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的表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13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的表示》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的表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能正确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集合和元素的定义;元素的三个特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常用的数集及表示。

2.集合{1,2}、{(1,2)}、{(2,1)}、{2,1}的元素分别是什么?有何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可以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也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地球上的四大洋”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方程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成{1,2};…;

说明:1.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各个元素之间要用逗号隔开;

3.元素不能重复;

4.集合中的元素可以数,点,代数式等;

5.对于含有较多元素的集合,用列举法表示时,必须把元素间的规律显示清楚后方能用省略号,象自然数集N用列举法表示为

例1.(课本例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jAb88.COM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

相关推荐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了解函数表示的多样性,能熟练掌握函数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2.在理解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基础上,了解函数不同表示法的优缺点,针对具体问题能合理地选择表示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函数的表示.

教学难点:

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 情境.

下表的对应关系能否表示一个函数: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x

1

3

5

7

y

-1

-3

0

0

2.问题.

如何表示一个函数呢?

二、学生活动

1.阅读课本掌握函数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

2.比较三种表示法之间的优缺点.

3.完成练习

三、数学建构

1.函数的表示方法:

2.三种不同方法的优缺点:

函数的表示方法

优点

缺点

列表法

对应关系清晰直接

不连贯,容量小

解析法

便于用解析式研究函数的性质

抽象,不直观

图象法

直观形象,整体把握

图象过程比较繁

3.三种不同方法的相互转化:能用解析式表示的,一般都能列出符合条件的表、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反之亦然;列表法也能通过图形来表示.

四、数学运用

(一)例题

例1 购买某种饮料x听,所需钱数为y元.若每听2元,试分别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将y表示成x(x∈{1,2,3,4})的函数,并指出该函数的值域.

跟踪练习: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每天可卖出100个,若这种商品的销售价每个上涨1元,则销售量就减少10个.

(1)列表:

单价

10

20

数量

100

0

利润

200

0

(2)图象:

(3)解析式:

将条件变换成:“某公司将进货单价为8元一个

的商品按10元一个销售,每天可卖出110个”

例2 如图,是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试根据图象中的有关数据,求出函数f(x)的解析式及其定义域.

(二)练习:

1.1 nmile(海里)约为1854m,根据这一关系,写出米数y关于海里数x的函数解析式.

2.用长为30cm的铁丝围成矩形,试将矩形的面积S(cm2)表示为矩形一边长x(cm)的函数,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3.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图象经过(1,0)和(-2,3)两点,求f(x)的解析式.

4.已知f(x)是一次函数,且f(f(x))=9x-4,求f(x)的解析式.

五、回顾小结

1.函数表示的多样性;

2.函数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联系性;

3.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1,4,5.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教学设计

一、知识结构

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二、重点难点分析

这一节的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是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这一节的特点是概念多、符号多,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符号是学好本节的关键.为此,在教学时可以配备一些需要辨析概念、判断符号表示正误的题目,以帮助学生提高判断能力,加深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1.关于牵头图和引言分析

章头图是一组跳伞队员编成的图案,引言给出了一个实际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本章的内容无论是分析还是解决这个实际间题,必须用到集合和逻辑的知识,也就是把它数学化.一方面提高用数学的意识,一方面说明集合和简易逻辑知识是高中数学重要的基础.

2.关于集合的概念分析

点、线、面等概念都是几何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集合则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加定义的概念.

初中代数中曾经了解“正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初中几何中也知道中垂线是“到两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等等.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概念,从而阐明集合概念如同其他数学概念一样,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来自现实世界.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例子见书):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

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

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注:

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阅读教材第二部分,问题如下:

1.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几种?分别是如何定义的?

2.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是什么?试各举一例。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例如,由方程 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1,1}.

注:(1)有些集合亦可如下表示:

 从51到10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51,52,53,…,100}

 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1,3,5,7,…}

(2)a与{a}不同:a表示一个元素,{a}表示一个集合,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格式:{x∈A| P(x)}

含义:在集合A中满足条件P(x)的x的集合。

例如,不等式 的解集可以表示为: 或

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注:集合 与集合 是同一个集合吗?

答:不是。

集合 是点集,集合 = 是数集。

(三) 有限集与无限集

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Φ,如:

1、P6练习

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1,4,7,10,13}

②{-2,-4,-6,-8,-10}

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x∈N|x是15的约数} {1,3,5,15}

②{(x,y)|x∈{1,2},y∈{1,2}} {(1,1),(1,2),(2,1)(2,2)}

注:防止把{(1,2)}写成{1,2}或{x=1,y=2}

④ {-1,1}

⑤ {(0,8)(2,5),(4,2)}

{(1,1),(1,2),(1,4)(2,1),(2,2),(2,4),(4,1),(4,2),(4,4)}

三、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有限集、无限集、空集)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文氏图共3种)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四、课后作业:教材P7习题1.1

五、板书设计:

课题

一、知识点

(一)

(二)

例题:

1.

2.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教会学生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在认识集合时,应从两方面入手:

(1)元素是什么?

(2)确定集合的表示方法是什么?表示集合时,与采用字母名称无关。

探究活动

【题目】数集A满足条件:若 ,则 ( )

(1)若 ,试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2)自己设计一个数属于A,然后求出A中其他所有元素;

(3)从上面两小题的解答过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并大胆证明你发现的这个“道理”.

【参考答案】

(1)其他所有元素为-1, .

(2)略

(3)A中只能有3个元素,它们分别是 , , 且三个数的乘积为-1.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优秀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函数的表示方法》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表示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分段函数的表示,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符合题意的分段函数;

2.能较为准确地作出分段函数的图象;

3.通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图象、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复习函数的表示方法;

已知A={1,2,3,4},B={1,3,5},试写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两个函数.

2.问题.

函数f(x)=|x|与f(x)=x是同一函数么?区别在什么地方?

二、学生活动

1.画出函数f(x)=|x|的图象;

2.根据实际情况,能准确地写出分段函数的表达式.

三、数学建构

1.分段函数:在定义域内不同的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通常叫做分段函数.

(1)分段函数是一个函数,而不是几个函数;

(2)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几部分的并;

(3)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不能有相交部分;

(4)分段函数的图象可能是一条连续但不平滑的曲线,也可能是由几条曲线共同组成;

(5)分段函数的图象未必是不连续,不连续的图象表示的函数也不一定是分段函数,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6)分段函数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函数.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 某市出租汽车收费标准如下:在3km以内(含3km)路程按起步价7元收费,超过3km以外的路程按2.4元/km收费.试写出收费额关于路程的函数解析式.

例2 如图,梯形OABC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O(0,0),A(6,0),B(4,2),C(2,2).一条与y轴平行的动直线l从O点开始作平行移动,到A点为止.设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M,OM=x,记梯形被直线l截得的在l左侧的图形的面积为y.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定义域、值域.

例3 将函数f(x)= | x+1|+| x-2|表示成分段函数的形式,并画出其图象,根据图象指出函数f(x)的值域.

2.练习:

练习1:课本35页第7题,36页第9题.

(3)试比较函数f(x)=|x+1|+|x|与g(x)=|2x+1|是否为同一函数.

(4)定义[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试作出函数f(x)=[x] (x∈[-1,3))的图象.并将其表示成分段函数.

练习3:如图,点P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边上按A→B→C→D→A的方向移动,试将AP表示成移动的距离x的函数.

五、回顾小结

分段函数的表示→分段函数的定义域→分段函数的图象;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与分段函数有关;

利用对称变换构造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5页习题第3题,36页第10,12题;

课后探究:已知函数f(x)=2x-1(x∈R),试作出函数f(|x|),|f(x)|的图象.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的含义》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集合的含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学校通知:8月20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集合的含义)。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2.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本校2015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的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3.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5.集合与元素关系: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6. 常用的数集: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7.等集: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二)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1)8 N; (2)0 N;

(3)-3 Z; (4) Q;

(5)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美国 A,印度 A,英国 A。

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三)课堂练习:

课本P5练习1;

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常用集合及其记法。

作业布置:

1.习题1.1,第1- 2题;

2.预习集合的表示方法。

课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