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发表时间:2021-09-11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1.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和 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另一个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

学具:每四人一组,长25厘米、宽15厘米的长方形;长3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各一个,每组一袋学具,内有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具若干;每个学生面积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充分感知面积的意义

同学们,今天钟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大家有信心来上好这节课吗?有信心的话咱们同桌之间击个掌,(孩子们击掌)我也来(老师加入学生的击掌中,从第一排开始从左向右依次与学生击掌,停留在与一个学生击掌的过程中)。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他的大?(学生进行比较)同学们,请把你的手掌轻轻地放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比比看,数学书的封面大还是手掌面大。(学生进行比较)摸一摸桌面,比一比,桌面大还是数学书的封面大。比比看,桌面大还是黑板面大(师比黑板),比一比,教室地面大还是黑板面大。

师:刚才我们说手掌、数学书、黑板、教室地面都是物体,他们有的大,有的小,像这样物体的表面的大小,这是他们的面积(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 就是他们的面积)。今天我们来研究面积(板书课题:面积)

师:谁能举例说说什么叫面积?(师拿出数学书摸数学书的封面)如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如:我们刚才摸的课桌表面的大小就是课桌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

2感受封闭图形的面积。

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有大小吗?

课件出示:

选一组你喜欢的图形涂上颜色,比较这组图形的大小,说说在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1) (2) (3)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选择(1)或(3),不选择(2),适时提问,为什么不选择(2),学生会认为(2)的图形无法比较,因为这个图形是不封闭的。这时老师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让课件上的其余四个封闭图形进行铺展变色。)

师:可见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封闭图形)我们说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师:孩子们,咱们来玩一个比大小的游戏

(一)观察法

直接出示两个非常明显的有大小之分的图形。

哪个面积比较大?你怎么比的?(板书:观察法)

师:两个面积相差比较大的图形,我们只要观察一下就能直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二)重叠法

师:这两个看上去相似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出它们的办法?

预设: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师:就听你的,我们用重叠法来比一比。

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板书:重叠法、移多补少法)

(三)测量法

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1)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比周长。学生猜测周长相等,面积也就相当)

验证猜测:老师可以出示画好方格图,且周长相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周长(6+1)X2=14(厘米)

周长(5+2)X2=14(厘米)

周长(4+3)X2=14(厘米)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如果要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认为老师要提供怎样的学具比较合适?

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3)学生操作。

(4)指名汇报演示

师:在操作中有遇到困难的小组请举手。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因有个别组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同,操作中必然出现困难)。在这里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一种是圆形,一种是正方形,或一种是长方形,一种是正方形,形状不同,无法比较。

②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是两种大小不一样的正方形,形状相同了,大小确不同,无法比较。

得出结果:要选择大小一样的小方格,也就是要统一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一)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学到了什么?

(二)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

1、汇报自学情况?

(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平方厘米

(1)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拿,)师:你确定吗?有什么方法验证你拿的对不对?最好用测量,

(2)量一量:用尺子量的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多长?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课件出示)

3、认识平方分米

(1)1平方分米是怎样的小正方形?(生答)从学具袋中找出1平方分米?

(2)找一找,我们的身边什么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生找,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上前比一比,如比开关盒。

4、认识平方米

(1)猜

师:1平方米是怎样的正方形呢?(生答)从你的学具袋里找找看?(生找不到)

到底有多大呢?(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猜猜看在1平方米的地毯上大约能多少人?

学生猜测、站位验证。

(2)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米。

生找

师:你家房子大概有多少平方米?(学生说出自己家房子的面积。)

(3)想

闭眼想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有多大?

5、总结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用了什么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师:学习面积单位,你会测量面积的大小了吗?测量桌面的大小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教室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校园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测量整个永定县的面积要用什么面积单位?

2、改错题。(媒体出示)

4月27日 星期六 天气睛

今天我到姑姑家做客。姑姑家的房子可宽啦!大约有160平方厘米。为了欢迎我姑姑还特意做了蛋糕。坐在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的凳子上,看着金黄的蛋糕,我直咽口水。姑姑笑着说:“吃吧!”我赶紧张开大嘴一口气吃了两块有1平方米的大蛋糕。我还教表妹画了一张大约有4平方厘米的画。中午,躺在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的床上,我想:这个国庆节我过得真开心!

学生读日记、帮明明改面积单位。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观察法物体表面

重叠法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剪拼法封闭图形

测量法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精选阅读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材第61~62页例1、例2及“做一做”,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目标: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获得合作学习的经历,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4.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多媒体:射靶)这个游戏同学们喜欢玩吗?今天咱们来比比赛。老师选择大靶,你们选小靶,同意我的安排吗?为什么?

师: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靶的什么?

师:是指面积。它就是我们这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1)

【新课讲授】

1、面积。

(1)面积概念。

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老师现在摸的是课本的什么?你能摸一摸你周围物体的表面吗?你们发现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出示多媒体)你能比较一下这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吗?

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物体的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国旗面比较小。我们就说国旗面的面积比较小。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的表面用图形表示出来吗?(动态演示把物体抽象成平面图形),我们还学过哪些平面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都称作封闭图形,它们有什么不同?(大小)

师: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有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3)概括面积的意义。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什么是面积?指名回答。

(师总结,出示多媒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面积。

(4)下面老师考考大家,课本封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指哪里?你能指一指吗?(电脑演示)

师: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请同学们注意区分。

2、感受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说说谁的面积大。(出示多媒体)

师:妈妈的手、宝宝的手,谁的手掌的面积大?你们怎么知道的呢?(观察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看不出来呀,有别的方法吗?(重叠法)

师:这两个长方形观察和重叠都比较不出大小,这下可怎么办?(方格法:经历方格法的优化选择)

(2)猜猜看。师:你认为谁的面积大?(课件出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

(3)统一面积单位。

教学教材第61页例2。

问题:下面两个图形哪个的面积大?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汇报:选择一种图形来比较。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及反思

(4)应该用哪种单位表示图形的面积更合适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统一意见:用正方形表示更合适,因为正方形表示最标准。

师:看来,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单位)。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6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汇报。

注意:第二、三个图形有的不够一个正方形可以用三角形来拼成一个正方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给自己打个分吧!

(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学会反思)

【课后作业】

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板书:

第1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面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比较面积我们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衡量面积的标准就叫做面积单位。

教学反思:

1、初建概念过程不够完美。

认识面积是一节内容比较难的概念课,在让学生由实物表面的面积到封闭图形表面的面积,由具体到抽象的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数学书封面的大小与黑板表面大小的观察比较,让学生学会有理有据地说话,并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物体表面的面积。

2、再现概念时方式单一,欠缺多元化。

再现概念时,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并指名完整地说一说。学生在进行语言组织时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小组的合作效果没有达到,为什么?我分析有两个原因:1、这边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技巧需要教师给予方法指导。2、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要讨论什么?如果在小组汇报时有个比较,适当表扬和激励,多点组织教学,或许会好点。然后奇怪学生伸出自己的手掌心,用手掌心去触摸数学书的封面,闭上眼睛去感受,有这样一个体验的过程,学生就了解了面积的意义。学生体验了面积的意义,单形式还是有一些单一。

3、内化概念时,临时起意。让学生做游戏,1平方米的地方最多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由于课前我在教室的地面画了1平方米的地方,学生都跃跃欲试,在游戏中不光调动学习热情,还亲身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还学会了要站得人多大家要互相理解,紧密团结在一起。增加班级的凝聚力。但是活动只有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还有少部分没有参加,比较失望。以后在设计这样的活动时,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多准备两个面积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在组织比赛看哪一组站的人最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游戏的乐趣。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学案

学习目标:

1、区别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

2、提高综合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正确灵活地运用面积知识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8平方米=( )平方分米 60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2、正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公式=

正方形周长公式=

长方形周长公式=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72页例8,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有什么想法?你的思路是什么?在小组内说一说。

2、我的做法是:

3、你还有其它方法吗? 哪种方法好?

三、自我挑战

1.一张黑板长18分米,宽12分米,黑板报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在黑板的四周贴一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 分米。

2、陈俊家的厨房地面长3米,宽2米,用面积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厨房地面,需要多少块砖?

3、在一条长90米,宽6米的人行道上铺边长是是3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共需要多少块砖?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觉得我的表现 。我学到了是: 。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分析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分析

目标:

1.结合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化,丰富自己的经验。

3.使学生通过“ 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理解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使学生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小圆片、小正方形、小三角形。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你们想了解老师吗?(姓梁,汉滨小学,涵涵、彬彬)

2.让生猜师身高,师生交流,引出长度单位:厘米、米以及分米。(板书:米、厘米、分米)

3.激活关于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观念:谁比划一下这些单位有多长。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游戏:在下面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均匀涂色,谁先涂完谁就赢。

2.你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

(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板书:物体 面 大小)

3.为什么不选三号?(因为它不是封闭图形)只有平面封闭才有面的大小。(板书:封闭图形)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游戏比一比:

课桌面和黑板面哪个大?(板书:看一看)

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板书:摸一摸)

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概括面积的意义。

(3)课本61页“做一做”,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和侧面,体会立体图形的不同面的面积。

2.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

(1)出示两个图形比较大小,利用重叠的方法。(重叠)

(2)出示2个长宽各异长方形,体会用观察、重叠方法难以比较大小。

(3)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学具摆一摆,比较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哪个小组秩序好!速度快!

(4)学生汇报,并比一比那种标准比较方便?(正方形合理)

(5)课本62页“做一做”数格子。

(6)出示两个格子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男生和女生分别进行比较。要想知道一个图形的大小,不能只比较格子的多少,还要统一格子的大小,这就需要面积单位。

3.认识面积单位

(1)自学课本63页内容。到底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国际上又是怎样规定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的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通过自学你知道这些面积单位都是什么形状的?

(2)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

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怎样检验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咱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3)1平方分米又有多大呢?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盯住它看5秒钟,闭上眼睛把它印在你的脑海里?睁开眼睛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找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是一平方分米。(撕开对比面积大小的变化)

(4)1平方米到底有多大?

带来1平方米的纸让孩子们站上去感受。

(5)课本65页练习十四第5题。

三、知识运用,形成技能

1.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2.课本64页练习十四第3题。

3.课本63页做一做第2题。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

1.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心情怎么样?有没有学习的伙伴值得感谢?

2.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3.推荐两名学生,当学习之星。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全盘授予,而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案必须经过教师的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和认真确定。教案可以辅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为您特别为您精选的“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一定能够带给您惊喜,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1

请下载附件: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请下载附件: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共4页,本地下载在线阅读New!)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2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三、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 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1. 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 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①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实践运用。

(1)p74页做一做第1题。

(2)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小资料:

①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②广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正确地理解面积的意义。

(二)清楚地认识常用的三个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三)培养、发展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

难点: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启发谈话: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张山水画,要给它加上框,需要求它的什么?(周长)再给它配上玻璃,还是求它的周长吗?那又是求它的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

(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老师板书)

2.教学面积单位。

投影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

数一数每个图形的方格数。(投影覆盖片)

师:说一说为什么同样大小的两个图形,方格数却不一样呢?

(方格的大小不同)

说明: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请同学看书p.118下面两行。

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平方厘米

师:拿出自己准备的最小的正方形,用直尺量一量它的边长,(1厘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书上(p.119)的1平方厘米上面比较一下是不是一样大。

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在书上(p.119)长方形里摆放,正好摆放6个小正方形,也就是6个1平方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厘米。

师:再请同学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自己左手大拇指指甲面上,比一比。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的大小与1平方厘米的大小差不多?

(小纽扣,计算器里面的电池,信封上邮政编码小格,大拇指指甲面等)

(2)平方分米

师:如果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的面积,方便吗?(不方便)

那么要用到另一种面积单位。

请拿出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看书p.119第7,8两行。

同桌两个同学用自己准备的大正方形(1平方分米)在一张课桌上摆放,看一看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看着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摸一摸它的边长,再摸一摸它的周长,再摸一摸它的面积。想一想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面积大小与1平方分米差不多。再用手比划比划1平方分米的面积实际有多大,给同学看一看。

(课本的一半,练习本的一半等)

(3)平方米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学校操场的面,有困难吗?

(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1平方米的纸板,请一个同学来量一量它的边长。(1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看书p.119第13行。

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用1平方米,量一量黑板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各有多大。

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那么我们开始讲的要给山水画的镜框加一块玻璃,是要求什么?(面积)

(三)巩固反馈

做一做:

看书p.119第1题。

(右面的正方形面积最大,中间的长方形面积最小)

p.121,练习二十七,第1题、第2题。

请用自己准备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两个同学互相拼摆)

(把书合上,看投影,集体练习)

1.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火柴盒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

(2)一间教室的面积约56(平方米)。

(3)学校操场面积约1800(平方米)。

(4)一根电线杆高20(米)。

A.米B.平方厘米C.平方分米D.平方米

2.判断。正确举,错误举。

(1)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2)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3)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周长是4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4)1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老师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一个一个地拼摆,这个方法可行吗?(太麻烦了),我们要研究一种科学的计算方法,后面的课上继续学习。

作业:看书p.118~p.119.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基础上教学的。在教案设计上考虑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创设条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能较好地完成建构过程,安排让学生亲自动手摸一摸物体表面,观察平面图形的大小,为面积概念的形成做好铺垫。用投影覆盖片,让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大小的平面图形,而方格的个数却不同,使学生认识到,要测量和计算面积,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从而认识面积单位的作用。同时,在设计教案时,注意到在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过程中采用自学方法,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学习全过程,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巩固反馈的练习内容,可以达到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抽象能力的目的,

最后安排思考题,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篇5

彭阳县第五小学:郑永霞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74页面积的含义,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在操作探究中,使学生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2、过程与方法: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具准备:挂图、口算卡片电教媒体,常用面积单位模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实践经历,探究新知

1、面积的含义。

(1)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个物体都有它的表面,黑板有黑板的表面,桌子有桌子表面,课本有课本的表面,我们的脸面有它的面。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

学生:用手摸脸、桌面、书面,感受物体的表面。教师:①黑板的表面和桌面,哪个大?②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小? 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动脑分析,回答后教师小结: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黑板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黑板的面积比较大,练习本的封面比较小。我们就说;练习本的面积比较小。

(2)出示图形:

教师:观察这3个图形,说说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教师:通过以上比较我们知道围成的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我们把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的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3)概括面积含义。

教师:什么叫面积呢?请同学们将这两句话合起来,用一句话来表示,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学生:讨论、交流、发言。最后归纳面积概念。板书: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面积单位。

(1)出示一组图形(教材71页图),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

(2)教师: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我们不能全部靠眼睛看,或者用重叠的方法,我们要学会用其它方法。

教师:我们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面积的大小呢?(方格纸量)小组动手操作。

汇报交流:哪个面积大?为什么?

学生:第2个面积大,因为它含有15个小方格。而第1个只含有14个小方格。

老师:如果我们不用统一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行不行?如果用统一大小的小圆片行不行?

通过实验进行检验,得出不行?

教师: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板书: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到底有多大呢? ①平方厘米的认识。

教师:我们先来认识平方厘米(板书: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是 多大呢? 引导学生明确: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然后要求学生: 第一:打个手势,来表示一下平方厘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第三:估一估,橡皮擦的正面(一个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笔盒上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课桌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不方便。最好用大一点的面积)。

②平方分米的认识。

教师:比平方厘米打一点的面积单位就是平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明确: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也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示意图,怎样要求学生做到:

第一,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平方分米的大小。

第二,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第三,估一估,桌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窗户上一块玻璃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教师: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教室地板的面积,你有什么看法,怎么想? 学生:不妨边。要用大一点的面积单位。③平方米的认识。

猜一猜:比平方分米大一点的面积单位是什么? 教师:什么样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刚好是1平方米? 教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学生要4个人,4双手合围才能做出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面积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也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估一估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学生说面积单位时请全班学生打手势来表示大小。

四、巩固加深

课本第74页的“做一做”。练习十八的第1、2题。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单位 1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 1平方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教案设计

【 内容】

教材第61~62页的例1、例2,相对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 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单位面积观念,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要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一幅画。

师:这里有一幅画,要给它加上框,求它所用框的长度,是求它的什么呢?再给它配上玻璃,求所用玻璃的多少,又是求它的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1)

二、探究新知,引导建构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师:观察黑板面和国旗表面,说说哪一个面比较大。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国旗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呢?(国旗的面积)

(2)师: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讲台、书本、课桌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学生回答,并让学生指一指。

师: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师: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师小结: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国旗的面积大。

(3)师: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和同桌比一比谁的手掌面积大。你们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同学们的手大小比较接近,可以重叠在一起比较大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师:同学们想想、试试,用重叠的方法能比较出大小来吗?(不能)怎么办呢?

(2)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个长方形学具,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大一些?为什么?

师:大家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大小,怎么办?

(3)分组活动: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4)提出操作要求:

①每组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遇到困难,可自己看看书本或小组内寻求帮助。

(5)学生操作。

(6)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7)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三、巩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四第1~4题。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教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1~5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认识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并知道它们实际的大小。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 用不同的单位测量同一平面等活动,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 。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成就感。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各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正方形纸片各一个,每两人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组织抽纸涂色比赛:教师为学生准备大小各异、形状不同的纸放在信封中,当学生代表抽出纸片并髙高举起示意时,学生们的反应可能是截然相反的,抽到大纸片的一方感情激愤认为这样不公平,而抽到小纸片的一方则兴高采烈。

为什么不公平?(引导学生说出纸的面积的大小不同)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什么是面积,并对面积的大小有初步的感知,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计算课本的面积。

师:刚才大家认为不公平,是因为面积的大小不一样。现在同学们 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它们的大小应该一样吧?

生:一样。

师:现在我们用画方格的办法,看看课本的面积有多大。

生:用方格衡量课本面积。

师:说说你们画的课本有多少个方格?

生1:12个。

生2 :14个。

……

师:为什么画出的格数不一样呢?

生:方格大小不一样。

师:要是我们规定的方格大小一样,是不是大家画出的格数就一样了呢?

生:那样就会一样。

师:看来,为了计算面积的大小,需要我们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认识1平方厘米。

师:大家能画出一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吗?

生:能。(画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

生:大家画的这样大的正方形面积,就是一平方厘米。

师:我想量一量这个文具盒盖的面积,大家帮老师想想该选用哪个面积单位呢?

生:1平方厘米。

师:请大家从你的桌上找出1平方厘米的纸片。

师:谁知道多大的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生: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记作1 cm2﹙板书:1平方厘米,记作1cm2﹚。

师:你还能从哪里找到1平方厘米?

学生汇报:大拇指的指甲盖、教室开关的按钮……

认识1平方分米。

师:1平方厘米的面积比较小,我们计算面积还需要比较大的单位。同学们再画一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

生:(画正方形)。

师:这样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取出那张蓝色的正方形纸片。先用尺子量出它的边长 是多少分米,再用手摸摸这个面的大小。学生认真地用尺子量边长,然后用手触摸这个正方形的面。

师:同学们刚才摸的这个面的大小就是1平方分米,记作1 dm2﹙板书:1平方分米,记作1 dm2﹚。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多媒体展示1平方分米的物体的面:粉笔盒的盖、连环画的封面、同学的手掌、练习本的一半、电表的玻璃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1平方分米的面积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1平方分米的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请同学们把手中1平方分米的蓝色正方形放回学具袋中。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有多大,再伸出手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学生闭眼想后,和同桌一起伸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拿出剪刀,在白纸上剪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请不要拿出袋里的蓝色正方形纸片去比,也不要用尺1子去量。(不到1分,学生就剪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

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再拿出那张蓝色 正方形纸片与你剪么样?

生:

师:同学们,你们对自己剪出来的作品满意吗?

生:……

师:好,请大家还是按照上次的要求,再剪一次吧!

学生都非常投人地开始思量怎样剪得更准确。他们剪得比上次更认真、更专注,花的时间比上次也要长。当老师再次让他们拿出学具袋里标准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时,尽管还是有点误差,可是他们那稚嫩的脸上已经充满了愉悦和自豪。

师:下面请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四人一组用它量一量一张课桌的面 有多大﹙分组测量)。

师:哪一组来说说呢?你们又是怎样量的?

学生分组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剪1平方分米的纸片,强化学生对1平方分米的记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认识平方米。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很巧妙。下面请大家用这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来量一量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学生纷纷蹲下身。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学习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不一会儿学生就纷纷说:老师,我想要个大点的纸片来量,这个太小了。

师:大 点的纸片到底是多大呢?

生:1平方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的呢?

生1:我从书上知道的。

生2:是爸爸给我讲的。

师:谁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呢?

同学们汇报自己对1平方米的表象认识。

师: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记作1㎡﹙板书:1平方米,记作1㎡﹚,下面请大家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见过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学生汇报。

多媒体展示1平 方米的物体的面:一扇窗户、大电视机的屏幕、黑板的一半……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1平方分米有它的局限性,1平方米是应需要而产生的。

三、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修改小明的日记。

今天是我的生日。晚上,妈妈到市场买了很多菜回来。其中有一条4厘米长的大鱼和一只30平方厘米高的鸡我特别喜欢。妈妈开始忙着为我们做饭。不一会儿,饭菜都做好了。这时爸爸也回来了。我就忙着把这些菜都端到1平方分米高的桌子上。开始吃饭了,我拿起20米长的筷子夹起鱼头,放到大约2平方米大的碗里,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吃饱了,我就开始做作 业。作业做完了,时间也不 早了。我来到了我那10平方分米大的卧室,躺到3平方厘米长的床上准备睡觉。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操场平面图,谈话:从图上可以看出,操场大约有6个篮球场那么大,你能仿照这种说法说一句话吗?

2、谈话:刚才我们实际是用体育器材室的地面做单位估计了一下操场有多大,篮球场有多大,下面,请你们利用桌上的材料(书本、文具盒、练习本、正方形纸等)估计或测量你的课桌面有多大。

分小组活动,交流操作结果。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拿出两个正方形(边长分别是1厘米、1分米),测量它们的边长。

问: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讲述:边长是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平方厘米用符号cm2表示。

摸一摸,1平方厘米有多大?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你手上的哪一部分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画一画(徒手):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估一估:一张普通的邮票的面积大约是多大?橡皮上面的面积有多大?

2、让学生拿出边长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讲述: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平方分米用符号dm2表示。

比一比: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有多大?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

3、谈话:请大胆猜测教室里黑板的面积有多大?

你觉得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做单位去测量怎样?那么较大的面积单位应该是什么呢?怎样规定它的大小呢?

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出示1平方米的纸,初步感知大小。

问: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在1平方米的范围里能站多少个同学?验证,实地站一站。

三、巩固应用

1、学生独立填写。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指名汇报。

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面各用哪些面积单位测量比较合适。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换算》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6?5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单位的换算。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能利用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分析 、比较和综合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 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直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吗?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厘 米、分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

生:一米等于十分米等于一百厘米。

师:那么,一平方分米等于十平方厘米吗?一 平方米等于一百平方厘米吗?我们本节课就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探究面积单位的换算。

师: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要用多少小正方形呢?

生:我这里才十来个小正方形,肯定不够用。

师:大家先看看用十个小正方形行不行?

生 :不行。

师:不行,就说明一平方分米 不等于十平方厘米。到底需要多少小正方形,我们初步估算下吧。

生:猜测需要的正方形数童。

师:1分米等于10厘米,摆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一行就需要10个 正方形,总共需要 多少行呢?需要多少个小正方形呢?生:10行。100个小正方形。

师:摆出1平方分米的大正方形需要100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这就说明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 。那么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大家想办法试一试吧。

生:没有那么多面积为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呀。

师:是啊。我们没有那样多的小正方形 。看来我们得想些办法?大家说说有什么办法吗?

生1: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代替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

师:我看这个办法可以试一下。

生2:根据1米等于10分米,我们可以推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师:眼见为实,我们还是先按照设想,用小正方形代替摆放一下吧。1米等于10分米,一行就得10个小正方形,摆出1平方米的正方形,仍然需要10行的小正方形。也就是摆出一平方米的正方形,需要100个边长为1分米的小正方形。现在大家知道一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了吧?

生:(齐答)100平方分米。

师:现在大家想一下,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1000平方厘米。

师:这个结果正确吗?

生:不正确。1平方米等于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100乘以100,应该是10000平方厘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5 7页“练一练”第2题。

本题主要练习平方厘米和平方分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3题。

本题主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面积转化的事例。

四、本课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的问题吗?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通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经过整理,小编为你呈上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通用,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0132页的例1例3,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知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进行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学生准备边长1厘米、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2、让学生说出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教师板书出来: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师:我们知道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那么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新课

1、教学例1。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1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分米的正方形,先用分米做单位量一量它的边长,说出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然后再想一想,如果用厘米做单位,边长是多少厘米,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出: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并指出:这个正方形是以厘米做单位就是100平方厘米,以分米做单位就是1平方分米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接着让学生左手拿着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右手拿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看看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想一想1平方分米里含有多少个平方厘米。

2、教学例2。

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用上面的方法教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3、总结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那么,你们知道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教师板书:进率100。

4、比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让学生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度单位的大小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而面积单位的大小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可以摆放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5、教学例3。

教师出示例3,提问:折合25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板书:2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要求25平方分米折合多少平方厘米,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两个面积单位哪个大?

1平方分米里有几个平方厘米?

1平方分米里有100个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里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25平方分米就是25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500平方厘米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题。

2、做练习三十的第2、3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3、做练习三十的第4题。

第1、2问,让学生独立做。第三问,可以引导学生想:要求需要这样的水泥砖多少块,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的第1115题。

教学目的:

1、通过长度单位间换算与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

2、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通过解答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做练习三十的第11题。让学生做在书上。

二、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12题。

这题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对比练习,做题前,让学生分清面积单位还是长度单位。

㈠500厘米=()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㈡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是怎样推想的?

㈢为什么500厘米=50分米,500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

2、做练习三十的第13题。

先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计算?

3、做练习三十的第14题。

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有关计算面积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粉刷这面墙壁,实际上粉刷的是哪一部分?

②这部分的面积怎样计算?

然后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做练习三十的第15题。

这道题可以先让学生画,然后教师把学生的不同画法板书出来。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2】

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类比、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面积与周长、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刘燕最近特别高兴,因为爸爸给她买了一张漂亮的书桌,她可喜欢了.为了使书桌更整洁美观,刘燕想在书桌上铺一块桌布,那买桌布前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呢?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知识后就知道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教学面积的意义.

师:我们周围许多物体都有面,请你们摸一摸自己的课桌面,数学课本的封面,铅笔盒盖的面.老师再请一个同学来摸一摸黑板的面.

说明,这些都是物体的表面(板书:物体表面)

引导学生比一比:黑板面与桌面,哪个大,哪个小?数学课本的封面与铅笔盒盖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师: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说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我们把这些图形画在纸上,就成了平面图形.

观察:图(1)与图(2)比较,图(3)与图(4)比较,图(5)与图(6)比较,哪个大?哪个小?

可以比较明显看出图(1)>图(2),图(5)<图(6),图(3)与图(4),请同学把图(3)与图(4)重叠,可以看出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图(3)=图(4).

说明: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师:谁能归纳、总结一下什么叫做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老师板书)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五、说教法和学法

我选择的基本教法、学法有: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1)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4)运用面积一词造句:比如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数学方法就是数学的行为。比较中,我会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割补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是它们的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简单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原始又不失重要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听过了会忘记,看过了能记住,做过了就理解。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三)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小资料:有关各国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由此想到了什么?

『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七、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面积的概念和常见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4】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养成功感。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提问:(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

3.揭示面积概念。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6.认识面积单位。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请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想想在你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板一半的一半

下面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张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纸铺在地面上,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这1平方米的纸上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二)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投影出示例题。

比较1厘米和1平方厘米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说出1厘米和1平方厘米图形的不同点。

2.拿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蓝纸,并出示1分米长的纸条,让学生比较1分米和1平方分米有什么不同。

3.让学生比较1米和1平方米有什么不同?

4.小结:1厘米、1分米、1米都是长度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长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都是面积单位,可以用来度量物体的面积。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5.做一做。根据下面的测量要求,说出用长度单位还是用面积单位?

火柴盒面的大小____________课桌面的宽______________

教室门的高______________黑板面的大小____________

(三)区别周长和面积。

1.提问: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使用的单位呢?

2.小结:周长是指图形一周的长短,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1.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合作分组)

(1)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2)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下图的正方形分成甲、乙两部分,下列哪句话是对的?

(1)甲的面积比乙的面积大。(2)甲和乙的面积相等。(3)甲的周长比乙的周长短。(4)甲和乙的周长相等。

四、课堂小结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71-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准备

1、学具:两人小组准备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50个

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2个

长方形:3厘米脳5厘米、2厘米脳7厘米

2、教具:边长1厘米正方形纸片若干

边长1分米正方形纸片若干

边长1米正方形纸1张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1、课件出示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教师提问: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面哪个大?(初步感知面的大小)

2、请同学们动手摸一摸你的课桌面,数学书封面,作业本的封面。(感知物体的表面)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面积

1、课件出示两组图形:封闭和不封闭(如图)

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不封闭?

2、课件出示三个长方形比较长方形的大小

A、重叠法比较:

B、观察法比较:

发现问题:有些情况下利用以上两种办法是无法比较大小的引出矛盾

3、同桌合作

在7厘米2厘米和3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上摆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摆一摆的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的大小。

4、课件出示摆一摆的不同方法如:小圆片、小长方形、小正方形,比较出哪一种方法更好。

5、猜一猜哪个图形面积大:遮住两个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将较小的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较大的分成4分,学生会从数量上判断9份较大,由此引出结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二)认识面积单位

1、课件演示: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质疑:1平方厘米会有多大呢?

2、1平方厘米

A、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B、展示图片:纽扣、指甲盖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C、测量较小物体的面积,如测量邮票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

D、小活动:拿出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感知其大小。

3、1平方分米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B、展示图片:电灯开关、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C、测量一般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手帕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D、拿出面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看一看、摸一摸。

4、1平方米

A、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B、展示图片:方桌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C、测量较大物体的面积,如测量操场面积,用平方分米做单位

D、小活动:展示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感知1平方米有多大

5、活动:

试一试,1平方米的图形内能站下几个同学?

几平方米的图形内我们全班同学都能站下?

三、知识小结:

今天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还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四、智慧岛:课堂演练

(一)、填上适当的面积单位

1、一块橡皮表面的面积大约是6()。

2、教室门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3、冬冬房间地面的面积大约是18()。

4、你的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

5、一张报纸的面积大约是20()。

6、学校操场大约1200()。

7、一元硬币表面的面积大约是2()。

(二)请你当回小法官

1、一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是4平方厘米。()

2、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平方分米。()

3、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米。()

4、小明的身高是134平方厘米。()

(三)下面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

(四)、实践活动:

我们教室的地板刚好是边长1米的正方形,数一数、估一估我们的教室面积有多大?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6】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6页和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7】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准备:学具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1.涂颜色比赛。

2.导入。

刚才老师画的是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平面图形的周长。而这两位同学涂的,是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20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物体的表面。让学生闭起眼睛,把数学书和铅笔盒的表面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哪个表面大。比课桌面和椅子面,再出示两张树页,进行比较。教师揭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平面图形。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比较这两个正方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第一组:圆形

第二组:

提问:

(1)第一组两图相比,哪个面积大?(通过观察,学生看到三角形面积中可以包含这个圆的面积,因此三角形面积大于圆面积。)

(2)怎样比较第二组两图?(这两幅图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得出图1的面积比图2的面积大。)

3.揭示面积概念。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比较面积大小。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有各种形状和大小,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像刚才两位同学涂的平面图形就是不规则的,请你比较下面各组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第三组:

第三组两图的形状差别较大,不能用重叠的方法,怎样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大家可以拿出纸和笔,同桌两人合作,想个可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请一生投影演示方法,提问:你听懂了吗?(用划方格的方法。如下图所示。通过数方格,看哪个图形包含同样大小的方格数多,哪个面积就大。得出图1的面积小于图2的面积。)

比较下列图形的大小

5.导入面积单位。学生在比较前两组图形时,用数方格的方法很顺利的解决了问题。在比较第三组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时,会发现虽然两个图形包含的方格同样多,但是方格有大有小,但是由于方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面积也不同。

提问:刚才这题,你学习后有什么启发?

对,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大小,方格的大小必须是一样的,这就是说面积的大小要有统一的标准,这就是常用的面积单位。教科书上介绍了一些,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136页。

6.认识面积单位。

你从书上学到了那些面积单位?

(1)、1平方厘米的教学

(1平方厘米),是怎么说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把实物贴上黑板,请同学们在学具袋里找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找边想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

那同学们想一想你的身上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的?(出示:指甲面、图钉面、田字格、信封写邮政编码的地方)

拿出6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把它们拼成一个长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是多少?为什么?(摆在白纸上,上实物投影展示)为什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都是6平方厘米?(不管怎么摆,它们都是由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的)

(2)、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学

同学们我们已知道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你能想一想怎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同学们真聪明,请你在学具袋里找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并想想在你的身边有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出示部分实物:手掌面、方砖面、开关盖)

下面就让我们来当回小小测量家,用1平方分米量出椅子面的面积,怎么样?(汇报测量结果3-4人)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我们已知道了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米,想象一下,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老师这儿就有一个1平方米,想不想看看。谁愿意帮个忙,把它展开。那么我们身边哪些事物的面大约是1平方米呢?(八仙桌的桌面、大方砖的砖面)黑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或图形的面积大小。

2、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以鼻子为分界线摸摸你左右脸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

生:两边一样大小。(板书:大小)

二、合作交流,归纳概念

师:再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身边找出两个物体,摸摸它们的表面,有什么感觉?(让其他学生一起来摸摸学生所回答的面)再比一比它们的面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比的?你可以跟你的同桌说说。

(同桌讨论交流,互相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得出:通过刚才我们比较不同的物体的表面,知道了物体表面(板书)是有大小的。

师:现在我们把刚才摸的面任选一个,画出来并涂上阴影,再摸摸它的大小,和同桌比比它们的大小。(投影)

得出:我们描的面都是平面图形(板书),它也有大小的。

师:一般地,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追问:它有面积吗?(在黑板上随手画出这个图形)

教师说明:它只是一条曲线,不是面,也就没有面积。

三、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师:我们拿出这两张长方形纸,比比它们的面积,哪个大?你先估计一下。

生1:上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2: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3:一样大。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想个方法来验证一下。提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可能会帮你的忙。(小组合作)

师: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摆法?

(选取几个不同摆法展示)

通过摆小正方形我们发现了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一样大的。

师:那好,下面就让我们用摆正方形的方法做一个游戏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教师同时将两张同样的纸片拿给台上的同学看,他们各自大声报出各纸片上的正方形数(2个和9个)后,将纸片藏在身后,班上其他同学听到报数后各自猜纸的大小。(都说:9个的纸更大)

师:我们睁开眼睛,看看你猜对了没有?(两位同学:分别亮出纸片并将纸片重叠再分开)

学生:(惊讶、疑问、叹息)咦?

师:为什么会猜错呢?

生:两张纸片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

师:对,这种方法虽好,但如果用大小不一样的小正方形去量物体的表面的大小,仍难以得出正确的答案。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一问题呢?

生:必须统一规定的大小。

师:对你们真聪明!我们必须有统一的规定,这个就是面积单位(师板书,生齐读)。你听说过面积单位吗?(板书)你在哪儿见过的?你想先了解哪个面积单位?(根据学生的回答课堂上临时调整下面的教学内容)

四、感知单位,建立表象

(1)请同学们拿出那个黄色的小正方形,用尺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板书边长1厘米)我们来摸摸它的面,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1平方厘米)(把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贴在黑板上),生活中你能找出那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食指指甲)

猜一猜你的橡皮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跟你的同桌先说说,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的吗?(投影)

你能用这种方法测量出你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概是多少?

你还能测出课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

对,这样太麻烦了,所以我们来学习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2)师: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中取出那张红色的正方形纸板。先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1分米),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这就是1平方分米面积的大小。(板书:1平方分米)(贴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再用手再摸一摸这个面的大小。

师:请同学们把你手中1平方分米的红色正方形用最快的速度放回学具袋里。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该多大,能想出来吗?我们伸出手来同桌之间比划一下,1平方分米是多大。

师:刚才你已经摸过了,想过了,比化过了,现在请你拿出白纸,折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注意:不要拿出袋里的红正方形纸板去比,也不要用尺子去量。

不到一分钟,学生们就都折出了他们心中的1平方分米,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的作品高高地举了起来,看得出他们很得意。

师:请大家拿出那张红正方形纸板与你折的比一比,自己评评折得怎样?

(学生都忙着进行比较)

师:你能在这基础上改改吗?

现在你能找找我们身边那样物体表面的面积也大约是1平方分米吗?(粉笔盒面等)

下面请同学们每四人一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巡回指导,长和宽方向上各摆一排的学生向大家说明这样的道理是什么?(宽4个,长11长,这共44个,所以是44平方分米)

假如老师要知道我们这个教室的地面的面积或操场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还是用1平方分米来测量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方米。

(3)想想多大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你能比化一下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吗?(学生比化)教师再拿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教具(贴出来)

请你估计一下1平方米的土地上可以站多少人?学生体验我们来试试到底嫩能够站多少人?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餐桌、)想不出来,我们课后留心去找找好吗?

用1平方米纸可以测量教室里的哪些物体的面积?(学生动手)

五、归纳小结,巩固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延伸拓展

用4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组合作摆出不同的图形,并计算它们的各自周长与面积。

小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篇9】

[教材简析]

这一部分内容属于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测量。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化认识。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与实际解决问题之间的冲突激发认知的欲望,引出对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认识,建立这些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能在感知体会中合理运用这些单位进行直接计量。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感知这些单位的实际大小。

②通过学生身边的熟悉例子,积累有关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表象,在实际应用中,能迅速提取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计与判断,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锻炼数学的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一套平面图形,有圆、三角行,长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6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游戏复习

1、考考眼力

⑴想一想那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最大?

课件比较快的演示(1)一个圆里面包含一个三角行,三角形里面包含一个长方形,长方形里面包含一个正方形。(2)几个不同的平面图形,通过移动,小的都被一个大的覆盖住。定格2秒后隐去。猜测哪个图形的面积比哪个大,怎样判断的?

生:只要能说出例如:因为三角形在圆里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大或者正方形的平面盖住了其他的图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等类似的观察结果就可以。

⑵学生交流出判断结果后,课件演示确认!

2、找一找,比一比

学生找一找身边两个物体上的一个面,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他们的大小。

生:自由活动,相互演示,师巡视。

[评:本节课是这一个单元的第二教时,要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年级的孩子还是处于低年龄阶段,创设有趣的生动的导入手段是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

二、设疑导入

1、创设疑问,诱导探究

⑴在学生的自主比较前提下提问底大多少呢?例如课桌面到底有多大,你的橡皮一个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吗?学生知识冲突,有疑问。

⑵追问:想知道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准备怎样告诉老师?

2、师: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告诉我你的课桌面到底有多少大?

生:小组讨论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

估计情况:①用数学书、文具盒等去比划,说出有几本书大小或者几个文具盒大小。用课件演示静止画面:两种大小不一样的书(文具盒)在进行测量。②用尺在量两条边的长短。③用老师为每个孩子准备的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一个一个摆。(故意设置的,但不做提示,以培养学生主动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法。)④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可能会想到画格子的方法。

3、讨论几种情况:

⑴通过静止画面的提示:大小不一样不能准确表示。

⑵学生可能说到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师明确要解决的是面的大小,非长宽的长度?

⑶①有可能选长方形或正方行的摆,追问,为什么不选圆的?

②想:选长方形、正方形都可以,那么这个桌面的大小就出现两种情况,有7个长方形大或者8个正方形大,利用课件演示模拟画面,加强学生的判断表象,从而否定。

③在学生的争论中,会提出大小一样,才可以比!追问:要让所有的人都用大小一样的正方形去测定那么改怎么办?

4、师揭示:为了正确测量或计算面积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面积作为面积单位去测量。

[评:当学生用不同的物体的面在比较大小后,会发现学生有争执的意想,此时是学生接受探索新知的最佳时机,给予学生探索学习的机会,鼓励合作学习,探索新知,针对学生探索的结果,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筛取,选择最佳方案,充分体现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完全是根据自身需要而进行知识的探究。]

三、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1平方分米

⑴请一个学生选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大家都可以一样用的一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作为面积单位。估计情况:有可能不同的学生会选择大小不同的两个正方形。

⑵学生测量两个正方形的边长,讨论确定选取边长为1分米的一个正方形,师明确这是我们大家都统一的一个面积单位,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⑶用1平方分米,去测量课桌面的大小,告诉老师现在统一的课桌面大小可以怎么说了。为什么?

⑷比一比,身上哪个部位的大小比较接近1平方分米。

估计情况:一个手掌心的大小;面颊的大小

看一看教室里什么东西的面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

⑸用1平方分米测量你身边的物体一个面大小。

学生操作活动,师搜集学生活动信息,以便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评:有效的操作,合理的指导,清晰的展示知识点。]

过渡:搜集到有学生用1平方分米测量文具盒的面或者橡皮的一个面,或者没有孩子去测量较小的面的面积,提问:A为什么不去测量较小面的面积大小;B你觉得用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橡皮的一个面的面积合理吗?你想怎么办?引导学生考虑要用到一个比1平方分米小的面积单位。

([评:根据实际的需要产生探索新的知识的欲望]

2、认识1平方厘米

⑴尝试作出1平方厘米的这个面积单位的大小?你想怎么样做?

生:从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1平方分米,可以知道边长师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单位是1平方厘米。

每个学生自己在纸片上画一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来!

⑵剪的那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1平方厘米)每个孩子用红色涂一涂。加强感知。明确1平方厘米是一个比较小的面积单位。

⑶找一找身边大小和1平方厘米的物体表面,学生边叙说边用1平方厘米去比划,再次加深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强化1平方厘米的感知。

估计情况:一个手指甲盖的大小;一个电源按钮的大小;

⑷想:下面的两个长方形都是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他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⑸用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去测量身边物体的一个面的面积大小。

[评: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不仅能是每个孩子体会到知识的迁移是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好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体现了做数学这个先进的教学理念。新的知识直接指导运用于生活,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

3、认识1平方米

⑴猜想:还可能有其他的面积单位吗?是哪一个?为什么这样想?

⑵回答要点比较小的物体表面面积大小用1平方厘米,那么大的面积应该有大的面积单位去测量,1平方米!⑶也请做一个1平方米面积单位。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问:到底有多大呢?

⑷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比划1平方米的大小。

⑸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一张纸,展示给学生看,放在地上让学生站一站,看能站几个人?追问1平方分米能站人吗?加深两者之间的感观区别。

⑹用1平方米这个面积单位估计教室里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注意合理选择测量的对象。如黑板,地面,窗户

[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简单的个体受动的过程,更是一个主体对自己感兴趣的且是现实的主题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种过程是探究与发现的过程,是孩子们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尝试,建构的过程,再次基础上的新知识的产生是润物洗无声的,是丰满的!在这个环节中1平方分米的实际大小是老师提供,学生根据实际选择的,1平方厘米是自己做出来的,1平方米是学生在上两个知识的基础上猜想后得到验证得到的,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层次性与策略性。]

四、巩固练习

1、在上面一个层次的练习上,师要求学生回答教室里其它物体表面面积的大小应该选择哪一个面积单位比较合理,为什么?

2、想想做做2,P81页

⑴提示:哪位同学想提醒大家点什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培养良好的审题能力。)提示要点:第一个是封面的长,应该些长度单位,今天学的是面积单位。

⑵你是怎样解决信封的面积大约是200()这个问题的?学生能多方面的表述自己的解题策略。例如:填写20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200平方分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200平方厘米或许还有其他的策略。

3、填空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3、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是2()。

4、一条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5、教室地面大约是40()。

6、小明的身高比小华多5()。

[评:练习的设计体现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民主化的提问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开放性的交流体现了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是怎么学到这些知识的?

[评:非为总结而总结,必须提供学生一个反思学习方法与学习的过程的时机,为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奠定基础]

[总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本课注重揭示和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实践与思考中不断地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在知识点的呈现次序上先组织认识1平方厘米,在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迁移和推导的形成来认识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小表象,在相互的比较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49?5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理解“什么是面积”,能举例说出生活中的“面积”,会用比较好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自主探索发现“什么是面积”,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合作、讨论、交流、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找出更优的比较方法,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

难点:探索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硬币、小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期中考试刚刚过去,在这次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某某进步很大,老师现在向他表示祝贺。(与某某击掌)

师 :大家观察一下,老师和某某击掌时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的手大。

师:这“手大”,指的是手的什么大呢?

生:手的面积大。

师:哦,是面积大,(板书:面积)那到底什么是面积呢?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击掌,比较手的大小这一环节的设计,来引入新课,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结合实例,理解含义

师:大家先来看看老师的手,它的表面到底有多大?你能确切地说一下吗?

(生先观察,然后独立回答)

师:我认为你们说得都不太准确,我有一个好办法(投影展示手印)。这就是老师手表面的大小。谁还想看看自己的手的表面有多大?

生:(李晓明)印手印。(实物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只手的表面,你能发现什么?

生:老师手的表面大,李晓明手的表面小。

师:(自言自语)看来手的表面有大有小啊!同学们再看,老师手的表面与黑板表面比,谁大谁小?

师: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物体,请你摸摸它们的表面,比比谁大谁小,摸完后互相说一说可以吗?

(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摸得非常认真,一定比出它们的大小了吧?请坐好,谁来 给大家说一说?

(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生: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去摸周围物体的表面,比较物体表 面的大小,滲透了面积大小相对性的数学思 想,为学生学习“ 面积”建立了感性认识,同时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 地位。

师:对!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表面的面积。你能说说其他物体表面的面积吗?

指名同学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请同学们任选一个物体的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它画下来。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此项内容的设计让学生在认识物体表面面积的 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把物体的一个表面画下来,这样就由“面”过渡到了“形”,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空 间观念,为学生 进一步认识面积的含义做了铺垫。

师:看来大家都完 成了,请坐好。这些是同学们的作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请你说说你用什么方法,选的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生汇报。

师:我们看这几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几个图形有大有小。

师: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

师:你们能完整地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吗?

生:它们都是封闭的图形,并且有大有小。

师:对!它们都是封闭图形,并且有大有小。(板书:封闭图形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学到这里,大家知道什么叫面积了吗?

指名说一说。

师完成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探究方法,比较大小

师:我们已经明确了面积的含义,看!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投影展示)哪个面积大呢?

生1:长方形纸片大。

生2:正方形纸 片大。

生3:……

师:看来同学们的意见也是不统一的。能不能同桌合作,想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呢?

师:我们可以利用学具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各组代表到前面演示、介绍比较的方法和结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同 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剪拼、摆图形、画格子……)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方法,为学生搭建 了展示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借鉴,取长补短。

小结:这些方法都可以比出图形面积的大小,但要注意,在使用摆图形、画格子的方法时, 所用图形和 格子的大小一定要一致。

四、课题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数学教案

提醒:

最新小升初政策、最新奥数试题、最全小学数学知识点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书上第82-8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

2、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4、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5、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

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白纸一张,一面画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小格,学生每两人准备一张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0多个。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依次在屏幕上出现表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分四人小组,猜测,然后反馈)

师小结:看来各小组讨论,得出意见难以一致,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探究一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究新知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请同学们拿出红色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分米,谁来说一说它的面积是多少?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1=1(平方分米))

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发挥四人小组合作的力量,动手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反馈、汇报实验的结果。

(学生可能会用摆、量、换再算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大家想的方法都很好,有的用摆,有的用量,还有的直接将分米换算成厘米来计算。同学们真聪明。但不管用什么方法,这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如果用平方厘米做单位都是100平方厘米。

同一个正方形,我们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是1平方分米,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是100平方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呢。(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2、知识迁移

(1)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从上面的实验过程中,我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那么同学再想一想:边长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以分米作单位,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出示边长1米的正方形,并按照例题的要求提问两个问题

(1)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如果把它划分成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可以划分多少个?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们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讨论,自行解决,进行汇报。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了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那么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每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一步强化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两个相邻长度单位间进率是10。

面积单位: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4)反馈练习

①练习填空:(出示投影片)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②83页做一做题目。

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5平方米=( )平方分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订正时请学生说出想法。

③改错:7平方分米=70平方厘米 1800平方米=18平方分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0页

板书设计: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进率是100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下册中的学习内容,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首先预测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会有不同的计量方法。在这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举例说明其正确性和运用价值,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方形面积,并通过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迁移得到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法

学生先猜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再分小组活动:用学具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发现,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在“猜想、操作、发现、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用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尺子、课件等。

教学设想:

围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这个重点问题,我力图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公式是怎样被提出来的,又是怎样加以推导论证的。

1、复习中设置障碍,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对数学

学习的兴趣乃是求知的前提。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之间存在的关系,再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为推导公式作铺垫。

2、在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学具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

掌握一些数学规律,有利于教给学生探究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沿着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发现问题,把握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中让学生利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在操作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感知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

3、在思考、讨论、分析、验证中,得到结论。在操作交流之后,让学生对面

积与长宽进行观察、比较、思考,组织学生围绕长方形面积和长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进行讨论,归纳分析问题,从而引导概括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4、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懂得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顺理成章地得出正方形面积公式。这样使学生了解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又形象地沟通了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5、在练习中,发展学生思维,促进技能形成。本节课练习题的设计,力求紧

扣重点,层次清楚,题型多样,并体现面向全班学生,因材施教的要求。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得出后,均安排一组专项练习题,旨在及时巩固所学会公式,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理教学节奏。综合练习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旨在强化应用两个面积计算公式,形成计算技能。最后提高练习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的,意在因材施教,发展智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出问题。

1、提问:上节课,同学们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叫做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呢?(课件出示面积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课件出示下图,并提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比较大,大多少?(先估计)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吗?(生: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进行测

(小结方法)

3、提问:要想知道黑板、教室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生:用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要想游泳池、菜地、森林、操场、知道中国土地的面积有多大,你们怎么测量呢?使学生悟出: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去测量的方法太麻烦,也不实际。

4、教师在学生产生疑问的同时,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

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太不现实了,那么有没有一种简便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呢?这节课,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3)思考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三)、验证与拓展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思考: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3、告诉茶几面积,猜长和宽(出示课件)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四、课堂小结

收获是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认识》学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的认识》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知道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有多大。

2、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及长度单位,认识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关键:正确区分和使用面积单位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面子是多少?

3、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70页例6,71页例7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1平方分米的图形和100平方厘米的图形面积大小一样吗?

2、小组合作: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

3、怎么将平方米化成平方分米?怎么将平方厘米化成平方分米?

三、自我挑战

1、8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7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___

张是4平方分米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5 _______合

平方厘米

3、一副长方形的宣传画长20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