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3篇)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发表时间:2024-02-22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3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3篇)”,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1)

连续听了两堂全区的公开课《它们有多大》,真羡慕这两位老师,有那么聪明的学生,课堂上思维活跃,与老师配合得恰到好处。

结合两堂公开课的教案,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自己班级也上了这一课。课堂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操作学具,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P65图形B时,起先,学生的思路比较狭窄,只想出了一、两种办法。经过我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了,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了图形B的基础,再思考图形C时,学生们的思维就活跃了。一节课下来,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课后,我不由得想到,一堂课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点拨和应变能力。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爆发出的思维火花,巧妙利用。对于几何类的教学,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0×5=?》课堂教学反思

《探索并掌握“根据这个规律,掌握乘数中间有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画了,,,这几个乘法算式,并让他们根据乘法的`意义来找规律,说明0×5为什么等于0?让学生明白“0×5表示0个5相加,也可以表示5个0相加。0个5相加是0,5个0相加也得0,所以0×5=0”。讲到这里,有的学生说“5个盘子都是空的,一个苹果都没有,当然0×5=0”。当时,我就觉得孩子们根据教材中的实际情境再结合乘法的意义去理解为什么0×5=0,比老师单纯地利用乘法的意义去讲解,学生应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对他们的说法我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

在探讨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时,我逐步引导让学生自己比较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算式的积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正确处理乘数中间的0。探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我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后比较怎样算最简便。最后我加以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便的算法。练习中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算法,还让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的练习中,由于自己的疏忽,解答题的问题出现了问题。这让我非常自责,不过整体还是挺好的。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篇3)

一、教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

这节课开始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复习每一个内容时,我都先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先做题,让他们自己先进行一个复习,然后再帮助学生进行整理,我们在口算、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呢?让学生能先根据刚才所做的题自己小结出应注意的问题,学生自己通过做、实践后得到的结论印象会更深刻。

二、教学题型多样。

在这节课中,有直接让学生口算的题,有个人比赛、判断正误并改正、列竖式计算、找近似数、估算及解决问题的内容,形式多样。这个单元主要是计算,我通过各种形式的题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内容理解和掌握得更好。

三、自主探索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在复习课时,我仍然注重学生个人自主探索及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们独立口算,自己独自笔算;而对于估算的难点内容我会让学生先相互交流、讨论,在小组里先说说,这样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带动其他的学生,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注重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能力。

在进行完口算及笔算的判断后,我让学生独自来说说口算的方法及口算和笔算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我还让学生在复习完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及让学生找出自己还存在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独自思考、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还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空间,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五、采用小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我就提出明确的要求,并采用小组奖励的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课堂中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状态进行适当的激励,用小组的竞争机制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课后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情况给予评价。

不足之处:

这节课较多是让学生来说,让学生实际练习、动手做的题目较少。复习内容很明确,就是口算、笔算和估算,主要是将它们分开进行复习的,缺少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计算的方法。

延伸阅读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模板


88教案网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是每个优秀的教师所必需的。如果想要写出一份好的教案,需要先了解具体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1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普通时记时法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习,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开始,21号的0时。如果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2

如何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开展数学学习是我自课改实验以来一直在教学

实践中探索的问题。本节课是我们数学教研组的一节教学研究课。为了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学习,在课前我积极的进行了教学前的反思,分析学生的学情和原

有的知识经验背景,然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凸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活动化、人文化的特点,使教学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现实生活中的数是十分丰富的,如何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的天空更加广阔,是我这节课着力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数一数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文具、找一找教室和生活中的见过和用过的数字、玩一玩平时小朋友喜欢玩的数字游戏以及课后找一找等活动,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 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二、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设计了数一数、找一找、写一写、说一说、玩一玩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数学学习不再是学生依赖教师讲授、被动接受的过程,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三、开放教学,让数学教学解放学生的大脑

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探究与成功的乐趣。为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中我力求体现开放性教学特点,如“找朋友”的连线,顺序是开放的;数文具的方法、数数的思维过程是开放多样的,有一个一个地数,有几个几个地数;看一看、想一想在教室里、生活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观察感知,得到多种的表象,还可以开放性想象校园里、家里数字的存在与价值;学生表达的语言是开放的,教师没有框死学生表达的方法与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得到了逐步培养。

四、让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如何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增进数学学习的信心?是值得我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积极转变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做游戏,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既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又有讨论的机会,还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与表达,学会了矫正和评价,敢想、敢说的氛围让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长智慧。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3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4

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离学生生活遥远,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拉近1吨与学生的距离?本节课我在教授吨的认识后,觉得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思索了好久,好多地方做的不足,本节课如果以感知活动体验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会让学生大有收获。

一、体验,在丰富的活动中闪光

吨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概念才具有的,而在形成概念中往往以大量的素材为基础。本课应该使用课件创造大量的体验活动,从量和形中认识吨的质量单位。

1、从量上体验1吨之重。从30个学生的体重,100桶10千克的水,一头犀牛的重量等,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丰富的想象,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中,深刻感受1吨之重、1吨之大。

2、从形上体验1吨之多。从30名学生的体重,堆积如山的1吨矿泉水,一个个展示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1吨之多。

二、知识,在不断的在内化中升华

如何沟通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在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不断认知、不断升华。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在不同层次认知中内化新知。

1、调查汇报为感知。课前的调查收集信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吨的影子。

2、实践活动为探究。通过个人提水活动,小组合作计算、估算等过程,在身体、视觉、想象中内化1吨之重、之大、之多。

3、情景应用为升华。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拓展思维,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整个认知过程是体验不断丰富,概念不断形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5

万中无一,零零清清,今天的教学便围绕着特殊的0展开别具风格的探究。课一开始,便出示5个盘子,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生:“有5个盘子,盘子里都是空空的。”于是追问:“你想到了什么?能用数字表示吗?”——0 0 0 0 0,如果把这5个0加起来,你觉得会是谁?(0)追问:为什么还是0?你能把它改写成乘法算式吗?(0×5,5×0,表示5个0相加。)相继增加盘子个数,引导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6×0=0 7×0=0 10×0=0 ??师:“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为什么?”小结:盘子数量在增加,可盘子里还是空的,所以总数还是0。师:“像这样的算式你会写吗?”汇报板书:100×0=0 5000×0=0??师:“老师也写一个a×0=0,可以吗?a可以是那些数?”师:你有什么发现?生1:任何数乘0都是0。师:谁听明白了?生2:无论什么数,只要乘0都是0,就像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学生的回答让我有些喜出望外,于是大力表扬学生巧用谚语,让这句话变得如此生动。接着我又举出两个算式:5+0=5,5-0=5,并追问为什么得数不是0?师:“谁有话想对0说?”生1:“0你真神奇,任何数字乘你都变成0,但有些数加你或减你却还是它自己!”生2:“0你真神奇,有些数遇到你很倒霉,因为乘了之后就变成空气了,但有些数却很幸运,因为他还是他自己。”面对学生如此富有想象力的话语,我意外连连,看来儿童的世界不容小觑。评价:看来0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但我们仍然要感谢0给我们的数学创造出精彩,想想,如果数学缺少了0,那该有多单调啊!生本课堂的脚步正在迈进千家万户,也呼吁广大一线教师慢下步伐,低头聆听孩子的声音。本节课的知识点就只有一句话,但数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告诉与单纯的记忆。学生的“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是课堂的导火线,简单的歇后语却将知识点诠释地淋漓尽致,也才产生后续的放手让孩子畅所欲言,与0进行深度对话。0虽然表示一无所有,但数学缺少了0,却是残缺不全的。于是课后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材,写数学日记,以此为契机,加深学生对0的认知。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6

本节课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并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等。

学生对毫米这个新概念还是有一些基本认识的,当问起碟片的厚度不足1厘米怎么测量的时候,学生能很快的回答出用毫米来测量。在教学时,测量的方法需要进一步规范。起点对准0刻度,直线紧紧靠近尺,再把数字读一读。

今天上课的时候发现,小刻度的读法,学生有些困难,有的数空格的个数,有的数小的刻度线,有的从整厘米的刻度开始数,因此需要有一个教学环节,将毫米数的部分放大后清晰的展示出来,再明确,数的是间隔数,尺子的质量问题,测量的方法问题,也导致部分测量的数据略有误差,教学时还是忽略不计。

单位换算,今天只有厘米和毫米,换算时80毫米=8厘米,5厘米=50毫米,因为只有两个单位,学生有点思维定势,整十就换成一位数,一位数就换成两位数,因此这里不适合安排单位换算,只是简单的单项出现一两组即可。这部分内容适合放在后面的课时里出现。

只是在学生做作业时,作业中出现了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

1、不是从刻度开始测量的物体长度,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只看了最后一个刻度就读数了

2、()厘米()毫米,学生理解成了()厘米=()毫米

3、数学课堂练习本的长和宽,超过了一把尺子的测量范围。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 篇7

时光如梭,匆匆忙忙一学期由结束了。回顾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可谓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在平凡中有创新,在忙碌中有收获。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阅读教育报刊杂志,请教有经验的老师。

二、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的知识基础和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教师经常检查,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做的思考题每题必看,这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学生课余作业每人必看。学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测验,测验试卷同家长见面,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复习阶段,首先对课本进行详细复习,然后采取复习与测验相结合的方法。

三、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

3。注重学科的多元整合。如教学列式解文字题时,引导学生应用语文里缩句的方法进行审题,从而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题意,正确地列式解答。

4。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与苦心。

四、积极参加教研组举行的各种活动。

一学期来我积极参加业务学习,注意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虚心向有经验老师学习,做好教育教学反思、总结,本学期我的论文《让低年级学生的说演绎数学课堂的精彩》获市级一等奖;获区级三等奖;参加小学数学教师水评测试获二等奖;参加本校数学课堂竞赛获二等奖;参加本校课堂教学展示课获一等奖。

回顾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有得也有失,在新的一年的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


感谢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讲台上,粉笔染白发,掌握教案的编写技巧,是每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案就是构思巧妙,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知识而且能感受到快乐的体验。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可能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内容,通过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调动兴趣主动学习。

一、教学导入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摸哪袋棋子公平”作出合理判断。

二、注重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以熟悉的游戏活动“下跳棋前,摸棋子决定谁先走”的生活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地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丰富对可能性大小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想去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事物。

三、让学生充分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本节课一方面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另一方面,通过“摸哪袋棋子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概率去猜测,通过思考验证,总结得出可能性的大小与概率的关系,学生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

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求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和规则的公平性。并且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游戏的愉悦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自信,掌握了所学知识。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 排列组合》是二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是对搭配问题的初步认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自己有比较的好的地方,也还有不足的地方。

做的好的地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老师到北京旅游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又如通过创设“衣服的穿法、早餐搭配、数字游戏”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似的情境,唤起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

2、注意让小组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特别提倡的学习方式,如何使合作学习具有实效性?本节课设计时,注意精选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在教学关键点、重难点时,适应地组织了同桌或四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在学生合作探究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合作探究后,教师还能够及时、正确的评价。教师从实际的学习效果出发,考虑如何组织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防止合作学习走过场。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联系生活学习数学。

不足之处:

1、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不能灵活处理。

2、给学生的探究时间还不太充裕。

我相信,通过这次教学一定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提高。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一天的时间》就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和教学的。

1、重情境创设:创设情境,质疑引入:出示12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12时老师在做什么?为什么都是12时,老师做的事却不同?从而明确一天有两个12时,一个是中午12时,一个是晚上12时,也就是一天的时间,时针要在钟面上走2圈,也就是24时。

2、重难点突破把握关键:教学新课时,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一天的变化,并说出几个时刻,这个时刻你在做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一天的变化。 让学生明白晚上12时就是0时,它是一天的起点,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再到夜里12时的全过程,知道了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24时就是0时,再通过教具演示,建立普通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联系,再让学生运用学具钟面,在钟面上标出24时计时法,使学生对24时有了深刻的体验。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24时记时法和普通时记时法的区别。引导学生把普通记时法转化成24时记时法,把24记时法转化成普通记时法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了24时记时法的一般规律、理解和发现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联系和区别。

3、重生活与数学相结合:设计练习,让学生明确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普遍运用。巩固了24时计时法与12时计时法的转换。

在教学中,我还重视培养学生完整的表述和学会运用数学语言。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表述时间时会产生不规范现象。如:把7时说成7点,8时半说成8点半。我立刻给学生以引导,“在数学上,我们要说成“7时或者8时半。”学生的规范的数学用语得到了强化。

不足之处:

在教学24时是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没有结合当天来说一说:20号晚上的12时,也就是24时,是20号的结束,也是21号的开始,21号的0时。如果强指出学生会更加明确。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难点。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们通过摆小棒来理解算理,再来教学竖式的计算。在突破难点时,学生还是能够根据一年级学的知识不够减可以拆开一捆小棒,拆开一捆就是10根。所以在这一环节上学生学的还是可以的。

不过在练习中,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位借了十位的一捆也就是10根,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最后个位是多少了,只记得借了十根来,如51-36,以为个位算10-6。应该是个位本来有1,借来10就是11,所以是11-6.这是有些学生容易错误的地方。第二、十位借给个位1个以后,学生也打了退位点,但是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还是容易漏掉减去1。如51-36,十位是本来是5-3,实际上5已经借掉了一个应该是4-3,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计算是个难点,应该让学生多说算理,多练习,只有真正理解意思才能正确计算。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整、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计算和以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是小学数学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以“喜羊羊种地”为情境,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材通过有趣的情境和直观的图形,揭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了如下的设想:

一、找准目标,突破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整体设计,关系到学生发展的水平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预设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准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二、通过图片作为切入点,创设亲切、活泼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本课以“喜羊羊种地”的有趣情境为主线,用直观图形来揭示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使学生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悦和成功。我感到只有结合教学的实际,灵活地把握教材,找准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充分放手,才能让课堂成为放飞学生思维的舞台。

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供探索空间。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教将让位于学生的学,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一切只有从学生出发,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者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本节课我没有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而另外设计类似例题的题目,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列式,自主计算,自主说理,将自主探究的权利把握在学生的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另外,孩子发现一个问题,最想知道的就是他的结果,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特点故做出上述处理。课上,我尽量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同时也努力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这节课,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并学会欣赏自我。当然,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请各位领导老师指点。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1)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图形的知识学生已有初步的认识,所以当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的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这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四边形处处可见,因此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描一描校园里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四边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

如何给四边形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但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类的,并且试着让每个学生都说,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我都很关注,眼睛看向学生,包含着激励的目光.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不仅仅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且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关注。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并且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就是几分之几的认识。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新知识之前,我先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温故几分之一的内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我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仍然让学生思考每道题的意图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气不够,需要反复强调和讲解。学习分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平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进的。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3)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4)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5)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6)

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在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计算能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中才能真正体现出计算的作用。如何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何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执教了《口算乘法》后,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启发学生、锻炼学生、激励学生,让它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充分思考,激发思维,快乐收获。

复习之后,去游乐园玩是孩子们熟悉和喜欢的生活情景,所以我设计了带孩子去游乐园玩的环节。不过我在出示主题图后直接给学生抛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继而学习新知。

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给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课堂上,我尽量把同学们思维之花都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地想,尽量地说,让学生自己主动用不同的方法去计算结果,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宽松的思考环境和空间,鼓励他们多想,多说,对说得好,想得透的同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表扬

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口算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因此本节课学习了口算之后,我又加上了例2估算的知识,是课堂内容更加充实,提高教学效率。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的知识很容易弄懂,但是如何体现新理念,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可以让学生学会口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思考得出同类推的方法进行口算,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学习迁移方法。在最后的拓展练习中我提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积是240的算式有哪些?你可以写出几个?的问题。这个问题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一般的学生只要能运用今天新学的知识列出算式就是一种进步,而优生不仅是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运用一些简单的概率,就是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遗漏也不重复,而且还要满足题目中的所有条件。

1、课堂上要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即使是犯了错。

在教学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不要担心学生出错。很多时候学生出错也是一个教学契机。如在练习时出现5006=300.正可以利用这个题提醒学生计算时也会计算出0,所以这个题应该等于3000。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维,尽管是善意的点拨。

在学习估算的时候,出示298,问要想知道够不够,怎么办?、298我们没有学过呀等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想到用估算的方法。在教学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用30去乘8等于240,其实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学契机,但是我还是过于拘泥于教案的设计,非要让学生说出估算两个字,有点儿限制了孩子的思维。这时可以在学生说完后问其他学生他怎么用30去乘呢?你知道什么意思吗?,从而引出把29估成30这一知识点。

3、加强估算方法的训练,理解算法

从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习惯把三位数估成几百几十的数,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还没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及进位乘法,导致错题很多,所以我们现在先把三位数估成整百数。虽然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把一个数估成整百数,但仍有学生不熟练,因此在教学与联系时应继续提醒学生。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7)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梯度导入式”,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我有意识地利用生活情境复习之前的乘法口诀表(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孩子们兴致盎然。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只要是合理的说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30×2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作业中,发现孩子们的写字情况并不好,也许是新学期刚开始,有待今后改正。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8)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篇9)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第二层次自己利用课件出示美丽云南情景图根据情景图让学生自学数学书22页的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从而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并且知道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第三层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结果吗?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说,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层次笔算517-348=,连续退位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知识,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教师走,思维逐步训练发展的阶段,我先让学生尝试笔算,再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桌说,小组说,个别说,最后老师把算法打到课件上,学生对着课件说,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说出笔算方法,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很清楚,从而大家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第五层次当堂训练自己设计三个挑战,挑战一做一做,挑战二数学医院,挑战三送信。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习习惯。

3、在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今后不断提高。

改进建议:师生共同交流、分析计算过程: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个位就变成了17,17减去8等于9;十位退了1还剩下0,0减4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十,10减去4等于6;百位退了1还剩下4,4减去3等于1。应该再多让学生多说、采取全班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及时巩固。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集锦9篇


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都会包含撰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不断优化教师教学时的效果,写教案时有什么注意事项呢?小编为您提供了以下可能有用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本节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初步掌握它们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也是学习和探索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重要基础。

一、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安排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

3.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在教学中,我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出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的面积有大小,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

二、观察老师演示课件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整堂课中,我的课件做的比较多,因为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还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师说的再多,也无济于事,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还是挺不错的,所以让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课件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面积,学生虽然说的不是太准确,但我知道,他们已经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三、师生彼此互动合作交流。

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运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简便而又准确。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求平均数》这节课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上,基本上就是按照:出示例题、分析条件问题、引导列式计算、总结规律:总数÷份数=平均数。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平均数掌握得非常熟练,解题正确率也很高。但是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孩子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平均数?这才是孩子们所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从孩子的发展出发,以孩子的发展为本,为孩子提供了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这节课的设计与传统课有以下不同:

一、目标的着眼点不同。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呈现方式不同。

这节课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在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再去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同。

现在的课是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

四、师生交往方式不同。

现在的课堂不只是师生互动,更有生生互动,老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孩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维自由发展,不仅学会了知识,形成了能力,同时学会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五、应用形式不同。

今天的教学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有味道,不枯燥。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教师要关注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我们的数学将不再枯燥,让我们的数字会跳跃,图形会唱歌,我们的数学从此富有生机,充满乐趣。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要求同学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判断。本节内容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通过引导同学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考虑,使同学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通过组织同学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协助同学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同学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协助同学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着重体现在:

1、让同学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规范》强调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实际的”,“重视从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十分重要。本课设计从儿童喜爱的游乐场中游乐器械的运动引出课题,再让同学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同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身的生活中,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

2、让同学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同学快乐地学习,激起同学的学习情感,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同学年龄小,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褒扬、同学的肯定,因此我在多媒体课件中,交叉一些“真聪明”、“真棒”等嘉奖性的短语或弹奏几秒钟愉快的音乐,这就能很好地激励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如同学答错了,计算机会打出“想一想”、“再想一想”等鼓励的短语,激发同学再一次冲击的力量。如在做练习题时,同学边判断是否平移或旋转现象,计算机边和时给出答案,最后出现了“真棒”的画外音,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样做,就极大的调动了同学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使同学真正乐于学习。

3、让同学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不但能为同学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效率更高的图像和动画演示,将同学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而且可以将笼统的道理通过课件辅助手段,形象地表示出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从而大大减轻同学的认知难度。同时为同学的数学学习、全面开发、智力培养、素质提高等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有效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每个教师备课的关键。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同学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同学展示了每个游乐项目的运动特点,使同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学习了《年月日》,本节课重点让学生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年当中有几个月是大月,几个月是小月?了解平年和闰年,设计这节课时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体验,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学习。有以下几点做法: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观察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只等着听别人的,不去自主思考。如教学平年、闰年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时,再全班交流,总结出判断的规律。

3、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练习中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本课的不足:

堂上还是没能大胆放手,把发言权还给学生:任何情况下都要给学生机会先发言,教师不该代替学生来说。

今后,我还要在教材、学法的研究上深钻,下功夫,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的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如何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前提下解决三年级数学成绩下降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一线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三个方面简论如下: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1基本能力。

1、 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二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

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2、由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为此,我采取由直观教学入手,并且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方法。比如,在讲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 教师板书例题: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按运算顺序计算 简便算法

26×45 26×(4×5) 360÷8÷5 360÷(8×5)

=104×5 =26×20 =45÷5 =360÷40

=520 =520 =9 =9

通过这种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乘法时,三个数相乘,结果不变;和除法时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结论。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学生掌握了知识,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3、突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3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1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1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1、2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1、2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1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十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例如:教学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简便计算时,对偶题目:

51600÷700=73……500

往往有一些学生算错为:

51600÷700=73……5

教师便启发学生用验算的方法发现错误。进而说明余下的“5”是被除数的百位上,应该是“500”的道理。最后教师帮助学生与以前的有余数的除法做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消去相同个数的“0”之后,按以前学过的方法求商和余数,这是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如果有余数,应该在余数后面也添上被消去的“0” 的个数。当然,这只是指法则的记忆而言,在算理上是完全统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就能记住了。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其中 ①是针对学生法则中“被除数和除数划去相同个数的‘0’的相同这一关键词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②是针对学生对余数的位置不理解而提出来的。

③是针对“补0”有模糊认识提出来的。这样,既从正面讲清算理,又从反面加深理解,互相配合,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一、讨论内容

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乘数末尾有零时竖式的简便写法的简便之处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130×5你们是怎样口算的?

生1:0×5=0,个位写0;3×5=15,十位写5,向百位进1;1×5=5,加上进位1等于6,所以是650。

生2:先不看个位的0,13×5=65,再补上个位的0,所以是650。

师:同学们口算有这两种不同方法,那你们能试一试列出它的竖式吗?(学生独立尝试列出竖式,师巡视后,请2位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列出传统竖式和简便竖式。有学生看了简便竖式后开始提出异议)

师:这里有两种竖式写法,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写法(传统写法),谁能说说它的计算过程。(请一学生说)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写法(简便写法),这样写可不可以呢?

(马上有同学说是错的,数位没对齐)

师:这样写是可以的。我们刚才口算时可以先不看个位的0,算出13×5=65,再补上个位的0,这种口算方法和这里的竖式写法是不是有联系?(学生说是)这是当乘数末尾有零时,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写一遍。(带学生写简便写法,提醒注意事项)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竖式。

(生独立列,绝大大部分学生采用简便写法)

师:这题你们觉得那种竖式写法更好?为什么?

(生说出简便写法更好,只需要算24×3,然后在后面补5个0。但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

三、问题所在与解决策略

为什么仍有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呢。课后我想关键是当学生否定简便写法时,老师迫不及待地想纠正学生的这个观念,而没有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比较、体会,自己去感受这样竖式写法的简便之处。许多学生是受到老师说简便算法的心理暗示而采用了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学过程改进如下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联系我们刚才计算这题的口算方法,想想到底可不可行呢?

(生思考后,想到这种竖式写法也是先不看个位的0,算完13×5=65,再补上一个0的,也可以)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竖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再比较一下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针对两种竖式分别汇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试一试列出2400000×3的两种竖式写法。写完后,请你比较一下这两种写法,你有什么感受,你更喜欢哪一种写法?

(生说感受)

四、启发

1、只有学生亲身的观察思考得来的感受、经验、知识,才是牢固的,能内化的。学生会忘掉80%的知识, 学生几年里从课堂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印象深刻、情感色彩浓的知识和技能。 所以老师的教学不在于灌输了多少,而在于遇到问题时,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

2、有学生提出:传统竖式适用于任何情况,而简便竖式只适用于乘数末尾有零的情况。而且只要你知道0乘任何数都等于0,传统竖式计算起来也很快。我觉的教师没有必要一定要学生选择使用简便竖式,应该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自由选择哪一种竖式。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三年级"时、分、秒的认识"是继二年级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秒”,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我在教学中及时进行了复习以往旧知的环节:如认识种面,复习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让学生谈谈自己对1时、1分、1秒长短的认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时间的认识状况,之后带领学生看钟面共同感受1分、1秒的长短,给学生建立准确的定义和认知。

在让学生理解时与分、分与秒的关系时,又用媒体向学生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秒针走一圈,从而揭示时与分、分与秒的内在联系。为进行时间的换算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打下基础。

在教学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学生在掌握理解有关时间的计算时还是出现很多了一些问题:

1、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反复强调了“经过的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区别,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个小时,但在应用中总有部分学生分不清时刻和经过的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分清这两个概念,我常常在课前、课后进行一些即时练习。

2、另一个问题比较多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课本P64第5题: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学生如果按教学中总结的公式,“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

时间”,很多学生能利用公式很快计算出11:20+25分=11:45,其实这样的计算方法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还不是很合理,与第一种问题相似,我认为如果这样算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的话就比较合理,因为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虽然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我认为这样书写学生易理解也较合理。

3. 是经过时间的计算,我由浅入深,从数钟面上的大格入手,逐步教学算出先到整时经过的时间,再过几分,合起来一共是多少分或几小时几分。等学生理解方法并熟练掌握后,学生会想到把几时中拿出1时当成60分进行加减法的计算,再把计算结果转换成几时几分的计算过程,当然这种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来说是有理解难度的,学生往往习惯了十进制的换算方法,很容易在换算时不理解方法由来及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而出错。

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我认为学生容易掌握但学生实际掌握起来有困难的知识点。我想,随着学生认识和理解的深入,时间的知识会真正深入学生的生活,学生们才能真正了解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首先课堂上利用10袋100千克大米的质量就是1吨,让学生感受1吨到底有多重。再利用班上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

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这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然后告诉孩子们,我的体重是50千克。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同时课本上也提供了两头牛的体重也大约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在教学时发现三年级的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比较难算;是否有更大、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虽让学生进行较充分的体验,但毕竟是三年级的学生,吨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有一位学生说一幢教学楼一棵树的重约1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估计时与1吨重的表象,如2头牛、40位同学进行比较。由于吨是用来计量较大的物体质量,所以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少出错。但实际上学生对于这个单位的掌握还不是很好。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编辑为您提供了以下最新的有关“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的资讯,如果你觉得这个小技巧很好用请尽情分享给你的朋友和家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作为教师编写教案是一种对教学能力的体现。在写教案时要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篇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我是一名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周,我们开始了数学第二单元的教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单元,涵盖了数字的认识、数的比较、数的顺序等基础知识。在本次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更加生动、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首先,我采用了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在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数字比大小的游戏。我事先准备了一些数字卡片,上面写有从1到10的数字。我把卡片分发给学生们,然后我随机挑选一个卡片,学生们需要根据自己手中的数字,站在正确的位置上。这个游戏非常简单,但有效地帮助学生们加深了对数字大小的理解。

其次,我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在第二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的活动。我将学生们分成小组,每组四人,然后给每组放一组数字牌。我要求他们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然后用贴纸标出数字的大小。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让他们学会相互倾听和交流,共同完成任务。

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第三课时,我带领学生们一起完成了一个数的顺序的活动。我事先准备了一段数列,然后把它印在纸条上,让学生们将它剪开,然后按照正常的顺序把它们连起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们加深了对数列的理解,并且进一步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

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我进行了一次小结和评价。我让学生们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次学习的重要知识点。我也鼓励他们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次小结不仅巩固了学生们的知识记忆,还让我了解到了他们的学习情况。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在数学第二单元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数字的认识更加深入,能够正确比较数字的大小,也能正确排列数字的顺序。同时,他们也在游戏、合作和实际操作中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他们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次教学反思不仅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继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还让我意识到定期的课堂总结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前些天,我们辛集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为敬老院老人进行了爱心捐款,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5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

“你准备为住在5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出现提问:买三台DV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出色地帮助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实际上我生活中经常遇到有关乘法计算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创造一个良好、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复习“计算”并不枯燥乏味,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1)自主整理。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整理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学生自主整理,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整理成果

师: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的。

(3)展示整理成果:

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已的整理成果?

学生可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a: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

b:我们还学习了估算。

c:笔算乘法包括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

d:笔算乘法还包括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

师引导: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为了看清楚这一单元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用某种形式把这些知识串起来,比如说画一棵知识树,我们一起来完成这棵知识树好吗?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归纳,也有利于启动学生的思维。)

师生共同完成知识树(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呈现这部分内容的知识结构图)。

2、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1)、师:通过整理、交流,你对多位数乘一位有哪些全面的认识?

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就是先不看0,把两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因数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估算就是把一个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百整十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2)师:本单元还有哪些知识感到有困难?

学生可能回答出以下问题:

笔算乘法中间或末尾有0的题容易出错。

估算容易出错。

选择合适的算法有困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内化吸收、自我矫正完善,教师可了解学生学习上难点和弱点,为下一步有针对性练习做好基础。)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师:同学们在交流中表现得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一棵树,树上结满了果实,要想把果实摘下来,就必须算对果实上的题目。你们有信心吗?…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出示:

a、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b、估算

19×6≈72×8≈124×5≈129×6≈

c、笔算

练习二十一第2题,集体订正,重点帮扶学困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全面、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非常棒,老师遇到一个小麻烦,愿意帮老师解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复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2.html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篇3)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属于概率知识范畴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本册教材第105页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这些现象。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我设计了用学生感兴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游戏活动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现象。

成功之处:

1、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

我从学生感兴趣的转硬币游戏引入,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整堂课由摸棋子、放棋子、猜棋子一系列游戏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讨论、实验、合作、交流、创造等,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2、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自己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节课在感知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时,我安排了这样几个层次的活动,第一次是摸棋子,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第二次放棋子,动手实验,老师先让学生试着创造现象,再让学生实验操作进行验证。第三次猜棋子,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直观感受。通过这样的三次活动,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因而产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3、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摸棋子、放棋子、猜棋子等操作实践活动,通过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势,体验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在每一种现象中训练学生反复描述事情发生的结果,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不足之处:

这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导致摸球、猜球活动时间过长。在了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不够充分。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动手体验面不够广,如果每个小组都有操作的学具,使得人人动手体验,各个参与活动,更能达到好的效果。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汇总7篇)


教师,不辞辛苦育桃李,很多教师授课都习惯于借助教案。教案可以督促老师学习。以下为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在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传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单一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了,注重学习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思考、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

在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非常注重的是学生的猜想?感知?体验活动。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的主动活动为主,在活动中深刻感受“做数学”的乐趣。

在本节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理解面积的意义、比较面积的大小、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

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在1平方厘米的教学中,在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并快速地出示课件中“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接着马上就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学生是也可以马上想到1平方分米,但对于1平方分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这就是我在出示“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时,没有加以说明,没有让学生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使学生没有建立起“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回想试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由于对1平方厘米讲得比较清楚,学生就能很快得出:“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多次试教与正式上课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是“活”的。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小数的意义、性质、数位顺序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这部分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法则,还要同整数加减法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加减法的实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思考:

1.设计时我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来,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独立完成两位小数加减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算理,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建构。

2.我选择购书布置图书角作为教学背景,将枯燥的计算教学置身于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来,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学习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

3.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购书情境让学生根据2个条件提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4.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了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了问题让学生提出,算法让学生探究,疑难让学生交流。不过,本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语缺乏针对性,有待在今后教学中不断改进。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平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价格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练习课》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小数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对小数都不陌生,学习时也很积极,学生在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时都很感兴趣,这也提醒我,我们的教学要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觉得有用,才能更好的学习。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后反思: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认识小数复习课》教后反思:

这一单元整体来看并不难,但要学生能深入教材,透彻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练习时我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用自己的话去说。本节练习课学生都能积极大胆的发言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这节课总体来说按照我的意图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由于我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所以在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在出示商品价格时,应多出现一些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的例子。

2.应先教学小数的读法,再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时,没有注意到读法的梳理以及强调两位小数的读法。

3.忽略了小数写法的教学,如果用汉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效果会更好。

4.小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而我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速度太快,学生理解不透彻。在总结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没有反过来再强调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的分数。

5.练习题让学生说明“为什么”难度太大,练习题的设计应围绕学生进行

6.语言表达方面欠缺,语言要优美要有亮点。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内容看似简单,其实也挺有意思。我先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创设了学校课外活动的情境,让学生找一找“图上有哪些是你认识的图形?”并指给同桌看。学生找到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菱形等等。学生说出了那么多名称,有已经认识的,也有似曾相识但并不真正明白的。可以看出,学生对接下去要认识的图形并不是一无所知,而是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虽然他们并不能正确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但他们脑海里已经有了这些图形的大致的形状,可能并不正确,也不够清晰。

在观察了那么多图形的基础上,我直接向学生指出:在这些图形中,有一种叫做四边形。四边形到底是怎么样的,不急于让学生表述,而是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然后选几个上来展示,看是四边形吗?说明理由。学生画了各式各样的四边形,有比较特殊的,也有一般的四边形。这时,学生对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又有了新的认识。

然后我让学生从学具袋里去找一找,“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撕下来”,然后再次组织交流:你为什么选出了这几个,其它的图形为什么不是四边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四边形到底有什么特点?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引导概括出两点主要的: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并把这两点板书出来。

学生学起来很直观很简单!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适当的压力催人奋进。“小数的初步认识”是新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孩子们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认为在以下几方面做得较好: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习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动学习。

课前对于如何教学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这一环节颇有困惑,其实这部分知识并无什么探究的价值,用分数表示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当地用课件来帮助讲解算了呢?我反复思考这一问题。终于决定先自学、再讲解,一方面可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孩子,让优生自主地去学习,再让他们来帮助一些学困生,此外,因为有了教材这一老师的教学之后,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轻松许多,很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来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三、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无论如何把课堂放给孩子们,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节课教学,如果老师不找一些表示长度的小数出来,孩子们就会认为小数只表示价格;如果老师不教孩子们正确地读小数的方法,孩子们就会用以前的读法来读小数;如果孩子们自学后不作必要的讲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会把3厘米写3/300米。因此,无论什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总不可少,关键在于如何“导”得不漏痕迹、如何“导”得恰到好处、如何“导”在关键之处。本节课中,在学生正确地读小数后,我问“小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使孩子们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读小数的认知体系;在孩子们说完分米与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小数时,我问“请小朋友们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促使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对这些小数的认识……在孩子们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有挑战性的、有思考性的问题,促使孩子们去比较、去观察、去思考、去表达,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

本次赛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端正教学思想、埋头于工作都有积极意义。好之不如乐之。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

一直以来,“计算”就是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计算,计算课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代名词。而计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占的比重又相当大,这就要促使我们改革计算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数学,探索数学模型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计算教学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计算不仅仅是计算法则的掌握,计算技能的训练,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就是要通过现实生活的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与运算的意义,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引到计算方法上,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所学的计算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从而明确了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其实在生活中处处有计算问题,如生活中的乘车、乘船、买东西等等都要用到计算,让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广泛地有意识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地观察现实生活,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计算教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从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增强实践应用的能力。

由此可见,有效地进行“算用”结合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技能共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练习得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体验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促进课堂教学师生和谐发展并收到扎实的效果。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88教案网相关专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教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人,教案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堂课的设计与理念,教师借助教案能通晓教材的内容,为什么它算是一篇好教案呢?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1)

乘数最关键之处就是把0前面的数字进行计算,再根据乘数的总共有多少个0就在积的添上几个0.在教学的时候发现了这么几种情况:例如500×36,学生在用竖式尝试笔算的时候,会出现2种不同的方法,现将错误的算法演示如下;把500在竖式中写在上面,

5|00

×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0|00

但他的笔算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讲,他对于乘数的简便计算已经掌握了,但对于计算的算理却不理解.

其次学生对于乘数的0前面有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错误

140

×1500

___________

70

14

____________________

21000

在这里还会发生的就是当14×1得到4的时候不知道那个4应该写在哪个位置,其实这里的1代表的是1个10,4与它相乘得到的是4个10,当你知道4是代表4个10的时候马上就应该清楚4要写在十位上了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2)

以往加减法的验算,是放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分别学习的,现在采用加减法验算集中编排,加法和减法的集中验算方法集中出现,以利于学生通过加减法的互逆关系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加法的验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加法验算方法的多样化,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感受。

①、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看主题图,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购买运动服和运动鞋的情境中学习。并在课后练习中也安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不仅理解算理与掌握方法,而且巩固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益于他们的一生,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小抓起,循序渐进。完整的表述题意。现在的教材和一些练习的片子中,很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都是图与文字配合出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完整的表述题意,有利于学生分析理解,而且坚持下来,能形成方法与习惯。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3)

讲有“余数除法”时,我让学生先复习了“4×()<9,5×()<43,()里最大能填几”和“8÷4、40÷5”等能整除的竖式计算,为讲新课做好准备。讲新课时,我没有直接讲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而是先让每个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10根小棍拿出来,我带领他们做分小棍的练习:“有10根小棍,每2根1份,可以分几份?每5根1份,可以分几份?”当然,学生做这道题不困难。接着我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继续分:“每3根1份,可以分几份呢?”学生以为可以分完,可是分到最后,每人手里都剩了一根,这时,他们都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于是我才开始讲: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都能分完,而且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引出了课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在讨论到计算方法时,我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得出结论。如例1:“有9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不少学生知道要用除法计算,可是又觉得9个苹果没有分完,还剩1个,好像用已学过的除法计算解释不通。然而,这正是学生将要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关键之处,我仍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算理,而是启发他们去想:“为什么这道题要用除法计算呢?”学生都愿意自己把这个问题回答出来,于是就都积极地思考起来。想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终于正确地答出:这题是要求9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这样通过讨论,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学了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在讨论“9÷2”的试商方法时,学生都知道要商4,但对为什么商4的问题,不少人是这样想的:因为放两盘,所以商4。我问:如果书上没有图或者题目中数目很大,怎么办呢?这时,我努力激发他们想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说:你们想想过去学的本领,看哪个同学能够把学过的本领用上。一个学生很快举起手来,说:4乘以2等于8,最接近9。我说:有道理,谁能说得更明确些?黑板上复习的内容就有你们要用的知识。这时一个同学很准确地答出:因为4乘以2等于8,8<9,所以商2。

在讲第二个例题“43÷5”时,我就先放手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针对他们出现的错题,组织大家进行分析。例如,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43除以5商6余13,我问大家:他错在哪儿呢?一个学生说:他的商太小。我问:你怎么一眼就看出他商小了?答:因为他没有取最大的商,13里面还有2个5呢。这样,学生对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做题时一定取最大的商,做完题后要把余数和除数比一比,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方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不仅理解得深,而且记得非常牢。

《倍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第一部分我重视学生的感知,通过圈圈画画,让学生在学习了相差关系的基础上进入对倍数关系的学习。第二部分的处理上是通过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因此,我在设计时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充分建立直观形象。通过比较黄花朵数与蓝花朵数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使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

学生能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的。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这样的几份”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然后又发展到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是因为这样的表述能更鲜明地表达相比较的两个数与“倍”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加深对“倍”的含义理解。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练习巩固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通过练习,巩固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用除法解决。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4)

《认识周长》是孩子们以后计算图形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的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语,所以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的含义。设计这一课时,我主要首先写了一个周字,让孩子们说一说周有哪些含义,然后再出示周长,让孩子们猜一猜周长的周,是什么意思,并指出周长的 周是周围的意思。接着,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出投影上的一些的图形的一周指的是什么?通过学生这样不断地指,去认识和理解必须是由起点到终点,也就是由起点回到起点,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概括概念。然后通过指一指,画一画,看一看,摸一摸等数学活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周长的含义。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些有难度的练习,出示了很多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停地说和指,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周长。

最后设计了一些周长的计算。其实也是对周长定义的巩固。该课时的教学从目标的达成和学生课堂参与来看还是比较好的。不过在时间的安排上还可以安排多一点的内容,把时间把握得更加紧凑一点。

但是在学生动手测量树叶的周长时,由于在进行测量之前缺少对学生方法选择的引导,我发现学生对测量方法的选择很随意,不能较准确的测出叶子的周长,如果在测量之前加上个你打算怎样来测量?问题的探讨,也许孩子们完成的会更好一些。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5)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总的来说这节课是成功的,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设计活动——了解学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例如设计的猜粉笔、猜同学、听口令站队等。首先让学生猜测粉笔“可能”在老师的哪只手中,让学生发现这样推理的“不确定性”;再给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笔不在左手中”,让学生准确的推理出粉笔在老师的哪只手中。使学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据一定的信息来进行分析,才能推测出正确的结果。其次让学生猜同学,在一次次不确定的猜测中我不断地补充条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系统整理,不断缩小范围得出确定的结论。最后为了降低教材练一练第1题的难度我设计了让学生听口令站队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选择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的位置。这些活动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学习充满生活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由阅读分析到利用表格,学习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教给学生进行逻辑推理的方法,让他们自己推理出某种结论,比单纯告诉他们结果更重要。在这节课中,我利用表格、借助符号、运用排除法进行推理。我着重让学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在确定一项的同时,就否定了其他的几项”,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最优化的解题方法。然后,以学校三名教师分别辅导三项活动为例,进行巩固新知。每个环节的解决都是学生自己尝试,探究的结果。让学生经历困惑、失败的过程,再来品味成功的喜悦。学生有所体验,就能构建有自己意义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诱人的灵性,透射出的是体验的魅力。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6)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笔算乘法第四课时 乘数中有0的乘法

在前几节学习笔算乘法和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探讨学习一个乘数是0的乘法或一个乘数中有0的乘法。 教材分析

通过讨论,了解“5个0相加的和是多少?”,有针对性地找出乘数中有0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探究学习方法。

利用5个0相加的和转变为0乘5的积,让学生了解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但一个乘数数位上有0,与该数位相乘后积为0,写在相应的数位下面。若下一位有进位,应与进上来的数字相加写在该数位下面。

1、利用电子白板,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

2、讲解示范,谈讨学习。

3、互动交流,巩固提高。

4、趣味练习,深入应用。

5、讨论小结,回顾知识。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0乘以任何数都得0。

2、末尾有0的乘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看原来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再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

3、当一个乘数中相应数位上的数字是0时,该数位上的积为0。

1、通过现代教育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的的学习热情较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接受的比较快。

2、学生能够和教师配合互动,增强了师生的亲和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具有动态性,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探知欲望。

4、学生之间能够通过互动的学习方式,交流体会课程知识,便于知识的传递。

最新通用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篇7)

《认识几分之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开篇课,试教之后,顿感教材简单而寓意精深,立足生活,而视野博大,它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入手,渐变到理性的思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知识得以积累,能力得以提高。

一、激情导趣,诱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导入选用了学生熟悉和喜欢的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诱发学生产生主动想解决问题的心理。

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及图片演示,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分数,不但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也为学生独立学习延伸教学内容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动手实践,训练学习思维

让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几分之一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

三,直观比较,寻找规律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折纸所表示的几分之一,让学生直观实际的比较大小,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使学生通过比较一目了然就知道谁大谁小,并从中寻找到比较大小的规律。

总之,整节课学生是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的。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贫乏,,如果课中在动手折、动口讲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一边折,一边讲,将分数的含义和实际操作(事物)对应起来,这样学生对于分数的感性认识会更多,理解得会更深刻一些。我想只有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思考,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对于教师来说,教案在授课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教案不是千篇一律的因为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一篇讲述“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的好文章,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1】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2】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3】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篇4】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例题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与十位的积都要进位、十位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又在黑板上把过程板书出来,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检测完成情况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

本节课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练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笔算方法。练习题的设计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发展。本节课教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本课的在情境的设计上没有花多的时间,呈现的方式也缺乏变化,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来说,是缺乏趣味性的。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数学计算不枯燥,乏味。我想,这是我将进一步为之而努力的方向。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编辑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优秀的教师让自己适应学生,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不可或缺的。教案就是教师的生命的体现。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成功之处:

1、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如在导入环节中,我设计了利用长方体、(正方体)中的一个面是长方形(正方形)来导入本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使学生在亲切中自然进入本课;另外,就找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而言,学生能很快说出长方形与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时,就以这种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在折、量、比等过程中感知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主的建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

2、创设学习活动情景,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交流等活动。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获得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所以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边和角?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其次,在引导学生练习数长方形与正方形比赛的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先由学生自己数第一幅图,再指导学生数出第二幅图后师生共同找出数这类图形的规律,从而由学生依照规律完成后面习题的教学思路。再次,本课结束前,我又一次引导学生回顾了这一节课研究图形进所采用的方法,并且加以延伸、拓展,让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并且能利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

4、注重创设情境,合理运用电教手段。 从开始的课题引入到练习活动的各顶比赛,我都给学生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新知,而生动的课件演示恰到好处,更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新知。

不足之处:

1、研究、理解教材的的编写意图不够深入透彻,如在验证正方形的特征时,只简单的说明先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就可以了,只把四条边都折两次,再用对角折一次。而没有说清楚对边折是验证对边相等的、对角折是验证临边相等的方法。

2、在变魔术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环节的演示过程中,操作欠细致,学生没有很好的领略在这个演示过程中的奥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几,认识分数各部分组成的名称,并且知道几个几分之一就是几分之几,发展分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就是几分之几的认识。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传授新知识之前,我先进行复习导入,让学生温故几分之一的内容: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从而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在传授新知识的时候,我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让学生说说这个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底表示什么意思。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在学生做练习的时候,我仍然让学生思考每道题的意图和如何解答。力求做到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当然,这节课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重点基本上把握,但花的力气不够,需要反复强调和讲解。学习分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平均分”,做好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到“平均分”,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这些方面的缺憾都值得我今后思考和改进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这节课另一个设计比较好的地方是想想做做4分小棒一题。在学生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后,请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拿,并且上台来展示分的过程(其实这里有两种思考的方法:一种是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分好之后,拿出其中的一份;另一种是先想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是6根,然后直接拿出6 根小棒。显然,后一种方法更快。)。通过分法的交流,在进行下面拿出12根小棒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能迅速而准确的拿出来。最后,我把每个分数和对应的根数列成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把12根小棒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得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上完课后,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让我对这节课有了新的认识。

今天,我板书的核心内容是三句完整的话。我的初衷是通过这些文字,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难点,并能完整的说出几分之一的含义。而事实上,这样做并不好。学生在说几分之一的含义时,就有依赖思想,会看着黑板上的文字读,没有真正去思考。而如果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的话,只要写出重点的几个字就可以了。 “图文并茂”,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写重点”,能迫使学生去思考,将黑板上的重要信息连成一句完整的话,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明确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还可以同时调动其他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养成注意倾听其他学生发言的习惯。例如:①表扬:学生说得很到位,可以说:“他说得真好!谁能象他这样说一说。”②纠正:学生说得不正确或不完整时,可以说:“他说得对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③示范:如果请了几个学生说得都不是很到位,教师要先示范说一遍,然后说:“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

以想想做做1为例。做完4小题填空之后,可以先比较①—④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共同点:都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然后说说①②两题的相同点(每份都是1个);再比较③④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把 6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不同点: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可以问:“你还能发现什么?”(这些分数都是几分之一,每份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用好教材,用足教材吧。

这节课带给我的启示是丰富的,在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前行……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习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习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习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对后面周长的计算、测量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所以,学好这部分的`内容,对今后的学习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在第一学段明明白白地掌握“周长”这一概念呢?这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理解了周长的实际含义:

一、在实践中感知周长含义

对于“周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体会周长的实际含义,即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从而真正理解周长,形成表象。对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1、指周长:

指一指手中不同图形的周长;

2、说周长:

说说在通过指周长后你对周长的理解;

3、画周长:

用彩笔画一画手中树叶图形的周长;

4、找周长:

找一找我们身边不同物品平面的周长。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逐步建立“周长”这一概念的表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在体验中解决周长问题

在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环节上,我组织学生充分运用手中工具采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寻找不同图形的测量方法,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操作过程中,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有的用直尺量(规则图形),有的用绳子围一围,再量出绳子的长度(不规则图形),有的直接在直尺上滚动(圆形).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去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有笔算两位数加减的基础,因此,列出竖式笔算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本节课时,主要是解决计算加法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减法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重点,教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回收矿泉水瓶,结合情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信息提出了两个问题:

(1)两周一共收集多少个?

(2)第二周比第一周多几个?

学生在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情境中,调动起兴趣,并经历了收集信息、处理、分析信息的过程,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光说光练计算,使得计算课也能生动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

在笔算中,学生计算顺序和计算过程有一定的基础,重点来解决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来减的问题,在这里,用2个问题提醒学生思考:

1、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

2、为什么百位上是2减1?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讨论等学习形式,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计算方法,同时在小结的过程中再提问: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的回忆,以及对计算时的习惯培养。

本堂课最大的缺点练习的内容较少应该适当的在增加练习的内容更好的巩固知识,另外就是课堂的调节还有待提高,这也是在经后的教学学习中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缺点也是需要加强很改进的。希望在以后不断的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105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小黑板、小奖品

一、摸奖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抽奖盒。

问: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让大家免费摸奖,想不想试一试?

2、摸奖规则

摸奖规则是这样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个,摸到白球中奖了,有奖品的哦!摸到黄球没中奖,谢谢参与,明白了吗?

(反思:游戏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我的语言较之后面也是简短精炼)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奖全是黄球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个球,机会非常有限,谁先来?

问:真遗憾!你们为什么都没有中奖啊?

师:对呀!都是黄球,一个白球都没有,你们可能中奖吗?

板书:不可能

你可能从这样的盒子里摸出红球吗?

这样的摸奖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因为根本都不可能中奖!)嗯!看来老师得把里面的球调整一下。

2、第二次摸奖全是白球体验一定

还是6个球,我们再来试一试,谁先来?

哇!真羡慕!你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

师:所以这次摸奖结果如何?(我们就一定能中奖!)板书:一定

(反思:第二次的摸奖开始不久,就有学生在猜测,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也在思考中)

在这样的奖盒里面摸奖,你们高兴吗?(高兴)可谢老师不高兴,因为举办这样的摸奖活动是要亏本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别人愿意来摸奖又能让老师不亏本?

师:说得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试一试。

3、第三次抽奖既有黄球又有白球体验可能

(请一个同学放球)同样还是6个球,抓住机会哦!谁先来?

(视情况问)摸完了四个后问:还有两个球,继续摸下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同步板书)

师:为什么?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摸奖,如果中奖了就奖每个人一颗糖,好不好?(摸奖)

(反思:三次摸奖活动,是成功的。在带领孩子们快乐摸奖的同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也在真实地经历。)

4、小结

(1)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进行的3次摸奖,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

比如说:当盒子里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中奖。(在学生不能小结的时候老师提示)

(反思:越接近课堂的**,我也越投入,不过语言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重复,不够精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最大的失误,没有将孩子们的总结和板书相结合,是直接导致孩子不能准确判断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让孩子们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的时候表现不佳。)

(2)结合板书老师小结

①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能很肯定的说不可能中奖;只有白球的时候,也能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定能中奖;但是当黄球和白球两种球都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中奖或不中奖了,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比如说:今天晚点吃鸡蛋,我们能肯定吗?(不能)那我们就只能说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说:今年冬天可能会下大雪,我说得很肯定吗?(不肯定)那也可能不会下!你能像我一样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吗?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本书,老师一放手,它会怎么样?(掉到地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不会)那我们应该用上面的哪一个词?(一定)你还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像这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龄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吗?公鸡下蛋呢?

那么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可能性。

三、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吗?

老师这有6道题,请大家用符号来判断。一定

判断以后思考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请大家打开书105页,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数量为4、3人,中国是每两秒不到出生一个人。

(反思:这两个环节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是先判断再举例,由于担心孩子们不会说,所以采用了现在这个设计,课后反思觉得还是不妥,一是牵得过多,二是孩子们在没有接触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举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认为与我的新知探究有关系,但也应当允许孩子对个别现象出现失误。这个概率的问题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要完全准确判断是很有难度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升华

1、说得很好。大家表现得这么棒,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他们吗?在你们的欢迎声中它们要隆重登场了!请你猜一猜第一个出来的谁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还可能是懒羊羊,把懒羊羊贴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问:还有两个,这两个不可能是谁?可能是谁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们学的哪个词来猜?

(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选取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兴趣浓厚,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表示,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表示的理解。)

2、装糖果

他们三个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忙装糖果的,愿意吗?想请每个组装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订单一:随意拿一个,一定是桔子味的

订单二: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订单三:随意拿一个,可能是凤梨味的

装好后,说说是怎样装的,为什么那样装?

师:我呀,最喜欢桔子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

(反思: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拓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原因是活动要求不够明确,交待不清。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

五、故事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喜羊羊为了感谢大家,托我讲个故事,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就写两张纸条放到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去摸。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你猜猜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两种,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结合专家的点评,对整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三(3)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校长,我觉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课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课,班级接手之初应该好好和孩子交流,让他们在爱上这节课之前喜欢上你很重要。

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组织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小朋友,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吗?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孩子吗?在大家一番猜测之后,我微笑着开口了,都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欢敢说会听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与错,敢说就是有勇气,就说明你在思考,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表扬。说也是有方法的,要大声地说,让大家都听得到,我不喜欢重复你说的话;要完整地说,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只说还不够,要会听,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和自己的比较,要做到你说我听,他说我听,我说大家听。

简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话,但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课堂的要求,也让他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记得课后戴主任告诉我,你今天怎么尽叫了些平时成绩不好的人来答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还高高地举起手。是呀,他们不单是高兴地举手,高兴地答问,还是高兴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次说得不准确,或者是错的,但他们是真的在思考的,他们回答错误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至少下次孩子们,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看上去会让我的课堂效果打折,不过我猜想,课后他们一定还在偷着乐。能让孩子在你的课堂快乐,有一点点进步,不也是收获吗?

2、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小学教师很多时候有点像演员。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投入,用你抑扬顿锉的声音,用你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个个合适的动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领他们的投入,带领他们的思考。这节课,这点我觉得做得还可以。

3、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奖、猜卡片和装糖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5、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赛课,喻主任就告诉我,数学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认为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越到课堂的后面,语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来。有待修炼呀!

6、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总结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应该结合孩子们的总结完善板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个练习,让学生举例放到第二练习。

(3)装糖果。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三个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不是一个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

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应是: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构建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整堂课以“大卖场”为背景,用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饮食与健康”话题引入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一些健康生活小常识,又激起学生很高的学习欲望。从琳琅满目的大卖场中选择自己想了解的商品信息,进而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学得自然、轻松。有探究的乐趣、有成功的体验;有学习的机会,有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了解本单元即将学习的内容,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

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剧增,学校的学习,只能选取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其它更多的知识包括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只能靠学生自己今后进一步或终生学习。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教育,要培养学生四种本领:即学会求知,学会实践、创造,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从小培养起探究精神,义不容辞。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9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对于图形的知识学生已有初步的认识,所以当我由光明小学校园场景图引入新课时学生很快就能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丰富了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接着让学生按照边的数量的不同把四边形与其他的图形区分开来,这为下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生活中的四边形处处可见,因此在新课教学时,让学生描一描校园里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四边形,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活动内容都是与学生学习或生活密切相关的。

如何给四边形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善于捕捉信息,还不太会倾听,要他们马上做到会倾听,显然不可能。但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引导,使学生学会倾听。让学生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类的,并且试着让每个学生都说,同时对每个学生的发言我都很关注,眼睛看向学生,包含着激励的目光.有些问题学生在齐答时,老师不仅仅听大多数学生的意见,而且对其中少数学生发出的不同回答也非常关注。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0

二年级学生已掌握了退位减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都要从前一位退1,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这节课是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我分五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我先带孩子们一起回忆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这些回顾性的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回忆,更是为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作好铺垫。第二层次自己利用课件出示美丽云南情景图根据情景图让学生自学数学书22页的内容,提出自学要求,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从而列出一个减法算式,并且知道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第三层次估算,你能估算出结果吗?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说,交流估算方法。第四层次笔算517-348=,连续退位减法并没有很多新知识,一部分孩子已掌握了,但一部分学生正处于跟着教师走,思维逐步训练发展的阶段,我先让学生尝试笔算,再交流算法,学生们各抒己见,同桌说,小组说,个别说,最后老师把算法打到课件上,学生对着课件说,达到让每个学生都说出笔算方法,被减数连续有几位不够减该怎么办,每个学生都很清楚,从而大家总结出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法则,第五层次当堂训练自己设计三个挑战,挑战一做一做,挑战二数学医院,挑战三送信。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1、课后发现学生对于连续的退位减法还有一些问题,需在今后多加练习,同时继续培养学生的互帮互查的学习习惯。

3、在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方面还有待今后不断提高。

改进建议:师生共同交流、分析计算过程: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十,个位就变成了17,17减去8等于9;十位退了1还剩下0,0减4也不够减,从百位退1当十,10减去4等于6;百位退了1还剩下4,4减去3等于1。应该再多让学生多说、采取全班说,同桌说、四人小组说,及时巩固。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8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1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后进行学习的,教学后进行反思,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首先在探索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其次是练习中的扑克牌和买奖品,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计算的意义,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

2、口算、笔算相结合,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解决分小棒的问题时,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可以利用学具直接操作得出结论,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出来。计算又可以分为口算和笔算,我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最后还可以用估算来验证自己的笔算结果。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但也要从中选择更为方便实用的一种。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较慢,遇到例题较多的课节,探究新知花费的时间过多,课上练习的时间较少。

改进措施:

1、教学语言和设计影响课堂节奏。每个教学环节应当更加有挑战性,比如说每个小组第一轮的练习比赛正确率看哪个组对的最多,第二轮比赛比赛速度,看哪个组做的又对又快,老师计时两分钟。这也是一个形成习惯养成的过程。并且活跃了课堂,节奏紧凑让孩子们有性质。

2、在扎实教学内容上。课上多次进行了集体运算,让孩子们自主练习的时间变少了,应该合理安排练习时间,减少在黑板上演示的过程,多多利用展台,将孩子们的练习及时呈现和反馈,通过在展台上学生自己的讲解,也是一个练习表达和算理的一个过程。

3、课上多一些鼓励性的语言。孩子们被动的做题成为习惯,少了对数学探索的激情。应该多多注意自己每个环节的导入语,并时刻运用激励法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比如说:新的知识,你会吗?老师不信。

4、学会有效的小结。才能让孩子们真正的懂得,数学是如此的简单和有乐趣,真正的理解数学常常运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的问题,对孩子提问要直指算理,培养学生的迁移思想。

今后会更加努力,多多反思。让自己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2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与二年级上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分别介绍了排列以及组合。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本节课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排列与组合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体会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三、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有序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索数学知识的方法和如何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衣服卡片、数字卡片来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清晰、有条理的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求知欲,在实践操作中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力求为学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本节课让小组的同学交流,你是怎样搭配衣服?用“7”“3”“9”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学生在积极、活跃、自由的交流氛围中,产生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个体的经验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在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联系生活——让学生“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习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预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等活动,找出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地全面思考问题,经历探索简单的排列组合过程。

教学难点:

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和衣服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激趣。

2、课件出示衣服图:两件上衣、三件下装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一件上衣搭配一件下装,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学生可能猜测:生:4种

生:5种

生:6种

……

二、实践操作,解决问题。

1、衣服的搭配问题。(例题1)

学生操作摆衣服卡片,说说最多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连一连)

2、早点的搭配问题。

课件出示点心图。

引导学生思考:

饮料和点心只能各选一种。

两种饮料与四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两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三种饮料与五种点心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

3、行走路线的问题。

课件出示路线图

小组讨论:从乐乐家去动物园一共有几条不同的路线?

(学生汇报交流)

3、开密码锁问题。(例题2)

出示密码锁

学生猜测密码可能是几?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开锁方案)

展示开锁方案

三、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1、课件出示动物园:要参观海洋馆、大象馆、熊猫馆有几种不同的参观顺序?

2、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

《有序的搭配》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数学广角》的知识,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践—验证等数学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有条理全面思考问题。本节课以乐乐去动物园为主线,通过衣服、早点的搭配,路线图、开密码锁,参观顺序等情境创设,学生在摆一摆、连一连、算一算这些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清晰,有条理有顺序的思考问题。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为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在交流活动中,学会表示解决问题中有序的思考过程。本节课学生都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学会了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能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感受“用数学”的愉悦。通过教学发现我对本节课的课堂生成预计不足,学生一下子就能算出衣服共有6种不同的穿法。今后如何开展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以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方面还要多下功夫。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3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4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设计时是从创设运动会的情景出发,让学生始终兴趣浓厚,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如果深入地去反思本节课,就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表现在:一方面,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是否数学课堂一定要以生活情境为依托呢?能不能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教学中追求实效呢?基于这样的思考,我重新设计了《有余数除法》的新知部分教学,旨在凸显数学课的“数学味”,在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上做一种新的尝试。

总之,教学后,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上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其次,提供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最后要构建生活的数学学习原型,使“生活味”为“数学味”服务。这次教学尝试,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5

要想学生学会除法的验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验算习惯,达到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判断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发现计算错误及时纠正,以减少计算错误的教学目的。就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必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源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原来的教案,课始安排了一组基础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与技能,当我发现学生出错较多时,就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案。学生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马虎,抄错题目;二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三是余数大于除数。展示学生的作业,暴露以上的种种错误,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计算时必须要养成认真、仔细的阅题习惯,更产生了要学习除法验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教材中的主题图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采用这样的主题图,可以促进学生了解学习除法验算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学例题4时,直接观察主题图,“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列出100÷5=20(本),和100÷7=14(本)……2(元)他们算得对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说明他的计算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活动概括出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方法。教到有余数的除法,100元可以买几本大的笔记本?100÷7=14(本)……2(元),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给足学生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然后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质疑,明白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出现了多种验算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如1、14×7+2=1002、100-2=14×7,3、100-2=9814×7=9898=98……学生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过程中明确验算有余数的除法要用:商和除数相乘还要加上余数才等于被除数。教学时要求学生把例4这道题的竖式列出来,按照除法的法则一步一步地计算,同时明确:对题中要求验算的除法算式,在除法竖式的右边写出相应的乘法竖式;对于题中没要求的除法算式的验算,则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纸上验算。

设计练习时,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层分散练习加深对除法验算方法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灵活运用除法验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学习除法的作用,在练习中感受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通过练习进一步比较得出有余数除法与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和运用除法的验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程度,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尤其是当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增加评价意识,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评价,没有评价就没有交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这些问题。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6

新课标效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尽管教材中没有概括出计算法则,但学生应形成一个基本的笔算除法的学习策略,知道在做笔算除法时,一般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应有一个合理的演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很有必要通过直观操作与笔算竖式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多少,课堂上即时生成有多种方法都能得到每一份是26根。其中很多学生采用以下这两种分法:A、.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再把2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根。5+1=6,20+6=26根。(这种分法需要分三次,体现在竖式上也很麻烦。)B、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将1捆拆开和2根合在一起再平均分两份(这种方法只要分两次,能与除法竖式的演算过程结合起来)。在第一次试教时,我没有评析A种,直接讲解B种方法,进行演示竖式,少部分学生只是跟随老师的思路一起模仿着学,造成独立练习时脱离直观操作与教师指导显得无从下手。这确实是一种遗憾。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7

半个学期很快过去了,回顾一下自我的课堂教学,有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现就自我应对几种现实反思如下:

1、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反思

任教小学低年级数学,最挠头的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那里的原因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数学学科特殊性之外,教师授课方式、水平、资料安排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教学一些课时,用不一样的方法就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本学期在设计一些课时,我抛开了书中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些现实的情境,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这样处理的好处不仅仅解决了课的重点而且节约了教学时光。大家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高潮之中。尽管要透过多个情境解决几个知识点,这么大的容量,由于学生对教学资料的熟悉和感兴趣往往能到达十分好的效果。这些让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学资料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太少了,常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教学,围绕书本讲书本,围绕例题解例题,所以缺乏对学生用心性的调动,长此以往,学生感到厌烦在所难免,厌学的症结所在。

2、对学生的两极化现象的反思

新课改的理念中倡导突出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一样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一样的发展,而在学生的实际是随着年级的增高,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以所在任教的三年级为例,数学的各项成绩在历次抽测和考核中均还理想,但从口算到应用题,每一项都有几个差的学生。我就想,为什么差的学生越教越多呢?于此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同学热火朝天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的只是鸭子叫雷的主角,不仅仅提不出问题,甚至记不住常见的计算公式,而对于这部分学生,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忽略不计的,日积月累,错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与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但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更要因人而宜,我们也不能用公开课的标准来,衡量自我的学生,我认为我们能够吸取公开课的思想,但不能照搬公开课的方法。

总之,我觉得,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活动,只有从实际出发,才会收到实效,避免误区。

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通用版 篇8

这一课时是学生认识分数的开始,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学生熟悉的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分苹果”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半可以用1/2表示”,并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进而,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操作与描述活动,理解简单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认识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点滴思考。

一、在活动中渗透新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数学知识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课堂开始,通过“分苹果”这一情境引入新课的学习,但为了更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更充分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我通过以数学游戏——拍手表示结果来进行,让学生通过拍手没办法清楚表示“一半”,进而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表示“一半”,从而给学生渗透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在认识其它的几分之一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折一折(折不同形状的纸),涂一涂(涂自己想表示的几分之一),说一说,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在掌握了分数的读写后,让学生尝试写分数。从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建构。

二、让孩子们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整节课的活动,学生都是全员参与,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领悟、理解逐步来认识分数。本节课拍手游戏的引入,孩子们热情高涨,兴趣昂然,后面的“折一折”,“涂一涂”,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从而亲自动手感悟几分之一。在认识其它分数这一环节中,更是全体学生又一次通过涂色和表述,了解2/4,3/4,4/4。从始至终,全班每一个孩子充分参与动手实践,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意图。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及时引导和点拨。这也让我想起了一段话:

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由去飞翔。

三、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课件直观演示把一个苹果一分为二,让学生充分体验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后面的“折一折”,“涂一涂”通过学生亲自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总之,这节课让孩子们都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是,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给我带来了以下几点思考:

1.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学语言的精确性。

数学课堂,特别是类似这样的活动课堂,教师语言的精确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晰,那学生就很难按教师的要求去做,那课堂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虽然在课前,我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且对自己要说的话都做了详细的准备,但因为自己课堂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加上有点紧张,所以自己的课堂表达还是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所以这节课留给我的第一个思考就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意思地训练自己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语言的精确性。

2.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即使同样的设计,同样的活动,但如果是由不同的教师去组织,去实施,很可能效果完全不一样,除了存在部分客观原因外,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是最关键的因素。例如这节课中的挑战难关时,虽然说也调动了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进来,但课堂的气氛并没有像预期那样高涨。如果自己的驾驭能力再强点的话,一定能让这节课再添精彩。

3.要有意识训练学生表达的完整性。

数学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也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行程的一个关键,这节课,我不断地让学生去表述分数表示的意义,但发现还是要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0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000字,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1)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的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而理解一年或一个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选取了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时间。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单位,教学时,我把教材上提供的几幅有意义的日子的图片制成投影片,一张一张给学生出示,先让学生观察,再说一说呈现的什么情景,这些情景发生的什么时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组织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如观察年历时,让学生思考“一年有几个月”等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和身边的教育资源的作用。

在教学24时记时法表示下午或晚上几时时,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教师充分使用钟表模型和课件演示或学具,加强了对钟面的观察操作,体会钟面外圈与内圈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从而理解了24时记时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绝大部分学生对年、月、日知识有了充分的理解,学习兴趣也很高。但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组织不够,少数学生没有准备一张年历,教师也没有准备,只是课件出示了年历,学生观察不清,稍有些混乱,今后要加以改进。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2)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知识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接触,三年级难度又有所提高。排列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排列与组合不仅是组合数学的最初步知识和学习概率统计的基础,而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为了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搭配食物”创设情境,引出搭配问题,并以此理解搭配的数学思想。接着,让学生经历“猜一猜,摆一摆,说一说,画一画,算一算”整个数学化的过程,来解决“俩件上衣件与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渗透组合思想,发展符号感,并使学生的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得到有效地提升。在排列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意识,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比较有序排列与无序排列,使学生体会有序思考的好处——不重复、不遗漏。

在合作探究中,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时间,并深入小组中恰当地给予指导。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3)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体重?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你估计老师的体重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的?

2、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水果市场逛一逛。看,这里到处可见一箱箱的水果,真热闹啊!让我们拿一个大苹果看看能有多重吧![出示:一个苹果重200(克)]

那一箱苹果呢?[出示:一箱苹果重10(千克)]

[出示:一卡车苹果重3( )]一卡车苹果的重量是3克,还是3千克?都不恰当,是吧?因此,人们就又规定了一个新的,比克和千克都大的重量单位——吨。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吨也是一个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与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二、讲授新知,解决问题

1、1吨有多重

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让学生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1个同学的体重约是25千克,4个这样的同学约重多少千克?(约100千克)

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联系班中40个体重约是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悟1吨的重量。

2、哪些东西大约有1吨

(1)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重1吨?

(2)一头牛约重500千克,几头牛约重1吨?

(3)你能说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吗?请在小组内相互说说。

(4)你认为什么样的物体要用吨作单位呢?

小结:我们在计量较重物品或大件物品的质量时,常用吨作单位。

(5)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用吨作单位的吗?

(货车的载重量、电梯的载重量、桥的载重量等)

(6)完成32页的做一做,集体订正。

3、单位换算

刚才我们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反馈后,提问:“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千克和克呢?”

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最轻的是?

4吨=________千克

3000千克=________吨

学生尝试完成,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演示)

4吨=4000千克,因为1吨=1000千克,4吨就是4个1000千克,就是4000千克。?3000千克=3吨,因为1000千克就是1吨,3000千克有3个1000千克,也就是3个1吨,就是3吨。

完成32页做一做,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估一估,连一连

大象 鲸 山羊

50吨 60千克 4吨

2、在一辆载重是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为什么?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

(2)小明体重35( )。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

(4)码头停泊的货轮能载货10( )。

4、13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介绍方法

四、课外延伸,加深理解

1、日记一则。

大家好!我叫小马虎。星期日旱晨我从2分米的床上起来,洗刷完毕,就去吃旱饭。我吃了一个50吨重的肉包,喝了一杯牛奶,然后开始做作业。我做的几道题是这样的:

5吨=(5000)千克

4020千克=(4)吨(200)千克

3吨400千克=3400(克)

下午我去逛公园,看见公园里有一只大象重7千克,晚上8小时30分我睡觉了。

2、你知道吗?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谈谈感受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4)

第一节数学课(9月6日)

真正上数学课今天是第一天,虽说课早已备好,昨天还简单温习了一下,结果还是一团糟。

1、没有控制好教学时间;

2、备课不充分,无论对教材还是学生都不到位;

3、课堂纪律不好,学生说话、做小动作、思想开小差的较多。

问题已经摆在面前,现在要做的是解决问题。

现象1与现象2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都是因为备课没有备好,所以教学时间控制不好。解决办法也很简单——认真备课。(不过说来简单做来难,已经是“老教师”了,改变起来更难。)像今天的内容,或者放弃估测的内容或者改成两课时上,否则贪多求全,反而两头落空。

教学要学会做减法。

一、学生聪明与优秀大多不是教师的功劳,所以不用担心因为自己没有讲到而影响到学生的成绩,细想来还是担心自己的平均分的因素多一些吧。

二、贪多嚼不烂。觉得得每个都重要,哪个都不能不讲,跳出小学数学来看,都是可讲可不讲的。

现象3形成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教师讲解缺乏吸引力。这里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基本功问题,还有教学内容本身的问题。教师要努力发掘数学本身的魅力,用数学本身吸引学生,这才是最持久的动力。二是学生的习惯不好,这里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年龄的原因。除去这些客观的原因,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正是我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还要从备课入手。通过备课命使数学的真、善、美得以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展示,发展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古人说得发好“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通过细致的备课还能提高教师的表达水平,使教师的语言更准确、简洁、优美。

其次是认真、长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点上今天已经进行了一些努力,例如准备哪些学习用品及它们的摆放位置,上、下课的礼仪,还有课堂中5秒钟快速整理课桌,3秒钟端正姿势等,这些习惯绝非短时间可以养成的,如果自己淡忘了,疏忽了,学生肯定忘得比你快。(最好将这些都写在备课本上,每天上课都可以看到,以此提醒自己)

今天纪律最不好的时间是作业时间。所以培养学生独立、安静完成作业是重中之重。一般来讲是,课堂作业都是提前做过的,不会有普遍问题出现,即使有也在作业前指出、纠正了,所以要求学生在作业时保持完全安静是可行的。

这里还面临一个问题,学生作业的速度相差悬殊。先做好的怎么办?是做思考题还是看课外书?应该都可以吧,或者将两种方式综合起来用,虽然会增加自己一点工作量,但若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作业环境,培养学习一处习惯,那也物有所值了。

当然别忘记错误登记和作业订正。这既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也是与学生沟通的最好时机。只要做好记录,早上、中午随时随地可以订正,这样及时反馈,能避免问题堆起来无法解决。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5)

仿照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设计,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称得六筐石头的重量分别为328、396、354、375、309、367千克,要求学生估算大象的质量。出现如下几种情况:1、精算(很多),2、先精算出准确值再四舍五入,3、300+400+350+400+300+400=2150,4、300+400+400+400+300+400=2200,5、330+400+350+380+310+370=(比较多)。无一人用乘法估算,老师的再三启发:有没有比较简单的估法,老师想看到一种简单的估算方法!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一个学生想到了400乘6等于2400。我如获至宝,马上请他抄在了黑板上,然而全班学生都认为这样估算是错的!原因是没有一个重量是400千克,都比400小,差距太大。

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不是有这么多用乘法估算的吗?400×6(大估),300×6(小估),350×6(中估)。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上怎么一个也没有?好不容易启发出一个大估,全班同学都认为是错的!我们的课堂咋了?我们的学生咋了?是教师的引导出了问题?

静心思考,应该是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学生把估算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的。而估算的价值在于方便、快捷,我告诉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估算,我们是为了简便而估!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才接受了400×6这种估法。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必须要让学生明白估算的目的和价值。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6)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

《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时间单位:时、分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时间计算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点:

教学方法:

1、设疑激情: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在导入时我利用新年到,大家欢天喜地,喜迎午夜新年到了的场景,通过学生们的倒记时导入新课,在旧知和生活经验的影响下,由学生自己引出“秒”,学生初步感受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揭示课题“秒的认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来。

2、引导探索:当学生产生探索欲望和兴趣之后,教师所要考虑的应是如何提供适当的条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去探索知识。在教学中,我通过七个环节: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数学感知,激励学生再课堂上认真思考,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学生真正会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索秒针的走动情况;组织学生体验1秒与60秒,观察分针走动情况,让学生知道1分=60秒;通过集体活动、合作活动、小组活动形式,多角度感受秒的持续时间。

3、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深刻地感受秒这一时间单位应用的广泛性。练习中,我加入了我们生活中的例子。如:阅读短文《小宇的一天》帮助学生理解,实际是综合考察了学生对时间单位的应用能力。

4、交流评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

法,一方面可将每一个成功的经验收获转化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成为影响其他同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学生在评价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目标要求,形成自我反馈机制。在小组交流中认识自我,也学会评价他人的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

1、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钟面,认识秒针与分针、时针的区别;观察分针和秒针的走动,抽象出1分=60秒。

2、活动实践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体验秒。为了学生能更有效地学会用各种方式估测活动的时间,集体活动时我用钟表记时,来看看学生60秒能做些什么事情,加强学生对1分=60秒的认识,从而感知60秒。

3、独立思考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把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方法教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教学中,认识秒针和1秒、体验1秒的长短、1秒的价值、教学1分=60秒、体验1分的长短、小结,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给学生留出时间想一想,然后再与同桌学生交流,最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说出来。

4、指导学生倾听的方法:我的做法是:课堂上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几个人。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学生往往认为自己的就是正确的,就是最好的,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总想辩解。这时,我就会对学生说:“比一比,看谁最懂得尊敬别人,能安静地听完别人的发言。”这样不仅使急于辩解的同学静下来听,更促进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具体,说完整。同时,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意见都是正确的。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当在课堂上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们常常常会留给学生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会用“大家想不想听听老师的想法”来平息他们之间没有结果的争论。这时候学生往往听得最认真。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我能做到: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到的,我决不设计包办代替。努力设计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地思维。

通用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篇7)

《测量复习课》: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

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

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

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1)

数学生活化、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该选取那些对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因此在本节课中,特别突出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独立活动、小组合作活动中,自主地探究和学习知识,而不同于传统的讲授灌输知识。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思考探索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教学规律,主动参与学习,不是做学习的接受者,而是做学习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主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的操作对象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为此,我在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悉的文具盒、课桌为观察和研究对象。安排了多次观察、测量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学生实践活动中丰富了自己对1分米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积累实践经验。

二、让学生自己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问题,让他们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或小组合作商量解决。例如,在测量课桌的长度时,由于课桌比较长,有的学生把直尺量得一边高一边低,结果测量的结果出现了偏差。这时小组的其他同学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及时纠正。有的同学直尺不够长,小组同学协作作上记号,再将几次测量的结果相加。有的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测量,再将测量的结果相加。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优化课堂氛围,体验学习乐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体验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的丰富多彩老师只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充分交流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乐于表现的舞台。在这堂课上,我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共同参与,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踊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着师生的真情对话。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2)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

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半个月饼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其实所有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分苹果和梨子,让学生知道是平均分,那么半个月饼怎么来表示呢,以单个物体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物体无法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这样引入的优点是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凸现出来,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但同时隐性的缺点却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把对分数的认识放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来表示。是否会更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边做边演示

平均分用“一”表示,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2),取其中的一份(1)。

写作“”,想一想,这里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2和1吗?(师边板边讲解分数线、分母、分子,有谁能读出这个数?)

指名读数(读作:二分之一)

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

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直观的看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

要得到一个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圆形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边说边演示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分月饼来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的含义)

(二)教学例2

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出来,并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折出它的,有多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

(三)认识其他分数

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观察课本91页主题图你能找到几个几分之一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5.html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3)

今天教了三上最后一单元的第一教时,题目是《认识简单的分数》,教后有感!

一大早,我到班上,对学生说,今天第一节课在前三楼多媒体教室上,学生很开心,上课时,我就用了《教师用书》自带的光盘来上课的,效果还不错。

课上揭示分数二分之一时,我是这样上的。

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人分得其中的一份,这一份就是二份中的一份,二份中的一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很能理解。

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时,我指着分母2说,2表示刚才分时的什么?(总份数),总份数怎么样?(最多,最大),所以,2在这里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母,我们知道,母亲是最伟大,最了不起的,2就像母亲一样也是最大的。随后,我又指着1说,1表示刚才的什么?(每人分得的份数),我说,对,它是总份数的一份,就相当于母亲的儿子一样,所以,给它起个名字叫着分子,你现在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了吗?请同座位的同学互相说说,

用通俗话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这是我上课时的临时发挥,学生在听的时候不时发出笑声,说明学生听的很开心,在开心中学习,掌握地较好。

在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中,学生也学的很快,这是我没想到的。

批完课堂作业,有一题做的不理想,题目是这样的: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了每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学生大多数看是画了四种方法,但实际上有两种方法是重复的,只有十几个人画出了第四种方法,就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的那一种。还有一个情况,作业最后一题,有不少人1写成了一分之一,这是我没想到的,可能学生是这样想的:把这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一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用一分之来表示可是图上明明写着1,学生就是不知道写,我想可能是我过份强调了意义的原故吧。

这是一堂高效的课堂,因为学生上的开心,教师的任务也完成的不错,学生的作业也能及时做完,并上交,我也很开心,大家都开心就好。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4)

《认识分数》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开始,我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去秋游,带了许多好吃的食品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从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块蛋糕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在认识蛋糕的二分之一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了折一折,涂一涂,认一认等活动。用不同的图形折出不同的分数,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联系已有的经验和数学知识,主动探求折法,得到更多的分数,充分展示学生思考,探索,交流的活动。在群体中交流多种折法,既尊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个人策略,又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释放和发展,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顺应学生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彰显了学生个性,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不足之处:

由于准备时间比较仓促,有一些细节处理得不够妥当。从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习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5)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谁?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讲故事导入: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很爱吃西瓜,有一天,他找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他很高兴地问:“师傅,这个西瓜我们怎么分?”孙悟空说:“还不简单,我们有4个人,每人吃”话音刚落,猪八戒就嚷嚷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些,我要吃”小朋友,你们说,猪八戒如果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奥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出示第一组图和

(1)猜想和的大小并简单说一说理由。

(2)验证猜想

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纸片折?

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判断出分数的大小,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生汇报交流后得出:

﹥。因为的涂色部分大,所以大。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和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直观比较、课件演示、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巩固和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比较到抽象比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解决猪八戒吃西瓜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猪八戒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

(1)让学生直接比较和的大小。

(2)演示和比较的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三组分数的大小比较,都没给出比较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折、剪、比、观察直观图的帮助下进行比较,填出结果,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4、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三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接下来你们的表现更出色。

1、完成93页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第3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接下来的题目更具挑战性,有信心吗?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的分数。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乐于助人,你们能帮小红和小华判断一下谁看的多吗?

3、一本24页的漫画书,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华看了这本书,谁看的多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4.html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6)

吨的认识是对小学数学低年级学段有关质量单位的学习的总结与系统化的一部分内容。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重1吨的物体大约有多重,建立吨的观念。并且掌握吨与千克间的进率关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对吨产生兴趣,首先从生活入手从他们学过的知识入手,引出吨这个质量单位。并以吨的自我介绍引入吨的概念,这样既不显得生硬和死板又可以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向他们初步介绍吨的知识。明白计量大宗物品和质量较重的物体时可以用吨做单位。

教学中运用实物体验的方式让孩子感受1吨很重,大多数学生只是通过观察以及听别的同学说得到了1吨很重的结论。体验中还应该再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到1吨很重,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形象的1吨的概念及形象。这样便于孩子建立1吨的概念,使他们真正理解1吨。在教学中此处体验比较仓促,没能让孩子充分体验,而且也没有切实为孩子更好地去体验1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安排。还应进行分组体验,采用多种体验方式。

后面的图示,没有充分利用,只是让孩子走马观花,重在了计算上,成了机械性的练习。其实可以好好利用这个图示,帮孩子们把1吨的概念由形象转化为抽象化,再通过图示将1吨转化为形象的事物,帮孩子在头脑和思维过程中走一个来回,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吨的概念。学生们才会真正明白吨很重,并且在生活中合理地去应用它。

在吨与千克的换算过程中,用了很多时间去处理。这里挤了很多前面体验的时间,其实现在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明白了,体会到了吨的概念,相信有以前的换算基础,这里的换算对他们来说也就不是问题了。而在这节课中,孩子们更多的还是机械性的、抽象的计算,没能充分联系实践和体验。

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让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诠释,老师要想做到把自己的数学思想传授给学生,确实需要下很大的工夫。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7)

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对倍的认识与解决问题科学分割,进行分层教学,力求实现“追求真实的课堂,体现课堂的有效性”这一目标。

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

对《倍的认识》一课,学生的数学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倍”,对倍感到陌生,对倍的认识而言几乎是一个0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如何教学呢?

先看看倍的字面解释(字典中的意思),抽象的意义学生难以理解,那么我们就给学生指明一个学习的方向---摆一摆。体验—经历—积累,让学生真正从不会到学会。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数学的表达,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倍的认识》一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悟一悟--试一试--做一做--练一练,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感知倍的意义,由浅入深的理解倍的概念。第一次操作——“香蕉和梨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摆中悟一悟,初步体验倍的意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中经历对倍的认知过程,逐步积累加深对倍的表象建立。这时从直观操作上升为抽象的线段图,实施了课堂的一次理性的飞跃,真实展现了学生从不会到学会的求知过程。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

1.将课本中主题图的萝卜改成了水果,本意是怕学生说萝卜弄混,但是换成水果之后水果的单位不容易分清楚以至于学生在说的时候比较拗口。也说明老师没有深刻认真研读教材不能够把握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用意。

2.对于课堂的生成把握不好,不能及时抓住课堂生成并将其利用起来服务于课堂。

3.授课过程中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较少,教师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指导。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反思(篇8)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校园风景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2.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余地。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我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用素材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如:通过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环境中找出身边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这样的设计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出发,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事物,突出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同时也注意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足之处: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对于工具的使用没有交待到位,导致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


教师是桥梁,教案是老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可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收集并整理,88教案网为你呈上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1)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xx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2)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技巧和能力。在整理与复习部分,发现学生的估算意识不强,估算能力也很薄弱,所以本课对学生的进一步进行估算训练。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希望通过这些练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学生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学生能根据题目要求列出相应的算式,由于连乘应用题有多种算法,所以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的意义,学生能很清楚的表达算式的意义,也能正确的选出单位,只是在解决连乘问题时,学生的计算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有些实际问题比较复杂,如:一件上衣128元,比一条裤子价钱的3倍少22元,这条裤子多少元?学生一开始都没看清楚题目要求,当我提醒他们时,学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看来学生还是不太会灵活借助画线段图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一些基础性的练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很好的,主要是一些延伸的稍有难度的练习掌握起来稍困难,离灵活运用解题还是有些距离的。而且个别学生出现的错误比例中,计算是占大部分的,有漏写的、有错写的、有看错的,频频皆是。在解决问题中一个计算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练习的正确性。所以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大学生的检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很重要的。

课后反思:在练习时,注意把笔算与口算、估算相结合。并通过练习对比,帮助学生把握一些相似题的联系和区别,发现计算规律,逐步形成计算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中要引导学生说一说答题的思路,例如,书架上下两层共放有120本书,如果从上层拿15本到下层,则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上下两层原来各有多少本书?先说一说原来哪层书架上的书多,移动后两层书架上的书同样多。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3)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

48232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22405的第一个数!

96380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4)

三年级数学下册《速度、时间与路程价》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课题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的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5)

《摸牌和下棋》这节活动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统计表及初步认识不确定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统计和计算可能性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的操作练习。要是单纯的讲摸牌所出现的可能性是怎样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学习,借助操作实验等实践性活动逐步体会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才摸到各种牌的可能性怎么样,学生的兴致很高,同时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学生准备好牌,并且小组分工后,我就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摸牌的游戏,使学生在摸牌的活动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在学生掌握了可能性有大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还有相等的情况。探索部分同学们掌握了以后,我就让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可能性大小及相等的事例,使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可能性,同时通过课件出示几个可能性的练习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巩固本节课所学。这段教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参与感兴趣的实践性活动。这样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在这节课的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是一节活动课,且让学生自己带扑克牌来,学生有一点兴奋,还有一些学生还认不清扑克牌的四种花色,所以在讲要求的同时也花了一点时间去让学生认识牌上的花色。在第一个活动环节的时候,学生按照要求操作的挺好的,但在第二个环节中要求加四张红心牌进去,或许学生的兴致达到了高点,这时候课堂的纪律有点乱了。这节活动课,还有第三个环节就是下棋,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在课上全部完成,只是讲了要求,我不晓得这样是不是教学任务没有完成,总之,活动课学生上的很开心,但究竟学习进去了多少这是我们老师所要考虑的,尤其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要去研究和学习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6)

师:要想揭开这个奥秘(庄家即中年骗子为何赢得多),我们首先必须研究两个骰子同时掷的情况,对吗?

生齐答:对!(并点头示意)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信封里拿出骰子,每人随意用两个骰子掷一掷。

生:积极性可高了,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玩得可开心了。有部分学生边玩边观察骰子的特征,有部分学生还一边与同桌交流或比较自己每次两颗骰子掷出的点数之和。

师:同学们刚才都玩得很认真,也很开心,请同学先停下来,把骰子放回信封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落下时,得到面朝上两个点数的和都有那些情况?(马上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

生:顿时鸦雀无声陷入思索当中......(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生: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和是2,和是3、4、5、10、12......等。(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作归纳性提问。)

师: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

生:和最小是2,最大又是12。(若学生有不同意见,则让他们稍作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师:依次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2、3、4......12,共11种情况。

师:(试问)只有这11种情况吗?(以便自然地引出1或13,进行探讨性研究它是不存在的。)

生:还有!个别学生说出了1、13等其它点数和。(其余的同学一片哗然,并提出质疑进行反驳)

师:有谁能掷出两个数的和是1或13的吗?(同桌互相说说)

生:不可能!。(说明:若个别学生说有,不妨让其举出具体的例子,以供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正确与否。)

生:起初同桌之间各持己见,争论地十分激烈,课堂顿时达到高潮。不久,坚持还有1、13等其它点数和的同学声音渐渐没了,而其他获胜的同学则信心百倍,满脸得意地等待老师的宣布,并做好了胜利的手势,准备庆祝。

师:请一位获胜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作总结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事件,是确定的。

师:在这些两个点数的和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是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不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

片段二: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或者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都可以勇敢地跟大伙儿说一说......

生:老师今天我学得特别认真,也学得特别愉快、开心,还学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知识。我真希望这节课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同时也希望以后的数学课都能象今天这节课这样好玩、有趣,老师您下次可一定要再给我们上这样的数学课呀!

生:今天我非常高兴,我学到了一个本领,原来掷骰子做游戏,这里也有数学知识,回家以后,我要跟我的爸爸、妈妈等家里人也讲一讲,让他们也掌握这个本领,以后不会上当受骗。

生:我告诉大家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掷骰子游戏中的奥秘,以后在街上我要遇到骗子用这种骗术行骗,我决不会上当受骗。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去把骗子的钱都骗回来,揭穿骗子的鬼把戏,然后再把骗子送到公安局去,让大家都别再上当受骗,让他不能骗人。

(注:老师要对该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骗人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知法犯法更不可取。)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知识存在,我会更好地学数学,将来用我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学生忘记了这是数学课堂。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及亮点所在。

同时,本课在设计时又力争贴近学生生活,课始从学生熟知的街头骗子游戏切入主题,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接着师生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探讨掷出的两个点数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看上去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里面却蕴含了做数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然后才能得到结论。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本着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和务实重组和调整。比如: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这个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上,有这样一个编排,那位老师说:我们;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否则你们赢。开始,我按这个方法去上试教的,没想到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有几个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不行,白老师,那肯定是您赢。我说:为什么呢?我选的这些数才占总共11个数其中的5个,而你们却占了其中的6个呀?学生回答:那还是老师赢,因为您选中间那几个数。中间那几个数就一定能赢吗?我说。那几个学生虽然讲不出更多的理由,但已经猜到了老师肯定会赢,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设计教学预案就要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想,注重学生的感受,既然学生已经猜到老师能赢,学生的好胜心又强,我们何不改变原先的设计预案。在该游戏环节中,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极高。

在掷一掷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学过的知识穿插在里面,如:掷一次记一次数,引导和鼓励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最后列成表格,复习了统计知识、数的组合问题、筛选数字的方法等,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然,每堂课都有美中不足或需要老师执教时值得注意的地方,本人在最后执教时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此,将其罗列出来,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1、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师生掷20次的游戏中,若按教材的编排去上,老师有可能会变得比较被动。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大大提高。自然,老师上起课来就顺了,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2、在教学流程的第三阶段即理论验证可能性的大小时,比较浪费时间(有可能导致最后的时间不够)并且,学生对各种点数和都有几种可能,在概括上容易出错,显得比较费力。具体表现在:和是2、3、4、5、6、7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都能比较有规律地填出来,而且还能比较好地进行归纳和概括。当点数和是8、9、10、11、1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一个骰子点数为7(一颗骰子最大点数为6)的错误组合。如点数和为8的组合出现1和7的错误等,而且接下来的点数和均出现类似的情况。

当然,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是事出有因的。有老师认为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当他们在算了点数和是2~7的组合后,思维自然而然顺延地出现了一个骰子的点数7的情况,因为此时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而忽视了骰子的实际情况,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尽量减少出错,不能一味迁就,坐视不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在出示该环节时,对题目的要求不够深入、具体。如: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应改为: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骰子A是几和骰子B是几?有几种可能?着重强调骰子A和B分别是几,这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骰子实际情况(最大点数)的重视程度,加深印象,从而减少后面出错的几率。(2)在学生进行该环节的探究时,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探究学习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专门请一名同学负责检查、监督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即组合的情况)是否正确,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1~6以外的点数。这样也就避免了出现7及以上的点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时,集体合作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3)当学生探究学习快进行到点数的和为8的组合情况时,老师不妨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骰子的点数会不会是7或更大的数呢?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防止出现上述的错误。当然在此前教学骰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616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

2.通过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能利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4.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并计算各种图形的周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形画,树叶等可以描述周长的物体。

学具准备:三角尺,水彩笔,细线,不同形状的树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操作,认识周长

1、激发热情,感知周长

出示画有彩色图形的纸,谈话:老师画了许多彩色的图形,我打算把它们剪下来送给表现好的同学,要把图形完整的剪下来,你认为应该怎样剪呢?

师:对,沿着图形一周的边线剪。(板书: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老师剪下一个图形送给刚才发言的学生。

2、摸一摸(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数学课本,你能不能指出数学书封面的边线。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师:同学们都是从左边为起点开始指的,那能不能从右下边为起点指?在指边线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独立指出课桌面和三角尺的边线,再在小组和班级中交流。(课件动态演示指出这三样物品的边线。)

3、认识周长

出示游泳池图,你能指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吗?学生指出后,再用动态画面演示游泳池池口的边线。

谈话: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板书:周长)周长的周是一周的意思,长是长度的意思。

请学生举例说说一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如树叶、文具盒上面、作业本封面等物品的周长。

[设计意图:由实物的边线入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事物和图形的边线,为认识周长做好准备。认识周长后再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学生去观察、交流,使学生反复体验和理解周长的含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周长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也为求周长作了铺垫。]

二、量量算算,理解周长

1、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树叶的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围一围,量一量,记录在纸上。然后用课件动态演示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同时强调树叶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先用细线围一围,再把绳子拉直了量出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计算图形的周长(试一试)

谈话:把书打开到61页,看试一试,你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吗?你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吗?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各自的周长吗?同桌讨论,指名说说自己的办法。

学生独立测量、计算,然后在全班反馈。(反馈时用课件演示。)

总结: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应先量出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相加。下面同学们就来比比谁算的快、算得准。

3、练一练

①做想想做做第4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指名板演,订正时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②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课件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打开书看书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交流想法和做法,最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图形的周长求法,通过围一围、算一算等活动,巩固对周长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交流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数学思考。]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完成。最后课件演示描出边线。

2、实际测量(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拿出几片不同形状的树叶,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在小组里展开测量活动并交流。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3、解决问题(做想想做做第6题)

谈话: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周长,你能找一找吗?(围绕腰一周的长度称为腰围,还有胸围、头围。)先请一名学生为老师测量腰围,再让同桌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学生汇报是怎样量的,腰围是多少。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做衣服时要量一量腰围和胸围,买帽子时用到头围。测量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物品采取不同的方法,师:刚才我们测量了很多物品的周长,说一说,你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周长?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测量的活动中,进一步掌握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的关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激发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去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归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什么了?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小结:这节课里,大家不仅知道了什么是物体或图形的周长,还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自己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发挥出来!

[设计意图:小结生动具体,不仅关注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观察、操作、计算、感悟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具体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始终贯穿着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体现了以活动促进发展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认识周长的知识设计成摸摸、量量、算算等一连串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灵活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尊重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和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环节更连贯。比如,引入周长的概念时,没有直接出示课本中的游泳池,而是让学生先指物体面的边线。认识游泳池的周长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其他物体面的周长。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操作的过程直观、清晰的展示给学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学习兴趣。课堂上提供给学生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结合,量树叶的周长、量腰围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觉到的现实,提高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注意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及反思通用版(篇8)

24时记时法的教学拉开了序幕.这历来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每到这一单元考试的时候,老师们总是提心掉胆,生怕出现不及格的.昨天是教学后的第一次作业,主要内容是区分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并且能够对这两种记时法进行转换.作业批下来,情况很不妙!

困难主要表现为1.两种记时法互相混淆.12时记时法的主要标志是用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加上()时()分具体时刻,例如上午7时或者写成上午7:00,24时记时法就是用0到24这些数来表示具体的时刻,前面没有凌晨、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段的词语,例如7时(7:00),19时(19:00)。

2.受口语习惯定势的干扰。我们口语交际环境中更多地使用12时记时法,所以在要求用24时记时法的时候,学生往往把自己习惯的说法写下来,例如补充习题中有三幅图,一日三餐的时间,有的学生就把晚饭时间写成了6:10。

3.生搬硬套,不善于联系实际。有些同学见到钟面的时间一概加上12,无一幸免。练习册中有一幅图画是小学生上学,一部分学生见到钟面上是7:00,就立刻想到19:00,如获至宝把它填了,这些学生需要提高反思能力。

4.知识遗忘,不会看钟面。这些同学是要把二年级学的内容好好温习一下的。时针指7,分针指12还有人能写出7:12,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才刚开始

《通用版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上册(3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三年级教学反思上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