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5篇。
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小编终于精心打造出了今天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我们提供的框架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整。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够让教师的工作变得更加完美,准备教案是教师的重点工作内容。 要把握实际,把握精髓。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1
标题: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及反思
引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课程来教授学生基础概念和技能。本文将详细讨论如何设计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我们旨在提供给学生一个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学习经验。
一、背景知识引入:
在进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向学生引入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3、6、9、12等数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他们逐渐形成对3的倍数特征的初步认识。
二、基础概念的讲解:
在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对基础概念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图表的形式,将数字1至100按照3的倍数进行分类,并在黑板上展示出来。这样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3的倍数数列的规律和特点。
三、数学性质的引导:
在学生对3的倍数的基础概念有一定了解后,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发现3的倍数的一些数学性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些具体操作,比如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的特点。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也是3的倍数。
四、巩固练习:
为了巩固学生对3的倍数的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可以选择一些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比如让学生找出100以内的最大的3的倍数,或者设计一些谜题,让学生通过解题来回答一些关于3的倍数的问题。
五、学生合作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认知,并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比如,让学生分成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合作找出一组3的倍数,然后让他们公布自己找到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让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感到非常感兴趣。通过生动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更加深入,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然而,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有些学生在基础概念的理解上遇到困难,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练习。其次,在合作活动中,一些学生在团队合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
结论: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我们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性质,以及通过巩固练习和合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然而,我们也要注意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因为一些学生可能需要额外的辅导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教学手法,以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2
1.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知识不是孤立的,新旧知识有时会存在矛盾冲突,教师如能找准知识间的冲突并巧妙激发出来,就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有效地将新知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2.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产生困惑,这种困惑有时是学生希望理解更全面、更深刻的表现。面对这些有价值的思考,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采取恰当的方法将其激活,促使探究活动走向深入,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不断探究。显然,2、5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其研究方法是相通的(都可以通过“拆数”进行观察),特征的本质也是相同的。这种研究方法和特征本质的及时沟通,激发了学生继续研究4、7、9……的倍数的特征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不断探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并在探究过程中建构起对数的倍数特征的整体认识,感悟数学其实就是以一驭万,以简驭繁。课堂不是句号,学生的发展始终是教学的落脚点。我们的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于一堂课知识的掌握,而应着眼于学生对于解决问题方法的感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3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既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下功夫较多,由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再到5的倍数特征时,何不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没有让学生通过做课本上的习题总结结论,而是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的学号,谁是2的倍数,谁是5的倍数,然后自然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有的同学举了两次手?”全体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几个同学的学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很自然的找到了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我感觉这一个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贴近学生实际。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够。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营造气氛不很到位。后来气氛有所缓和。
2、.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3.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少,激励性的'语言不够。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4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后感觉自己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一是成功的课堂引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是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我充分利用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学号,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是数学。我安排了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的练习,以及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2或5的倍数的练习,这些练习内容使枯燥的数字练习变得生动了。这即巩固了学生对奇数和偶数意义的理解。又让学生对规律的运用更加灵活了,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形式。真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
不足之处是:在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索规律时,我认为猜想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但猜想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需要因势利导。在开展探索规律时,我先组织让学生猜想秘诀是什么?由于学生缺乏猜想的依据,因此,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甚至有的学生在乱猜。这说明学生缺乏猜想的方向和思维的空间,也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篇5
1. 找准知识间的冲突,激发探究的愿望。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只要看一个数的个位,因此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自然会把“看个位”这一方法迁移过来。而实际上,3的倍数的特征,却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于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困惑,“为什么2或5的倍数只看个位?”“为什么3的倍数要把各个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学生急于想了解这些为什么,便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探究的状态之中。
2. 激活学习中的困惑,让探究走向深入。创造和发现往往是由惊讶和困惑开始。对比两次教学,第一次教学由于忽视了学习中的困惑,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并不透彻,探索的体验也并不深刻。第二次教学留给学生质疑的时空,巧设冲突,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对比,将困惑激发出来,通过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质疑,对问题的思考渐渐完整而清晰。学生不但经历由困惑到明了的过程,而且思维不断走向深入,获得了更有价值的发现,探究能力也得到切实提高。当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怎样的困惑,面对这一困惑又该如何恰当引导,尚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
以上就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5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倍数特征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