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05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上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重要知识点复习提纲

1、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类,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已经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这些变化说明劳动在从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石器(旧石器时代),过着群居生活。

5、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的代表。半坡居民是最早种植粟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发明了彩陶,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

6、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

7、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8、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9、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10、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度继承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的。

11、禹的主要功绩是治水,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治水,取得了成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

12、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13、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奢侈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起兵打败了桀,建立商朝,定都在亳。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后,商朝统治稳定下,史称“盘庚迁殷”。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称为殷。

14、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是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15、公元前21世纪比公元21世纪早4100年。

16、西周为了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在王位继承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1)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有:

①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②规定了受封诸侯拱卫王室的义务。

(2)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有:

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

17、夏商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主要有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1)贵族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士,构成统治阶级。

(2)平民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

(3)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徒,毫无人身自由。

18、夏商西周国家统治人民的两种手段:军队、刑法的暴力镇压和思想上的礼仪教化。

1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20、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首先称霸的是:_____________

原因:A、任用________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B、提出了“_____________”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标志:公元前651年,在_______举行诸侯盟会,确立了霸主地位。

21、问鼎中原的成语出自楚庄王。战国初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22、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按P38“战国形势图”掌握七国的地理位置)。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称为“合纵”;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称为“连横”。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和魏国的公孙衍。

23、从“千耦其耘”(西周时期)到个体农耕

(1)原因:A、春秋时期,________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B、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_____牵引的犁进行耕作;

(2)结果:A、“公作则迟,分地则速”,个体生产取代集体耕作。

B、_____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说明了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24、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秦孝公的支持,开始变法,称为商鞅变法。

(1)主要内容有:

(2)意义: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5、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___朝开始的。

26、甲骨文发现的意义:①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②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有渊源关系。

27、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商朝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28、孔子:_________末年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思想体现在“仁”和“礼”两部分;在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弟子把他的言论整理成《____________》一书。

29、百家争鸣:时间____________时期

(1)背景(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秩序,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2)诸子百家简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作

主要思想

墨家

墨子

《墨子》

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法家

韩非子

《韩非子》

“法治”,中央集权

道家

庄子

《庄子》

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30、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主要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1、战国时期的“编钟”表明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青铜曾侯乙编钟是典型代表。

32、秦统一中国的原因:①战国以来,随着各国经济文化联系不断加强,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了社会发展,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民所向;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③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33、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统一,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34、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在陈建立了张楚政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后起义失败。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5、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使大夫),其中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使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在地方上,废除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36、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秦朝统治者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代替过去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体制,国家通过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人民,征收赋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这一政治体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和发展。

37、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①统一了车辆形制(车同轨);②统一了文字(书同文),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后来又推行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③统一了全国货币,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④统一了度量衡;⑤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还修筑了长城。

38、秦统一文字的作用: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39、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40、汉武帝为推进大一统格局采取的措施:①思想上,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从此,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②政治上,(由于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③监察制度上,在中央,汉武帝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将全国分为13个区,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刺史一人,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意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41、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这样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无力和中央抗衡。

42、张骞共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19年。

43、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44、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45、西域开通后,世界出现了一条横穿欧亚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路线:从_____出发,经________、今______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_____。

[巩固练习]秦始皇建立与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1、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

①采用“________”称号,并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②中央:设_____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__________负责监察百官;_____掌管军事。③地方:废除________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___两级行政机构。

2、经济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①拆除一切路障,统一车辆形制,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②规定以_______作为标准文字,后推行_________,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③规定以秦国货币________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④统一了度量衡;

3、军事上:为了防御_______进攻,修筑西起_________东至__________长城。

4、思想上:焚书坑儒。

46、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

①造纸术:_______前期,人们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②医学:东汉时期杰出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被人们誉为“神医”。

③数学:《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47、秦汉时期昌盛的文化:

①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派使臣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了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因为:A、佛教教义有利于维护现存的等级秩序,因而统治阶级大力宣扬。B、对“来世天国”的期待,在贫苦民众中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东汉末年,佛教在民间流传开来。佛教的传播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东汉后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现世的特点。

________以后,思想领域形成了以_________为主,儒、佛、道三家并立互补的局面。

②《史记》由司马迁撰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历史,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③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我国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反映出秦汉雕塑艺术的高超水平,生动展现出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48、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实力增强的原因:①政治上:A、控制_________,取得“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B、招贤纳士;②经济上,实行__________。

49、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北渡黄河,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

50、为了统一全国,曹操挥师南下,公元208年,与孙权、刘备联军,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力量有所增强,夺取了汉中。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下岭南发展。

5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时间

国号

人物

都城

220年

曹丕(帝)

洛阳

221年

刘备(帝)

成都

222年

孙权(王)

建业

5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汉时,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黄河流域。东汉末年,由于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南迁。西晋后期,形成了南迁浪潮。北方移民南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

53、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较安定。淝水之战东晋胜利,保证了南方的安定。

(2)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南方一些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

(5)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54、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

①农业上,开辟出了大量湖田,在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

②纺织业上,技术进步,官府建立起专门机构管理丝织业;

③冶铸业上,发明了灌钢法;

④青瓷烧制业上,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55、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

(2)目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措施:①公元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②要求南迁的鲜卑族必须把洛阳看作自己的家乡;③改穿汉服;④学习汉语;⑤采用汉姓;⑥提倡与汉人通婚。

(4)历史意义(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进步,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56、祖冲之是南朝的著名科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人,比欧洲人早了约1000年。

58、贾思勰是北朝时期著名的农学家。他著有《齐民要术》一书,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59、郦道元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60、东晋的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改变了前代比较质朴的书风,将字写的端秀清新、绚丽华贵,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美称。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后人称为“书圣”。

61、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绘画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以人物画最为突出,主张画人物要“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62、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它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相关推荐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沪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沪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学期中国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发轫
第1课中华文明的曙光
中国目前发现的重要原始人类遗址有:距今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70万到20万年前的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约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北京人居住在洞穴里,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打制石器、天然火,并且学会了在山洞里保存火种。火的使用,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抵御野兽的侵袭,推进了人类由生食向熟食的转化。
考古学家把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
传说中距今约四五千年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黄帝和炎帝。黄帝:姬姓部落;炎帝:姜姓部落。
第2课原始农耕的形成
中国的南方和北方由于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农耕特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他们使用的是经过磨制的石器和骨器。他们能用苎麻织成布做衣服,会挖掘水井,还饲养猪、狗、水牛、鸡等畜禽。
考古学家把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他们饲养猪、狗等家畜,种植粟、黍等谷物。
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化形成了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黄河流域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格局。
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是指:黄河。抗洪排涝、兴修水利成为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采取的是开挖沟渠、疏通河道的治理方法。大禹治水的成功,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水利事业的兴起,标志着农耕文化的进步。
第3课国家的诞生与发展
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夏朝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汤打败了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后,商朝逐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纣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
西周为了有效统治辽阔的领土,实行分封制。西周还实行以血缘为基础、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第4课商周文化的瑰宝
商代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文字,因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中国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甲骨文所记载的都是有关占卜的内容,所以也称为卜辞。甲骨卜辞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价值。
夏代,人们已经开始把铜、锡、铅熔化在一起铸造青铜器。商周时期,我国青铜文化发展到鼎盛阶段,其工艺技术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水平。
商周时期,人们为了纪念祖先、记录赏赐、记述战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这些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金文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文献。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拓展
第5课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提出“尊王”和“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争霸,史称“春秋五霸”。其中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秦、楚、韩、赵、魏、齐、燕。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由春秋时期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秦孝公起用商鞅,实行变法。主要内容: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努力耕作者可免除徭役;鼓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赏赐爵位和田宅;编制户口,严刑峻法,实行连坐(一人犯罪,株连邻里);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还限制宗室特权,贵族子弟若无军功,就没有爵位。
第6课生产技术的进步
铁农具和牛耕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铁犁和耕牛的结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昭王时,为了保障灌溉,发展生产。李冰父子在四川成都有平原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第7课文化思想的繁荣
中国的学校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将早期的学校统称为“庠”、“序”。
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贵贱贫富,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战国的墨子是墨家学派,他著作《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爱”、“非攻”。
战国的孟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孟子》的主要思想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战国的孟子反对一切战争,用“仁政”治国,主张“施仁政于民”。
战国的庄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庄子》的主要思想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战国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他著作《韩非子》的主要思想是历史进步,法治,中央集权。
春秋末年的孔子是儒家学派,他著作《春秋》的主要思想提出“仁”,主张“因材施教”、“温故知新”、谦虚好学。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他著作《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事物有对立面,可互相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的孙武是军事学派,他著作《孙子》的主要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三单元大一统帝国与多民族融合
第8课秦帝国的兴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实现全国统一,定都咸阳。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官僚机构,实行郡县县制,各级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秦始皇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并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计全国货币,以小篆为标准文字,以后又推广了便于书写的字体—隶书。为了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修筑以驰道、直道为主干道的交通网络。
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秦始皇下令将战国时期秦、赵、燕等国的旧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沉重的劳役和赋科使民不聊生,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不到半年,起义宣告失败。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关中,占领咸阳,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了争夺天下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
第9课汉朝的兴盛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西汉。
汉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到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西汉达到鼎盛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为了寻求共同抗击匈奴的盟友,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是西域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第10课帝国分裂与民族融合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三国鼎立。
孝文帝即位后,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北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措施包括:禁止鲜卑服装和语言,提倡汉服、汉话;改鲜卑姓为汉姓;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和法令;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鼓励与汉族通婚等。
第11课科学技术的发展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为纸的推广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西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麻造纸。
南朝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他的数学名著《缀术》被列于官学中的教科书。他擅长机械制造,精通天文历法,制定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精确的历法。
第12课文化与宗教
西汉时期,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撰写的《史记》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期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形式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东汉史学家班固创作了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以后历代史学家都仿效、继承这一体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思想体现了关注现世和人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起源于印度,汉代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宣扬现世的苦难,认为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
第四单元繁荣昌盛的隋唐文明
第13课统一的隋唐时代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重新建立了全国大一统的局面,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国力迅速走向强盛。618年,唐朝建立。隋朝的统一虽然短暂,但承上启下,为唐朝的繁盛创造了条件。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我国官吏选拔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初创于隋朝,并在唐朝得到充实和发展。唐朝的科举考试科目众多,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实行科举制度后,官吏选拔的权力由中央掌握,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地方世族门阀把持选举权的局面,有利于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为审议机构,负责审阅奏章和诏令;尚书省为行政机构,负责政令的实施,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分管各部门事务。三省长官共同参决军国大政,相互制衡,均受制于皇帝,从而加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618年,唐朝建立,唐太宗是奠定唐朝盛世局面的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唐朝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周边关系融洽,百姓安居乐业,后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第14课繁盛的经济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浙江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西南),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长安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
第15课民族团结与中外交流
唐太宗李世民被西北各民族奉为“天可汗”。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唐朝中央与吐蕃的政治关系,促进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日本派“遣唐使”前往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日本佛教发展,传播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16课唐代的诗与画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黄金时期,李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杜甫是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经历了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被尊为“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由盛入衰的过程,故被后世称为“诗史”。
被后人尊称为“画圣”的吴道子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画家。
第五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宋元文明
第17课两宋新格局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第18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1038年,西北地区的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
1115年,东北地区的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先后灭辽、北宋。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后与金达成“绍兴和议”。
第19课商业的繁荣与城市生活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集中描绘了北宋都城开封的风貌,是宋代城市生活的缩影。
商品经济的发达促使了货币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第20课辽阔帝国的统治
120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1279年统一全国。
元朝为了治理辽阔的疆域,设立“行省”制度。
第21课三大发明的进步与传播
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印刷术的重大突破。
战国时期,人们制作“司南”用于指示方向;北宋时,人们创造了人工磁化的方法,漂浮式指南针最早应用于航海,后制成“罗盘”。
北宋末出现了爆炸性火器“霹雳炮”,南宋时出现了利用火药爆炸力来发射弹丸的管形火器“突火枪”,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
第22课宋词与元曲
词是兴于晚唐,盛于两宋的新体诗歌,婉约词和豪放词是宋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两大流派。
元代最有创造性的文艺作品形式是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新的诗歌体裁;杂剧是一种综合性的戏剧。通常所说的元曲,主要是指元杂剧。《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朝著名的杂剧作家。
第六单元拓展与停滞的明清文明
第23课专制皇权的强化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南京),后迁都北京,朱元璋即明太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
明成祖朱棣称帝后,选拔部分官员任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全国政务,创立了内阁制度。
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为了维护专制统治,明代帝王先后建立了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等特务机构,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第24课文明的交流
明朝前期,为了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友好关系,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出使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代表人物是利玛窦。
第25课工商业城镇的繁荣
宋元时期,景德镇已经以制瓷闻名,明朝以后,逐渐成为全国制瓷的中心,被誉为“瓷都”。
苏州城是明清时期江南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之一,是当时丝织业的中心,也因此享有“丝绸之都”的美誉。
第26课边疆的巩固
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获台湾。
康熙时,清朝进军台湾,设台湾府,进一步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理。
清朝初期,清政府确立了“达赖”和“班禅”的认定与册封制度。乾隆年间,清政府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并规定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这些措施有利于西藏政局的稳定和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第27课文学与科技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黄金时期,影响最大的是并称“四大古典小说”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明代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长篇神话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描写以宋江为首的水泊梁山群雄传奇故事的长篇小说。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巨著。
第28课禁锢与封闭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从格式到内容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称为“八股取士”,它是统治者推选愚民政策的产物。
明代文字狱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场大浩劫。
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提纲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提纲”,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提纲
一、民族关系
1、唐朝:
一、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朕独爱之如一。”)
史实: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金城公主入藏
(意义:唐蕃“和同为一家”)
2、宋朝:民族政权分立、民族大融合
(1)与宋朝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
(2)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战:宋辽澶州之战宋夏战争宋金战争
和: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和议
五代十国
西夏

北宋
(3)示意图

西夏

南宋

3、元朝:
(1)文天祥抗元(文天祥的品质: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2)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4、清朝:
1、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顺治帝册封“达拉喇嘛”
(2)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3)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乾隆帝(1)平定大小和卓叛乱(2)设伊犁将军(3)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5、史实汇总
1、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①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金城公主入藏,汉藏“合同为一家”;
②元朝设立宣政院,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③清朝,顺治帝册封“达拉喇嘛”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2、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①唐朝,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②清朝,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的管理。同时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3、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
①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二、科技发明
唐朝
1.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宋元时期
1.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欧洲直到15世纪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400年。
2.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时,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也多发展,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3.唐朝中期书籍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改变了人类的作战方式,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条件。
明朝
1.明朝李时珍著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我国手工业的生产面貌,被外国学习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科举制度
隋朝:
1、诞生: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唐朝:
2、完善:
(1)唐太宗: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武则天:创殿试和武举
(3)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内容。
3、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2)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4)科举制成为现代各国考试制度的源头。(对世界文明产生一定的影响)
明朝:八股取士
内容: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形式:答卷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清朝:文字狱
明清的科举考试,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四、政治制度
隋朝
1.隋文帝(杨坚)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南北(全国);开皇之治
2、隋炀帝(1)创立科举考试(2)隋朝大运河(3)暴政
唐朝
1、618年,唐太祖李渊建立唐朝
2、三皇两盛世:
李世民(贞观之治)、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
北宋建立:
A、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建立北宋。
B、宋初加强集权的措施:“杯酒释兵权”
南宋的建立
A、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
B、岳飞抗金,取得郾城大捷,后被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C、宋金和议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南宋向金输送岁币。
元朝
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统一全国,建立元朝
1276年,元军灭南宋。文天祥抗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设宣政院)
明朝
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直属中央;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向皇帝负责。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3)科举考试(八股取士)从内容到文体的限制,以利于培养皇帝的忠实奴仆。
(4)实行削藩政策。
(5)迁都北京

清朝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
2、皇太极把女真族改名为满洲,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是清朝的第一位皇帝
3、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对全国进行有效统治。
4、清朝君主集权强化:
(1)雍正时,设置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独裁。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撤消)内阁形同虚设,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2)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严厉)
五、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
唐朝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与各国的关系
1、日本─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唐招提寺)
诗句: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2、天竺(印度)——玄奘西游(唐太宗时期)《大唐西域记》
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宋朝
1、海外贸易:
港口:泉州、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管理机构:市舶司
出口商品:瓷器和丝织品(宋、元)
元朝
马可·波罗(意大利)元世祖时《马可·波罗行纪》描述大都的繁荣。
明朝时期
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
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②航海经过:从1405到1433年,七次下西洋,第一次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③历史意义
A.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B.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④条件(选择题)
物质条件(根本原因):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高超,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知识条件:天文,航海知识的不断积累。
个人条件: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出身回族,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而西洋各国大都信仰这两种宗教;所有出航人员的群策群力。
2、戚继光抗倭
经过: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的倭寇,接着,率部进入福建、广东,剿灭那里倭寇,东南沿海倭患被平息。
戚继光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历史史册。
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3、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1553年)
明清时期
1、反抗外来侵略
位置
时间
事件
东南沿海
(台湾)
1624年(明朝后期)
荷兰入侵台湾
1661-1662年
清朝初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开辟荆榛逐荷夷:开发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郑成功是名族英雄)
1683年
清军入台湾,郑氏后代归顺清朝
1684年(康熙帝)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黑龙江流域)
17世纪中期
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地区
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平等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闭关锁国”的政策
⑴原因: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原因)
2、清朝统治者重农抑商;
3、为了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⑶影响:
积极意义:对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危害:使清朝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启示: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六、经济发展
1.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2.经济重心南移:
原因:(1)政治: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②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经济: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3)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过程:唐朝中后期开始南移;南宋最终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资本主义萌芽: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时间:明朝中期以后
地区: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
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交通运输
隋唐
①新技术(育秧移殖栽培);
②饮茶之风在唐朝风靡全国;
③农具改进:曲辕犁和筒车
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
唐三彩
①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是各民族交往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城市(市坊分开,市——商业区,坊——住宅区)
隋朝大运河
①时间:隋炀帝
②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③影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宋朝
①引进和推广占城稻(越南);
②“苏湖熟,天下足”,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①丝织业: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海南岛兴起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
②瓷器业: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北宋景德镇(瓷都)
③造船业:广州,泉州
①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大商港,设立市舶司管理;
②北宋(东京):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勾栏”:瓦子里边圈出的专供演出的圈子。南宋:临安(杭州)
③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宋代缺马,人们出行多用牛车,驴车、骡车,轿子、船等。
元朝
元世祖重视农业:①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种植
大都是元朝政治中心和商业大都市
元朝大运河:
①时间:元世祖;②目的:南粮北运;③概况:杭州直达大都,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④海运起点:刘家港
明清
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①丝织业:明朝中心-苏州;清朝中心-南京
②瓷器业: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青花瓷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
③“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三、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
1、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3、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即: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4、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四、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五、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六、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七、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八、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九、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5,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3、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4、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5、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6、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十、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十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2、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十二、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1、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2、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3、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八大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4、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5、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6、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7、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十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2、草履虫的结构见课本70页图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十四、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1、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2、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1、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2、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3、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4、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5、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6、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7、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8、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9、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10、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11、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12、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4、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
6、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7、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8、花的结构(课本102)
9、传粉和受精(课本103)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11、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12、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1、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1)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3)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2、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3、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4、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
5、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6、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5、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7、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第五章绿色植物是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3、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131)
5、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3、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4、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5、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6、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