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化学教案:《走近金属》教学设计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8-31

高一化学教案:《走近金属》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走近金属》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化学教案:《走近金属》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走进精彩纷呈的金属世界》这一章节包含“钢铁”、“铝和铝合金的崛起”等较多知识。第一节《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一钢铁》其内容也相当丰富,一般需要3—4课时,而我第一课时准备将该节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从学生实际出发,对学生已有关于金属的零散知识进行梳理,讲解金属的用途、金属通性及成因、金属使用历史、金属冶炼等知识。与此同时,以学生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运用为载体,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初步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用途等。

2.学生掌握金属活动顺序及氧化还原理论等相关知识。

3.学生具备一定的联想、比较、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

2.知道金属的共同属性及成因。

3.理解金属冶炼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给“金属”下定义,让学生感受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并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金属冶炼方法的分类,增强学生的比较、归纳、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释金属的共性,感悟物质的内部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内因是物质变化根据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由金属的共性和金属之最及金属冶炼原理和冶炼方法的分类,感悟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金属的共性。

教学难点:金属的冶炼方法。

五、教学媒体:

实验仪器、药品、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程序

1.师:播放录像:美国的一架载人宇宙飞船在降落于月球之后,安装在飞船上的一小团天线自动伸张成半球状。开始工作。 由天线的材料引出金属的神奇用途。

生:用PPt循环展示学生收集的金属的精彩用途。引出课题。

2.师:性质决定用途,因为金属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所以多种金属常有共同的作用。又因各种金属也有自已的特性,或者说在共性中表现得更突出,所以它们的用途各有不同。那么金属有哪些共同属性?当年卢瑟福为什么使用金箔做a粒子散射实验而不用其它金属?由第二个问题此引出金属的延展性等共性,即阐明金属的物理性质。

3.生:试图由金属的共性给金属下定义。

师:展示辞海中金属的定义。

4.师:为什么金属具有共同属性?教师展示金属晶体模型。

5.结构决定性质,通过分析金属晶体内部结构提出金属键、金属晶体概念以及解释金属为什么具有导电导热性、延展性。

6.金属除了共性之外还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生:有奖竞猜“金属之最”。

7.师:由最后一个金属之最引出金属的使用历史。

8.为什么人类先经历青铜器时代后经历铁器时代?为什么铝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但就在一两百年前铝制品仍极其稀有?(举例说明铝制品的稀有程度。)金属冶炼和使用的先后顺序究竟与什么有关?

9.展示金属活动顺序表,从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金属单质的熔点、还原性、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角

度讨论金属冶炼。

10.师生:学习书本中铜铁的冶炼史。师:介绍铝钛的冶炼史。

11.师:展示几种不同金属的冶炼原理。

生:归纳出金属的冶炼方法并填入相应表格中。

12.师:用实验来演示金属冶炼方法中的一种——还原法。铝热反应。

13.刚才学了很多关于金属的知识,最后看看同学们是否具备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生活中化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展示最近从有色金属交易网上查到的一张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金属价格差异很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金属价格上如此大的差异呢?

影响金属价格的因素很多,除含量和活动性以外,还有哪些呢?这个问题留到课后讨论。

附板书设计:

主板书: 副板书:

一、金属的定义 性质决定用途

金属的共性 结构决定性质

二、金属键金属晶体 共性与个性

三、金属的冶炼

相关推荐

高一化学教案:《非金属元素综合复习》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非金属元素综合复习》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化学教案:《非金属元素综合复习》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从教学的角度讲,学习理论有三个明显的组成部分:描述在某一领域能力基础上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专业知识理论;解释学习过程和如何达到的获得理论;描述为了引出这些过程所需要的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干预理论。

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结合教学理论和教学的目的,本节课是对开放的学习环境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进行的一次实践研究,核心内容是以元素及化合物的实验复习为载体,给学生创设同一仪器在不同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实验的复习中可以使用的学习环境,达到开放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达到学生有效备考复习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分析

2009年北京考试说明对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要求是:重点进行典型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复习,如:氯气的化学性质;卤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硫酸、硝酸的化学性质等。在此基础上能对常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在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各章节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非金属板块的综合复习,力求让学生将非金属各章节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归纳提升,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这节课的学习本身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元素化合物的具体知识,而是通过本节课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考虑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尝试用归类整理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验中的运用,建立学科内知识综合体系,提高板块知识交叉意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通过前期卤族、氧族、氮族、碳族各章的复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基础,对重要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应该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规律化。

实验技能基础:由于在非金属元素各章的复习中我们抓住了两条复习主线。其一是元素及化合物的实验复习,基二是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形成框图)。所以学生对于元素化合物中的性质及制取实验基础打得比较好,对本节课的综合实验设计及归纳会有很好的帮助,预期复习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已学习过的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同一实验装置在不同物质间的使用,体会不同元素化合物知识具有相同的实验呈现方式,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找出对应的高考实验或模拟题,让学生体会自己的实验设计在高考题中的应用。

2、开放性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回忆不同的重要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归纳其性质或制备方法上的共同点,提高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用给出的一种物质氧化性强弱的实验设计,迁移到其它的元素化合物氧化性强弱的实验设计,进一步迁移到物质还原性、酸碱性比较实验设计,训练了思维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不同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验题中的交叉,激发学生设计与学习的热情。验实验过程中挑战的刺激与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课由于学生已经较好的掌握了无机非金属元素知识,为了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所以本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无机非金属知识与其它知识板块的融合,尤其是与化学实验的结合的各种应用,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实验中强化基础与应用,又能让实验的复习内容更加充实。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本节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可能对所学无机非金属的各板块知识有一定的印象和基础,但很零散、混乱,难以将所学知识有序化、系统化,这样对于同一实验装置不同的物质反应的实验形式归纳不全面、不完整,不利于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说明及教学措施

第一环节:教师与学生一起对北京考试说明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的比较分析,强调高考复习的针对性,以提高复习的实效。所用到的教学资源主要是:投影仪与试题,图片等。通过考试说明中的II级要求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了解考试说明,了解高考试题与考试说明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进行备考试复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投影】意图:北京近三年高考题实验题的展示,引领学生熟悉元素化合物在该部分考查的方式与特点,体会元素合物知识的综合应用。

1、(2008北京27题)X、Y、Z、W为含有相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均由原子序数小于10的元素组成。X有5个原子核。通常状况下,W为无色液体。已知:X+YZ+W

(1)Y的电子式是 。

(2)液态Z与W的电离相似,都可电离出电子数相同的两种离子,液态Z的电离方程式是 。

(3)用图示装置制备NO并验证其还原性。有下列主要操作:

a、向广口瓶内注入足量热NaOH溶液,将盛有铜片的小烧杯放入瓶中。

b、关闭止水夹,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塞好胶塞。

c、待红磷充分燃烧,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旋塞,向烧杯中滴入少量稀硝酸。

①步骤c后还缺少的一步主要操作是 。

②红磷充分燃烧的产物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步骤c滴入稀硝酸后烧杯中的现象是 。

(4)一定温度下,将1mol N2O4置于密闭容器中,保持压强不变,升高温度至T1的过程中,气体由无色逐渐变为红棕色。温度由T1继续升高到T2的过程中,气体逐渐变为无色。若保持T2,增大压强,气体逐渐变为红棕色。气体的物质的量n随温度T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温度在T1~T2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温度在T2~T3之间,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保留1位小数)   。

【分析】载体知识:氮族核心-NH3、NOx、HNO3;

题型呈现:物质推断题、实验;

考查内容:电子式、离子反应、分子量、电离平衡、化学平衡、实验现象、实验操作

能力要求:综合分析与书写表达

【投影】(2007年北京26题)短周期元素的单质X、Y、Z在通常状况下均为气态,并有下列转化关系(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a、常见双原子单质分子中,X分子含共价键最多。

b、甲分子含10个电子,乙分子含18个电子。

(1)X的电子式是 。

(2)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缺少收集装置,夹持固定装置略去)制备并收集甲。

①在图中方框内绘出用烧瓶收集甲的仪器装置简图。

②试管中的试剂是(填写化学式)。

③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其原因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磷在Z中燃烧可生成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产物丁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不全是8电子结构,丁的化学式是 。

(4)n mol丁与n mol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4n mol乙和另一种化合物,该化合物蒸气的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174倍,其化学式是 。

【分析】载体知识:氨气;氯气;题型呈现:物质推断,实验

考查内容:电子式、化学式、电离平衡、实验绘图 能力要求:综合分析与书写表达

【投影】(2006年北京26题)X、Y、Z、W四种化合物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其中X含有四种元素,X、Y、Z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W为无色无味气体。这四种化合物具有下列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产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1)W的电子式是 。

(2)X与Y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X含有的四种元素之间(二种、三种或四种)可组成多种化合物,选用其中某些化合物,利用下图装置(夹持固定装置已略去)进行实验,装置Ⅲ中产生白色沉淀,装置V中可收集到一种无色气体。

①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装置Ⅱ中物质的化学式是 。

②用Ⅹ含有的四种元素中的两种组成的某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制备并收集纯净干燥的装置Ⅴ中气体,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所需仪器装置是 (从上图选择必要的装置,填写编号)。

(4)向Z溶液中通入氯气,可制得某种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漂白、消毒的物质,同时有X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载体知识:碳氧化物,过氧化钠,过氧化氢  碳酸盐,氯气

题型呈现:物质推断,实验

考查内容:电子式、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实验仪器装置

能力要求:综合分析与书写表达

【小结】考纲与高考命题的对照:

1、高考四道大题之一:以核心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知识为载体,以物质推断和实验为基本题型,综合交叉应用其它知识板块(概念、理论)为特点,以化学用语的书写表达为主要答题方式的高考题是北京现阶段的命题模式。

2、明确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复习的思路与方法:

(1)考纲重点要求氯气,硝酸、硫酸等物质性质是非金属的核心和主干。

(2)与核心元素化合物知识结合的实验是复习的主线之一;

(3)学会归类与整理,交叉点既是科内综合点,也是学科能力的提升点。

(4)书写表达既是基础又是能力。

第二环节:无机非金属与其它各部分知识内容的纵向综合体验,使学生了解高考在该部分知识的考查特点,了解学科内综合的方式与方法。所用的教学资源有:投影、学案,通过对模拟试题的改编处理,将各板块知识与氯气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科内综合的特点。

【应用】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实验中与其它板块知识的融合(非金属部分)。

【例1】(07海淀I改)已知A、B、D、E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短周期元素,D为气体单质,E为黑色粉末,在下图转化中E均起催化作用(某些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 ;B分子的电子式为 。

(2)已知E与含A中某种元素的酸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一种含有该元素的气体X。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研究该气体的性质,设计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III中夹持装置已略去,其中a为干燥的品红试纸,b为湿润的品红试纸。

①装入药品前,检查I中气体发生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

②写出装置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③实验过程中,观察到装置IV中出现淡黄色沉淀,其主要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④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在装置III中观察b的红色褪去,但是并未观察到“a无明显变化”这一预期现象。为了达到这一实验目的,你认为在装置(选填装置序号) 之间,还需添加洗气瓶,该装置的作用是 ;

⑤气体X能与溶液B反应,生成气体D,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⑥向反应后装置V中的溶液加入碳酸钙粉末,溶液的漂白性将 (“减弱”或“增强”,理由是 。

⑦反应结束时, VI中烧杯内NaOH恰好完全反应无剩余,则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汇报。

【总结】上述实验题以非金属元素氯为核心载体,融合了实验操作、实验改进、化学用语、平衡移动、盐类的水解、离子浓度大小等知识,是一道高效的综合复习试题。我们只有抓住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重要性质,注重其内容在基本概念与理论间的交叉,找到结合点,就很容易突破此类题型,同时也完成了各知识板块的综合复习。

【过渡】以上例题适合高考复习中的纵向复习,提升科内综合能力,对于横向的知识内容,只要我们用心归纳,就可以借助一器多用的方法,完成不同的元素化合物的内容复习,使我们思维有序化、条理化、系统化。

第三环节:无机非金属元素各章节横向综合体验,以同一实验装置不同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的方式呈现。开放情景包括:只要符合指定装置,在无机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范围内,学生可以任意找出相应符合制取气体与性质验证的实验组合,进行方案设计。通过该环节既达到知识归纳整理,又到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目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开放性思维活动训练。

【投影】二、不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同的实验形式(非金属部分)。

【例2】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分液漏斗中装有物质A,圆底烧瓶中物质为B,试管中物质为C。

(1)若用该装置设计实验比较氧化性:KMnO4>Cl2>Br2。

①各仪器中的物质是:A   B    C   。(填写化学式)

②A加入B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瓶中的现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③试管中的现象是 。

④仪器D在该装置中的作用是     。

⑤此实验的不足之处是  。

【思考与讨论】A、B、C还可能是哪些物质,设计实验制取气体,检验相关物质的性质。

①A、B 、C 。

②A、B 、C 。

③A、B 、C 。

④A、B 、C 。………

【汇报与交流】提示按元素化合物类别有序思考

学生I:A、B、C可以是氧族相关元素及化合物:

如:①A是硫酸 B是亚硫酸盐 C是氧化性的溶液或还原性的溶液或Ca(OH)2/Ba(OH)2

②A是硫酸 B是活泼金属 C是氧化性的溶液或还原性的溶液或Ca(OH)2/Ba(OH)2

学生II:A、B、C可以是氮族相关元素及化合物:

①A是浓硝酸B是金属(如铜等) C是石蕊试液等若KI溶液等

②A是浓氨水B是碱石灰C是金属离子的盐类(如铝盐、铁盐等)

③A是浓氨水/或浓的铵盐溶液B是碱石灰C是硝酸银溶液

学生III:A、B、C是碳族相关元素及化合物:

①A是醋酸 B是碳酸盐C是硅酸盐(或苯酚钠)溶液

【总结】 根据各小组同学的设计,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思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设计:其一是根据装置发生反应的类型是氧化还原还是酸碱反应,进行氧还性比较性质设计或酸碱性比较的性质设计。其二是根据元素化合物所属的族进行分类思考,进行不同种类的元素化合物的复习。经过这两种思路的设计思考我们能够系统全面地对元素化合物进行高效复习。

第四环节:课堂训练。该环节主要是对第三环节的效果信息反馈,考查学生在开放性思维设计活动的成效进行检验。通过该环节学生可以不仅可能加深元素化合物各类知识综合的认识,还通体验自己在上一环节中的设计成果,体会自己命题思路,训练化学用语的书写与表达能力。同时老师通过该环节可以获得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信息,便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反馈】根据同学们的设计思路,对如下练习进行训练。

练习1:若A为浓硫酸,B为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片状单质,其在常温下难与水反应,C为品红溶液,将A滴加到B中。

①实验中观察到溶液褪色,则B是(写化学式),根据题意写出B与浓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反应后往烧杯中加入沸水,又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现象为 。

练习2:若A为70%的硫酸,B为白色固体,其水溶液显碱性,焰色反应为黄色,C为蓝色溶液。实验时将A加入B,可观察到C溶液蓝色逐渐消失,最终变成无色。

①B的水溶液显碱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②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C溶液溶液蓝色褪去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练习3:若B是生石灰,将A缓缓滴入烧瓶。实验中观察到C溶液先形成沉淀,然后沉淀溶解,当溶液恰好澄清时,关闭E。然后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物质F(M=44),再往烧杯中加入热水,静置片刻,观察到试管壁出现光亮的银镜。

①A是   (写名称),C是     、(写化学式)、F是 。

②物质F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练习4:某同学通过上述装置,用纯碱、醋酸溶液、苯酚钠溶液等药品设计了另一实验。

①A、B、C中所加的试剂分别为 ;;。

②他的实验目的是     。

③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④当试管中有明显现象时,向烧杯中加入沸水,可观察到试管C中的现象是。

⑤试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⑥有学生认为③中的实验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原因是   ,

改进该装置的方法是 。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与汇报交流

【学法总结】

(1)要善于比较与联系。典型物质和常见物质的制取和性质的共性,决定了实验装置上共性。

(2)要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运用反应的类别、物质的类别等不同的角度思考)

(3)有意识地训练准确运用化学用语书写作答的能力。

3、教学进程

教学阶段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资源

教学意图

1

导入

展示分析

看想听

投影图片及考试说明

明确高考说明与高考题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2

无机非金属与各板块知识的融合

点拨提示引导

思考练习体验

学案、投影

加深学生学科内综合意识,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3

不同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同实验呈现方式

引导思考设计

开放活动思考设计归纳总结

学案

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活跃性,提高学生归纳整理能力,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

4

跟踪训练

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问题

体验与训练

书写与表达

学案,投影

学生体验、感受,老师发现问题,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问题 

六、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两个方面使学生收获很大,其一:学生通过高考说明与近年高考题的对照分析认识到高考的复习不能盲目进行,只有认真分析高考、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复习效率。其二:通过对本节元素化合物的复习,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学科综合的含义,形成了元素化合物高效的学习思路和方法,通过典型习题能够纵向融合其它板块知识,也能横向归纳同类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升了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开放性思维活动得到了很好地开展,学生活动积极充分。通过最后一个环节的跟踪反馈可以看出,本节课的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从知识目标看,本节课所选的两道具有代表性高考题或模拟题均能很好地落实元素化合物的综合复习,即元素化物知识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交叉综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地位与应用。

从过程与方法看,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高考复习的方向上少走弯路,在思想认识上强化了研究高考、研究方法的意识,提高了复习实效,在第二环节,依照高考的命题模式改编模拟题,将氯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基本概念中的化学用语、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及盐类水解中离子浓度在小比较、化学实验的操作及改进等方面结合,让学生在了解了高考命题特点后,进行一步认识学科交叉的特点,在体验、分析、讨论、交流中加深了解,形成综合能力。事实表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突出,效果非常好。在第三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安排学生以指定的实验装置为限定要求,在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范围内,开展开放性实验设计活动,学生思维开阔,反应敏捷,提出了很多老师事先都没有想到的方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从表面上看学生在完成开放性实验设计的思考,同时也完成了氧化还性性比较,酸碱性比较的归纳,还完成了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归纳。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老师再给出学生设计中的几种情况编制的实验题进行跟踪反馈,结果学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任务,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从情感态度角度看,本节课有两个方面使学生振奋,一是课的开始环节连续三年高考题的展示分析,使学生明确到高考复习是很有方法的,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十分高涨,对于复习课是难能可贵的,另外,学生在开放实验环节的有序思考、归纳,让很多学生在活动中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到最难最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也可以这样进行复习。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高三复习课,由于围绕“高效复习”的主旨,积极思考,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使得无机非金属元素的复习的实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开放性方面,主要考虑了元素化合与实验结合才能实现学生开放性的活动展开。由于对学生的活动设计合理到位,所以在课堂上表现也很充分,很好的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课堂的容量很大,学生的活动设计很多,所以在时间上稍有延长,在设计中应适当考虑时间的分配。

高一化学教案:《“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教学设计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化学教案:《“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通过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逐步实现以教促学,以学

促教,教学相长,从而逐步提高常规复习课课堂教学质量;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的核心是以学

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搭平台,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对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归纳,同时交给学生复习方法。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自然界金属元素很多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成金属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发生了氧化反应,生成金属化合物,可见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同时这部分知识从实验和理论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物质的感性材料。根据教学要求和学情特点,为学生设计能指导学生自主复习的导学材料,把零散知识加以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复习有效性,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对金属及其化合物进行了系统学习,具备了归纳、概括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条件,具备了自评和他评的能力,适合采用合作的学习方法对此内容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①进一步认识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有关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

②培养学生抓住主线有效进行金属及其化合物复习的能力。

③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开放性目标

①引导学生“跳出教材”,通过图书、网络等资源拓宽学习途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涉足的领域更为广泛。同时学会运用有效手段,收集加工化学资料与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化学用语来表述有关信息。

②让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主动的活动中构建自己知识的能力,给予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自由。

③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懂得改进与分享,体验分工与合作在小组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其主动与他人交流,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欣赏他人,形成良好社交技能。

(3)教学重点、难点

将具体物质的性质概括、归纳,形成知识网络。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确定理由是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以前“讲、记、背”逐渐向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进行自我构建的学习转变。

【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变为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行为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习方式的改变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宰者。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课题

[导入]在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感到内容繁杂零碎,易学难记,如何整理这些零散知识?这节课我们从不同角度探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复习思路及方法,在我们的大脑中有序存储

引起学习兴趣

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以铝为例归纳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请代表汇报归纳的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小组代表展示——铝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归纳总结(实物投影)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促进知识体系的生成。

倾听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1) 回归教材,以教材为出发点,理清知识脉络,明确教材重点,了解铝的知识框架。

(2)由知识网络可以看出,铝及其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网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要做到以下五点:(PPT)

Ⅰ能写出每步转化的所有化学方程式

Ⅱ是离子间反应的写成离子方程式

Ⅲ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知道相关内容

Ⅳ能描述某些反应现象

Ⅴ了解某些反应的用途

学生互评

倾听,感悟方法,让知识条理化。

生生互动 ,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归纳、整理知识。

从评价过程中探究方法

介绍自己复习铝及其化合物的思路:(PPT)

分析铝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相邻元素比较

单质 Mg Al Si

氧化物 MgO Al2O3 SiO2

碱性 两性 酸性

水化物 Mg (OH)2 Al(OH)3 H4SiO4

碱 两性 酸

倾 听

从倾听过程中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

看板书

从中了解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

二、归纳有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

[过渡]我们熟悉的钠跟水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属于——置换反应。

下面请小组代表汇报有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有哪些?

[提升]从另外角度置换反应可以分为水体中和非水体中的置换反应。

[举例] 水体中:镁跟盐酸的反应

和非水体中:铝热反应

[拓展]在遵循金属活动顺序规律的同时,有些置换反应也受其他因素的影响。(PPT)

如:850℃高温下用Na从熔融KCl中把K置换出来:Na +KCl === K↑+ NaCl

由于K的沸点比Na的低,850℃时K变为

蒸气挥发出来,而Na还未被汽化

小组代表展示有金属参与的置换反应。

学会以小专题形式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倾听,感悟方法。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相互补充, 相互学习

进行普遍中有特殊性的教育

拓展思维

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认真准备,今天各小组的表现各有特色。希望今后在组内、组间的和作交流中,同学们要善于欣赏他人,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同时能更好的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碰撞,加强沟通,相互补充,拓展思维,在互动中理解个人与集

倾听

相互取长补短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体智慧的价值,资源共享。通过本次课前个人学习、小组内的合作学习,课上小组间的交流学习,在头脑中逐渐建立起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框架,同时注意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有序存储,便于重组、迁移,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主动建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形成规律性认识,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

引导学生分析习题

做反馈练习题

巩固知识,检测复习情况。

课后作业

归纳铁和铁的化合物知识体系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实施多样化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从知识、能力、过程、情感几方面评价。

(1)能以铝为例归纳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2)通过做反馈题检验学生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反馈题学生会经历质疑、议疑、析疑、解疑的过程,从而产生对“旧” 的认可或扬弃,对“新”的整理或构建的能力。

(4)成果内容表现形式多样,有见解、思路清晰,有吸引力。

(5) 在展示过程中能边汇报边演示,而不是一味地自己去读,注意与同学交流。

(6)汇报者语言准确,语速适中,能够掌握好时间。

(7)积极与同学合作,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教学反思】

(一)学生反馈情况:

通过本次课前、课上的复习,我的收获是

☆对金属铝及其化合物有了更深的印象,重温了知识,学到了一些复习金属知识的方法

☆从老师、同学那里学到了更多总结的方法,把以前落下的也补上了,思路不像原来那样乱了

☆借助对铝的知识总结,学会了怎样去疏通脉络,同时发散到其它各金属的学习

☆在课前准备中,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找到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会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

通过本次课前、课上的复习,我的遗憾是

☆上课发言不够全面,一些自己已知的没有说到

☆科目多,作业多,时间不够用,课前准备的不太好,没有发言

☆没有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是自己的不自信

☆也许因为有很多老师听课,课堂气氛不如平常活分

(二)教师反思

本节课,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内、小组间的学生相互表述自己的想法及归纳整理成果,倾听互评,欣赏他人;相互碰撞,加强沟通;相互补充,拓展思维;让更多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更多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很好的实现了课前的设想。本节课用搭框架,织网络,列专题的形式复习了金属的一部分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课上时间有限,学生的成果不能得到一一展示,就在班级布置了一块展板,本以为学生会随意把一张纸贴上,没想到学生为了吸引别人多看自己的成果,把学案重新设计,在彩色纸上写字,还把彩色纸剪成各种图样,如一条鱼、一只小熊、一只手、一个人、一颗心等等,有的还贴上小贴画装扮版面。通过学生的参与热情使我意识到,情感是知识的载体,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对于学生要激发他们的潜能,彰显他们的个性;今后应多搭平台,适当的创建更多开放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合作中体会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快乐,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学习态度;同时利用学科特点,挖掘课堂和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激发兴趣,以兴趣激发求知欲。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化学教案:《绪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认知性学习目标

了解化学发展简史及化学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初步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的含义。

(二)技能性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方法

(三)体验性学习目标

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指导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逐步使其产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

教学用具:

(一)实验用品

(二)教学用品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引言】手机可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必备行头之一了,而且还孕育出了拇指文化。大家想想我们为什么要买手机,你的手机都有哪些的功能,又该如何操作呢?与之相类似,在高中化学是我们的必修课之一,大家是否想过在高中为什么学习化学,化学都有哪些作用,又该如何学呢。这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问题,我想通过这堂课大家对他们都会有一定的了解,套用一句经典的话“化学天地,我的地盘我做主”。

【板书】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照片。

【讲述】这张图片中的汉字“中国”是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移动硅原子所形成的图形,那些深黑色的沟槽是硅原子被拔出后立下的笔画,它的宽度仅2nm,是当时已知最小汉字。

通过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这样一个事实,现在我们对物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和原子时代,而这正时化学研究的领域。

下面咱们首先就探讨一下化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板书】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讲述】我们要学习化学,那么首先要明确就是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什么。化学所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地球外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大家看到了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很广泛的,涉及到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物质,而且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化学就与已经我们形影不离了。今天化学则更时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化学真不敢想象这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就拿电池来说吧,它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如果没有电池,那么CD中流淌的音乐,手机中储存的短信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多么可怕的事情呀。可通过化学的研究可以生产出更快、更高、更强的电池,使大家和没电说拜拜,音乐尽情地听,短信尽情的发。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化学是如何与我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的。

【板书】二、化学发展史

【投影】狩猎图和制陶图

【讲述】在古代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生存问题,因而那时与化学有关的问题都是实用的技术。比如狩猎的需要促使人们使用石器;饮水的需要促使人们烧制陶器等等。

【投影】工业大革命和元素周期律

【讲述】随着工业大革命的兴起和人们对疾病矿物研究的深入,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成为一门科学,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在此理论的指导之下相继有大量化学元素被发现,通过总结、归纳,揭示物质世界本质规律的元素周期律横空出世,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影】

【讲述】到了现代,建立在物质结构理论之上的化学更是方兴未艾,展示出勃勃的生机。而此时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化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和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兴的学科[LY1],从而更加奠定了化学基础学科地位。

【板书】

【讲述】刚才我们了解了化学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板书】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讲述】下面咱们以四人前后桌为单位,分别从材料、能源、环境、生命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化学与他们的关系。(学生提前准备)

【活动】学生依据是前准备的资料发言

【讲述】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大家的讲解,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许多的方面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那我们也该如何学习化学呢?

【板书】四、化学学习

【讲述】要学好化学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实中,北大、清华学子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都归功于注意培养、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之平时的刻苦努力,学习上屡见喜报。关于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我给大家三条建议:1、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正如道路有直有弯一样,学习的内容也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2、营造一个自我突出的环境。如果周围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那么我自信心就能很好的保持下去;如果我能做的事,而其他的同学不一定能做,那么我的自信心就会更加强烈了。3、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到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1、课前预习。2、认真听讲。3、做好作业。4、系统复习。

相信通过大家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学好高中化学!

附录:

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

一、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化学发展史

三、化学与人类社会

四、化学学习

高一化学教案:《油脂》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油脂》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油脂》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主题1 化学与健康

内容标准

模块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1.认识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

1.1能初步分辩出一些常见食品中的主要营养素,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几种常见的有机物。

可从初中知识入手讨论食品中常见有机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熔点的关系,油脂在体内的变化及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功能。

(2)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油脂和酯的结构特点,类比酯类的化学性质,推出油脂在人体中的消化过程,进行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

(3)联系生活,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油脂的结构,油和脂肪的区别,了解油脂的变质过程,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探讨如何更好的保存油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学校食堂、家庭厨房经常食用油脂的种类,以及超市油脂的品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生活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能在购买食品时,注意识别食品的安全标识与出厂日期、保质期等相关内容。

(2)通过人体营养物作用的学习,认识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从而建立合理膳食的良好习惯。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油和脂肪的区别;油脂在人体内的功能,密切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树立健康新观念,树立现代健康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健康(饮食、作息、锻炼、活动……),心理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基本思想指导学习;科学的摄取油脂,预防高血脂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内容为“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与生活、生命密切相关的问题,大多内容为了解,属于常识性知识,同学们通过自学就能解决,但有关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熔点的关系等内容不仅是理解其作用,正确合理膳食的前提,也是进一步学习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的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点应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熔点的关系,油脂在体内的变化及脂肪酸在人体内的功能。

尽管在初中已有了一定的有机知识,在必修2中也学习了常见的有机物等,但总体只学了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几种物质,对于在有机化学反应中各种物质之间的反应及衍生关系则很少涉及,且都比较简单,也都没有深入地学习结构。所以,对油脂结构的认识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基于以上原因,本节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教学难点:

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油脂在体内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安排

第二节“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介绍了油脂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本节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油脂的组成和结构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同时简单介绍了单甘油酯和混甘油酯,要求学生了解高级脂肪酸的饱和程度与在室温下油脂状态的关系。教科书还简单介绍了油脂在动物体内的变化,以及脂肪酸的作用和功能。虽然“哪种脂肪的营养价值高”是作为资料提供的,但为了使化学贴近生活,指导学生认识油脂对人类健康的意义,形成正确的饮食观。

第二节 重要的体内能源──油脂1学时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网络手段,延伸课堂

本节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好多生活中的常识与做法与课本知识有关,但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一一介绍,老师可借助自己的博客,或提供相应的网站,让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或节假日,充分了解相关内容,丰富学科知识。具体参考课外知识建议:

1.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

2.油脂的消化

(二)可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本节的特点就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使同学们认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化学能够改变生活,使课堂鲜活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栏目,使课堂得到有效的延伸

“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调查厨房与学校经常使用的油脂,以及食品超市或商店出售的油脂的品种,“资料卡片”哪些脂肪的营养价值高?让同学们课后动起手来,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二)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内容多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产、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逐步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用学科知识对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如,人体发胖与膳食的关系,油脂变质的原因及其保存方法等。使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化学在生命活动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课堂评价建议

(一)教师反思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材处理是否合理

2、教学过程是否优化

3、教学效果是否显著

(二)课堂教学评价建议

1、对过程与方法的达成度,可以通过的方式进行纸笔作业评价。

2、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A(准确)

B(有欠缺)

C(错误)

实践活动记录

实践活动分析

实践活动结论

实践活动反思

“本次实践活动从方法上我有哪些收获?”,“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还有哪些欠缺?”等

3、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建议用纸笔作业评价。

例如:⑴ 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油脂属于酯类 B.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C.油脂没有固定的溶、沸点 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D

此题考查学生对油脂的分类及化学性质的掌握的情况

⑵油脂是油和脂肪的总称,它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既是重要食物,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油脂的以上性质和用途与其含有的不饱和双键(C=C)有关的是( )。

A.适量摄入油脂,有助于人体吸收多种脂溶性维生素的胡萝卜素

B.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生产甘油和肥皂

C.植物油通过氢化可以制造植物奶油

D.脂肪是有机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答案:C

此题考查学生对油脂的性质和用途的掌握的情况

不适宜在本节出现的习题:

参考下列①~③项回答问题

① 皂化值是使1 g油脂皂化所需要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② 碘值是使100 g油脂加成时消耗单质碘的克数

③ 各种油脂的皂化值、碘值列表如下:

花生油

亚麻仁油

牛油

黄油

硬化大豆油

大豆油

皂化值

190

180

192

226

193

193

碘值

90

182

38

38

5

126

(1)单纯油(C17H33COO)3C3H5(相对分子质量884)形成的油,用氢氧化钾皂化时,皂化值为____,写出其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在下列①~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句。

① 亚麻仁油比花生油所含的______________多;

② 黄油比牛油所含的___________多;

③ 硬化大豆油的碘值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为使碘值为180的100 g 鱼油硬化,所需的氢气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多少升?

(4)用下列结构式所代表的酯,若皂化值为430,求n为多少?并完成下面反应方程式:

—————————————————————————————————————

答案:(1)190 (C17H33COO)3C3H5 + 3KOH —→ C3 H8O3+3C17H33COOK

此题出现了新情景问题,定量计算问题,综合度比较大,对新学内容要求过高,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评价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