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7课《短文两篇》学案

寓言两则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15

第7课《短文两篇》学案。

第7课《短文两篇》学案

教师寄语:一心为了他人的事业才是神圣的;“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2.解释下列词语

贪婪:

堕落:

冉冉:

雏形:

丰硕: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玲珑剔透:

回味无穷:

二、理解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4.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欢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③第一次生孩子时,护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张红彤彤小脸的老大抱来放在我的身边。我第一次看到从自己身体中分出来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鲜嫩的,才出生不到一个钟头的婴儿,心情非常复杂,又兴奋又新奇又紧张,只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惟恐这脆弱的小生命随时消失。

(l)下面是选文②段空白处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乱,请调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B.仅仅具有鸟的雏形

C.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的肉球D.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

正确的句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开头既说柚子树“不见得很美”。又说“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语意是否矛盾?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祥的感受?

(3)选文①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哪一次具体经历照应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这一句子?

(5)选文③段中描述“第一次”经历和感受时,交织着千丝万缕的母爱,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孟郊千古传颂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游子吟》)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春天,在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大树下,一棵小草探出了鹅黄的头,他们从此成了邻居。

他们的日子很舒心,很(qiè)意。白天,他们听鸟儿,看花儿;晚上,他们与星星,同露珠。

后来,不幸降临了。这一年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干旱,野草、鲜花、树木都大片大片的死去。大树和小草也在痛苦中挣扎。

“大树,我……不行了。”小草呻吟。

“不,我们要活下去。”

大树用半焦的身躯挡住了太阳毒辣辣的火舌,咬紧牙,忍受着她疯狂的shì()咬。太阳落山了,大树顾不得抚抚自己淌血的伤口,舒展开它斑痕累累的四肢,把一丝微薄的湿气聚成滴滴露珠,小心地注入小草的躯体,把她拉出了死亡的边缘。

夏雨终于返回了他们的家园,危难过去了,小草无限感激地仰望着大树说:“您为什么要牺牲自己来帮助我呢?我这么渺小卑微,对您能有什么回报呢?”

大树笑笑:“我也曾是一棵小草,我危难的时候,同样受到过别人慷慨的赠予,若说回报,我怎么回报蓝天、大地、雨露、春风他们呢?”

小草想了很多很多。

秋天,她走完了生命的旅程,化为一(cuō)泥土,溶进了大地的血脉。

春风又起,大树周围,又泛起点点新绿。

1、文的体裁是…………………………………………………()(3分)

A小说B寓言C民间故事D童话

2、文中有三处拼音,结合上下文写出汉字:、、。(6分)

3、选出填入文中第二节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3分)

A欢歌争春谈话交往B欢笑争春交往谈心

C欢笑争艳交流谈心D欢歌争艳谈心交流

4、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中的大树和小草的形象。(6分)

A大树:。

B小草:。

5、文中写“小草想了很多很多,根据上下文,你认为小草会想起什么呢?请写出它可能想的内容。(5分)

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5分)

附: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略

二、理解探究

1.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2.“喜悦”“新奇”“奇妙”“值得你低回品味”“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惊喜”“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等等,第一次的体验好在奇妙,好在新鲜而刺激,好在回味无穷。具体一点说,第一次见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第一次见到孵出的小鸟,更有一阵惊喜。

3.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三、合作释疑 

 1、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2.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于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4.“珍重”第一次是作者对读者的希望,就是希望读者不断拓宽新的生活领域,以一颗新奇的童心,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以越来越多的第一次开阔视野,丰富经验,相反,如果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小圈子,就会孤陋寡闻。第一次不多,生活就会单调乏味。

四、课内精读

(l)CBAD(2)不矛盾。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所以,即使景色不见得很美,在作者看来也是一幅秋日风情画。(意思答对即可)(3)加强语气,引起读者思索或引起读者共鸣承上启下或过渡(4)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得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5)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五、拓展延伸

1、D

2、惬噬撮

3、D

4、大树:勇敢坚强,富有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小草:勇于解剖自己,善于学习并完善自己。

5、我应该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像它那样勇敢坚强……

6、告诉人们人生应该就像大树一样,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人生才会有价值,才更有意义。

扩展阅读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答谢中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短文两篇》学案


《短文两篇》学案

第一步:问题引领——教师“备助”设疑,激情引入
学习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一.自主学习
1、识记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堕落点缀苦熬贪婪姊妹冉冉牙龈雏形
丰硕稀疏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
二.问题探究
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4.试找出乙文的中心句。
5.乙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7.乙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第二步:互动探究——“自助、求助、互助”,整合资源,探索技能
1.请学生看书,解决以上问题?
2.组内活作解决没有提出的问题?
3.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第三步:反馈拓展——教师“补助”点评、总结,提升知识与情感。学生“再助”查漏补缺,复习巩固
补充
.走进文本品形象,品语言,悟情感
1.品形象
a.找出甲文中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b.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c.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品语言: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b.“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c.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d.“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3.悟情感
a.甲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b.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c.“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和态度?

第7课《短文两篇》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7课《短文两篇》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7课《短文两篇》导学、例析、训练立体教学案
(建议安排2课时)
[学法导引]
《行道树》采用拟人的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了奉献者无私奉献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崇高的精神。行道树其实就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象征:它“立在飞尘里”“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在寂静黑暗孤独立苦熬”“制造清新”——这些特质,正是无私奉献者精神的体现。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从整体入手,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理解行道树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而理解全文的主旨,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用心品味“堕落”“忧愁又快乐”等词的含义,学习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第一次真好》通过列举种种生命中的“第一次”,启示我们要多感受、多体验、多经历,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作者先写第一次看见果实丰硕的柚子树,再写第一次看见母鸡孵出的雏鸡,中间插入两段的议论抒情,结尾点明全文的主旨,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学习这篇课文时首先要理清作者的思路,理解全文的中心。其次要反复诵读全文,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细心品味结尾主旨句所蕴含的哲理。
[典题例析]
例题:
1、《行道树》文中说“我们居然站在这里,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加点词的本义是什么?它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一次真好》开头写看见柚子树上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吊在枝头,作者为什么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解析:第1题考阅读的理解,第2题考句意的品析。
参考答案:1、堕落的本意是思想行为往坏里变,文中含有远离伙伴贪图城市繁华生活之意。2、这黄绿相间的颜色正是秋天特有的色彩,这沉甸甸的果实正展示了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所以说“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冉冉()丰硕()姊妹()
沉甸甸()
2、贪lán()点zhuì()fú小鸡()chú形()污zhuó()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4、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5、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
6、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7、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
8、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
三、填空简答。
9、《行道树》中行道树的形象就是————————————————-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述,书写了——————————————————————————————————————的襟怀,赞美了———————————————————————————。
10、《第一次真好》详写了第一次看见结果的柚子树和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感受,告诉我们——————————————————————————————————————。
11、《行道树》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12、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13、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训练二
一、写出下列各词的同义词。
1、固执()贪婪()污浊()
2、珍重()稀疏()装饰()
3、不见天日()不可磨天()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4、这景色不见得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5、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6、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三、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小时候,我才从秦岭来到渭北平原,最喜欢骑自行车在路上无拘无束奔驰。庄稼收割了,没有多少行人,空旷的原野上稀落着一些树丛和矮矮的屋。差不多一抬头,就看见远远的地方,天和地已不再平行。天和地相接了,在相接处是一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有树丛在那伏着。
(2)“啊,天到尽头了!”
(3)我拼命向那树丛骑去,好长时间,赶到树下,但天地依然平行:在远远的地方,又有一矮屋,天地相接了,又出现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4)一个老人迎面走来,胡子飘在胸前,如同仙翁。
(5)“老爷子,你是从天边过来的吗?”
(6)“天边?”
(7)“就是那道很亮的灰白线的地方。去那儿远吗?”
(8)“孩子,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平线呢。”
(9)“地平线是什么?”
(10)“是个谜吧。”
(11)我不太懂了,以为他骗我,就又对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线上的矮屋奔去。但我失败了:那里天地平行,又在远远的地方出现了一道地平线。
(12)我咀嚼着老人的话,想这地平线,真是个谜了。正因为是谜,我才要去解开它,跑了这么一程。它为了永远吸引着我和与我有同样兴趣的人去解,才永远是个谜吗?
(13)从那以后,我一天天长大起来,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但我却记住了这个地平线,没有在生活中沉沦下去,虽然时有艰苦、寂寞。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奋斗和无穷无尽的精力。
7、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2分)
答:
8、文中说地平线是个“谜”,原因是什么?说地平线“很亮”有什么含义?(4分)
答:
9、加点词语“我一天天长大起来”有双重意思,具体指:
。(4分)
10、画线句“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的平行,但又总有相接的时候”意思是:
,如果用《在山的那一边》中的诗句来回答,答案是:
(4分)
11、文中写“矮矮的屋”和“树丛在那伏着”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12、你认为“地平线”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4分)
答:
《短文两篇》训练一
1、rǎnshuòzǐdiàn2、婪缀孵雏浊3、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4、坚持不懈,体现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5、留恋。6、不知满足,尽情。7、整个形体都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8、丰满硕大。9、无私奉献者奉献者无私奉献奉献者崇高的精神。10、看见母鸡孵小鸡要多感受多体验多经历,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11、忧愁的是城市空气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献出浓荫。12、行道树眼看着人们在充满烟尘的环境中生活而人们却似乎毫无知觉,对此,行道树又无法从根本上去改变他们,所以只能借自身的奉献为城市做悲凉的点缀。13、奇妙,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
《短文两篇》训练二
1—3、略4、比喻,把景象具体化了。5、拟人,把行道树写活了。6、反复,强调第一次意义重大。7、地平线8、看它时很接近,追逐到它却不容易它醒目而又有吸引力。9、年龄变大思想成熟(阅历丰富)10、实现理想不容易,但完全是可能的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人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一个全新的世界。11、反衬理想的伟大反衬地平线的亮12、人生的目标、理想(意思对即给分)。