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词五首

凉州词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5

词五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词五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词五首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作品的思想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

1、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将这五首词浏览通读一遍。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望江南》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2)花间派。五代时,后蜀的赵崇祚选录了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他们多写闺情。在词风上也大体一致,因此,后世就将他们称为“花间派”。

2、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但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空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3、体会文章写作特色。

(1)教师提问:“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

(投影展示)“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2)学生讨论。

(3)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指正,必要的时候,教师要予以讲解。

(4)答案提示:

“女为悦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说明她相信爱人一定会回来,心中充满希望。

“独”这个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从“斜晖”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从全文,我们却能读出,以前她可能在这里等过,而以后,她也将继续她的等候,直到爱人归来。

白频洲又可能是她和爱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师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武陵春》

1、朗读这首词。

2、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

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

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

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舴艋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意见,教师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罢,是一种信心,一种希望,而“倦梳头”是一种放弃,一种对生活毫无兴趣的悲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两篇文章都用同一个典型细节来反映主人公的心态,应该学习这种写法。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动词写出了作者试图排遣愁绪的做法,前两个词给人一种希望,好像可以为作者松一口气,而“只恐”又让人跌落到作者的万丈愁绪中,三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沉重、无奈。又紧紧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即间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使文章的风格既含蓄又直朴、率真。

5、总结:这两首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风格相近,都比较婉约;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发的感情相近,抒发主人公或作者的离愁别绪,凄惨心境。

教师进一步引申:词发展到后来兴盛的时候,人们将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今天我们学的词接近婉约派的风格。下一次课我们将体会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风格。

六、质疑问难。

七、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八、布置作业:背过这两首词,熟读其他三首,争取背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检查学生背诵默写。

二、学生自学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学常识。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2、通读这三首词,讨论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问。

文章大意:《渔家傲》,上片描写塞下景色,边塞秋天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紧紧关闭了城门。下片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乡下思想之泪。

《江城子》

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的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象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象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破阵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早晨醒来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曼霹雳做响的雕弓。他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3、把握三首词的感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教师答疑。

答案提示:

(1)《渔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江城子》:打猎:雄壮、开阔。

《破阵子》: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2)《渔家傲》: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破阵子》: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不同:《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总体分析: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三、质疑问难。

四、拓展延伸:爱国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古人还有很多人书写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个爱国事例或爱国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五首诗,课后查询有关豪放词和婉约词的相关资料。

延伸阅读

第25课词五首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25课词五首”,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可以说透过诗歌的家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的脉博。
《词五首》就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著名词作家生平,词的风格及代表作品。
2.学习词的基本知识。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阅读词时的作用。
3.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4.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态度情感价值观:
1.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2.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
3.在感悟中使学生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方式]
1.在词的欣赏中教师以引导为主,避免一言堂,应该是一位起纽带作用的主持人。
2.学生是本文学习的主体,从背景资料收集、品味词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无不渗透着学生主体智慧的参与。
3.词的学习中,老师要鼓励活学生间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氛围。通过同伴间对话与交流,团结与互助,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构思]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做好学习古词的准备;老师对准备内容作方向性作引导。
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古词,互相讨论朗读节奏与语气,老师作适当指导。
三、学生体验,老师点拨:学生在吟诵基础上,感受词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体验训练;老师对词中与体验相关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四、学生品味、教师点拨:学生对古词的语言及表达进行深入赏析与品味,着眼于名句、关键词,老师从文学欣赏的角度予以适当的指点。
五、学生讨论、教师主持:在体验与品味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表达出来,以讨论争鸣形式,使学生间不同思想与理解互相碰撞,闪现学生学习的灵感,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老师在其中作为一个组织者,起一个承接作用。
六、学生反思,教师鼓励。在经历各种学习形式后,学生对各首词提出质疑,并互相讨论与反思,找到正确的理解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
七、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
【教学实录】
师生活动专家点评
师:大家都知道,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的中国文化就是一部诗歌史,词是诗的姐妹艺术,也是中国诗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中阶段你们学过哪些词,能吟几句其中的名句吗?
生: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还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名句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生:还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名句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生:还有晏殊的《浣溪沙》,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师:看来大家对词的了解还很多,那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位作家不同风格的词,来与这些作家作一次心灵的对话,请大家先自己诵读这五首词,注意停顿与节奏。然后请部分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
师:好了,下面请同学起来朗读。
……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节奏与读音还比较准确,但其中有一些地方应注意:《望江南》中第二句的停顿应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渔家傲》最后一句应读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里“千骑”中的骑应读成“ji”(第四声)。《破阵子》中第二句应读为“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只有正确的诵读才能正确的理解词的基本意思,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预习谈谈对五首的理解
生:《望江南》读后总觉得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之意。
师:说得很对,大家能说说从哪里能看出来吗?
生:一个“独”字,点出主人公很孤独。
生:文中“皆不是”有一种失望的心情。
生:“肠断”就是忧愁最好的表现。
师:大家说得不错,从这道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了一种无言的忧愁。其它几首呢?
生:《渔家傲》是通过对塞风景的描写来表现将士对自己家乡的思念的词。
生:《江城子》是通过记述作者出猎的场景,来表现作者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
生:《武陵春》也是一首通过对作者自己感受的描述来展示作者内心对故人的思念,带着浓郁的忧愁。
生:《破阵子》是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来抒发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与对青年后生的深切希望。
师:看来,在上课之前大家都准备得很充分了解了许多内容,对理解五首词有很好的益处。不过读词不仅要了解词的内容,更要品味词的佳句与好语,在品味中体会词的精彩,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品析这五首词中精彩的语句。
生:我觉得《望江南》中“斜晖脉脉水悠悠
”一句写得好。
师:好在哪?
生:好在能将人的忧愁以形象化的景物来展现,用夕阳的余晖,用水流的悠长,来寄托忧愁的影子。
师:用“忧愁的影子”来评价,形象又贴切,看来你是花了不少功夫来欣赏这首词的。
生:我觉得词中的“肠断白蘋洲”一句用得也很好,将对别人的那种思念比喻成“肠断”更有一种独特的效果。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在写景与抒情上的独特之处。
生:《渔家傲》这首词写得有意思,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怀。
师:上半部分写景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生:我想是一个“异”字,写边关的景色重在写与内地景色的不同之处,大雁南飞,边关号角此起彼伏,长烟、落日下的孤城等都寓示着边关的与众不同。
师:分析得好,那下半抒怀主要是围绕什么来展开的呢?
生:就用文中的“泪”来概括吧,主要写将士们的思念之泪,通过“浊酒”“归无计”“霜满地”“人不寐”“白发”等情与景的描写,将边关将士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很好,就要善于从归纳与概括中找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生:我觉得《江城子》是带有自传性的叙事词。
师:嗯,说说你的理由。
生:词一开始作者就以“老夫”自称,接着就详述出猎时的壮观场面,并在文中不断展示作者那种为精忠报国的豪迈之情。下半部分,则更是借古喻今,对比自己,那种胸中豪气在文中自然流露。
师:你认为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你说的内容?
生:“聊发少年狂”是一种老当益壮的心态。而“亲射虎”“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都是体现作者的一种豪迈的英雄形象。
师:除表现作者豪迈与报国之志外,词还有没有别的表现意义?
生:有,词中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
师: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以看出来,作者希望能有当年冯唐一样的人来让他重新报效国家。
师:对,壮志难酬是许多词人笔下的抒写的内容之一。
生:《武陵春》中我认为写得好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师:好在哪里?
生:第一句能用“物是人非”来暗示人生境地变化,而“欲语泪先流”更是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忧伤之情,自然流露。
生:第二句是用一个比拟的手法,将人的忧愁形象化,如果用船来盛载,还不能装下,那是多大的忧愁的?可见,“载不动”包含了多少忧伤与痛苦。
师:赏析令人耳目一新。
生:《破阵子》表现的内容好像与《江城子》有点相近。我觉得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可怜白发生”等句子写得好。
师:你能说好在哪儿吗?
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个醉字,一个梦字,把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而“沙场秋点兵”则将杀敌报国的战场写得极富气势。“可怜白发生”是一句总结性的话,所有壮志与报国胸怀都只可能无法实现了,白发就是遗憾的见证,作者怎不能感慨万千。
师:评价有水平,从词中读出了作者的深意。其实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中,我们明确了,读词就要品味词的语言,玩味词的写法,体验作者真情实感。这是读词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读词还要善于除所读词之外有所联想,通过联想来生发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提高自己鉴赏词的能力。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针对这五首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给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体验。
生:《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使我想起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二者表现手法几乎一致。
师:从词想到曲,思路很好。
生:《望江南》中的“过尽千帆皆不是”所表现的失望与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充满希望刚好相反。
师:嗯,反相取意,能举一反三。
生:《渔家傲》中“长烟落日孤城闭”所表现的景象与名句“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我觉得《江城子》与《破阵子》两首词有许多相似之处。
师:能比较阅读,精神可嘉,你能具体说说哪些相似之处吗?
生:写作时的境遇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想报国却无门的遭遇;写作表现的情感是一样的,都是在豪迈之中带着深深的遗憾;描写场景的风格都是一样的。
师:比较实际上就是在更大范围中再次阅读。
生:《武陵春》中写愁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表现手法上非常相近,而且用语都十分贴切生动。
师:说得很好,对名句理解与联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家在不断积累诗词素养,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当然读诗的联想不仅仅在于名句间的联想,还可以是结合词的内容与我们时代间的生活经验的联想。大家不妨试着从这个角度来想想。
生:读完五首诗,我觉得这些主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感伤的,二是壮志未酬的。前者是《望江南》《武陵春》,后者是《江城子》《破阵子》。虽然表现手法不尽相同但主题目内容基本相似。
师:那你有什么感想呢?
生:这实际上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两类人的照:一类人整天围在自己个人狭小的圈子里,为自己而活着。一类人时刻忧国忧民,不忘别人的苦与乐。就社会来讲我们希望后者的人多一些,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
师:很好,有感悟,也有希望。
生: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发言,难道个人不重要吗?如果个人的情感不能得到适当的宣泄与表达,对个人对社会来讲都可能是悲剧。
师:对,有不同意见,又有言之有据,希望大家像他们一样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如果文学都去关注,词的内容都去表现,这不正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种见证吗?
师:观点中肯,观点越来越全面了。
生:我们读词并不是来评价词作者的生活与表现态度的,我们更多的是通过词去了解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作者们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阅读就成功了。
师:发言精彩,思路严密,想象丰富,确实有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想法。
师:读完这五首词,我们想必有些问题没有得到解释,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对这五首词的理解进行反思,通过小组成员间共同讨论,力求有更大的收获。
……
生:我觉得古词中的典故应该值得我们去关注,去了解,因为一个典故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曾经的生存习惯。
师:很好,你的建议我希望得到全班同学的响应,因为典故背后的语言文化现象,正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关键之处。
生: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而有的却仅只有词牌名?
生:写词不像写诗,没有或很少有固定的格式,写词有许多词牌名,所以有时不必取名。
师: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要弄清这事,我建议大家可以在业余时间自己找找资料,彻底解决问题。
……
师:经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读词的基本步骤,请大家说说看。
生:是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
师:对,基本过程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阅读的基本程序,也有利于我们学习新的诗词。今天的作业就是利用这种学习方式去学习两首课外的古诗词。要求必须符合各个部分的要求。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见!
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引导学生关联已有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无疑是一种良好的铺垫。
说名句,实际上是在让学生在重温如何读诗。
诵读是读词的第一步,也是欣赏词的开始,所以以此为学习的起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及需求。
对朗诵作适当点拨,能起到让学生迅速理解词的主题及意境的作用。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及情感,是读词的第二步,也是读词中对内容的具体的理解部分。
《望江南》紧扣“忧愁”来理解,有的放矢地理解全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渔家傲》则紧扣写景抒情来展开。
《江城子》从场景表现来展示主题。
《武陵春》则从个人体验上作了详尽表现。
《破阵子》则是将现实与梦想结合来表现个人的壮志。
品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读词中最富欣赏意义的内容,也最能体验学生学习语言的意识与能力。
名句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都要在品味中有不同的体现。
联想是读词的第三步,也是最富想象力的学习环节,在联想中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横贯往来,经纬古今的形式,学生的文化素养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读词的联想首先是名句间意思的联想,这是学生最易做到也最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
读词的联想其次是将词的内容与主题与我们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让学生关注的切入点,通过切入点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
读词的最第四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理解上的反思活动,进一步来深入探讨五首词的内容。
总结整节课的内容,反复强调阅读的基本方法,教会学习拓展的阅读能力,必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虽然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但只要理念先进,引导得法,同样也能使学生受益不少,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意识的突出。本节课的阅读中绝大多数的资料收集、感悟体验、品味表达、联想反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老师只是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的尊重。
二、注重学习方式的引领与学习技能的训练。新课标的新理念之一就是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方法与技能。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好几首词并不难,难的就是学生能否独立地正确地去理解其它一些词或文章,所以方法与技能就是教给学生核心的东西,本节课的基本出发点就正是基于此。
三、注重反思避免阅读中的“唯主题论”。在具体的词的阅读中,教师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与情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这正是新课标中关于阅读体验要求的具体展现。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词三首》
辛弃疾
第一、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典故在表达中的作用。
2.理解词的含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思想情感。
3.理解辛弃疾深沉的爱国激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正音正字】麾huī炙zhì霹雳pīlì赢yíng蓦mò 阑珊lánshān
【积累词语】八百里麾下的卢霹雳生前身后名
【课文提示】
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从小生长在金兵占领地区。20岁时,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投奔耿京为首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南宋,曾任建康府(今南京市)通判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他重视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做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到当权者忌恨,被罢职、闲居近20年。晚年,情势危急,又被起用,但仍不得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2.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其词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实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朗读课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颇受喜爱的小令。整首词通过“不识愁滋味”的少年时期与“识尽愁滋味”的“而今”对比,抒发了郁结于胸的深沉忧愁和强烈愤懑。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于是在博山石壁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词中前后片“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前者指春花秋日的闲愁,后者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报国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结句,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作者“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手法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朗读课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课文分析】
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醒时听见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烤熟的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我已经成了白发人!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陈亮与辛弃疾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排斥、打击的人物。他俩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计划全都落空。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这首词,全是写军中生活,是写想象中的抗金军队的生活。
上片,描写一个秋天早晨沙场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开头两句,写军营的夜与晓。首句有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醉里还挑灯看剑是写念念不忘报国。“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赢得生前身后名”,是描写梦境。“梦回”二字点明了这一点。“梦回吹角连营”,写拂晓醒来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下面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词的境界逐渐伸展、扩大。“八百里分麾下炙”,兵士们在军旗下面分吃烤熟的牛肉。“五十弦翻塞外声”,指各种乐器合奏出雄壮悲凉的军歌。这里的“五十弦”,泛指合奏的各种乐器。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沙场秋点兵”预示激战即将开始。这五个字,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地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马作的卢飞快”,“的卢”,骏马名。相传三国刘备在荆州遇难,的卢马载着他一跃三丈,越过檀溪。“弓如霹雳弦惊”,比喻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雷震。这两句,描写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弓”“马”指代武艺高强、杀敌报国的义军将士。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然而,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这句,写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幻想,全部落空。它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辉煌胜利,千秋功名,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一腔忠愤,无论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朗读课文】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课文分析】
译文: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声四处回荡,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经过。我寻找她千百次,不经意间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既写出元夕之夜亲人意外相逢的喜悦,又表现出对心中美人的追求。作为一首婉约词,它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起句,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美人形象。美人形象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在《丑奴儿》中,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作用?
连用两个“爱上层楼”,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少年不识愁滋味”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丑奴儿》中,“欲说还休”包含哪两层意思?
“欲说还休”包含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句,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3.解释《破阵子》的词语。
 ①挑(tiǎo)灯:把油灯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②梦回:梦醒。
 ③吹角:军队中吹号角。
 ④八百里:指古代的骏牛。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种瑟有五十根弦。词中泛指军乐合奏的各种乐器。
 ⑥的(dí)卢:一种良马。相传三国时刘备被人追赶,骑的卢一跃三丈过河,脱离险境。
 ⑦了(liǎo)却:完成。 
4.《破阵子》中的“挑灯”一词,精当在哪里?
“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这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5.《破阵子》中,“天下事”的含义是什么?
“天下事”指收复中原。收复中原,不仅是君王的事,也是人民共同关心的大事。
6.《破阵子》名为“壮词”,结句却说“可怜白发生”,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这首词题是“壮词”,前面九句的确可称得上是壮词,但是最后一句使全首词的感情起了变化,使全首词成为悲壮的而不是雄壮的。前面九句是兴高采烈、雄姿英发的。最后一句写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这是陈亮的悲愤,也是辛弃疾的悲愤。
7.《破阵子》全词十句,依文义看,前九句与末一句有什么不同?
依文义看,这首词的前九句为一意,末句另为一意。前九句写军容、写雄心,都是想象之辞。末句却是现实情况,以一句否定了前面的九句。前九句写的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这种表达手法,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
8.《破阵子》词人在梦中出现了两个片段:点兵和征战。任选其中一个片段,加入自己的想象,改写成现代文(80字以上)。
9.《青玉案》是如何运用反衬的?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那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的“那人”,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10.请你在《辛弃疾词三首》中任选一首,写80字左右的赏析。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虞美人》: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九年级语文《词五首》导学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词五首》导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级学科:九年级语文授课内容:25、词五首主备教师:黄x课型:新授课

课时:3课时备课时间:2015、10、16班级:学生姓名

25、《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时

3课时

知识链接

1.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字飞卿。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他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事迹不闻。屡试进士不第.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温庭筠生而貌丑,常有人恶意取笑,然而在庭筠不招人喜欢的外表后面,偏偏生就一副多才多艺的锦绣心胸!他禀性“敏悟”,常能“走笔成万言”。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词派的“鼻祖”,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我们学过《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我们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政治上不得意。

4.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文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从小便有诗名,后嫁给赵明诚,夫妇共同校勘古书,唱和诗词,生活优裕和谐。北宋败亡后,她的故乡青州也落入金人之手,家中所藏大批书籍文物被焚,她和丈夫避难江南,赵明诚中途病死,她流落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境遇孤苦,卒年不祥。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以歌颂诚挚的爱情为主要内容,后期词主要表达她个人的不幸遭遇,写得深沉哀痛。

5.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

学法指导

朗读法、分析法、探究法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望江南》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及感情。

二、解文释义。在理解“倚”、“斜晖”、“脉脉”、“悠悠”、“肠断”、“白蘋洲”等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词义(翻译词义)。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情?

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

3.“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

4.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

5.你认为白频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

6.请概括本词的主题思想。

《武陵春》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及感情。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2.“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望江南》《武陵春》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选讲)

展示

点评

精讲

点拨

个体展示:《望江南》深入阅读,探究文本12456;

《武陵春》深入阅读,探究文本134

小组展示:《望江南》深入阅读,探究文本3;《武陵春》深入阅读,探究文本2

当堂测评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当堂测评

1.《望江南》这首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写到();就景物而言:从()()写到()()又写到();就人物内心的情感而言,从()到()到最后的()。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清晨、黄昏;楼头、千帆、斜晖、江水、白颦洲;希望、失望、肠断。

2.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诗句,请列举并说明其特点。

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这两首词,并做到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及感情。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2.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请写出来。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示

点评

精讲

点拨

个人展示:深入阅读,探究文本134

小组展示:深入阅读,探究文本2

当堂测评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当堂测评

1.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着一“狂”字,贯穿全篇,统摄了全词。

B、“亲射虎,看孙郎”是词人以孙权自况。自己虽“鬓微霜”,但仍英武有为,希望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冯唐自比,表示自己敢于为蒙冤受屈的将领直言,使他们重新复职。

D、“天狼”喻指西北方的敌人。

2.面对失意,李白吟出“, ”来表达宏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面对强敌,苏轼直抒“,西北望,射天狼”的杀敌报国决心;面对生死,文天祥高呼“,”以表达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作业布置

1.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第三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附壮词以寄之》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及感情。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写军队生活。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的气氛,“沙场秋点兵”暗示。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修辞手法,从觉和觉两个方面,概括而又生动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哪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及感情。

二、结合注释,理解词的大意。

三、深入阅读,探究文本

1.上阕描绘边塞苍凉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下阕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情?

2.由上题推断,全词的主旨句是:,.”抒发了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词中哪些字、词、句能够看出守边将士壮志难酬、思念家乡的情感,请找出来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3.请概括本词的主旨(中心思想)。

展示

点评

精讲

点拨

个人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附壮词以寄之》深入阅读,探究文本123456;

《渔家傲秋思》深入阅读,探究文本13

小组展示:《渔家傲秋思》深入阅读,探究文本2

当堂测评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当堂测评

一、请根据提示,写出你学过的爱国诗词。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二、选择填空

1.《破阵子》词中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选讲)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对《渔家傲·秋思》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作业布置

一、将“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作业本上工整、规范地各抄写四遍。

二、研讨与练习一1234。

三、研讨与练习二。至少摘抄三条,并选择其中一条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