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

发表时间:2021-08-16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三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角与直角。

教学准备:一幅三角尺,不规则手工纸一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个礼物袋,请同学来摸一摸,能 摸出有角的图形吗?板书:角

请大家摸摸学具袋里的学具,摸出有角的图形?

2、你摸的时候怎么知道这是角?(头上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3、你能用2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吗?(学生操作)

【白板:拖拽小棒搭出角,小棒可无限克隆】

4、 “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找一找,图片中有角吗?

交通标志牌 剪刀 钟面

【白板:使用 画粗红直线,描画出角】

5、出示:扇面 打开扇面形成不同的角。(白板演示flsh)

二、动手实践,探究“角”的特征

1、我们看过了那么多的角,你能画一个角吗?(学生在练习纸上画角)

【使用快拍仪抓图,结合 展示学生所画各种角】

2、我们找到那么多角,仔细观察,角有什么共同点?

⑴教师边说边画角:

我这一点叫角的顶点,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这部分就是角,用弧线表示。

⑵请给自己画的角,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3、辨析与阶段小结

⑴辨析--选一选

刚才小朋友认 识了角,也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请大家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书P66第5题图)

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 白板:使用 判断对错,用 突出错误原因】

① ② ③ ④

⑤⑥⑦  ⑧ ⑨

② 交流

4、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无论它的位置、方向、大小, 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角。

⑴摸一摸:三角尺中的角

请小朋友们拿出一把三角尺,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

⑵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白板: 使用无限克隆,将“顶点”“边”放在合适的位置】

三、观察比较,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⑴这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板书:直角)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请给它贴上一个五角星。

⑵另一 把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白板:出示45°三角尺,移动、旋转与直角重合】

这2个角的2条直边重合,顶点对齐,大小一样,都是直角。

⑶认识直角符号

教师边说边画角:和角一样,直角也有(预设:一个顶点)和从这一顶点引出的(预设:两条边)。

⑷师:直角的表示方法也很特殊,不再是弧线,而是画一个小直角。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一遍。(师生:横折)

2、指一指:

⑴旋转三角尺,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让学生找“直角”。

【白板:旋转三角尺,移动、使用 画粗红直线,描画出直角】

⑵找到自己三角尺上的另一个直角并贴上标签。

3、动手试一试:

⑴刚才大家画的角里有没有直角?有什么方法验证?

【使用快拍仪抓图展示学生所画的直角,用三角尺验证】

⑵下列角是直角吗?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① ⑥

⑦ ⑨

【白板:使用 三角尺工具,旋转移动、测量直角】

4、折一折:

这里有一张不规则的纸, 你能只折2次就折出一个直角吗?。我们折的是直角吗?让我们一起用三角尺来检验一下!

5、找一找

用你三角尺上的直角或折出的直角在自己周围找一找,哪些是直角?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预设:角与直角)。

板书设计:

小编推荐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加与减》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信息收集。

2、图式。

3、数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重难点

数学建模:加与减

教学过 程:

一、创设情景,启发思考

1、引入(出示小猫捞鱼图)

师:猫妈妈准备请一些朋友到家中做客,它从鱼缸里捞了一些鱼出来,聪明的猫妈妈立刻想到了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 间存在着数学问题。那么,鱼缸里的鱼和桶里的鱼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数学数学问题呢?老师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根据图意口头编应用题。你能编几种就编几种。

2、汇报交流:

A:鱼缸里有17条鱼,桶里有5条鱼,鱼缸中的 鱼比桶中多几条鱼?(问题还可以问:桶中的鱼比鱼缸中少几条?或鱼缸中的鱼与桶中的鱼相差几条?

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巧编的是一样的, 真不错!小朋友 ,老师根据你们编的这道应用题,画了线段图。

建立图式:

师:谁看懂了?谁愿意上台指着线段图说说图意?(多请几个)

师:再请大家将这道应用题与这幅线段图结合起来看,要求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几条我们可以怎么想呢?(多请几个)

建模汇报:鱼缸里的条数-桶 里的条数=鱼缸里比桶里多出的条数(出示)

算式:

17 - 5 = 12(条)

答:鱼缸中的鱼比桶中多12条鱼。

B:猫妈妈捞出了5条鱼后,现在鱼缸里还有17条鱼,原来鱼 缸里有几条鱼?

师:哪些小朋友是这样编的?你们和小胖编的是一样的,很好!大家想不想自己试着根据这道题画画线段图?

尝试画线段图汇报:

问:这题我们可以怎么想呢?

建模汇报: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鱼缸里原有的条数

算式:

5 + 17 =22(条)

答: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

C: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 捞出一些后还剩17条,捞出几条?

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

D:原来鱼缸里有22条鱼,猫妈妈捞出5条后,鱼缸里还有几条?

建模汇报:鱼缸里原有的条数-捞出的条数=鱼缸里还有的条数

二、巩固练习

先说说图意,再列式解答。

白兔和灰兔共50只

阿姨今年27岁

选择条件,补问题并解答。

A原来有19粒糖

B现在有9粒糖

C吃掉了10粒糖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几倍》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几倍》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 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4. 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等形式,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交流、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理解“几倍”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小胖他们去秋游了,看看他们去了哪?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数量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回答出示三个问题: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长劲鹿的几倍?大象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

揭题: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数学问题--“几倍”。

2、 同桌合作,解决问题

同桌合作,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解决第一个问题。

全班交流:

圈一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回答媒体演示)

摆一摆:你能上来摆给大家看吗?一边摆,一边说想法。

有没有小朋友能用一个算式来解决的呢?(根据回答板书算式 6÷2)

3、 理解算式的含义

(1)为什么要用除法来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要求小狮子的头数是大狮子的几倍,也就是要求6是2的几倍,或者说6里面有几个2,所以用除法算式6÷2来计算。

(2)6÷2等于几?(完整算式) 算式里的6、2、3分别表示什么?

(3)“倍”并不是一个单位名称,它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是后面不写单位。

4、 用除法算式解决求“几倍”的问题

同桌两人各选一题,先说算式,再说算式中各数字表示什么。

(1)交流问题2。这里是把什么看作了一份?老师再用圈一圈来验证。谁来说怎么圈?

(2)交流问题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 归纳总结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和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总结:其实刚才我们提的这三个问题,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练习

1、 老师统计了上海市9月的天气情况(晴天18天,多云9天,下雨3天)。

① 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几倍?

② 多云的天数是下雨天数的几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自评:两题都对得☆,书写端正的得。

除了这两个问题,你还能再提一个类似的问题吗?怎么列式?

小结: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信息,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

2、 老师还想带大家去面包房里找找关于几倍的数学问题。

出示: 蛋挞(6个) 草莓蛋糕(3个) 面包(9个)

20元/盒 15元/盒 5元/盒

① 看懂价格信息。

② 提一个求几倍的问题,并把算式写在学习单上。

③ 小组内交流。(出示交流要求)

④ 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不仅能根据相关的价格信息,找出价格之间的倍数关系,还能根据每种商品的数量,找出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⑤ 小组评价:说得正确、完整得☆,听得认真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倍》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倍》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几个几就是几的几倍,明确倍用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会看图并根据事物之间存在的倍数关系用乘法算式正确表示。

3、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观察与比较的能力。

4、初步体验数学简洁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倍,理解和掌握用倍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一份数的确定。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授引入

1、 课前练习

师:填一填

(1)2+2+2+2+2 表示( )个( ) 乘法算式( )×( )

(2)8+8+8+8 表示( )个( ) 乘法算式( )×( )

生回答。

小结:5个2就是5×2、4个8就是4×8。

2、 情境引入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艘黄船,2艘绿船,3艘红船,一共有6艘船。

生:每艘船上都是3个人。

生:绿船的人数是黄船的加倍。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倍”

(出示课题)

二、 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1、 师:我们来仔细观察这些小船。

(1)出示:黄色船

师:黄船有一艘,船上有3个小朋友,我们就可以将黄船上的人数看做1份。也就是有1个3,所以,黄船上的人数用算式表示成:1×3=3。

1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1倍。3×1=3(人)。

(2)出示:绿色船

问:

①这里有几条船?每船几个人?

②每条船上的人数和黄船上的人数是一样的,所以可以把绿船上的人数看成几份呢?是几个几?

生:看成两份,每份3人,2个3。

师:

①绿船的人数用算式怎么表示?

生:2×3=6(人)

③一艘船上的人是1份,2艘船就是2份,也就是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的几倍?

生:2倍。

师:也可以说成3的2倍。算式也可表示成3×2=6(人)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生:绿船上的人数是黄船上人数的2倍。2个3也可以说成是3的2倍。绿船上的人数:2×3=6(人)或者3×2=6(人)。

(3)出示红船

师:还有红色的小船。你们能不能按照刚才的样子,说说看,红船上的人数是几份,几个几是几的几倍呢?小组合作一起试一试。

汇报交流

强调:3个3和3的3倍的乘法算式都是3×3。

师:请小朋友仔细读一读,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汇报。

小胖总结:4个3就是3的4倍。

5个3就是3的5倍。

6个3就是3的6倍。

熊猫总结:几个3就是3的几倍。

师:那么你能说一说划船的总人数是几的几倍吗?

生:总共有6条船,每条船有3人。一共有6个3,划船的总人数是3的6倍。一共有18人在划船。

小结: 几个3就是3的几倍。

算式表示:几×3或者3× 几。(板书)注:上下对齐。

探究二:

师:请小朋友们独立完成书上19页的题2。

说说转杯中人数的倍数关系。

师:这里把什么看成一份?

生:一个转杯里的人数看成一份。一份有4人。

生汇报。

注:4的3倍,算式表示是:4×3=12人

师:从转杯车中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几个4就是4的几倍。

几个4算式表示:几×4;

4的几倍算式表示:4×几。

两个乘法算式是可以互换的,并且结算的结果是一样的。

探究三:

出示书上19的绳子。

师:这里有一根的绳子,小朋友们看,用250px的尺量一次。一共量了几次?

生:6次。

师:一次10厘米,一共6次。你能说清楚这里面的倍数关系吗?在数学书上填一填。

生独立完成。

生汇报。

小结: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倍。首先要确定多少为1份,每1份有几个。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个几也就是几的几倍。

三、 练习与巩固

课内练习一

师:请你独立完成这三组练习题,看谁最快最正确。

生汇报。

课内练习二

师:小胖,小巧,小丁丁他们去超市买黄瓜。

黄瓜两根一捆出售。请你根据要求填空并和你的同桌说说。

学生讨论。

生汇报。

师:我们先把小丁丁买的黄瓜数看成一份,一份2根。

生:小胖:2的6倍。2×6=12(根)

小巧:2的5倍。2×5=10(根)

小亚:2的3倍。2×3=6(根)

师:把小亚买的黄瓜数量作为一份数,小胖买的数量就是小亚的?

生:两倍。小亚买了6根,小胖是他的2倍。6×2=12(根)

师小结:所以当我们计算倍数的时候,要看清楚,我们的一份数到底是几?一份数不同,产生的倍数也就不同了。

课内练习三

画一画

圆有6个,五角星是圆的2倍,圆是三角形的3倍。

学生独立操作。

学生汇报。

师:画三角形的时候,我们要怎么考虑呢?

生:要倒过来考虑。圆是三角形的3倍,圆有6个。我就想6是几的3倍?

师:对了,我们要搞清楚,这里的三角形变成了一份数,圆是它的3倍。我们得到这样的算式:三角形×3=6,所以三角形是2个。

课堂小结

本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几个几还可以用一个数的几倍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倍,一定要搞清楚一份数是多少。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11页、第12页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引入》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法引入》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2、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去发现、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4、初步体验数学简洁美。

2.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授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些练习。(出示图片)请你说说这是几个几。

生:6个4等于24

6个0等于0

6个3等于18

师:求几个几的结果我们可以用连加算式进行计算。

二、 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

1、 师:看,游乐场里的划船项目,规定每只小船坐三个人。小胖他们陆续上船了。先划来了一只小船,几个3?

生:1个3,等于3。

师:又划来了一只小船,几个3?

生:2个3

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划船?

生:3+3=6

师:几个3?

生:6个3,3+3+3+3+3+3=18

师:几个3?

生:10个3, 3+3+3+3+3+3+3+3+3+3=30

师:仔细观察这个加法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同数连加

探究二

师:10个3的连加算式已经很长了,如果再多写不下了怎么办?

生回答。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乘法算式。(板书)

师:小熊猫问了,10个3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呢?

生:10×3=30

师: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在游乐场里学到的知识。今天我们要继续在游乐场里学习知识。

生:10乘3等于30。

师: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连加算式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师: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式子就简便了

三、 练习与巩固

1、师:仔细观察画面,要求一共有多少把椅子,你需要从图中找到哪些信息?

生:要知道一共有多少把椅子?每叠有多少把椅子?

师:请你根据你看到的信息,用加法和乘法来解决这道应用题。

独立完成。

1叠 1个4 4

2叠 2个4 4+4=8

3叠 3个4 4+4+4=12

4叠 4个4 4+4+4+4=16

生:加法算式:4+4+4+4+=16(把)

乘法算式:4×4=20(把)

4叠 4个4 4+4+4+4=16

答:一共有16把椅子。

师:要怎么确定乘法算式里的两个数呢?

生:几个几就是几乘几!

课件出示图)

2、师:一共有几根火腿?

请你根据给出信息,完成这道应用题。有 6个盘子,每个盘里4根火腿,一共有几根火腿?

生:加法算式:4+4+4+4+4+4=24(根)

乘法算式:6×4=24(根)或4×6=24(根)

有 6个盘子,每个盘里4根火腿,一共有24根火腿。

答:一共有24根火腿。

师:你是根据什么写出乘法算式的?

生:6个4,就是6乘4。

指生说其他三副图:

3个5=

4个6=

6个0 =

6个2=

2个6=

4个3=

3个4=

3、师:我们玩了很多游乐项目,计算了人数。再看看还有什么项目求总数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生:划船

6个3

6×3=18(人)

生:拿气球的小朋友

4个5

4×5=20(人)

4、师:判断下列算式哪些可以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5+5+5+5+5+5

7+7

12-3-3-3-3

2+2+2+2+4

3+3+3+2+4

生:(1)5+5+5+5+5+5=6×5

(2)7+7=7×2

师:其它的为什么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生:同数相加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剩下的算式,有的是减法,有的数字不相同,所以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师:今天小朋友们认识了新朋友:乘法算式。

有兴趣的小朋友请你课后思考:2+2+2+2+4,3+3+3+2+4怎样改写成乘法算式?有几种改法?

课后小结

四、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知道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同时也理解了几个几就是几乘几。

课后习题

五、 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6页、第7页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巧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巧算》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一个加数增加,而另一个加数同时减少同样的数,和不变”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数,差不变”的规律进行巧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策略。

3.激励学生去探究规律和奥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灵活巧算的能力。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小朋友们,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题,你能发现这几组题中的秘密吗?

生:第一组,第一加数每次增加10,第二加数不变,和每次增加10。

第二组,第一加数每次减少1,第二加数每次增加1,和不变。

第三组,被减数每次减少1,减数每次减少1,差不变。

师:你们都发现了这些题的秘密,真厉害!

我们今天就要来用这些小秘密!看看能不能利用这些秘密使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二、新授与探究

师:看,小胖他们看到一座美丽的海岛,他们要解决栈道上的数学题,才能登上海岛去游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试一试吧!

探究一:

出示:26+18=□

问:26加18怎样算可以容易一些呢?

学生讨论,请你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尝试解答

师:仔细观察这一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回答小结:

①一个加数增加1,另一个加数减少1,和不变。

②一个加数增加2,另一个加数减少2,和不变。

③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师:对,做加法时,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这就是“巧算”。

(出示课题:巧算)

小结:在两数相加时,我们可以把最接近整十数的那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另一个加数相应变化,这样进行计算会变得更容易。

探究三:

1、哪一种方法更容易计算?

出示:82-67=□-□=

师:小朋友们,这道题要怎么巧算呢?

生1:82-67=80-65

生2:82-67=85-70

师:这两种都正确,那么你们觉得那一种更容易计算呢?

生:第二种。(请同学们说说理由)

2、师:我们再来看看,这第二种方法是怎么巧算的。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小结:

①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1,差不变。

②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与同时减少3,差不变。

师:你们为什么觉得第二种方法容易计算呢?

生:因为第一种方法在计算的时候,我们还要考虑退位,而第二种方法是不需要退位的,好算一点。

师:对呀。我们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3、师:试一试

归纳规律:

1、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数,差不变。

2、把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多了。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已经掌握了巧算的方法,我们现在就去海岛上看一看还有什么题目等着我们!

三、 练习与巩固

1、师:请小朋友们用今天学到的巧算的方法,合理的运用,挑选六道小题中的三题完成。

分组完成六道算式。

师:加法的巧算方法与减法的巧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生: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2、师:这堂课小朋友们都学得很好,现在我们就来做个比赛。

比一比,看谁先拿到红旗。

请做的最快的四名学生汇报答案,并给予小红旗。

师:你们都是小能手,请接受奖励。

课堂小结

加法:将一个加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减法:将减数变成整十数就容易了。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小练习(二)》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小练习(二)》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复习表内除法。

2、巩固除法的含义。

3、加深对除法两种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重点/难点

乘除法含义的综合运用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说说你看到些什么?

生回答。

师:小朋友们,这里面也蕴藏着许多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

二. 探索与发现:

探究一:

1、 ( )里最大能填几?:

(1)师:同学读一下题目要求,填一填下面的括号。

(同桌互相交流)

生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括号里最大能填几,要根据表内乘法进行计算,要熟练背诵口诀。

(2)师:请一位小朋友说出其中一道题目的完成方法。

生回答。

探究二:

2、圈一圈,填一填。

(1)师:根据书上给出的图片和下面的算式圈一圈,填一填。

生回答。

师:请你在图上圈一圈。

生独立完成。

探究三:

3、填括号。

师:同学们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对?

生独立完成。

师:45÷5+6=( ) 4+9×6=( ) 8-30÷6=( )

这几道题目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回答。

练习与巩固提高:

1、 先把乘法口诀填完整,再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师:我们一起先来回忆一下乘法口诀表。

集体背诵。

学生独立完成。

找个别学生汇报回答。

2、 在圈里填上“”或“=”

师:看看谁是能够全部填正确

生汇报。

3、 看图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师:请学生上台圈一圈。

媒体演示学生完成的结果。

4、 列式计算

师:读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题目是怎样思考的?

课堂小结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不管是在做有余数除法,还是做分拆为乘与加,我们都要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同时我们还要特别牢记,做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

课后习题

五、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42页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场——点图与数》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平方数,探究一个平方数的4倍仍是平方数;了解奇数与平方数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归纳、猜想等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图形与数的关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平方数;

单数与平方数之间的关系;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你们一同到点图与数的宝库,探索数与点图之间的秘密。

我们首先要破译密码,打开宝库大门

师:这里有些点图,有谁能很快计算出答案?

(请学生尝试计算)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根据题目的图形,你可以把图形怎样分类?

学生:长方形、正方形

师:再看乘法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正方形点图所对应的乘法算式的两个因数相同

探究二

1、师:你能举些同样的例子吗?并用点图来表示

学生尝试练习

2、请同学计算结果

3、小结:两个相同的因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我们把它叫做“平方数”。例如这里的1、4、9、16、25等,都是平方数

探究三

1、师:请你用这些平方数的点图,再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想想看,需要几个这样的平方数点图?

学生尝试、探究

师:通过拼图,一个平方数的4倍一定是个什么数?

2、小结:4个相同的平方数合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3、师:1、4、9、16、25、……请你看一看,这些平方数之间都相差多少?

师:这些相差的数都是什么数?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得到的是一个平方数。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在100以内,你还知道哪些平方数?

2、练习二

看图填数,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小结:用4块相同的平方数点图可以拼一个新的平方数点图

小结:用4个相同的平方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3、练习三

填空,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小结: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得到的是一个平方数。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1、两个相同因数相乘得到的数是平方数。

2、能用点图摆出来的最小的平方数是 1。

3、4个相同的平方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平方数。

4、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可以得到一个平方数。

课后习题

出示课后作业

练习册第58页、第59页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直角》数学教案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 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 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黑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 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除大游戏》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乘除大游戏》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训练。

2.训练学生熟练运用口诀的能力。

3.在游戏过程中,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运用口诀进行乘法口算练习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制作了乘法表,那就让我们先来补完下面口诀,看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吧!

(学生填写乘法口诀)

二、新课探索

探究一

1、师:看谁计算又快又准确(快速抢答)

(学生快速抢答)

2、师:请你根据答案把口诀分类(连线)

50

探究二

1、让我们来比一比谁造房子又快又好?利用什么口诀?

12 学生练习

小结:同一条乘法口诀,可以解答不同的算式;不同的乘法口诀,可能得到相同的积。

(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相同)

2、出示:书本P76-2

学生利用口诀练习

探究三

1、师:小火车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

生:后一节车厢的数是前一节车厢两个数字的乘积

2、练习:你能找到合适的车厢吗?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书本P76-2

练习二: 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练习三:书本P76-3

练习四:书本P76-4

课堂小结

同一条乘法口诀,可以解答不同的算式;不同的乘法口诀,可能得到相同的积。

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课后习题

练习册第50页、第51页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10的乘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10的乘法》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

2.能利用10的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探索、实践“10的乘法”的形成过程,理解10的乘法含义,培养他们的探究和推算能力。

2.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T:小兔参加跳远比赛。

1. 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小兔一次能跳几格?(10格)

我们就说小兔跳了1个10,

1个10就是几的几倍?

2. 小兔跳两次跳到了几, 几个10,是几的几倍?小兔跳3次呢?

3. 接下去小兔该跳到哪儿了?你能自己来填一填吗?把书翻到第16页,填一填第1题的数射线。(请小朋友按照“小兔跳几次跳到了几,是几个10,也是几的几倍”的句式来回答)(核对完答案把书放好)

T:小兔10格一跳,每跳一次1个10,跳了几次就是几个10,也是10的几倍,那小兔还没有跳的时候,它在数射线的哪个位置?(0)

0表示几个10?小兔跳了0次,就是0个10。

二、探究新知

T:谁会用乘法算式来表达小兔每次跳的情况?

(0个10,0×10=0,交换题10×0=0)

(开火车,一个小朋友说乘法算式,同桌说交换题)

(列出算式和交换题)

0个10 0×10=0 10×0=0

1个10 1×10=10 10×1=10

2个10 2×10=20 10×2=20

3个10 3×10=30 10×3=30

4个10 4×10=40 10×4=40

5个10 5×10=50 10×5=50

6个10 6×10=60 10×6=60

7个10 7×10=70 10×7=70

8个 10 8×10=80 10×8=80

9个10 9×10=90 10×9=90

10个10 10×10=100

T:老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这22个算式,说一说 ,你发现了什 么?

(因数都有10)

对,我们发现这些算式其中都至少有一个因数是1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本领--“10的乘法”(出示课题)

T:小朋友刚刚已经发现了这些乘法算式的共同点,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谁能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T:对,我们发现,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句话请小朋友重复)0×10和10×0,和10相乘的数已经是0了,我们写积的时候还要不要再0的末尾添一个0?0×10表示0个10(就是没有10),而10×0表示10个0,结果是不是还是0?那如果是4×0,0×5,请小朋友猜测一下,积是几?这就是乘法的另一个秘密: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

三、阶段练习

T:乘法的新秘密小朋友学会了吗?老师有几道题目,请小朋友练一练

(1.同桌开小火车抢答)

(2.手势回答)

4×10= 0×10=

10×6= 10×3=

2×10= 10+5=

7×10= 10×10= 10×9 = 0+10=

10×( )=80 ( )×10=50

60=( )×10 70=10×( )

90=( )×( ) 100=( ) ×( )

四、整合应用

T:小朋友学会了计算的工具之后,老师要请你们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看这题。请小朋友先把题目读一下。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每份数和份数)要求什么?(总数)这道题就是要我们算几个几?(10个10)所以我们的乘法算式是10×10=100(支)做应用题不能忘记?(单位名称和答句)请打开书,P17,请小朋友把这道题的算式和答句写在书上。

T:第(1)题做完的小朋友,轻声读一下第(2)题的题目,想一想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做一做。(请小朋友说一说题意并核对答案)

五、拓展提高

T:熊猫买了新铅笔后忍 不住拆开,分了一点给小兔,这幅图里就是熊猫剩下的铅笔,你能帮熊猫算一算,它一共有几支铅笔?同桌讨论算式怎么列?(讲对的小朋友请他说说怎么想的?算式中的每个数表示什么意思?)

T:这里4捆铅笔,每捆是一样多的,但是另外有一堆是不一样多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乘法。

T:我们可以这样算,先算4捆铅笔一共有多少支,这里每一份是?(一样多的)所以可以用乘法。算好4捆铅笔的数量后我们再把零散的铅笔支数加上去。哪个小朋友能试着列一下算式?(可能小朋友会列4×10=40,40+7=47)小朋友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在这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我们把它称之为乘加。

T:我们也可以用零散的7支,再加上4捆,算式就可以写成7+4×10

T:像4×10+7和7+4×10这样,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我们称之为乘加,乘加要先做?(乘法)这样 的规则叫“先乘后加”

T:我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零散的铅笔凑个整。熊猫先向小 兔借了3支铅笔,和他原来的7支凑成 了10支,和另外4捆每捆的数量一样了吗?(一样了)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了,但是,有3支铅笔不是熊猫的,所以,我们要减去3。

算式是?这个算式叫乘减,计算时它也是先算?(乘法)

T:熊猫还剩下47支铅笔,它又给了小丁丁两捆铅笔,它还剩几支铅笔?这个算式应该怎么列?

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谁能来总结一下它的规律?

总结:当一个递等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时候我们先算?(乘法)

打开书P17/4,练一练。(核对第2、3列答案时要求先说8×10=80, 再说80+7=87)

判断

先乘后减

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巩固新知

T: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给对方出题,要求涉及到10的乘法,可以是简单的一步计算,也可以是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10×8-3=77

3+5×10=80

10×4+5=90

7+10-4=66

10+0×10=0

教学反思: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猜想验证确信十的乘法的特点效果较好。本次教材在乘法计算的第一课时增加了乘、加混合运算,学生能够理解,但掌握上仍需要教师在之后的学习中重点辨析。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数学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用减法引入新授知识除法,体会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会用除法计算。

3、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与媒体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知识和探索新知的能力。

4、学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快乐和成功。

课前准备:辅助课件、练习纸、学具小方块、算式卡片、数量关系式卡片

2.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2、 掌握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会用除法计算。掌握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 能将等量划分用除法来表示。

5、理解除法是同数连减的简便运算。

6、除法的含义、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现在是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小丁丁和小巧收了许多的柚子,他们挑选了12个柚子,准备装袋送给小朋友一起分享。

(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授:

(一)装袋

师:他们想12个柚子,每人4个,能够几袋分给几个好朋友?请你们自己动手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一分】

(学生操作)

师:你是怎么分装的?上来分给大家看一看!(投影仪)

生:4个4个一袋(个别回答)

师:好,那就来看看分装柚子的过程吧!

师:看,分装了…?

生:1袋

师:减法算式该怎么写?

生:12-4

师:对,分装了1袋,说明12里减去了……?

生:1个4

师:现在分装了……?

生:2袋

师:再减去4

师:从12里减去了几个4?

生:2个4

师:继续分装,分装了……?

生: 3袋。 12-4-4-4=0 ,12里减去3个4[板书:12-4-4-4=0] 出示:12里有(3)个4。

师:等于0说明正好分完,也就是12里有(3)个4。

(学生在自己动手分装柚子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包含除法的意义。)

师:那么12个柚子还能怎么分装呢?每袋装几个?可以分给几个好朋友?下面请同学4人一组自己动手分一分,组长记录下减法算式,能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写完后请组长将算式贴在黑板上,注意不要重复贴!

(学生借助小圆片操作)

师:这种是哪一组写的?请你们来说一说是怎么分装的!

生:12个柚子,每袋( )个,能分装( )袋。减法算式:12- - - = 。

师:就是求12里有( )个 (根据学生贴的顺序写)

出示:12里有( )个 。(板书)

(把减法算式全部请学生说完)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减法算式。你们发现了有什么特点呢?

生:被减数都是12,每一题都是连续减去相同的数,结果都是0

师:这里的0表示……

生:正好分完

师:你们真棒!

师:在写12-1-1-1-1-1-1-1-1-1-1-1-1=0的过程中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还记得我们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做使它变得更简便。那么今天一个数连续减去相同的数的算式,能不能也用一个简单的算式来表示呢?

生:除法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除法【板书课题:除法】

(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给每个学生动手、动口的机会,做好知识的铺垫;创设民主、宽松的气氛,将学生的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

(二)、学习除法各部分名称及含意:

1、认识除法各部分名称并理解含意:

师:我们来看一下12-4-4-4=0这道减法算式,我们怎样把它转变为除法算式呢?

[这道算式表示12里有3个4,除法算式可以写成12÷4=3(袋)]

生:12÷4=3(袋)【板书写:12÷4=3(袋)注意:单位名称】

师:这个3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想乘法。连续减了3个4

师:对!这样可以得到正确的结果。

师:那这里的12、4、3各表示什么呢?(说清含意)

生:有12个胡柚,每4个装一袋,装了3袋。

师:你说得真好!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老师边说边写(就在原有的除号上用红色的粉笔描一遍):先用直尺划一根短横线,选择横线的中间偏上点一点,再用相同的方法在横线的下面点一点。这就是除号了)

师:请同学们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把除号写一下,读作除以

师:这道除法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全班齐读。

生:12除以4等于3

师:在算式中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称:除号前面是被除数,除号后面是除数,结果叫做商

师:我们来读一下

生:被除数÷除数=商

2、针对练习:

师:再来看下面这题,怎样写除法算式?谁来说一说?

生:12÷ = ( )【板书写算式】

师:说一下这三个数各表示什么含意?

生:(根据具体的题目说)

师:接下来就试一试,把剩下的4题改写成除法算式,并且说一下每个算式所表示的含意!(同桌互说)

师:谁来说一说除法算式?

生:(请4个同学回答,选2个同学说含意)【板书写算式】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已经知道把12个柚子,每几个一份(例如:每3个一份),可以分几份,就是求12里有几个3,可以用除法来计算。所以: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贴板书)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除法算式,是对教材的重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此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明白每个数的含义及整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安排半抽象的巩固练习,在自己说,听同伴说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内化新知。)

三、巩固练习

1. 练一练。

独立完成下列练习题,然后反馈、核对。

(1)2朵花插一瓶,10朵花可以插几瓶?

减法算式:

除法算式:

(2)14个梨,每7个装一盘,可以装几盘?

减法算式:

除法算式:

2. 量彩绳。

(1) 熊猫乐乐出题。媒体演示28页:用3米的钢尺去量18米的彩绳,需要量几次?

A让学生独立完成此题,随后用多媒体反馈。

B用算式表示,并在小组内说一说:减法算式:18-3-3-3-3-3-3=0

C多媒体演示量彩绳过程;并用除法算式:18÷3=6(次)

D说说18÷3=6表示什么意思?18、3、6各表示什么?

E18、3、6各自的名字叫什么?

(2) 用3米的钢尺去量18米长的彩绳,需要量几次,就是求18里面有几个3,可以用除法计算。

(3)

(让学生在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出除法算式,同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的交流,将新知内化。)

四、激励评价,体验收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生互评

(通过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引导学生完善自我。)

板书设计:分一分与除法(装袋)

12-4-4-4=0 12-3-3-3-3=0 12-2-2-2-2-2-2=0

12 ÷ 4 =3 12÷3=4 12÷2=6

被除数 除数 商 12-6-6=0 12-1-1-1-1-1-1-1-1-1-1-1-1=0

12里有几个4,用除法? 12÷6=2 12÷1=12

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用除法计算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幻方》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广场——幻方》数学教案

【教材分析】《 幻 方》是沪教版二年级第一学期整理与提高的教学内容,本 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幻方的起源,初步认识幻方,探索幻方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求出幻方中的缺数。

【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会百以内数的计算,教师创设“夏禹与龟”的情境,让学生简单了解幻方历史的同时激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兴趣。在认识幻方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发现龟背上的图案表示几个不同的数,进而把洛书转变为九宫格。学生是学习的小主人,为了让他们对幻方的特征有更真切的体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了学生,让学生通过独立观察、计算、讨论等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亲自发现数学知识内在的神奇奥秘。

【教学目标】

1、对幻方有初步了解,知道幻方每行每列对角线和相等,三阶幻方有三行三列,每行,每列及每条对角线和为15。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2、能根据幻方的规律来判断幻方,并能将不完整的幻填写完整。

3、了解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 初步认识幻方,发现幻方的规律和特征。

2、 运用幻方的特征,判断一个九宫 格是不是幻方,填缺数。

【学具准备】多 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故事“夏禹与龟”

2、认识洛书和九宫格

3、出示课题:幻方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通过听故事激起学生学 习的兴趣,进而认识洛书和九宫格并引出课题。

二、探究学 习,合作研讨

(一)初步探究幻方的秘密

出示1个幻方:

1、观察数字特点:1、2、3、4、5、6、7、8、9不重复

2、算一算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

3、归纳:每行,每列,每条对角线的和都是15。

4、初步判断幻方

5、评价:理解星(我会判断幻方)

(二)深入探究幻方的秘密

1、观察幻方,发现规律(出示4个幻方)

(1)同桌讨论

(2)交流反馈

2、评价:探究星(我找到了幻方的小秘密)

【设计意图】 在整个探究环节分为初步探究和深入探究两个部分。在初步探究中 ,通过教师引导,运用观察法和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发现幻方的数字特点和行,列对角线和的特点。而深入探究幻方的特征上对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大胆的将问题交给学生,采用同桌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共同找到幻方的特征。

三、尝试迁移,练习巩固

1、根据幻方的特征做填数练习

(1)师生互动(完成第一个幻方)

(2)小组合作(完成第二个幻方)

(3)独立完成学习单第三题

(4)交流反馈

(5)评价:应用星(我会运用幻方的小秘密补全幻方)

2、根据幻方的特征做选择练习(用手势表示它的序号)

【设计意图】在内化新知的阶段,教师创设了填数练习和选择练习,练习题由浅入深,从师生互动到小组合作进而到独立完成,逐步学会运用新知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1、出示:0、1、2、3、4、5、6、7、8

提问:中心数是几?和是几?你会把这些数填入九宫格吗?

2、欣赏幻方

3、全课总结,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 全课总 结的环节,教师以一道拓展题结尾 ,把问题留给学生,最后欣赏幻方,感知数学知识的博大与奥秘。

【板书设计】:

幻方

1 2 3 4 5 6 7 8 9 不重复

每行、每列、对角线三数之和为15

中心数是5,两头凑十

四个角是双数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分拆为乘与加》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初步理解所加的尾数是不能再分,为学有余数除法做准备。

3、通过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4、探究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通过分双色片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乘加算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双色片、牙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巧有19只草莓,请你帮她分一分。要求:每堆有2个,可以分几堆?还多几个?请用双色片来代替草莓分一分。

(1)请用一个算式表示?(19=9×2+1)

(2)9、2、1各表示什么?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9里面有9个2,还多1个)

2、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吗?请同桌两人合作分一分,并写出乘加算式,能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算式怎么列?

板书: 19=9×2 + 1

19=6×3 + 1

19=4×4 + 3

19=3×5 + 4

19=3×6 + 1

19=2×7 + 5

19=2×8 + 3

19=2×9 + 1

19=1×10 + 9

在汇报的时候解决多出来的数比每份数大的情况。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

交流:

生1:都是先乘后加;

生2:每份的个数增加1,份数越来越小。

生3: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生4:在写乘加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每份的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

老师也发现多的数都比每份的个数要小,为什么?

3、小结:刚才我们把19这个数分拆为乘与加,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分拆为乘与加。在写分拆的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每份的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二.探讨思考方法:

1.出示:18=( )×5+( )

如果再用圆片来摆,是不是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想口诀)

为什么填3不填4?

18=( )×4+( )

想哪句口诀,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2、口答

18=( )×8+( )

18=( )×( )+(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P52页21的分拆。如果有困难,请旁边的数射线帮忙。

2、实践与应用

你们去锦江乐园玩过吗?小胖他们上星期去了,他们四个人想玩激流勇进,现在他们有23元活动费,而每张票要5元,最多能买几张票呢?小胖这样想:23=( 3 ) ×5+8 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票。

师:小胖分得对不对,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提高拓展

师: 你们收获真不小,现在火柴盒里面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他们搭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现在我们也要用这些火柴来拼搭一些图案.

1、用四根火柴搭一个正方体,桌上38根火柴能搭出几个这样独立的正方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

2、还是38根火柴,要搭小房子,能搭几个?

3、还是38根火柴,能搭多少个单独的三角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38-39

检测练习:

填空:

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 ) ×( )+ ( )=( )个

2、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照样子填空:

26=( 8 )×3+( 2 ) ( )×5+( 2 )= 52

33=( )×5+( ) ( )×9+( )= 44

板书设计: 分拆为乘与加

19=9×2 + 1

19=6×3 + 1

19=4×4 + 3

19=3×5 + 4

19=3×6 + 1

19=2×7 + 5

19=2×8 + 3

19=2×9 + 1

19=1×10 + 9

教学反思:

《沪教版二年级上册《角与直角》数学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