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猫》导学案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7-12

第六单元《猫》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猫》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六单元26、猫学习目标: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学习难点: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2、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WWW.JAb88.coM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二、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的读音。相称(chèn) 郁(yù)闷 一缕(lǚ) 娱(yú)乐 污涩(sè) 怂恿(sǒngyǒng)

婢女(bì) 蜷(quán ) 伏惩戒(chéng) 怅然(chàng)

点击此处免费下载本资源

()优秀的教学资源网站,本站所有资源免费下载,欢迎您下次再来。

相关阅读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鲁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鲁教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复习导学案鲁教版

【复习目标】
1.燃烧的概念及其条件的探究。(重点)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缓慢氧化、自燃、爆炸基本概念。
4.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火灾自救及逃生策略。
5.认识新能源。
6.自燃界中的碳循环。
7.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制法。(重点、难点)
8.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9.一氧化碳的性质、检验方法及用途。
10.促进燃烧的方法。
【自主学习】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
物质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物质具有___________(2)可燃物与充足_____接触(3)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自
身的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移走(或隔离)___________(2)隔绝________(3)降低___________。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煤、石油、天然气是埋藏在地下的__________再生的化石燃料,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
_________会污染空气并形成酸雨。
5.石油的分馏属于_________变化。煤的气化、煤的焦化、煤的液化属于________变化
6.碳的化学性质:碳具有性和性,但在常温下化学性质。
7.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一种_______的气体;_____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_____。固体二氧化碳俗称___________。
8.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CO2不能_____,不能________,也不能供给呼吸。
(2)CO2跟水反应(添加紫色石蕊试液):试液由______色变_______色,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CO2与石灰水反应:现象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CO2用途: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用来_________。二氧化碳的化学
性质稳定且没有毒性,可用作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的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二
氧化碳是最好的________。二氧化碳还是生产尿素、甲醇、碳酸氢铵和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等的_________。
10.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实现。
1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_______或
________(主要成分_______)和_________。
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装置类型_______,收集二氧化
碳的方法:____________,是利用了二氧化碳
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不能用__________法收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收集满的方法:将____的木条放在集气瓶___若木条______则证明已经收集
满了;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__________中,若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是二氧化碳。
12.一氧化碳在通常状况下,是______的气体,具有_______性、______性、_____性。
13.小结:实验室制取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比较:
O2CO2
药品
反应原理
药品状态和条件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收集方法及
适用原因(1)
(2)
验满方法(1)
(2)
检验方法
【达标检测】
1.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
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
究燃烧需要________;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
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________。
(2)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____。
(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
(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你认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纸篓着火用水浇灭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夜晚液化气泄露开灯检查D.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
3.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
B.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燃烧
C.煤、石油、天然气燃烧都放出大量的热,都是重要的燃料
D.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4.鉴别O2、CO、CO2三种气体,可行简便的方法是()
A.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B.将气体分别通入石蕊试液
C.试验三种气体在水中溶解性D.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
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若选用A装置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还需补充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____,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若选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则需要改正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
请你写出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制取的二氧化碳进行如下实验:
①实验(II)中溶液变______色;
②实验(III)中加热之后,溶液又变为_____________色,解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低碳生活”倡导我们在生活中所耗用的能量、材料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
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教科书循环使用B.使用一次性筷子,减少疾病传染
C.大量使用私家汽车出行,节约时间D.大量建设钢铁冶炼厂,促进经济发展
7.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部正在着力推进以防治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下列措施
对PM2.5的治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A.大力发展煤炭发电B.大力植树造林
C.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D.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和垃圾
8.根据下图装置,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装置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2)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
是。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氢气,氢气应从进入。(选“a”或“b”)。
(4)制取二氧化碳最好选用的发生装置是,该装置与另一个可选用装置相比,
其主要优点是。
9.多彩的“碳”,多姿的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碳”的世界。
(1)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固定和利用二氧化碳的一个成功范例是:在高温高压下,
CO2和NH3可以合成尿素[CO(NH2)2],同时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______________。
(3)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化石燃料有煤、_________和天然气,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4)天然气中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右图装置进行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实验。
(1)用装置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检验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长颈漏斗末端位于液面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二氧化碳通入装置B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1.无色气体A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A溶于水可生成B,B能使石蕊溶
液变红;B很不稳定,很容易分解成A和C;A与灼热的黑色固体D反应,可生成无
色气体E,E燃烧时火焰为蓝色,燃烧后生成A;将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并生成白色沉淀F。
根据上述实验及现象,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B,C,D,E,F。
写出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小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
26三峡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包括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概述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学习重点:
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略无阙()处襄()陵绝巘()属()引沿溯()飞漱()
曦()月急湍()长啸()重岩叠嶂()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a略无阙处b重岩叠嶂c夏水襄陵d不见曦月
e或王命急宣f虽乘奔御风g不以疾也h绝周谳多生怪柏
i素湍绿潭j飞漱其间k良多趣味(l.属引凄异
m.沿溯阻绝n.林寒涧肃
3、搜集有关三峡的诗句。
4、搜集有关长江或三峡的知识。
二、研讨学习:
1、展示交流。
2、朗读时注意:生字词注音、朗读停顿划分
3、小组合作讨论,疏通字、词、句的意思。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思考:
1、第一段重点写什么?怎样写?
2、第2段写什么?怎样写水?
3、第3段写三峡的什么景色?怎样写?
4、第4段写三峡什么景色?怎样写?
四、巩固练习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嗽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2分)
4.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3分)
【相关链接】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专电(记者江时强、刘诗平)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中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把握文章的修辞手法,学习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让学生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俱:歇:颓:沉鳞:竞跃:与: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朝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三)、介绍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犊”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四)、朗读课文,赏旖旎风光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五)、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六)、小试牛刀,绘美丽风景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三巩固练习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4.本文分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学习重点:
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遂()寝()藻()荇()
2.你能正确的读出停顿吗?
(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猜猜看: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频遭贬滴,一生历典八洲,他身行万里路,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体悟作者的感情。
3、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男女生分组竞赛。(学生译读,教师巡回质疑)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月色入户(4)遂至承天寺(5)怀民亦未寝(6)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抢答题(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挑战老师:师生朗读比赛
要求:读得流畅自然,读得声情并茂。
(男、女各一句,挑战教师,其他学生根据朗读要求,作点评)
(四)、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
1、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抢答题(三):先思考,后小组讨论,再抢答。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3)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三巩固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文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词语。
念:遂:盖:但:
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
“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运用到拟人手法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中“寝”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成语___________中有这个字,就作这个意思讲。
7.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8.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28观潮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学习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艟()倏()泅()舸()
雉()溯()僦()绮()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
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初读感知大意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朗读课文,相互交流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4、学生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5、教师点拨。
(四)、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
1、学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也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附可能会探究的问题)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4)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2、师生、生生答疑,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美。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把通过品读、研读感悟的语句,再通过朗读读出美感来。(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五)、教师提问题,学生思考,升华情感
针对学生提的问题,教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问题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六)拓展延伸
假如你负责海宁市有关钱江潮申报“世界遗产”一事,由你起草申请报告,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谈起,申报理由是什么。模拟申报会,组织同学发言。
三巩固练习
(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①吞天沃日( )②如履平地( )③一舸无迹( )
④鲸波万仞( ) ⑤珠翠罗绮( )⑥艨艟数百(_
(二)、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①略不相睹_____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④披发文身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⑧席地不容____四、(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四)、读文答题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 ) ②际天( )③既而( ) ④沃日( )
2.翻译句子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
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
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
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29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白描的手法。
学习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学习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让许许多多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钦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早春、雨后、盛夏的西湖已尽收眼底,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明末散文家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
(三)、感知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
(一)三读蓄势
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2)“痴景”——
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
(3)“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诗四首
学习目标
1、简述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2、概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草盛()荒秽()草木长()燕()然候骑()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
③道狭草木长()④但使愿无违(),()
⑤使至塞上()⑥单车欲问边()
3.填空。
①《归园田居》选自,共有首,本诗是第首。作者,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诗前序。成语“”就出自他的这篇文章。
②《使至塞上》是作者出使边塞时所作,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苏轼曾评论他的诗“,。”
二、研讨学习:
(一)介绍作者有关知识。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整体感知
1、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四)、研读与赏析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五)、研读《使至塞上》
1、导入情境。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浸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2、整体感知诗意。
(1)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3)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
3、研读赏析
思考下列问题。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一句的含意,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六)背诵这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回答诗后问题。
(一)《归园田居》
1.全诗表达了作者陶渊明什么思想?
2.“但使愿无违”一句中,“愿”具体指什么?
3.说一说“带月荷锄归”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这一句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
4.体会一下全诗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二)
《使至塞上》
1.本诗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诗。
2.本诗首联交代了和。
3.说一说本诗中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两句?写出了什么意境?你能用画笔描绘出来吗?
4.找出本诗中的对偶句,并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9湖心亭看雪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粗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①毳()②强()饮③沆砀()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①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大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客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本文与柳宗元的《江雪》,说说它们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三痴解意
“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2)“痴景”——
教师: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多媒体摘要介绍白描手法

(3)“痴心”——知己之乐,醉情自然)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A.“此人”是哪种人?用文言文说说看。
B.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文如何回答?
(五)、练习拓展
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的片段。
三巩固练习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②上下一白:________。
③拥毳衣:________。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
⑤及下船:________。⑥客此: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一”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上下一白B.余拿一小舟C.一童子烧酒D.湖心亭一点
3.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