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教案大全 > 导航 > 比例尺2教学反思精选4篇

比例尺2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11-18

比例尺2教学反思精选4篇。

请跟随我们的步伐了解有关“比例尺2教学反思”的更多相关知识。教育应坚持启发式,避免注入式,备好教案对教师的帮助其实是很大的。写教案时应该遵循科学性、创新性、差异性、艺术性、可操作性、考虑变化性的原则。将这篇文章标记为重要的收藏请方便查看!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2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室里有现成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问:中国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平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

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平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3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 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4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进行两种比例尺的转化,并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在上课伊始,呈现了学生乘坐火车和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引导他们进行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这一环节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已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后面例题的学习做出很好的铺垫。

3、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熟练掌握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及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会更好。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相关阅读

比例尺2教学反思合集


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备好一份教案。对老师而言,教案起着指导和统帅教学的作用,你知道写一篇教案应该注意什么吗?比例尺2教学反思的内容均为88教案网编辑收集和整理的,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1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为了使学生能很好的感知镜子成像的特征,我们设计了玩游戏、照镜子等活动,让学生感知镜面对称的特征,从而认识到镜里的和镜外的`东西是左右相反的,但大小、上下与前后的位置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

第一步,让学生自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

课堂上,我先与学生玩游戏——“给老师当镜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每个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镜子,以同桌为单位按下面要求实验,一起体验一下镜子中的学问:①把数学课本的封面对着镜子,看看镜子中的“数学”两个字的位置有什么变化?②举起你的右手照镜子,镜子里的你举起的是哪只手?然后问: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个活动同学们很快就有了答案,都能从镜子里看出两个字的大小是不变的,但位置相反。一部分同学在汇报第二个活动时提到镜子里面的像和自己是一模一样的,相同的。他们都没有意识到镜子里的像其实和自己是左右相反的,出现这种错误,说明学生没有明确对称的真正含义:对称图形是和原来图形是相反的。

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镜面对称的特征,接下来我又组织了同桌之间一起玩游戏:“给我当镜子”,做以下几个动作:举起右手,举起左手;眯左眼、眯右眼等,再来说一说镜子里的“像”和你的有什么不同,再交换角色来玩。通过游戏的进行,大部分同学都好像发现了镜子中的像和镜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第二步,让学生感受镜面对称现象。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镜子,完成课本第17页上的试一试第一题,让学生很直观地感知镜子中的图像是什么。然后汇报,镜子中的图像与镜外的图像合在一起是什么图形。从而让学生判断这些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就是镜子与图形的重合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进一步巩固了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

第三步,让学生感受“镜子中的时钟”。

老师拿出一个钟面,拨出一个时刻让学生猜一猜,镜子中的钟面上会是什么时间,然后与学生一起验证。因为有了前面的游戏作铺垫,学生能很快画出镜

子中钟面的时刻。

这节课,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使得他们很好地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也使他们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这样更激起了他们强烈地求知欲,同时也促进了思维地发展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3

在比例尺应用这一课中,我先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比例尺的概念、意义及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为后面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接下来,我创设一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让学生设计家乡方位图这一教学环节是新课标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切体现,也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这些问题的设计是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

自己在这节课中的不足:

1、对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把握的不到位,学生易掌握的知识讲解的过多,导致后来的难点没有足够的时间很好的突破。在这一点上自己今后要特别注意。

2、在小组合作时,首先没有对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导致了时倍功半的结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小组合作时应首先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中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这一点今后要向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例尺2教学反思 篇4

《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反思

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学习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解答。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合作探索时,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把问题转化到了求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学习邱实际距离时,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探究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想到了方程法,还有的同学根据关系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解答。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让学生说明道理,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自觉进行比较反思,从而掌握求实际距离的基本方法。

书上呈现只有一种方法,并不是硬要求学生掌握只用一种方法,可能是为了以后的用比例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书上的方法就是好的。我觉得应该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学会欣赏,以实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同时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800字


现行教案的内容虽然要求高,但是教学方式并不复杂。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准备教案,做好必要的准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你也许需要"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这样的内容,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1)

《比例尺》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新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脑筋急转弯游戏,学生兴趣高涨,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就象一个浇了油的火把,等待教师去点燃。接着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复习了图形的放大、

缩小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入新知识,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接着,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数值比例尺的特点,又让学生在观察地图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比例尺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即线段比例尺。并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学会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在接下来的计算比例尺,以及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时,我大多让学生独立解答,只在订正时作适当指导。比如计算比例尺时,要让学生知道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才能写出比,并化简成最简整数比。另外,我十分注重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去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最后是学以致用。

这节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我对学生的新发现及时给予肯定,正是由于时时处处的细心呵护,使学生天性中最灵动的东西发挥出来,切实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活动的平台。使学生经历猜想、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有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得到体验。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2)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3)

《比例尺》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莆田爬到福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4)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括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为一个脑筋急转弯,通过提出问题:“一只蚂蚁8秒钟就能从北京到上海,这是为什么?”这样比较趣味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

2、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那么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当然,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虽然学生做了总结梳理,但对整堂课教学来说还是有遗憾,如果安排更有条理,我相信,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5)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 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 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 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6)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反思、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拍照。

(1)师:同学们都拍过了照片,比较一下,照片中的你与实际的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印到一张这么小的照片上的呢?

2.的确,生活中有时要把实际的大小缩小若干倍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纸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1.小小设计师规划操场

(1)师:以前我们在学习测量时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2)师:好!一起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2.要求:

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投影展示)

师: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比的形式,图上距离作为比的前项,实际距离作为比的后项)

师:那么最后算得的就是什么?

师: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就叫做——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是谁与谁的比

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7)

个人认为比例尺教学是第十二册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不怎么方便。

今天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 例尺。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另外说一句,我始终没弄懂,为什么有的应用题非要用正反比例的关系来解呢!思考起来一点都不简单!望高人给我指点指点呀。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8)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9)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以及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孩子们的热情似乎也挺高,反应也不错。像比例尺的概念挺好理解,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也进行了板书,以及必要的练习。自以为这节课的内容也没有什么较大的难度,学生应该都能够接受。可反映到作业本上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求比例尺,应该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有变成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比例尺互化的格式有几个是创新的,可似乎这几种创新写法不是那么正确。为什么?把孩子叫到身边,我问他们:“我在板书的时候,你们仔细看了吗?”都齐刷刷地回答我看了。“看了怎么连写法都乱七八糟的。”孩子们个个无语,一个个冤枉的样子。

后来我冷静地想了想,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吧。

一、对比例尺的接触较少,缩小的比例尺可能看到过,如地图等,放大的比例尺就比较少见。因此,会有一个错误想法,较小的数是图上距离,继而就出现了实际距离比图上距离的情况。

二、为了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我在课堂上会比较注意口头交流,认为懂了可以不写,但实际上说跟写还真的是两回事,会说不一定会写。如果我们把图上距离1厘米等于实际距离20千米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会说20千米等于2000000厘米,因此写成数值比例尺是1:2000000。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会觉得怎么写好呢?尽管有板书,但那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看来以后在课堂上必要的写还真不能省。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10)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通用


教师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案就是老师引导学子学习的工具。教案教学过程就是将基于课本的知识以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您一定也在为写好教案而发愁吧?欢迎阅读我们为您准备的“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相关信息,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1】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课本的思路直接给予学生,还是由学生动手画图后归纳发现?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给予学生,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学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巧妙,学生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平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利发现、归纳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巧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是随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我盯住了一个学生,他的长方形画得细长细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学生的作品。同学们观察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是一致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2】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3】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了解学生,知此知彼,教师在课堂上灵活地驾驭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了解、认识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观察、谈话、家访、测查等诸多形式供过于求,这里我要谈的是,“数学日记”亦是增加了解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一种可取方法。

首先谈到的便是“数学日记”到底写些什么好,关于了解学生,其实很简单,写点“课上懂了什么”、“不懂什么”、“要求点什么”之类的。一段话或几句话,真实的语句能使教师很快地了解学生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

一、“数学日记”的知此知彼作用。

数学课知识点集中,重难点鲜明,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很容易地在作业本上表现出来,但是作业也容易出现抄袭等情况,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从“数学日记”里寻找答案好。

针对后进生,只要他吐出对新课的难题,你何为找不到辅导对策而犯愁呢?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后进生老是做错,他在日记里写道:“五分之一加上五分之三,等于十分之四怎么会不对呢?不是加法吗,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教师一看,很快就发现该生“难”在哪里了。

二、“数学日记”的学后反思作用。

当“数学日记”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在写之前总是会把今天所学的知识重新思考一遍,并通过自己的见解,稍微归结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还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上课不专心点”,由此可见,“数学日记”渐对学生的学后反思起积极推动作用。

一旦学生进行了学后反思,就相当于重新有效地温习了功课,能抓住难于理解的问题进行反复思考。

三、“数学日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

学生的三言两语帮助教师了解了学生,定期有针对性地辅导了学生。总之也会有表扬学生的时候,当然也少不了婉转的批评,指出为什么有的学生会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有的学生为什么解决问题如快刀斩乱麻,关键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关键在于讲究学习方法。

也许学生的学后反思也会有如此的归结,但是,“数学日记”也能帮助学生从失败中得到教训,从遇到的难题中吸取经验,最根本的启示:以后我该怎么做才会更好!

不仅是“数学日记”,当班级学生缺少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当教师的若能早发现早采取措施,作用也不会亚于“数学日记”。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4】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的编写意图,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1、课前设计: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还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创设情境——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研究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2、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引入新课阶段,我先让学生试着画几条线段:5厘米、1分米、10米,画到10米时,发现不能把它的原长画在纸上,学生在画线段时提出疑惑,出示地图以此引入新课,这样完全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3、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阶段,出示我国的地图,让学生说说这个比例尺的意义,这时,由于学生刚才已经对比例尺的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很快地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义。这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比,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

4、在引导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区别和联系阶段,我先让学生认识这两种比例尺,让学生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提问:你能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试试看。通过对比,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是用数字比的形式表示出来,没有单位名称;而线段比例尺是用线段表示的,并带有单位名称。这样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不同和它们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认识,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5、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来不及反馈,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作为一位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探索出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课堂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5】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6】

一、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

1、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2、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二、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1、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2、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三、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

1、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2、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7】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值得思考的是:教学数学知识时要从生活生产实际中挖掘教学素材,不能生搬硬套教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用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来,用激情带动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8】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的范文

篇一:《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反思这节课,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用解比例这种方法时,解设时用的单位还是搞不清。课后我把这个问题和老师们讨论了一下,大家认为如果让学生讨论能不能设为米?为什么要设为厘米?而不是老师重点的提示,可能学生的记忆会更深,理解的更透彻。

篇二:《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曾想过这样设计: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隆重推出课本的信息窗,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如:从济南到青岛有多远?需几小时到达?然后重点探索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对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这个环节似乎兴趣不是很大,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灵机一动,对信息窗做了一下修改:

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到过青岛海洋世界吗?(由于青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学生热情比较高。)如果我们要从威海出发去青岛,客车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知道路上需要几小时吗?

这时,学生纷纷发言: 这怎么行?必须知道青岛和威海两地之间的路程啊!接着,我出示了信息窗中的地图,问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你能算出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吗?学生兴致很高,找到的思路很多,但很少用课本上的方法,想法最多的思路有:

思路一:比例尺1:8000000可以理解为图上一厘米代表实际8000000厘米,因此图上3厘米实际就是3×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思路二:因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困此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也就是说,3÷1/8000000=24000000厘米=240千米。

虽然学生没有用课本上的方法,但我认为还是非常有必要给学生补充的',而且由于思路简单,利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掌握。另外,在设未知数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成厘米为单位,最后为什么要注意化成更大一些的单位,如米、千米。

本节课的知识比较零散,还涉及到如线段比例尺的类型,放大比例尺应注意的问题等,本节课没能全部解决,但我觉得本节课的方法思路学生明白透彻了,也为其它类型的题打好了基础。重要的是,本节课中,学生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那么在出现线段比例尺的时候,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的用公式来解决了。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9】

《比例尺》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从“脑筋急转弯:一只蜗牛从上海爬到北京只用了二分钟,这是为什么呢?”这一有趣的猜谜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践请在纸上画一条5厘米、10厘米、10米长的线段,引起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图形的缩放画出来,从而导入笑笑家的平面图,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体验新知,系统理解新知部分,通过房屋平面图这一富有生活情境的建构,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这样的教学预设引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然后我通过:①求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多少米?宽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⑵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③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在评课时,我校所有听课的数学老师及青阳另外3所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出很的建议与意见,特别是在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教师应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应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进一步明白了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汇总9篇)


作为教师应该用心去准备一份教案。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好课堂的重点,难点,疑点,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注意哪些细节?这份特别为您准备的“比例尺教学反思”一定可以让您心满意足,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比例尺》教后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比例尺》教后反思《比例尺》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难点是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这一课我在教学时,首先立足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题:今天早上老师从家到学校上班用了15分钟,可是有一只蚂蚁却只用5分钟就从梅山爬到泉州,这是为什么?,这里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出杭州和上海。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自学:

1、什么叫比例尺?

2、怎样求比例尺?

3、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这样,培养学生尝试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只要学生解决好这三个问题,本课的重难点也就解决了。最后提问:学习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处?使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有更深入地了解。

这一节课,通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对本课的知识掌握较好,对比例尺也进行了多角度的认识,对其应用价值也进一步得到体验,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以说,课堂的精彩在于学生的精彩,课堂的收获应该是学生有收获,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一堂课让学生学会几个知识点很容易做到,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培养顽强的数学精神实在是任重道远。因为教学内容是比较新的东西,我采取换位备课和换位教学的策略,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研究学习来大胆展示自我,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和创造还给学生。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2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3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4

《比例尺》中的内容,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之一。这部分内容还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计算的启蒙点。另外,这部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谓中流砥柱也!所以,教学时,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意义重大也!

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自学教学法,老师适时点拨,注重让学生用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

教室里有现成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问:中国地图是凭借什么把幅员辽阔的960万平方千米的祖国大地画在了仅80平方分米的图纸上?因为有自学任务在前,学生知道从地图上找比例尺,初步感知比例尺。比例尺的产生过程则以以下方式由学生自主“创造”出来:请学生将学校的旗杆画在一张纸上。旗杆高15米,质疑:按实际长度画能画得下吗?小组合作,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不可能按原来的长度画,只有想办法缩小。请学生用一句话说明用1厘米代表了实际的多少米,学生标注。

教师巡视,找有代表性的,如“图上厘米相当于实际10米”,“图上1厘米相当实际300厘米”;“用1厘米代表15米”摘抄下标注。这一过程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学生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习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兴趣浓厚。我认为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比知道比例尺意义本身更有价值。

如果我们以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为载体,必能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生活中捕捉数学信息,提供可体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比例尺在绘图时的运用,我收集了学校平面图的一组数据,有教学楼、办公楼、自行车车棚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组计算出比例尺。这一设计,不仅及时地巩固了比例尺的求法,从算出的比例尺都是1:6000让学生感知:同一幅图里各个角度和点都是按同一个比例尺绘制的。这样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动手中理解,在讨论中收获,所获取的知识是深刻的,经历的过程是愉快的。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5

《在沙漠中心》这课富含人生哲理,教学时要注意理解其深刻内涵,由于时代和国别的关系,本文在叙述的时候,尤其是在阐述作者思想活动的时候,有些语言比较抽象,讲读时要注意深入浅出,可以举一些易于理解的例子来帮助教学,引导学生抓住细节,体会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冒险”,正确认识“冒险”并不是一味追求刺激,要理解它与“生之意义”“死之价值”的关系,让学生将所学所感同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现实融会贯通。教学这篇课文,让学生领会到飞行在今天看来是平常的。但在20世纪初它是一项冒险的事业。

这篇文章比较深奥所以对心理描写的句子的品味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重点,由于我的预设性太强了课堂上在环境描写这个环节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在后面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心理的环节时间不够,品读时比较仓促。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我想以后应当在如何真正的做到深入浅出上下功夫,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细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之前应扎实的把课文读懂读透,才能上出好课来。

这堂课大致流畅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也达到了教学意图,细节方面也落实到位。一、突出课堂的丰富性丰富性一直是我课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丰富的同时,如果不理顺思路,有可能会带来条理紊乱的后果。所以在步骤的设计,费了一些心思,还好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每个环节的串联是顺畅的,而且也达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没有遇到一点磕绊,可以说是一气呵成。

我希望把自己年轻的激情挥洒到课堂上。这堂课上,基本展现了自己的风采,也调动了气氛。课堂练笔环节的例句模仿,我设计了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背景,学生也造出了比较有亮点的句子。但遗憾的是课堂时间有限,七年级学生还对公开课比较生疏,愿意站起来朗读自己的学生不多。课堂最后的配乐朗诵材料,是我亲手写就的,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用写信的方式书写对本人的感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带来亲切感,升华了课堂的主题,加深了课堂的深度。稍感遗憾的是,该班音响不是很好,稍稍消弱了配乐的感染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6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7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设计了“看地图”与“画地图”两个数学活动。这样的设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优势:

1、尊重生活现实,利用生活资源

地图是学生生活常见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测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2、改变呈现方式,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没有直接呈现问题所需的条件,而是学生根据问题主动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把生活问题合理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终生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8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9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8篇)


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案是老师上课的主要依据。精心设计和确定教案,这体现了很强的计划性,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来透彻理解“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1)

比例尺是学生学完比例的意义及基本性质、正反比例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成功之处:

1、注重知识教学的技巧。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学生通过观察北京地图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在教学中要强化求比例尺时,因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先要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成前项是1或后项是1的比例尺;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分类转化时,只需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一致,再写出比就可以了。这样减轻学生对知识点的再认识过程。

2、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让学生自主经历比例尺意义的形成过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1:5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是50000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0倍。

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还存在不会根据公式求比例尺,解题步骤过于简化。如省略过程直接得出比例尺。

2、对于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个别学生还没有掌握好此知识解决问题的要领。

改进措施: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求比例尺以及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要领,特别要强调在画线段比例尺时,一定要画出标准1厘米的距离,实际距离要写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2)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学生身边挖掘素材,诱导学生发现问题

比如:在引入阶段,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我们熟悉的教室,并且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画法,把教室的8米画成了8厘米,6米画成了6厘米,另一种是8米画成了4厘米,6米画成了3厘米。然后进行了对比,说出了图形的大小变了,但是形状没变,无论怎么画,我们的教室还是原来的样子,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

从上可知,学生有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挖掘知识的生活原型和适当创设探究内容的情景,就能激起他们探寻真知的强烈欲望。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3)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本节课欠缺之处: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4)

《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2、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进行两种比例尺的转化,并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在设计本节课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1、在上课伊始,呈现了学生乘坐火车和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从而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2、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中学到知识。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后,引导他们进行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转化,这一环节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思考的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探索,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通过此环节的学习,学生已能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后面例题的学习做出很好的铺垫。

3、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熟练掌握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及会根据给出的具体数据求比例尺,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会更好。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5)

这几天我们学习的是比例尺这一单元。虽然只是不难,但是和前面学习的比、按比例分配联系得比较密切,通过做题,又发现了以前在学习那些知识时的漏洞。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这一信息窗,教材呈现的是把求图上距离和画图结合起来的信息窗,我先讲的是怎样求图上距离,然后根据图上距离又讲的怎样画图。

由于前面刚刚学习了怎样求实际距离,所以我就让学生自己寻找求图上距离的方法。经过计算、比较,结果学生发现,先把给出的实际距离的单位转化成厘米好做,这样可以和比例尺的后项约分。教材给出的方法是用方程知识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方法虽然好理解,但比较麻烦。我给学生讲的是算术法。让他们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自己求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然后再根据公式计算。

画图这个问题在考试时还是考的比较多的,图基本上都难不倒他们,主要是学生不熟悉做这类问题的步骤。我给大家总结的是“一求、二画、三写”。一求,就是求出图上距离,二画就是画图,三写就是写出图上距离并写出对应的比例尺。经过做题,看题,我发现学生对这类问题掌握得还不是很好,需要经过不断的做题来加以巩固。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6)

比例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知识点。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平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 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7)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范文(篇8)

《比例尺》这一内容在教学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我的感受也很深。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

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探究性学习得以保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要的知识准备,即学习任务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乘除应用题等知识基础以及分东西等生活经验,这些知识准备是解决问题并使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础。二是教师提供了充分的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力,给学生以较多的时间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思维状态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途径,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三是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教师创设的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情境和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都有丰富的显示背景,有利于学生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原由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了五种不同的解题策略:方法一是用份数的思想来考虑,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很形象,有几位学生还画了图;方法二是转化为份数乘法应用题;方法三是用正比例的思想列方程来解;可见,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能通过自主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所获得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元的,教师教学中要信任学生,大胆地引导学生探究。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900字精选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同时还需要每位老师都重视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因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900字精选,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1)

《比例尺》一课是比例的应用第一课时,以比、比例为知识基础。本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三大板块:一:设疑: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一定的,但是在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上(出示两张中国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是不一样的,这是为什么呢?有什么奥密吗?二、学习探索中国地图。请学生量出每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并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交流得出所求的比是1:41880000,为什么这几个比是一样的?再得出在同一幅图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三、求比例尺和利用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拓展题:上海到北京的距离是105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的距离是4厘米,广州到北京的距离是5880千米,在这幅地图上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这题可以依据比例尺一定写出比例计算。

一节课下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在处理一个生成环节的时候,学生讨论得尤为激励:在第三环节计算图上距离时,如果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地图上绘制两个城市的距离,与刚才这幅1:41880000的地图上比较,有什么不同?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短一些,有学生说图上距离会长一些,这时教师适当地点拨:数据比较大,你能否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于是,学生讲出了1:10和1:100两个比例尺,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厘米,一个是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100厘米,1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越长在图上画的就越小。本节课欠缺之处:1、教师扶得比较多,学生的活动没有充分展开。2、课时划分应该更细化,本节课应更侧重于认识比例尺,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上,课堂时间的分配应该更优化。3、学习探究环节应该考虑得更为细致,同一道探究题可以给同桌两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造成矛盾冲突,更为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4、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拓展题,教师逐一将这几种方法进行评价,而没有很好地将这几种方法联系起来,应该在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找到这几种方法之间的相通之处,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本课时的内容,在基础之上加强拓展提升.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2)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习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习中去。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3)

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一张教师自己的生活照。

师:看了老师的这张照片,说说感觉如何?

生:很帅。

生:你人那么高,照片里那么小。

师:是吗?

教师量照片中人的高度,得出是5厘米。

师:我的实际身高是170米,怎么到照片上只有5厘米了呢?

生: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师:是吗?那实际身高与照片的比是多少?

生:5:170=1:34

生:应该是34:1

师:学校这个学期规划造一幢地面为长方形的教学楼,长40米,宽10米。如果要把它画在一张纸上,你打算怎么表示?

生:用40厘米表示40米。

生:用4厘米表示40米。

生:用8厘米表示40米。

师:写出各自的比,并化简这些比。

反馈(略)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比例尺是什么?

生: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师:比例尺有什么用?

反思:尽管“比例”的概念在此之前还未正式教学过,但六年级的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看到照片就知道是“按比例缩小”了,要把教学大楼地基的平面图画下来就会想到可以用40厘米、4厘米、8厘米表示40厘米。那是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比和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是吗?执教老师就带了自己的一张生活照片、一条造新教学大楼的信息,就给学生提供了运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比例尺教学反思简短(篇4)

联系实际,整合学科。在比例尺的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相关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例如:我从画图引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我还利用学生手中已有的社会图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学生发现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分数形式来表示,同时还明白地图中有时还用线段比例尺来表示,通过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化,体会两种比值各自的优势。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刚才设计的教室平面图标上比例尺,激发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动手操作,主动学习。课上,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认识了比例尺后,我让学生测量图册中伦敦到柏林的图上距离,找到图上的比例尺,运用所学知识试着求出实际距离。将书上的例题进行变式,使学习不再枯燥。

环环紧扣,节节相连。学生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我为后面教学埋下的伏笔。我让学生翻倒图册的第一页进行观察,学生们很快发现这幅世界地图上没有标出比例尺。我问学生:“难道这幅图是随便画出来的吗?你有办法得到它的比例尺吗?”学生在讨论中受到启发:“刚才求出伦敦到柏林的实际距离,现在再测量出它们之间的图上距离不就可以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了吗。”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次高涨。这节课的结束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探索新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1000字


教师犹如辛勤劳动的春蚕,上课前,教师都必须写好课题计划与教案。通过教案能让青年教师更有自信心,您是否做好准备开始写教案了呢?栏目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1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中的讲授内容。那一知识是在学死已经把握了化简比和比例的知识的根柢出息行讲授的。那一部份内容对学死来讲比较目死、笼统,难以熟悉,且与实践死活较近,不易让学死直不雅的熟悉。果此我在打算讲授环节时,认实理睬了教材的打算意图,同时又思虑如何将那样一节见解讲授恰到益处的与学死的死活实践联系起来。

当同学们知讲了“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叫做那幅图的比例”后,有一个学死问我:“教员,比例尺不是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吗?既然是他们的比,为什么不叫比尺?”那一题目引起了大师的康乐喜爱,课室先安祥下来,过了一会,有几个同学不才里小声天谈论起来。实在,阿谁题目我还实出想过,夙昔我也上过那一课,出闪现那样的题目。既然那样,我便把题目扔给学死。“同学们,你们觉得他讲的有事理吗?或者你能诠释为什么书上叫“比例尺”而不叫“比尺”的本果吗?”有的同学用定义来诠释,可是讲来讲出,比例尺的定义便是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那叫比尺也公道,那样越讲越糊涂。“教员,从获得比例尺的过程来讲,他搜罗两个比。”科代表晖晖掀晓了本人的见解。我用眼神默示他延续讲下往。“比圆书上的例4:把实践间隔10米化成1000厘米,然后10:1000=1:100那便是一个比例。实在前后皆是那幅天图的比例尺,只是后里对前里停止了化简。”同学们似懂非懂天颔首。谁听明白了他们意思,小吴同学站了起来:“我知讲了,在一幅天图上,每段的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比皆便是比例尺。获得比例尺的阿谁过程蕴涵了两个比,而且那两个比相等,固然叫比例尺更适合。”同学们好象逐渐明白了,举足的同学更多了。“我感觉比例尺像一把尺子。”……固然那里用了一些年光,然则,对“比例尺”阿谁笼统而又单调的见解,学死能议论得那末强烈强烈热烈而又深进,我何乐而不为。

课的伊初,我出示了中国天图、深圳天图战一些仄里图给学死看,让学死谈谈本人对绘制天图的熟悉和体会。从学死死习的死活实践引进比例尺的意义战价值,同时引进本课的讲授.

在讲授例5阿谁例题时,大部分学死想到用比例尺的定义列出一个比例,再经过过程解比例供出实践间隔,然则许多学死在设已知量的时分皆把单位带错了,实在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仍然是把题目扔给那些已经把握的学死,他们经过过程前里供比例尺的时分单位要同一,很好天诠释了那里为什么要带“厘米”阿谁单位。有几个同学想到了安排图上间隔战实践间隔的倍比干系来供北京到北京的实践间隔。例如:比例尺1:6000000暗示的图上间隔是实践间隔的1/6000000,实践间隔是图上间隔的6000000倍,图上的15厘米。便用15乘6000000得90000000厘米也便是900千米。还有几个同学安排比与除法的干系把比例尺看成图上间隔与实践间隔的商,把图上间隔看成被除数,供实践间隔也便是供除数,用15除以1/6000000也获得了正确成便。后里两种圆法皆是一些上层死想到了,考虑到我班学死根柢比较差,大部分孩子接管才具也短好,假定每种圆法皆往细细的话,会让他们殽杂。所以在学死介绍了那两种圆法后,我只是赐与他们必然,并出有在班级里往践诺那两种做法。

深思本人的那节课,感慨感染比较清楚、流利,知识点也皆降实到位,学死介入的热忱比较高。只是在后里的操演中,发明照旧有几个不知讲如何带已知数的单位。针对学死的环境,我将及时天停止指导,并不才节讲授中恰当天停止回纳清算,加强学死的熟悉,辅佐学死更好天把握!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这一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在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明确了立足于学生学习、生活体验的总的教学方向。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引导学生采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从生活导入、实践探究,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习比例尺的应用,最后通过合作研究巩固深化。

2、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分析游泳池的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知道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是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小组观察、思考、动手、讨论等合作学习,进一步发展了互相合作、协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互动、互助的学习品质。

3、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两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过程让学生的个性思维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每个同学都能从同学们的汇报交流中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有利于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

在整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学会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独立发展的空间,既有情感的体验、交流,又能培养学生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本训练

通过对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复习,为下面求比例尺时单位的改写打下基础。

(二)、情景引入

首先通过创设一只蚂蚁从仪征车站爬到我们学校只用了10秒钟,这是为什么?这一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引出地图。

其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图使学生明确画地图时是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最后通过帮老师推荐住房使学生思考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

出示游泳图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学习:(1)、量出上面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2)分别计算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几分之几。(3)分别写出游泳池平面图的长和宽分别是实际长和宽的比,并化简。(4)完成后同桌交流。

反馈第(1)个问题时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反馈第(2)、(3)个问题时向学生强调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统一。

通过追问:这两个比怎么写,化简后是多少?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从而向学生揭示比例尺的意义: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通过进一步追问:这张游泳池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1000,还可以写成1/1000。

通过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相机板书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通过引导使学生弄清楚比例尺表示的实际意义,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说明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数值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通过追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通过完成练一练第一题、练习一第一题进一步巩固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3、师生课堂反思

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求比例尺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比例尺有多少种表示方法?(先由学生小结,再由教师补充),使学生明确如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项、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相同单位;③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这时的比例尺要写成后项是“1”的比。

(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联系,通过教学例4尝试比例尺的正确求法,随后用求精密零件图的比例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意义的理解,同时揭示扩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特征。

四、存在问题

反思整个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本节课进行了两次探究,第一次探究比例尺的意义,第二次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第一次探究时间比较充分,而第二次探究的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另外在预设课堂的生成,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也就是驾驭课堂的能力和应变能力方面,我还要自我加压,不断磨练,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学反思

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讨论的氛围中逐步发现、认识、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

(一)让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建构。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他人“传授”给学生,应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把数学还原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亲切,体会到数学知识能切切实实地解决生活问题,这样才能提升数学的内在魅力。这堂课中,我从教室黑板这一熟悉事物入手,让学生根据教室黑板的长和宽,试着画一画教室黑板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这一系列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了新知识的丰富意义,同时也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让数学在学科整合中滋养。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我们把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提炼与加工,上升为数学问题去研究的时候,这时我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其数学方面的因素,而排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当我们认识清楚这个数学问题以后,又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过的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教学中,通过对“用比例尺1:1000画出来的地图和1:10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再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实际大小有何关系呢?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地图吗?”这一系列问题层层递进,使学生明白放大比例尺的意义。再通过认识机械图纸、零件图纸......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对比例尺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审美能力。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仅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深深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积极地去探索并解决问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3

比例尺是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知识点。首先,我创设了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明白按照实际尺寸绘制平面图是不可能的,初步产生缩小放大的需要,引入了学生对新知学习的渴望,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有缩小和放大两方面的应用,进而,引入了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导入新课的学习。

接着,通过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己说出了什么是比例尺,我直接给出了比例尺的相关定义,进而,结合例题引出数值比例尺以及它的含义的理解。

然后,引出线段比例尺的学习,紧接着,进行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互化教学,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然后,介绍放大比例尺,同时跟缩小比例尺进行对比, 最后,作了相应的练习,对新知进行了巩固与内化,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的掌握。

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这节课学生学的还是比较轻松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总结环节,学生学的很主动,而且,比例尺的转化和有关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而理解比例尺的定义是突破这一重点和难点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我在教学中对于重点的把握还是可以的,只是在这节课中还有一点遗憾,就是感觉到对于教材的拓展方面还有一些欠缺,所以在这方面还需努力,而且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所以,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强调有关注意事项,不断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4

多少年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教材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不感兴趣,致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知识的学习过程,缺少生活的气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之共识。那么,如何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呢?笔者听了涞源县坛山小学董涛老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深受启发,愿就其中两个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画的我们班的教室平面图,谁能够从图上找到自己的座位?

生:我的座位在这里。

生:这是我的座位。

师:你能告诉大家图上的讲桌和最后一排桌在哪里吗?

生:这是我们的讲桌,这是最后一排桌。

师:老师准备了米尺、卷尺等测量工具,想请几位同学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组织学生测量,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生:我用米尺量出了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图上距离是30厘米。

生:我们选用的测量工具是卷尺,量出讲桌到最后一排桌的实际距离是3米。

师:根据同学们测量的结果,你能自己算出讲桌到最后一桌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几比几吗?试试看。

(组织学生计算,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算的?最后结果是多少?

生:我是这样算的,先把3米化成300厘米,再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最后结果是1:10。

师:1:10这个比,我们叫它是这幅图的比例尺。(生小声说)

师: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如何根据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

生:我还不很明白。

师:x x同学还不很明白,老师想请班长帮助他,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呢?这就需要知道两个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现在请XX同学到前面来,量出你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

生:(量后回答)我和班长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0厘米。

师:根据图上距离是20厘米,比例尺是1:10,怎样求出班长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这位同学呢?请大家在练习本上做,班长帮助xx同学做。

感受与反思:

我们一直在讲,要用“活”教材,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课总是跳不出“以本为本”的框框,对教材中脱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不加工也不改造,原原本本的搬进课堂,课堂教学设计没有现实感,学生无法领略“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内涵和“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深刻意义,课堂教学设计,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人,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灵活运用教材。怎样灵活运用教材?董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方法一:加工改造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中不可避免会出现“题材老化”、“数据过时”等问题,实际上教材并不是惟一的教学资源,它只是为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而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使传统的教学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收集相关的数学材料,捕捉有益的数学信息,把学生“身边的数学”引进课堂。

方法二:替换更新

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是教师的业务权利。对于教材中远离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取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方法是人创造的、积累的,能不能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关键在教师。从董老师的课中,我们还可以引发这样一些有益的思考:

思考一:体现理念

教学行为受课程理念的支配,有什么样的课程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它有利于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捆绑在教科书内、机械地讲解、记忆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数学知识,而应该选择那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资料,组织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董老师的课,从教师的行为层面上,已体现这一课程理念。在董老师的课堂教学计划中,本来没有“请班长帮助XX同学”这一情节设计,但在实际授课中,当老师问:“大家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竟然有人说:“我还不很明白”,教师及时捕捉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巧妙地设计出“班长从自己的座位起,要走几米路才能帮助XX同学”这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不理解的同学测量出两人座位之间的图上距离,为理解知识创造条件,已经理解的同学自己做,使学会的知识更加巩固,班长帮助不理解的同学做,使不理解的学生彻底理解,班长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还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这独具匠心的即兴设计,正是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思考二:倾注心血

要用“活”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不知要倾注教师的多少心血。教师要提高认识。有人曾提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去创设情境,加工改造教材,究竟能有多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作用不宜定量刻画。的确,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就要加工改造教材,让数学走进生活。教师要花费气力,深入观察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准确把握数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要具备灵活驾驭课堂、科学处理教材的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5

比例尺的概念是按照课本的思路直接给予学生,还是由学生动手画图后归纳发现?以往本人在教学认识比例尺时,都是死扣教材把比例尺的概念直接给予学生,总感觉这一概念来得太突然,学生理解不透,掌握不牢固。

我校冯琼老师执教的《认识比例尺》这节公开课对我的启发太大,她课堂设计巧妙,学生自主绘制教室平面图时,遇到怎样将教室平面缩小的问题,由实际的需要顺利发现、归纳非常自然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学生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新知的自主构建过程。本人在教学这一知识时也欣然借用了冯老师的独到精巧的教学设计,效果果然良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发现一些学生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是随手一画的,根本就没有按比例缩小。我盯住了一个学生,他的长方形画得细长细长,实在太苗条了,与教室平面反差太大了。我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在画得正确的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我在全班展示了这个学生的作品。同学们观察后,都认为画得不像,我要求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大家非常愉悦地接受了“同一幅图的比例尺必须是一致的”这一知识。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6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7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8

15:34:24 《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在学生汇报完之后我急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没有及时的对比例尺的关系式进行强化加深,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对如何求比例尺也不是很清楚,课堂氛围开始沉闷。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用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我选取书本22页试一试的第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些学生根据理解这个比例尺的意义(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34000000厘米)来解决问题,也有部分同学根据前一课《比例的应用》来解决问题。用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求图上距离这个问题,我选取的是教材第21页左下角的问题,但考虑到时间原因没有让学生在图中画出东北方向的社区活动中心,只让他们求图上距离。在求这两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少部分选择用方程来解答,还有个别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求实际距离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纵观整节课还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很少比较单一,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的进行反馈;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对于一些后进生来说,知识点多,理解起来比较慢,掌握起来还有些难度。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9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反思整个学习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预习前置。前一天晚上,我给了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学生的预习为展示环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预习是展示之本,展示是学习之魂。

2、导入简洁。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腾出了一定的时间。

3、展示充分。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以后,把比例尺的内容展示的淋漓尽致,有些小组的展示内容甚至出乎我的意料,着实让我有点儿始料不及。

3、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达标测试可知,95%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良好,目标达成情况很好,可以说,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收到了明显的学习效果。

诚然,这节课中也存在许多瑕疵,主要表现在:

1、参与展示的人数相对较少,没有达到人人参与的目标。

2、展示的孩子追求尽善尽美,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影响了练习的总量,直接造成了不能按时下课的不良后果。

3、学习内容有点儿多,学生的学习显得紧紧张张,忙忙碌碌,似乎学习过程不是特别轻松愉快。

课改正在全力推进,我一定努力做得更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模板 篇10

《比例尺》这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例的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对于比例尺的认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结合学生的认知实践,让学生逐步突破重、难点知识,即掌握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类型,会求比例尺并进行不同比例尺之间的转化,同时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本节课通过1M的长度在纸上画不下这个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引出比例尺,让学生经历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本节课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

当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形式,这一点两者的关系讲解的不透彻。

2.在计算比例尺的时候,带单位化简比这里学生不够熟练,影响教学进程,这里可以安排复习一下旧知,可能教学效果比较好。

3.上课的语言语调要有起伏,还有肢体语言要更加的丰富。这样能更加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4.板书书写太急促,字不够端正,整体还可以更美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希望能一步步改进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例尺教学反思1000字系列


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练习一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在教学前把教案写好对于每个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教案要遵循计划,才能克服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工作效率,下面的内容主题为比例尺教学反思,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1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尺》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反思、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使学生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4整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1.拍照。

(1)师:同学们都拍过了照片,比较一下,照片中的你与实际的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想一想: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会印到一张这么小的照片上的呢?

2.的确,生活中有时要把实际的大小缩小若干倍或扩大若干倍以后再画到纸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3.这是几天前,我在售房中心看房时,一位售楼先生给我推荐了两套住房,可是他只给看了一下图纸,我买房的标准是想要面积大一些,我想请同学们帮帮我这个忙,好吗?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了,目前还不能帮老师确定到底购买那一套住房,那么,住房平面图与实际的房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理解意义

1.小小设计师规划操场

(1)师:以前我们在学习测量时同学们已经动手测量出我们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好,同学们,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给的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

(2)师:好!一起来读一下学习要求。

2.要求:

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个人独立作出平面图;

写出图上的长、宽与实际的长、宽的比,并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完成后4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3、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投影展示)

师:咱们先请这几位小设计师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

(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师:请这幅图的设计师说一说你是怎们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图上的长和实际长的比是多少?

图上的宽和实际宽的比是多少?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8厘米:8米=8:8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

**师:有没有化简后的比是不一样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设计的吗?

(我知道自己的画法错了,我是随便画了一个长方形,这不是教室的平面图。)

5、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师:看了你们的杰作,老师知道大家非常聪明!(指着图上距离)这些都是在图上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图上距离。(指着实际距离)这些都是实际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实际距离。这两个距离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

(比的形式,图上距离作为比的前项,实际距离作为比的后项)

师:那么最后算得的就是什么?

师:我们赋予它一个新的名称,就叫做——比例尺。

提问:比例尺是尺吗?那它是什么?是谁与谁的比

师:现在你知道比例尺是谁与谁的比?怎么求呢?

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师:比例尺1:300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2

教学内容:

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8页“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上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结合具体的情境,出示不同地图,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比的有关知识介绍比例尺的意义,利用具体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建构比例尺这一概念,为强化对比例尺的认识,设计中,通过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分析比较,以及系列学生自主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比较引入

演示: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中国地图。

学生观察

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师:想知道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1、出示例6。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尝试写出两个数量的比。

师:题中要我们写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 什么是图上距离?

什么是实际距离?

2、 认识探索写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比的方法。

师: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学生交流,明确方法:

把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成相同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比例尺的意义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师: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题中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师: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师: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你是怎样理解这幅图的比例尺的?

学生交流: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

5、认识线段比例尺

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2030米 师介绍线段比例尺。

问: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多少米?3厘米呢?

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四、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相互说,指名说。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一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巩固比例尺计算的基本思考方法。

五、总结评价,生活延伸

1、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在生活中找找,哪些会用到比例尺?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认识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1000

0 102030米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

认识比例尺是在学习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其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出示两幅比例尺不同的中国地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例6时,以“这里比例尺1:1000是什么意思”的提问引起学生猜想、议论。为后面学习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最后归纳出比例尺的概念。

在教学数值比例尺后,又引导学生学习了线段比例尺,让学生小组讨论,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练习,对比例尺的知识有更深的认识,为后面的有关比例尺计算的实际问题做了很好的铺垫。

探究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时,时间比较紧张,学生虽基本完成了这个问题,但来不及反馈,导致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还不够扎实。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3

这节《比例尺》教学我在设计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这样一节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下是“人教版比例尺教学反思”,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中国地图和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推导概念之前,我力求将“猜想与估算”的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猜测购买“两幅住房平面图”中的哪一套面积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考查学生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当学生对购买决策有争议时,我又及时的给他们一个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引起学生对学习比例尺的好奇心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认识、研究、推导、归纳“比例尺”概念时,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

(1)9厘米:9米=9:900=1:100

6厘米:6米=6:600=1:100

(2)6厘米:9米=6:900=1:150

4厘米:6米=4:600=1:150

(3)3厘米:9米=3:900=1:300

2厘米:6米=2:600=1:300

(4)18厘米:9米=18:900=1:50

12厘米:6米=12:600=1:50

让学生抓住1:100、1:300、1:50…….进一步认识比例尺有大有小,在讨论1:6000000时,让学生们进一步认识比例尺的意义,但这一环节我认为课堂上还应该展开讨论,让学生打开思路,不拘一格的从多角度来思考比例尺的意义。(另外个别学生出现了,同一幅图中用了两个比例尺,针对这种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就可以分辨出这样做的错误,从而引导学生分类的方法:即每次分类的标准应该统一。)

另外,在教学“放大比例尺”时,这一教学环节我认为教学时比较有层次,由比较“用比例尺1:300画出来的图和1:50画出来的图谁大?为什么?”进一步研究用1:10呢? 1:1呢? 2:1呢?用 2:1的比例尺画的平面图和原来的教室地面相比,结果怎么样?我们会用这样的比例尺画操场的平面图吗?学生当时都在认真地思考琢磨,一脸困惑的样子,我问:“你们谁能画出来?”这时,学生大胆地说“画不出来。”“为什么?”学生在讨论探究中认识到这种比例尺应用在机械图纸、微生物图纸......了解了放大比例尺的作用及用法。教学“缩小比例尺、放大比例尺”之后指出它们都是“数字比例尺”。

在研究线段比例尺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地图的比例尺知道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比例尺,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能力。(认识线段比例尺)

在巩固中让学生帮助老师算一算买哪一套住房的面积比较大,进一步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并且给学生留一个研究性作业:试画自己家庭的住宅平面图;帮助老师试算一下每个房间的面积。

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如果学生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们的求知欲会更浓。在进行线段比例尺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及时抓住机会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加以比较,错过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时机。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本节课的教学时间把握得不好,因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重点,所以课堂上让学生说比例尺的意义占用的时间多了,导致相应的习题没有完成,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5

《比例尺》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画出一个标准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的平面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问学生是怎么画的。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生举例生活中的这种情况,举例说明在生活中把实物图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我在根据生的回答出示最熟悉的缩小了点中国地图和北京交通线路平面图。出示两副图的全貌。让学生去发现。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自学书得出概念。

出示导学提纲

(1)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2)比例尺有哪几种?

(3)学习比例尺有什么作用?

(4)比例尺与我们学具袋里的尺相同吗?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4、在自学中学到知识。

在学生理解了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后,怎样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这一部分知识教简单。因此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己与其他学生交流,在交流中学到新的知识。

5、孩子的想法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状态,解决了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转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这样让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能力,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用比例尺的意义列出比例式。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量大,导致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会不断地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一节课是否上得好,并不是因为这位老师上得有多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真正掌握了才是真的好。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6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尺》教学反思。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3、适当点拨,大胆放手。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大胆放手,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自主完成任务,而教师的大胆放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一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目标,又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4、对于学生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的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

总之,要遵循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

比例尺教学反思 篇7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比例尺的意义及其应用。这部分内容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调动经验激趣导入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地图,在社会、思品等学科中也都初步认识过地图,对地图是“按一定倍数缩小后的画出来的”有足够的感性经验。立足于这样一个基点,在课始我通过一个很有趣味性的“脑筋急转弯”切入,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并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载体之一――地图上来。既而让学生通过对不同地图上的“莆田”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生疑激思:“为什么同样一个莆田,画在地图上的大小却不一样呢?”由此使学生产生进行探究的欲望。

这时我趁势揭示课题,并问:“关于比例尺,你们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定教学目标,明确探究的方向。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又可以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学生学习比例尺的过程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带着问题自学比例尺的意义,二是带着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学习比例尺的应用。

(一)学习比例尺的意义。这里,首先抓住学生急于认识比例尺的心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让他们拿出自备的地图,找一找地图上的比例尺,再猜一猜它的意思,然后再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通过精心三个问题引领学生展开积极思考。再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主要形式和求法等获得初步的理解。特别是针对本课教学的难点——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通过猜一猜,再举例说一说(多角度表述),然后利用自带的地图互相说这三个层次,有效地进行突破。随后教师提问:“想一想,学了比例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再次将学生的视角投向生活,并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比例尺的实际应用。数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是一种文化熏陶。皮亚杰说过:“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所教的东西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们发展,兴趣是学生认知活动的契机和直接诱因。”因此,我没有单纯地“教教材”,而是着眼于“用教材教”,充分利用了莆田的乡土文化资源,创设了一个以莆田旅游文化为主题的情境,并提出了制作《莆田市交通旅游图》的任务,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实际应用来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同时渗透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实践创造巩固深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课程标准》所强调指出的。在巩固练习中,我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充分利用前面创设的“旅游”情境,让学生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四、总结引新拓展延伸

课末,让学生以“说句心里话”的方式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出新的问题。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总结,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浓缩和存储,进一步促使其内化;另一方面,课虽尽,而意犹未绝,可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后续学习中去。最后,问学生“你课后还想研究什么?”激励学生自主地选择和完成课外作业。我继续以“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为学生拓宽学习的平台,让他们更深、更广地回归到生活中去应用数学,使他们的数学学习真真正正地在生活上拓展、延伸……

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4篇)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份教案是否优秀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案使教学过程有了科学依据。对于“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88教案网小编有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1)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2)

正、反比例知识,内容抽象,学生难以接受。学好正比例知识是学习反比例知识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正确的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2、在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例题时,出示了甲乙两辆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表格后,先观察这两个表格,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表1、表2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

(2)哪个表中的两种量的变化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上面思考题中“更有”两个字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定向作用,让学生着重去寻找表1中的规律。在学生深入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必会发现表1中的两个量变化的规律。另外,由于事例熟悉,且数据计算起来很简单,便于学生口算,学生学习时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这两种量的变化规律上,进而便于提示正比例的意义。

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3)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解比例教学反思简短(篇4)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是六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历来都是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内容。怎样化解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点内容呢?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了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设了现实背景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深入探究,理解涵义

在演示的基础上,我又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例4,因而取得满意的效果:学生自己弄清了成反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初步认识了反比例的涵义,体验了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乐趣。

三、比较猜想,归纳规律

我考虑到例5和例4相仿,必须注意学习方式不能雷同。所以采取请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进一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而对例5的学习探索取得更深一层的效果。然后通过例4、例5同质比较,归纳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的3个特点,再以此和正比例的意义作异质比较,猜想出反比例的意义。最后经过读书验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和关系式。既达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又培养了合情推理的能力。]

四、联系旧知识,渗透难点

联系旧知,抓住概念与旧知之间的联系,以旧引新,得出新知,在联系中渗透重点难点,为引出概念打下伏笔,减轻学生理解概念的困难程度,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轻松有效。例如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总之,在本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较明显的改善。教师比较关注学生的兴趣、经验和情感态度,以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精心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猜想归纳,建构了新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各种能力,发展了积极的情感和学习态度。

正比例教学反思精选9篇


老师为了学生而奉献一生,我们总可以看到老师在办公室写教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想了解有关“正比例教学反思”的知识吗请看本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1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函数,它对下面学习一次函数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好函数的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是随着他们思维的发展而变化的。处于经验型思维的初中生,学习数学新知识时,需要具体的例子和经验作支持,否则还难以接受。因此在设入导入时,我设想用一种简单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方式导入。一开始,我指定两位不同位置的学生回答了两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既复习了有关的旧知识,又顺利地引出了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接下来,本节课的情景是通过多媒体展现最近发生的国家实事:“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据此提问思考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点形成线的过程,了解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由此揭示课题。这一引入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并且对下面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完成思考题后,将原来的函数y=x(x≥0)改成y=x,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图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随后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几何知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以旧带新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特征和一般画法。在上课时,由于我制定了一些启发性的设问,学生思维较活跃,理解速度快,效果较好。

接着,进行了分组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个别辅导。完成后,实物投影,让学生互相纠错,教师进一步规范画法。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有何特征?这是一个新问题,然而通过前面学生的分组练习,学生实际上已经有了切实的亲身体验。此时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很快地发现图象位置特征与比例系数的正负性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得出结论后,用电脑演示再次验证性质的正确性。

在研究自变量x与变量y间的变化规律时,我则先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由直观地看到y随着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然后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在直线y=kx(k>0)上分别取点A1、A2、A3、A4,让学生观察从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过程中,自变量x与y的变化规律。由于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学生对性质的归纳和理解都比较顺利,上课时取得了良好效果。

认知心理学家早就提出:教学过程是学生运用他已有的知识加经验,对面临的新知识进行观察、分析,然后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过程。这时我利用点的移动过程中坐标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我设计了一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题组,逐题递进,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口述、互评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安排了小组竞赛进行必答、抢答和选择,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课堂小结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知识,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维品质。它应是一节课的深化甚至是升华,同时对教学目的的落实也起到一定的保证作用。我设计了一个表格,引导学生将知识类比、归纳、整理,从而得出规律,掌握有关知识,而不是孤立地记忆某些知识。同时,为下节课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建立一个框架。

在整个小结过程中,对学生不同的小结,都给予激励性的评价,激发上进心和自信心。

根据教学内容,我布置了对应知识的。考虑到本节课实际是将教材中的二节课合并为一节课,知识容量较大,所以布置的作业以落实基础为主,进一步的提高训练放在下一节课。

对于学生来说,发现数学之谜,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之美,应当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惩罚。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2

反思整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情境出发,真正解放了学生,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使学生在交流评价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丰富的体验,较好的体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感触较深。

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比例是建立在比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让学生回顾明确什么是是比和比值。两个数相除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有两种写法,一种是比号写法,另一种是用分数写法。只有比值一样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从内容上看,“成正比例的量”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他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其意义,还要学会判断两种是否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时还要理解用字母公式来表示正比例关系,要渗透给学生一些函数的思想,为以后初中学习打下基础。根据教材和内容的特点,我选择了师生互动,以教师的“引”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这一概念。首先,让学生弄清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我引导学生去从表格中去发现时间和路程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在变化中发现: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方向性。其次,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呢?学生看了春游路程和时间表中之后,发现路程和时间比的比值是一样的,都是500米。让学生理解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都是500米,从而突破了正比例关系的第二个难点。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会一定。把学生对成正比例量的意义的理解成一系统。由于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之后,例2的学习还是让学生对比例1来自己理解数量和总价的正比例关系。最后,在两个例题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成正比例量的意义,把这意义从局部的路程和时间、数量和总价推广到其他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老师例子说明,并且请学生互动找例子。

不足之处是在练习方面,学生找不到哪些数量成正比例时应让学生讨论,每个正比例关系都应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这样或许会懂得更多。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3

今天八年级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函数》,函数是中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数形结合,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特例,是学生第一次涉及到一个具体的函数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后面学习一次函数的基础。

今天的教学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本,完成《问题解决导学方案》第104页的问题。上课前检查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于是又安排了五分钟让小组解决问题,但所谓的解决问题我认为只是个形式,就是组长念答案,组员在书上写答案,(每个组六个人,只有第一名和第二名有较好的学习态度,而且每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水平差距较大,每组第三四名是学困生,第五六名在升入初中前就几乎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为领初中毕业证的)。

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是学习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我给出的例题是:

已知y=(m+1)xm—2是正比例函数,求m的值.

讲解并板书后给出学生两个练习:

2.若函数y=(m+1)xm+1+2n—5是正比例函数,求m、n的值.

原以为两个练习能很快完成,进而学习本节课重点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但是上课的实际让我很感到困惑,练习1在六个小组第四名的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能做出判断,其他学生都判断错误,练习2只有每个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共12个学生)能够完成。在这一环节花费了较多的时间。我疑惑的是课堂容量应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12个人会做,我该让更多的人理解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进行下一个环节。如果我每节课都按照教学任务进行,那一个班会有三分之二的人放弃数学。我的选择是放慢速度,但这样必然导致课堂容量不足,赶不出进度。

本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通过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具体的正比例函数y=x,y=2x,y=4x,y=0.5x,y=0.25x的图象,归纳对比得出当k>0是图象的形状特征、位置情况、变化趋势、倾斜程度,随后通过画y=—x,y=—2x,y=—0.5x的图象,类比归纳出当k

在第二个环节中只完成了两道练习,因此本节课练习量严重不足,前松后紧,而且准备的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没有时间展示。我觉得这节课和上学期在河底的展评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同样的毛病,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漏洞而忽视了当堂课的学习重点,这样往往把一课时分为两课时而完不成教学进度。

理论上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对大面积的小学就已经对学习绝望的孩子我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能跟的上,不要对数学绝望。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4

《正比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探究两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学生学习静态数学向动态数学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学生初步接触到动态的数学,在观念上转变较难。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后,有如下一些感受。

一、在比较中为学生搭建知识建构的平台

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三组相关联的量:

1、学生的年龄和身高;

2、小敏看书的天数和页数;

3、李玲买日记本的本书和总价。

学生通过观查比较,抽象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在上述的几种关系中,都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但是只有3是比值不变的关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抓住概念中最本质的东西,使正比例关系中的比值一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更深刻的印像。在理解正比例意义的同时知道了如和、差、积的关系,通过比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入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感知的数学材料,离学生越近,学生越感兴趣,也就越容易接受,对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具有更高的热情。本节课开始我先给出学生年龄和身高的统计表,让学生发现,虽然身高和体重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但它们的比值不一定。遵循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原则,选取的.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这样学生就开始寻找比值一定的两个量,从而明白正比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要学生将其中变量与不变量的规律找出来,就显得容易多了。找出规律后,再建立数学模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单纯地向学生提供部分的素材,学生在较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中提升自己对正比例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数学活动。主动寻找量的变化规律、变中不变的因素、对比找出本质特征、猜想、给出定义、字母公式表示、解决问题、画图等,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应用”过程,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规律是自己发现的,学完后很有成就感。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5

⑴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体会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⑵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⑶在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⒉过程性目标:

⑴在交流讨论中完善自己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经验认识,掌握判断正、反比例关系的方法,形成接近自动化技能的判断策略;

⑵通过数“形”结合,进一步感受和领会正、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特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今后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⒊情感态度目标:

⑴体会借助图像对事物发展方向推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习惯;

⑵逐步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体验当独立思考解决不了问题时,与他人合作的成就感,逐步增强团队精神。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前两天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

师:我们来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几道题?说说你的理由。

⑴出示例7两个表,学生自学,并回答相关问题。

师:为什么左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右表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⑵小结。

⑶师:我们已经知道,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存在相依关系,根据这两个表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⑷师:在这里,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

请你推想一下,如果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呢?为什么?

师:你能用关系式来表示这题里三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吗?

①师:同学们,学到这儿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不少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的经验了,接下来请你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经验,再听听别人的经验好吗?

⑤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时怎么办?

⑥小结:当我们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时候关键是看?

师: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先来研究怎样将正比例关系用图来表示。

师:通过我们这堂课的研究和学习,你们说说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师:今天我们不仅进一步认识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对它们进行了比较,(补充完整课题:的比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板书设计: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6

在“成正比例的量”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新型授课的方法,发挥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优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让他们尽情表达对于知识的见解,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间教室是属于他们的,这节课是属于他们的。

课前我带领学生做完课本例1的实验,然后就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结合实验,独立自主的完成表格。再让学生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让学生讨论得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以及他们之间所满足的关系。在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给出的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的定义,看看他们说的对不对。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都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最后老师做出课堂总结,强调教学的重难点:

条件:(1)由于一种量的变换,引起另一种量的必然变化(两种相关联的量)。(2)这两种相关联量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X和Y代表两种相关联的量,K代表一个定值。那么可以用数学式子Y:X=K 表示。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7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教学过比和比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我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点:

一、从观察中思考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我出示书本例1的表格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表格中的两种量怎样变化的?两种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得出:两个相关联的量,初步渗透正比例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让全体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后,让学生采取同桌两人互相说说的方式自学“试一试”,在小组里进行合作讨论,做到:学生自己能学的自己学,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从而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一定的”。尽管学生观察、归纳的程度不一,但确实符合学生的认知

三、在生活中运用

归纳总结出了正比例的意义后,我安排了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一些正比例关系,并判断一些量是否成正比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8

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复习》这一课时,我就开门见山的向学生提问那谁来说说正比例和反比例之间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完成这张表格。出示小黑板。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让学生通过观察表格,总结出两种比例关系下两种量不同的变化规律,即另一方面的不同点。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简单的安排了复习,让学生口述正反比例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做几个判断正反比例的题目,在实际上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复习完成上面的表格。

目的有两个:

1、使一部分不能完整说出意义的后进生有个清楚的再认识,达到巩固旧知的教学目的。

2、为让学生准确说出两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铺设道路。学生常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总结两者的联系表达出来,所以这一小小的临时改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个人认为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复习的设计也要多样化,要把复习当作新课一样来加以修改、创新,让复习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正比例教学反思 篇9

《正比例》是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资料,是学生在学习了比、比例的概念及求比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本节课引导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分析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到学生学习的难度,这节课,我采用以教带学的方式,利用多媒体的手段逐步展示教学资料并依此突破教学难点。我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要让同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当密切联系同学的生活,使同学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比例的教学,研究的是数量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一点理解起来很抽象。经过教师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许多事物相互之间有必须的联系。一个量发生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从而十分自然地引入相关联的量并且它们之间具有更强的规律性,这样即使同学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又有效地激起同学探求新知的欲望。最终,联系生活结束全课,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2、多供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正比例概念有点抽象,应当多让学生表达自我思考的机会,在表达和交流中不断梳理自我的思路与理解,从而加深对正比例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断地插话提醒,只能造成学生无法完整表达的习惯。学生回答不完整,也应当让他说完,教师需要用的是“还有吗?”的亲切询问,而不是扶着走。即使一个学生答得好,也要多叫几个学生来表达,教师需要多聆听孩子们的见解和方法,了解孩子对知识的理解和梳理情景。

3、课堂练习要注意循序渐进,有层次、有针对性。由于本课是第1课时,在提高练习的文字确定题中,没有表格的直观数据后,确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难度就增大很多了,异常是对学困生。应当适当地减少题目,难度大、不容易理解的题目能够留着下一节提高课中出现。在课堂结尾,能够让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个数量关系设计一道正比例的题目,这样不仅仅前后呼应,应用已学知识,又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当然,还有不足之处。比如课堂中没有清晰地、反复地强调正比例的概念,没有引导学生举出不成反比例的例子,个人的语言组织本事、课堂评价本事还不太好,课堂预设和生成本事还有待提升等。总之,教学路上,要多琢磨、多学习、多研讨、多实践、多反思。期望以后的教学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以上就是《比例尺2教学反思精选4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内容,请点击比例尺教学反思查看或关注本网站内容更新,感谢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