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节人口迁移

幼儿园端午节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12

第三节人口迁移。

第三节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相关推荐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课程

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活动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

2、能通过实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认识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变化。

3、能通过案例分析影响人口移动的因素

4、理解人口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讨论自学,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世界人口迁移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

辩证地看待人口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1.3 人口迁移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1.3 人口迁移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附件下载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课标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在此之前,学生必须对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包括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分类;进而学生需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运用所学知识,举例分析。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全球人口数量变化);
2.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对区域人口数量变化有影响,对全球人口数量变化无影响)。

1.概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三大要素:两个地区间的移动(需跨越一定的行政区划界限);居住地变更(旅游、度假、出差、暂时搬迁等不属于)和时间限度(通常为一年)。
2.分类:国际迁移(跨越国家界限)和国内迁移(跨越行政界限)
3.人类迁移历史
(1)国际迁移
19世纪以前:旧大陆(亚、非、欧)→美洲、大洋洲等大陆(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2)国内人口迁移
古代: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
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有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主要受计划经济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有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和工矿区,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迁移?
1.推力因素:农村生活困难;就业机会少;升学与升迁机会少;生活质量低;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社会地位低······
2.拉力因素: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相对理想;教育与升迁机会多;休闲机会多;居住舒服;社会地位高······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②淡水
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布局,从而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③土壤
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人口会发生相应的迁移和流动。
(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中部,距哈尔滨159公里。1960年以前是草原与沼泽。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打出石油,正值建国十周年大庆前夕,故定名大庆油田。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239万,其中城市面积5505平方公里,人口103万。)
2、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的基本动因。
②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国家人口流动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②战争
战争是对人类正常生活环境和秩序的破坏,并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③政治中心改变
一个国家政治上的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也常常引发人口迁移。
4、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改变了人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从而促进人口的迁移。
②家庭和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
③宗教信仰
印度人口多信仰印度教,巴基斯坦人口多信仰伊斯兰教。1947年,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人口迁移对迁入、迁出地的影响


迁入地
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增加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等
迁出地
加强对外联系;减少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收入等
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计划生育的意义。

2.理解影响环境人口的因素,及估计方法掌握全球及中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能力目标:学会用发展,综合分析观点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分析及预测。

德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人口.资源.环境教育,明白控制人口提高素质是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重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计

教学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结合实例,启发归纳总结

教具: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1.人口再生产2.人口与环境关系,人口数量对环境的影响。

导入:随着人口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给环境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那么我们的地球能承受得起吗?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

导学思考题:1.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背景?

2.什么叫环境人口容量?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归纳,并结合实例

问:1.为什么要提出环境人口容量这一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背景:人口快速增长,资源紧张,环境问题.人类生存空间萎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矛盾日趋突出。自然环境承受力越来越大,于是提出…..

问2.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

启发归纳:简言之,环境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国或其他国的资源,智力,科技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主义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问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主要有哪些?与环境人口容量有何关系呢?

引导启发,归纳

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如:土地.淡水源.能源等。

科技:人类获得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封闭与开放,与环境人口容量关系

人口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即物质生活消费,同时包括文化精神生活消费,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还有社会分配制度。

承转:我们了解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那么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应该有多大的人口容量较为合适呢?

二.环境人口容量估计

导学思考:1.什么是环境人口容量特点?怎样理解?

2.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观点如何评价?有何借鉴意义?

3.如何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怎样正确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设问1.环境人口容量有何特点?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

归纳:1.不确定性_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断变化。

2.相对确定性__一定历史时期内,资源总量,技术水平等因素相对稳定变化不大.

正因为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在实际中怎样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评估呢?在实际中往往选取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2.合理容量:地区最适宜人口。

承转:在环境人口容量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一样,其结果也不一样,

例:对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就存在几种不同观点。

问2.存在哪些观点呢?怎样正确看待?或对三种观点作正确评价?

学生讨论,回答:看P11图1.6

1.悲观者

2.乐观者

3.介于二者之间的观点:100亿左右

4.正确评价:人类发展史上,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即当时科技水平条件下所能容纳最大人口数,但人类人口数从未达到过最高人口容量,也不会达到自然环境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提高,新科技能提供更广阔未来,同时人类对环境认识加深,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世界人口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人口增长对环境负面影响相当大,对人类的发展也有害的。

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问:我国环境人口容量是怎样估计的?其容量为多大?目前是否达到?未达到是不是就不用控制人口增长?为什么?

小结:1.这里16亿主要是基于土地承载力而估计出来的,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环境人口容量,因为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如土地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2.虽未达到最高值,但是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练习:1.人口与耕地矛盾突出

2.人口与水资源矛盾

问:你认为怎样解决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

1.计划生育2.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