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500字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24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500字。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完善好自己的教育方式,身为教师,学会编写教案是不可缺少的一项本领。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思考课堂的可能性,经过88教案网小编的细致打磨和不断优化这篇“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已经完美无缺,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未知的知识,找出学生还没有弄明白的问题,进而解决它们,并使学生达到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怎样科学地设计,精心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获得满意的最佳效果,这是我们老师孜孜以求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这自信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的信心,即相信自己能够教好,(二)是对学生的信心,即相信学生在你的引导下能够学好数学,有的教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认定某班或某个学生不可教,再努力去教也教不出名堂,这非常有害,因为你的看法在言行上自然会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会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伤害学生对你这个老师的感情,这对教学非常有害,何况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对差生要多关心,多鼓励。因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向学生讲明:“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尽可能激发更多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基础很差的学生也很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学好数学,我对学生的信心通过上课及课后交流自然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树立起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自然地培养起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就是我大面积地搞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全面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在教学课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点--线--面的归类,作纵向、横向或不同角度的归类,进而作知识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知识纲目、知识网络,形成结构化知识。学生掌握系统化、结构化知识之后,在进一步学习新内容时,便有可能对新知识自觉进行归类,一旦需要便能自觉检索与提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做知识的综合归类,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教师要综合运用知识,加强能力培养教学应以构建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和网络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数学内容,提高能力

(一)、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 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把各个章节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并能综合运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个阶段的例题和练习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但又不是越难越好,要让学生可接受,这样才能既激发学生解难求进的学习欲望,又使学生从解决较难问题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前进的信心,产生更强的求知欲。初中教学的内容多,教学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解决疑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各个学生对教材内容掌握的程度又各有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查漏补缺,做知识归类、解题方法归类,在形成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深记忆。除了教学形式要多样,题型要新颖,能引起学生教学的兴趣外,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近几年十分注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而且难度较大,其中探索性应用题在平时较少涉及,适当加强这类应用题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通过这类问题的练习,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争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回想学过的各种方法,从条件入手,挖掘隐含的已知条件,或从结论入手寻找解题途径,从而争取中考取得优异成绩。如何上好教学课是我们教学备考的关键,教师应根据教材,融合新课程标准,切实结合中考的现状和未来趋势,系统地涵盖了初中所学知识点,并重点突出,详解难点。倡导在抽象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要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资料,并正确指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优化中学数学教学课的教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课的地位和作用,抛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显示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新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

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半个月饼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其实所有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分苹果和梨子,让学生知道是平均分,那么半个月饼怎么来表示呢,以单个物体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物体无法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这样引入的优点是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凸现出来,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但同时隐性的缺点却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把对分数的认识放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来表示。是否会更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边做边演示

平均分用“一”表示,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2),取其中的一份(1)。

写作“”,想一想,这里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2和1吗?(师边板边讲解分数线、分母、分子,有谁能读出这个数?)

指名读数(读作:二分之一)

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

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直观的看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

要得到一个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圆形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边说边演示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分月饼来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的含义)

(二)教学例2

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出来,并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折出它的,有多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

(三)认识其他分数

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观察课本91页主题图你能找到几个几分之一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5.html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3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几天我们在学习什么知识呀?

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9142134

×3×4×7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教师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一所学校正在进行运动会的准备呢。

课件出示或观察课本情境图(搬3箱矿泉水的情景)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叙述的完整)

3、图中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现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特别多3箱矿泉水根本不够,又运来了多少箱呀?(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师:求9箱矿泉水有多少瓶怎么列算式?

指名说算式(师板书)

学生试做。

展示几名学生的答案(最好有个错例)

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边说过程老师边板书)。

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出错原因并纠正。

2、观察:黑板上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互说。

(一道是进一次位,另一道是进两次位)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笔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同学们,运动会的准备已经结束了,我们去看一下入场式的表演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课本“做一做”情境图)

上面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说计算过程。同桌在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4、运动场上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你们看看台上的同学们看的多认真啊(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我们的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你能回答吗?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让这个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老师再带领学生说一遍。

5、今天我们学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次说计算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的题目你们学的怎么样了,试一试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习题)

1、出示423×6389×9

让学生任意选一道做,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2、请同学们来当数学小医生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4.html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

导语:小精灵听到我们班的小朋友提出这么多用乘法解决的实际问题,非常高兴,她想带到我们一起玩旋转木马,你们高兴吗?(出示情境图)

(1)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问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要多少钱?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9=18

②学生独立解决,然后集体订正。

(2)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10人要多少钱?

①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②思考有几种算法:列式后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10+10=202×10=202+2+2……=20等

③根据学生的计算方法进行小结: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问哪种方法口算更简便,得出2×10=20最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学习例题2

导语:小精灵看到我们在旋转木马这项活动中玩的这么开心,她也很高兴,小精灵想带我们一起去坐碰碰车,你们愿意吗?(出示情境图)

(1)课件(小黑板)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3元,20人要多少钱?你会列式吗?

①组织学生列出算式,师板书:20×3=

②思考:20×3=?小朋友们先自己独立地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进行班内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a、因为3个20是60,所以20×3=60;

b、因为2×3=6,所以20×3=60;

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太厉害了,20×3怎样计算呢?小朋友们想出了这几种方法:a、20×3可以看作3个20,3个20就是60;b、这个同学更了不起,20×3想出了更为简便的方法,根据乘法口诀2×3=6,所以20×3=6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学生置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来学习数学,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培养的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个别提问

一列过山车开过来了,小朋友只要回答对车厢的问题就可以免费搭坐了。

车厢问题:2×4=20×4=200×4=2000×4=

2、课本问题(2、3)(出示答题卡)

学生独立做,教师集体订正,重点帮扶学困生。

3、探究问题

你在口算时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小结:我们再口算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时,可以先把这些题目看做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再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设计意图:在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展到整百整千的数乘一位数,有利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迁移类推的能力,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口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小朋友们,这节课小精灵带我们在游乐园玩了坐旋转木马、坐碰碰车过山车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口算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0.html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谁?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讲故事导入: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很爱吃西瓜,有一天,他找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他很高兴地问:“师傅,这个西瓜我们怎么分?”孙悟空说:“还不简单,我们有4个人,每人吃”话音刚落,猪八戒就嚷嚷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些,我要吃”小朋友,你们说,猪八戒如果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奥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出示第一组图和

(1)猜想和的大小并简单说一说理由。

(2)验证猜想

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纸片折?

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判断出分数的大小,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生汇报交流后得出:

﹥。因为的涂色部分大,所以大。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和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直观比较、课件演示、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巩固和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比较到抽象比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解决猪八戒吃西瓜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猪八戒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

(1)让学生直接比较和的大小。

(2)演示和比较的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三组分数的大小比较,都没给出比较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折、剪、比、观察直观图的帮助下进行比较,填出结果,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4、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三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接下来你们的表现更出色。

1、完成93页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第3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接下来的题目更具挑战性,有信心吗?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的分数。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乐于助人,你们能帮小红和小华判断一下谁看的多吗?

3、一本24页的漫画书,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华看了这本书,谁看的多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4.html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旧知,夯实基础

⑴、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扳书这些分数:、、……)

⑵、根据板书,用“几分之几里面有几个几分之一”的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知,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巧设情境,生成问题

分吃生日蛋糕的情景:

⑴、小明今天过生日,全家为他准备了生日蛋糕,妈妈将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小明吃了1块,妈妈吃了2块。

⑵、(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小明吃了蛋糕的,妈妈吃了蛋糕的)

⑶、情景存疑:“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可能提出:

①小明和妈妈一共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比妈妈少吃了多少?

③蛋糕还剩下多少?

……

⑷、选择第一个问题来解答

师:谁能说说怎样列式?(要求回答的学生把自己说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在创设的分吃生日蛋糕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一是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良好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教学分数加法

⑴生猜一猜:+等于多少?

⑵操作验证“+=?”

①先在小组内交流,选取一种自己小组喜欢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验证一:

把圆形纸片(课前发到学生手中)平均折成8份,先涂了2份,又涂了1份,合起来涂了3份,也就是。

验证二:

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

②各组进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注意:如果学生只能想出第一种思路,可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分数知识来表达“涂了2份”、“涂了1份”的意义,引出第二种思路;如果学生想出了两种思路,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两种想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者是统一。)

③选取好的方法计算。

(设计说明: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是要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统一起来,可以在后面的练习中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93749.html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7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8

3.应用、提高性练习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八题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4、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十题

(让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的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综合练习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体现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1)出示问题B: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教师质疑:上题中,若是去掉第一个问题,怎么来解决问题?

(2)秋天来了,地里的庄稼要收割了。爸爸在外打工没回家,妈妈收割了全部的,爷爷收割了全部的,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小强也帮忙收割了全部的。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吗?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差异性,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有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3)1、有几种填法:

2.评价完善

练习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教师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怎么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提示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的评价。)

布置课本有关分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对本学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加减计算和应用

+=-=1-=

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计算下列各题:

(1)2/7+3/7(2)9/11-3/11(3)8/15+4/15+2/15(4)11/17-5/17-1/17

做毕进行核对、校正。

2.提问:

(1)能否把第三题改成加减混合的计算题呢?

(2)计算修改后的加减混合题。

3.小结:说说计算加减混合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4、齐练:1-5/17-1/17(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选择正确答案,并用手势出示

(1)一只月饼,小丁丁吃了一些,还剩5/8,小丁丁吃了这只月饼的几分之几?()

A.1/8B.2/8C.3/8D.7/8

(2)一本书,小巧第一天看了它的2/7,第二天看了它的3/7,两天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还剩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A.5/14B.5/7C.3/7D.2/7

(3)一张包书纸,小亚先剪下1/4包语文书,又剪下2/4包数学书。一共用去这张包书纸的几分之几?()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

A.1/4B.2/4C.3/4D.4/4

5、归纳小结:我们可以把一本书、一张纸、一块饼等看成一个整体。说说还可以把什么也能看成一个整体?

6、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式计算: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第二次用去2/10,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米,第二次用去2/10米,_____________?

7、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追问:为什么第二题不能补“还剩多少米?”

8、师生小结:当分数带上了单位,就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如果没有单位就表示一个份数。

灵活解答

1.判断:小巧和小亚都喜欢课外阅读。她们看了两本页数不同的书。小巧一天看了《哈利波特》的1/2,小亚一天看了《哆拉A梦》的1/2。两人一天共看了1/2+1/2。你认为对还是错?

2.讨论:这里的两个1/2能否把它们相加?为什么?

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注意的是什么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加减计算及应用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教材分析

《周长》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41的。它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它是在学生掌握认识各种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以学生最大程度参与为基本原则,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知识和学会学习的过程,真正的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为周长是一个数学概念,而且在我们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所以本节教学内容结合了大量实物和图形,通过学生的感知、动手操作来理解周长的含义。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国庆节快到了,你们开心吗?有哪些事情值得开心?哇,想起来感觉真不错。那这节课我们来做几张卡片,表达表达高兴的心情,愿意吗?

①感知周长:出示做好的贺卡,这是我做的祝你们国庆快乐的贺卡。你们喜欢什么图形来做贺卡?

出示各种图形:美术老师给了我一个建议,在贺卡周围围一圈彩带会很漂亮,那我需要多长的彩带得先知道什么?

②巩固周长概念:你愿意举着自己喜欢的图形,大声告诉别人它的周长在哪里吗?(生演示,指出周长)

③抽象周长概念:谁能说说周长到底是什么?

2、出示一图形,请学生指出它的周长在哪里?

二、探究求周长的策略

1、请你独立想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怎么算?告诉我你的办法就可以了。如果你喜欢的图形太简单,也可以选一个难的。

2、告诉你的同桌你的想法。

3、反馈,汇报

(1)生:只要量出各边的长,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了。

师:同意吗? 生:同意。(这两个图形方法同上)

(2)探究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

生: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了,然后加4次。

生:只要乘以4就可以了,比较简单。

师:有没有意见?

(3)生1: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

生2: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乘5就好了。

生3:用尺子量一条边,再乘10就好了。

(4)师:长方形的周长呢?

生1:量出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好了。

生2: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

生3:行。

师:什么理由?

生:有两个(长+宽)。

师:这几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个方法?

生1:第一种。

生2:第二种。

(5)生1:用尺量

师:(给一根米尺)你量给大家看。

生1:不行,不行。

生2:拿根绳子先围一围,再量绳子的长度。

师:(给一根绳子)你围给大家看。

生2:(简要操作)

师: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生3:我用米尺也能量。

师:你量量看。

生3:我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示范)是不是这个意思?行吗?

生:行。

(6)生1:在尺子上滚一滚。

师:(示范)行吗?

生:不行。

师:有向里的凹面就不能滚,那怎么办?

生2:用绳子先围,再量量吧!

师:(略作示范)行吗?

生:行。

(7)生1: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生略作示范)

生2:弯的地方用绳子围,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8)生1:这个图形很简单嘛,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加起来就行了。

生2:我发现一个问题,只要量两条边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说说看

生3生4:我们也发现了。

把有的线段移动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长方形,像这样......

师:我发现大家都很了不起,已经学会把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图形进行计算,这样的图形以后我们还会碰到很多,大家要继续加油!

三、巩固练习:算出以下图形的周长

四、小结:用一句话说说这节课最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谓主动学习,就是要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学生自己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认为运用活动教学形态,采取"引导-合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感受学习的乐趣。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努力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给予学生。比如在教学"周长"这个概念的理解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信任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探索性、思考性的活动。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干,到讲台上大声地告诉所有人,"我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在这里",然后非常自信地举着图形指给大家看。在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这个概念的含义后,他们对自己求周长的策略非常地有信心,每个学生都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感到动脑筋的快乐,使得他们对后面知识的探讨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特别在讨论求圆、月牙形、特别是阶梯形的图形时,学生们更是争先恐后地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这样的探究学习,我觉得课本下节课教学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基本上可以让学生独立解决了。 欢迎多多指教!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搜集有关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

3.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3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查找关于中国国际救援队的资料,找到了吗?谁来把你了解到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介绍。

3.中国国际救援队于20xx年5月赴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地震灾害抢险救援行动,圆满完成了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目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课件显示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指正。

3.朗读展示:谁愿意读哪段便站起来朗读。

三、自主探究,交流收获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简要写出读书收获,把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

2.小组内同学互相交流读书收获,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向他人请教。

3.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总结收获,如文章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4.课件播放在阿尔及利亚参加国际救援工作的38支队伍中,只有中国和法国救援队各救出一名幸存者,得到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赞扬。请你们也来称赞称赞我们的国际救援队,把你的赞誉之词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后诵读。

四、朗读复述,积累语言

1.带着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敬佩、赞美之情再来读读课文。

2.同桌练习讲述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的救援行动。

3.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段抄写在读书笔记中。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1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P25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六。

例4以计算100元钱可以购买多少本练习本为背静教学除法的验算,使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使学生利用乘除法关系,教学用乘除法验算除法,并且学会验算有余数的除法。明确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2)使学生进一步利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实际生活中经常要对一些计算进行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品质和认真仔细学习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在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了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验算的作用,特出示情景图,结合实际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商自主探究,允许得出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引导法与启发法相结合

学法:探究法与发现法相结合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挂件、口算卡片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活动激趣。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

师:文具店里有什么呢?各多少钱一本呢?

师:如果你现在有100元,能够买几本红笔记本呢?又能够买几本蓝笔记本呢?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大家的购物活动开展得不错。我们通过购物活动,进一步熟悉了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在购物活动中,会不会出现一些错误呢?那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真多。这说明,我们在计算时为了提高正确率,要注意验算,千万不能出现错误。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验算。

(板书课题:除法的验算)

生可能回答:文具店里有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红笔记本每本7元,蓝笔记本每本5元。

生个别汇报。

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小明和小华购物情况。

师:小明和小华都拿着100元钱分别去买红笔记本和蓝笔记本,小明买了14本红笔记本,售货员找回他2元钱,而小华刚好买了20本蓝笔记本。

师:根据上面的购物情景,你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吗?

师:他们算得对吗?我们要如何判断对错呢?这时候,除法的验算就派上了用场。和你的同桌说说看,你想怎么样验算,然后动手试试看,你的方法管用吗?

师:刚才的几位同学说得真精彩,你们知道他们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个别汇报。生可能回答:

100÷7=14……2

100÷5=20

生讨论、试一试,个别学生汇报:

①重新再算一遍

②用乘法计算:

14×7+2会不会等于100,会的话就是正确,不会就是错误的。第二个也是一样。

生可能回答:乘法。

设计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合作的学习空间、培养质疑问难的学习态度。

师:谁能到黑板上来验算给大家看一下。

师:为什么第一个验算还要加2,而第二个的验算不要加上任何数呢?

3、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觉得在要验算一个除法算式是不是确的,应该要用什么方法呢?

师:在验算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板书: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师: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大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计算正确率了。 个别学生汇报。

生可能回答:因为第一个算式有余数2,所以要加上2。而第二算式没有余数,所以不要加上任何数。

生可能回答:乘法。

生可能回答:如果除法的结果有余数,验算时先用商和除法相乘,再加上余数。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用乘法验算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4后面的做一做。

2、练习六第3题。

师:同桌两个人合作,利用除法,分别找出被2除,被3除,被5除余数为0的数。

师:你们还能想到更简单的方法吗?

3、练习六第4题。

师:租9辆车够吗?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解决呢?

4、练习六第7*题

师:因为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也就是说每2个成人带1个儿童,每三个人中有1个是儿童,那么456人中有几个3人呢?

生独立计算,并且验算。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同桌互相帮助,个别同学汇报。

生可能回答:

①389÷9

②45×9>389

生可能回答:

456÷3=152(个)

练习题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知识的飞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生自由汇报。 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加深学生学生的记忆。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7=14……2 100÷5=20

20×5=100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时,我积极创设生活中购买图书这一情境,让学生口算、笔算用100元钱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寓言故事》(5元/本)或《科普知识》(7元/本),然后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性学习——怎样检验计算的正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验算的方法,领悟验算的作用。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1500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专题。

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