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篇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5-18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篇。

教案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素质、教学方法等实际情况,考虑可能性。教师应将教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发挥最大的效果,教案要如何导入?我给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文章,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柔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别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详细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非凡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伸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舒适、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优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安闲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经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读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2

《芦叶船》这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文章脉落清楚,层次分明,内容浅显易懂,尤其作者将玩芦叶船的情景描写得形象鲜明,生动感人,贴近学生的生活,轻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学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从学生最感爱好的话题入手,“同学们最喜欢玩什么?你们是怎么玩儿的?”在学生充分谈的基础上,引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然后让学生描述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把船放入江水中,吹奏动听的乐曲时,彼此可能会说些什么,心里可能会怎么想?通过这样的角色体验,进一步体会芦叶让孩子们更富有创造力,也给孩子们带来的无尽欢乐。

当学生谈到“我和表兄玩儿芦叶船”的情景时,引导学生勾划出描写表兄语言、动作的句子,从中体会表兄的自信与智慧。小小的芦叶船顺水而下,也将作者的思绪牵得好远好远。引导学生想象,小船可能会漂向哪里呢?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两句,读中体会小作者的无限遐想。

最后,总结作者的描写顺序,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作者是“先回忆了自己的家乡,再具体回忆了小伙伴们玩芦叶船的情景,最后讲了“我”和表兄到长江边玩芦叶船,芦叶船给我们带来遐想与希望。鼓励学生平时要养成善于观察,大胆想象的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3

[案例描述]:

(学完课文第三段后)

师:学到这儿,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

(学生们思考后交流)

生1:因为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1:我从课外书上读到的。

师:你能讲给大家听听吗?

生1:讲了一个说明爱因斯坦工作非常忙的简短故事。

生2:因为爱因斯坦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学事业中,没有多余的时间讲究生活小节。课文中说他边走路边思考着,说明他在争分夺秒地思考科学问题。

生3:这么说,课文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议论来了,有的惊讶,有的赞同,有的沉思)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有研究价值。你们就这个问题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

(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的同桌讨论开了;有的同学不自觉地转过身去和后座同学一起讨论。)

生1:也许爱因斯坦觉得自己的穿着打扮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形象。

生2:可能是这个小女孩的纯真打动了爱因斯坦,使得他很想从小女孩那里学点这方面的知识。

生3:反驳道:那爱因斯坦为什么不请教大人,而要去向小女孩学呢?

生4:也许是爱因斯坦想和小女孩交朋友。

生5:反驳道:一位有名的科学家为什么不和大人交朋友,而要和一个小女孩交朋友呢?

生6:我觉得爱因斯坦有一颗童心。(课文中说,爱因斯坦冲小女孩做了一个鬼脸)

师:你们真了不起,不仅读懂了爱因斯坦潜心研究科学事业的崇高精神,还透过语言文字知道了他具有一

颗童心。

【案例反思】:

一、在思辨中生成

新课程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后现代课程理论视野中,课程就是学生在教育情景中不断生成的活生生的个人体验,是学生不断创造和释疑的过程,课程意义的生成只能以学生个体独

特的真实感受为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案例中学生思考既然爱因斯坦是一位最伟大的人,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由此生成了新的疑问,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在对这一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后,又有学生提出了反驳意见。学生思维活跃,在思辨过程中,生成了:质疑解疑生疑的循环教学环节。学生的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教师机智地捕捉住这一生成的教学机遇,利用生成的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共同创造的舞台。

二、生成中体验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记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又说: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利益,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案例中,学生就为什么他会头发蓬乱、衣衫不整呢?这个问题,读出了不同的理解。又围绕既然他的工作这么忙,为什么还要和小女孩交往,还要在路边等待小女孩呢?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展开讨论时,学生不是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观点,而是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新的疑问产生,学生受到了理智的挑战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间的相互补充,学习内容不断变化,意义不断生成,当一个个问题水落石出时,又得到了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三、在体验中感悟

体验和感悟只能由自己获得,精神生命的拓展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在我们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些浅显的问题,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以为我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则以为我都会了。而稍显深奥一点的问题教师怕学生说不到位,有的故意回避,有的则教师直接说出来。案例中,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教师并没有给出定论,只是通过教师的指路与引领,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教师把体验和感悟向学生自我开放,学生各自建构起对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感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思维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吧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懂得要想创造令人瞩目的伟业必须具备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去实践、去发现的精神和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4个生字。

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哥伦布离席而去时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一个熟鸡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煮熟的鸡蛋,你能把它竖立在桌子上吗?谁愿意来试一试?

2、A情况(大家没有成功):鸡蛋是椭圆形的,大家无法竖着立住。但是,500多年前哥伦布却办到了。你一定想知道他是怎样做到的吧?那么,马上走进快乐读书屋去看个究竟吧!(板书课题)

B情况(个别学生成功了):你很聪明,想到了这个办法。那么500多年前,哥伦布是用什么办法让鸡蛋竖在桌子上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同学们,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哥伦布为什么要竖鸡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真好!相信大家走进快乐读书屋,这些问题定会迎刃而解!

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

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读文中,把自己不熟悉的字,不理解的词作上标记,多读几遍,可以查工具书解决。

2、同桌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识字情况,争取读得更好。

3、小组内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并且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感兴趣的问题(结合课前提出的问题),准备在小组内与大家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理解感悟:

1、小组互动交流,并分角色朗读。

2、汇报读书收获。(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读书中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与大家交流。)

3、谈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哥伦布离席而去时留下的耐人寻味的话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朗读品味,扩展延伸:

1、指名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人物的特点。如达官贵人对哥伦布的藐视、嘲笑、讥讽;哥伦布的礼貌、平静、自信及对达官贵人的蔑视。)

2、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

3、师感言小结:达官贵人面对小小的熟鸡蛋,束手无策,哥伦布却轻而易举地立了起来。虽然这个事情很简单,但正像哥伦布说的那样,“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谁能够最先突破。”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哥伦布那种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在成功面前不骄躁,在讥讽面前不自卑的可贵品格。

4、鼓励学生搜集有关哥伦布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检查识字,补充阅读。

1、卡片出示本课应该认识的生字,多种形式读。

2、做识字游戏。

3、学生阅读《阅读》书中的相应文章。

教学反思

《哥伦布竖立鸡蛋》这篇课文讲述了哥伦布为了驳斥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巧用竖立鸡蛋的方法证实: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成功的取得,关键在于创先。

课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介绍哥伦布的创举和事情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9节):具体叙述哥伦布用竖立鸡蛋的方法驳斥那些忌妒者的攻击的经过。

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人物的情感都在对话中表现:达官贵人的恶意挑衅,哥伦布的冷静和自信。课文最后一节写了哥伦布离席时说的话,道出了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含义深刻。

一、从课题入手,了解人物

本课的题目提示了课文内容的重点,既揭示了主要人物,又道出了主要事件。哥伦布因驾船航海沿地球转了一圈并发现美洲新大陆的事迹而享誉世界,但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对此事了解得并不多。在揭示课题后,组织学生了解哥伦布的生平,对发现新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作简单的介绍,激起学生对人物的敬意。

二、整体感知,学习归纳

归纳概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指的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提供学生一些参考,例如简要的板书、基本的句式。本课教学中,教师板书了文中的主要人物,并帮助学生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板书内容进行概括。这样既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三、提出问题,深入学习

边读边思,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教师分了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先引导学生对达官贵人攻击哥伦布的这段话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发现新大陆是一件平常的事吗?达官贵人为什么不去发现呢?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达官贵人为什么一开始说把鸡蛋竖立起来是不可能的事,后来却说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到“竖立鸡蛋”与“发现新大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节中哥伦布离席时那番话的含义。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开学以来,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感觉了。一堂《珍贵的教科书》,我和孩子们感觉只有20分钟似的,下课铃响的时候,孩子们或是吃惊得说:啊,下课了?有的生气地说:这么快就下课了?真是太气人了!我的心里好高兴,许久了,我没有感觉孩子们对课堂如此的眷恋,我深深地觉得用真情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做好铺垫,让学生入情。

在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我趁机为学生范读了一遍。动情地朗读立刻吸引了学生,有的还在偷偷抹眼泪。不知为什么,我自己也差点哭了出来,我也入情了。我读完之后,看着学生都在那里跃跃欲试,于是,我让学生放开胆子自己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因为这时候,他们也被感染着,读起来很投入

其次,抓住重点,直入中心。

围绕珍贵一词,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从哪些地方看出教科书的珍贵。孩子们出奇的热情,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场面空前热烈。抓住这个机会,我边表扬,边树立典型,以便尽量照顾到全体同学,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忙得不亦乐乎。我觉得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孩子们来说非常的重要。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就在卧倒的那一瞬间指导员可能想些什么?想象一下,指导员是怎么做的呢?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指导员爱书胜过自己生命的崇高精神。这个时候,太多的讲解都是多余的。

第三,感情朗读,让情感进入高潮。

我们班学生在感情朗读方面是弱项,平常他们都不愿意起来读,今天,他们也很热情,我从心里感到很激动,也很感动。我想,利用这篇训练朗读能力的好课文好好指导指导他们。具体到一个词的重读,完整无缺染红一动也不动具体到一个句子的语气,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喊:指导员,指导员(教师渲染:面对着平日里和蔼的老师,面对着倒在血泊里的指导员,我心如刀绞,痛不欲生,我拼命的哭喊着:)具体到语气的停顿,具体到标点符号的处理(如文中的许多的省略号)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明显高涨。

这堂课我没有完成任务,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深深地感动,他们如此积极,如此出色,让我着实难忘。

这个情字可真是了得!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6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颖、高兴。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称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毕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预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出色……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壮举、抹煞、挑衅、哄笑”等词语。

2、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片断。

3、理解哥伦布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懂得敢于创先、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人物的对话,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和情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片断。

教学难点:

理解哥伦布说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小实验:(出示鸡蛋)你能将鸡蛋竖在桌子上吗? 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方法的?采用磕破法使鸡蛋竖立起来的就是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理解了哪些内容?

(2)填空课文主要内容:

哥伦布巧用(竖鸡蛋)的方法,驳斥了那些忌妒者对他的(挑衅)和(攻击),他以事实向他们证实了:(即使是最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和证实),他的成功,关键在于(创先)。

3、“挑衅”是什么意思?他们为什么要向哥伦布挑衅?

(2) 理解“壮举”和“创举”,交流哥伦布航海资料。

(3) 理解“抹煞”和“千方百计”

4、他们怎样攻击哥伦布的?

(2)演示“不怀好意地哄笑”

5、他们自以为这次的攻击得逞了,让哥伦布无言以对,没想到哥伦布反问一句……(师生配合读3~6节)

(1)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节。

(2)请大家默读后划出关键词,完成填空。

哥伦布把鸡蛋往桌子上(轻轻一磕),鸡蛋底部(磕破了一点),鸡蛋(竖立在桌上了)。

(3)齐读这句话。

(4) 哥伦布用事实反击了那些达官贵人的攻击,他自信地说……(出示句子:“诸位办不到的事,我不是做到了吗?”)

7、思考:哥伦布为什么用竖鸡蛋的方法来反击达官贵人对他的攻击?

①出示:“即使是简单的事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先。”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竖鸡蛋和发现新大陆都是简单的事,不是你不会做,而是你想不想得到这样做,关键看你有没有创新精神。)

③如果你当时在场,当哥伦布离席而去时你会想些什么?

1、有人说,这一课的题目应改成《哥伦布磕鸡蛋》,该不该改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发表意见后师小结:我也同意不改,原因刚才同学们都说过了。当然不同意的可以保留意见。希望人人都成为爱观察、会动脑的“小一休。

说说科学家在生活中的新发现。

(牛顿通过苹果掉落地上发现了地心引力;帕斯卡通过敲打盘子发现声音的震动)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展示了异国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抓住事物特点描写是课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多次教学,不断反思,我深切体会到,教学设计的思路对于课堂气氛及学生学习、精神、思维的状态,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教法一:

一、上课,揭示课题,齐读后问:本文是写“威尼斯”还是“小艇”?接着介绍威尼斯的地理状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接下去的环节,先引导学生定向自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课文的障碍。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单元提示“按课文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并给课文进行分段,理清文章的脉络。接着让学生根据问题,逐层理解课文:

(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2)坐在船舱里的感觉又如何呢?

(3)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

(4)小艇在威尼斯起了什么作用?最后学生朗读体会。

这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步步紧扣,师生达标的意识很强,学生在老师的牵引下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有条不紊。但这种设计,学生学习空间受限制,无自主选择机会;教学环节虽步步紧扣,但死板而机械,教学流程具有不变性和明显的指向性;串问串答,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的兴趣不高。

教法二:

首先多媒体播放威尼斯的风光片。教师充满激情地介绍威尼斯的风光。让学生被美的风光所吸引,被美妙的语言所感染,然后启发学生思考:画面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引出课题。

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

(1)学生轻声、自由的`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说说你最喜欢哪部分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学习描写小艇样子奇特的段落。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通过学习,你了解了小艇的哪些特点?能读出韵味来吗?学生回答,同学可补充、评议,也可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再画画小艇。

(3)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和同桌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一人学船夫驾驶小艇前行,一人为船夫配音。

(4)在学习最后两段先让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引导欣赏精彩的语句,指出精彩在什么地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机播放威尼斯夜景课件,让学生尽情地体会“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的安谧静寂的美。

课末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让学生想象在生活中都有哪些人用小艇?他们坐小艇做什么?用总分的段式写一段话。

2、指导学生用“操纵自如”说话,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假如你坐在小艇里会说些什么呢?

4、课外引导学生收集有关苏州图片或资料比较一下苏州和威尼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法二,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过课件“游览”一下威尼斯水城,让学生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这样既拉近了学生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全文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增长了知识。

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我在讲到威尼斯城夜里宁静,再一次用了电教媒体,“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一“动”一“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会起着“呼应”的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堂课中提倡学生充分地读,用自主阅读取代老师分析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溶入情感中进行阅读,加深理解和体验,在感悟和思考中,受到情感熏陶,注重学生合作与交流的引导,培养合作探究能力,倡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9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地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教学理念:授人一鱼,不如授人一渔。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b.哪些字容易写错,怎么记?

c.蓬、骨的结构。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幻灯题检查:作者写了荷花的__、__、____和自己的__。

(现今社会知识繁多,书籍如海。速读课文留下整体的感知,为今后浏览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打基础。)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

1.第一段课文。

a.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荷花的清香吸引人?

b.这些词语的朗读语调该怎么处理?请你读读。

c.放手让学生评价,指名再读、学读、齐读。

d.做作业本第5题。

e.为什么选这一句?

(深读课文与初读课文相互照应,训练学生注意学习的前后联系,抓住主要内容概括大意,学练结合,巩固学习成果。避免学生像小猴子下山,那样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第二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清香诱人,它的形态也的确引人入胜,同学们请看挂图。教师以图激情,让鲜明的图画,激起学生思维活动的又一次高潮。

b.图文对照,自由默读。用~~标出这一段的总起句。用()标出荷花的各种形态。

c.学习写荷花的句子。

(a)学习写花骨朵的句子。

①读这句话,感觉怎样?

②通过哪些词表现的?

③请你读读这一句,评一评,再读,师读,生读。

④总结学法:整体感知抓重点词品读悟情。

(b)学法迁移,半扶半放学习写荷花才展开和全展开的句子。

d.学法迁移,放手学习写荷叶的句子。

e.讨论写荷花为什么先写荷叶?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懂得花如此娇艳动人,离不开绿叶的衬托,正因为有荷叶的挨挨挤挤、碧绿、大、圆,才有千姿百态,生机蓬勃的荷花。作者写花前对荷叶的描述,埋着伏笔,这正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所在。

f.师,男、女生,分读总起句,及写花、叶的句子。

g.指导背诵第二段课文。

(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图文对照,学生不禁由衷地感叹,真是景如画,画如景啊!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教师对于句序略加指点,自然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这一背诵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3.第三段课文。

a.过渡: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值得观赏,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魁力。这一段课文的学习,老师要让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再在四人小组里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汇报。

此项自学安排,意在巩固学法。

b.着重讨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因为作者被眼前这池荷花陶醉了,觉得荷花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所以当它是一幅活的画。

c.以陶醉的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d.用白荷花____概括这段大意。

e.用书上这段的开头句作总起,用上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学写荷花的姿势。

(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变式进行学写迁移。丰富学生的想象,积累语言,掌握段的写法,使教学融为一体,做到教练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各种感观的调配使用,达到教学最优化。)

4.总结课文。

今天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5.课外练习。

用总分法写一种花。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9篇》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学反思”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