺利2.法纪土地3.财政危机阶级矛盾4.均田免赋5.西安大顺6.1644崇祯7.努尔哈赤大金8.皇太极清9.吴三桂山海关
二、(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沉迷享乐,这直接导致朝政混乱,贪腐成风,阶级矛盾尖锐。(2)农民反抗:自明朝中期以来,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民间反抗不断。到了后期,就形成了以李自成为首的较大的农民起义军,直接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3)后金崛起:后金政权以及后来的清朝,不断与明朝交战并占据上风,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三、1.B2.C3.C4.D5.B
6.(1)李自成。推翻了明朝的统治。(2)“均田免赋”。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清军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北宋的政治》教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6课北宋的政治

1.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时间和都城
2.识记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3.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理解宋初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宋太祖改革的措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后果
宋太祖集权措施的结果和影响

一、自主学习
1.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为
东京,作为都城,史称________。赵匡胤就是。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按照的统一方针,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解除禁军将领的,牢牢控制军队;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
而无之权。(2)在中央,采取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的制度,还在各州府设置,以分知州权力。(3)取消节度使的权力,在地方设置,把地方财赋收归。
4.宋朝把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加强。
5.为防止唐末以来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掌握军政大权。6.后继的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的格局逐渐形成。
7.宋朝注重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了,增加,提高进士地位。
8.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的风气,有利于和社会的安定。
二、合作探究
清朝学者赵翼曾写诗评议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他评价的就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请你说说北宋建立后是如何巩固统治的。
三、练习巩固
1.北宋的建立者是()
A.杨坚B.朱温C.赵匡胤D.赵构
2.北宋的都城是()
A.长安B.开封C.洛阳D.灵武
3.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下列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C.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D.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4.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
5.宋朝有意开始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的封建帝王是()
A.宋太祖B.唐太宗C.宋钦宗D.宋高宗
6.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
A.宋太祖B.宋太宗C.宋高宗D.宋仁宗
7.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二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这体现了宋朝的政策是()
A.休养生息政策B.重文轻武政策
C.重武轻文政策D.对外开放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材料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2)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积极作用?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960赵匡胤陈桥驿开封北宋宋太祖2.先南后北3.(1)兵权发兵(2)分化事权文臣三年一换通判(3)收税转运使中央4.中央集权皇权5.武将文臣6.宋太宗文臣统兵7.科举制科举取士名额8.尚武轻文政权的稳固
二、(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军队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3)经济上: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三、1.C2.B3.A4.C5.A6.B7.B
8.(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