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李清照词教案

李清照词教案

发表时间:2024-01-12

李清照词教案。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李清照词教案"这样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词教案 篇1

渔 家 傲

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⑴欲转⑵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⑶,闻天语⑷,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⑸,学诗谩⑹有惊人句。九万里⑻风鹏⑼正举。风休住,蓬舟⑽吹取(11)三山(12)去。

【注释】

⑴星河:银河。⑵转:《历代诗余》作“曙”。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⑷天语:天帝的话语。⑸我报路长嗟日暮: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⑹谩:徒,空。

⑻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⑼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⑽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11)吹取:吹得。(12)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 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做诗,枉有妙句人称道。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岛去。

【研讨与赏析】

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兼夫死,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岁月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本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词写梦游太空的情景。开头两句就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另一个世界。这里云层接天,有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雾气弥漫,透露出黎明前的曙光。平常称作银河的星河,正随着夜色将尽而回转它的河床,好似有无数小帆船在银河中随波荡漾。作者用“涛”、“转”、“舞”几个字,写出了景色的动态。由银河联想到地面上的河流,进而设想有许多帆船在天上的河流中航行,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从第三句我们得知,前面写的原来是梦境,云涛、星河都是作者梦中在天宫所见。“帝所”,传说中天帝的住所。这句说,我的梦魂仿佛是飞上了天宫。因为梦中的感觉是恍惚不清的,所以用“仿佛”。写到这里,作者舍弃了其它一切不必要的描绘,只是说:我听到了天帝关切地问我:“要到哪里去?”她的意图是突出天帝对她的询问,以便引出下片的回答,而这个回答,正是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下片一开始就是对天帝的回答。“报”,即回答。“嗟[jiē]”,叹息。“谩”,是徒然的意思。她回答天帝说,我感叹天色晚、道路长,前途渺茫;我白白具有写诗的出众才华,因为这毫无用处。天晚路长,不是写实而是象征,并且化用了《离骚》的诗句。战国时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他的著名长诗《离骚》中,曾用“日忽忽其将暮(日暮)”“路曼曼其修远(路长)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象征当时楚国政治黑暗的现实,并表现自己追求光明理想的决心。李清照写这首词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权奸误国,抗战不力,她自己也饱经离乱之苦,精神上十分苦闷。在这两句词里,她用“天晚,路长”象征当时**而又看不到光明的社会现实;通过“学诗谩有惊人句”,表现了她感到对现实无能为力的苦闷。然而她也并没有颓丧、消沉。看,“九万里风鹏正举”,大鹏鸟正在乘着强劲的风势向着九万里的高空奋飞呢!作者在这里借助于《庄子·逍遥游》中的故事,描绘了大鹏鸟冲天而起,搏击长空的雄伟形象,字里行间充满了她对大鹏的无限钦仰之情,借以表现她昂然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下文又通过向往神话中的“三山”,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吹取”,吹到的意思。作者是多么希望,乘上有如蓬草那样随风飘荡的小船,借着这股强劲的风力,把她吹向那远在渤海中的三座仙山啊!“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传说那里住着神仙,有长生不老药,有珍禽异兽,还有富丽堂皇的宫殿,在传说中,是一个极富有吸引力而又难以到达的神奇的世界。李清照说她向往三山,当然,并不是真的要去求什么仙,她只不过是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光明,借那虚无缥缈的仙山,作为一种理想境界的象征,来表示她不甘心消沉,仍然抱有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罢了。而把理想寄托于仙境,这也就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一种否定。

李清照的许多词给人们留下了她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印象。这首风格豪放的词,意境阔大,想象丰富,确实是一首浪漫主义的好作品。出之于一位婉约派作家之手,那就更为突出了。其所以有此成就,无疑是决定于作者的实际生活遭遇和她那种渴求冲决这种生活的思想感情;这绝不是没有真实生活感情而故作豪语的人所能写得出的。

【练习】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2.梁启超评价这首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李清照词教案 篇2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仅从创作时间看,《声声慢》本应编排在辛弃疾词的前面,但必修四将李清照的词编排在后面,自有它的道理。一则苏、辛不分家,说起苏,自然想到辛,因为二人作品的风格有相似之处;二则辛词的思想内容更适合对中学生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三则李词两首被列为自读篇目。综合以上因素,《声声慢》编排在这个单元的最后位置是合理的。这也决定了对本课的教学应该以诵读、学生自我探究为主。

宋词大致有豪放、婉约两种风格,本单元选编的苏轼、辛弃疾的作品即是豪放风格的巅峰之作,柳永、李清照的作品则历来被看作是婉约词风的代表作。四位作家的作品共同构成了宋词的精华,缺一不可。

本单元选编李清照的两首作品,《醉花阴》写于南渡前,大体属“闲愁”一类的作品,《声声慢》写于南渡后,笔下流淌的已经不是闲愁,而是丢家亡国之痛和孤苦无依之悲。两词虽风格一致但情调迥然有别,互为补充,既可帮助读者完整阅读李清照,也可帮助读者读懂那个时代的动荡和变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此愁”与“彼愁”的天壤之别。

初中阶段,学生对唐宋诗词的学习限于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作家的感情,做到这些就够了。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标准同时说:“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按照教材总的编排构想,第二单元侧重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从编者的角度看,整个单元的教学要求有三个:

1、词的常识的教学,并大致理清词的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欣赏宋词,把握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注意词中带有作者浓厚主观色彩的意象和意境,揣摩作者的感情,并进行欣赏、品味。

3、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中,传达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单元教学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3、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4、在《雨霖铃》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首词在景、情上的婉约特征。

1、本首词之前,学生学过柳永、苏轼、辛弃疾这三大家的作品,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对豪放和婉约的风格特点也有大体认识。

2、九年级上学期,学生诵读过李清照的《醉花阴》、辛弃疾的《永遇乐》,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有所了解。在九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这两首紧挨着编排,学生应该对豪放和婉约的说法也有所了解。但这两首词在初中教材中都属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断定,学生对李清照的身世经历、靖康之耻以及豪放、婉约的风格都掌握得不深。

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诗歌作品的核心在于意象和意境的创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品味情感。

2、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不二法门。本课教学以诵读为线索,串起对内容、意象、意境和情感的品味与赏析。

3、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4、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难点。

1、诵读鉴赏——反复的诵读贯穿整节课,带动对内容的感知,对意象与意境的品味,对感情的体验,对婉约词风的鉴赏。

2、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3、讨论探究——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4、分析讲授——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以教师的分析讲授来完成,更直接,也更有效。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熟读作品,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

2、你对这首词的哪一个句子、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

3、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三、整体把握,初次诵读课文,读得顺畅。

指名三位同学,说说对这首词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的大概理解。

四、质疑探究,再次诵读课文,读得准确。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互相解疑,进一步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基调。

五、讨论探究,第三次诵读课文,读出感情。

1、提出核心问题,你对这首词的哪个意象感受最深,为什么?发动学生讨论,表达观点,理解这首词运用意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学生的观点后,引入李白、范仲淹、欧阳修、温庭筠的相关诗句,深入分析“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六、分析讲授,第四次诵读课文,读出韵味。

1、以问答方式,简要分析这首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2、明确这首词运用叠词的语言特点。

七、总结情、景特点,明确婉约词风。

李清照词教案 篇3

(一)、导语设计

从今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入手导入新课,“在我国词坛有一位传奇女子,她把三分泪水、七分才气凝结成篇篇妙语华章,她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二)、作者作品

让学生回忆接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介绍自己所熟悉的李清照的生平及故事,教师小结(见幻灯片),引出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明确李清照的诗词内容。

(三)、作品鉴赏

1、听视频朗诵《一剪梅》,同时有感情的朗诵全词,找出体现作者心理状态的字眼以及主旨句。

明确:“闲愁”二字最能体现作者心情,是全词的词眼,主旨句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词人的丈夫新婚后不久就外出求学后,李清照填词《一剪梅》送给丈夫。

古来抒写愁绪的诗句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而李清照写愁却不落前人窠臼,那么她笔下的“愁”有何独特之处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研读作品。

3、齐读这首词,提问: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侧重写什么?全词抒发词人什么感情?

明确:上阕写人物行动,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作者的寂寞相思之情。

4、自由讨论,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并作简要分析之后教师作小结。各句的分析总结大体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交代了时令即秋季,那么作者是从那几个角度入手写秋景秋意,渲染环境的呢?

明确:视觉、嗅觉、触觉。

作者从多个角度入手描写秋意的冷落萧条,不仅刻画了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又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作品首句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感情色彩。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排遣寂寞的方式,但寂寞排遣得了吗?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从“独”字可以看出词人借泛舟来消愁,而过去有夫君相伴,现在却是独自一人,眼前的一切只能勾起对往事的怀念,怎能排遣得了“愁”呢?

(3)、研读“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句。

提问:这句词按照逻辑顺序应怎样排列?

明确: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谁寄锦书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这句词的优美意境。词句中的“谁”显然是指自己的丈夫赵明诚,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所以遥望云空,产生鸿雁传书的遐想。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子空回,锦书全无,

所以有“谁寄”之叹,实际是无人寄书,心中愁绪平添一层。

5、研读下阕。这部分词人直抒胸臆,按捺不住的愁绪尽显于字里行间。

(1)、品味“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

提问:何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从中我们能看到女词人与丈夫之间什么样的爱情?

明确:此句是说身在异地的丈夫和自己怀有一样的相思之情,直接点明了夫妻二人的两相恩爱,足见双方情爱之笃以及彼此信任之深。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是词的主旨句,在写愁绪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句词赋予愁绪以运动之感,使人仿佛看见词人眉头的若舒若蹙,而愁从眉间藏到心间,更使人领略到词人的万千愁绪,引发无限的遐想。

(四)、诵读并背诵全词。

(五)、对比赏析《一剪梅》与《声声慢》,小结李清照词作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总结:清新典雅,温婉细腻,婉约词的代表,世人称之为“易安体”。

(六)、欣赏歌曲《月满西楼》的flash,加强审美印象。

(七)、布置作业:

搜集李清照的有关作品,进一步体会“易安体”的艺术风格。

李清照词教案 篇4

1.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阮籍3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成才。他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年轻时很有政治抱负,但是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长期以来有着十分尖锐、为了全身避祸,他不得不在政治漩涡中小心翼翼,并常常用醉酒的方法来保全自己。他与嵇康、刘伶等六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畅饮、放歌,世称竹林七贤。他是“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的代表作家,全力创作五言抒情诗。他的诗歌大量运用比兴象征、神话传说、以景寓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曲折隐晦地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言近旨远的艺术风格。《咏怀诗》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不是一时所作。大多写生活的感慨,不外说人生祸福无常,年寿有限,要求超脱利禄的圈子,放怀远大。也有对当时政治的刺讥,但写得很隐晦。

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3.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以南渡为界,前期词写天真烂漫的少女时代和极尽相思之苦的思妇情结;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其词风大变,转为凄苦悲怆、哀婉动人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李清照词教案 篇5

教学重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意象的赏析,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挖掘词中意象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2、通过两首词的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和“国破家亡之愁”的区别。

(一、)导入:在中华文化长廊中,宋词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芒,无论是“大江东去”的豪迈,还是“执手相看泪眼”的婉约,都让人为之留连,为之感叹。徜徉其间,许多词坛巨匠与我们擦肩而过,苏轼、辛弃疾、柳永,今天我们要结识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就是李清照,她在文学上开拓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现在就让我们走近李清照,去了解她的人生,去感受她词作的魅力。(投影题目“走近李清照”)

(二、)投影教学目标。

(三、)复习学生初中曾学习过的李清照的一首词《如梦令》,让学生齐声背诵后投影全词。

提问以下问题:

③为什么词人此时这么愉快?(投影李清照前期生平简介,可知词人生于仕宦家庭、书香门第,生活富裕,衣食无忧,再加上文化熏陶,所以处于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才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词作。)

投影全词,让学生诵读后提问:

④结合贺铸在《横塘路》中对闲愁的一句精彩的描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体会李清照的闲愁。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雨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多、轻、绵长,它不深沉,不凝重,而李清照的相思之闲愁也像这样,不是凄苦的,沉重的,而是像烟草、风絮、梅雨一样又多又轻又绵长的,从情感上看是微带些苦而又有些甜的。

⑤词人借助那些意象来表现这种相思之愁?(学生讨论,选代表发言)选用的意象有:红藕、玉簟、落花流水、锦书,雁、月。引用李白、杜甫等相关诗句和织锦回文诗的典故,深入分析月、雁、锦书这几个意象的传统意义和审美特征。

作者用红藕香残,玉簟生凉的凄清之景来表现丈夫不在身边的孤独愁苦,用锦书、雁、月寄托自己的相思。词人在月满西楼之时,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希望有丈夫的锦书寄来,于是就有了雁足传书的遐想,可是雁字空回,锦书却无,思念之情更浓。于是有了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形象的表现了作者难以排遣的愁绪。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词人婚后生活应是十分幸福的,投影婚后生平简介。

①投影全词。

②配乐朗诵。

③学生诵读。

④提问以下问题。

C、那些语句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问题一:引导学生揣摩此句中词人的心境。问题二:分析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问题三:分析叠词的作用。第二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合李白、李煜、秦观写愁的诗句来比较,得出结论:这些愁虽也很沉重,但还可以用具体的形象形容出来,而李清照的愁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可见愁情之重。)

⑤为表现作者这种深重的悲愁,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让学生讨论后,用自己的话描述意境)

A、借酒消愁(师点拨:酒并非淡,只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过心愁,可以说是“借酒销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B、抬头望雁(师点拨: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又牵动了她无限的愁思,那大雁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已不在,不禁悲从中来)

C、黄花满地(师点拨“憔悴”:既指花因无人采摘自开自落、枯萎凋零的状态,又指词人因过度忧伤而憔悴不堪。词人看到那将要凋零的花瓣就像孤苦飘零的自己,想到此,不禁黯然神伤)

D、守窗盼黑(师点拨:怎生:怎样。守窗:表示无人相伴的孤独。盼黑:表现触景生情的痛苦)

E、梧桐秋雨(师点拨:挖掘梧桐这一意向的内涵。梧桐:秋天万物凋零,最容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最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是梧桐先行陨落,所谓“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于是以梧桐写悲秋,表现孤独、愁苦、失意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如“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乌夜啼》)雨丝象征愁思,梧桐细雨正表现作者剪不断的愁绪。

小结:作者因为心情凄怆,所以饮酒无绪,望雁伤心,无心摘花,只盼天黑,那作者的人生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会有这样的愁苦,我们再来看看她晚年的生平(投影)。由此可见: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作者被迫南渡,丈夫又去世,作者只身飘零,生活贫困,她的愁有:亡国之痛,丧夫之悲,沦落之苦。她身上有如此多的苦难确实是非一愁字能形容。

(六、)正因为词人有如此的人身经历,所以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①前期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词的风格清丽婉约。②后期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凄惨心情,词风变得凄婉低沉。但此时期的词由于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社会意义扩大了,发展了传统的婉约词。

(七、)总结:这就是李清照,著名散文家称之为“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她以她凄美的词风,打动了无数后人。国破家亡,痛失爱偶,只身飘零的不幸遭际使她的艺术才情升华,创造了无数让人们享受无穷的艺术珍品。斯人已逝,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首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孤独的美神。

(八、)作业:李清照能把无形的愁写的这样富有感染力,课下同学们也写一段描写自己愁绪的文字。

李清照词教案 篇6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分享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教案,欢迎借鉴!

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

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

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

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

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

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

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

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

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

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了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作为文言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点之最,因此在教学设计是个人认为本堂课的“煽情”或者“铺垫”应该做好。老师朗读一副对联,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词句把课文读活读美、提醒学生体会33个字包含了无比丰富的内涵,直到最后跟着音乐吟唱本词。并且教师通过范例来吟诵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

2、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本课不仅采用了让学生课前自学的方式理解每句词的意思,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

3、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李清照词教案 篇7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声声慢》,我说课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说教学理念;

2说教材;

3说学情;

4说整合点,

5说教学设计;

6说教学反思。

第一,我的设计理念是借助信息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缩短作品与学生的时代差距,以最新鲜的画面和最生动的感官冲击,将学生直观形象地带入知识的殿堂.我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并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和创作风格。教学难点:交流合作——通过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空间,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为此我制作了《李清照——声声慢》专题网站,我网站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包括关于作者,同学们在网站上可以了解到李清照的生平,词的常识,欣赏到优美的Flash朗读。图片中心,在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很多关于李清照故居的图片,诗词赏析包括点绛唇赏析、蝶恋花赏析、声声慢赏析、醉花阴赏析等。研究论文精选近年来李清照研究方面的论文,给有探究能力的学生一个更高层次的提升,例如《浅谈李清照诗词的情感色彩》、《论李清照词之用典》等。还有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百家讲坛》栏目。配以优美画面的李清照词全集。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一)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浏览网页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搜集的图片,影音资料和赏析文字,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李清照,从而把握作品与生平之间的联系。为合作探讨打下基础。

(二)拓展知识空间利用网络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声

声慢》一人一篇,而能在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以点带面,深入走进李清照,走进宋词,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积淀

(三)有利于创设自由浓厚的研讨氛围。中学语文是我利用学校内网搭建的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广泛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质疑、评价,勇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个图片就是论坛的截图)以上三点是我的信息整合点与整合方法。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主要包括五个环节的内容:论坛导入、诵读感知、自主探究、交流研讨、写作延伸。

(一)论坛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我已学生在论坛上发表了对李清照的初步认识,一上课我就精选同学们的帖子进行导入,可以直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同学的发帖情况)

(二)创设情境,美读课文。为了创设环境,美读课文,我搜集制作了非常精美的flash动画,整个教室被唯美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所包围,一下子便把同学们带入了古韵盎然的诗情画意当中。

(三)自主探究,个性解读。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是以课本为例子,而不是以课本为纲。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将全班54位同学分为三个大组,每组确定本组要探究的题目:第一大组:探究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第二大组:鉴赏李清照的《声声慢》,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进行鉴赏。第三大组:李清照词与其他婉约派词人或豪放派词人的比较研究 。从生平深入作品,从作品扩展延伸,以点带面,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交流研讨,思想碰撞。经过了自主探究阶段,就到了合作交流思想碰撞阶段。首先,我将每个大组组成3个6人的小组,先进行组内交流,形成本组观点,再推选一个代表将本组最优秀的探究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是我们小组交流的情况,这是我们全班交流的情况)高一的学生普遍求知欲、表现欲强,整个交流环节气氛热烈,时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课程理念。

(五)拓展延伸,写作交流。正所谓“学以致用”,为此我安排了一个写作环节,要求大家在论坛上“用几句诗意的话写出自己的酸甜苦辣,并试着用景物去抒情”,从而有效的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课外。这是我班高媛同学模仿李清照用景物去抒情所写的一段文字。(抬头看看表已是深夜,刚刚还有三三两两的脚步声,现在却只剩下雨声,夜显得格外的寂静,我喜欢这点点滴滴的雨,任由它敲进我落寞的心房,在里面肆意淋漓,亦如我想家的情绪。——高媛)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

以上就是《李清照词教案》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李清照教案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