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

小学一年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8-01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一

一、学习目标

1、诵读涵咏,品味诗歌语言,学习感情的诗意表达。

2、理解诗歌意象的概念,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意蕴。

3、鉴赏诗歌独特的表达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

1、由意象出发,赏析宏阔的深秋意境;通过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2、指导朗读,探究情景关系;寻找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

三、知识准备

1、词,是我国传统的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之际,兴盛

于,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它原是配合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起初称作“曲子”或“曲子词”后来也称“”“长短句”或“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

。它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词的流派分为和婉约派。

2、朦胧诗是孕育于“”时期的“”,朦胧诗的作家群则是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象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它高度宣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

四、学习内容

(一)单音字

1、沁园春()2、漫江()3、百舸()4、峥嵘()

5、寥廓()6、遏止()7、方遒()8、闪烁()

9、灰烬()10、曙光()11、瞳孔()12、惆怅()

13、脊骨()14、憎恨()15、崛起()

(二)多音字

1、曾曾经()曾祖()2、当当年()典当()

3、杆旗杆()笔杆()4、与赠与()与会()

5、颤震颤()颤栗()6、栖栖息()栖栖()

(三)词语辨析

(1)遏制遏止

12月7日到14日,中央的房地产政策接连三次出台来房价,但目前楼市房价上涨过快过高过猛,绝对不是新政策就可以的。

(2)寥廓辽阔

“神舟”七号飞船在而深邃的太空遨游两天以后,平稳地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实现了中国人出舱漫步太空的梦想。

(3)意气义气

《日本时报》13日文章以“亚运会以风发的开幕式拉开了序幕”为题,对广州亚运会进行了报道。

齐鲁晚报讯,德州市宁津县的青年战某为讲竟半夜出门帮朋友偷邻居的摩托车,案发后,朋友逃跑,自己却落入法网。

(四)细读课文

1、阅读《沁园春长沙》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2)在描绘这幅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时运用哪些描写方法?

(3)“忆”字总领几句?他们表现了哪些内容?

2、阅读《相信未来》,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请试着对下面的意象作具体分析。

蜘蛛网

蜘蛛网查封炉台

余烟叹息悲哀

葡萄化为露水jaB88.coM

鲜花依偎在别人情怀

3、阅读《让我们一起奔腾吧》一诗,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第一章第三段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深层含意?

(2)诗的第二章实际上表现了一代青年的性格特点。他们是怎样的一代青年?

(3)在诗的第四章中,诗人连用两个“我不能设想”有什么作用?

五、学习小结(知识结构或板书的整理归纳)

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扩展阅读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四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

(二)背景介绍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欣赏

1.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深入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1.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

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2.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1.“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2.“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3、“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4.“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四)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沁园春·雪》上阙描绘北国风光,下阙评古论今,抒发壮志豪情。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夕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五)比较分析

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思考:《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明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五)拓展延伸

朗诵《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六)布置作业

收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一类的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构思的一般规律。(重点)

2、认识宋词对唐诗的发展。(难点)

3、与《沁园春?雪》相比,看作者思想的成熟与发展。

【教学方法】

讨论为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沁园春",词牌名。

"长沙",是本词的标题。

二、范读

一定要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感受其情感与韵味。

三、讨论

1、词上阕的陈述对象是什么?

"橘子洲"。

2、词人对这个陈述对象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3、通过哪些局部描绘来表现?

大背景:"独立寒秋"。

小背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主景:"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总体感受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上阕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整体印象;细节描绘;总体感受。

起:"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承:"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6、下阕以抽象思维为是,那么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又是什么?

抽象思维的一般规律:话题;阐述;结论。

7、下阕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从形式上讲是一个转折,从记叙转为议论,议论的话题是"峥嵘岁月"。

8、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阐述这个话题的?

承"百侣"而来,展示老一辈革命家年青的风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

转而称颂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热情以及胆识与魄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9、这个话题的结论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

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扭转乾坤,拯救民族于水火的美好愿望。

10、以上,就上阕或下阕的内容分析,我们基本上是遵循唐诗的构思格律来分析的。那么,全词的整体构思是否与这一规律相合?

从全词看。如果说,上阕"独立寒秋......百舸争流"是"起",接下来的"鹰击长空......谁主沉浮?"是"承",那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酉。"就是"转",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激水,浪遏飞舟?"则是"合"。

11、你认为宋词对于唐诗的发展表现在哪个方面?

宋词继承了唐诗谨严的构思格律,但走出了唐诗句法上太过整齐划一的死板。使诗歌的发展,走向整齐美与错综美的融合,从而适于表现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四、总结全文

1、和《沁园春?雪》一样,词的上阕以描述为主,陈述的对象是"橘子洲":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寒秋",渲染了一种红艳艳的感动、横扫一切的气势和百折不挠的执着。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激扬着一种兴奋激动、坚毅自信的情怀,以及必胜的信念和无尽的活力。

可以想象,诗人此时心潮澎湃,正要信心百倍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社会的挑战,因此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追问,抒发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壮志情怀。

从思路上讲,"起""承""转""合",天衣无缝;从境界上讲,"立""看"的振奋与"怅""问"的求索,互为映衬、相反相成。"独立寒秋"的坚毅深沉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郑重庄严又遥相呼应、相辅相成。

2、下阕以议论为主,话题是"峥嵘岁月":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陈述的对象应该是"峥嵘岁月",不寻常、不平凡的岁月,可这四个短语告诉读者的只有一个血气方刚、才华横溢的概念,且角度、层次不明,有堆砌之嫌。不象"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那样,不只形式整齐对仗工稳,且内容涵概全面典型,肯定否定客观公正,准确评价了"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的历史事实,互文的修辞手法更平添了一重错落美。

真正陈述"峥嵘岁月"的,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而且此时的作者也缺乏应有的豪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并未大胆抒发胸怀天下的抱负。单一个"曾记否"就远不能和"具往矣"的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概相比,有种束手束脚(有话不好说,有情不能抒)的感觉。

当然,此时的毛泽东,还和普通百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一个政治风云人物的气魄还在酝酿之中。而十年后的《沁园春?雪》就不只是文学创作上的成熟,历经千难万险的磨砺,走出了两万五千里的围追堵截,完成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的自我塑造,在文学创作上的表现自然就不同凡响。无论是"具往矣"的豪气,还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智者、仁者的风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课外思考题(任选一题,写成五六百字的短文)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联系与区别。

2、"粪土当年万户侯。"请谈谈这句诗的内容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联系与区别。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一)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一)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 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 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 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 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 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 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 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 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 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 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 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 :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 :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 雄奇壮观之景 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 刚健有力之行 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一)


高一语文教案:《沁园春 长沙》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

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

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形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