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8高一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小学音乐教案一年级

发表时间:2020-09-21

2018高一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8高一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2018高一年级地理上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相关阅读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第一节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日心说、近代对宇宙的认识。

2.天体的分类:恒星(如太阳)、行星(如地球)、卫星(如月球)、彗星、流星、星云、星际物质。

3.天体:分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人造卫星,飞船,航天飞机),陨星(陨石)、地面的卫星、云雾不是天体。

4.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天体系统的级别:(从低到高排列)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地月系构成:地球月球。太阳系构成:八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绕太阳公转,太阳占其总质量的99.86%。

7.银河系主体直径8万光年,总星系是我们观测的宇宙,是宇宙的一部分(150亿-200亿光年)。

8.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月地平均距离:38.4万千米。

9.太阳系八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10.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11.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木星质量体积最大,金星离地球最近.离太阳越远公转周期越长,表面温度越低,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12.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演化没中断。②安全的宇宙环境。内部条件:③适中的日地距离,有适宜的温度。④适中的质量和体积,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⑤有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第二节

13.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

14.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连串的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氦原子核,亏损质量转化为能量。

15.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等的主要动力,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作用;②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由太阳辐射能转化而来的。

16.太阳大气从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7.太阳活动主要类型: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实际并不黑,周期11年,黑子的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周期11年,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18.我国太阳能分布:丰富区: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宁夏、甘肃、青海、南疆;

贫乏区:四川盆地、贵州湖南一带。

青藏高原丰富原因: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四川盆地贫乏原因:地形闭塞、云量大、阴雨天气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19.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黑子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影响电离层:耀斑爆发发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手机);③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离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

第三节

20.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开创了从太空观测、研究地球和整个宇宙的新时代。20世纪60年代出现载人航天器。

21.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从空间探索阶段进入空间开发利用阶段。

22.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1960年第一枚火箭、1970年“东方红”1号(第一颗卫星)、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舟五号”把杨利伟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2005年“神舟六号”将两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23.我国三大卫星发射基地:甘肃省酒泉,四川省西昌,山西省太原。

24.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岩中富含地球没有的3He),利用人造卫星做各种科学实验就是利用宇宙中的空间资源。

25.太阳能资源优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污染环境;缺点:不稳定,受天气影响。

26.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①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②把大件空间垃圾带回地球。

第四节(重点)

27.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加,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

28.地球运动时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9.地球自转的周期:1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

31.地球公转的周期: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0.昼夜交替周期:1太阳日(24小时)

3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周期:1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33.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的约为赤道的一半),

两极点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为0。

34.地球公转: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位置:近一远七;地球公转的速度:近快远慢。

35.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夹角:66°34′。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的度数相等,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

36.地轴和赤道平面垂直,太阳位于地球公转平面即黄道平面上。

37.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3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春分日到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北移;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26′N),夏至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23°26′S);

冬至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

39.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太阳直射点以一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意义:调节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的分配。

第五节(重点)

40.地球自转产生了的地理意义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地转偏向力。

41.昼夜交替原因:太阳照射、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自转。

42.晨昏线的判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夜半球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昼半球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

43.晨昏线性质:1晨昏线是平分地球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2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在二分日和经线重合,在二至日和极圈相切。(可用来判断节气)

44.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昼半球:0°太阳高度≤90°;晨昏线: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直射:太阳高度=90°。

45.太阳日24小时不长使地球增热或冷却不过分剧烈,保证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46.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度每隔1°,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相差4秒钟。

47.地方时性质:①同经度地方时相等;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与其相对的经线,是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或24)点。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④其它纬度地区,与晨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出时刻,与昏线相交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日落时刻。

48.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

49.全球每隔15个经度划分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并且规定每个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这就是区时。

50.全球分为24个时区,以0°经线—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7.5°E),划分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1区-东12区;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1区-西12区,东12区与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其中央经线经度数为15°的整数倍。

5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看商看余数看东经西经(商为时区数,若余数7.5°,时区数+1;东经西经对应东西时区。)

52.已知时区数求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看东西时区。

54.相邻的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东早西晚。

53.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

例子:已知纽约时间(西五区)为六月八日15:00,求东京时间(东九区)。(东加西减,时区差(同减异加)为5+9=14,东九区时间=15+14=29-24=5,东京时间为六月九日的凌晨5点。

55.北京时间:以东八区区时(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北京地方时:116°E的地方时。

56.国际日期变更线:东西12区中央经线180°经线(理论上),为避免穿过陆地,实际是曲折的,不与180°经线重合,东12区比西12区早1天,时分秒相同,从东12区过日界线进入西12区日期减一天,从西12区过日界线进入东12区日期加一天。

57.地球上实际存在两条日界线:固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和零时经线(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新

的一天开始于凌晨,也就是零时过后),两条日界线使地球表面有两个不同的日期,只有180°经线为零点这一时刻全球位于同一天。

58.180°经线和零时经线的判别: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分界线是零时经线,过零时经线日期加一天。从零时经线到180°经线(顺地球自转方向)是新一天。

59.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转,地转偏向力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60.夏半年:春分日(3月21日)至秋分日(9月23日);冬半年:秋分日(9月23日)至次年春分日(3月21日)。

第六节(重点)

61.昼夜长短的计算: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所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跨的经度数,昼长=昼弧经度÷15°,夜长=夜弧经度÷15°。同一纬线上的地点昼长和夜长相等,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夜)半球的一半,昼(夜)弧度是所跨经度差的2倍。

62.昼夜长短的分布、变化规律:①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没有太阳直射的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夜现象。②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③赤道全年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晨昏线等分赤道)。④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⑤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点昼夜长短相反。

63.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1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2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3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6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纬度差纬差:同减异加(太阳直射纬度和所求纬度同为北纬或南纬,纬差等于大纬度减小纬度,一个是北纬一个是南纬,,纬差等于两纬度之和)

65.全球除赤道以外,1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2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66.四季:3、4、5三月为春季,6、7、8三月为夏季,9、10、11三月为秋季,12、1、2三月为冬季。

67.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热带有太阳直射,寒带有极昼极夜,温带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69、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3月21日~9月23日

(北半球夏半年)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极昼(夜)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6月22日(夏至日)

北回归线

昼最长,夜最短

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内极昼,南极圈以内极夜

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北半球冬半年)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夜(昼)从北(南)极点扩大到北(南)极圈,再回到北(南)极点;

12月22日(冬至日)

南回归线

昼最短,夜最长

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内极夜,南极圈以内极昼

3月21日或9月23日

赤道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昼夜等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长北极圈内为极昼

全球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最短北极圈内为极夜

全球昼夜平分

春分→夏至

夏至→秋分

秋分→冬至

冬至→春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长夜短但昼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越来越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

北半球昼短夜长但夜越来越短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

70.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同一时间,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随纬度变化

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向南北两极递减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

(2).同一地点,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随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达到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达到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2017—2018高一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①氮(占78%)是地球上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②氧(占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③二氧化碳(含量少),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④臭氧(含量少),吸收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汽、固体杂质一——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①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杂质;②厚度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厚,高纬薄;③特点: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直接热源,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④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是发生在这一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在22-27千米高度处,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②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③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④天气晴朗大气平稳(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①气压低,空气密度小;②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一)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的波长:红外区﹥可见光区﹥紫外区(热短波,冷长波)。
①吸收作用:有选择(二吸一不吸: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能量强的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厚反射作用强,夏天白天多云不太热,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故天空成蔚蓝色)。
④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大,削弱少,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多;反之少(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地面(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②大气的温室效应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辐射→地面增温。
③晴朗:白天气温高(大气削弱少),夜晚气温下降快(大气逆辐射弱),日温差大。
阴雨:白天气温低(大气削弱多),夜晚气温下降慢(大气逆辐射强),日温差小。
3.意义:①减少了气温日较差;②保证地球适宜温度,形成了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③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二)全球热量平衡就整个地球多年平均状况来看:地球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热量相等,人类活动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热量失衡,引起全球变暖。
三、大气的运动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二)原因:①大气运动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②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大气运动的方式:①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下沉;②水平运动:风。
(四)运动基本类型
1.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概念: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①原因: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②形成: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密度差变化→同一水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近地面:热高压,冷低压);
③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白海黑陆;山谷风:白谷黑山;海风:海洋吹向陆地;山风:山顶吹向谷底;城市风:市区上空流向郊区,郊区近地面流向市区。
2.大气的水平运动一风①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方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风力越大。 
③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即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
④高空大气的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⑤近地面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四、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概念: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二)三圈环流(重点!)
1.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2.表现:在近地表形成七个气压带(低压上升气流,高压下沉气流,低压湿,高压干)和六个风带(如右图);
3.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2.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气压带呈不连续分布状态,气压呈块状分布(下图)。
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低压,如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亚速尔高压。
4.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慢,大陆上形成高压,如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副极地低压带切断,在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上形成冰岛低压。
(四)季风环流(东亚季风最典型)(重点!)
1.东亚季风: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风向: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
 分布:我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2.南亚季风: 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东北风、夏季西南风
分布: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3.季风的共性特点:①冬季风:陆地吹向海洋,低温干燥,风力强劲
②夏季风:海洋吹向陆地,高温湿润多雨
③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五、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和暖锋(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
2.气旋和反气旋
气旋
反气旋
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示
气压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气流
北半球
北逆南顺,向中心辐合
北顺南逆,向四周辐散
南半球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典型天气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的“秋高气爽”好天气
3.锋面气旋
①气旋的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反气旋的气流是辐散的,冷暖空气不能相遇,不会形成锋面。
②低压槽: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槽线。
③高压脊: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做脊线。
④等压线或等压面上点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越小。
⑤左图中气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附近)。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旋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重点!)(一)气候两主要要素:气温和降水
(二)气候形成因子:①太阳辐射②下垫面状况③大气环流(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本身是一种气候现象)④人类活动
(三)气候成因:1.三种季风气候成因: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3.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4.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
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夏受副高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②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④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四)气候分布:①大陆东岸:三种季风气候②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见下表)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2.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A、从气温上看,可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五种:(见下表)
热带
亚热带
温带
亚寒带
寒带
气温指标
最冷月>15℃
最冷月0-15℃
最冷月<0℃
最热月10℃
最热月<5℃
气温变化
终年高温
冬暖夏热
冬冷夏热
冬寒夏凉
终年严冬
气候类型
四种气候
季风性湿润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性气候
极地气候
B、从降水上看,可以将世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下四种:(见下表)
降水类型
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气候类型及年降水量(mm)
年雨型
季节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2000温带海洋性气候>700
夏雨型
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或
干旱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热带季风气候>1500亚热带季风气候>1000
温带季风气候500-600
冬雨型
冬季多雨,夏季干旱
地中海气候300-600
少雨型
终年降水稀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250
3、八字方针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具体步骤如下:
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低气温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B、再以降水定型(气候类型),锁定目标。(见下图)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气候类型
降水特征
热带草原气候
夏雨型
地中海气候
冬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多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均匀型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气候变化 20亿年来,地球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周期不一,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十九世纪以来:气候有变暖趋势。
七、全球环境问题:
(一)、全球变暖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二)、臭氧层破坏
1.原因:使用冰箱、空调释放出大量氟氯烃化合物,通过光化学反应大量消耗臭氧,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增加。
2.危害: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同时也会使全球变暖。
3.解决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加强国际合作。
(三)、酸雨的危害
1.定义:一般把pH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
2.成因: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3.我国的酸雨:①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部地区,我国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
4.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危及人体健康;④腐蚀建筑物等。
5.防治:①减少人为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是防治酸雨的根本途径;②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2018高考地理部分重要复习知识点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高考地理部分重要复习知识点”,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8高考地理部分重要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太阳地轴

方向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四: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

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

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o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o26’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

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o,时间相差1小时,每1o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o-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

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七: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

天.

第二单元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

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

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地面等压线向低压方向(向下)弯曲,高空等压线向高压方向(向上)凸起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图2.10,2.11,2.12)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

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季风环流(图2.18)

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

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

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

风向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