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09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

以下是栏目小编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类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教案是教学经验的重要积累。希望本文内容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1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日子吗?

在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妈妈准备了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大月饼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两人吃。怎样分才能让两个人都满意?

把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贝贝和京京,可以怎样分?如果分得比较公平,每人分多少?

学生说出想法后,教师板书:平均分。

把2个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

半个月饼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其实所有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引出并板书课题:分数。

(设计意图:通过分苹果和梨子,让学生知道是平均分,那么半个月饼怎么来表示呢,以单个物体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物体无法用整数表示引出分数这样引入的优点是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凸现出来,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但同时隐性的缺点却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都可以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把对分数的认识放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来表示。是否会更好?)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半个,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边做边演示

平均分用“一”表示,表示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2),取其中的一份(1)。

写作“”,想一想,这里的“2”表示什么?“1”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2和1吗?(师边板边讲解分数线、分母、分子,有谁能读出这个数?)

指名读数(读作:二分之一)

学生活动:用纸片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写上。

练习:判断下列图中涂色部分是原图形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学生直观的看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认识

要得到一个月饼的应该怎样分,这个怎么表示出来?怎么写?

组织学生活动。拿出圆形纸片通过折、涂、看、说等活动感知。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块,每块是它的四份之一。边说边演示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设计意图:借助分月饼来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的含义)

(二)教学例2

如何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独立折纸,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集中汇报。学生自愿将小组成果展示出来,并说一说各自的折法。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折出一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要折出它的,有多种不同的折法,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折法虽然不同,但都是被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份都是正方形的。)

(三)认识其他分数

你们还想认识其他的分数(几分之一)吗?

观察课本91页主题图你能找到几个几分之一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5.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2

3.应用、提高性练习

(1)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2)把其中一段绳子再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

(3)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八题

(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汇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4、出示练习二十三第十题

(让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基本练习的设计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习题,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及数学规律的理解,熟练有关的技能。综合练习的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体现了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要求,使不同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自主检测

(1)出示问题B:一块巧克力,小东吃了,小红吃了,一共吃了几分之几?还剩几分之几?

教师质疑:上题中,若是去掉第一个问题,怎么来解决问题?

(2)秋天来了,地里的庄稼要收割了。爸爸在外打工没回家,妈妈收割了全部的,爷爷收割了全部的,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小强也帮忙收割了全部的。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吗?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差异性,在保证学生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既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其能力,有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

(3)1、有几种填法:

2.评价完善

练习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检查的方式批阅,教师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觉得你表现怎么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上提示有关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的情况作以情感性和知识性的评价。)

布置课本有关分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理,突出重点和难点,并注重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对本学段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

板书设计:

分数的加减计算和应用

+=-=1-=

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1.计算下列各题:

(1)2/7+3/7(2)9/11-3/11(3)8/15+4/15+2/15(4)11/17-5/17-1/17

做毕进行核对、校正。

2.提问:

(1)能否把第三题改成加减混合的计算题呢?

(2)计算修改后的加减混合题。

3.小结:说说计算加减混合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4、齐练:1-5/17-1/17(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选择正确答案,并用手势出示

(1)一只月饼,小丁丁吃了一些,还剩5/8,小丁丁吃了这只月饼的几分之几?()

A.1/8B.2/8C.3/8D.7/8

(2)一本书,小巧第一天看了它的2/7,第二天看了它的3/7,两天共看了这本书的几分之几?()还剩这本书的几分之几?

A.5/14B.5/7C.3/7D.2/7

(3)一张包书纸,小亚先剪下1/4包语文书,又剪下2/4包数学书。一共用去这张包书纸的几分之几?()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

A.1/4B.2/4C.3/4D.4/4

5、归纳小结:我们可以把一本书、一张纸、一块饼等看成一个整体。说说还可以把什么也能看成一个整体?

6、把下列应用题补充完整后再列式计算:

(1)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第二次用去2/10,______________?

(2)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1/10米,第二次用去2/10米,_____________?

7、根据学生提的问题进行追问:为什么第二题不能补“还剩多少米?”

8、师生小结:当分数带上了单位,就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如果没有单位就表示一个份数。

灵活解答

1.判断:小巧和小亚都喜欢课外阅读。她们看了两本页数不同的书。小巧一天看了《哈利波特》的1/2,小亚一天看了《哆拉A梦》的1/2。两人一天共看了1/2+1/2。你认为对还是错?

2.讨论:这里的两个1/2能否把它们相加?为什么?

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注意的是什么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加减计算及应用练习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3

教学内容:

教材P105例1,例2,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2)结合具体体的问题情景,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简单描述事件发生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如摸球实验,涂色活动及抽签游戏等,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推测的过程,体验事件发现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充分关注学生的分析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行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初步体验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的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具准备:

乒乓球、盒子、抽签的卡片、小黑板、小奖品

一、摸奖游戏,激发兴趣

1、出示一个抽奖盒。

问: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让大家免费摸奖,想不想试一试?

2、摸奖规则

摸奖规则是这样的。眼睛不能看盒子里,每次摸一个,摸到白球中奖了,有奖品的哦!摸到黄球没中奖,谢谢参与,明白了吗?

(反思:游戏的引入,很好地激起大家的兴趣。新课伊始,我的语言较之后面也是简短精炼)

二、活动体验,合作探究

1、第一次摸奖全是黄球体验不可能

盒子里一共只有六个球,机会非常有限,谁先来?

问:真遗憾!你们为什么都没有中奖啊?

师:对呀!都是黄球,一个白球都没有,你们可能中奖吗?

板书:不可能

你可能从这样的盒子里摸出红球吗?

这样的摸奖活动有人愿意参加吗?为什么?(因为根本都不可能中奖!)嗯!看来老师得把里面的球调整一下。

2、第二次摸奖全是白球体验一定

还是6个球,我们再来试一试,谁先来?

哇!真羡慕!你们为什么都中奖了呀?

师:所以这次摸奖结果如何?(我们就一定能中奖!)板书:一定

(反思:第二次的摸奖开始不久,就有学生在猜测,里面全是白球。孩子在游戏中,同时也在思考中)

在这样的奖盒里面摸奖,你们高兴吗?(高兴)可谢老师不高兴,因为举办这样的摸奖活动是要亏本的,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既能让别人愿意来摸奖又能让老师不亏本?

师:说得有道理,再给你们一个机会来试一试。

3、第三次抽奖既有黄球又有白球体验可能

(请一个同学放球)同样还是6个球,抓住机会哦!谁先来?

(视情况问)摸完了四个后问:还有两个球,继续摸下去,你觉得结果会怎样?

生: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同步板书)

师:为什么?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摸奖,如果中奖了就奖每个人一颗糖,好不好?(摸奖)

(反思:三次摸奖活动,是成功的。在带领孩子们快乐摸奖的同时,他们在积极地思考,也在真实地经历。)

4、小结

(1)一起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进行的3次摸奖,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

比如说:当盒子里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中奖。(在学生不能小结的时候老师提示)

(反思:越接近课堂的**,我也越投入,不过语言相对来说就显得有些重复,不够精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来总结,说得很好,不过我有一个最大的失误,没有将孩子们的总结和板书相结合,是直接导致孩子不能准确判断生活中例子的原因,也让孩子们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的时候表现不佳。)

(2)结合板书老师小结

①只有黄球的时候,我们能很肯定的说不可能中奖;只有白球的时候,也能很肯定地说我们一定能中奖;但是当黄球和白球两种球都有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肯定地说中奖或不中奖了,因为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

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

比如说:今天晚点吃鸡蛋,我们能肯定吗?(不能)那我们就只能说可能吃也可能不吃;再比如说:今年冬天可能会下大雪,我说得很肯定吗?(不肯定)那也可能不会下!你能像我一样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吗?

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这样一定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本书,老师一放手,它会怎么样?(掉到地上)还会不会有其他可能?(不会)那我们应该用上面的哪一个词?(一定)你还能找出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

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类像这样的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你比爸爸年龄大。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你能说说还有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吗?公鸡下蛋呢?

那么当我们不能肯定一件事情是否发生的时候我们就用可能来描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可能性。

三、联系生活,拓展视野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吗?

老师这有6道题,请大家用符号来判断。一定

判断以后思考你这样判断的理由。请大家打开书105页,先自己做,做完后再和同桌说说你的理由。

据统计:全世界每秒出生人口数量为4、3人,中国是每两秒不到出生一个人。

(反思:这两个环节在我最初的设计中是先判断再举例,由于担心孩子们不会说,所以采用了现在这个设计,课后反思觉得还是不妥,一是牵得过多,二是孩子们在没有接触生活中的例子前不能很好地举例。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不能准确判断,个人认为与我的新知探究有关系,但也应当允许孩子对个别现象出现失误。这个概率的问题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要完全准确判断是很有难度的。)

四、动手操作,感知升华

1、说得很好。大家表现得这么棒,美羊羊、懒羊羊、喜羊羊也被大家吸引了。想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欢迎他们吗?在你们的欢迎声中它们要隆重登场了!请你猜一猜第一个出来的谁呢?

可能是喜羊羊、也可能是美羊羊、还可能是懒羊羊,把懒羊羊贴在黑板上,剩下的再猜

第二次:问:还有两个,这两个不可能是谁?可能是谁呢?

第三次:最后一位了,它()!

你可以用今天们学的哪个词来猜?

(反思:这个活动的开展,选取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兴趣浓厚,在这个猜测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表示,确定事件用一定或不可能来表示的理解。)

2、装糖果

他们三个今天来是想请你们帮忙装糖果的,愿意吗?想请每个组装一袋糖果,有要求的哦。

订单一:随意拿一个,一定是桔子味的

订单二:随意拿一个,不可能是桔子味的

订单三:随意拿一个,可能是凤梨味的

装好后,说说是怎样装的,为什么那样装?

师:我呀,最喜欢桔子味的糖果了,该选择哪个呢?

(反思:此环节的设计是本堂课的一个拓展,但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个原因是活动要求不够明确,交待不清。另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够。)

五、故事

大家表现得真不错。喜羊羊为了感谢大家,托我讲个故事,想听吗?从前有一个忠臣被奸人陷害,被皇帝判处死刑。但按照当时法律的规定,要抽生死签。就写两张纸条放到盒子里: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犯人闭着眼睛去摸。抽到生签就能免一死,抽到死签就马上处死。你猜猜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两种,生和死。)陷害他的奸臣为了置他于死地,向皇帝进谗言,偷偷地把两张签都换成了死签,这时候大臣还有可能活下来吗?(不可能)一个士兵偶然知道这件事,很伤心地悄悄告诉了大臣,不料大臣知道后,反倒很高兴,抽完签后竟然没被处死,你们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抽到签吃掉,剩下的一张是死签,他抽到的就一定是生签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臣这么做,不但不可能死,还一定会活。老师这个可能性故事说的好不好呀?那要给予掌声肯定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肯动脑筋,改变其中的条件,可能、一定、不可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生:也告诉我们做人要善良,像坏人想陷害忠臣,偷偷把生签换成了死签,却反倒救了忠臣。

最后,我结合专家的点评,对整堂课进行了如下反思

1、课前交流很重要

因为是第一次给三(3)班的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和他们交流,也可能是因为我是校长,我觉得大家很投入,完全放松,课堂上也就很有效果。我觉得如果是借班上课,课前交流很有必要,如果是在自己班上上课,班级接手之初应该好好和孩子交流,让他们在爱上这节课之前喜欢上你很重要。

本节课的课前交流其实也是我的一个组织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

小朋友,欢迎我给你们上课吗?想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吗?知道我喜欢怎样的孩子吗?在大家一番猜测之后,我微笑着开口了,都有机会成为我喜欢的孩子,因为我的要求很低。我喜欢敢说会听的孩子。不论你说的对与错,敢说就是有勇气,就说明你在思考,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要表扬。说也是有方法的,要大声地说,让大家都听得到,我不喜欢重复你说的话;要完整地说,会让大家更好理解。只说还不够,要会听,听懂别人的观点才能和自己的比较,要做到你说我听,他说我听,我说大家听。

简短的交流,看上去是些套话,但我觉得还是让孩子们明白了课堂的要求,也让他们放松了紧张的心情。记得课后戴主任告诉我,你今天怎么尽叫了些平时成绩不好的人来答问题,他们不知道什么,还高高地举起手。是呀,他们不单是高兴地举手,高兴地答问,还是高兴地坐下,并且是再一次勇敢地举起手。虽然很多次说得不准确,或者是错的,但他们是真的在思考的,他们回答错误的答案,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至少下次孩子们,不会去犯同样的错误。这些看上去会让我的课堂效果打折,不过我猜想,课后他们一定还在偷着乐。能让孩子在你的课堂快乐,有一点点进步,不也是收获吗?

2、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

小学教师很多时候有点像演员。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投入,用你抑扬顿锉的声音,用你极富感染力的表情,用你一个个合适的动作去吸引孩子,去感染孩子,去引领他们的投入,带领他们的思考。这节课,这点我觉得做得还可以。

3、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

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奖、猜卡片和装糖果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4、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5、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

第一次赛课,喻主任就告诉我,数学教师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认为这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越到课堂的后面,语言就不由自主地啰嗦起来。有待修炼呀!

6、可以调整的地方。

(1)在总结当奖盒里的球怎样的时候,摸奖的结果是怎样的?,应该结合孩子们的总结完善板书。

(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放在第一个练习,让学生举例放到第二练习。

(3)装糖果。要求要更明确,可以考虑先让孩子们读懂三个要求,再请一个小朋友示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最后还应该有一个汇报交流和评价。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4

【片断一】

教师将抽奖箱正对着学生放在讲台上。抽奖箱正面标着抽奖箱三个字,右面标着欣欣超市,左面标着活动时间:1月1日~1月7日。

师:(指抽奖箱)瞧,这是什么?

生:(齐)抽奖箱。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生:(边指着正面边说)这里写着抽奖箱三个字。

师:这里是抽奖箱的哪一面?

生:抽奖箱的正面。(板书:正面)

师:谁知道这个抽奖箱是哪个超市的?知道的同学举手!

生(坐在右面的):抽奖箱是欣欣超市的。

师:哎,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抽奖箱右面标着呢!

师:(指坐在中间和左面的学生)你们看到了吗?

生:没有。

教师移动抽奖箱,使右面对着学生,之后恢复原来的摆法。(板书:右面)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认识抽奖箱的左面,略)

师:(指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都是抽奖箱的侧面。(板书:侧面)

师:谁来指一指抽奖箱的上面?

(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指抽奖箱的上面)

师:你们坐着能看到抽奖箱的上面吗?

生:看不到。

师:怎么会看不到呢?

生:抽奖箱上面太高了,坐着看不到。(板书:上面)

【反思】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在上述片断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指导,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抽奖箱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巧妙设问,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惑,在疑惑中形成感受。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仅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观察的位置决定着观察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片断二】

师:认识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地观察这些面。谁愿意上来观察抽奖箱的正面,要求只看到抽奖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

一个学生上来观察,他实际看到了抽奖箱的正面和上面。

师:他观察正面,站的位置对吗?

生:(齐)对。

师:(对着正在观察的学生)你现在是只看到抽奖箱的正面,而看不到其他面吗?(学生摇头)自己调整一下,行吗?

学生点点头,两腿微微下蹲,使视线正好平视抽奖箱的正面。

师:(结合观察学生观察的姿态)只看到正面,必须面对正面,眼睛平视正面。你们想试一试吗?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模拟抽奖箱。请一位同学从抽屉里把抽奖箱拿出来轻轻放在面前,正面朝着自己,抽奖箱摆好后不能移动。活动时每个同学走到合适的位置,一个接着一个轮流观察。

教师以一个小组为例,具体指导学生如何6个人观察同一个抽奖箱。

【反思】

观察物体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形成对物体面的形状的认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安排了三次观察物体的内容,教材的编排是螺旋上升的。本节课的教学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以二年级观察实物为已有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观察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物体的前提。在教学中,我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无论是个别演示还是组内观察,都注意突出学生对观察方法的认识,注重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让学生真正经历观察方法获取的过程。特别是组内观察,由于6个人观察一个抽奖箱,如果要求不明确,小组活动容易混乱,学生的观察很可能只是走过场,草草了事。因此小组活动前,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学生要一个一个认真仔细地轮流观察。针对三年级学生年龄小,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比较弱的特点,我又以一个小组为例,具体地示范小组活动如何开展,有效地组织了小组观察活动。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观察得很充分,体会和感受也很深刻。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5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6

1、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说自己在“抽签表演节目”时的感受。

2、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进行归纳,引入新课

1、出示两个纸盒

(1)将8个红棋子放入第一个盒子中;

(2)将红、黄、蓝、绿色的棋子各3个放入第二盒子中;【277433.cOM 正能量句子】

2、教师小结学生的结论。

1、教师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可能性”,那么,你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对下面几个与我们有关系的现象进行判断吗?出示主题图

2、师:数学在我们身边,你还能想到哪些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描述出来。

3、涂色游戏:教师发涂色卡片

OOOOO(一定是黄色)

OOOOO(可能是蓝色)

OOOOO(不可能是红色)

教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最成功的是什么?1、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再描述图意。

2、让学生说说,自己会抽到什么节目?

1、通过猜一猜,摸一摸

谈一谈,说一说等活动,体验“可能”、“不可能”、“一定”

2、学生进行摸棋验证刚才得到的结论。

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再作出判断。

2、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

学生自己寻找,自由发言

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比赛涂色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唤起学生探究新知。

通过活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打开盒子验证自己的猜想,使学生亲自体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尝到探索。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案与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95656.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7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这几天我们在学习什么知识呀?

计算下面各题。请三位同学板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9142134

×3×4×7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笔算乘法。(教师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一起去看看,有一所学校正在进行运动会的准备呢。

课件出示或观察课本情境图(搬3箱矿泉水的情景)

指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叙述的完整)

3、图中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出计算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尊重劳动者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现在运动场上的运动员特别多3箱矿泉水根本不够,又运来了多少箱呀?(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师:求9箱矿泉水有多少瓶怎么列算式?

指名说算式(师板书)

学生试做。

展示几名学生的答案(最好有个错例)

指名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边说过程老师边板书)。

让出错的学生说说出错原因并纠正。

2、观察:黑板上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同桌互说。

(一道是进一次位,另一道是进两次位)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来学习笔算,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

3、同学们,运动会的准备已经结束了,我们去看一下入场式的表演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课本“做一做”情境图)

上面给了我们什么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指名学生展示,说说计算过程。同桌在互相说说计算过程。

4、运动场上的比赛就要开始了,你们看看台上的同学们看的多认真啊(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情境图)

我们的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的数学问题:“运动场的看台分为8个区,每个区有634个座位。运动场最多可以坐多少人?”你能回答吗?

让学生列式并用竖式计算。(指名学生写到黑板上)

让这个学生说说计算过程,老师再带领学生说一遍。

5、今天我们学的题目有什么特点?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计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次说计算过程,能够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今天的题目你们学的怎么样了,试一试吧。(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出示习题)

1、出示423×6389×9

让学生任意选一道做,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指名说计算过程。(师板书)

2、请同学们来当数学小医生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14.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8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前交流:

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谁?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2、讲故事导入:

大家都知道猪八戒很爱吃西瓜,有一天,他找来一个特别大的西瓜,他很高兴地问:“师傅,这个西瓜我们怎么分?”孙悟空说:“还不简单,我们有4个人,每人吃”话音刚落,猪八戒就嚷嚷起来:“不行,不行,这个西瓜是我找来的,我要多吃一些,我要吃”小朋友,你们说,猪八戒如果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的奥秘。

(设计意图:创设故事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3:

出示第一组图和

(1)猜想和的大小并简单说一说理由。

(2)验证猜想

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想法。

用什么样的纸片折?

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两个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判断出分数的大小,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生汇报交流后得出:

﹥。因为的涂色部分大,所以大。

2、独立探究,完成第二组图片,和的比较,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比较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直观比较、课件演示、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巩固和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比较到抽象比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

3、解决猪八戒吃西瓜的问题。

现在你知道猪八戒吃了西瓜的,真能多吃了吗?

(1)让学生直接比较和的大小。

(2)演示和比较的重叠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

(设计意图:三组分数的大小比较,都没给出比较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折、剪、比、观察直观图的帮助下进行比较,填出结果,达到“在认识中比较大小,在比较中巩固对分数的认识”的目的。)

4、师生共同小结:

让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面三组数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几分之一的分数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很精彩,相信接下来你们的表现更出色。

1、完成93页第2题和练习二十二第3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接下来的题目更具挑战性,有信心吗?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的分数。

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最乐于助人,你们能帮小红和小华判断一下谁看的多吗?

3、一本24页的漫画书,小红看了这本书的,小华看了这本书,谁看的多请点击下载Word版完整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几分之一(2)》教案及教学反思》来自!/JiaoAn/ShuXueJA3/80924.html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8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上册教案教学反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