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遗传的物质基础

小学英语入门基础教案

发表时间:2020-08-19

遗传的物质基础。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遗传的物质基础》,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课题: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第1课时)课型:新授第1课时
主备人:备课时间:授课时间:审批人:
学习目标: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分析和讨论,能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3、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物质信息控制中心”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难点: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学习探究:
一、导读提纲:
1、观察课本73页图4.4-1伞藻嫁接实验。
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伞帽的形状是由伞藻的哪部分控制的?

(2)通过对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归纳小结:

2、下图为克隆羊“多利”的培育过程示意图:

多利的主要特征与甲羊的相同,由此,你有哪些启发?
小组讨论结果:
二、知识归纳:让学生讨论说出这节课学到了那些知识:

三、巩固练习:
1、在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中心是()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核D.细胞器官
2、下列现象不属于遗传现象的是
A.母牛生下小牛B.马与驴生下骡C.种瓜得瓜D.一对双眼皮夫妇生下双眼皮小孩
3、天鹅的受精卵发育成天鹅,而不发育成丑小鸭,是因为其受精卵含有特有的()
A、性状B、细胞C、遗传物质D、细胞膜
4、父母的性状是怎样遗传给子女的()
A、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B、通过孩子是学习和模仿C、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D、通过遗传物质
5、在生活中,有人评论:他简直就是他父亲的翻版,这句话揭示的现象是什么?你能尝试猜测其原因吗?

四、课堂检测:
科学家将棕鼠体细胞的细胞核物质注入已被抽去细胞核的黑鼠卵细胞内,激活后,移入白鼠的子宫内,该细胞发育成的幼鼠的体色是怎样的?为什么?

精选阅读

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节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复习提纲)
1、基因、染色体、DNA的关系: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小片段。
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基因与DNA的关系:在DNA上不是所的的部分都有遗传作用,具有遗传效应的小片段就叫基因。
基因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蓝图。
1个许多条1个多个
细胞细胞核染色体(每条)DNA基因(控制性状)
2、人的细胞可分为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两种,其中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46条,而且这46条染色体是两两成对,为23对,成对的染色体形态、大小、成分是一样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的,基因的位置也是相同的,当体细胞形成生殖细胞时,由于成对的染色体会彼此分开,所以每个生殖细胞中只含有成对染色体中的一个,基因是成单的,染色体数为23条,不成对。(注意:当形成生殖细胞时,染色体的减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的。)

1234
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除外)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相同的位置上,图1、4上的基因不在同一位置上,图2上的不是一对基因,所以只有图3是正确的。
3.当男女生殖细胞相结合时,两方的染色体配对在一起,受精卵的染色体又变为23对,46条了。
母体细胞(23对,46条)卵细胞(23条)受精发育
受精卵(23对)新个体
父体细胞(23对,46条)精子(23条)体细胞(23
4.不论是精子、卵细胞,还是体细胞,遗传信息都主要存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中,也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每一种生物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遗传的物质基础》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其他的生物和人一样,它们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灭绝。在岁月的更迭中,一代代生息繁衍。雏鹰会长大,像她父母一样拥有强劲的翅膀搏击长空。刚出生的小骆驼就有硕大的脚掌和厚厚的驼峰跟着他的母亲奔走大漠。每一种生物和他们一样,继承了亲代的性状,在后代和亲代之间非常相似,在生物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尝试描述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伞藻的嫁接实验,分析讨论,归纳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结论。
学习重点:
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学习难点: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什么是遗传呢?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就是遗传。
你和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长的有点相像。例如,眼睛、耳朵或者鼻子等长的想你的父亲或者母亲。生物学上把后代与亲代相似的现象,叫遗传。遗传同其他的生命活动一样,也有其物质基础。
一、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1944年美国科学家__________等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证实了生物细胞内的遗传物质。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观察与思考:“伞藻的嫁接实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伞帽的形状是由哪部分结构控制的?

2、通过伞藻嫁接实验的观察,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有的同学认为以上实验不足以准确证明细胞核是遗传控制中心,可能是假根控制了伞帽的形状,所以说假根是遗传的控制中心,你还能列举一个实验证明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吗?

通过大量的科学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________,控制遗传现象的遗传信息就出存在这些物质中。因此说,_________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观察P77图4.4—5人类染色体图谱,说出染色体的特点。
1、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1)易被______染料(例如:醋酸洋红、龙胆紫等)染成深色。
(2)在体细胞内染色体_______存在。
(3)不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不同。
(4)同种生物体细胞内含有的染色体_______________相同。
(5)染色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
科学家经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_______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
2、DN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特点:
(1)DNA是由两条链盘旋而成的规则的___________结构。
(2)一条染色体上通常含有____个DNA分子。
(3)DNA与_________一起组成染色体。
3、基因的结构特点:
(1)基因是DNA上与________相关的片段。
(2)基因同染色体一样也是_______存在的。
(3)一个DNA分子上有_______个基因。
(4)不同的基因贮存着不同的遗传信息,一对基因控制着一个性状。
(5)同种生物细胞内所含有的基因是相对稳定的,保证了子代与亲代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信息。
(二)明确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者的关系示意图: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堂堂清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与遗传现象有关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C、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D、代代芙蓉艳艳红
2、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
A、蛋白质B、DNAC、RNAD、染色体
3、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
A、DNA和蛋白质B、DNA和基因C、蛋白质和基因D、DNA和脂肪
4、下列有关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染色体是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B、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
C、一般情况下,一个染色体上只有一个基因
D、染色体是由DNA和人蛋白质组成的
5、能决定眼睛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的遗传物质是()
A、DNAB、细胞核C、基因D、染色体
6、下列有关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B、基因在DNA分子上
C、一条染色体上有很多DNA分子D、一个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
7、下列排序由大到小正确的是()
A、染色体、基因、DNAB、基因、DNA、染色体
C、染色体、DNA、基因D、DNA、基因、染色体
二、实验探究
变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靠细胞膜的流动来移动。现在将变形虫一分为二,一半有细胞核,另一半没有细胞核,放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培养。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有细胞核的一半有长出了另一半,变成一个完好的个体;而没有细胞核的一半死亡了。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的奥秘


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的奥秘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十三章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的第一部分——基因的奥秘。学生在对于生物性状的遗传有了一定了解之后,一定想进一步究竟是什么控制着这样神奇的遗传过程。因此顺水推舟地向学生介绍基因的奥秘,解释遗传物质的存在。
二、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但对于初二的学生,在没有物理、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向学生讲授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够知道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大体历程
(2)列举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资料
(3)表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从基因的遗传功能角度
(4)简述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大体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解读科学家研究基因的史料和形成基因概念的学习活动,培养信息的处理能力。
(2)结合对有关基因功能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解读科学叫研究基因的史料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精神。
(2)认识基因的本质、作用和变化,使学生增强唯物和辩证的科学自然观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基因存在的位置;染色体与基因、DNA之间的关系
解决方法: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基因的发现历史为线索,讲授知识
五、教学媒体:
1.多媒体课件;
2.DNA双螺旋模型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基因的奥秘
1、基因存在的场所:细胞内—细胞核内一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2、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1)成对出现说明:①一对染色体包含:2条染色体、
2)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和蛋白质折叠而成2个DNA分子、数万个基囚
3)一个基因相当于DNA分子上的一个片断②染色体成对出现,染色体上的基因、DNA也成对出现。
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七、教学过程
阶段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
导入
(通过旧知识引出新问题)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而亲子代间的相似性是由于亲代将什么物质传给了子代呢?是由于亲代将控制性状的基因传给了子代。
讲述:在遗传的过程中,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亲代传给了子代。
设问:基因在哪里?基因又是什么?
讲述:共同探索基因的奥秘
基因的奥秘提问: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想,基因存在于哪里?细胞核中
讲述:细胞核中存在遗传物质,科学家用了50多年的时间,弄清了什么是基因,基因在哪里
细胞核经过酸固定后可以被碱性染料染上颜色,染上颜色的这些物质呈线状结构,科学家把它们称为染色质(chromatin)
细胞进行分裂的时候,染色质紧密缠绕,形成了非常紧密的结构称为染色体(chromosome),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acid,简写为DNA)构成。
1902年,萨顿研究蝗虫的有性生殖时发现染色体在原始生殖细胞中有12对,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分开,各有12条。猜想“正是染色体携带着遗传因子从亲代传递到子代”。
提问:(1)我们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性状有多少种?
(2)那么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呢,有多少种?

(3)这么多的基因在细胞核内是随便的存在,犹如一盘散沙吗?(1)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性状。
(2)决定这些性状的基因也有很多很多种。
(3)基因在细胞核内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是按一定的规律存在的。
讲述: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基因(gene)以线性形式排列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就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DNA就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性状就是靠遗传物质来传递的
DNA的结构呈双螺旋。1953年,美国生物科学家沃森(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Crick)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发现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讨论:这幅图显示的是—条染色体的结构以及它与DNA的关系。请同学们先自己观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请简单的描述一下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体是由一些物质经过螺旋、盘绕和折叠后形成的,而这些物质又是由DNA与蛋白质共同组成的,也就是说DNA与蛋白质组合起来经过螺旋、盘绕和折叠后就形成了染色体。演示染色体与DNA关系示意图的幻灯片
提问:1.DNA分子在折叠成染色体的时候有没有中断?是一个DNA分子经过折叠后形成了一条染色体,还是多个DNA分子折叠后形成了一条染色体?

2.一条染色体就是由一个DNA分子经过螺旋、盘绕和折叠后形成的。那么一条染色体中含有几个DNA分子,一对染色体呢?1.DNA分子在折叠的过程中好像没有中断,好像是一个DNA分子折叠成厂一条染色体
2.一条染色体由一个DNA分子形成,那么一对染色体中就含有两个DNA分子。
提问:(1)现在有一项技术叫做DNA亲子鉴定,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叫DNA亲子鉴定,这说明了什么?

(2)每条染色体包含一个DNA分子,而存在数万个基因,那这么多的基因与一个DNA分子应该是什么关系?
(1)亲代遗传给子代的是基因,要想鉴别亲子关系,实际上就是要鉴别基因型,而这项技术叫做DNA亲子鉴定,说明鉴别DNA就是鉴别基因。
(2)如果基因就是DNA,那么一条染色体上有数万个基因,而只含有一个DNA分子,说明每个基因应该只是DNA分子的一部分。
讲述:确实如此,一个DNA分子中包含数万个基因,每个基因就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断。就好像一个DNA分干可以分成数万段,而每一个片断就是一个基因。
提问:总结一下染色体、DNA分子、基因三者的关系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开放式结束讲述:通过学习揭开了基因之谜。基因是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片断,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演示基因、DNA、蛋白质的录像
附录:基因科学大事记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第一次用大量事实和系统的理论论证1865年
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核酸。
1866年,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弗莱明发现细胞核内的染色体。
1903年,美国细胞学家萨顿发现了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1915年,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创立了现代遗传学的基因学说。
1924年,德国细胞学家福尔根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1927年,美国遗传学家缪勒发现X射线照射可人工诱使遗传基因发生突变。
1929年,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列文发现核酸碱基的主要成份是腺膘呤、鸟膘呤、胸腺嘧啶、胞嘧啶。
1938年美国生物学家、遗传学家比德尔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
1943年,德裔美国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德尔布吕克,意大利裔美国生物学家卢里亚,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合作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机制。1952年,他们又分别发现在上述复制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遗传物质是DNA。
1944年,美国细菌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94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塔特姆与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合作发现了两种细菌混合培养时发生了“杂交”现象,实现了基因重组。
1948年,挪威科学家弗伯格提出了DNA螺旋结构的结论。
1951年,美国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提出了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即“跳跃基因”)学说。
1952年,美国遗传学家莱德伯格发现了通过噬菌体的“转导”实现的不同细菌间的基因重组现象。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在英国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和英国生物学家威尔金斯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
1954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蛋白质的遗传密码是由3个碱基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假说。
1955年,华裔生物学家蒋有兴、瑞典生物学家莱温确认人体的46条染色体。
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科恩伯格与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了DNA和RNA。
1957年,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提出了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
1958年,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开始已用化学的方法合成64种可能的遗传密码,并测试它们的活性。法国医学家勒热内发现先天愚型痴呆症的病因是第21号染色体畸型,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染色体异常导致的疾病。
1961年,法国生物化学家、分子生物学家雅各布与法国生物学家莫诺合作提出了“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操纵子”概念,阐明了RNA在遗传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作用和乳糖操纵子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调节控制机制。
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发现了第一个遗传密码--苯丙氨酸的密码是RNA上的尿密腚(UUU)。
196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确定了丙氨酰转移核糖核酸(tRNA)的76个核苷酸的顺序及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3年,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美国生物化学家尼伦伯格、美国生物化学家奥乔亚等人测出了20种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965年,美国生物化学家霍利首次分析出丙氨酸tRNA所含的全部76个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瑞士微生物遗传学家阿尔伯首次从理论上提出了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具有切割基因功能的限制性内切酶。并于1968年成功分离出I型限制性内切酶。
1967年,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J多塞发现并阐明控制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遗传决定结构。
1970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遗传学家史密斯分离出了II型限制性内切酶。1971年,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内森斯使用II型限制性内切酶首次完成了对基因的切割。
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美国病毒学家巴尔的摩发现了“逆转录酶”,揭示了生物遗传中存在着由RNA形成DNA的过程,发展和完善了“中心法则”。
1971年,英国生物学家布伦纳、美国生物学家霍维茨、英国生物学家苏尔斯顿发现关于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的基因调节现象。
1972年,美国生物化学家伯格首次将剪切后的不同DNA分子连接组成新的DNA分子,首创基因重组技术。
巴基斯坦裔美国生物化学家霍拉纳合成了含有77个核苷酸的DNA长链,1976年又合成了第一个具有生物活性的基因--共有206个核苷酸的DNA长链。
1973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科恩、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合作完成了将两种不同基因拼接的复合基因引入细菌的实验,并申报了第一个基因重组技术专利。
1975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发明了确定RNA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的技术。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吉尔伯特发明了DNA碱基的快速分析方法。
德国免疫学家克勒、英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合作开发出了单克隆抗体技术。
197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夏普、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茨发现断裂基因。
1981年,美国应用单克隆抗体技术首次检测出世界上第一例艾滋病人。
1977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利用DNA重组技术产生出人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出胰岛素。
1978年,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美国化学家切赫分别发现了RNA具有酶的生物催化功能。
1979年,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史密斯发明能够重新编组DNA的定点突变技术──“寡聚核苷酸定点突变法”。
1980年,瑞士和美国科学家利用DNA重组技术使细菌生产出干扰素。
1981年,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王德宝等人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tRNA。
1982年,美国神经学家普鲁西纳发现比病毒还小、没有核酸、但具有遗传物性的病原微生物──朊毒体(意为“类蛋白质感染因子”)。
198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穆利斯发明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该技术可从极其微量的样品中大量生产DNA分子,使基因工程又获得了一个新的工具。
第一株转基因植物在美国诞生。
1985年,意大利裔美国病毒学家杜尔贝科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
1986年,第一只胚胎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在英国诞生。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在英国诞生。
1998年,中、日、美、英、韩五国代表制定“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
1999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完整破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
2000年,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成功绘制出人类基因组草图。
“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
2001年,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2003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绵羊)“多莉”死亡。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科学家宣布联手启动“中华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
中、美、日、德、法、英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完成人类基因序列图。
中、美科学家分别测定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
了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